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2024-10-09

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精选8篇)

1.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一

关于河南高校及

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汇报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概念

(一)何为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情况下也归为中外合作办学。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分类 1.依据办学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又可分两类,一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中国此类机构有五家,分别为长江商学院(研究生层次,其余四所为本科层次)、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一类为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如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本科层次)、河南商专中爱国际商学院(专科层次)、郑州中澳学校(郑州七中校内,高中层次)。

2.机构与项目的区别:一般而言,机构规模较大,机构内可拥有多个专业,在招生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易于调整招生专业及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项目规模较小,一个项目即为一个专业,如想申报新专业,必须重新向教育主 管部门申请。专科层次项目由教育厅审批,专科层次机构由教育厅报省政府审批;本科层次项目与机构均由教育部审批。

3.依据办学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可分四类: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专科层次、高中及以下层次。

4.依据招生情况,可分为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计划内学生颁发中国文凭或中外两种文凭;计划外学生颁发国外大学文凭。

(四)适用的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办法》

二、河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1994年,郑州大学与台湾广兴文教基金会联合成立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1年,升达转制为民办院校,河南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机构仅剩西亚斯国际学院一家),首开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先河。河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颇具规模。截止2012年底,河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2个,其中本科机构1个,专科机构11个;项目20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9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54个。与世界500强高校中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爱尔兰考克大学、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人数超过6万人,培养毕业生4万余人,有效地缓解了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供应的不足。

(一)办学模式 1.合作模式

(1)依据合作主体的数量可分为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双边合作一般是指我国境内高校与境外高校直接进行合作。多边合作通常是指除了双边高校以外,还有其他组织参与合作办学,如中介机构、民间组织、政府机构等。河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多数为双边合作,但也有一分部机构采用多边合作模式,如郑大西亚斯国际学院就是郑州大学与美国西亚斯集团、美国堪萨斯富德海斯州立大学三方合作的成果。

(2)依据合作办学收益的分配方式可分为分成式与成本式。分成式一般是指合作方依据在办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而取得不同比例的学费分成。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外方要承担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外方一般要收取三分之一以上学费分成。成本式是指合作双方不采用分成的方式,而是将所收学费用于支付双方的办学投入,包括办学管理部门的运营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保养费、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等。在河南,两种合作模式并存,前一种模式相对比较简单,招生规模不太大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多采用这种模式;后一种模式较为复杂,合作双方关系密切且外方不要求直接经济回报的高校多采用这种模式。

2.组织和管理模式

河南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中外合作办学部门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二是将中外合作办学部门定位成管理职能部门;三是将中外合作办学部门办成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二级教学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可谓第一种模式的代表。西亚斯国际学院虽然只是郑州大学的二级学院,但在人事、财务、教学管理、后勤保障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郑州大学基本不干涉西亚斯学院内部的日常管理,只是派出少数党政干部在办学方向上予以指导。

在第二种管理模式下,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部门被赋予了 更多的管理职能,通常以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处的形式出现。在黄河水利水电学院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协调和管理,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则由外语系负责,学生亦由外语系来管理。

第三模式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定位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二级教学单位,通常以国际教育学院的形式出现。国际教育学院内部的管理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配备部分独立的师资,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人员、语言课教师和少量专业负责人。比如河南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不仅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助外方教师上课、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协调相关院系来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

(2)国际教育学院仅配备管理人员,完全通过经济杠杆来协调相关院系和外聘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郑州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学院便是采用这种模式,它将中方课程以议定的价格分包给郑州大学的相关院系,国际教育学院没有专业课教师,仅负责安排课程、考试、教室、管理学生等事务,具体的教学工作主要由相关系部派负责。

(3)国际教育学院仅配备管理人员,主要依靠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行政命令来协调相关院系完成教学任务。郑州某商业学校国际教育学院采用的便是该模式。国际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安排外方课程和管理学生,校内教学任务则主要由教务处协调各系部承担。

3.培养模式

(1)按学生学习方式分单校园与双校园模式。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学生既可选择在仅在国内完成学业,也可以在一定经济实力和语言成绩的基础上出国深造,模式有“2+1”、“2+2”、“3+N”等多种方式。

(2)按颁发文凭的方式可分为单文凭与双文凭两种模式。河南纳入国家计划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单文凭模式为主,即仅发中方高校的文凭。河南专科项目有一部分为双文凭模式(多为2007年前审批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全部为单文凭模式,仅发放省内高校文凭。

(二)办学规模

1.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河南高校情况 截止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共有56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活动。从合作办学机构的分布来看,仅3所专科院校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机构,其他余的9个合作办学机构均在本科院校。从项目的规模来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黄淮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等本科学校项目较多,排名较为靠前。因此,从总体上看,本科院校是河南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军。

2.参与河南省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 从合作对象国别分布来看,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92所高校与河南高校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办学关系。从统计情况来看,排名前4位的国家分别是英国(20所高校)、澳大利亚(15所高校)、美国(10所高校)、加拿大(9所高校)。从合作伙伴国的语言环境来看,在15个合作国家中,虽然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仅有7个,但从合作项目的语言环境来看,在228的合作项目中仅有20多个项目为非英语项目,英语国家和英语项目乃是河南对外合作办学的主流。

3.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学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人数超过6万人,培养毕业生4万余人。由于项目与机构众多,它们之间的学生规模差别相当大。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规模最大,全日制在校生达24000余人,郑大佛罗里达、黄淮学院、郑州轻院、河南农大、中原工学院、河大、河南财大等校合作办学招生规模也比较大,每校学生人数都在4000人以上。与此相比,相当一部分专科学校的合作办学学生规模较小,个别学校不足100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学校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处于停招状 态,项目名存实亡。

(三)办学结构 1.层次结构 至2012年底,河南省共有12个专科以上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其中本科机构1个,专科机构11个;共有228个专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本科项目49个,专科项目154个。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河南仍是空白。专科层次项目仍占据了主流。

2.专业结构

由于河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也多达115个(其中有一部分为近似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农学等八大门类,合作专业涉及面较广,学科分布较为合理。

三、河南商专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2011年经河南省教育厅及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先后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和加拿大红河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了1个合作办学机构即中爱国际商学院、1个合作办学项目即中加酒店管理项目。其中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合作开展的中爱国际商学院开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物流管理、金融与证券、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和工商企业管理等9个专业。其中,中爱国际商学院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专科3年在河南商专培养,课业成绩达标后赴沃特福德理工学院进行2年本科学习,本科毕业后可选择在爱尔兰继续为期1年的硕士学习。中加项目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专科前2年在河南商专学习,课业考核达标后赴加拿大红河学院学习1年。

建院近两年来,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在与合作双方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体教工的共同努力,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异军突起,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健康快速发展。学校对外合作办学现有在校生696人。其中,2011年学校投放专科一批招生计划700个,发放录取通知书490份,实际报到299人,报到率为61%;2012年学校投放专科一批招生计划506个,发放录取通知书506份,实际报到404人,报到率达到79.8%。据了解,我校对外合作办学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新生报到率都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四、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部的运行机制问题

我校国际学院的主要运作模式为:国际教育学院仅配备管理人员,主要依靠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行政命令来协调相关院系完成教学任务。国际教育学院除承担外事职能外,主要负责安排外方课程和学生管理职能;校内教学任务则主要由教务处协调各系部承担,在此模式下,国际学院不负责校内教学安排,难以对教学质量把关;各系无法从中外合作办学中收益,没有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教务处既要负责全校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又要负责国际学院的具体教务安排,特别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安排,时常顾此失彼。

(二)外教住宿与管理问题

按照省教育厅,省外国专家局及出入境管理处对外籍教师日常管理的相关规定,外籍教师需安排在校内住宿。我校目前仅能通过租住教师公寓的形式为其中2名外教安排住宿,另外以我校名义聘用的3名外教均住在校外,对外籍教师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五、两点建议

1.理顺国际教育学院的运行机制

首先,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教务处、学生处、招办及参与合作办学的相关系部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赋予合作办学管理部门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力,学校应在人、财、物和制度上给予适当倾斜,使其在合作办学一事上有充分的主导权,能够调动各方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可将国际教育学院办成实体型学院,设置英语教学组(负责学院的英语教学,包括雅思英语等)、专业教学组(主要专业可选1名专业教师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沟通安排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实习等)。

2.改造外教公寓,安排外教到学校内住宿,降低管理安全风险。

国际教育学院 2013年3月20日

2.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二

一、创建与初期发展

1931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发出通令, 要求各地从本年起“限制设立普通中学, 增设职业学校”。1932年12月17日,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职业学校法》公布, 该法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此分离。其后, 《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以及关于师资、课程标准、设备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和行政命令相继出台, 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1933年, 方文龙、赵竹铭、孙世杰、刘延涛等受当时社会潮流的影响, 由国民政府河南省教育厅委派, 筹划勘定郑州塔湾城隍庙为校址建立“河南省立郑县职工学校”。1933年8月20日《河南教育日报》第三版以《郑县职工学校突飞猛进:校舍焕然一新, 即日开始招生》为题登载学校成立的消息:“河南教育厅为实施生产教育计, 特在郑州设立职工学校一处, 为实施生产教育之初步, 委任赵竹铭为该校筹办主任, 校址设在郑县城内城隍庙及关帝庙旧址, 唯房舍院落多破坏不堪, 建筑亦不适用, 经赵主任大加修理后, 现已焕然一新, 巍峨大观, 即日开始招生, 计分化学工艺科技师及工匠两班。”

1933年8月25日, 河南省教育厅141次厅务会议修订并通过《省立郑县职工学校实施大纲》, 此“大纲”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运行方式, 如规定“本校以增进生产教育效率, 养成实用技术人才, 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

1934年1月, 学校更名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 创办之初仅有教员职员23人, 校址在20世纪30年代郑县老城东北角塔湾城隍庙和塔湾关帝庙等庙宇内。

二、抗战时期的流亡办学

抗日战争初期, 战事吃紧, 为躲避战乱, 河南东部地区学校多向西北、西南地区迁移。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等郑州多所公私立学校先后外迁, 河南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青年学生应迁安全地带, 以免学业中断”的通令, 指示河南省内凡是受到袭击和易受袭击区域的学校均迁往豫西等地区。1938年初, 学校奉命迁至豫西南, 移至内乡县城城隍庙上课, 后迁至内乡赤眉镇。除化工科锅炉无法迁移外, 化学实验用仪器设备、药品, 造胰、酿造制罐等全部装置和部分机件亦随师生迁移。学校办学基本正常, 有了几年短暂平稳的办学时期。办学期间先后招收化工、酿制、土木、建筑4科学生共计16班。

1945年春, 日寇发动豫南鄂北战役, 进犯宛西。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等奉命向陕西方向迁移, 河南省教育厅集中河南流亡学生在陕西成立河南联合中学, 共设立5个分校, 即所谓“战区联中五校”。河南联合中学第5分校移驻陕西眉县槐芽镇, 在槐芽镇正式复课。在陕西办学非常困难的期间学校又招收化工、酿制、土木、建筑4科学生各1班。

三、解放战争时期及解放初期办学情况

1945年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河南省教育厅电令陕西、南阳等豫北、豫东各校复员。1945年11月初, 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在郑县塔湾城隍庙原校址复员会师, 原校址因日寇盘踞过久, 水电设备及教学仪器均遭到很大破坏, 恢复办学十分困难。后经过积极协调, 扩大招生并招聘师资, 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并把文庙充作校舍。1946年8月复校, 学校规模扩大, 时有高级化工、酿制、土木、建筑四科各3班, 合计12班, 学生457名, 另有初级化工二、三年级各1班学生108名, 总计学生565名, 教职员工60名。1947年8月26日, 由河南省政府核准, 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即通常所说的享誉盛名的“郑州高工”,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为学校书写了校牌。

1948年10月22日, 郑州解放。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对学校采取“维持原有学校秩序, 逐步加以必要的和可能的改良”的方针, 郑州人民政府接管郑州城区学校。1948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军管会对郑州市旧有公立中学和省立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进行整顿, 采取由教员、学生选举, 军管会和文教局确定的方式, 成立郑州市立工业职业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校继续在原城隍庙和文庙办学旧址, 1951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学校, 校舍面积计170余亩, 校舍建筑400余间。1952年年底, 最多时有学生18班811名, 教职员工154人, 设化工、土木、水利、机械4科和电机、工程测绘、采矿3个专修科, 为解放初河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工业技术学校。

四、院校调整及去向

1952年, 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中南区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整顿, 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实施《中南区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整顿调整和发展计划》, 按照调整计划对中南地区近十多所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按照专业进行归并, 除六所学校电机专业并入郑州以郑州工业学校为基础组建中南电气工业学校外, 土木专业并入武汉, 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采矿与冶金专业并入武汉, 组建中南钢铁学校, 纺织专业并入郑州, 组建郑州纺织工业学校, 化工专业并入广州工业学校等。中南五省的主要工业学校参与院校的合并重组, 所有综合性的工业学校全部按照工业生产和计划经济分类分单科设置, 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设置建筑、机械、纺织、采矿、电力等单科性质的工业学校。

1953年3月9日, 中南军政委员会与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中南电业管理局, 对学校进行调整, 根据中南电业管理局令的通知“以郑州高工为基础, 扩大成立中南电气工业学校”, 将中南五省六所工业学校包括郑州工业学校、长沙工业学校、武昌工业学校、广州工业学校、柳州工业学校、中南第七工业学校电机科合并成立中南电气工业学校, 校址设于原河南郑州工业学校。原郑州工业学校土木、建筑、水利、机械、化工、酿制、制革等科类专业于1952年11月至1953年3月先后划归武汉、太原、天津等地的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和武汉土木工程学校等校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校, 机械科并入山西太原机械工业学校, 水利科并入开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 采矿专业并入江西萍乡中南煤矿工业学校, 化工科并入天津造纸工业学校。

五、学校的社会影响

(一) 民国时期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至抗战前期的河南全省, 教育非常落后。职业技术教育也只是起步阶段, 虽有所发展, 但多属县立或私立办学性质, 规模微小, 农林、蚕桑或农产品加工之类居多, 加之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 普遍忽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影响甚微。据中华民国教育部颁行《二十三年度全国中等学校校名地址一览表》, 1934年, 河南全省共有省立开封职业学校、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洛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省立汲县初级织染职业学校和省立汝南园艺科实验场等省立职业学校6所, 其中, 只有省立开封职业学校和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2所学校可招收高级班, 其他4所职业学校均为初级职业学校。开封职业学校有织染1科, 而郑县工业职业学校有化工、酿制2科。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是当时河南全省唯一一所以开设现代工业学科特别是化工、食品工业为主的省立职业技术学校, 也是郑州市区创建最早、唯一的一所规模完整的省立职业技术学校。

(二) 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

民国时期的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是当时河南省很有影响的一所专门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 为探索近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危难和动荡之际, 学校师生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秉承“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艰苦奋斗, 其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之精神可歌可泣。从1933年7月创立到1948年10月郑州解放, 学校共计招收与毕业学生45班 (不包括技师和工匠班) , 其中, 化工18班、初级化工7班、酿制7班、土木6班、水利2班、建筑3班、机械2班, 自创立至解放初学校培养毕业生总计1500多名, 在校工作过的教职工230多名。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 大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和专门人才, 他们分布大江南北, 解放后在河南建筑、水利、机械、化工等行业, 多为其中的优异者, 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解放初期对郑州教育的影响

学校在解放初的郑州市具有广泛的影响, 学校活动多次见诸报端。1984年出版的《郑州市教育志》这样评价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的历史地位:“郑州解放后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仅有1所郑州市立工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起步发展的。”而院系调整后成立的中南电气工业学校则“开郑州中等专业教育之史”。

(四) 院校调整背景下的影响

从1952年起全国范围内对大中专院校进行的大规模调整, 对原河南郑州工业学校进行撤并, 配合了解放初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南五省六所高级工业学校在郑州组建成立中南电气工业学校过程中, 郑州工业学校的土木、建筑、水利、机械、化工等科类专业及师生在这次院校调整中先后划归武汉、太原、天津等地的高级工业学校。这些学校中, 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发展演进或并入, 成为今日著名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机械工业学校发展演进或并入成为今太原科技大学, 开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发展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煤矿工业学校发展演进为今河南理工大学, 天津造纸工业学校发展演进或并入成为今天津科技大学。民国时期产生的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迁并至全国各地, 和当地学校伴随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起伏跌宕, 波澜壮阔,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一幅幅不平凡的历史画卷。这些学校先后融汇于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潮中,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也参与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历史进程。

而另据初步统计, 从1933年7月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成立至1953年3月院校调整学校拆并前, 在校工作过的教职工共计316人, 在此期间共招收、毕业学生 (包括迁并到其他学校的学生) 77班2000多名。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 大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和专门人才。学校学生解放后成为厅级领导干部、教授、高级工程师者达300人之多, 学有所成、行业骨干者更多, 他们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是民国时期中原地区一所具有社会影响的职业学校, 办学历史曲折, 学校对摆脱封建教育模式、探索中原地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经验、培养积贫积弱下的中国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有着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办学述略,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栋梁.郑州工业学校办学情况回忆[J].郑州文史资料, 1992, (1) .

[2]中华民国教育部.二十三年度全国中等学校校名地址一览表[M].香港:商务印书馆, 1934.

3.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三

关键词: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23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因此,构建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对提高合作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问题展开讨论。

一、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伴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事业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扩大,作为河南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形式和途径之 一的中外合作办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不断扩大、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41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65个,有5.7万名在校项目学生,占全省大学生的5.4%。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河南省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河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然而,纵观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虽然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河南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所以我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其他的教育强省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需确立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大凡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前列的国家,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相应的国际教育发展战略。但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实质性的整体规划、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也缺乏相应的推进措施,致使我省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实质性的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规划。

2.合作领域较窄,专业分布不合理。中国政策目标强调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急需和新兴学科专业,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发展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为重点。但目前河南省高校在和国外20多所高校开展的160多个合作项目中主要以管理类、经济类学科为主,占已批合作项目种类的42.8%,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门类几乎为零,工学门类专业,也以计算机为主。

3.尚未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有些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注重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问题,有单纯往外方学校派遣留学生的倾向,“合作办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学预科”,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少数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是为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而是打着“国际教育合作”的牌子,吸引生源和实施高收费,教育公益化意识淡薄,营利意识比较浓厚,有不问教育质量只求投资营利的倾向存在。这样的合作办学不仅损害学生的权益,也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声誉 。

三、河南省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河南省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和仿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形成具有政府宏观质量调控、社会的质量调节和中外办学机构的质量管理共同协调、互为一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政府宏观质量调控

1.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监管。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涉外性,对河南省的教育、政治、经济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切合,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监管,在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上,规定严格的条件,行政部门要在遵守《行政许可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前提下,对外方教育机构的审核需具有由我国驻外使馆对其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学历颁发等情况进行认证的教育机构资质情况认证,出具该教育机构资质情况认定表,以杜绝各种欺诈行为的发生。在必要时可以提高审批门槛,防止信誉不好的外方机构进入。在通过审批之后,还必须加强后续的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审查,并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尤其是对被举报的机构,更要加强监管,要创设新的行政机制,使审批、监督和管理并重,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

2.引进、消化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改革新举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当在中国教育机构内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这种模式,教学机构应当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人才、课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应逐步建立对境外教育资源的鉴定标准,使得中国对境外教育资源的鉴别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除了引进国外教师资源以外,我们应尽快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精髓并转化为自身改革发展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双赢。

(二)社会质量调节

1.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认证工作。中国现行的教育评估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估,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定。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认证机构纷纷来华,对相应的合作办学单位进行审核或认证,但是,如果教育输出国和教育输入国双方采用的模式不相同,特别是执行质量标准不一致,不仅会造成办学单位无所适从以及人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引起办学单位教学的混乱,妨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果完全照搬国内的模式,缺乏对教育本土化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共识,也容易造成评估标准和观测点的片面化;如果单方面评估,又难以全面地、动态地跟踪海外办学机构的教育质量状况,所收集和获取的信息资料不能做到像境内教学机构一样具有时效性和完备性。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河南省亦积极推动社会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认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认证的程序性规则,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共同确定认证标准,同时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办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建设。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许的性质,教育机构、学生和政府三方面都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监督和管理,河南省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数据库,收集河南省内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将合作办学主要信息和即时动态情况及时提供给社会各界,使其成为公众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一种社会资源。

(三)中外办学机构的质量管理

高校的内部保障是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如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尽可能地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控制体系将有可能落空。办学机构进行自我质量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院校进行跨境教育的良好行为规范已经有国际组织制定出来,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跨国教育服务良好行为规范》、2004年联合制定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纲要》都对院校在跨境教育如何提升质量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指导。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符合各自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来说,高校的自我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通过自主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办学质量方针和各项工作标准;建立并完善质量决策系统、组织指挥系统、管理制度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估与监控;建立必要的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收集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系统。

总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一种过程式和源头式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社会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施的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管理活动,它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教育主管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控。

参考文献:

[1]方乐.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质量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4).

[2]钟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4.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四

一、基本条件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条件,依法注册登记,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并开立银行帐户。

二、农机装备

(一)农机装备实力较强,拥有大型动力机械、联合收获机、机动插秧机30台以上。

(二)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比达到1:3以上。

(三)农业机械资产原值达到350万元以上。

三、基础设施

(一)建有独立农机场院,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

(二)建有办公、培训用房,面积在45平方米以上。

(三)建有车库(棚),库棚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机具入库率达到80%以上。

(四)建有农机具修理车间,并达到2级农机修理点以上能力,备有易损零部件。

(五)配备专用储油设施,具备为社员送油到作业地点的能力。

(六)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配备电脑和通讯设备。

四、从业人员

拥有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人员,驾驶操作人员持有合法有效的证件,农机维修、财务人员应取得职业资格证。

五、内部管理

(一)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有完善的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机务管理制度、机具维修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并将各项规章制度上墙。

(二)理事会、监事会切实履行职责,坚持议事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会议记录完整。

(三)财务帐目规范。按规定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机具维修基金。

六、服务能力与效益

(一)组织社员开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二)开展土地托管、土地承包、订单作业等形式的作业服务,承接经营流转土地1000亩或常年固定作业面积3000亩以上,完成总作业量在本市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农机作业占总作业量的60%以上。

(三)开展多种经营,拓展服务领域,经营效益较好,年经营纯收益达到60万元以上。

(四)服从农机管理部门的组织调配,积极参与农机应急生产、抗灾救灾行动。

七、科技示范

(一)积极参与农机部门组织开展新机具、新技术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

(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技术示范,带动周边乡村使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八、安全生产

(一)机具安全防护设施齐全,警示标志醒目;储油设施达到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5.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五

——汝阳县实验初中跨越式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如出水的小荷,似喷薄的朝阳,年轻的汝阳县实验初中,虽然仅有十二载的短暂建校史,但她却以骄人的成绩博得了众人的青睐。十二年,生肖的一个轮回,弹指一挥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间,汝阳县实验初中实现了从一个弱校到强校再到名校的三大步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完成了一所名校所应具备的文化积淀。尤其是搬迁新址以后,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管理促质量,大兴教研之风,勇于教海弄潮,师资队伍群星璀璨,教改教研亮点纷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知名度不断攀升,形成了公办初中全封闭管理及“特色办学、特长育人”的全新教育模式。实验初中人饱蘸心血与汗水,挥毫写就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锦绣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近她,倾听她的声音,触摸她的肌肤,感悟她的思想,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探寻她的成功秘笈……

当你驱车来到汝阳县城新大桥南,放眼伊鲁路北,定会被一处美丽的景致所吸引。当你驻足观赏,“汝阳县实验初中”几个凌空高擎的鎏金大字便映入眼帘,令人仰止;当你走进幽静的校园,高大的楼宇,古朴的凉亭,现代化的体育场,齐整的文化牌,树木掩映,花红草绿,氤氲着一种整洁雅致之美。

俏然崛起的汝阳县实验初中,吸引着莘莘学子前来就学苦读,也吸引着满怀理想的教师欣然加盟,这里成了奋斗者理想的殿堂。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县初中的一面旗臶,她励精图治,化茧成蝶,缔造了山区基础教育的奇迹。汝阳县实验初中是全县唯一一所县直属初级中学,是全市唯一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公办初中,是洛阳市首批示范性初中。学校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20693平方米,拥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达2400余名,教职工2144人,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管理严,质量高,载誉省市,闻名遐迩。

然而,翻开她的建校史,更加令人惊叹:汝阳县实验初中自1999年9月建校,2008年8月迁入新址。十二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连上台阶,不断跨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追求高端品位,创出了一流的质量,更令人欣喜的是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所名校所应有的文化积淀。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间,她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让我们怀着景仰之情走近她,探寻她的辉煌足迹。我们就从“点、线、面、体”的几何学角度,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地来解读她吧。

找准切入点 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

县实验初中根植云梦山麓,雄踞马兰河畔,风景秀丽,这里是鬼谷故里,人杰地灵,素有“天下第一军校”的美誉。《明·汝州全志》引《广舆记》记载:“鬼谷子尝隐此,俗传苏秦、张仪授书处”。风雨沧桑,青山依旧,三年来,全校教职工秉承鬼谷遗风,呕心沥血,孜孜以求,进行了筚路蓝缕的苦苦探索……

建校伊始,实验初中人志存高远,以创建本校的文化为切入点,争创“河洛名校”。他们用心去传承中华五千年来的文明与河洛文化的精髓,并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文化底蕴,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搬迁新址后,学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新校园、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也为实验初中人提供了一个挥洒激情、成就梦想的新舞台。三年的潜心实践,诠释了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三年的努力拼搏,促进了特色鲜明的名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以“让学生快乐成长,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宗旨,明确了“高效管理,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爱国明德守信,励志笃学成才”的校训,形成了“文明、守纪、和谐、创新”的校风、“厚德钻研,善导求真”的教风与“勤奋持恒,精思博学”的学风。学校文化好像一盏明灯,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犹如一块磁石,凝聚起全校师生的力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成了师生们实现梦想的乐园,“路远脚是尺,山高人为峰”,这里充满了激情与拼搏。他们忘情地奉献,勤谨地求知,欣喜地收获。他们以学校为荣,学校以他们为幸。他们不是终结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围绕学校文化,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其内涵,使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库。诸如:“两特”即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的教育模式,“三全安保机制”、“学生每天八问”、“教师的十二项修养”、“教师的100个好习惯”等等。校园文化凝结在每个鲜活的人身上,每个人又都是校园文化闪亮的一个因子。

校园文化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成为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学校拥有了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省市骨干教师18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166人,本科以上学历128人,学历达标率100%。校长谈及学校的优势时,总毫不掩饰的夸赞:“我们这一支年富力强、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是实验初中的最大优势。”是的,实验初中教师有一种不怕苦、能吃苦、不叫苦的拼劲!2008年暑期,学校搬迁,为不耽误新学期开学,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拼上了!校长杨迎昌同志带着大家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搬设备,拉桌椅,拆装搬运铁床,整理搬运图书、仪器,打扫校舍,布臵教室宿舍,挥汗如雨干了整整一个假期。他们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渴了捧起浑水就喝,累了躺在地上歇歇,有几个身强力壮的教师竟中暑晕倒在搬运现场。再苦再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孩子们开学上课!”搬运现场,到处可以看到总务处主任忙碌的身影,已经58岁的他第一个站在烈日下,第一个办起沉重的柜子,累倒在病床上输液,校长去看他,叮嘱他多休息几天,谁知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新校区,带领大家整理校园……新学期开学,看到孩子们安安静静坐在教室学习,能吃饱饭、睡好觉,这些“拼命三郎”擦着额头的汗水开心的笑了。

教师是学生的影子,文明的火炬在老师们手中点燃,又在学生手中薪火相传。一块块内涵丰富的文化牌,一条条励志奋进的标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传统教育、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等,耳濡目染,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在汶川、玉树地震后,自发踊跃捐款,很多同学节衣缩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出一份爱心;在去年“献一份爱,让山区孩子过上温暖冬天”的活动中,全校学生仅三天就捐献干净棉衣4千多件,捐款1万余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实验初中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全体教师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引领着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铸就辉煌!

以管理为主线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狠抓管理,建章立制,加强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2008年搬迁后,学校是一个全封闭的崭新环境。全封闭管理同样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管理模式,对全体教职工来说,没有前路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实验中学这列火车将如何运营,如何提速驶入高速运行的快车道?作为一校之长,杨迎昌带领教职工制定了《汝阳县实验初中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学校三年管理思路:2008年保稳定促发展;2009年紧紧围绕“教育管理年活动”,促进学校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2010年锐意创新,精细管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三年规划,三个台阶,引领着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春天,学校开放日,家长们走进学校,深入教室、宿舍、餐厅,听课、观看、访谈,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一位家长看到了活跃的课堂,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整洁的宿舍,干净的餐厅,周密的安保措施,她不禁激动地说:“俺老远送孩子来咱学校读书,一百个放心!”

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就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党支部、校委会、教代会、工会、妇联组织的参政议政职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工作原则,大家的学校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干,人人都是决策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使广大教职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迸发出空前的热情。三年来,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家长放心,让领导满意”的目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验中学的管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五轮驱动,不断提速”。

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确保稳定发展。

搬迁新址后,学校条件异常艰苦,校园安全经受了严峻考验。校领导班子带领教职工采取得力措施,硬是用“人墙”筑起了一道学生安全的“防护墙”。采取行政大值班和处室小值班相结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全方位、全时段安全巡逻,随时处理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强化门卫管理,把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落实门卫职责,坚持来客登记制度,严禁闲杂人员入校门,加强校门口及周边的管制,设立门卫护卫队,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学校。坚持每天分时段下课就餐制,并有值班人员和课住教师定位疏导,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坚持违紧物品的排查,对烟、酒、火种、管制刀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止火灾及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强化学生控制,严把请假关,学生请假需填写三联请假条并由班主任签字批准。门卫核查班主任批假签字的真实性,并和本人胸卡对照无误后,学生方可离校,返校时,学生仍须出示胸卡,并办理返校手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

生活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创造一流生活环境。

让孩子吃得好、睡的好,是封闭式学校的首要任务,更是家长最关切的问题。学校从建立制度入手,强化职责意识,把各项工作落实到细枝末节。

住宿方面,学校制定了《住宿生日常行为要求》和《寝室管理考核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并狠抓落实。一是狠抓寝室的安全管理,学校不定期对管制刀具及香烟火种等违禁物品进行排查。二是抓好内务管理,对寝室内鞋子、脸盆、毛巾、洗漱用具、劳动工具、所带物品的摆放以及被褥整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班班主任亲自到寝室给学生作指导,政教处负责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考评,各宿舍的纪律,内务和卫生以寝室管理员日常检查和政教处抽查为依据,一天一考核,一周一汇总,每周每个楼层评出五个优秀寝室,考核结果和班级考核挂钩。

饮食方面,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是明确职责:校长总管,副校长主管,总务处、政教处分管,伙管处具体落实,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二是强化过程的管理与监督:食堂的安全主要是食品的采购原料的加工、物品的存放和炊具的清洗、消毒等几个环节。学校对食堂原材料进行集中采购,油调料大米面粉均实行定点采购,肉类由资质齐全的单位提供,蔬菜类由两家供应商配送,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合理的价位。学校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化验单、营业执照以及相关证照,由总务处验收,伙管处备案,切实把好进货关,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学校要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坚持每餐留样大于100点,存放48小时。这一措施有效的强化了过程管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食品的加工存放和炊具的清洁消毒环节,总务处不定期检查记录、存在问题当即处理,饭菜的品种由学校伙管处来定,饭菜的价格参考市价,并与兄弟学校横向比较后,经总务处审核,最终经校委会讨论确定。伙管处不定期抽查饭菜质量价格,对擅自提价、缺斤短两都予以重罚,从而保障了学生在校能够安全用餐,吃饱、吃好。

德育工作:关注细节,狠抓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校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台了《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规范要求》、《卫生考核细则》、《学生请假制度》、《课间操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课前秩序到上下楼梯,从课堂管理到课外活动,从学生考勤到安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时段对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引导。要求学生做到三个随手、四个轻,五个不和六个禁止;“三个随手”即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四个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五个不”即不爬窗户栏杆、不串教室寝室、不乱涂乱画、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不进网吧游戏厅;“六个禁止”即禁止迟到、早退旷课、擅自离校,禁止吸烟、喝酒、打牌、赌博,禁止食用垃圾食品,禁止以大欺小、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禁止拉帮结派、寻畔滋事;禁止参与法轮功及封建迷信活动。学校通过大值班,政教处小值班和学生会对各个班级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到一日一汇总,一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一周一小结评选出先进班集体。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学校以县教育局德育创新工作会议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首先是实现行为规范的自我评价。学校印发行为规范自我评价表,每学期分两个阶段给自己打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其次是多渠道、多角度地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教师管理: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学校以“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之路。学校把教师政治思想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建立了校长定期访谈与领导班子结子帮带长效机制,把握教师思想脉搏,引领教师成长,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技术等内容进行轮训。实施“名师工程”,把成就教师、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给不同层次的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她们在施展才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严”字当头,出台了《汝阳县实验初中教师考核方案》,每期对每个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与评先表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生活,成立了教师伙,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天热时发放消暑物品,天冷时早晚开通班车接送教师上下班,对生病教师、生活困难教师进行慰问,从各方面给予照顾、帮助,让广大师生真切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继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机制创新:“三自”管理,创出“实中”管理特色。

封闭式学校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决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才能闯出新路来。学校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三自”管理模式,踏出了一条特色管理之路。

分楼划片,实行自主管理。从2009年开始,学校实行东西楼分楼划片管理。在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能将学校划分为5个管理区,由办公室、政教处、总务处、东西教学楼负责人分包,各司其职。学校设立东西楼综合管理办公室,管理内容涉及安全、纪律、卫生、学习、财产五大模块。并由级主任、班主任参与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互比互学,明争暗赛,不断提升管理档次,效果明显。

量化考核,实行班级自治。全校42个班,在学校大的管理框架下,制定出本班的管理制度和学生考核细则。各班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期综合评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步把每一个学生变成了管理者。

组建学生会,实行学生自制。学校通过学生报名、演讲、测评、公示、考察、试用等环节,选出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学生会,让学生会干部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学生事情学生做主,基本实现了学生自制管理。

县实验初中采用“五轮驱动”,精心管理,学校发展不断提速,三年完成了三大步的大跨越,从而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高效开展。

由点及面 教改教研亮点纷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再漂亮,那只不过是个华丽的躯壳,只有一流的质量才是支撑大厦的基石。为提高教学质量,县实验初中以教改教研为突破口,擂响了教改攻坚的铿锵战鼓。尤其是2010年,在全县教育局组织学习昌乐经验后,学校紧锣密鼓的部署,零时间起步,借“他山之石”助推教改,经过充分酝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汝阳县实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成效显著。

(一)、集体备课:汇聚众长,汲取精华,资源共享,合力跳出最大高度。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往教师们备课中存在着“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互不沟通的“单干”现象,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质量上也难以保证,这成了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此,学校教导处研究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对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组织形式、备课要求、实施程序及检查评估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每学期开学,备课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每次集体备课,各备课组都要确定下周中心说课人(1-2人),中心说课人按教学计划安排的课题写出文字说课稿。集体备课时,教师须带好教材、教案,中心说课人还须带说课材料,备课组长带好集体备课记录表等到集体备课室参加备课。先由中心说课人扼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说明预习案设计,探究案过程和达标练习等。然后由全组成员进行集体研讨,并对预习、讨论、释疑、达标等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形成基本统一的思路。最后,任课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完善好自己的学案,为下周上课做好准备。学校还要求教师课后写出教学反思和改进建议,教导处加强总结、评比,并通过随堂听课、学案检查、作业批改等方式加强督导并及时反馈。目前,我校集体备课不仅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成了我校教改的一大亮点。

(二)、高效模式:四步达标、异步导学,张扬个性,合作响起最强节拍。

1、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预习—讨论—释疑—达标”达标四步教学法,出台措施,强力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给全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校采取以点带面,辐射普及的方式,把示范课、观摩课与达标过关课相结合,使每一节课都成了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体现着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课堂改革正向纵深处延伸着。

2、研究学法,编写学案,完成课堂学案设计。按照四步模式的要求,认真编写预习案,探究案和达标案。要求科任教师提前两周按有关要求备好导学案,严格把关并及时发放教师手中。

3、实行课堂教学改革联系年级联系班级联系学科制。通过组织发动、引导,并慎重考虑,确定了一批试点班级。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

4、备课组长要做好科学安排,提前明确分工。具体要求:教师根据组长分配任务,提前两周备好学案:集体备课研究——主备人修改——任课教师通研——主备人再修改——备课组长签字把关——主管领导签字印刷——备课组长分发到任课教师使用并负责保管。

5、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操作要领。

(三)、强力辅助:学习达标,拓展深化,以评促教,扎实创造最佳效果。为了全面调动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又出台了《学习达标实施方案》,周密部署,严抓落实,成绩显著。

1、学校统一安排,备课组命题,教导处审查,年级组组织,班主任监考,任课教师评卷。

2、“学习达标”的实施对象为七八年级全体学生,80分以上为达标,第一次达标不合格的学生,需要参加第二次达标。

3、达标题目的拟定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不出偏难怪题,允许10%的拔高性题目。

4、各科的“学习达标”次数由备课组统筹安排,原则上一单元或一章安排一次,备课组在周三前把达标试题交教导处审查,并公布下周进行达标的科目。

5、“学习达标”时间统一安排在周日晚上进行,由班主任监考。每次达标都由两个学科交叉、同时进行,同桌的两名学生考试科目不同。每个学科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结束后,班主任把达标试卷交年级组长装订、密封,然后由年级组长把试卷交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召集全体成员集中评卷。

6、凡第一次达标不合格的学生,要求与第二周参加第二次达标。两次达标都不合格的学生,课任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辅导,给学生布臵一些特殊作业,并与家长联系加强辅导。

7、“学习达标”结果不作为对班级、教师奖励的依据。但学校要对达标结果进行评比,并在校院内公布,切实发挥其“以考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

8、合理进行达标评价。第一次“学习达标”达标人数超过30人科目为优秀、达标人数在25—30人的为良好,达标人数在20人以下者黄牌警告,被警告的课任教师要写出整改措施,凡连续两次被警告的班级,学校领导要与课任教师集体谈话。

通过“学习达标”,七八年级学生明确了奋斗目标,确定了努力方向,变压力为动力,教与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一种“勤钻研,勇探索”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没有广阔天地的大海,鱼儿难以练就乘风破浪的真本领;没有高远无际的天空,鸟儿也难以练就自由翱翔的硬翅膀。汝阳县实验初中摒弃“精英教育”的误区,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以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扎实深入的进行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今,推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同学们分小组热烈讨论的场景,教师穿梭其中,激情导演,从孩子们愉悦的笑脸上,你会读出春风般的诗意,老师感叹:“我们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感。课堂教学模式一变,我们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学生兴奋地说:“学校实行课堂教改以来,我们感到学习起来比原来愉快、充实、有趣了!”这是教改带给学校的欣喜变化。学校教学改革的成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10年全县教改现场会在实验初中召开,上级领导、兄弟学校负责人对实验初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与好评。

整体推进 特色教苑百花绽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县实验初中建校以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以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滋养着每一个“实中人”,塑造了民主待人、开拓进取的管理者,造就了爱岗敬业、亲和育人的教师,培养了刻苦勤奋、乐学善思的莘莘学子。各项事业蓬勃开展,方兴未艾。实验中学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脚踏实地的耕耘,以敢为人先的拼搏,捧回了一座座的金杯银杯,更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校先后荣膺全国青少年育人特色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洛阳市规范化初中、市级文明单位、洛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初中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洛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巾帼文明岗、汝阳县青年文明号等几十项殊荣,并被命名为全国中学生文化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洛阳师院教育实验基地。

成功背后泪多少?熟悉实验中学的人们都会知道学校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坎坷的跋涉,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言传身教的赵红茹老师亲自到清洁区用手抓垃圾筒底的垃圾。舍小家为大家的丁素娟老师在甲流感防控期间,为了把学生安全送回家,却将自己不到三岁的孩子放在门卫室,等送完孩子,已是深夜11点多,她的孩子已经哭累了,睡着在门卫室的凳子上。去年军训中,学生们的裤子烂了,细心入微的孙晓阳等班主任老师从家里拿来针线,一针一针的给缝补,让学生们感受到慈母般的关爱。身单力薄的万秋红老师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班级与家庭两副重担,家里有因肺气肿大小便失禁的老父亲,两个只有五六岁、无人看管的孩子。由于一心扑到工作上,她没有时间尽孝。去年父亲病重,她只能晚自习下课后到王坪老家看一眼老父亲,又匆忙赶回,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早自习。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博大无私的爱诠释者对事业的执着,谱写出一曲曲爱生如子的赞歌。他们痛并快乐着。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显示出独有的教育睿智,曹冠稳老师在班级管理上体现的操心、爱心、诚心、热心(四心教育)让人倍受感动;朱松筠老师和谐管理的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流观念,张社霞老师“以生为本、爱胜于责”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显奇效;侯利坡老师人性、风趣的管理思想,诸如“你的课堂你做主”、“主张是大王”、“免死金牌”等做法,凝聚人心、行之有效、彰显了班级自治的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传递特性。在教师们的带动下,全体学生明德修养,文明向上,发愤苦读,励志成才,逐步形成了文明、守纪、和谐、创新的崭新校风。校园里到处闪现着青春朝气,让你感到鲜活生命的律动。作文比赛、演讲赛、歌唱比赛、体操比赛、感恩报告会、法律报告会、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疏导演练……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素质教育在这里绽开了朵朵缤纷的花朵。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省、市、县比赛中获奖400余人次。同学们在这里张扬个性,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连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日渐提高,成为我县初中教育的一面鲜亮的红旗。学校近几年一直在全县中考中成绩斐然,连年跃上新台阶,中招成绩稳居全县第一,为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涌现出布恩辉、李百鸽、刘恒等全县中招考试状元。今年中招,再传喜讯:学校440分以上突破380人,九

(三)班何悦详同学以617的高分再次蝉联全县中招成绩第一名。“实中”人用汗水与实力在校史上再次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6.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六

【片头配音】南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造字圣人仓颉故里。千百年来,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汉字文明。作为仓颉后人,我们追溯仓颉功德,弘扬仓颉文化,传承实践、联想、创新的仓颉精神,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谱写着瑰丽多彩的教育华章。

【音乐起,出标题】:

仓颉故里踏歌行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情况

南乐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辖6镇6乡322个行政村。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4所,其中初级中学18所,小学186所,学生71506人,在职教师4150人。

优先发展篇

【字幕:强化政府责任,营造全面改薄工作良好环境】 该县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原则,成立了高规格的“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南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的报告》,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最充沛的资源留给教育

建设,确保了该县“全面改薄”工作扎实推进。

科学规划篇

【字幕:科学编制规划,奠定全面改薄工作坚实基础】 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要求,根据该县义务教育学校现状和标准,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制定了全县“全面改薄”2014-2018年项目规划。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管理高标准,工程实施严把关,严格奖惩问责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投资保障篇

7.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七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不足

新农合是政府解决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举措, 更是有利于河南“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重要举措。在立法方面, 河南省现存有一定数量的规范性文件, 但依然欠缺统一的地方性法规。然而, 正是由于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性法规相对缺失, 其已有的规范性文件也难以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法律依据。[2]具体说来, 河南省当前的制度实施存在着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 立法层次偏低, 均为政府规范性文件且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冲突

当下, 新农合已成为了省内各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 无论是卫生还是财政部门都拼尽全力为新农合的实施运行开航护驾。然而, 当新农合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而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热度也难免下降。因此, 我们要在立法建设与机制运行等各方面对新农合给予高度的重视, 避免政策规章上出现赘余、重复或是冲突, 为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保障。[3]

(二)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不全面

由于宣传方法及推广手段的欠缺, 加之农民知情权以及受益空间被限制, 新农合还十分缺乏民众基础, 相关制度内容也并不被众多农民所认可。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 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参与, 新制度的推广将会寸步难行。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法律性质不明确

由于制度起步晚, 河南省各地经办机构的构建与统筹依然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只有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 使其权利、义务得以保障, 并依照新农合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解决其编制、筹建、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才能在法律上为其“正名”, 进一步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使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优质的服务。

二、国内制度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现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 到2008年已经实现全覆盖, 2008年底, 参合的人口已经到了8.15亿, 到2009年第一季度已经是8.3亿, 该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农民一项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但由于国家还并未出台针对新农合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 合作医疗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然而此问题已引起了许多地方的重视, 2011年6月1日, 首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就在江苏开始实施。江苏省通过立法, 对该省的新农合制度体系从法律上进行了基本完善的衍生拓展, 使之成为了农民基本健康的强大保护伞。自此以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构建依次在各省得以普及。

三、构建《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针对当下暴露出的各类问题, 对于《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的制定, 我们不仅要立足于河南省原有政策性法规, 还应在借鉴其他省份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河南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 才能为《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的制定提出人民乐于接受、政府乐于推广的书面建议。

(一) 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是社会保障型机构, 不以盈利为目的, 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同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长期以来, 政府都是对卫生医疗部门不够重视, 若非2003年发生非典, 国家可能现在也没有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 自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 政府要求医疗机构对参保病人当场报销, 方便就医病人, 而合医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管, 属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4]另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应是资金管理单位, 负责对资金的管理发放, 而单位办公经费全靠政府财政预算。

(二)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新农合的基本原则, 确定参合人的范围和参加人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履行的义务。概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参与范围方面, 凡居住在本区的农民,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 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 不得重复参加新农合;除按规定批准设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外, 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符合参合条件的农村人口, 按照自愿原则, 应以家庭为单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农合。

在享有权利方面, 参合人有权享受新农合制度规定的各项补助, 有权享受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 有权监督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有权对新农合的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5]

在履行义务方面, 参合人应遵守和维护新农合制度的各项规定, 按时、足额交纳参合费用, 并对有损新农合的行为和冒名顶替等不良现象进行举报。

参考文献

[1]王靖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问答[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2]代志明.《河南省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报, 2010年第五期.

[3]李昌麒.《中国农村法制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孙淑云, 柴志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与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8.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篇八

一、河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和潜力

河南与三大经济圈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河南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对三大经济圈缓解劳动力成本压力以及资源约束,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比较竞争优势作用巨大。当前,在国内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依靠启动内需的新形势下,河南在市场、区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和上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方面的服务与发展条件日趋完善,已具备与三大经济圈开展更深层次产业合作的比较优势和良好条件。三大经济圈是河南引进境内省外项目和资金最为集中的区域,投资项目和资金比重都在70%左右。其中,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一直是河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核心地区,连续数年都排在前五位。2009年,河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201.9亿元,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实际到位资金共计120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4.6%,其中:北京399.3亿元,占18.1%;浙江279.9亿元,占12.7%;广东221.2亿元,占10%;上海157.3亿元,占7.1%;江苏146.3亿元,占6.6%。

当前,河南与三大经济圈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二者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产业互补性强,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就目前来看,河南的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外向度较低。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0%左右,高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薄弱,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9.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4.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规模偏小,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不相称。在对外开放的基础、层次、水平、程度上,河南与全国乃至中部地区一些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有些差距还在拉大。2009年,河南出口总额为73.46亿美元,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四,增长速度也位居第四。综合上述情形来看,河南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对三大经济圈而言,三大经济圈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一直都是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出口外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然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制约,三大经济圈在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企业投资边际效益也在不断下降。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样是三大经济圈面临的紧迫任务。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2002),目前三大经济圈总体上已处于投资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河南则正在摆脱生产要素导向阶段,逐步向投资导向阶段转型。河南与三大经济圈刚好处于交错发展、前后衔接阶段,二者将有着良好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深化双方的合作,将有利于实现区域优势的共增和传递,进而促进河南以及三大经济圈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河南与三大经济圈产业合作的问题和障碍

尽管河南与三大经济圈合作空间巨大,但在合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诸多障碍,亟待解决。

首先,与中部其他地区相比,河南在开放水平和合作深度上还有差距,在与三大经济圈的合作中略显下风。当前,中部地区各省都在大搞“三角恋”,而且态度十分“开放”和积极。安徽实施了“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湖南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加强与长三角经济的合作;江西正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而山西则要“积极参与黄河经济协作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对河南而言,与其说是“尚未找到归宿”,还不如说是自身对外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

其次,与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合作层次相对较低。没有支柱产业合作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很难使区域合作富有成效的。近年来,河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领域,其中房地产业连续数年位居前列,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2007~2009年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3.9%、15.6%、17.5%。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主导行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先导产业的合作力度和深度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与三大经济圈合作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再次,承接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壁垒重重。三大经济圈既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又是向河南转移产业的主要转出地。然而,三大经济圈从低层次产业退出时还存在行政、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壁垒。这不仅会抑制三大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将阻碍这些产业向河南的转移。行政壁垒方面,近年来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等政策文件,其中的一些内容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经济性壁垒主要来源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例如企业退出的沉没成本、迁移成本、联系成本等。而社会壁垒则在于企业和产业的转移,可能引发劳资纠纷以及沉重的安置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产业的区域转移。

最后,区域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区域合作的重要保证。尽管河南和三大经济圈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产业合作会给二者带来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基于资源相对优势的区域分工,由于先决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方所获利益大小是不一样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区域各方的博弈中,即使合作可以导致整体利益最大,但合作却并不是每个利益主体的最优选择。尤其是在当前实行“分灶吃饭”财政包干体制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现象,区域经济发展还带有相当的封闭性。因此,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主动性和协调性不足的问题。

三、促进河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产业合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行全方位的开放,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提高合作的规模。通过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深化与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合作和交流。健全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促进河南与三大经济圈之间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交易,积极吸引三大经济圈高级生产要素进入河南,提高河南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第二,充分發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导向和服务功能,推动各项区域合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跨区域大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带动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配套,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企业集聚度,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发挥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的中介作用,为两区域的产业合作交流穿针引线,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和企业合作。

第三,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成立区域产业合作组织机构,形成类似于长三角区域内的主要领导年度会晤制度、长三角城市协调会、沪苏浙经济合作发展座谈会等机制,以此推动各方的密切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扩大市场合作范围,形成统一市场。

第四,建立健全河南与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合作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合作规划,发展互补性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对接与合作,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政策规范,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三大经济圈向河南产业转移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第五,在国家宏观层面上,采取措施形成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与三大经济圈的对接合作平台,并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三大经济圈到中部地区投资、创业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促成河南与三大经济圈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上一篇:无悔地浇灌幼苗下一篇:松阳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