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2024-08-26

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一

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劳技与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基本目标。是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必修课程。它既注重培养学生对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的适应能力,又强调其技能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技术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力求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共同能力,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合为一体,并使其有机地融于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精选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课标要求,又独具我校特色。将动手动脑与创新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三维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开放、反思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自主探究法:问题分析即开始不直接阐述理论观点,而是问题引入。列出若干问题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尔后归纳。这样做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又极具挑战性。有科学道理,又有技术含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作品制作的技术问题,设计问题,学生一般不易理解。我们通过展示作品“剪贴画”布艺娃娃“防滑砧板”“木玩工艺”“金工小锤”“依拉罐花筒”等的具体分析,学生很快理解这些较难的问题。进行探究,花时不多,效果明显。

2、合作学习法:课堂中我们设置了“操作示范”“问题思考”“动手实践”“技术实习”“调查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开放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亲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基础,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团队精神。

例如:劳技教室的桌椅摆放,采用四人围坐一桌的形式,工具大家用,条件大家创造,秩序大家维护。动手实践时,可相互交流,也可互补长短。动手能力强的可给动手能力弱的作示范,技术难点可共同攻关。评点时可自评也可互评,既发挥个体的作用,也体现团队精神。

3、开放反思法: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留住不同的思维想法,抓住有限的时间“展示当堂完成有创意作品”,放手让学生在评点中自我归纳、总结。增加了弹性,给愿意学,有能力、有条件学的学生拓展了看与学的空间,这样做面向全体学生,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与综合,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例如:每节课下来,同学们对于作品的制作过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体现的创意,总会津津乐道,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他们对作品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听到不同意见,他们据理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许,他们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可以说是每件作品都牵动了他们的心。那种成功欲,不亚于放了一颗卫星。

劳动与技术课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我就创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了一些探讨,也感受最深,现在写出来,以利今后进一步总结。

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科特点,突出育人育魂

农村初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是农村劳动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农村普通初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而,农村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向农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有觉悟、懂技术的劳动者。1984年,我从事劳技课教学之后,一直把这些做为我校劳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心系农村

我认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育魂,那么这个“魂”的中心是什么呢?要紧的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的生产实际,结合劳动技术学科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一要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劳技课多功能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转变观念,强化科技兴农意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部分学生轻视劳动,瞧不起农村。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破罐破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用劳技课讲到的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农基地、有关村社和学生家里开展科技示范试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劳技课学到的知识有用处,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情感逐步建立起来。

农村中学劳技教育课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都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呢?多年来,根据我国杰出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做学主义”学说,瞄准本镇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总目标——“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并能够独立操作,因此,要把“用”字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时地进行传授,以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如1992年春,当地多雨低温,玉米花白苗病严重,我们就在全校各年级讲授该病发生的原因、病株症状及防治方法,学生很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生产实践中,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和农研部门取得紧密联系,积极引入科研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并通过教学把最新利研成果和生产技术传播出去,缩短了科研成果在我镇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为农业技术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学生科技兴农意识。

二、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学生能力

农村劳技课教学,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把它放在广阔实践的基础之上,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这个实践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扩大到课外、家庭与社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劳技教育网络。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以校田为基地,以家庭为补充,用教学带试验,以试验促教学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运行机制。

立足课堂教学,力争人人学会。我针对学生对农业技术了解参差不齐的实际,给学生分类上课,形式多样,有一般正常的课堂,也有特殊的辅导式的课堂,有集中上的课堂,也有个别上的课堂;有固定时间上的课堂,也有随时随地上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空白的农业技术“填平补齐”。

对劳技课大纲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尤其是实践操作程序,都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2)上课。打破常规授课,按农时季节讲授。根据劳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授课法,把每年要讲的内容重新归类,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进行传授。这样,学生的实践机会就大大加强了。如每年秋季刚入学,讲农作物的秋季田间管理、常规作物的田间选种、适时收割等内容。春季讲水稻旱育苗、播种,地下害虫防治、化肥施用等内容。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即“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求得了系统的知能”。同时上课加大实践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调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有时1:1,有时1:2等。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3)考核,侧重考核实践能力。3.提倡“实效”原则,追求实际效果。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目的在于追求它的实际效果。劳技课的功能和效果体现在哪里?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这是受劳技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所制约的。我认为,要根据劳技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注重如下功能和效果:(1)讲究课堂传授效果。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课堂传授效果,这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劳技课教学效果的提高,要看教师采取什么传授方法。我一向坚持不就理论讲理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用学生熟悉的事实旁征博引,用未来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化学生心灵深处科技意识的萌动。这样,不仅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开阔了眼界。

2.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二

在多次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观课活动中, 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在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兴趣的环节, 精心设计了很多图片影像资料, 时间安排过长;抑或在实践操作, 合作探究环节, 由于对制作的难点, 工具的使用等方面指导不够到位, 使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耽误了过多的时间, 因而在活动总结, 交流评价阶段便只能草草收场, 削弱了评价交流对课程实施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导向激励作用。

为了克服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更好地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组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结构, 保证评价交流时间

为了保证评价交流的时间, 必须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安排时间。在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环节切入要快, 不能拖沓, 只要能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的关注就行了。在实践操作环节, 学生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的局限, 实践操作活动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是一些常见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常言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认识和掌握工具是开展劳动技术学习活动的基础, 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实践操作之前, 有了教师细致的指导, 师生精细的构思, 能够降低学生制作的难度, 缩短制作的时间, 从而保证交流评价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教师指导, 培养参与评价的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或完成作品情况做出适当的评价, 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不多, 他们对于如何进行评价, 评价什么有点手足无措, 评价环节与合作操作环节相比得很冷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 比如可以从参与程度, 情绪反应, 合作程度, 经验体会, 质疑解难等方面对自己或对他人进行评价, 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简易的评价方案, 帮助学生确定评价的内容, 培养积极参与评价的意识。

三、面向全体实施, 增强评价交流的实效

3.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3-01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变导入,增添趣味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的教学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要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教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由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课文《漂亮的礼品包装盒》为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收集到的礼品包装盒,相互展示与交流,同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展示的礼品包装盒。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礼品包装盒,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礼品包装盒的欲望。在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课文《钉纽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儿歌《钉纽扣》引出课题,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衣服上的纽扣脱落了怎么办?书包破了怎么办?”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钉纽扣,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活动,自主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还不够,还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劳动与技术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动、爱玩,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信任学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实验、探究、创作中获得发展,并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上文提到的《漂亮的礼品包装盒》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主动体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自学内容:①这个手工制作可以分为几个步骤?②哪个部分制作起来比较困难?③是否可以自主设计礼品包装盒上的装饰物?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和制作说明,运用材料制作礼品包装盒,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制作礼品包装盒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制作的难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基本上能够自主解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三、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动手能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实施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课文《纸工制作:房子相框》为例,教師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比如,展开想象,大胆尝试,设计与制作自己喜欢的相框。假如学生设计的相框不够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教材里的模型进行制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能够促使学生自由发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对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相框,并在制作相框的过程融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且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适当降低要求,同时引导他们制作出简单的相框,当学生制作成功后,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总之,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反思 篇四

郑楼实验学校

刘秋兰

小学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悟道: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让他自己寻找生命支点,让他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认识自己。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劳动与技术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最后形成技能,教师的教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会和不会的临界点为切入点,所以劳动与技术的自学感知是必不可缺少的。

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运用旧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还使学生对所需学习的新知识技能有整体印象。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了解头发的作用,以及知道洗头的意义,再通过观察,小组合作主动参与活动一起找到洗头的正确方法。

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学生掌握了洗头的方法、要领,放手让学生小组形式的一起合作操作,一起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劳动知识,形成技能。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巡视时及时矫正存在的问题。

5.愉快的劳动教学反思 篇五

前几天,我执教了一节2年级的《愉快的劳动》中的《小渔篓》,这是一节唱歌课,课前我充分挖掘了这首歌的深刻含义和每句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每句旋律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设计思路上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为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愉快的劳动”。

课上,我用直观教具——贝壳、竹篮,通过演示和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学习了两个音“1”.“d”.“5”“S”。同学们掌握的准确、扎实,并且能自己编创旋律,能够跟琴演唱出旋律。这一环节师生互动非常好,体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接下来的学歌部分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很快掌握了旋律,歌词也就学的轻松愉快,体会到了劳动的愉快。歌中的顿音记号和休止符,在演唱时表现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束句的“嗯”学生们也能表现出恋恋不舍的心情。最后一环节学生的表演十分精彩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这节课。

6.劳动教育教学反思 篇六

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大扫除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怎么正确使用小抹布来打扫卫生,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讲卫生、爱劳动的乐趣。其实,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兴奋又有意义的事。小班的孩子虽然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但擦擦洗洗等劳动是孩子们最乐意干的。所以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投入。

在活动中,我告诉他们正确擦洗的方式,也划分了每一组小动物的劳动场地;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不盲目地乱擦,能够知道自己需要清洁的地方,也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我还采用巡回观察,言语指导的策略,在过程中,认真劳动的动物组进行了表扬、肯定。这样一来,他们便更加积极的劳动了;没有受到表扬的组别,我亲自示范正确的方式,孩子们都很专注。最后,我们把小抹布都晒到了户外,让太阳公公每个地方都能晒到。小抹布被太阳公公晒过之后,就会起到杀菌的作用,下次又可以使用了。

7.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七

一、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的困境

《劳动与技术》是小学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但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却远比认识要落后得多,学生在学校中极大多数课程都是在思考(逻辑型学科)、体验(体艺类学科)中度过,对动手“操作性”的课程很少接触。形成这一局面也许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更多的学校则是碰到了“在哪里操作?”“用什么操作?”之类的障碍。因此,小学劳技课教学的开出率及开出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小学劳技教育课程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一)“全能型”劳技教师缺乏

师资问题是困扰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正常开出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设置中,小学日课表上有九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除外),一般学校很难保证九门课都由专职教师来担任,《劳动与技术》是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更难配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自己的“主课”,不太可能在兼课中花大量精力来研究,上课时走过场的情况较多,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相对较少。即使有专职教师,面对劳技教学多种多样的技能要求,教师本人的劳动技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劳技课中多种技能教学的需要。按浙江省教材的要求,小学劳技课中有“航模、海模、手工、纸工、木工、金工、电子、编织、陶艺、种养植、烹饪”等十多种技能,能够承担如此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能型”教师实在太少了。要想让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劳技教学任务,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学校的编制不宽裕也制约着劳技专职教师的配备。另外,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两个教师队伍培养的机构工作情况看,他们培养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语、数、外、音、体、美,基层劳技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相当少。

(二)器材与场地难满足开课要求

器材与场地也制约着《劳动与技术》课的发展。在学校中也不乏有对劳技教育热心的教师,他们自己有特长,有愿望,希望能用自己的特长教学《劳动与技术》。器材与场地不能满足,如,浙江省教材《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的“木工”中安排了“制作休闲躺椅模型”,“编织”中安排了“编织茶杯套”,“陶艺”中安排了“制作小陶童”,还有“常春藤的插扦”、烧“肉饼蒸蛋”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符合学校劳动技能培养的需要,但是一位普通教师要在一个学期中落实上这些课的器材确实不容易:到哪里去买?在哪里上?怎么保管?资金怎么办?没有器材的保证,操作性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便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

除器材外,教学场地更成问题。“制作相框”“制作纸杯娃娃”等纸工项目还可以在普通教室里完成,但“陶艺”怎么办呢?教室里的桌子下节课还要看书、写字呢,总不能让陶泥弄得一塌糊涂吧。另外,“制作木衣架”这样的课又怎么能在普通教室上呢?还得有多个专用教室。

(三)学校评价机制不利于劳技教学

“考什么教什么”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恶习,不考的不教或少教,要考的就用应试的方式来教死。升高中要考信息技术,那么学校就重视计算机教学,中考分数中有体育分,要考试的那几个体育项目就会在学校得到强化训练;相反,那些不考的,不检查的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劳动与技术》课在众多课程中是最处于弱势的,连日课表都上不了,更谈不上评价。这样的课即使不上,也算不上没有“开齐开足”,不列入教学违规。在学校行政不重视的学校中,《劳动与技术》课是没有地位的。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面对问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我们提出了“内容分解,分项教学、逐步学习”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一)内容分解,重点突破

“内容分解”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有它的特点,它不像语、数那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劳动与技术》其实是由项目组成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种技术,如木工、电子、航模、纸工等,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是这些项目由易到难的组合,也就是按各项内容由易到难的思路来设计教材,完成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思路,按“项目独立,逐个突破”的方式呢?即把纸工、木工、电子等单独当做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学校集中一个项目,用六年时间完成全面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说把原来按学期来评价的教学任务,把它放在六年中来评价。这就是我们“内容分解”的意义。

为了实现我们的思路,我们把浙江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分析,理出以下几个项目:纸工、手工、航模、海模、电子、木工、编织、陶艺、种养植、家政。再对每个项目分册进行任务整理,如三年级上册关于纸工的任务有8个:节日的彩带,美丽的纸花,编纸绳,纸绳蔬菜,会飞的孙悟空,“迷你”桌椅,纸飞机模型,剪纸圈;五年级上册关于木工的任务有2个:制作竹衣架,制作小圆桌模型。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三至六年级教材上的整个安排是从易到难,陶艺、木工、编织类在三、四年级没有涉及,相对操作容易的纸工全排在三、四年级;“小制作”中结合了纸工、电子等多种要求,穿插在每个学期中,种养植、家政在每册教材中均有安排;纸工、小制作、种养植、家政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的主要内容。以上内容除种、养植两项须在室外上课外,其余可在室内完成。

对教材的重新分析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便于很好地利用本校校舍资源。也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更了解,便于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突破教学重点。

(二)分项教学,发挥特长

“分项教学”是针对“教”来说的,避开了教师教所有项目的弊端,改为一个教师只教一个项目,“全能型”教师难做,而教一个项目则相对容易。一个项目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用室,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这个教室就是教师的工作室,教师主宰着这个室内的教学情况,他既是这个室的管理者、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者,也是责任者。

1. 项目独立,教室固定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由固定的教师来教,每个动手项目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里的器材能满足学生动手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除了劳技教材上的以外,还根据市场上能提供的器材来开出相关的劳技项目。如,纸工中以“建筑模型”为重点,还开出了剪纸、纸贴画等;陶艺中我们用了四个专用教室,分别是陶艺制作室、烧制室、陶艺展厅,还开出相关的“石膏像制作室”;木工中以“小鲁班机床”为主要器材,指导学生制作平面、立体的木工作品……

项目独立是为了好教,每位教师都是兼职的,除了教好文化课外,他再研究一门技术项目,这样就能保证教师的精力合理地分配。长期地教一个项目反而越教越精,越教越有经验。教室固定也是为了教与学的方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中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一动手就难以控制时间,有的作品可能需要好几节课,我们把教室固定,学生一节课完不成还可以下节课继续做,每个教室都像一个小作坊,里面摆满了各种器材及学生作品,学生走进去就有动手的欲望。

2. 与校本课程结合,保证教学时间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在每周一次的综合活动中,同时我们又把劳动教育当做校本课程来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开发了校本课程,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动手项目的学习,我们把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组织上课,低段、高段分开教学,低段在周三开课,高段在周四开课,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要求。我校《劳动与技术》课的开出,不仅完成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还形成了学校特色。

我们把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这些教室放在一个楼里,从这幢楼走进去,上课时能听见小木工机床的机器声,还能听到学生敲打陶泥的“啪啪”声,非常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这幢楼里学生全部用手指尖在学习。

3. 自编教材,边学边教

分项目教学后,教学时间保证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拓展了,程度也加深了。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只是我们的范本之一,它还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们就从网上,从书店里,自己去收集材料,边学习边上课。学校要求各项目至少要有教学大纲,有能力的教师要自编教材。此外,学校尽量把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

例如承担陶艺教学的桂老师,起先并不懂陶艺,她从网上寻找所有的陶艺网站,自己编写教材,为了调试烧制陶器的合理温度,她甚至连课外时间都守在烧制间,只要有陶艺培训,她都积极要求参加。现在,桂老师已做出了很大成绩,在该领域小有名气,陶艺教学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陶艺学会评选一等奖,学生作品被收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其他项目的教师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三)逐步学习,强化训练

“逐步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学来说的,学生不再是在各个年级中对什么内容都浅尝辄止,而是一项一项地学,从易到难地学,一项内容至少在一个教室学一个学期,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多学几个学期,这样就有时间把一个项目琢磨透,有充分的动手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1. 一学期一选,走班上课

如此多的项目是贯彻在五至六年中完成的,一学期可作一次选择,也即学生本学期选择了“木工”,他就得至少学习木工一学期,下学期可以选择另外的项目学习。有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两件甚至更多的作品,也能摸到一些该项目的门道。如,木工中,就要知道如何设计模型图,如何用锯,如何打磨等。学生参加劳技课学习分低、高段进行,重新组班,走班上课,四年级可能与六年级同在一个班,二年级学生可能与三年级同学完成同一个作品。学生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度,当然,班主任要防止极端偏课的学生,也要防止只撒网不打鱼的现象。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每到有劳技课的这一天,全体学生都会感到轻松、高兴。

2. 鼓励全面选课,保证重点选项

六年中有12次选择机会,学生选择学习12项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多学习几个学期。因此,这样的开课能保证劳技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同时又顾及了自己最喜欢的重点项目。有的同学喜欢“建筑模型”这个项目,他就花了两个学期来学,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在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他成了老师的帮手,还能指导其他同学操作了。

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供机会。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擅长项目,我们有这么多的项目供学生学习,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只要有心,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3. 开展作品评比,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们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法,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自身做好作品的积极性;给每个作品以合理的评分,使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质量。我们还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带回家,接受家长的评价,有的学生利用陶泥为家里制作笔筒等器皿,有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木飞机带回家……在接受家人的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语文老师把学生学习劳技操作当做学生写作的题材,指导学生写出此类文章,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及时地把学生中反映出的情况使任课老师了解。

8.劳动与技术课堂生活实践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实践;探究;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课程在新课改中成为国家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课程项目,给予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取课程的意义与真谛。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在新课改中成为非常必要的一门科目,是国家指定的,扩展学生学习科目到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帮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实践中开拓创新精神,感悟劳动与技术的融合,提升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的课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新课标改革中的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枯燥课堂的新颖平台,激发了学生面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可能更喜欢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自己也投入到其中成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强硬进行灌输式的讲课其实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实践所收获到的效果好。教学实践往往能够点燃学生面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使他们全部都置身于课堂中去享受劳动的乐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探究教学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实践操作,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何为探究性学习呢?其实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者是社会生活领域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表达和交流,合作与协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本文就是从社会生活中的众多行为活动中挑选出的一个活动来让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完成实践的过程,充分感受劳动与技术的相互配合以及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些收获。

本次劳动与技术课程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蛋挞的制作,课前已经向学生说明由于时间等问题的限制,我们利用两个课时的实践只能进行蛋挞液的配比制作。而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掌握蛋挞液的配置技术,并且每组完成15-16个蛋挞所需蛋挞液的制作,在最后每组还要完成一盘蛋挞的烤制。教师首先展示蛋挞图片,并提问蛋挞制作的几部分,揭示课堂实践制作的主题。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蛋挞制作的两个部分,明确制作主题。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探究新知部分,教师要学生明确安排意图和职责。根据市场售卖情况,定出每组准备15-16个蛋挞皮。给出学生处理每组多余蛋挞的合理建议,引导学生尊师重道。下一个步骤是播放蛋挞液制作视频,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准备特色蛋挞所需的辅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从视频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制作西点所需的工具比较专业,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學生根据视频,记录做蛋挞液所需要的工具。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通过层层深入,一步一步阶梯式上升,有的放矢总结蛋挞液的制作流程。引导学生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学无定法,方法和流程都是根据自身情况优化的。学生填写流程表,进行分工讨论,填写分工表。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受,经过思维内化后,经过笔头落实到纸上,对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铺垫完前面的工作,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步骤了。

第一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鲜牛奶量取100mL,倒入不锈钢盆里;

第二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淡奶油量取200mL,倒入不锈钢盆里;

第三步,用量勺、筷子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糖粉量取50克,倒入不锈钢盆里。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用白砂糖,必须打匀;

第四步,用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取3个蛋黄,倒入不锈钢盆里。有条件可先打匀;

第五步,用到准备好的工具:筷子和不锈钢盆,将前几步准备好的蛋液原料全部打匀,要求是糖粉要全部融化掉,蛋黄要不结块;

第六步,将打匀的蛋液放置到量杯中,再用量杯将蛋液灌注到蛋皮里,要求是留边一厘米;

第七步,将事先准备好的油纸平整铺在烤盘上,将蛋挞的半成品有序排列在烤盘上;

第八步,带好手套,将蛋挞的半成品小心搬动,送去烤箱,不要打翻,也要小心不要烫伤;

第九步,同样的带好手套,将蛋挞的成品搬出烤箱,过程中还是一样要小心,不要烫到手,脱掉手套,再戴好一次性手套,将蛋挞的成品装入包装盒。

以上就是学生实践蛋挞制作的全过程。在进行完上述基本蛋挞制作过程后,还要完成后续的一些收尾工作。也是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实践部分的一个拓展延伸,每组的个性化蛋挞点缀以及精美包装,这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就是最后的课堂整理,填写记录表,将桌椅归位,这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责任意识。其实在进行所有蛋挞制作过程之前,学生还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填写分工表,具体内容如下:分为工具材料和项目两类,在工具材料的分类下,有蛋挞皮、纯牛奶、淡奶油、糖粉、蛋黄、辅料、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手套、垃圾袋、包装盒、还有剪刀。第二栏分别标明它们的数量。而在项目那一分类栏下面,分别有:量勺、量杯、筷子、不锈钢盆、烤盘、抹布、操作台、用餐区、桌椅、还有垃圾,而在它们之后,要标清针对这些项目器具的卫生要求,量勺要冲洗干净,保持干燥,量杯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倒置,筷子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不锈钢盆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倒置,烤盘要保持干燥,油纸干净整洁,抹布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摊平晾干,操作台要台面擦拭干净,地面清扫干净,用餐区要台面擦拭干净,地面清扫干净,桌椅要求要桌子放整齐,椅子归位,垃圾的要求是将一次性桌布和垃圾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中。这些细节性的要求,都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后的小举动来培养出好的劳动习惯,也透过这些小细节从另一个视角明白做任何事都要细心,并且要有责任感。

在本次劳动与技术实践课结束之后,学生也都表示受益良多,与其他学科的上课模式相比,对于本次课堂实践的收获与反思是非比寻常的,学生也更倾向于这种能够自己动手实践的课堂模式。在本次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总结学生课后提交的课堂反思与收获,我也总结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现今社会中,人类已经步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各门学科的发展,使学科内部更加细化,也让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交叉融合,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知识总量的激增,学科门类的分化增长,促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但是同时现代经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合理运用跨学科知识,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注重精神和态度的重要一环。劳动与技术就是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一门科目,学生在新兴课堂上的实践对于他们独立思维和独立处事的能力是有所裨益的。在蛋挞制作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教师前期引导,视频的启发,有了对于行动的初步想法,与同学在一起分工明确地规划蛋挞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与同学互相协作完成,从而让他们明白彼此协作的重要性。制作结束之后,收拾整理好工作台,从点滴小事就塑造学生注重细节的品格,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最后收尾时的蛋挞点缀环节中的创新能力都在实践中有所提升,劳动与技术在学生实践中有所融合。总之,教学实践探究实现了它的教育价值,也实现了它作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的作用,从实际应用中实施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相结合,社会和学术相结合。

参考文献:

刘萍.教育研究与评论[J].技术教育,2010(3).

9.劳动模仿操教学反思 篇九

劳动模仿操教学反思

模仿操,趣味性强,形式多样,主要是发展学生模仿动作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模仿中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自主性活动中去。尤其对顽皮学生的教学更加适应,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教学内容虽然很多,但学生兴趣高,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

通过教学最让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就是发现学生模仿动作的能力强。特别是平时表现顽皮的学生,在这节课中模仿的`动作比教师做的还形象、逼真,而且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由创新或奇思妙想而出的稀奇古怪的现象,这是一种技能,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其次是要研究方法,不要轻易地把学生行为定格为捣乱,更不要发脾气,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地对事件进行有效的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多鼓励、启发、指导,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把动作传授给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把“玩中乐,乐中练”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生理机能得到改善,思想受到教育,意志得到锻炼。

10.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篇十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文生深度感悟,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 “ 我 ” 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本课重点内容是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11.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鼓励、支持学生的技能表达

1.鼓励学生展示“手艺”,对自己的技能能大胆给予说明,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教师要在活动课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对技能操作的每一步骤进行详细和有效的说明,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改进建议。

2.活动课前准备阶段的表达过程与修正过程,是技能提高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比如在理化生等学科的各种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表达出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等各项要求,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各种实验准备,并让学生主动修正准备过程。

3.重视活动课后的反思与反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课后反思要求,并让学生养成对所学技能的总结与反馈的习惯,能主动、积极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达到学习技能的最终目的。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学生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技能水平无形之中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所以,在培养学生劳动技术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技能与劳动技能的环境。优良的环境,过硬的条件,对培养学生各项技能能起到事_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中,师生的技能才可能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技能素养”,把提高教师自身的劳动技能素养作为自己提升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学有先后”的原则;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虚心学习学生技能锻炼过程中的创新之处,更好地达到教学相长。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累技能,感受实际生活与各学科知识的联系

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各学科活动课的内容不一样,其中用到的学科知识不同,需要学生动手消耗的时间及操作难易程度都有所不同。在学科教学中,要智慧地创设情境,把活动课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1.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和已有经验中积累技能。让学生首先从教材开始,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开始积累,这一环节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实施,相关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最关键最实用的原理、定律,而对其中过于深奥,过于纯理论计算等内容可以适当删除,实用型的知识一定要具备。其次,可以吸收课外书籍报刊的实践方法。课外书刊是对教科书的有效补充,研究他人的实践经验,借鉴参考甚至纠正他人的方法:有的十分系统地介绍一种实践方法,有的只针对某一个实践中的环节,有的则是一则小经验,学生对某些经验方法可以直接仿效。

2.在活动课的课前准备中,让学生积累技能。各学科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生活中学生非常愿意从事某些劳动,但苦于教师、家长不放手,久而久之,造成了动手意识差、动手能力差。因此,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有时候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合作学习中积累技能。《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各学科活动课教学中,合作交流形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活动课教学中合作的效能是显性的。除了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合作效能的提高。合作学习,可使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有效地解决内部冲突。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集体合作精神。

4.在反复实践中积累技能。实践是学生积累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学科活动课中,老师们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首先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树立信心。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其次,创造机会,反复锻炼。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附近工厂进行活动课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使感性和理性认识会逐步提高。之后,要善于总结,做好记录。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管学生成与败,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总结,每次实践活动课后书写记录和小结。只有总结正反面经验,才能在今后实践中少犯或不犯错误,提高实践速度和成功率。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一定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 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 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沃尔玛、诺基亚等都采取了规避措施, 如工龄清零、劳务派遣、变更用人单位名称、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代替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做法, 与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其中华为公司做法最为引人注目。2007年9月, 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之际, 华为规定在华为公司工作满8年以上的员工, 都必须“先辞职再竞岗”, 竞争上岗后, 才能与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此举导致包括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内的总共超过7000名员工工龄清零。华为“辞职门”事件也因此成为当年最受媒体关注的事件之一, 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 公众普遍认为华为公司此举是为了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那么, 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原因何在?对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象有何规制建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二、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象的原因

1、经济原因

虽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其制度功能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带给用人单位一些经济负担。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用人单位而言, 这些经济负担就成为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由于一些企业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效率优先”的阶段, 一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那些违法用工侵害员工利益的企业成本必将增加, 因此就遭到这些企业的反对和规避。然而事实上, 随着法治的健全及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必将慢慢失去, 如近年来“民工荒”的出现就是劳资关系变化的敏锐体现。企业降低成本不是单靠缩减人力成本就能达到的, 而是要靠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制度原因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严格区别于过去的“铁饭碗”、“固定工”, 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的条件, 用人单位仍然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由于我国过去形成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过多强调了其福利性质、照顾性质及补偿性质, 导致劳动者丧失进取心, 更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使得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款产生了种种误读。因此, 用人单位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避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

3、立法及执法原因

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规定的现象之所以会普遍发生, 立法不够严谨导致法律对规避行为的界定不明确, 违法风险降低, 直接纵容了用人单位规避行为的发生。此外, 劳动行政部门执法监督不力, 也是导致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劳动合同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当前劳动行政部门对于违法用工的情况监管不到位, 玩忽职守, 用人单位采取各种做法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明显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在我国, “用工不规范”这一事实长期广泛存在的现象与劳动行政部门监管不力之间不能不说没有直接关系。

三、对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象的规制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防止用人单位继续随意采取规避行为, 首先就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扩大其适用范围, 限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期限, 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分为非实质性变更和实质性变更, 改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变更的规定程序, 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限的时间长短进行区别, 以此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规定, 杜绝用人单位再打法律“擦边球”。

2、加大监督检查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最重要的在其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落到实处, 发挥实效, 因此,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能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有效的劳动关系, 关键还在于其监管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首先应加强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通过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执法监督, 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和环境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真正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于恶意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 加大对其处罚力度, 并在相关媒体上给予公布, 促使其自觉维护劳资关系稳定。其次, 重视工会组织的监督力量。工会作为劳动者维权组织,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 工会组织不但没有发挥其劳动者利益代言人的作用, 反而成为了资方的工具, 因此, 应加快促进工会的发展壮大, 使其具有足够的力量与企业进行讨价还价, 真正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规范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 如果企业能改变、能适应, 那么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必然能够得到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表示, 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 为适应法律要求, 企业应实施转型, 即要从以往的以低成本为基本竞争手段的企业发展模式, 转型为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法律只能够执行, 应对和规避法律, 指挥加剧企业风险。企业不能再靠压低劳动力成本去争取发展, 而是需要尽快提升管理水平, 建立一套完备可行的企业制度。因此, 利用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契机, 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管理和评估机制, 是用人单位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摘要:《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 很多用人单位采取各种做法来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文通过解读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款, 从经济原因、观念原因、立法及执法原因等方面分析了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象的原因, 提出了对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现象的规制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参考文献

[1]邹杨、丁玉海:《劳动合同法最新理论与实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上一篇:新员工答谢培训老师流程下一篇:发展预备党员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