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优质课一等奖(通用9篇)
1.雨霖铃优质课一等奖 篇一
《雨霖铃》评课报告
我认真的观摩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陈老师和海口一中徐老师的《雨霖铃》课例,并研读了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聆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并对这两节课有了自己的收获,评价和思考。
这两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思路清晰。不过相比较而言,陈老师的教学重难点较突出,而徐老师的重难点欠突出,缺乏层次感。
这两位老师共同的优点就是特别注重“读”在语文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一方法,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借鉴、推崇和落实的。因为语文这一学科特别注重文学素养的养成,如果能在读的基础上而“诵”,注重文学的积累,这对语文的突飞猛进就有实际上的重大意义了,所以我觉得语文老师如果在教学前能先成诵,做学生学习的行为榜样,那就相当有说服力了。
在这两堂课中,徐老师的课突破常规,没有从平淡的人物介绍开始,而是让学生直奔词本身。直入文本阅读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值得借鉴!
但是,我觉得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太细了,有面面俱到之嫌。比如陈老师的设计中“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其实对于柳永,我觉得我们只需要让学生知道他是婉约派词人和和了解婉约派的诗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介绍那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太繁冗了。在“点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讲解占据了主要部分,其实我觉得可以设计让学生描述场景,依据学生的描述和理解,简要点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透彻,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对语言的创造力,老师替他们代言了,学生就没有了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了。让学生自己多表达,老师切中恳綮的及时点拨,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些!
另外,该课中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两位老师都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讲透,什么是“实”,什么是“虚”,这样学生容易淡忘,当离开课本去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又无法想起了,可从以前学过的诗词中选取例句再次让学生感受,强化记忆!
学完这两节课后,我想以后在语文教学中是应该细点呢,还是该根据考纲有的放矢的教学,只要能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就行了呢?有时的确让我困惑,因为现实是要应试,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教学。
另外,我又想,现代课堂教学讲究自主、合作和探究,很多老师的课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形式多样了,热闹的课一定是有气氛高效的课堂吗?我却想,为什么不给孩子充分静心思考的时间呢?毕竟人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才能让学生有“心得”,何苦老师罗嗦讲个没完呢!
到底怎样的课才是高效成功的课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
2.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二
授课时间:2017年5月18日(第15周周周四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邵锦雪 授课课型:诗歌鉴赏课 授课课题:《雨霖铃》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牌“雨霖铃”;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离别有关的诗句导入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写作背景
三、诵读
1.学生齐读,正音
2.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范读 3.学生再读(三读)后请同学朗读
四、整体感知,归纳方法 1.关键词句(主旨句)2.抒情字句(直接抒情的句子)3.意象特点
4.整体感知,明确内容和基调 5.小结
五、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1.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2.请生赏析,教师适当点拨 3.小结
六、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是都是写离愁的名作,两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词艺术特点的同异。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收集积累和酒、月有关的诗句
2、完成《柳永词两首》练习中《雨霖铃》的部分
3.《雨霖铃》微课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送别画面,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离别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的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一幕。(板书:雨霖铃)
二、介绍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1、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
2、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初步学会鉴赏诗词。
三、指导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多媒体课件展示《雨霖铃》全文)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同时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印象)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学生放生朗读,自行品味。(个别读、散读、齐读、独立理解、交流感受)导学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四、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愁别绪。
1、思路探究。
导学方法:理清思路,一抓开头,二爪过片(下片的首句),三抓结尾。导学策略:自读、思考、研讨。
导学要求: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该如何划分?
成果展示:这首词感情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前别时和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片。
2、意境赏析。
导学方法:一抓画面,二抓情感。(多媒体课件展示)
导学要求:(1)、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画面,并为画面拟一个标题。(配多媒体画面)
导学策略:诵读品味,探究交流。
成果展示(1):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以及天气。
“寒蝉凄切”,点明时令,为深秋。
“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傍晚,长亭。“骤雨初歇”点明天气; “帐饮无绪”,表明词人的心情。
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点染了送别的气氛,渲染氛围。“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和面。本已经是愁苦不堪的“愁人”,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万绪、千般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板书:别前(实景)——情语:执手相看 泪眼相向】 导学要求(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那些景物作为背景?
导学策略(2):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的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州——作用渲染氛围 成果展示(2):设想一下几组意象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分析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
江水:“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州行驶之处。寒蝉:声音是如此的凄婉。
导学要求(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导学策略(3):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描述上片所描写的画面。作者用一个“念”引出了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实写:寒蝉、长亭、骤雨、兰州】
教师小节:上片,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柳永用大量的景物来渲染分别)白描的手法,将离别时的情、景、事组成一片幽清的词镜。(学生齐读上片,感受词镜)
导学要求(4):学生品读下片,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内心情感的?
点拨: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受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染的离愁别绪更是凄婉动人。
3名句理解鉴赏。
探究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学习策略:同桌交流,写出鉴赏文字。
成果展示: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今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转换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境的形成对比。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说那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放在一幅鲜明的画面中。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板书: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的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慨叹“不知魂已断,空又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良辰美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小结: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抒发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相映,使人真正深刻的理解了“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语的丰富内涵。【板书:别后(虚)——景语】(诵读全文,理解感受品味)
五、课后作业
1、这首词上下片是如何巧妙过渡的?
词的上下片名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艺术手法。
2、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
泪眼相向
融情于景
实写:寒蝉 长亭 骤雨 兰州
虚实结合
别后(虚)——景语
4.雨霖铃学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技巧,提高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品味法。
课前预习要求:上网查阅有关词的常识,柳永生平资料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三、检查预习
1、有关词的知识
2、作者及背景导入
四、指导朗诵
1、听配乐朗诵带
听读要求: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3、指名诵读
五、探究赏析
六、课堂小结
七、习题演练
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C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处?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今宵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寒蝉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暮蔼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5、对柳永《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却无法忘怀。
D.这首词,写了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妙之体现。
6、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D.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5.《雨霖铃》说课稿 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共八首词。《雨霖铃》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离别想思题材的经典之作。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诗词鉴赏的知识,而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在短时间内感受词作的意境,进一步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才以弥补他们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鉴赏本词的意象、语言、思想情感艺术及手法,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革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品味词作的语言、竟境、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即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期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雨霖铃》的MTV中初步感受词作的内容,师生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情感,描写画面让学生进入词作意境,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张先的《江南柳》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此类诗文的能力。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比较阅读法等。
六、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方法(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雨霖铃》的MV,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感受音乐画面中的内容,继而引出话题:离别想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通过品读《雨霖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由此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品读诗词语言,突破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
在学生欣赏完音乐画面后,请学生诵读并互相点评,然后总结诵读要领:注意情感基调,注意读音节奏。教师范背。2.整体感知
“在师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卷,感受词中有几幅主要画面,并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幅主要画面:长亭送别图,烟波暮蔼图、晓风残月图。3.描写画面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词作的诗情画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问题:结合词作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三幅画面。这样以来,就能使学生较充分地感受词作的竟境。
(三)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1.明确鉴赏要点——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2.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A本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B找出词中的景语、情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体会其艺术效果。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涵盖了鉴赏一首诗歌的要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效果,就完成了自主鉴赏诗歌的过程。
3、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课堂上出示张先的《江南柳》一诗与本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这类诗词的能力。
(四)作业
将阅读教学拓展到写作领域,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的课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学课文中汲取源头活水,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有关离别题材的诗句,分类抄写,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完成了诗歌教学中诵读——鉴赏——写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6.《雨霖铃》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词中意象,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教学难点: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一、导入新课
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比现在与周杰伦搭档的词作者方文山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
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词吧!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 ]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目标:体会情感]
1、默读,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讨论)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酒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虚实相生”
3、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情景交融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再次朗诵)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那些字词你觉得用得很妙?(讨论)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略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问:这种写法和豪放派写伤心有哪些不同?
婉约派词人表达伤心的感受委婉细腻,感情郁结很深却无法渲泄,如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豪放派则不同,如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再如张孝祥: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豪放派词人感情渲泄的淋漓尽致。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略
问:结合意象分析这句话的妙处,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
五、这首词读完大家有没有发现:它只有词牌,没有标题。下面我们就尝试着为这首词拟个标题。
生别离,月未圆,执手泪别
六、课堂总结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
七、作业
选取词中意象,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八、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酒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虚实相生
融情于景
7.雨霖铃教案 篇七
高一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今宵酒
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无人述说的孤独、无聊。
5、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了离别时和离别前的情景,下片是对离别后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课堂小结:(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确:
“寒蝉” ——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此词不单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人生的况味。
五、赏析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明确:
1、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1)、“别”生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2)、“秋”伤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3)、“酒”乱情: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
揽得乌纱归?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
[板书]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情景交融)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虚实相生)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300字左右。[附录]:
8.雨霖铃教案 篇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我们之前在讲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我们请为同学来回答一下具体是指哪两个?并说出一到两个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板书题目)
相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儿就不做具体讲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同时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哀婉、悲伤、凄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先看上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描绘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场景。同时指出事件发生的季节是在秋季、时间是傍晚、地点是在 长亭。
2)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它是如何奠定的?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 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柳永雨霖铃 篇九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雨霖铃优质课一等奖】推荐阅读:
大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10-03
梅花魂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09-08
优秀微课一等奖案例07-06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07-26
报任安书赛课一等奖教案08-02
优质课评课小结06-23
全国优质课大赛07-19
背影优质课教案07-23
武汉优质课心得07-28
初中优质课简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