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2024-07-1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共11篇)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图形的用处;加强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注重实践,强化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二)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策略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用具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情景导入

1.课前探究

(1)利用身边的(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2)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想把咱们教室后面的黑板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要准备多长花边呢?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先测量,再计算周长。那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吧!【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师课件出示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为什么?(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长方形,标出长10厘米宽6厘米。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课件出示: 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时练习巩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强化学习效果,并为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探究正方形周长

①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现在是什么图形了?怎样将学具想办法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6+6+6+6,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

③自主优化。师:用第四种方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呢?(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已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实则“有为”。教师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④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先让学生明白:要求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随练本上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综合提升 1.基本练习完成教材做一做。

让学生互相说说,明确求花边的长就是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开篇提出的问题解决掉,既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接受掌握程度。

2.提升练习

(1)选择。课件出示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理解还不太透彻。通过选择,出示几个算式,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具体思考,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2)完成教材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五)课后作业

三、教学后记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二

【令人汗颜的第一次】

一、复习引入

1.师:什么是周长?说说怎样的图形有周长。

2.先指一指下面图形的周长, 再量一量, 算出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探究

1.探究长方形周长公式

师出示右图,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然后组内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

全班展示时, 学生共有4 种方法: (1) 6+4+6+4=20。 (2) 6+6+4+4=20。 (3) 6×2+4×2=20。 (4) (6+4) ×2=20。师让学生择优:这么多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前三种, 只有两个学生认为第四种比较优, 理由是这样做少算一步。

2.探究正方形周长公式

(出示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学生先动手量一量, 算一算, 再指名反馈。学生共有3 种方法: (1) 5+5+5+5=20。 (2) 5×2+5×2=20。 (3) 5×4=20。

师:这么多算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大部分喜欢前两种。

师:为什么? (生: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深化, 解决实际问题

一块长方形木板, 长90分米, 宽60分米。如图截去一块边长为30分米的正方形。

(1) 周长会变吗?为什么?

(2) 计算它的周长。

【前后测结果对比】

本次课例研究的前后测采用同一个班同样两组学生 (共12 人) , 前后测结果基本没有变化, 会的还是会, 不会的还是不会。

【原因分析】

1.教师注重算法的教学, 而忽略了周长意义的理解, 更没有意识到“周长”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即没有找对这节课的知识生长点。

2.本节课教师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和优化上, 虽然教师希望学生能更倾向于第四种算法,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课堂中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的学生占大多数。周长的本质就是连加求和, 前三种方法思维水平低, 比较容易理解, 是学生眼中的好方法。而第四种方法思维水平高, 内涵丰富, 是在“加数相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基础上知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是形式的简化, 因为难以理解, 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优越性, 以致学生不喜欢, 不愿意用。

【达成共识】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 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讨, 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1.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

求平面图形的周长本质是连加求和, 三角形就是三边之和, 四边形就是四边之和, 五边形就是五边之和……即使是不规则图形, 只要将它一周的长度连加即可。任意图形边长没有规律, 所以只有连加一种计算方法。而有些特殊图形的边的长短是有规律的,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正三角形、正五边形等, 它们可以有多种算法, 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算法。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从一般到特殊, 从不规则到规则的过程。

2.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长短特征是它们周长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基础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种算法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形态。长方形周长四种算法中第一、二种“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是原始方法, 能直接体现周长的意义。而第三、四种是在“四条边相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正方形有“四边相等”的特点, 长方形有“对边相等”的特点, 因而带来了数据和计算方法的特殊性。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作为特殊四边形它们到底特殊在哪里, 再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最少要量几条边的长度”为切入口, 使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理解新算法产生的原因, 沟通各算法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精彩纷呈的第二次】

环节一:增加求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小结

环节二:调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在比较择优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质疑:为什么只知道一条边就可以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小结板书:加数相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除了正方形, 你还想到了哪些图形也只要知道一条边, 就可以算出周长的?

怎么求?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条边长度都相等的图形都可以用“边长×边数”算出它的周长。

环节三: (出示长方形如下图) , 请算出它的周长

当学生举足不前时质疑:不是只知道一条边就可以算出周长吗?

长方形与刚才那些图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少需要测量出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

已经知道了长是79厘米, 还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宽21厘米)

学生先独立完成, 再汇报结果, 同时说明理由和想法, 师利用课件相机一一演示。尤其是 (79+21) ×2, 质疑:这种方法是先算什么?请用彩笔在图中描出 (79+21) 。为什么还要×2 呢? (师板书:长+宽×2 这样写行吗?) 为什么?

这么多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79和21加起来刚好是多少?这样先加起来有什么好处?

环节四:练习巩固

1.出示长9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它的周长。

①想象:如果宽不变, 把长增加1厘米, 那么周长会变吗?怎么变?计算验证猜测。

质疑:为什么长增加1 厘米, 而周长增加了2 厘米呢? 如果长不变, 宽增加3厘米呢?

②拉动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 宽6厘米的正方形, 求出它的周长。

反馈后质疑:为什么可以用长方形的周长算法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③比较这个长9 厘米, 宽3 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厘米的正方形, 说说你的发现?与它们周长一样的长方形还有哪些?

2.一块长方形木板, 长90分米, 宽60分米。如下左图截去一块边长为30分米的正方形,

(1) 周长会变吗?为什么?

(2) 计算它的周长。

(3) 假如像这样截去一个正方形 (出示右图) , 周长会变吗?

环节五:拓展延伸

3.下面这个楼梯的图形最少需要量出几条边才能算出它的周长?哪几条?为什么?

量一量, 移一移, 算一算。

【课后反思】

前后两节课, 作为一个研究者, 我坐在学生中间, 静静地观察着, 记录着, 思考着。

1.理解算理先行, 优化算法垫后

长期以来,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采用“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 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 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 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第二堂课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研究周长算法的策略上, 从已知的一般四边形周长“四条边相加”入手, 再到求相对于简单些的四边相等的正方形周长, 根据“加数相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原则, 可以很容易地优化并理解“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的算理。进而联想到每条边长度都相等的图形都可以用“边长×边数”算出它的周长。避免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 三角形的周长、多边形的周长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不知如何求的尴尬局面, 为我们提供了概念教学的新方向。

对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教师设置了以下几步: (1) 故意设置陷阱, 只给出一条边就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学生在拿到问题后, 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想列式计算, 然后却发现没有必要的数据,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的不同之处, 是由长方形边的特征决定的, 从而明白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 (2) 给出宽的长度, 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算法。 (3)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其周长的拼接过程, 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法, 进而明白其中的算理。 (4) 在多种方法并存的情况下, 教师有意设计的求长79米、宽2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使学生体验到先算长加宽的和能凑整, 这样计算起来非常方便, 逐步实现在这种情境下算法的优化。

2.课堂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 必定蕴含着“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 不断用我们的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 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 直到最后的主动应用。本堂课中可以渗透转化和优化思想。在测量时, 规则图形没必要把所有的边全部测量, 而是要根据图形的特点, 比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对边相等的特性, 只需要测量两条相邻的边就行了, 而对于正方形则只需要测量一条边就行了, 这样测量与计算并重, 大大提高了效率。最后的拓展题将不规则的形似楼梯的图形通过线段的平移, 转化为长方形, 巧算出周长, 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和空间观念。

3.《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课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能应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了测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所以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理解别的同学提出的算法,感悟每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花坛的平面图、旅游路线图、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永定土楼引出问题:(课件播放动画故事)

(住在土楼民俗文化村村口的杨老伯为了把土楼装点得更加美丽,请来张师傅和李师傅给他家院子里砌两个花坛。张师傅砌长方形的,李师傅砌正方形的。砌完后,杨老伯给每个师傅付了100元工钱。可两个师傅都不同意,都认为自己砌的墙比对方的长,应该多拿钱,于是争执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杨老伯吗? 生:能!

师:先猜猜,哪个花坛的墙更长?

生: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长……一样长。师:出现分歧了,怎么办?你认为墙的长短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

生:周长。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敏捷。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土楼入手,通过创设矛盾激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1、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平面图,用手指描一描它们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们四条边的和,为下一步探究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花坛的周长更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提出围绳法、目测法、先测量再计算等多种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方法的可行性,最终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先测量边的长度再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平面图上独立测量并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帮助和指导。

4、先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过程及计算方法,然后在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长方形:

方法1:长+宽+长+宽

方法2:长*2+宽*2 + 3 + 5 +3=16(厘米)

* 2 + 3 * 2=16(厘米)

方法3:(长+宽)*2

(5 + 3)*2=16(厘米)

正方形:

方法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2:边长*4

+ 4 + 4 + 4=16(厘米)

4* 4=16(厘米)

其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第三种算法可能更难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其周长的拼接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法】

5、计算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的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然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教师并不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6、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计算知道了平面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生:16厘米)图上有一句话告诉我们,“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米”,那么两个花坛的实际周长都是….(生:16米)如果你是杨老伯,该怎样劝劝这两位师傅?(生自由发言)

三、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生举例)

四、组织练习,应用新知

1、计算八仙桌和条凳的面的周长 大家帮杨老伯解决了难题,杨老伯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喝茶。(课件出示土楼人家喝茶常用的八仙桌和条凳。)八仙桌的桌面是正方形的,条凳的面是长方形的。

(1)杨老伯考考大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吗? 生:会!师:开始!

生:(发现问题,不知道边长及长、宽等条件)师:先得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长、宽或边长。(师依次点击出现数据)(2)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口答

八仙桌:1*4=4(米)

条凳:(10+2)*2=24(分米)答:八仙桌桌面的周长是4米。

答:条凳面的周长是24分米。

【学情预设:这里老师故意设置了一个陷阱,不给出桌面的边长及条

凳面的长和宽就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学生在拿到问题后,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想列式计算,然后却发现没有必要的数据,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课件出示一副土楼的楹联)这副对联的长是18分米,宽是2分米,杨老伯要给它做木框装裱起来,最少要用多长的木条? 【学情预设:对联包含上联和下联,实际上要做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木框。而学生如果没有认真观察,很容易忽略这个隐藏起来的数学信息,只算出其中一个木框的周长。老师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杨老伯家开了一扇侧门,高2米,宽1米,打算装上门框,最少要用多长的木材?下面哪种算法是正确的?()

A.(2+1)*2=6(米)

B.2+1+2=5(米)

C.2*2+1=5(米)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计算周长。在这里,由于门框的下面这条边不用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最简便的方法在这里并不适用。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土楼民俗文化村旅游路线图)我们从杨老伯家出发,最后回到杨老伯家集中。杨老伯向大家推荐两条经典的旅游路线。(如图所示)

这两条路哪条更长?还是一样长?

(学生课后在路线图上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下节课再来说说你研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实践应用题,学生可通过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直接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或利用平移的方法得出结论。教师希望通过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但理解两条路一样长,还能感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问题解决”课题本阶段的研究重点——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连串问题的研究、解决过程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使用教材。

在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2~43页中,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是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多少,二是算算正方形方框用了多长的木条。我将两个例题有机整合,融入学生熟悉的土楼情境中,设计了“杨老伯的难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两个花坛哪个墙更长”的问题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并渗透爱我土楼、爱我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算法的优化。

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独立探究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各三种计算方法。此时,老师并不限定学生必须使用哪种方法,而是通过交流、评价及练习,使学生认清每一种算法的意义和依据,认识自己所持的那种算法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促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进行反思,获得简约性的认识,感悟到不同算法的适应性。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练习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通过计算八仙桌桌面和条凳面的周长,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巩固。二是提高练习,设计了计算装裱对联的木框所需木条的长度和制作门框需要多长的木材两道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习惯直接套用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忽略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正如计算装裱对联的木框的用料问题一样,算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并不够,还得乘2才能装裱一副对联。又如计算门框的用料时,要考虑最下面一条边不用算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样的练习,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有用信息,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拓展练习,思考游览土楼民俗文化村的两条经典路线“哪条路更长,还是一样长”。这里不仅可以运用刚学的周长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应用以前所学的长方形的特征或平移的知识来得出结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练习,把知识的巩固提高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点评

马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不可否认是一节优质课,马老师自身综合素质高,教态亲切自然,声音甜美,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其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符合本研究课题的特点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凸现“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马老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结合地方特色,课件展示客家土楼的优美风景,把学生带入土楼之旅的真实情境中,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用公式解决在土楼之旅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土楼人家常用的八仙桌的桌面周长;条凳面的周长;要装裱土楼大门上的两幅对联至少需要多少木条;土楼开个侧门至少需要多长门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2、体现“自主化”。

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探究学习新知阶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描一描周长、动脑想、动口交流,自主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种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从中选出自已最喜欢的一种方法。

3、注重“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改发展的一个主题,马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练习,有层次,从易到难;马老师很关注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易错的地方,及时给予评点、指正。

4、促进“发展性”。

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结果,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认识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理念:

本课根据凯洛夫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上课——复习旧课——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就——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巩固。以及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小棒(6厘米的4根,2厘米的1根,4厘米的2根,3厘米的1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同学们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一说它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齐读课题)【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就】

二、引入新课

跟学生说龟兔赛跑的故事:从前有只兔子跟乌龟比赛跑步,瞧,他们要出发了(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小兔子一直往前跑,这是它的路线图(长方形,长6米,宽4米),乌龟也不示弱的一直往前跑,这是它的路线图(正方形,边长5米)。同学们,小兔子跑的路程跟乌龟跑的路程哪个比较短呢?咱们一起看一看。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生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两条宽并相等,两条长并相等)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板书公式)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师主要引导认识(6+4)×2=20(米)这种有小括号的式子。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四条边相等)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汇报结果:(板书公式)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

4、试一试 利用公式计算周长 课本44页练习十1、2两小题(单位:cm)老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正方形(长3分米,宽三分米)让同学上讲台来测量并计算。

5、质疑。

提问:要想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释疑)

三、动动手,摆摆算算

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选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算一算:算出所摆正方形的周长。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4根6厘米的,1根5厘米的,2根4厘米的和1根3厘米的。)。你能选4根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吗?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师:你能算出你摆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现在我们再来摆摆正方形,然后算算它的周长。

四、巩固深化(课件出示)

1、填空

⑴ 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

⑵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比长少3厘米,它的周长是()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厘米,它的边长是()米

2、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3、选择

⑴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A、1B、2C、32

⑵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米,它的边长是()米. A、16

B、128

C、256

⑶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正方形的周长。A、相等

B、大于

C、小于

4、解决问题

⑴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两圈,要跑多少米? 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⑵一个养鸡场是个长方形,它的一条长边是砖墙,其它边是用篱笆墙围成的,已知长是18米,宽是10米。问,篱笆墙总长有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六、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七、板书设计 :

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一)摆小棒,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生上台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

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

2、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

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

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小组交流讨论:

(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

(2)有什么不同点?

(3)你喜欢哪种算法?

6、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七

一、激发“参与”唤醒“经验”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当学生在教室内很快找到一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 教师并未囿于教材安排马上引导学生进行“特征”探究, 而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2题前移, 让学生在围、拼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过程中唤醒已有认知经验, 激发其参与和探究的欲望。

师:同学们都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教室内许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那你们能利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成或用身边的三角板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生:能。 (学生开始合作围或拼长方形、正方形, 而后汇报)

师:怎么能判断你们围成或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我围成的图形上边和下边相等, 左边和右边相等, 所以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我们用相同的两个小三角板合起来拼成的图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 所以它是一个正方形。

……

生:这些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的。

师:你是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是吗?

生:是。

师:刚才, 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特征其实都是我们的直觉, 也可以叫做猜想吧!到底对不对, 我们还得?

生:要进行验证。

……

【思考】基本活动经验是个性化的、属于个体的, 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一定要提供一个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 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使问题意识得到萌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存在于生活中众多物体的表面, 学生已经能够辨认, 但并不能讲出其所以然, 故课始教师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用三角板拼或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 (正方形) 。事实证明, 把这样的一个练习前置是可行的, 特别是操作后的追问“怎么能判断你们围成或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促进了学生由操作向理性思考的转变, 学生有了猜想, 还想到要进行验证, 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唤醒, 而且让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促进“经历”走向“经验”

一个数学结论的获得、概念的揭示等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直觉, 虽然伟大的发现总来自于猜想, 但更需要有艰辛的验证过程, 而在经历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收获比知识更重要的经验。

师:每位同学的桌上都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 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生:我准备用直尺边上的角来验证它们的角。

生:可以直接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进行比一比, 看看它们的角是不是直角。

生:可以测量它们的边, 看看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否相等, 左右两条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那就开始验证吧!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生 (带着三角板到台前演示) :我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分别进行了比较, 我发现它们的角都能和直角完全重合, 说明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众生表示同意)

关于边的特征的探究, 结合学生的汇报, 教师整理出了如下两张表格:

师:根据大家的验证和汇报, 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长方形有的大, 有的小, 正方形也是这样。

生:虽然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大, 有的小, 但所有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都是相等的, 左右两条边也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众生附和, 感觉很自豪)

生 (突然举手) :老师, 实际上不测量也能证明长方形上下、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 (该生边说边把长方形的纸进行对折展示, 众生表示认可)

生:正方形也可以通过对折证明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但该生在演示时出现了困难, 好像很难证明四条边都相等, 但其他学生在他的启发下已自发开始动手折了)

生 (急忙举手) :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对折, 然后再这样对折 (该生实际是沿着对角线对折后再对折) , 就可以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完全相等的。 (众生鼓掌)

……

【思考】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 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是对前一阶段的知识和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 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 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一定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整个知识探究和形成的过程。上述教学就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验证“特征”的全过程, 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 逐步证实先前的猜想是正确的。在这一“经历”的过程中,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他们还发现验证的渠道是多样的, 思路不唯一, 这让学生体悟到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同时, 学生还感悟到对一个结论的得出, 不能仅靠一个例子, 而应该通过大量的例证才能得出较可靠的发现。不难看出,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已自觉将生活经验和感性层面的经验进行了改造和重组, 把具体的生活经验向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转化, 从而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整个过程, 可以说学生已经从“经历”中逐步积累起了归纳的经验。

三、引导“反思”提升“经验”

思维过程也能积淀一种经验, 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学生, 他的数学直觉必然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内隐的, 不仅需要积累, 更需要提升, 而在应用中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合理“反思”是提升“经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师:现在有五根小棒, 长分别是5㎝、3㎝、2㎝、3㎝、5㎝, 如果要用小棒来围一个长方形, 应该选用哪几根小棒, 为什么? (学生轻声交流后汇报)

生:应该选用5cm、3cm、3cm、5cm这四根小棒, 因为长方形的对边必须相等。

师:请同学们闭眼想象这个图形的样子, 好, 睁开眼睛看一看, 与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会心地笑了, 从他们的笑脸上看到了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生: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5cm, 宽是3cm。

师:那这根2cm的小棒多孤独啊!你能给它配上几根小棒组成一个正方形吗?

生:应该配上3根2cm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了。

生: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cm。

……

师:如果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 你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想一想, 如果能拼成大正方形, 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声议论)

生:拼成的大正方形应该是每排有四个小正方形, 一共拼四排。 (生动手验证)

生 (带着作品到台前展示) :我拼了两排, 每排有8个。 (众生立即表示反对)

生:他拼成的不是一个正方形, 而是一个长方形。

师:那正方形还有其他拼法吗?

生:没有。

师:如果用这16个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 除了他拼的这种方法外, 还可以怎样拼呢?

(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又拼出了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横排的形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先交流后汇报)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长方形长边的长叫长, 短边的长叫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生:用小棒围一个长方形时, 只能选两种 (规格) 一样的, 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用16个小正方形拼图形时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也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生:对于我们的猜想, 一定要通过许多例子进行验证才能说明是否正确。

生 (激动地) :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量一量、比一比或者折一折。

……

【思考】思考经验的获取是派生出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的重要渠道, 这些成分对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本环节的教学创新之处在于让学生经历了思维的内部操作过程, 如让学生闭眼想象该怎样拼, 拼成的图形是什么样的等,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整节课的学习反思, 学生在反思中不但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 而且回顾了知识探究的历程。在思维方式上受到“验证方法多元”和“不完全归纳”思想方法的涤荡后,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反思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八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揭示面积的含义,渗透观察法和重叠法。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我们这样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你的手掌面跟我的手掌面比的话,谁的大?我们把这种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师:同桌两个人的手掌面相比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后有争议,经过交流得出可以把手掌与手掌重叠)这样的方法叫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较,谁大谁小呢?

师(小结):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黑板面的大小就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既然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那么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2.摸一摸、说一说,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如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请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用“大得多”或“小得多”、“大一些”或“小一些”及“差不多”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认识物体的表面,了解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初步体会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层次性的。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愉快且轻松地感悟了新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想一想、练一练,体会面积的大小是相对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生读题并回答)

师:面积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看它跟谁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湖南省与不同省份的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面积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看它跟谁比”,渗透了相对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二、承上启下,探索方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图略)

师:接着,我们再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师:到底是生活区的面积大,还是办公楼的面积大呢?你能一眼看出来吗?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

师:课前老师把这两个平面图印在了一张纸上,另外配了些材料给你们,都装在信封里呢!同学们可以利用信封里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研究。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重叠后剪下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2)用小纸条量。(3)数方格。(4)用尺量。(5)比周长。

师:我们这里比较的是什么?周长与面积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不过,这里你量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来比较倒是可以的。(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并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活动,这样不但给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直观猜测中产生矛盾,发现用已学的观察法和重叠法不能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2.辨析周长和面积。

(1) 早晨,值日生把教室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一共打扫了多大的地方呢?

(2) 体育课上,同学们沿着操场的跑道跑一圈,他们跑了多长的距离呢?

(3) 工人师傅在黑板的四周装上铝合金框子,一共用了多少铝合金呢?

(4) 窗戶上的玻璃坏了,工人叔叔要为我们重新划一块,该划多大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2.游戏——“猜猜看”(通过数格子猜面积的大小)。

师(小结):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九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方法的优化上虽说

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1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十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流程

一、激趣设疑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生1:有,可以量一量。生2: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乌龟的路线有什么特点?(是正方形)

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1)生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好,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生2:6+6+4+4=20(师板书)

生3:(6+4)×2=20(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生5:5×4=20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生:长+宽+长+宽=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随着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引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就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齐读2遍)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齐读2遍)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2、比较他俩的路程的长短,得出结论: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小小判官。(课件出示)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2、求下面图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3、量一量,算一算。

测量并计算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接着通过找一找同类积木上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进而抽象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试一试”由书本引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想想做做”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表象。最后通过用同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画出几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征,有机地将“面”和“体”联系起来。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辩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摸、找、画、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思路]

1.课始由学生经常玩的搭积木游戏引入,通过画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通过找、围、画、分、涂等活动,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3.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份作品,进一步加深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而是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大家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今天就请小朋友们现场用你们手中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请几个同学说一说用了些什么形状的物体,搭出了哪些新的物体。

3.摸一摸: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二、 系列活动,探究新知

系列活动一:画、分中认图形

1.刚才小朋友们都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能把它移到纸上吗?自主尝试,任选一个物体沿着一个面画一画。

展示同学们画的作品,贴一些作品到黑板上。

2.你们能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指名到黑板上分,学生会把长方形和长方形分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圆和圆分在一起。

全班交流:这样分对不对,为什么?

3.指着长方形这一组图形问:“这些图形你们都是从那个物体的面上移下来的?”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并板书:长方形)

4.同样的方法学习正方形、圆。(板书正方形、圆)

系列活动二:找、分中辩图形

1.找一找。

(1)这些图形就藏在小朋友身边的物体里,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试一试”)

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2)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中还藏着这些图形。

2.分一分。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圆应该不会错,关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个别难以区分的图形组织讨论。

系列活动三:围、画中悟特征

1.围一围。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他们吗?围完后全班展示。指名说说你觉得围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2)你能围出一个圆吗?围一围,看看到底能不能围出来。

2.画一画。

(1)刚才小朋友们动手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

(2)自己尝试画,然后同桌相互检查画的情况。

三、 画画悟悟,体、面结合

1.拿出一个正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画出的这几个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拿出一个长方体选几个面画一画。

画出的这几个图形相同吗?你画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四、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2.你能用这些图形,拼出或画出美丽的图案吗?

上一篇:社区资源节约调研报告下一篇:关于扣船申请书范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