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2024-06-21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9篇)

1.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篇一

★ ★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 ★★ ★ 八中小学部杨红娟 ★ ★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八中小学部杨红娟

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大河,语文便是溅起的朵朵浪

花;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飞溅的瀑布,语文便是飞溅的源泉,为每个人的生命谱写一曲激情之歌。语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载体,教

师要给予语文充满生命的色彩,给予她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的向往,求知的渴望。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引路导航。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情景交融的,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课

堂,应该是充满求知渴望的,应该是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应该是学

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同时师生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快乐、生命的珍贵、生命的唯

一、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精彩······

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注重“激趣”,创设一节生生要学的课堂。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教学气氛。

比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

带领孩子猜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利用魔方做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认字。

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想学”,人人争当识字

能手。当水的变化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

子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了。此时教师扣人心弦地提出:“ 水

帮人们做过哪些事?水不仅帮人类做过很多好事,还做过许多坏事,你知道人们

都用哪些方法来管住水吗?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善于“溶情”,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教学氛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

活动——“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记得《可贵的沉默》一课,老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从只会接受爱到会慢

慢感受爱,最后懂得报答爱。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把讲解和学习文章做为主

要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为什么由起先的兴奋变得热闹了?

2、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把文章的茎脉提取出来,然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切入

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说中做,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习教室

里由沉默变得热闹这部分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启发引导读懂了什么,悟出道理,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对父母说些什么,★ 第 1 页 ★ ★ ★ 共 6 页 ★

做些什么?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最后再把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不光爱戴自

己的父母,而且要爱所有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每个人,“师生情”、“母子情”溢

于整个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收到

预期的效果。

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一言不发,寂静沉闷的课堂,而是充满欢

声笑语的课堂,应该是看见这种情景的课堂:

学生时刻有激情释放时的大呼小叫。

比如,我在上《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来体会一下猫头鹰、袋

鼠和猴子。

师问:小动物们,你们为什么这样无精打采啊!

生1:咳,猫头鹰让我们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这样的生活和我们原来的生

活根本就不一样啊!

生2:对呀,对呀!这样做太累了。

生3:„„

学生通过回答和阅读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小动物的辛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

做任何事都要符合每个人的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猫头鹰和袋

鼠没有选上,而是选上了小猴子的道理。课文中有些地方还让他们演一演,这就

更激发孩子的兴趣。整个一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激情释放时的亢奋状态。

学生时刻有专注的眼神闪烁。

比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一条未发出的短信步入了这堂

课,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不顾一切挖掘的举动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同学。当我把地震

中一些父亲为救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眼里跳动着激

动的泪花。他们专注的眼神,他们伤感的泪花,已经让我感觉到人间最真挚的亲

情已经内化到他们的心中。

学生时刻有满足后的会心微笑。

一堂《草原》的课即将结束了。学生们还在回味着作者体会到的爱,“我从

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

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句话深深地

印入了学生心里。课后,很多学生把他自己创作的“爱的箴言”送给自己的老师

和家人,让老师和家人收获了学生的感恩之情;而学生在老师和家人的赞许中,也收获了关爱之情。这是他们深切理解和认识爱的真谛后所收获的一种满足。

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单向输出的课堂,而是充满求

知渴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个教学环节,很想尽快进入下一

个教学环节。

比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

步的让学生进入情景,如:“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小巴迪当

时的反应如何?”,“后来小巴迪有了怎样的认识?”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结果会怎样。学生在这种欲望的渴求中,专注地阅读,急切地寻找,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很想上下一节语

文课。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第一课时我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学

生的面前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仰和赞叹,对祖国珍贵历史文

物的惊异。短短的一节课,学生还未能尽情抒发情感,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课后

想想,自己有何感想,有何想说的,想写的,下节课再交流。可是很多学生意犹

未尽,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下节课继续上语文。

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时刻可见学生高举的小手,有时甚至有大声的尖叫。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

蛙、松鼠,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争相举手,跃跃欲试。在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冬

眠,松鼠准备过冬食物等科学知识,更学习了礼貌语言,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

物们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极强,高举的小手,热

闹的呼喊,以及动情的表演充满整个课堂。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能主动地运用知

识。比如对课文的续写,对诗歌的仿写,对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描写,等等。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布置了一个小练习:“想象一下,阿曼

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从反馈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真正的把自己融入文中,把自己当作阿曼达,把一位勇敢、坚强、舍

己为人的小英雄展现出来。从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了不起的儿子的形象。

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培养学生顺从意识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具有独

立思考意识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兼有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如何使学生认同社会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语文老师的职责。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一位贫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得

给作者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深深地让学生感受到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学

生对母亲的热爱。尤其是学生对文中母亲的言行进行评价时,处处弥漫着真挚情

感,充满了感恩之情。可以看出,课文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与学生的心灵产生

了共鸣。

同时,《新课标》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

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质疑提问:“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

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

链。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

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深入探究的兴趣。我觉得孩

子们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真是难能可贵。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独霸天下的舞台,不是教师尽情发挥的课

堂,而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

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为学

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

比如我们在教学上经常搞同类词语联想,对对子,猜谜语;比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搞唐诗书法比赛、名篇朗诵比赛、激情演讲比赛;比如在学习了经

典作品之后进行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

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都可以设计成学生展示自我的不同

舞台,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活”起来,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内化知识。

洋溢生命色彩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

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我们要在语

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搭建语文生命舞台。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

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

安岭》、《五彩池》、《观潮》、《桂林山水》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有了爱就无意中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些是写人的文章《慈母情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见了,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

等让人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关心和爱护。甚至是一些写小动物的文

章也能让人体会到爱的伟大,如屠格涅夫的《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

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感悟这

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灵体验,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

生命教育的目的。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师生研讨五壮士壮烈跳崖一段时,有学生

站起来报告:“老师,小明说,五壮士敢跳崖,他敢跳楼!真的,不信你问他。”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禁议论纷纷,好端端的学习氛围就被这么破坏了。我心里火冒三丈,刚要发话“整顿”,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大好时机吗?于是,我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五壮士为什么壮烈跳崖,他们跳崖的意义是什么?小军敢于跳楼,跳楼的后果会怎么样?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大

家认为: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日寇引上了狼牙山顶峰,他们壮烈跳崖的行动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

气节,可歌可泣;小军如果跳楼,只能给他本人带来伤残甚至死亡,给亲人带来

悲伤,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他的这种想法是愚蠢的、无聊的。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

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立

足语文课堂,着眼生命教育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对育人神圣的悦纳,对教学专业虔诚的敬重,也是教师人格德行无穷魅力的体现„„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

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说,语文就是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

生。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

要位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难道不是非常有益的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让语文课

堂洋溢生命的色彩。只有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让我们用智慧开辟一片新天地,把生命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

语文在我们的不断探究中愈发丰富厚重,愈发新鲜活泼,永远彰显生命的活力!

2.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篇二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 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 教师想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感化学生、亲近学生。 所以,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俯下身来了解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知晓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甘苦;尽量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 多做学生的兄长学友, 令学生可亲可近、可信赖, 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善待学生, 才能在学生出错时, 不愠不急, 才能耐心指导;才能当学生取得些许进步时, 给予及时、中肯的鼓励。 这就是建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的前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一千个读者心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活力所在。 同一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的不同, 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是不尽相同, 甚至是异彩纷呈的, 这才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这是难能可贵的, 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活力。 所以, 我们要加以悉心的呵护和培养。 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若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定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意见, 甚至个性, 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多给学生开拓想象的时空, 多给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 我就尽量将自己也看做学生中的一员, 和他们一起讨论, 一起交流。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 我会真诚地说一句:“你真棒! ”对于学习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埋怨, 而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 长此坚持下去一定会慢慢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 如此课堂一定是生机盎然的、活力四射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兴趣带来欢快, 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 所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分。 学生一旦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高度的注意, 从而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下的《尊严》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在课前我先是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段逃难人奔波疲惫, 穷愁潦倒的视频。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场面, 联想一下,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 请描述你当时的感受。 如果这时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 那么你会怎么做? 同学们当然会七嘴八舌讲出自己的想法。 新的一课就在这激烈的讨论中拉开了序幕。 这个环节就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了心理准备, 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然后,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 学生在组织自己的学习, 兴致高涨。

三、为学生提供参与共同学习的机会,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就要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所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 同时在活动中有一块能表现自我的天地。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可以依据学习的内容, 适当安排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课堂气氛。

比如, 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变平时的老师给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为学生在课前阅读时依据文本内容和学习经验自主确定目标; 变平时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最终形成答案为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后形成答案;变平时由教师总结文本主题为学生联系文本和自身实际自我归纳总结。 总之, 要想保障课堂的生命和活力, 就应该营造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 引导其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技能。

3.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建构 篇三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应该以生命为核心。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关照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天职,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必然选择。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自由、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①课堂教学理应是学生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乐土,但课堂教学偏离学生生命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因而,建构鲜活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应当备受关注。

一、课堂教学中漠视学生生命之现状

1. 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其生命是完整的,学生不仅拥有物理生命,还拥有精神生命,他们渴望情感得到满足,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基于生命的完整性,学界提出了三维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全面发展。然而,在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知识仍然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关涉学生情感、生命价值的目标成为附庸与点缀,甚至遭到了遗忘。于是,我们在课堂中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学生承受着巨大的作业、考试与竞争压力,鲜活的生命被禁锢于“知识”的藩篱中,其结果只能是生产出缺乏生命感的知识容器。实际上,知识的本意是服务。

于智慧的人生,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②遗憾的是,在偏重于知识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只见知识不见人,知识至高无上,思维过程、人格修养显得微不足道,这从根本上缺少了对学生生命的整体关怀,其完整性被肢解了。

2.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③课堂教学理应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由、自主,并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其生命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的客体,忽视了其主体地位,缺乏对其生命自主发展应有的尊重。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状况,课堂教学复演着一出出“教案剧”,教师扮演着“主角”,学生充其量只是“配角”,甚至是毫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可有可无的“观众”。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全然不顾学生在场,不顾学生的个人看法、自我判断、独立思考及意义生成,学生的自主性被这种近乎独白的教学方式逼迫到无一席之地。长此以往,在程式化、刻板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填鸭”的对象,成为了掌握知识的“书呆子”,其创造性、灵动性被泯灭了,其所学知识也将几近无用。

3. 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被阉割。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也不可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个体的生命都与别人与众不同,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样子”。教育必须落实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④当然,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促使学生张扬其个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纸笔测验,运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以此为甄别学生的依据。尽管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但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引导,结果性、数量化的分数仍旧是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作为“园丁”,把学生修剪成了模样相似的“绿篱”。单一的评价方式、冰冷的分数不仅无法认识到更为根本的学生情意、创造性等,而且压制了其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制造出一个个失去活力与个性的“标准件”。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无疑会造成让人悲哀的局面,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被阉割了。

二、生命化课堂教学之建构

1. 多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关照学生生命的完整性。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发挥着指引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理性,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情意、价值观等目标被作为非理性遭到了排斥,这种异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了错位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为了知识容器,成为了“支离破碎”的人。实际上,学生的生命是整全的,基于此,我们应该确立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是多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不仅重视知识教学,而且致力于找寻失落已久的课堂教学的另一半,即情意、价值观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生命完整地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知识不再是中心,生命才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以其生命的全部参与其中,生命得到了全方位的关照、全方位的舒展。如此,学生便不再是只掌握知识的“单面人”,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体验到知识的丰富意蕴,可以得到灵魂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实现其生命整体性、多层次发展。

2.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生命的灵动性。在传统的“授—受”式课堂中,教师不辞辛劳地做着“驯”的工作,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学生的灵动性、创造性被扼杀了。实际上,学生是自由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创造的潜能,有一种天生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⑤因此,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驯”的工作,而是唤醒与激发,即启发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智慧。首先,教师要还学生以自由发展权,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而非紧紧束缚。其次,教师要扮演好“启发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本性,激发其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自由发展的“建构者”、“创造者”。“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土壤,成为了培育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殿堂,成为了凸显学生灵动性的舞台。

3.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张扬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课堂教学通常采取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这种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其个性发展。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上潜在的个性潜能,重视学生身上的个性闪光点,并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张扬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会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分数不再是“优胜劣汰”的依据,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珍视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道德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旨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得到了善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注释:

①刘孝华.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生命化课堂教学[J].教育探索,2010(3):56-57.

②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24-30.

③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④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9-10.

4.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篇四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进入朝阳学校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以无声自习、小组竞争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零距离、食不言寝不语为特点的就餐作息生活方式成为常态,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行动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也迅速扩大,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批又一批的学校慕名参观,一个又一个的会议在这里召开,学生自豪,教师自豪,家长自豪,它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每一个曾经了解朝阳学校的人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它用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向每一个曾经质疑它的人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有生命力的理论思想到底来自何方?这种生命力来自哪里?如何永葆其先进性和生命力?回答这一问题对于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先进性的保持至关重要,对于朝阳学校保持这一可喜发展势头并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先进理念至关重要,对于借鉴此种理论、发展壮大自我的相关学校成功实现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思想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一线的教学实践,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思想的创始人刘士秋先生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借鉴和谐教学法和新课程基本理念,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孜孜不倦,不断探 1

索,通过一个个由实践得来的正确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和完整的思想体系。

它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它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洞悉教育体制的弊端,深刻把握中国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脉搏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产生的背景是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苦,教师教的累,学生的素养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它的出现给教育这个行业带来一阵清新空气,所到之处必定掀起一股学习的潮流。

它是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它以哲学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中的普遍规律,对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最终促成和谐教学的局面。它以和谐教学为抓手,最终贯穿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公正无私,不怕学习,敢于接受任何实践环境的挑战,为破除应试教育藩篱呕心沥血。它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把分数当成了自己的副产品,而正是这个副产品让它为世人所瞩目。

它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教学思想。它的系统性体现在它对教育教学各要素及其联系的把握;它的完整性体现在它几乎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

它深植于一线教育教育实际,深刻把握规律和学生特点。针对学生懒散,它提出了严管理;针对学生高分低能,它提出了高分高能的通用工具;针对学生学的苦,学的累,它引入了感悟场的概念,发明了小组竞争,把掌声送进课堂,让快乐学习成为教师课堂的标杆,让

学的轻松成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学生预习,课堂上学生讲课和抢答,课下学生讨论。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它这样评价一堂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讲了几遍,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它坚持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它积极搭建平台,服务教师成长。它要求各任课教师互通有无,不断形成本学科、本学段包括中高考在内的知识树;它要求老师跨学科建构,实现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文文、理理之间的架构,而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大文大理的横向建构,实现教研的深挖沟与大横跨的完美结合;它力促教科研,鼓励教师参与各种说课讲课比赛,鼓励教师写论文、做反思;它鼓励教师做一个不怕看的教师。它誓把朝阳打造成一所不怕看的学校。

5.有价值的生命作文 篇五

那是一篇我再熟识不过的短文,少说这篇短文我也做过四遍了,每一篇的感悟都不同,可第四遍我是真正的感受到了有价值的生命,它也让我更深一步了解生命。

文章讲的是: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过着有秩序有意义的生活。但是每当野火烧起来时。你知道它们怎样逃生吗?众多蚂蚁迅速的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人们总是骄傲的说人才是世上最聪明的生物,也是最有感情的生物。可读完这篇短文,让我震撼不已。原来在大街上不惹人注意忙忙碌碌的蚂蚁竟是如此的聪慧,如此通情达礼。它们懂得把老弱病残的蚂蚁包在里面,健壮有力的蚂蚁却在外面让火焰把自己烤焦后,平凡而简单的结束了生命却拯救了多数的蚂蚁,蚂蚁家族没有被毁灭掉,又不起眼的繁殖下去,过属于它们自己的日子。

这,或许在人类世界里是一种叫“舍己救人”的东西吧,却在蚂蚁世界里也成为拯救生命的手段。我以前最瞧不起蚂蚁,但是现在我却无比敬佩它。

世间万物都有感情,都有不寻常的生命。蚂蚁虽然生的卑微,可它却有着有价值的生命,它会为了别人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固然是最有价值最令人敬佩的生命含义了。

6.珍爱生命的诗歌有哪些 篇六

篇一:珍惜生命

世间很美丽

我们要珍惜生命

一天又一天

让晨曦挽住你

让霞光留住我只要拥有生命

一切都能争取

一年又一年

为了至爱我们的人

也为了我们自己

篇二:珍惜生命

不要把得失看的那么重

简单生活是快乐的一种

花不会永远不败

人不会青春永驻

人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我们要爱惜自己

更要珍惜生命

篇三:珍惜生命

我们的生命

好如在坟前跳舞

短暂凄美

娇艳如花

但就算再美丽的繁花盛放

最后也只剩凋零

我们经历的每一个脉动过程

都是生命手指上的饰物

璀璨夺目

自有定数

生命的脚步低迷而沉重

其中蕴含着几分宁静

几分寂寞

还有几分温馨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冬天

每个人都要勇敢孤独地过冬

面对生命中无边暗黑的沉云

无需粉饰与回避

更无需做作与抛弃

努力去寻找生存的一线光亮

篇四:回放的生命

回放的生命

摸一摸走过的路

像云像风,在半山腰打盹

在枝头上轻颤。在雾里,在雨中

进行一次秘密的远游

驿动的心,一层密密麻麻

隐去的远山,如我心中

抽去的银丝

我感悟生命

桃花红,小草的绿

被我藏在一页日记的皱纹里

一枚蝴蝶的到来

让我才想起,我的自私

已取得过往,都在我的心上

贪婪地允吸着,时光

留下的道道伤痕

如同翻开泥土和蚯蚓

我一遍一遍地回放

泛黄的照片,发霉的记忆

流水的脚步,灿烂的星空

歌隐去,风倦了

大地醒着,红灯笼摇着

根植春天的念想,一起迸发

如焰火,照无眠

我虔诚地守候

时间的堤坝,绵延的走向

秋是人生的封面

每一穗稻谷,都含着

弯弯曲曲的美丽时光

7.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篇七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构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相长,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

1.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接受学习的状态,增加感悟体验和探究发现在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结构中的比重。

2.转变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三、模式程序

1.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局域网,创设问题情境或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是该模式步骤实施的首要环节。如笔者一节市级公开课《都市精灵》就是以播放falsh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营造情感氛围导入教学的,画面中小鸟渴求温暖和飞翔的心声,深深感染了学生。动画结束后,我抑扬激昂地对同学们说,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对人类破坏环境的声讨,这是对人类爱心回归的呼唤。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共存,人对动物本应是尊重和善待,可现在,一只小鸟想寻觅一个温暖的怀抱,想要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这样的要求,你们说,算不算太高?此时学生群情激昂地齐答,不高。我适时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来感受都市精灵们的处境和思考人和自然如何相处这个大主题。此时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2. 听读感知

本步骤又分为文常问答、生词注音和熟悉课文三个环节。文常问答主要从作者、籍贯、字号、评价、课文出处等方面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概括,采用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生词注音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但该环节更侧重学生当堂的记忆。如《都市精灵》一课,我在出示词语请同学注音后,设计了“一分钟记忆”这个环节,学生的记忆欲望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最快的用了十秒钟,一分钟后除极个别同学外,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左手。熟悉课文主要采用自由大声读,分小组读,男女声轮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迅速熟悉课文,建立起自身的内容情景,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3. 思疑释疑

该步骤分自学思疑和释疑质疑两个环节。自学思疑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思考多媒体屏幕上出示的思考题,这些题目难易程度呈梯级分布,由浅入深,围绕课文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突破,如教学《都市精灵》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

(1)课文中“精灵”指什么?文章写了现代文学馆内哪些精灵?作者对他们有怎样的感情或评价?

(2)作者为什么要羡慕昆明、佩服上海人,向往美国旧金山?想一想现在都市精灵们总体上的处境是怎样的?

(3)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衡量标准?怎样理解?

(4)作者在文末提出了一个与狼共舞的观点,你如何理解?你觉得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多的“狼”?

学生在稍加思考下,能很快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需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环节最关键的是“质疑”,即由学生将阅读感悟中的疑问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学贵有疑”理念的最佳贯彻。

4. 拓展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巧妙地铺设一道桥梁,把学生顺利地由课内引向课外,去读社会的大课堂为他们提供的更丰富、更生动、更有魅力的课本。因此本步骤的拓展设计依据正基于此“大语文教学观”。我在教学《都市精灵》时,是这样拓展的:作为港城一员,你会选取哪一种可爱的动物作为我们城市的标志和象征,作为我们城市形象大使呢?请你也用生动的语言把她描述出来说明你选择她的理由。我们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总结即对全文的线索脉络进行再次梳理,对课文的主旨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如教学《都市精灵》一课,我总结道:本文作者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成了“孤城寡人”,连鸟雀也少见的现实状况,提倡“与狼共舞”的现代意识,(与狼共舞,其实,就是指都市中的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表达了作者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强烈愿望。

我充满激情地感召学生: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环境,善待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我们人类与动物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之水,同在一块土地上生生不息,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也应该互相爱护,心心相连。让我们齐唱《相亲相爱》这首歌,表达我们与城市精灵亲密无间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心声。

5. 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内容除传统的字词句篇的要求外,应适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增加一些挑战性强,创造性强,实践性强的内容,以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和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如《都市精灵》一课可设计这样一些作业:

(1)将你与小动物的照片上传发到班级网页上,让所有的同学来关爱都市精灵。

(2)扩充修改写城市形象大使的文字,不少于200字,誊抄到日记本上。

(3)以自己所在的社区为范围,对精灵数量做个调查,写一篇关于如何达到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存的小论文。

6. 实施绩效

以我初二年级接班的两个班做比较,该模式实施以来的效果如下:

摘要:基于国际社会提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为学生升学作准备,它应该为学生继续学习、参与未来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让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的教学追求。因此,自2005年以来,我对多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逐步创建了师生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该模式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不竭源泉。

8.建构课堂教学场,焕发语文生命力 篇八

摘要:语文课堂,就像一个“场”。在其中充溢着师生的知识交流,情感沟通,心灵交融。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重工具轻人文,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探究,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这样,势必影响新课改的推进,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基于语文课堂的现状,本文从朗读、演讲、对话等角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发挥场效应,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场效应 朗读 演讲对话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目前,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分项训练为手段建构的语文教学体系,追求语文训练的系统性,却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大量的练习,确实也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串讲串问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现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场”。语文课堂中实现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知识的滋润,获得智慧的思考锻炼,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场效应。

在教学中,呈现文本的方式,解读文本的方法,引导探究的进程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变中出新,新中切实;要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场效应,营造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位,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操作策略

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方式很多,如:朗读、演讲、对话等等,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手段。

(一)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安排朗读的环节,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教师范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教师情真意切地范读,全身心地投入,很容易建构起语文课堂教学场。

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

2.教师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教学是由扶到放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朗读亦是如此。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轻重、快慢、停顿、神韵。

如,《道士塔》选段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朗读这段话,宜语调放低,语速平缓。重读“太大”“默默”“走过”后稍停顿,然后把“前”的读音拉长。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专家那种莫名的情感,沉重的心情表现出来,轻轻的语调中那种荡气回肠百感交集的氛围便营造出来了。

3.学生品味

经典的文章有时无须老师剖析详讲,如果用朗读去引导学生阅读,常常会收到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以动制静的奇效。学生在自己建构的语文课堂场中耳濡目染了。

比如,课文《我与地坛》传递作者的生命感悟,让我们对母爱,残疾和生命有了更深的体会感受。虽然文章很长,但是那些隽永深情的文字绝对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因此可以安排大段的朗诵时间,让同学们反复自由的诵读。这样,学生好像真的漫步在地坛,看着史铁生的所看,感受着他的感受。

(二)演讲

演讲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需要老师的讲解,如果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讲究讲解的艺术,那就成了演讲。演讲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场的重要手段。

1.课前演讲

演讲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演讲导入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如,苏教版课文《江南的冬景》。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冬天最美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江南的冬景”。

这里纵览古今,横跨万里,如数家珍般地把世间美景娓娓道来,让学生充满神奇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课中演讲

课堂内容转换时,切忌生硬死板。如果根据课文内容,采用演讲的方式承上启下,使教学环节间紧密连贯,自然过渡,有时也可以为教学流程推波助澜,这样有利于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

3.结课演讲

一堂课结束时,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安排一段演讲,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甚至能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从而在课堂教学场中深化主题。

(三)对话

克林伯格说过,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1.人本对话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的过程,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人本对话方式很多,可以是问题式阅读,也可以是评点式阅读。

学生通过“问题式阅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提出新问题,学习过程充满探究的高级思维活动,课堂已构成积极的“思维场”。

评点式阅读,实际上是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人本对话,视野融合从而产生新质的过程,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场的过程。

上《想北平》的时候,充分给学生自由与时间,以评点法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字斟句酌,揣摩玩味,调动自身生活积累和语言感悟,随时写下心得,创设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情景,充分开展多方面的对话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师生对话

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于文本对话之后的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师生正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中,逐步获得文本及文本之外的深层东西。

(1)交流与探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要在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联系文化,观照历史,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欣赏与评价。课堂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老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和充满鼓励的话语,能产生较好的课堂场效应。

3.生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合作探讨的一种规定。对话交往给学生互相了解和交流提供了机会,通过阅读教学对话互动,学生“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断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

比如,我们组织的学生自行上课,作文自改自评,第三册诗歌朗诵会、戏曲表演等活动。参与体验分享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触及情感世界,引发多向思考。

三、研究成效

(一)建构语文教学场,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场的建构中,不论是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演讲,还是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绝不是一个旁观者,简单的评判者。

(二)建构语文教学场,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这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场的建构中,课堂成为一个“磁场”:知识场、问题场、思维场、情感场……学生置身其间,便能促进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建构语文教学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有效性。

(三)建构语文教学场,丰富了课堂的人文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场的建构中,通过朗读、演讲等手段,丰富了课堂的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丰富了课堂的发展性、创造性等等。语文课堂的生命力,由此更加彰显。

(四)建构语文教学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在师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教学场中,浸润于富含“人文精神”的语文课中,综合素养得以潜移默化地提高。

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场,需要教师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言粘住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案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关于“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对话》. 王尚文等《语文学习》.2001年7、8 合期

4.《有效课堂管理行为》 刘家访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3次印刷

9.写有生命的文字散文 篇九

当时郁达夫已经是享誉文坛的大作家了,而沈从文只不过还是一个处在困顿中的文学青年。但无论沈从文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理想,他都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他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稿,自学而成才。他的.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相继出现在《晨报副刊》上,同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友谊。沈从文的散文《市集》发表时,徐志摩写了《志摩的欣赏》,称赞沈从文用“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描绘了“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对他丰富神奇的“想象力”推崇备至。徐志摩的评论,宣布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这位名诗人还频频带沈从文参加诗歌朗诵会和各种文艺活动,让沈从文结识了朱湘、刘梦苇、侥孟侃等抒情诗人,促使沈从文进入了“新月”作家群。后来,在徐志摩的推荐下,沈从文又先后被胡适、杨振声聘请为上海中国公学、山东青岛大学的教师。

沈从文从困顿走向知名,他依然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因为有着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因为有着对生命和生活深刻的思考,因为有着对人性和自然深刻的关照,他的文字是鲜活的,是温润的,更是指向光明的。我读他的小说时,在他的小说里看到了田园牧歌的梦,我读他的散文,在他的散文里,同样看到了田园牧歌的梦。这梦,有时候是忧伤的,有时候是清丽的。在这田园牧歌的梦里,他写出了有生命的文字。在小说里,让我们走进他的梦里,在散文的文字里,又领我们走出他的梦,在和现实的对话中,书写了内心的柔弱和坚强,书写着对生命的爱、对人间的爱!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最大的发展就是找到了自我。沈从文在他的有生命的散文里,记录了自己颠簸的求生路和艰难的创作路,也描述了湘西美丽的风光和剽悍的人性以及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从他的离去与归来,再到离去,故园在变迁,他的性情也在变迁。从乡村到都市,从青年到中年,他眼中的现实始终是清醒的,丰厚的本土性和浓重的民族色彩,使得他能够在行走中不失本色,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沈从文说,要写有生命的文字,这文字,应该是立足于现实,但又不忘过去,也牵系着未来。我们读他的散文,那种紧贴现实的厚重,那种在现实中怀念过往,又展望未来的浓情,全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感人,时光过去了几十年,仿佛还是昨天。

上一篇:毛笔和墨汁作文650字下一篇:独立值班护士准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