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

2024-07-08

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精选10篇)

1.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 篇一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推广使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保证安全投入资金的正常投入和使用,建设良好的保障体系,特制定如下制度:

1、矿设专项资金帐户,吨煤提取30元做为安全专项投入资金,专款专用。

2、安全教育培训资金,由“三违”罚款提取50%做为师资和培训费用。

3、矿制定技改项目,定时间、定人员落实资金数额按时完成。

4、实行安全奖励制度,矿每半年进行一定安全奖励,对在安全技改和安全生产中的先进个人,单位进行奖励。

5、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劳动条件,矿每年要制定项目计划,定时间,定责任按要求完成。

6、为确实保证正常使用,矿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计资金使用情况。

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00更新时间:2010-11-2

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稳定的安全投入和资金渠道,保证新增、改善和更新安全系统、设备、设施,消除事故隐患,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安全奖励,推广应用先进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抢险救灾等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安全投入应能充分保证安全生产需要,安全投入资金要专款专用。

二、资金投入依据

1、国家颁布的劳动保护法令和劳动保护指示、标准;

2、安全大检查中所发现的,尚未解决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3、预防火灾、爆炸,对引起工伤、职业危害等需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4、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5、稳定和发展生产所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员工提出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

三、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1确定项目,落实资金、完成时间和责任人(安全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与投入时间等)。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针对特定危险以及职业危害而进行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如危险源整改资金、职业卫生工程资金、具有潜在危险的工艺、设施的改造资金。

2、安全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项目范围应包括:

2.1 安全技术: 以防止火灾、爆炸、工伤等为目的的一切措施,如防护装置、保险及信号装置、回收处理、通风降温等。

2.2隐患整改项目

2.3安全工程项目维护保养资金;

2.4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和安全工程项目维护保养的人员、时间投入。

2.5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

2.6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而投入的防护用品以及职工保健的费用。

2.7劳动防护用品(如劳动服装、安全帽、安全手套、防护眼罩、防尘、防毒口罩等)费用以及各种用品的使用年限;

2.8保健费的发放:保健费(个人)= 职工体检费用 + 职业病预防费用 + 消暑饮料费用。

四、应急救援投入

五、为了有效控制突发事故而预先计划的应急救援系统的费用。

应急救援设施(如防火墙、安全通道、消防用具、抢险救灾的工程设施及器具、警示标志、检测报警仪器、通讯联络器材、抢险救灾车辆、围堤、回收装置等)、设备、用具或用品等费用;

六、应急救援组织办公费用;

七、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费用;

八、参与应急救援及演练人数、时间投入。

九、安全宣传教育投入。

十、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包括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上岗培训、安全知识讲座等)的费用(教材费、讲课费等);

十一、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活动费用;

十二、安全专题板报(或报纸)、宣传栏、安全宣传稿件、传单等费用。

十三、日常安全管理投入。

十四、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投入。应包括安全员(兼职和专职)人数、安全员的工资、津贴和办公支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建立及运行维护费用。

十五、安全奖励基金投入。

安全奖励基金应分为安全先进集体和安全先进个人的奖励,对其进行定期奖励。对突发事件的先进集体或个人可单独进行奖励。

2.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 篇二

1 模型构建

1.1 模型分析

建立合理的安全投入关系,需要量化分析生产投入影响指标,煤矿系统中安全投入包括资金、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此外,合理的投入还要求安全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自变量以安全投入为影响因素的效益最大化函数。

1.2 投入指标权值设计

在确定影响指标时,要考虑到系统本身环境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权值设计。相关性分析[1]是研究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AHP)[2]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核心在于用一致性检验避免主观性分析中的逻辑错误,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记作:

undefined

式中:m为判断矩阵的阶数;λi为矩阵的特征值;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

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CR=CI/RI,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结果有效。

1.3 神经网络与AHP的集成

AHP属于主观赋权法,其客观性较差,为了减少主观意识的随意性与模糊性,提出了组合赋权法[3]。在保持较高权数精度的同时,对结果亦可作出明确解释。

在AHP与BP网络集成方法中,首先应进行归一化处理,防止某一指标过大而影响综合指标,或原始值小于平均值导致负效用函数。综合权重,对比结果,将其作为检验神经网络权值结果的标准。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人工神经网络[4,5]通过训练、检验和反馈,不断寻找输入与输出的内在联系。由于输入、输出的非线性特点,对其进行样本训练,使目标特征体现在神经元相互联系的权值中。

BP网络其隐含层经作用函数传播结果,规则如下:

Ykj=f(undefined(2)

式中:undefined为k-1层第i个神经元的输出,也是第k层神经元的输入;undefined为k-1层第i个神经元与k层第j个神经元的链接权值;Ykj为k层第j个神经元的输入,也是k+1层的输出; f为Sigmoid函数。

算法的全过程由正、反向传播组成,令BP网络每层N个处理单元,M个样本模式训练集,对第p个样本(p=1,2,…,M),netpj为j节点的输入总和,Opj为输出:

netpjundefined;undefined

若设任意初始权值,对输入p在单元j有期望输出(dpj),与实际网络输出的误差为

undefined

式中dpj表示对第p个输入样本输出单元j的期望输出。

权值修正(输入与输出节点):

Wji=Wji(t)+ηδpjOpj (4)

undefined

引入学习速率η加快网络收敛,考虑前次权值的影响再增加1个惯性参数a,称为势态因子。

undefined

通过持续的网络权值反馈更新,当网络均方根的误差低于0.1时,各样本均达到理想值。

1.4 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利用BP网络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经济学[6]生产函数及效用理论,考察预测结果与实际安全投入的量化关系,分析各指标投入的水平稳定值。

生产函数undefined中,Xi为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因素,Q表示产量。

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学者们提出并完善了投入—效益曲线[7],见图1。当安全投入在0~M1时,安全投入未达到安全标准,易发生安全事故,煤矿生产系统处于负状态;当安全投入达到M1~M2时,安全水平状况显著提升,煤矿生产效益逐渐提高;当安全投入到达饱和点T时,安全水平与效益同时达到最高值,此时再增加安全投入,安全水平不会提高,同时由于投入产生的成本会导致煤矿效益降低。

2 实例仿真

2.1 煤矿采煤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考察待评价煤矿环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计算出在采煤系统中影响力较高因素,并结合文献记载、经验总结[8,9],设计包含影响因素及其隶属关系的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见图2。

2.2 AHP权值设计

根据待考察矿井系统特征描述,以及专家、技术人员的建议,构造矩阵计算其结果见表1。

2.3 BP网络算法

利用BP模型,将综合评价的各基础属性值归一化[10,11]处理后作为输入向量,用样本向量训练网络,连续学习反馈后确定相应的组权系数。江苏某矿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的采煤系统数据见表2。

初始化网络学习参数,设置精度η,势态因子a。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训练模式的输入,在不断的学习反馈中修正各层节点权重,达到理想输出。本例经反复试验,最终设置隐含层节点12个,具体过程采用Neural tools软件包计算解决。选取2005年12月及2006年1、2、7月数据检验原BP网络结构准确率,结果验证见表3。

其各因素权值分析结果依次分别为30.28%、19.08%、17.89%、6.86%、10.49%、0.03%、12.47%、2.90%,对比变量作用分析结果发现与AHP权值作用排序一致,没有陷入误差局部最小点,结果真实可靠。

2.4 安全投入的经济分析

结合经济学原理,建立生产函数:

undefined

式中:Q为产量;L、K、E、T分别表示劳动、资金、设备和技术因素;u、v、w、s作为各因素生产系数,在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中是固定的,考虑本例的技术条件是在同系统环境下,可忽略其作用。

式(8)中各因素投入的最小值决定产量大小,由于因素的关联性,可在小范围内观察边际效应增减量,将负边际效应因素通过边际技术替代最小投入因素,实现原产量的提高。

依次考虑各因素的单位投入增减量,再确定相互因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根据技术比例调整资本,将平衡后的数据利用原BP网络预测产量,这样,同系统下新样本的预测结果会更具说服力,见表4。

以2006年8月数据作为调整基础,使投入资金与设备投入等值调整。由于技术替代率不同,其单位作用产值程度也将不同,观察BP网络预测结果,发现小范围内增加安全资金投入,产量提高;持续增加,产量降低。

3 结语

兼顾AHP与BP神经网络模型主、客观赋权的优势,构建采煤系统安全投入模型,使评价过程更加合理高效。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生产理论,分析各投入指标边际值,调整投资比例,代入原BP网络计算。在客观数据支持下,证实了调整因素投入可使效益提高,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摘要:为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通过集成AHP与BP神经网络,建立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模型,优化赋权,避免了局部最小点误差,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考虑到煤矿系统安全投入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结合西方经济学原理,调整生产函数中各要素投入量,利用已验证的BP网络进行二次预测。经验证优化投入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煤矿,安全投入,生产函数,BP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郭立夫,李北伟.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铃,张钹.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田景文,高美娟.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及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广平,戚安邦.煤矿安全水平边际效应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1(3):47-50.

[8]李树刚,成连平,许晨霞,等.层次分析法在煤矿安全投入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9(11):123-126.

[9]汪克亮,杨宝臣,杨力.基于递阶灰色多层次方法的煤矿安全评估模型[J].工业工程,2009,12(3):63-67.

[10]曾康生,胡乃联.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模型与组合预测[J].煤炭学报,2008(10):1122-1125.

3.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 篇三

关键词:安全生产;成本投入;经济效益;相互关系

一、事故致因关系

凡是发生事故都是有规律和原因的。之所以发生事故都是能量的失控,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北露天煤矿2010年至2012年发生的一起轻伤事故,二起不列级非伤亡事故。对三起事故进行分析,就可以折射出成本投入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案例一:2010年12月21日推土机司机包某在保养时,不慎将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夹伤,造成轻伤事故。案例二:2011年9月7日 12号前装机司机徐某在地销煤现场作业清煤向后倒车时,不慎与星火3909号常某的拉煤上站自卸车相撞,造成前装机水箱漏防冻液和发动机护罩变形串位轻微非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为9500元左右。案例三:2012年4月23日挖掘机司机李某在保养时,由于未挂牌检修和进行交底,盲目起车,造成发动机粘缸发生一起一般分伤亡事故。经济损失10余万元。

发生上述三起事故原因的共同点:(1)不安全行为是操作者安全意识不强,存在着侥幸和麻痹大意思想;(2)不安全状态是设备检修没有排除完故障危险点,盲目操作,倒车不认真观察,明知有危险,在没有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冒险操作;(3)管理上的问题是不重视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严格执行规程,违反规程和制度。

整改对策:(1)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和安全投入,严格执行检修挂牌和检修交接班制度,坚持班前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检查与监督。(2)加强设备保养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教育,杜绝违章行为,举一反三,落实各级安全责任。(3)结合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注意观察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归根到底就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安全责任、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员工自身素质不强,防范事故能力差。要逐步解决这些薄弱环节,需要适当加大成本投入作为依托,才能做到安全生产重在落实,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二、事故与成本的关系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靠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呢?从上述事故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要保证不发生事故或少发生事故,必须要根据本单位特点,对安全措施的落实给予适当投入。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就必须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要保证人员安全就必须在危险场所或道路特殊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遵守安全警示提示,做好自我保安;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就要为一线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尘口罩,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定期公布检测数据;控制粉尘最有效的方法是持续对采场和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开采采场底部煤炭,就必须加大疏干排水的投入。如此种种都离不开有效的安全投入作保障才能实现。因此说,保证安全离不开安全资金投入,没有适当的安全投入,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只是一句空话。

三、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而言,企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花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煤矿成本除了人力、设备投入外,那就是安全成本。一些急功近利者错误认为安全投入就是白花钱,属于肉包子打狗式的投入。结果,事故隐患增多,人员安全素质下降,“本质安全”度降低,必然事故事件不断发生,甚至酿成大事故。所以,有头脑、聪明的煤矿负责人都对安全成本“情有独钟”,决不追求“最小化”投入,换取事故不断出现作为代价。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适当投入安全成本,以保证生产顺利可靠进行,保证安全与经济效益得协调统一。

四、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矿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得到安全稳定发展的大问题。煤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保证安全生产为前提。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要保证必要的、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是煤矿企业减少事故、有效落实安全措施和控制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企业因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其实就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我们只有摆正和协调好安全生产与成本投入的关系,摒弃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错误行为,真正把安全放到第一位,才使煤矿安全责任、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有效防控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4.煤矿安全管理合理化建议 篇四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轻者影响生产,重者造成人员伤害,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各级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我们井下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

一、加强现场监督管理,落实整改发现的各类问题

管理人员在井下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和影响我矿文明生产的问题,及时汇报到调度室或者相关部门,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予以重视,并及时落实整改。

二、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

平时由于工作各方面原因,可能导致部门之间沟通很少,处理问题时时效性很低,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耽误了时间,造成问题的扩大化。建议在这方面可以得到加强。

三、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

职工的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得到提高,在安全管理上会更进一步提高,更加便于管理。如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呢?我们可以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及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相关部门为区队提供学习材料,利用多种教育手段,使职工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就可以基本消除了文化层次带来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基层区队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四、在安全上,人人都是安检员

无论是任何人,在井下或地面发现了安全隐患及“三违”现象,都可以进行汇报或揭发,对发现问题的人员,安监部门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增加职工的工作信心和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我们的安全管理就渗透到各个层面,由高至低,从管理人员到职工之间形成一条闭环监督线路,起到互相监督的核心作用。

5.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分析的论文 篇五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不安全行为;煤矿HFACS系统

1煤矿HFACS系统分析

6.煤矿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篇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生产上越来越注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体现。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一幕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面前,我们的有关责任人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安全生产方面有更多的反思和改进。

在这世界上,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最重要呢,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名誉,而是宝贵的生命,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生命却只有一次。每个人都知道爱惜生命,都愿意安全生产,都需要遇难时设法死里求生、消灾避难,谁都想学会自救互救的本领、应急脱险。然而事实常常与想象的截然相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事故总是不期而遇,生产者的生命也在转瞬间流逝。

从事故产生的机理来看,安全事故灾害是人、技术、环境综合或部分欠缺的产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控制了事故,就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管理和认识的问题。

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我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化工生产事故和煤矿开采事故了。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是,不是哪里的化工原料泄露造成了污染,就是哪里的煤矿又出事故埋了多少多少矿工。化工安全生产方面比较复杂,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们国家的煤矿安全事故,揭示平时不为人知的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个煤炭大国,煤炭储量约为1100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三位。而我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能源约占75%以上,因此,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绝大部分煤炭是靠井下开采的,所以煤矿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工作场所处于井下深处有限的空间,环境条件恶劣、多变,随着开采过程不断移动,采煤环境不断改变和恶化,在工作过程中顶板、瓦斯、煤炭自燃、粉尘、水害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安全。而又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又不太高,难以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人,而不得不招大量农轮工、农协工和临时工,给改善安全环境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安全工作的恶性循环。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置能力,使得煤矿事故层出不穷。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己经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煤炭工业成为这些国家中最安全的行业之一。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仍然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虽然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大量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等等,然而成效并不明显,煤矿事故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煤矿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很多矿难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指的是那些由煤矿职工发出的、可能引起煤矿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和标

准操作规则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三违”行为,即违规违章指挥,违章违规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职工“三违”行为是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通常更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案例:

2001年7月,广西南丹矿井发生透水事故,遇难:81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7月17日凌晨3时多,拉甲坡矿负责人在明知作业区域存在透水隐患的情况下,不但不采取防范措施,反而继续冒险组织作业,在9号井标高-166米平巷处的3号工作面内两次实施爆破,使位于下方的恒源矿受淹老塘与上部的3号工作面之间的隔水岩体产生脆性破坏,积水在强大水压作用下击穿隔水岩体,形成一个长径3米、短径1.2米的椭圆型透水口,高压水大量涌入,先后使拉甲坡矿3个工作面、龙山矿2个工作面、田角锌矿1个工作面被淹。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该矿区非法开采,以采代探,乱采滥挖,矿业秩序混乱,违章爆破,另外,当地一些县领导贪污腐败,与矿主相互勾结,从而一些非法矿主以矿养“黑”,以“黑”护矿,非法开采,为获取暴利,不顾矿工生命安全。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矿主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串通一气,隐瞒事故真相,企图逃避责任的追究,影响了事故的救援行动。

最后有关部门对128名责任者进行了刑事追究或党纪、政纪处理提出了建议,自治区副主席行政记过,县委书记判处死刑,同时对大厂矿业秩序整治提出了措施。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知道,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并减少职工的“三违”行为,势必导致煤矿事故经常反复地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夫。

从广西南丹矿难事故,我总结了导致煤矿生产者不安全行为常常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煤矿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的问题。现在的煤矿企业特别是小型的煤矿企业,它们的管理者只重生产,一味的追求利益,轻视或忽视了安全的管理。试想,连管理者都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没有安全生产的意识。虽然意识到了将要发生事故的前兆,但在利益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安全管理,特别是赶工赶进度时,在管理者眼中,煤矿工人只是工作的机器,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到生产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管理者有意无意的违章指挥,对煤矿职工的安全置之不理。

另外,就是煤矿工人的问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复杂,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知识匾乏,安全生产技能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是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就算管理者有安全意识,但是往往他们没有把这种安全文化意识传播给作业工人,这就是他们的管理缺失,是严重的渎职行为。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国才开始强制规定煤矿负责人要和矿工一起下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工人对于安全意识的懈怠。

在我国,煤矿的生产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比较复杂,作业条件也比较艰苦,而且危险程度也很高。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煤矿职工的薪酬水平偏低,因此煤矿企业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由于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煤炭行业内部的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获得更高薪酬,或者为了获得更加优厚的待遇,因此也纷纷脱离煤矿生产行业,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这些工人往往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而结果往往是引发了煤矿事故。

以上我们分析了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认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危害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预防。

二、物的不安全行为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罪魁祸首。在物的不安全因素上,我们国家在这问题上海是挺突出和严重的。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指由于企业在生产设备、安全设施配置上的缺陷或由于缺乏对生产设备、安全设施的妥善的维护而可能直接导致煤矿事故的状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05年2月,辽宁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4968.9万元。事故发生地点在孙家湾煤矿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2月14日白班,孙家湾煤矿正常作业,到14时50分,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突然发生矿震,地面瓦斯通风检测突然没有显示。据当时地面有关人员介绍,14时50分有明显矿震感觉,到15时03分,井下242采面工人宁海涛在井下汇报说,242面有反风,之后,井下-357调度汇报,-357大巷全是烟。由于冲击地压造成3316风道外段大量瓦斯异常涌出,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临时配电点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

经过调查,发生这区瓦斯爆炸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一直存在故障,形同虚设,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也长达4个月,煤矿企业就这样一直置若罔闻,没有进行维修,致使事故当天不能发出声音报警。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331采区在无采区设计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采区没有专用回风巷,采区下山未贯穿整个采区,边生产边延伸。除此之外,该矿还擅自修改设计,增加在3315皮带道与3316风道之间的联络巷开口掘进3316风道,使3315综放工作面与3316风道掘进面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从而就导致了瓦斯的大量聚集,酿成了悲剧。

从上面的例子看国内现状,很多的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问题也比较普遍,这样也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配置不能满足生产和安全防护的需要,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瓦斯检测仪器的故障没有得到重视和维修,通风扇不足。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进行更新,导致一部分设备和设施陈旧、老化,安全性能下降。缺乏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或者根本不能运转,为煤矿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为煤矿事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在我国的煤矿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就是因为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存在不安全状态而导致的。这是我国国内煤矿企业的一个致命的通病,对于看似无关生产但却非常重要的预警安全系统装置维护不到位,对于煤矿设备没有采取定期的维护和检修,设备超负荷、超寿命运转。如果煤矿企业能在这一点大为改善的话,我国的煤矿开采水平势必会上一个高的台阶。

三、人的心理影响

人的心理影响在我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在课上老师讲的一个关于智利矿难的故事,那里的矿井下都配备了专门的应急场所,就像一个餐厅一样,有食物,有水,有生活必须用品,当矿难来临时,工人们有序地撤进避难场所,安心地等待救援人员。所以,有避难场所和没有避难场所,给工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安全心

理学这个手段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事故中,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事故安全心理中,主要有几个原因:(1)注意力分散。(2)赶任务。

(3)过度疲劳及井下睡觉。(4)图省劲、走“捷径”。(5)缺乏经验、违章操作。

(6)动作失调与体力不支。(7)冒险行为。(8)感知与判断失误。(9)职业道德水平下降。(10)超能力生产。所以,煤矿企业要通过安全教育等方式来强化工人的安全心理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改善井下环境,这样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而微弱刺激则容易被忽略。所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最好还要改善煤矿井下环境,比如说扩大巷道的断面,增强井下的照明,把井下的设备调整到最佳的位置,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可以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改善井下的作业环境,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这样也能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同样也是细节问题,比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的、可以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警觉的橙色、红色之类的颜色,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

心理作用的重要性还应体现在平时的应急演练中去。煤矿企业可以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 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去矿企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通过有效的管理, 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事故的隐患,从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四、小结

7.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分析 篇七

煤矿企业要想得到均衡生产, 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工时和设备, 这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秩序的构建非常有利, 能够确保煤矿企业实现高效、安全生产。坚持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同时组织科学生产, 确保煤矿生产能够得以平稳增长, 这是煤矿企业对科学发展观予以贯彻与落实的必然要求。煤矿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全面制定矿井均衡生产计划, 对煤炭产量指标进行合理性安排。各煤矿企业及各政府需要向煤矿企业下达一定的生产核定任务与超核定生产利润指标。煤矿企业均衡生产其实并非低速度、慢节奏、不讲效益、忽视安全的均衡, 均衡生产是一种人、财物与产供销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最佳配置, 是安全可靠、低耗、高产以及高效的正常均衡, 需要合理组织煤炭企业均衡生产, 对设备与工时进行充分利用, 构建安全生产秩序, 确保煤矿企业能够高效、安全生产。

1 有效结合满负荷工作法与煤矿均衡生产

所谓满负荷工作法, 就是根据现代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所构建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各部分连接紧密的生产方式, 而且还是将企业工作者工作量、薪酬、效率和职务、工时以及工作岗位等与均衡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工作措施。煤矿企业实行满负荷工作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工作中保证部门和工作者可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并严格规范管理, 以追求企业最大工作效率与效果。满负荷和企业均衡生产并不矛盾。均衡生产的实现也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时尽其效, 是企业各环节在最佳运营状况下的满负荷。所以, 要想组织与实施煤矿企业均衡生产, 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a) 均衡使用劳动力。定岗定员, 对企业劳动力进行合理安排;b) 均衡安排煤矿生产任务。煤矿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煤矿安全生产计划;c) 对煤矿企业工时予以均衡利用。使煤矿企业劳动纪律性得以增强, 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d) 对煤矿企业设备进行均衡运转。根据煤矿所处的地理位置予以选型, 使其低于负荷运转;e) 均衡使用物料。增强企业员工节支意识, 按计划定额供料;f) 均衡调度企业生产经营;g) 均衡发挥企业生产能力。协调平衡煤矿企业采、掘、机、运等生产能力;h) 均衡周转企业资金[1]。对承包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予以完善, 对“四位一体”制度进行推广与完善,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i) 均衡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可以对其经营成果进行有效集中, 极具稳定性, 因此, 一定要确保企业经济指标发展的合理性。

2 通过均衡生产来调度中心强化生产

从根本上说煤矿调度部门属于领导的助手与参谋, 同时也是矿井正规循环作业与月度作业计划的指挥者与组织者。生产进度计划是生产调度的依据, 以生产调度实现生产进度计划。是否能够有效指挥生产调度, 对平衡全矿各系统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正常均衡生产。所以, 生产调度的强化, 组织生产的合理协调, 各生产能力的综合与平衡是生产均衡的关键。因为现代企业协作关系与生产环节比较复杂, 情况变化比较快, 生产连续性比较强, 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 对生产调度工作的加强, 对能够及时掌握与了解企业煤矿生产进度,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均衡生产矿井作业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从生产矿井实际入手, 生产调度工作时, 相关调度人员一定要极具深入实际与果断扎实的工作作风, 以及具有敢于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必须经常性地走进生产第一线, 使其能够对第一手治疗予以亲自掌握, 准确而又及时地了解与掌握煤矿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 摸清所出现的客观规律, 细致深入地研究与分析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主动避免与克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脱节环节, 想办法出主意, 克服困难, 尽最大努力完成煤矿作业中的任务。由此才能有效避免出现瞎指挥等情况, 使调度工作能够抓准、抓早、抓狠、一抓到底、抓关键。

此外, 还要严格落实煤炭资源回收监管机制, 构建煤炭资源回收考核与逐级检查制度。负责人直接负责企业资源回收率, 工程师负责技术, 企业相关地质设计、测量以及生产部门负责相关技术管理。各煤矿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检查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与回收率, 指导煤矿企业进一步提高煤矿综合利用水平。各级煤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区进行半年一次的检查, 并对其做全面考核与备案。

3 完善煤矿“四率”考核机制

煤矿企业中的“四率”, 其实指的是企业正规循环率、均衡生产率、计划完成率以及设备完好率, 集中体现企业均衡生产。在企业中, 计划完成率与设备完好率是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 企业往往不会重视均衡生产率与正规循环率, 导致企业指标计算错误, 指标失真。所以, 一定要注重考核四率, 特别是对企业正规循环率与均衡生产率的考核。构建煤矿企业对矿以及煤矿对基层的阶梯式考核制度, 使企业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保证企业在均衡生产中能够增强其自觉性, 使企业工作者在一定期限内, 可以将煤矿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使高速度与快节奏多循环作业得以实现。搞好矿井正循环作业与采掘正规作业。由此可见, 必须要将在煤矿企业经济责任制中融入正规循环作业, 并以采掘正规煤矿循环作业作为工作重心, 进一步搞好煤矿正规循环作业。

4 抓好煤矿生产中的“四个平衡”

所谓煤矿企业的“四个平衡”, 其实就是指企业资金平衡、生产能力平衡、采掘平衡以及产销平衡。其中生产能力平衡是煤矿企业组织与实现均衡生产的前提与基础。煤矿采掘运输等各环节一定要具有配套性,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煤矿安全生产。采掘平衡是煤矿企业均衡生产的前提。如果煤矿企业采掘关系过于紧张, 采掘工作面接替异常, 企业就不能持续生产, 当然均衡生产也就是无稽之谈。所以, 企业一定要提高掘进与开拓的进度, 特别是将开拓工程进度予以提高。进一步抓好煤矿企业采区与开采工作面设计、移交、开工工作, 确保企业质量安全标准化得以实现, 保障掘进煤矿的质量和进度。使企业采煤质量和速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终实现煤矿企业工作面开采不停产。就战场环节为采煤队提供技术性优势, 使煤矿企业可以稳产与高产作业。在煤矿企业中, 资金与产销平衡是企业均衡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没有所需周转资金和畅通无阻的运销系统, 煤矿企业生产就必然会处于被动现象, 而且还会对煤矿企业作业均衡性和连续性产生一定影响, 非常不利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由此可见,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将企业“四个平衡”切实抓好, 在管理煤矿企业时, 必须对其“四个平衡”进行动态性管理, 并将阻碍均衡生产的各个因素及时解决掉。

5 加强安全生产使得煤矿均衡生产得以实现

在煤矿企业中, 均衡生产是企业安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所以要想安全生产得以实现, 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抓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坚持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煤矿安全生产措施, 使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得以进一步完善[3], 确保人人都为安全生产员, 并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岗所具有的作用, 严格落实煤矿企业整改和排查机制, 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融入生物节律, 用安全生产使煤矿企业生产实现安全性与均衡化, 进一步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同时通过煤矿企业超前安全管理, 保证煤矿企业能够实现警钟常鸣, 煤矿企业由此才能实现安全与均衡生产[4]。

企业只有将安全生产搞好,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企业职工情绪, 这样安全生产才会均衡地、井然有序地进行。而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与均衡, 又能够进一步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得以促进。

此外, 加强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工作, 对企业生产进度的及时性掌握与了解, 对企业生产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依照各情况实施对策, 是煤矿企业能够安全与均衡生产的可靠保障。因此, 煤矿企业一定要深入生产一线, 同时对第一手煤矿资料予以掌握, 对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自觉对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生产脱节现象进行预防和克服, 尽可能地克服一起所遇到的困难[5]。煤矿企业由此才不会有瞎指挥的情况, 最终使企业调度工作能够达到抓关键、抓准以及抓早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 煤矿安全与均衡生产两者是互相促进, 并且互为条件的。合理组织和实施煤矿企业均衡生产, 这是其高效、安全、均衡生产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而实现安全高效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企业顺利进行均衡生产。

参考文献

[1]于观华, 田水承, 王莉.基于三类危险源的掘进工作面瓦斯爆炸模糊综合安全评价[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01) :154-156.

[2]孙建华.泡沫铁镍金属抑制瓦斯爆炸冲击波的实验研究[J].功能材料, 2013 (10) :162-163.

[3]夏良, 张金锁.影响高抽巷CO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04) :184-185.

[4]高建勇.地下矿山大型机械化开采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 2013 (03) :123-124.

8.某煤矿安全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篇八

马红

【摘要】安全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绩效,深入了解安全文化建设非常必要。本文以煤矿企业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领导层承诺、安全文化传播、员工行为这三个安全文化组成要素入手,对当今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发现其存在安全方针内容单薄、个别制度不健全、员工安全意识不够高、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结果表明,设计的调查问卷能很好的促进并完善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关键词】安全文化;调查问卷设计;煤矿企业;统计方法

1引言

安全文化对人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在煤矿企业掀起了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潮。但是,管理者常常对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所处的阶段、进一步的建设方向[1]感到困惑,加之安全文化不易直接测量,数据来源不充分,更需要有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卷调查是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内容量丰富、封闭式测评以避免信息遗漏的优点,并且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普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

2安全文化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安全文化具有多侧面、多层次和整体不可分割的属性。想准确测量安全文化,确定维度是核心问题。从1980年Zohar发表的关于安全文化的第一篇文献[2]以来,到目前为止,经过30年的研究,国外学者Glennon于1982[3]年、Brown与Hoomes于1986[4]年、Cox&Cox于1991[5]年、O’ Toole于2002[6]年,以及中国学者潘游[7]、毛海峰[8]、丁明蓉[9]、夏滨[10]等也分别根据各自的研究行业提出了一些安全文化维度。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及应用行业的不同,这些维度数量从2个到28个不等, 包括安全培训的重要性、管理层对安全的态度、员工参与、组织机构、沟通、工作场所的风险等。其中,Dedobbeleer 和Béland总结了以往10份安全氛围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所有研究中,只有管理层对安全的承诺与员工对安全的参与程度这两个维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由此看出,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对人的建设,只有把人这个要素抓好,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更好的完成安全文化建设。张梦璇(2010)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在分析研究了68篇中、外文文献后,通过信息处理提出了企业管理层承诺、安全文化传播、员工行为三个一级维度,并在实践验证中得到了肯定[11]。

回顾了相关文献和理论后,安全文化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图见图1。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以图1中的各要素为题项进行设计,共有46道,其中开放式问题4道,封闭式问题42道。问卷发放对象是一个已有50多年生产历史的集煤炭生产、洗煤加工为一体的综合现代化企业,发放时间为全矿每周一的安全会议,共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其中采煤、机电、掘进、通防工序的20个生产小分队各收回4—6份不等,样本比例均匀。

图1 安全文化组成要素

Help-information:Identify applicable sponsor/s here(sponsors)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决策层承诺

决策层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还影响着企业未来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决策层的承诺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安全方针、安全政策及制度的分析结果。

3.1.1安全方针传达状况良好,但内容单薄

安全方针是指导下阶段安全工作的导向,能确保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从1984年到现在,制定安全方针已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步骤,但实际生产中依然存在员工不清楚安全方针是什么、方针内容浮于形式等问题。因此,问卷问题主要了解了员工对安全方针的掌握情况以及方针是否易于理解。结果统计见表1。由表1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安全方针制定后能有效传达给员工;

2、方针内容不充实的问题依然存在,亟需改正。

表1 方针制定状况

3.1.2安全政策情况良好

安全工作开展至今,企业安全政策的制定更趋完善,包括安全投入政策、风险防范政策、安全激励政策等等。其中,安全激励政策因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相关,在规范员工行为方面起到了更有效的作用。表2是对激励政策的统计结果。

表2奖惩制度执行情况

由表2可见,三个问题的回答都在95%以上。说明不仅煤矿企业积极采取了安全激励政策,员工也切身体会到了安全激励政策的影响。

3.1.3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煤矿企业生产条件恶劣,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能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是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且在众多安全制度中,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制度既能反映企业对员工安全的重视,也能反映出员工“我要安全”的意识水平,因此,分析讨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制度的状况很有必要。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

安全帽佩戴率100%,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的佩戴率也都超过了90%。然而呼吸类护具、听力护具、眼防护具的佩戴率要低的多,主要是由于未佩戴该类护具所引起的身体伤害并不关乎生命危险,因此未引起足够关注。这既反映出决策层依然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身安全上,不能主要从员工的职业健康考虑;也反映出国内煤矿员工安全意识依然薄弱,要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2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3.2安全文化传播

安全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包括安全培训、安全活动、安全会议、报告系统、安全标识等。近年来,安全培训已成为公认的事故预防方法的一部分,在煤矿企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安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是否足够丰富,能否实现预期期望依旧是个问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问卷进行了调查。

3.2.1培训方法多样、执行状况良好

培训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培训讲座、报告会、黑板报等。各培训方式执行率如图3所示,各项培训方法执行状况良好。其中,报告会的选择率稍低,只有56.25%,其他几项相差不大,都在70%以上。企业管理者也表示在逐渐认识到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后,每年的安全培训投入在安全总投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形式的选择也更多样化,有效满足了企业各层对培训工作的要求。

图3培训方式执行情况

3.2.2培训内容实用性有待提高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培训;本行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培训;事故经验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培训;危险源辨识培训;控制措施培训等。各培训内容执行情况如图4所示。事故的多样性及事故致因的复杂性给应急与事故控制带来了较大难度,所以应急演练、控制措施培训执行率分别为70.83%和53.13%,相对偏低。但是,掌握事故致因、了解事故控制措施是预防事故、控制事态发展的有效措施,实用性更强。因此,要加强在这两方面的培训。

图4培训内容执行情况

3.3 员工参与

员工参与是整个安全文化建设的最后一环,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安全职责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针对这两方面,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3.3.1安全责任表述不清

员工安全职责掌握情况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表明即使工人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但依然不能用清晰、准确的安全术语表示,在工作过程中易导致工友理解错误。

表3 安全职责

3.3.2对个人安全行为不够重视、安全主动性不够高

近1/3的员工认为个人行为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关系不大,这些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将很少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或采取安全的行为习惯。

安全主动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员工中24%的人在不安全工作环境中不会主动拒绝。不安全工作环境是事故致因之一。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安全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员工一旦感觉环境不适合工作都会主动向安全

代表提出。可见,国内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主动性普遍不够高,安全素质有待提升。

表4安全主动性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4.1规范和完善决策层承诺

安全生产方针是企业安全工作的总指导,方针内容必须充实,应当包括领导层的期望与承诺、方针适用范围、各层岗位与责任、管理权限、安全标准等。因此,针对当前煤矿企业多将安全方针作为一个口号,浮于形式、可操作性差的现状,安全生产方针应当按如下几步制定:①明确领导层对安全的态度;②制定长期、短期安全目标;③提出风险防范的基本措施;④规定各机构安全责任;⑤确保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

安全政策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要求下,各项政策、制度都建立的相对完善。安全工作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制度建设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应不断丰富制度建设内容,还可以制定如下制度:

1、强化拒绝制度。鼓励员工对不安全工作环境提出异议,减少危险因素的存在。

2、建立安全经验交流制度。从制度层面创建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分享其隐患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相关经历经验,促进员工间的成长。

4.2强化安全培训

煤矿安全培训是通向成功安全管理的基础,完善安全培训应做好“两点务必”、“两个区分”、“四个结合”三方面。

“两点务必”:

1、务必从根源入手,加强安全思想品质教育;

2、务必从实用入手,加强事故控制措施学习、应急演练培训。

“两个区分”:

1、区分培训对象。领导层培训应强化如何正确制定方针和完善制度建设。员工层培训要强化安全理念;端正安全态度;规范操作规程。

2、区分培训类型。长期培训重点渗透企业的理念、员工的道德行为规范;短期培训针对每阶段的工作特点进行技能与安全知识培训;事故经验总结、危险源辨识培训则放在日常经常性培训中。

“四个结合”:

1、传统教育培训要与灵活性培训和多样性安全文化教育相结合;

2、专业性培训与综合性培训和安全品质教育相结合;

3、安全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技能和事故案例教育相结合;

4、安全技术知识培训与企业规章制度和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相结合。

4.3塑造员工安全行为

员工是整个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现员工的本质安全应该从思想、心理、技能操作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具体措施有:

1、将安全思想品质教育作为日常培训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平时不间断的渗透、传达,逐渐在思想上实现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转变。

2、定期开展事故经验交流会,确保员工既能通过事故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又能增长经验,事故发生时可以冷静应对。

3、加强安全作业教育、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对不安全行为的干预和监督,完善奖惩机制。

5结论

通过调查问卷,以领导层承诺、安全文化传播、员工参与3个安全文化维度为分析主体,讨论了煤矿企业中安全方针制定,安全政策、制度执行,安全培训,员工参与等方面的状况。并针对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得到了如下结论:

1、领导层承诺、安全文化传播、员工参与三方面可以作为安全文化一级指标,能涵盖安全文化的各个影响因素。

2、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有效规避了安全文化不易直接测量、数据来源不充分等缺点,是测量安全文化建设状况的有效手段。

3、用安全文化的各级指标作为调查问卷考点,可以明确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

参考文献

[1]

[2]

[3] 白原平,傅贵等.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测量的结果与分析[J].煤矿安全,2009(1),P93~95 Zohar.D.Safety 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0,65(1):96~102 Glennon D.P..Safety climate in organiz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rgonomics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1982,17~31

[4] Brown RL,Holmes H.The use of a factor-analytic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an employee safety climate mode[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86,18(6):453~470

[5] Cox,S,&Cox,T..The structure of employee attitudes to safety: A European example.Work and Stress,1991,5(2):93~106

[6] O’ Tool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safet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22

(2):231~243

[7] 潘游.企业安全文化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1999

[8] 毛海峰.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J].现代职业安全,2003,(8),P24~25

[9] 丁明蓉.企业安全氛围测量工具的初步开发[D].江苏大学,2007

9.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对策分析论文 篇九

1前言

我国当前的能源物质主要依靠的是煤炭,我国巨大的煤炭资源存储量满足了我国能源的使用需求,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的滋生的许多黑煤窑,其开采过程极其的危险,对于开采人员的安全措施严重疏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在近几年国家的管控下,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大体在政府的管控之下,但是近几年仍然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煤矿安全事故,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必须引起政府管理人员的重视。在当前的形势下,煤矿开发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做好严密的安全措施,并预设紧急事件的应急方案,多方位的采取措施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形势

从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其煤矿的开采管理具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整个开采的过程中,开采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开采设备的便利性也比较高,所以在发达国家,很少出现类似于国内的煤矿爆炸坍塌的安全事故,其煤矿安全管理是从制度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降低了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翻看发达国家的煤矿发展历史,在其早期的发展上同样出现了类似于国内的许多重大安全问题,最终在国家的重视之下,企业改善制度、提高技术。成功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目前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根本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基础工业方面与发达的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煤矿安全管理上,我国是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学习,这是对企业与个人负责的表现。我国的煤矿安全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尤其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起重大的煤矿安全事故,引起了国家与人民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仍然巨大,使得部分企业与个人铤而走险,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面对我国的煤炭安全管理现状,国家层面上要立法保障安全,企业要努力革新技术,个人要培养安全意识,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上能够协调一致,保障煤炭的安全生产。

3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工作人员思想上的不重视

煤矿工作人员对于煤矿安全不够重视,这是国内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煤矿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大都学历较低,对于煤矿安全的认知不是很高,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不是特别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所以往往在开采煤矿过程中遇到紧急状况,不懂得如何处理,便造成了进一步的灾难。煤矿工作人员的管理层同样的不重视煤矿安全问题,一味的追求企业利润而不顾下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极其恶劣的思想,这种想法是对他人不负责的体现。

3.2安全监察缺失

安全监察不到位,是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当前的煤矿企业的大体情况考察来看,煤矿企业大都设置的安全监察单位,专门负责监察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行为,但是实际考察过这些企业的安全监察部门后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安全监察部门根本没有起到监察安全工作的作用,甚至有些单位安全监察人员存在缺失的情况,这反应了我国煤矿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安全监察的却是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3安全设备不足

我国煤矿开采的历史已经很长时间,部分的企业使用的开采设备过于老旧,生产系统存在缺漏之处,安全生产设备的缺失,容易出现重大的煤矿安全事故。在每个煤矿生产系统设计的时候,都会有对应的安全系统,安全系统中设置了许多的安全设备,能够在极大的程度在危机情况发生时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部分大型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调查发现,由于年久失修能原因,煤矿生产系统中是安全系统严重缺失,安全设备严重不足,企业在发现后仍然停工检修。造成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便会使得大批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

4煤矿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4.1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

我国针对煤矿安全事故已经设立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减少煤矿生产发生的人为灾害。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定期对煤矿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并培养工作人员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措施,培养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使用生产系统中的安全设备,尽可能的使得每个员工掌握生存自救的能力。

4.2建立完整安全监察体制

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建立,要从政府到企业,形成完成的,煤矿安全监察系统,在严密的去监控之下,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首先是政府需要建立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定期对各个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机构以及生产系统进行监察,企业要设立安全监察机构,对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能够做到时时刻刻的监督各个企业的生产状况,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督促每个煤矿企业都能够重视安全生产,如果发生煤矿灾难,要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到底,依法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严惩监管不利的安全单位负责人。

4.3引进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与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发达国家在煤矿开采上都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开采体系,几户不会发生煤矿安全事故,针对这点,我国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与设备。我国引进国外的较为先进的煤矿安全设备,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的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性,要做到安全生产,最为重要的还是使得人、环境、系统达成统一,而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员素质的问题。我国的煤矿企业应该提高采矿人员你的入职水平,保障员工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能够熟练的使用煤矿安全设备,培养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结语

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目前还是较为缺失的,所以造成了十几年来频发煤矿坍塌或爆炸等安全事故,严重伤害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是政府与煤矿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改进生产系统,保障每个工作人员拥有足够的安全设备,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要建立较为先进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断革新企业是生产技术,在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这是煤矿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水承,赵泓超,裴俊斌.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煤矿现代化,2012(02).

10.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分析 篇十

关键词:安全投入,安全效益,安全投入

1 安全投入和安全效益

1.1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人们用于安全方面的投资, 是为了维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必须使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功能, 对取得这些保障功能所付出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资源, 都称安全投入。安全投入具有社会和经济的两重性, 社会性是指安全投入是一种法律的、社会道德的行为, 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一定的安全需要为目的;经济性是以财力的付出为手段, 要遵循总费用最小的经济性原则, 投入过大浪费, 过少达不到安全的目的。

1.2 安全效益

安全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的技术和经济能力为基础, 但人类的这两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进行各种安全活动时, 就必须讲求其经济效率和效益。安全的目的首先是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与伤残, 减少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为此, 人们不仅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能获得最大安全, 而且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的实现最省时、投入少, 以求综合的最佳效益, 实现最佳安全度。为此需要研究和确定安全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效益就是在有限的技术和经济能力条件下, 获得人类和社会的最佳安全效益。安全经济效益也有其自身规律, 即安全经济效益规律, 相关的安全经济效益包括:

(1) 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即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的效益和生产结果 (产品、能量输出、三废或附属物输出等) 对社会的安全作用。两者综合反映安全生产的总价值。

(2) 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减少生产过程的无益消耗和事故损失、保障和维护生产或价值的形成, 是安全的直接效益。对劳动者的生理、心理能力的保护及其素质的提高, 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 产品安全的声誉, 以及对社会稳定的贡献等, 是其间接效益。

(3) 社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对社会的投入在产出的影响和作用下, 体现其社会经济效益, 对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影响及作用下, 反映了安全的企业经济效益。

1.3 安全投入的合理性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 总是追求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必须减少因事故造成的停产停工损失, 减少因事故而引发的人身伤亡、职业病和财产损失, 同时,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在基本的安全得到保障后, 人们会要求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安全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多大, 才能既达到安全又节省开支, 在理论上有两种安全经济评价方法。一种是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企业生产中, 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企业的安全投资常常包括职工的一般劳动保护用品以及特殊工种的劳保用品、特殊场合的劳保工具、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安全实施的整改、革新和维护。这部分投资在生产初期是随着投资的增加及安全度的增加而递增, 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讲经济效益为负值, 即投资负效益。当投资进一步增加, 企业生产规模和产量进一步扩大, 就会产生投资正效益。但是当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 显然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另外一种评价方法是评价系统在多高的安全程度时安全费用为最少。系统的安全费用是指安全投资和事故损失之和。当系统安全度低时, 其安全投资低, 事故损失大, 随着系统安全度的提高, 安全投资增加, 事故损失费则下降。当系统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要进一步扩大显然要进行大量的经济投资, 这种安全投资往往是用先进技术替代旧技术, 然而事故损失的减少却很有限。这就是说系统安全度过高或过低, 系统安全费用都会很高, 安全投资的经济性是不合理的。适当的安全程度所对应的安全投资为最佳安全投资。

2 安全投入与安全指标的关系

安全投入作为整个安全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保障整个安全工作运行的关键。安全投入为整个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人员、培训、设施、设备等保障。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 被调查相关企业的职工人数、产值都保持连续的增长, 企业的更新改造费用也基本连年增加, 但是在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却逐年呈下降趋势, 说明它的增长幅度低于产值的增长幅度。安措经费的情况基本同更新改造费的变化一致, 但安措经费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而安全技术费用基本是连年下降的。所以安全投入作为一个总的指标, 总量虽然保持增加, 但在产值中的比例在连续下降。这种经济上的扩张而安全投入比例下降的趋势, 将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事故次数保持上升趋势, 伤亡人数总量下降也不明显。

2.1 安全投入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研究安全投入与事故率和伤亡率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事故发生规律, 确定事故预防对策及安全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的角度看, 安全具有避免和减少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消耗和损失 (如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环等) , 称之为“减损功能”。同时还有维护生产, 保障组织正常的生产活动, 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更强的竞争优势, 称之为“增值功能”。 相关的数据说明, 事故损失随着安全性等级的增加而减少, 当无安全性可言的时候, 其损失从理论上就最大。当安全性达到绝对安全时, 损失趋于零。安全的“减损”功能本质是其创造价值的表现。

2.2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规律

安全投入是指人力、财力 (实物和现金形式) 、时间的投入总合, 安全投入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安全, 即有安全功能的产生。要使系统的安全性较高, 就必须要有较多的安全投入 (安全成本) 。

重视安全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 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为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必然带来效益的增加。虽然安全工作表现出来的是成本的增加, 但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 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进行。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达到理想的安全状态, 根本途径是进行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指为使生产达到预定的安全状态, 在安全措施、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数量。一般来说, 在一定范围内, 效益是安全投入的单调增加函数, 即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加, 效益也是增加的。

2.3 事故损失控制策略

由于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事故损失也就不可避免。事故损失控制策略应为控制事故损失增长的速度, 把降低损失增长速度而减少的损失为效益作为进行安全投入策略制定的依据。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不可能进行很大幅度的安全投入的增加。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安全状况、在相同的安全投入的情况下得到的安全水平和事故损失往往是不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安全投入策略的制定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参考国内外的安全投入水平, 以一种适度的幅度增加安全投入, 以达到现有基础上的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

3 结语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保证企业持续生产, 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理论关系, 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在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是管理人员通过对安全投入的正确、合理使用及管理而产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2]张景林, 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亲子运动会倡议书下一篇:艺术财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