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论学习心得

2024-08-23

教师理论学习心得(精选8篇)

1.教师理论学习心得 篇一

教师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与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我认为,教师理论学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认识上的改变。

叶乐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专业的计算机课,让我们这些“机盲”对课件的制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本觉得复杂的事,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件对于学生而言,就像调味剂,会吸引他们爱上课堂,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自己先认真学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乐茜老师上的“塑造阳光心态,争做幸福教师” ,令人印象深刻。心态决定着思维、行动、成功或者失败。作为教师,这个阳光的职业,必须要有阳光的心态,包括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阳光的少年。与此同时,张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多种追求阳光心态的方法,比如“语言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听了这个专题讲座,我认识自身的不足,要多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这样我们的职业会更轻松,更快乐。相信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个城里来的支教老师,无疑是最新鲜的血液,这就是李海华老师。她给我们讲述了我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的一些误区,学生感情不是你说“激动”,他就会读的,而是要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而用语言的形式表达,恍然大悟,原来我在误区中,越走越远。同时,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教学案例,从中,我懂得了许多,读书不是只有一种方法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建立多元的,宽容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

不可一切从教学参考书出发,照本宣科,如果没有把作品文本和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结合起,那么老师自己的思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有价值有创新的观点,也就不能在引导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思维创新和撞击所带来的愉悦,更谈不上在课堂上灵活驾御课堂进行解读指导了。

教师理论学习,可以说是我的加油站,通过学习,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在未来,我会用我从教师理论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懂得的道理,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2.教师理论学习心得 篇二

关键词:教材,真实生活,写作复习

1 教材活学活用

有时候,为了写篇文章,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静心想想,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写作文时真得就没有可用之材吗?其他渠道不说,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章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把这样的“朋友”运用于自己的作文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其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常读常新,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1]。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蜂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苏东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呢?我们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课本,加工课本,与高考作文衔接,如果再辅以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应当是可以期待的。

2 表现真实生活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寻找“活水”,用心、用真情去发掘、去感悟生活中的事物,才能写出华美的作文来[2]。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新芽、开红花、结硕果。农村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但饮食起居,邻里亲情,田园野趣,晨雾朝霞,校园喜怒,花鸟虫鱼,何尝不能成为写的材料?“感人最是由衷曲,纸花再美没灵气。”其次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之花总是情感孕育的结果,好作文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些事给学生留下热铁烙肤般的感受,任光阴荏苒,它们像滚滚河流中溅起的条条浪花,不时泛开在记忆的河流上,使尘封的岁月闪出光辉的一幕,只有选择这样的材料,文思才能敏捷,倾吐才能流畅,文章才能打动人。我常在课余时间带着我的学生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和他们一起野炊,一起爬山,一块游泳。在她们在青山绿水之间倘佯。在他们玩到极致之时,我立马让他们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描绘出周围的景物,描绘出此刻的心情。回学校后,孩子们再把这些所见所感描绘出来,就成就了一篇篇美丽的记叙文,散文。

3 写作复习法

尝试“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练习形式。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注意它写的事,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它描写的方式和思路[3]。现在作文很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所以写作文的时候要把要写的铺陈开来,要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再写那种看起来就是范文之类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写出来。写作在体现自己的特点时,要注意不能写消极的东西,要写积极向上的东西。有时,老师会因为写的东西过于消极而不给分,即使你写的东西是正确的。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与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用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还可选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优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4]。不少考生要么感到自己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实在不能求新求异;要么有了新鲜的素材,却因为表述笼统而不能打动人心。存在这些情况怎么办?将素材的闪光点用“慢镜头”语言充分展示,动人的细节自会传递出感人的力量。因此,平时作文中,在平凡平淡的素材中有意识地;加入这样的“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只要老师积极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将永远地成为过去,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成功之花一定会让我们撷取。

参考文献

[1]文英桂.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甘肃教育,2005,(1).

[2]王丞泰.作文教学刍议[J].甘肃教育,2005,(2).

[3]熊显荣.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作文教学[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5,(3).

3.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一、首先来交流一下如何进行中考英语总复习。中考是对学生初中三年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每年的中考牵动着无数人(包括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心。所以考前总复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那么,如何进行事半功倍的有效复习?如何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张学位老师为我们提出复习要领——依据课标,有效复习。

张学位老师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复习方向,且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依据初中每年课本的编排以及新课标的引导,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中考总复习:

(一)点面结合、查漏补缺,精讲多练、面向全体

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一轮的系统复习主要复习基础知识,应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紧扣中考纲要,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依据课标,整合话题,分类教材。

同时应注重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复习方法主要是以点带面进行系统复习。以一个单词或语言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找出与之相关的词语和用法。把过去三年里学过的语言知识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建立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通过本轮复习,力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能熟练掌握,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其次进行专项训练。进行第二轮的分块复习即语法专项复习。根据中考说明“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分语音、词汇、语法。通过这一轮的复习,有效地对中考的知识点、语法要求和能力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点拨和训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最终提升他们的知识能力。应力求保基础,抓中档,争高分,稳住好学生,积极鼓励并转化差学生,重点抓中等生,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辅导和提升,力求遵循“全面复习,有所侧重”。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复习放到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导作为辅助手段。要将冠词、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动词、句子等作为复习的主体内容,对学生已掌握内容的讲解要做到精简,重点讲解学生不够熟练的内容,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复习,要让学生创设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到专项训练。做到每节课复习都有复习目标、要点、课内追踪练习、课外巩固练习等,做到项目有专练,人人有所得。

最后进行综合训练。第三轮综合复习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能力。考前指导与适应训练,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适应中考要求,侧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时要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从中考题型来看,近年来对听、读、写能力的考查有所加强。

这一阶段着重于中考题型的模拟训练,传授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让学生熟悉题型,减少学生对考试的压力和消除紧张的心理,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提高得分效率。

综合练习,进入模拟冲刺阶段。大约20天左右,完成10套模拟题。主要紧扣题型,讲练结合。专项训练仅仅是就某一个知识点的单纯训练,在此基础上,我想我们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即有选择地进行听力、笔试为一体的成套试题的训练。通过对学生限时测试,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上升为综合运用能力,逐步适应中考要求。

(二)梳理词汇,归纳句型,总结美句

如果把初中三年所学的词汇、短语进行梳理,这样便于学生复习、记忆,而且在复习教材的过程中把这三年所学的精美句子总结出来重点记忆,在英语口头式书面表达中便可以脱口而出,运用自如。

(三)链接中考,分层训练,强化作文

在中考英语试卷中,书面表达占15分,分值也相当高,该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按照命题要求,依据有效信息完成作文,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上近几年英语作文贴近生活,题材多变,一直是广大考生的痛。于是如何提高英语作文得分已成为了各大学霸的争论点,所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势在必行。当然这离不开平时语言基础方面的训练,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只有通过由易到难逐步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才能使学生达到作文下笔时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如果我们按上述这样的策略去组织复习,并且配上教师精挑细选的练习题不断强化,夯实基础,相信在英语考试中学生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其次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也深深地了解到中、高考虽然是初中英语学习的指挥棒,但也不能完全为了应付中考去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质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界最令人瞩目的热点话题。

在相应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综合体现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注重学生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感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因此,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便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以语言为载体,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但一个人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学成的,需要一直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教师只有建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核心能力。

短暂而有意义的初中英语教师培训已经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教学路漫漫,我所能做得,所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再次感谢县教育局及张学位老师给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

4.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 篇四

1.新《义务教育法》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从师资流动、预算编制、设立专项资金等方面规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从而把过去的各自发展纳入今天的均衡发展的法制轨道。

2.新《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更要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不受学杂费有利于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困失学、辍学,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

3.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适龄儿童、少年 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4.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5.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些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6.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新《义务教育法》强调了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7.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8.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

5.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心得 篇五

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心得范文1:

如今,教师这职业还是深得社会人士的尊敬的。家长们将孩子送进学校,便将自己的期待也一起送了进来。对方赋予信任,校方赋予责任。做为教师,该怎样面对这种特殊而平凡的职业?通过学习了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信心,与生同乐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关键是要帮助教师树立对教学的信心。”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学生,上不好课。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对学生的把握不够,我愿意教,他们会愿意学吗?文章中提到“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快乐,课堂的快乐,教师才能教的快乐……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学生快乐相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看来,只有树立信心,才能自然发挥,与生同乐才能成功教学。

二、端正角色,循序渐进

“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不再将教学看成工作或职业,而是积极成为道德典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续性的反思是多么重要。”学校总会布置很多文章任务。很多教师觉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论文如同难产。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吧。但如果我能持续生活中的小反思。那么我的论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但若不联系实际,纸上谈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话,痛苦的是自己。

三、“让素质教育看的见”

鲍寅初的讲话中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艺术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作为音乐教师也是责任重大。自从提倡素质教育后本来人人可以抢,不被家长学生重视的艺术课就一下明朗起来。但还是存在偏见的,我个人认为偏见的本身还是在于艺术课的本身。“加强素质教育”口号是喊出来了,但总要看到效果吧。没有效果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分析、推想的表面工作上。怎样能效果?要靠教研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还有学生的配合,最好是全社会的配合。“理解万岁”,我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的理解素质教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效果给他们看见。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次“十五”师训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

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华考范文网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

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心得范文2:

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与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我认为,教师理论学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认识上的改变。

叶乐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专业的计算机课,让我们这些“机盲”对课件的制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本觉得复杂的事,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件对于学生而言,就像调味剂,会吸引他们爱上课堂,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自己先认真学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乐茜老师上的“塑造阳光心态,争做幸福教师”,令人印象深刻。心态决定着思维、行动、成功或者失败。作为教师,这个阳光的职业,必须要有阳光的心态,包括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阳光的少年。与此同时,张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多种追求阳光心态的方法,比如“语言调节法”、“注意转移法”等。听了这个专题讲座,我认识自身的不足,要多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这样我们的职业会更轻松,更快乐。相信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个城里来的支教老师,无疑是最新鲜的血液,这就是李海华老师。她给我们讲述了我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的一些误区,学生感情不是你说“激动”,他就会读的,而是要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而用语言的形式表达,恍然大悟,原来我在误区中,越走越远。同时,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教学案例,从中,我懂得了许多,读书不是只有一种方法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建立多元的,宽容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不可一切从教学参考书出发,照本宣科,如果没有把作品文本和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结合起,那么老师自己的思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有价值有创新的观点,也就不能在引导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思维创新和撞击所带来的愉悦,更谈不上在课堂上灵活驾御课堂进行解读指导了。

教师理论学习,可以说是我的加油站,通过学习,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在未来,我会用我从教师理论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懂得的道理,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幼儿教师理论学习心得范文3:

师德是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8月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师德理论学习。让我有幸目睹了许多优秀教师的风采。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崇尚的教师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较高的教研水平和有效的育人技能。教师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先接受教育,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身要为学生和社会作风表率,必须要做到: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的的工作是神圣而清苦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投身到教学实践中。,第二,谦虚好学,刻苦钻研。

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我们的学识,做到真正的博学多才,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学识,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而只有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第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好表率作用。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把自己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良好形象,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通过师风师德的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6.全国教师发展大会教师学习心得 篇六

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导向,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①要端正工作态度。教师,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也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有用人才的历史责任,岗位神圣,使命光荣。要端正工作态度,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务实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教育方式,鼓起学生向上的勇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学识、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②要规范自身言行。教师是社会生活中有知识、讲诚信的群体,一言一行传递的是正确思想,表达的是真诚意愿,这也是教师这个行业受到尊敬的原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以优雅的举止、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来激励和熏陶学生。

三、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途径。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四、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教学出水平。我们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研究办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要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实施过程性、激励性和多元化、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②确保教育出成绩。在苦抓、苦教、苦学之风中,大力倡导教研、教改之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自己抓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确保教育成绩次次有进步、年年创新高。

7.教师理论学习心得 篇七

下面,笔者就体育课和音乐课的几点不同来谈一谈:

一、体育课上师生不看教材,音乐课上师生被教材捆住手脚

说起教材,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体育教师拿着教材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照本宣科,大家对此都感觉很正常。笔者看了一下体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发现是这样规定的:“1~6年级不编写学生课本,7~9年级和高中阶段各编写一册学生课本,但各学段均需编写教师用书。”体育教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师用书上导学部分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用书上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细化。从宏观上看是对指导用书的扩展和强化,从微观上看是在尊重指导思想前提下的自主探究。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手段,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最终达到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音乐学科也应该如此,除了规定的必唱曲目之外,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如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综合性艺术表现等,完全可以放手让师生自行寻找合适的曲目来组织教学。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效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的曲目虽然大部分都是经典曲目,但也有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脱离时代的情况。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就是感觉教材上的歌曲有点“老”、有点“土”,说教意味浓厚。

比如,在竖笛教学中,所选择的曲目都是一些儿歌。作为初中生,他们感觉再吹奏这些乐曲显得很幼稚,因此,我在教学中引进了一些流行歌曲作为吹奏曲目,比如在教完右手do、re、mi、fa四个音之后,我让他们通过学习《龙的传人》(F调歌谱转为固定调,最低音c1,最高音a2)来进行气息训练;在教完降si后,我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神话》来加以练习;在教完开闭高音孔之后,我通过《荷塘月色》来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时间都去哪儿了》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就把歌谱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来学习,其他诸如《天空之城》《小苹果》等曲目,更是让学生爱不释手,一有空就拿起竖笛来吹奏练习,而且练熟之后迫不及待地吹奏给家长、朋友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音乐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并且赋予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这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在一节节无趣的照本宣科中被消磨殆尽。

很多音乐教师已经习惯了“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就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的“传统”。甚至有些学校居然通过检查学生能否把书本上的歌曲全部演唱来作为对音乐教师教学实绩考核的重要手段,导致了教师更加依赖教材,被教材捆住手脚。

体育教师上课时会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而音乐老师上课却会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细细品味这两句话,格局和情怀相差甚远。

二、体育课上学生是主体,音乐课上教师是主体

1. 体育课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音乐课离了教师就不行。

我们经常看到,体育课上课前,学生或在操场上打球,或在跑道上游戏,都在做和体育有关的事情。有时笔者会想,即使这节体育课教师不来,学生也会达到锻炼的效果,也会玩得、运动得很开心。但是音乐课呢?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纪律好的班级学生正襟危坐,一言不发等待教师来上课。纪律不好的班级学生吵吵闹闹,交头接耳,在做和音乐无关的事情。直到教师打开PPT,宣布上课,教学才能开始。

笔者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脑洞大开,在初中各学科中,音乐学科好像是唯一教师不来上课,学生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科。笔者仔细看了一下音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甚至“自主”这个词只出现一次,还是在“探究”环节。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既有基础技能,又有学习任务。当其他音乐教室里或静悄悄或乱哄哄等待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笔者的学生已经拿起竖笛,自己复习所学过的曲目,自己练习感兴趣的乐曲。我想,这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诠释。

2. 体育课上教师不累学生累,音乐课上学生不累教师累。

上完一节体育课,学生满头大汗,甚至汗流浃背,教师却精力充沛地准备下一节课;上完一节音乐课,教师嗓子冒烟,一下课就要喝水,学生却步履轻松,缓步走出教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体育课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课上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音乐课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唱要一句一句带着唱,乐理知识要一段一段讲,欣赏更要左启发、右点拨,能不累吗?当笔者开展器乐教学后,也感觉到了轻松。一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就那么一点,示范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然后就是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共性问题,叫个暂停,然后集中强调一下。真是轻松!体育课,不也是这种模式吗?

3. 体育课关注学生的获得,音乐课重视教师的魅力。

我问过体育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他们说:“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一个让学生在课上既能够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又能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把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身体机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强调技能教学,通过不断的身体训练达到获得技能进而最终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目的。一节好的体育课,学生的心率区间在120~140次/分,将此心率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保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让学生总的运动负荷高低结合、动静交替,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在音乐课上,我们虽然也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更多的还是看教师个人的魅力。教一首歌曲那么简单的事情,又是分析歌词、又是情境导入、还要分析节奏型、旋律线、调式、曲式结构……学生跟唱几遍就能学会的歌曲,非得加入一些花样来填满四十分钟。按照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初中生应该“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可惜有些学生学了九年音乐之后,连《小星星》这么简单的曲谱都无法识读。不知道那些眼花缭乱的手段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获得感。

三、体育课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音乐课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体育课上强调身体运动,通过运动参与,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决定了体育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技术动作,通常会借助常见的器械来帮助学生。比如在田径教学中利用跳绳来进行步频步幅练习,这种简单常见的跳绳易操作,利用率高,在课上既能作为辅助性器械帮助学生练习,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体育课上所用的器材都是和成人、专业接轨的,初中生打的篮球和成人的一模一样,和专业比赛的用球也是同样的规格。这就是体育课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使用时跨越年龄层次和阶段层次。

而我们音乐课呢?

钢琴、多媒体,是音乐课上被用得最多的,尤其是多媒体,如果说体育课是“不插电”的教学,那音乐课就是必须插电的教学。如果没有电,我真不知道有些音乐教师该如何来上课。大部分音乐课上,学生只用带眼睛、嘴巴、耳朵来就行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是以“讲解+聆听+唱歌+游戏(或戏剧性表现)”为固有的基本教学模式。

课堂乐器呢?基本上是和成人世界脱轨的乐器,比如常见的竖笛、口琴。在新课标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这条规定的格局太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教育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人民币,为中国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可以建立数码钢琴教室,或者将二胡、笛子等简单的民族乐器配成专业教室,让课堂乐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重视器乐教学。

8.教师学习理论的流变与融合 篇八

关键词 教师学习  流变  融合

一、教师学习: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及反思的深入,教师被视为教育改革、学校改进以及学生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费曼南瑟指出:“经历数十年的学校改革之后,关于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国家教师的质量的共识得以建立。政策制定者和教师教育者意识到了学生学习什么直接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以及教师带入教学的知识、技能、责任和他们借以在实践中和向实践持续学习的机会。”[1]博科认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都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这一雄伟目标,然而,有很多因素制约其实现与达成,而最终依赖于教师。正是这一认识促使教育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以增加教师知识,发展他们的教学实践。”[2]蔡克纳也认为:“通过提高教师地位、权力和工作条件以提高学校教育成为北美第二波教育改革的关注点,这强调了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行动者。”[3]菲什曼和戴维斯指出:“促进班级学习与教学的改变是学习科学的中心目标,教师是几乎所有正式教育系统的奠基石。教师是任何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的最终诠释者,且对大量教学干预效果的差异负责,这就是所谓的教师影响。”[4]多伊尔也指出:“关于教师如何学会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焦点。”[5]然而,什么是教师学习、教师学习什么、教师如何学习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复杂,困惑丛生。正如费曼南瑟所言,“‘学习教学’是一个说着轻巧,且给人以直接与容易理解的过程的感觉和印象。实际上,我们没有发展出好的关于教师学习的理论,而且学习教学本身也包含着很多概念的复杂性”[6]。玛丽·肯尼迪亦对此做出了回应:“教师学习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领域,因为它位于几个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交汇点上,既有涉及学习的研究和理论,也有涉及教学实践的研究和理论,还有涉及教育与社会关系以及学科本质的研究和理论。有效的研究应该考虑到教师学习所处的特殊情境与位置,抓住其间各种各样的相互依赖的特性,并形成与这些领域不一样的研究项目。但以往的研究要么忽视了这许许多多的联系,要么将教师学习与某个其他问题(如教学实践)相混同”[7]。威尔森认为,“讽刺的是我们试图去理解那些真正从事教学和学习的人的学习。关于教师学习我们知道的是困惑的,因为教师学习充满偶尔性、分散性和复杂性的本质”[8]。无独有偶,莱特尔和科克伦-史密斯也指出:“在教学研究的文献中,教师声音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提出与关注的问题;他们用以解释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框架;以及他们界定和理解自己工作生活的方式”[9]。正如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博科所言:“教师职业是这个国家最具价值职业,了解教师是如何学习的并将其作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和实践的基础,是美国教育研究中一个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10]

二、教师学习理论的流变

就本体论而言,教师学习隶属于学习研究领域,其理论与实践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然而,由于众多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的不同界定,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和普遍认同的学习理论。因此,厘清和明晰不同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的研究与界定构成理解教师学习的基础与关键。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优势,学习被界定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即行为的改变。其主要方法是在可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推及对人类学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环境(刺激)的控制,达成对行为的预测与控制。正如华生所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想要控制人类的反应与自然科学家想要控制与操纵其他自然现象的欲望一样强烈。这种控制的成功意味着使生物能够朝着人们所设想的任何方向行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教学和学习是可以被分解或肢解成若干简单的行为和要素,教学和学习应从这些简单的、零碎的行为、技能与要素开始,继而通过联结与组合,最终构成整体。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即为典型代表。他将系统复杂的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等按照其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分解成为一系列简单的知识项目,以编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与学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进而达成预先的目标。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师学习研究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即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需的教学行为的培养与塑造。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科学化运动、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可测性、量化和效率的标准评价教学。实践中的典型做法是罗列一系列量化的、可测的所谓有效教学行为,让教师进行模仿与学习,进而成为有效教师。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与行为主义关注学习与外在环境事件的联结不同,其关注点在于学习者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心理(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在认知主义者看来,学习犹如概念获得,思考(思维)卷入其中,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具体的策略检验假设直至达成目的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以及认知与思维的发展过程,学习既是思考(思维)的过程,又是思考(思维)的结果。由此,教学与学习应注重学习者已有的、带入问题情境的内在认知(心理)结构的影响与作用,注重对学科结构、基础知识即普遍概念与规则(原则、原理)的获得与掌握,以及问题解决、策略选择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主义后来居上取代了行为主义,在此背景下,教师学习被界定为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其应用,教师学习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应该知道什么知识、如何培训教师具备这些知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时期尤以教师知识研究最为流行。学界关于教师知识研究可分为两种研究思路与范式:一种是教师知识基础研究,另一种是教师实践知识研究。教师知识基础研究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追求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由外而内”的探索与实践,目的在于为教师专业化寻求内在的知识基础,即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基础,教师教育应该提供哪些知识。教师实践知识研究基于两个现实:第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实践是教师知识的基础与源泉。第二,现实中,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教学知识基础,在实践中也未必能够成为优秀教师。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学习具有个人特征的实践性知识。当前,这两种研究思路与范式趋于融合。

3.情境学习理论与教师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作为对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融合与超越,其立论基点在于“思维和学习本质上依赖于在即刻的行动情境中主体的参与和互动以及适当的功能与意义的建构和生成”。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静止不变的、片面的论点不能够刻画人类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是主观的、灵活应变的和适应性超强的,人类可以制造(改变)情境,而非一味地坚守被给定的定义。学习具有情境维度与社会维度,学习不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的产物,也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主体参与共同体的行动(活动)过程。情境学习理论关照下的教师学习关注教师与学生、同事、教师教育者等社会和物理情境间的联系与互动,关注教师主体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及情境间的协商、互动、对话、合作、反思等实践形式参与共同体行动(活动)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关注教师实际知道什么,教师是如何发展其实际认知,以及教师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和分散性。正如莱芙和温格在探讨了教师学习的实践共同体模式之后所说:“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学习是位于(置于)获得与呈现意义的参与的轨迹之中,教师学习即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由‘合法性边缘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发展过程”[11]。

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情境学习理论的流变与转向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师学习的理解以及教师学习理论的发展。行为主义太过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塑造与强化,认知主义过于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及应用,即教师认知的发展,而情境理论作为超越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尝试,看到了教师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和分散性本质。三者皆是基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假设假定,关注并探讨了学习及教师学习的不同方面和维度,且做出了差异悬殊的理解与解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矛盾的、错误的或是无价值的,相反,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研究目的,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用性和有效性。而三者间的互动融合与批判借鉴是建立学习及教师学习共识性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学习科学及教师学习理论超越的核心和关键。

三、教师学习理论的融合

尽管人们对统一的、综合的、普遍认可的学习理论尚存异议,但是,随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与综合,以及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关于学习的对话与理解也已超越了单纯的派别之争,呈现融合之势,共识性理解亦正在生成。首先,学习应是身体与心灵、生物与环境、个体与群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以及行为、认知与情境的有机融合。其次,学习包括内在与外在两个维度,内在维度是指学习是个体内在的心理(认知)过程,即个体信念、态度、理解、知识、技能等的改变与发展。外在维度是指学习是情境与社会的互动,即在具体的情境中,个体与他人及情境间的参与、协商、互动、对话、合作、反思的过程与实践,以及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最后,学习应更多关注学校及类似情境中的学习实践。

受此影响,对教师学习的共识性理解亦在生成之中。费曼南瑟认为,应从“谁在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习时间与情境”四方面学会教学。[12]同时,他提出了教师学习的主题框架: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学习像教师一样认知;学习像教师一样感受;学习像教师一样行动。其中,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关注教师对其既存信念的批判性审视、转向教育学思考以及元认知意识的发展。学习像教师一样认知强调好教学所依赖的不同种类的知识,包括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的知识。学习像教师一样感受关注教师学习的情感、认同与自我维度。学习像教师一样行动要求教师具备一套技能、策略、规则与判断以想出什么时候做什么,即适应性专家知识。[13]科克伦-史密斯和莱特尔基于对知识和实践关系的审视,区分了三种有着重要不同的用以组织教师教育的观念,即为了实践的知识、实践中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其中,为了实践的知识指教师学习去情境化的正式知识,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与应用。这种观念视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早期占据教师教育领域的主流。实践中的知识指教师通过经验、反思、探究等实践获得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视教师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这种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关注创设能够让职前教师检视其先前信念和发展教师知识与倾向的社会、组织和认知情境。实践的知识指教师采取批判立场对其知识与实践及其更大范围的知识、社会和政治议程进行批判与反思。这种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注体制议题,教师被视为变革代理人、政策制定者以及伙伴研究者,而非专家。[14]柯林森也界定了教师的三类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人际知识,包括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个人知识,包括自我知识、伦理道德、性格倾向、反思等。[15]美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在历时十年(1985-1995)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学习研究中提出了三个假设:教师需要反思关于教学和学习的假定;教师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并在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中理解多样化;教师必须学会在做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四个要素(领域):对公众关于学校期望的回应;建构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理论;教师加强把教材与不同学习者联系;平衡教学实践中的独特因素;三大研究主题:关于教学、学习、学习者与学科教材信念的转变;加强教材与不同学习者的联系;学会教学实践。[16]该中心在教师学习领域的开创性、系统性研究使得教师学习真正成为近二十多年以来一个新兴而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为后续的教师学习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

由此可见,教师学习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维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更是一个融合了时空、情境、身份、角色、认知、情感等心理的和社会的过程,还是一个历时态与共时态共存、存在与成为一体的动态连续统。连续统中分布着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不同的时期与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从时空线索分析,教师学习发生于学校、工作场所等物理与社会空间,涵盖学徒观察、职前教育、入职指导和专业发展等阶段。时空的演进与变换决定着教师学习的差异。从维度分析,教师学习内含内容(知识、技能、倾向)、他人(学生、同事、教师教育者等)和自我(认同、信念、情感、态度、动机)三个维度。其中,教师是教师学习的主体,内容是教师学习的基础,学生是教师学习得以存在的前提和辩证对立面,自我是教师学习的动力与本真。同时,内容维度追求效用,他人维度追求理解,自我维度追求意义。从过程分析,教师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教师与内容、他人及自我间关联的心理与社会过程,一方面是教师主体基于既有知识与信念积极改变、转化、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信念、态度、理解、情感、认同、自我等的内在心理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参与实践共同体合作、对话、协商、反思、批判的外在社会互动过程。具体包含内容维度上主体与客体间的获得与应用过程、他人维度上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动过程以及自我维度上主体内部的转化与生成过程。从本体论分析,教师学习是在时空情境、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中,教师主体作为人的存在与成为教师一体的过程。

四、结语

概念清晰与理论明确标志着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与特点,而其又依赖于领域知识的积累与丰富、研究的系统与深入以及实践的推动与改进。教师学习研究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形成了相对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逐渐发展成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研究领域。然而,正如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出的那样,教师学习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维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更是一个独特且不寻常的研究领域。同时,由于当前不容乐观的研究现状以及实践领域的现实,加剧了教师学习研究的复杂性。亟须解决的是综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克服教师学习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明晰教师学习概念,构建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正如威尔森和伯恩(Wilson and Berne,1999)所言,“未来好的教师学习研究取决于我们将那些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运行的领域,如教师学习、专业发展、教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思想编织在一起的能力。我们学校的教学和学习质量依赖于此”。

参考文献

[1] D'Souza,Lisa Andries,Assessing what counts:Learning to teach for pupil learning.BOSTON COLLEGE,2009.

[2] BorkoH.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Learning:Mapping the Terrain.Educational Research,2004,33(8),1-15.

[3] Kenneth M.Zeichner.Connecting genuine teacher development to the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1993,19(1).

[4] Barry J. Fishman and Elizabeth A. Davis.Teacher learning research and learning science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earning Sciences,2006.

[5] Kenneth M.Zeichner.Content and Context:neglected elements in the studies of student teaching as an occasion for learning to teach.Journal of Education,1986.

[6] Feiman-Nemser.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o teach.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6.

[7]  An Agenda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NCRTL Special Rrsearch.

[8] Suzanne M.Wilson,Jennifer Berne.Teacher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 Examination of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9,24(1).

[9] Kenneth M.Zeichner.Connecting genuine teacher development to the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1993,19(1).

[10] BorkoH.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Learning:Mapping the Terrain.Educational Research,2004,33(8).

[11] 莱芙,温格著.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 Feiman-Nemser.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o teach.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6.

[13] Feiman-Nemser.Teacher Learning: How do teachers learn to teach?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enduring questions in changing contexts.Routledge.

[14] Cochran-Smith,Lytle.Relationship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Teacher Learning in Communities.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9(24).

[15] Collinson.Becoming an Exemplary Teacher:Integrating Professional,Interpersonal,and Intrapersonal Knowledge.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United States Teacher Education Consortium,1996.

[16] http://ncrtl.msu.edu/about.htm.

[作者:程耀忠(1981-),男,安徽六安人,长春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

上一篇:社区双拥实施活动方案下一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