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共10篇)
1.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一)》说课稿
枫香小学 刘新筑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的内容。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个盒子,孩子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师:老师需要三名同学上台来帮老师一个忙,谁愿意?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吃惊状),咦?这三名同学观察的都是老师带来的这一个盒子,为什么画出来的形状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2、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3、观察、认识上面、下面。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小熊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四)、课堂练习。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总结: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2.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培养观察、辨析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感受物体,从而对物体形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图形的美,学会欣赏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难点是: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小正方体、篮球、圆柱体,用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通过设计两个物体摆放在同一的位置上进行观察,激起学生探索对观察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物体摆放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3)、发现法 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
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2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 例2由一个物体到两个物体组合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与两个物体组合观察比较,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程序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球。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球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球的什么?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探究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球,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都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虽然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但看到的球的形状都一样。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4、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出示一个圆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并引导总结出:(从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然后把从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的图形投影展示。
5、知识应用
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质疑明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1、引导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
首先通过摆放物体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两个简单立体形体摆放后从左面、正面、前面看是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说说有
什么发现,它们分别是什么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当有学生说出不同的平面图形时,应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两个物体组合的图形,从左往右看:看到:
从上往下看,看到:从正面看:看到:,提问:从右左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看到)为什么只看到一个?
(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接着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几种图形。F:3(1).wmv
最后教师示范,用两个物体演示。
2、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进行归纳,然后组织学生,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物体摆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2、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观察多种立体图形的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四、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和后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观察两个组合物体从上面看和下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从左面看和右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可称为侧面)
五、总结
3.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本次观察物体属于第二学段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以及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应多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直观认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事物具有相对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教学难点: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说教法学法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创设法”“观察讨论法”“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1、情景创设法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小药箱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观察讨论法 为了实现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多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进一步升华,得出结论。
3、引导探究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善学、乐学,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互动,教师及时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操作法”“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讲《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讨论他们摸的是同一头大象,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借机引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践,探索体验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这一环节我预设为两个活动。
1、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的结果不同” “同一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首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最后,做游戏,猜物体:分别出示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判断是什么物体,并说明理由。使学生明白只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是无法判断出它是什么物体的,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
2、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
首先,观察圆柱和球,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三)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组梯度式练习题:
1、基础练习。通过连线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
2、实际应用。练习八第3题。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拓展延伸。将两个正方体组合在一起,为以后观察几个组合物体作准备。
(1)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从正面看、侧面看和上面看,又会看到什么图形呢?用连线的方法。
(2)把2个正方体叠起来,从正面看、侧面看和上面看,又会看到什么图形呢?试着画一画的方法。
(3)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将三个摆一摆,再观察。
(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同时,通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六、说板书设计
4.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四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在20xx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三次。
分别为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纵向对比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观察物体,教学内容呈现递进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二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和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第二层次,四下,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第三层次,五下,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综上所述,教材编排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的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例题图形而得到图形。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例题图形。如此。在整体目标要求的统领之下,层层分解,拾级而上,螺旋式上升编排。
2.横向对比
再来与20xx年版本的苏教版进行横向对比。观察物体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二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统一物体,体会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上,例1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常见物体,例2从前面、右边、上面观察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例3观察稍复杂的几何体,并表示看到的形状。人教版五下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教学内容,直接放在了课内习题中。
通过2个版本教材的深入对比,发现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其实相差不多,苏教版只是在第二学段的加深了课后习题的难度。
那么,基于大概念、整体性的教学视角,尝试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观察物体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简单几何体的形状,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到的图形可能相同;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之前,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对现象的表述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
最后,本节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物体的立体形状。
2.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推理、概括、想象、猜测等系列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与“平面”的互逆推导,加强学生对物体空间与平面的深度认识,渗透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养成多角度观察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组合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根据平面图形推测拼搭物体。
【说教学过程】
一、生活化激活旧知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欣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感知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二、多层次动手操作
第一层次(一)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1.摆一摆
(1)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尝试拼摆:
(2)依据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动手拼摆:
(3)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继续拼摆:
第二层次
(二)探索4个 组成的其他几何体
1.拼摆几何体
(1)小组合作:
(2)学生展示:
2.画一画
3.归纳总结
第三层次(三)根据平面图形拼搭相应的几何体
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可以画出看到的图形。反过来,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你能想象这个物体应该怎么摆吗?
1.想一想
(1)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多可以摆几块?不摆,只想象,你想象到了什么物体?
(2)最少需要几块?
(3)小组合作:
①摆:用9块正方体摆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几何体?
②想:这9块小正方体怎么摆,就可以符合这两个条件?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展示。
2.联想
5.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五
二年级上《水乡歌》说课稿(苏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1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说教材分析。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水乡歌》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歌颂了水乡秀丽风光和水乡人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第二小节写船多;第三小节写歌多。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水乡歌》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的兴旺景象,歌颂了水乡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使人如闻劳动者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的内容、形式比较独特引领学生去感悟生活的意义。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随文认识“渠、驳”。认识两个新部首。重点写好“荡”、“船”、“飘”、“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感悟水乡的“水多、船多和歌多”,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水乡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着仿写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起学生共鸣,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说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
《新课标》对低学段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活动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其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去领悟,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再说说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欣赏水乡的美景入手,根据年段特点,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平实课堂,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由此我设计了“创设情境,领略水乡情韵”、“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创编赞歌,抒发对水乡的热爱”、“整体感知,启动思维”、“迁移运用,综合提高”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领略水乡情韵
本环节我设计分两步进行导学:首先充分利用班班通创设水乡的情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乡。上课后,教师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水乡风光图,并相机指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讨论,说说看到了什么。由此得出水乡的概念,即像这样有水,有船,有桥,还有人打鱼的地方就是水乡。随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欣赏水乡风光,激发学生对水乡的喜爱之情。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其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水乡。这里我设计分四个步骤进行阅读指导。
第一,大屏幕出示问题:水乡歌里唱了些什么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探究。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选取喜欢的方式来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第二,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启发学生对照自己的朗读,感受一下诗该怎样读。听完之后让学生再读,找出差距,同时布置学生边读边自学生字词。教师同时课件出示词语。
第三,在学生通过对照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水乡什么多?(课件出示)第四,有了上面的基础,此时教师顺势过渡,带学生一起走进水乡,欣赏美景。
二、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
这一环节,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细读课文,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小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创设水多、船多、歌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感悟,进行交流。理解水乡水多的特点。
具体的指导方法我想分三步,第一步,出示课件,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合作探究,读了这一小节知道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什么?
第二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水多,让学生画出相关词语,教师相机课件出示:(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段,可以设计问题:除了水多,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水美)
水乡究竟有多美,此时教师适时出示图画,并深情地课件出示的句子:是呀,湖水清澈荡漾,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真是美极了。
第四步,指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想象,如果现在自己就站在水乡的渠边、河边、池塘边,最想去做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去游泳、坐船去游览、欣赏美景等等,教师相机给与鼓励。
上面的四步完成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渠多、河多、池塘多的特点。理解水乡水美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荡”字;读好“处处绿水荡清波”,感受水乡的水美。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读出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学习第二小节、第三小节时,可以采取同第一小节相同或相近的方法。第二小节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理解水乡船多的特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设疑,这么美的水,可老师觉得还缺点什么,你们说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并解疑:答案是船,教师提示: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船,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图思考,这幅图让你想起课文中的哪句话。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读后讨论,读了这一段
你除了读懂船多,你又能感受到什么?(湖面美)并指导学生把船多的这一小节美美地读出来,想象船上的渔民都在干什么,体会渔民的勤劳。
第三小节主要引领学生理解水乡歌多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畅想下面的情境:水乡水多,船多,水美、船美。风光如此美丽,那里人们也很幸福,看水乡的孩子划着小船在荷花丛中穿行,听他们还唱着歌呢?然后播放预设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透过歌曲所描述的美景来享受水乡之美。欣赏完歌曲后,趁着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后一节读给同桌听。并指导学生随文解字“箩”,合作探究:水乡人用箩筐来装什么?联系上文,想象水乡人民过上了怎样的新生活?最后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理解“歌”在文中意思,再读课题。
三、创编赞歌,抒发对水乡的热爱
这篇课文学到这里,已近尾声,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过渡进入本环节教学:由问题“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歌多,而且其他的也多”导入。
第一,出示三幅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水乡鱼多,虾多,桥也多。
第二,启发学生像小作家一样把它编成像课文一样的小诗,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仿佛可以划为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比比哪一组编的最美,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出示下列句式给学生作为床边的参考:
水乡什么多?
________________多。
千_________,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学生分组讨论,编诗(师巡回指导)
第四,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学生可能会以“鱼多、桥多、虾多”等为题创编,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及时给予激励和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以鱼多为题的,教师讲评:打鱼的人叫什么?渔民们打到鱼时心情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那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用“乐的渔民„„
四、整体感知,启动思维,本环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负。
首先,教师出示水乡的全景图投影,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水乡桥多、树多、花多、鸟多,水乡的水是一首歌,水乡的船是一首歌,唱也唱不完,水乡歌里还会唱什么歌呢?让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其次,让学生完整朗读全文,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水乡美不美?水乡的水静静地流着,水乡的船轻轻地飘在水上,水乡的歌令人陶醉,启发学生一起来夸夸水乡吧。
五 迁移运用,综合提高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美丽的风光,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再模仿课文说说“青岛什么多?”并动手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六:总结
教师小结谈话,启发学生朗读全文,出示全文课件,全班齐读。要求把对水乡的喜爱表达出来。
这样设计与导入环节前后呼应,指导了学生感悟音乐的方法,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实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最后说板书设计:
主要板书设计:
水多
21、水乡歌
船多
美
歌多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紧扣主题,这既是是的精萃过程,也是学生聆听感悟表达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点评:《水乡歌》一文以清丽活泼的语言,排比的句式,相同的段落结构,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歌颂了水乡秀丽风光和水乡人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到位,一方面体现在对文本的内容和课标中低年级教学要求认识准确,确定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一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表达手法把握准确。确定了感悟水乡的“水多、船多和歌多”,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水乡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着仿写诗歌。这一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于老师注重情境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注重情境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借助情境导入,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环节中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悟、再读,深入的领略水乡之美,为下步的创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模仿创作诗歌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体裁的初步认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6.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材及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运算”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两步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上下车的情景展开对简单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3、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计算、思维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运算顺序,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准备工作:
六、教学过程
7.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判断。
(共5题;共10分)
1.(2分)观察下图回答:
照到的是。
2.(2分)从A和B两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否一样?
()
3.(2分)4个正方体摆成如图所示,从正面、右面看到的形状是长方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正方形。()
4.(2分)一个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和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
5.(2分)一个足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一定是圆形。()
二、选择。
(共4题;共12分)
6.(6分)下面是用3个正方体木块摆成的模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模型,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从上向下看是()
A
.B
.C
.(2)从前向后看是()
A
.B
.C
.(3)从左向右看是()
A
.B
.C
.7.(2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从上面看到,从右面看到()
A
.B
.C
.D
.8.(2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为()
A
.B
.C
.9.(2分)至少要用()个棱长相同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A
.4
B
.6
C
.8
D
.16
三、按要求做。
(共3题;共15分)
10.(5分)下面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11.(5分)连一连
12.(5分)下面物体从上面看,各能看到什么形状的面
四、填图号。
(共1题;共3分)
13.(3分)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从上面看到的是图1的有:_______
从上面看到的是图2的有: _______
从上面看到的是图3的有: _______
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14.(5分)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六、下面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在方格纸上
(共1题;共5分)
15.(5分)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分别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左边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参考答案
一、判断。
(共5题;共10分)
1-1、2-1、3-1、4-1、5-1、二、选择。
(共4题;共12分)
6-1、6-2、6-3、7-1、8-1、9-1、三、按要求做。
(共3题;共15分)
10-1、11-1、12-1、四、填图号。
(共1题;共3分)
13-1、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14-1、六、下面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在方格纸上
(共1题;共5分)
8.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八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优美校园》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优美的校园》,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应用领域。本节课内容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在小学时学生主要以平面画为主,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立体画。刚开始接触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可能难于转变,有部分学生思维会停留在平面里,通过实物观察后会有所转变。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透视学,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
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
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来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透视
(2)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二:
探究第1个问题“透视”现象。播放幻灯片: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远处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观察很容易得出结论:马路越来越窄;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密;行人、车辆越来越小,越来越密。看到物体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探究第2个问题“平行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探究第3个问题“成角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成角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活动三: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坐在教室中间的小组运用平行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两边两小组运用成角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
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正方体,但许多学生画的正方体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4)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对比并进行点评。
(5)小结——拓展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同学们可以用透视法来描绘我们的校园,如教室、操场等。
9.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篇九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理解得较好,但是在练习考试环节,要辨认不同面的形状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特别是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不同。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的数学活动:
1、猜一猜
我准备了班上一位同学的照片,用白纸遮住,然后慢慢从下露出脚的部分,请学生猜猜是谁?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答案,能确定吗?不能,继续猜。
又露出一部分图像,能猜出来吗?这是范围缩小了,因为根据衣着,能猜出是个女生。最后露出头像,呀,原来是班长。猜对的同学高兴极了。
【设计猜一猜,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兴趣很浓,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让学生找到本节课的抓手------用眼睛仔细观察】
2、本位观察、说一说、想一想
我准备了一辆玩具汽车,举在手上,站在教室中间,请学生观察,你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是什么样?
学生纷纷说出了汽车的正面的汽车头,后面的汽车尾巴,侧面的汽车门或窗,下面的汽车四个轮子。
想一想:为什么同一辆玩具汽车,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如果你想看到与刚才不同的形状,有什么办法吗?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归纳起来是两种:其一是学生换个位置观察;其二是请老师转动一下玩具汽车的方向。
【设计本位观察,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换位观察、说一说、想一想
老师转动汽车的方向,学生再次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形状。再转动,再观察,再说一说。【设计这个换位多次观察,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提高强化次数,达到强化目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4、小组合作,说一说、想一想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带把的杯子,请学生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并和同学交流你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特别提示观察把手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仔细观察。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交流、喜欢交流,在彼此交流中得新知、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和修正自我。而且在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友谊、注重合作等优良品质。】
5、眼力大比拼
把在杯子不同方向拍摄到的照片展示出来,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是从杯子的哪个面拍摄到的。
【设计这个活动,是考察学生刚才观察物体的细致程度,对观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从上下、前后,更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杯子把手的位置的不同,并能正确辨认。如果判断错误,请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及时修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6、拓展
给每组发一个正方体,请学生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想一想。如果再增加一个正方体,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能看到几个相同的面,几个不同的面?你能将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画下来吗?并请你展示在黑板上。
10.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称赞》说课稿 篇十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局面。
五、教学流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巩固识字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3、读文理解、感悟道理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如:小獾的板凳做的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门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选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例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的粗糙,会有什么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推荐阅读:
《观察物体》说课稿06-16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10-22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9-11
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10-13
五年级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07-31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19
关于二年级观察日记08-20
小学二年级观察动物作文10-14
《观察物体》复习教案09-01
观察物体第1课时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