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24-06-25

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共10篇)

1.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一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心得体会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如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感受音乐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 要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抓住最能激发打动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科学设计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欣赏阶段,顺利切入主题。例如:对内容熟悉,容易理解的作品,可以抓住“新”的特点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从熟悉乐曲中听出新意境,掌握新技能;对久负盛名,源远流长的音乐,可以抓住“名”的特点,诱导学生增长见识。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非常有名的曲子,这支曲子曾被外国音乐家称为“蝴蝶的爱情故事”。

课程导入具体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快”,可以针对作品特点,多则五六分钟,少则三言两语。二是“准”,就是要抓住作品最能吸引人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话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三是“活”,就是导入方式要活,可以采取口头介绍,故事引导,也可以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图片解释等等,经常追求变化,不搞千篇一律。

教学过程 以提高情感体验为核心,营造参与想象创造的氛围 情感是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激情,想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有感受,有体会,然后再去启发学生找感觉,同时也比较能够尊重学生与教师间的感觉差

异。同时注重 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经历,观看的不同电影、电视、所积累的景象,鼓励创造性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音乐的内容,形成独特的音乐形象。如 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先分主题,分段落,形象的欣赏,再完整地欣赏全曲。教室中一片寂静,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中踊跃,此时学生的主观性被调动。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自身的表现紧密结合,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全部被打通,情景交融地去欣赏这首作品。音乐结束了,但它留在每个同学的心中这真挚的情感,不正是学生们所应具有和正在寻找的吗?

总之,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明确责任,绝不能把自己当成放音员、插播员、介绍员,而应当有选择地对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授学生以渔,在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上下功夫。通过介绍音乐作品的调式、结构、节奏,通过分析、解释、评价,掌握音乐欣赏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入音乐,欣赏音乐,甚至评价音乐。教师讲解要有重点的重复,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短短一堂课45 分钟不可能掌握欣赏作品包容的深刻含义。想要真正体会作品的真谛,只能是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整体结构特点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对作品主旋律、重点乐章、结构承转等做深入分析。教学中要采用反复聆听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边欣赏,边讲解,边引导,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深刻体会,仔细回味,培养学生的“音乐之耳”,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把学生领入音乐艺术殿堂,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2.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二

一、歌唱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情感因素在歌唱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情感, 才能更好地演唱歌曲, 歌曲由于歌词的文学形象, 其抒情性比较明确, 教师只有对歌曲做认真细致、简明扼要的分析、讲解及进行范唱,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 学生很难理解歌曲的意境, 因为很少有学生去过草原。我就借助多媒体, 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 给学生放了一段关于大草原牧区的画面, 并配上音乐, 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并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歌唱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在歌唱教学中, 我们常用“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这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演唱, 为了使学生产生“情”, 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三、歌唱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

在学生的艺术道路上,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 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如《我爱你, 塞北的雪》,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歌曲, 歌曲充满诗情画意, 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 又把雪比作具有纯净性灵、滋润万物生长的春的使者。歌唱家彭丽媛演唱时声音明亮, 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 而殷秀梅的声音宽厚,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觉。这就是不同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所以在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听两位歌唱家的演唱, 然后再在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 合理演绎声乐旋律, 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声音。

歌唱教学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者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教学手段, 要想你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我们应多在歌唱上下功夫, 用生动美妙的歌唱教学感动和折服每一个学生, 使得他们热爱音乐、热爱歌唱。

摘要: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等方面体现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歌唱,感受力,道德情感,独特气质

参考文献

3.教学中的点拨作用 篇三

1、点拨要点在要害

一篇文章作者往往把重点部分写得特别具体、精彩、吸引人,教学中适时地在这些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中的二、三自然段是文章重点,主要通过作者、护士及母亲的语言来表达母爱的无私。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力大无穷”的句子,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常常一手拉着我……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让我们放下,让他来挑。”在学生理解到“我”总是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时及时点拨: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为何那80多斤重的身体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体验这平淡无奇的语句里蕴含着母亲的深情,感受这位母亲的不平凡之处。

此外,《再见了,亲人》中追述的三个事例、《草船借箭》的借箭经过、《搭石》人景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重点处的适时点拨,都是学生悟出文章灵魂的直通车。

2、点拨要找准难点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启示我们:要在“深些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者问:“从落花生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有的说:“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说:“当今社会人要善于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长大连工作都找不着。”还有的说:“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确可贵,但一味等待别人去发现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没人发现,它不就埋没一生了?”教者及时抓住这一难点,予以点拨:埋头苦干的等候,就要脚踏实地,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象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学生们豁然开朗。

教者采用了这种画龙点睛的办法,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点拨要点在疑点上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尤其是那些突出文章中心的问题,教师更应慎重处理: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学生在初读后提出疑问:“本文要表现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而文章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矛盾重重的心情,这对表现人物品质,不会有影响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认识到:这样写不但不影响桑娜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高大,正因为尽管桑娜担惊受怕,困难重重,但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孩子,这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再如:《登山》一文的教学当学习“列宁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教学内容时,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列宁这次应该走这条危险的路下山,因为他想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说:“他不该走这条危险的路,万一掉进深渊,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因此他不该单独行事。”这时教者适时调空:“同学们,你们能联系上下文找出理由说服对方吗?”最终,学生在深入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列宁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并不是莽撞行事的,因为他是在分析情况的前提下走的,并且小心翼翼,作为一个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征服自己,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也得到了融会贯通。

4、点拨可巧设空白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给读者留下了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出现不完整,甚至略去不写的情况,由此造成人物语言的空白。《田忌赛马》一文,写田忌照孙膑主意和齐威王进行第二次赛马,果然转败为胜。那么,孙膑在观看第一次赛马的情形后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向田忌传授妙计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第二次赛马的内容,设计如下创新训练:第一次赛马后,孙膑打招呼叫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轻声说:“ ”。

心理空白可以进行想象创新。又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当邱少去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把他整个人包围住”时,教师可设计:此时此地,邱少云想:

。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进行创新补白。

再如:以唐诗《寻隐者不遇》为例,看其空白,赏其妙问妙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空白处即妙处。“松下问童子”问了什么?没有写,但由“言师采药去”可推知为“你老师在吗?”此一空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显然又是另一问题“老师去哪里采药了”的问答,此空白二,发现这两处空白并填补空白,就活现了寻隐者时一老一少问答的情景,诗人对素材的删截、重组之巧妙令人刮目,而空白的留存也加快了诗的节奏,深化了诗的意蕴。

4.音乐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四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修辞手法的了解

汉语中有很多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会很乏味,再说纯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有些歌曲的歌词生动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且简单易懂,用来巩固知识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例如:歌曲《我是一只鱼》中―“我是一直站在岸上的鱼,如何能忘记曾经活在海里,曾经我活在你的生命里。”这里生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鱼。

二、有助于扩展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在多数歌曲中,歌词的意境非常美好,有的甚至都运用了古代诗词作为歌词,学习这些歌曲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倾国倾城》中的开头几句歌词就非常的有意境―“雨过白鹭洲,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鸿,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像这种歌词,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理解和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意境。像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是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定要让学生多学唱些这种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学基础。

三、有助于扩展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一些特殊文化的了解

有些汉语歌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歌词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些歌词表现了中国的一些特殊文化的魅力。例如:反映了香港等地同胞回归祖国前的爱国之情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里面就包含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知识。另外中国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文化对外国留学生吸引较大,比如中国的武侠文化。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听一些具有武侠风的歌曲,以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像《刀剑如梦》,典型的武侠旋律,激扬的歌词意境,令人心往神驰,这些都是外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多让学生听写这类歌曲能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四、结语

总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汉语歌曲,都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他们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于一体,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常好的材料。通过听学汉语歌曲学习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巩固汉语中的语音、字形和语法等知识,提高汉语听、说、写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正视这种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完善,让这种方式更普遍的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

5.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采用游戏这个教学活动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一年级的儿童是刚从幼儿园进来的,游戏作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营造良好的儿童交往的氛围,便于儿童主动、积极愉快地交往。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网小鱼”的游戏中,由八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的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网住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我从哪个幼儿园来?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事?┅┅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在游戏中,教师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从而让小朋友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6.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中,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且越来越多的使用于音乐教学中。中学音乐欣赏课在课时中占有相当比例,初中学生对西方音乐、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差,加之学习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对这门艺术做深一步的了解,接触也只停留在表面。基于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课时间,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使学生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令其沉迷于流行音乐的大脑“换换口味”,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松弛其紧张的神经,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以其画面丰富、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等特点,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活动中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不能“画蛇添足”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我们对待音乐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认真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导入新课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音乐,开拓思维,展开想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而且,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开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上学生较为熟悉的京剧歌曲《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下了很大的努力。由于京剧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教师和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相对贫乏,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只是通过语文课本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而已。因此学生对京剧距离感也是比较正常的,产生距离感的部分原因如下:第一,听不懂,没有通俗歌曲好学好唱;第二,表演程式化,一步三晃、拖泥带水;第三,戏曲一般是中老年人的爱好,不是每个孩子都对京剧有兴趣。那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们的心,激起他们的兴趣呢?播放MTV歌曲《说唱脸谱》,引导探究色彩规律:“脸谱”是指京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角和丑角。它在色彩、图式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十分神奇!让我来考考大家:谁知道这些脸谱象征好人还是坏人吗?同学们有兴趣了解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如在中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 25%。它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共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奏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在曲艺欣赏中,还涉及到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舞剧音乐等。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时,我在上一节课先让学生学会歌曲《保卫黄河》,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歌曲的进行曲体裁、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再通过录像里波涛汹涌的黄河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它虽然没有歌词,但通过画面同样和器乐同样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这就彰显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管弦和鸣》这一单元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西洋乐器及其音色。把各种管弦乐器放大投映出来,再加上它们的音色,则可以使乐器的介绍更形象,更准确。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学科综合其它相关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及意境。如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我播放了一个短片,狮王迈着堂皇的步伐;草原上奔跑追逐的野驴;接着音乐家取用作曲家奥芬巴哈的「天堂与地狱」序曲中的一段,活泼快速的康康舞旋律;在此曲中,慢吞吞地演奏出来,跟前段恰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大象、袋鼠,杜鹃和天鹅等。我把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后,就引导他们动脑思考,这是一首什么情绪的乐曲?什么节拍?什么速度?这种音乐结合动漫效果,对于学生再没有枯燥可言,音乐变得形象了,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也就真正成了一种愉悦身心的乐趣了,音乐的美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音乐的喜爱也许就在他们心灵同音乐撞击时根深蒂固了。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已经是有目共睹了,它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所以不能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将使教学更有效、更富个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音乐教育审美的目的。

【论文】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沛县张庄中学

7.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有三层含义, 第一, 更新;第二, 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科研、发明创造等, 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 每一个新发现、新发明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2 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课堂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普通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独特的见解讨论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备的条件。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首先,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个性化思维的体现, 是创造的初始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其次, 学生之间的多交流,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互动教学, 这样可以把落后的学生带动起来, 而且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部分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潜能。

4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 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 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造就创新精神, 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新事物的兴趣,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 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新类比赛,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例如, 在实践教学中, 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环节,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步骤的设计, 实验结果的假设和推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 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查阅资料, 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 再经课堂汇总, 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生在参加比赛时, 首先对题目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次要设计出几套方案, 并且要对这几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优点和缺点, 最后确定方案, 在分析方案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能够在大赛中获得奖项。还有,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 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促进了全面提高。

6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 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 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 置身于社会中, 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分析、融合, 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 开拓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 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 即“言传声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 博览群书, 丰富自身知识, 积累资料, 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 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健, 李秀伟, 王钢城.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8.发挥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 聆听;音乐教学;审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聆听,是欣赏音乐艺术最基本的途径。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提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为它不是对象。”可见,聆听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如何围绕聆听展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聆听使音乐教学更高效

曾经,笔者也和许多音乐执教者一样,在教学新歌时总是按部就班地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①歌曲范唱;②学唱歌谱;③学唱歌词;④试唱整首歌曲。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反复教唱很耗时、费力、枯燥,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感,注意力很快分散了,学得很被动、无趣。这让笔者困惑不已。一次偶然中笔者发现:为什么学生们学流行歌曲学得那么快,普及率那么高,而且好些流行歌曲也挺难学的?答案只有一个:听会的——听MP3,从网络上学、电视里学等。于是,笔者在歌唱教学中便运用了聆听的方法,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从头教到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听几遍,难一些的歌曲除去听会的乐句,专攻难点乐句,让学生多听几遍。

当然,歌唱教学中运用聆听,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聆听,而应该是教师有引导的有效聆听。例如:在教学《一二三四歌》时,笔者先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歌,看看老师先不教,同学们自己聆听几遍就能学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会更加认真地去聆听歌曲。在播放第一遍时,笔者提问:“我们将会听到一首怎样的歌呢?歌曲会表现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呢?”音乐一播放,很多学生就仔细感受着音乐昂扬激越的旋律,并且身体随之律动起来。在学生切身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和精神后,接着播放第二遍,请学生注意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和歌曲中口号的作用。在两遍后问学生:“你们会唱这首歌了吗?”他们说:“会了。”接着,他们的演唱告诉笔者他们确实基本上会唱了。同时,也发现他们个别乐句音不准和结束口号乐句的节奏不准确等问题。然后,笔者顺势指出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笔者范唱出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演唱,学生通过聆听、对比,能分辨出哪种是对的。同时通过进行乐句乐谱视唱,音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接着,请学生完整聆听第三遍,注意听辨歌曲的演唱形式——轮唱。在教学轮唱时,仍然要发挥聆听的作用,请每个声部演唱时控制音量,并注意聆听别的声部演唱,不可只顾自己唱,要达到各声部的和谐相融。

通过这样的聆听教学,一堂歌唱课的收益不小: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避免反复教唱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引导下的有效聆听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采用比较式聆听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难点乐句进行理解与学唱;能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了聆听歌曲时的审美体验,学生进行演唱时也就有了借鉴的经验。

二、有效聆听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中小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感受与欣赏的内容,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良好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当然,我们的欣赏课,如果只是呆板地聆听也是毫无意义的,应创新方法,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1.情境导入式的聆听。音乐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音乐都有着它的创作背景,因此可以创设以音乐故事情境为基础的导入式聆听。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先出示《两个犹太人》的油画,请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故事的情节并表演。在学生生动的故事情境表演后播放《两个犹太人》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能听辨出关于富人(胖子)和穷人(瘦子)的主题旋律并能说明理由。再结合音乐表演故事,学生就能在表现胖子和瘦子的主题音乐出现时,更生动地展示出各自的形象。同时,大家也对《两个犹太人》的音乐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2.描写或描绘式的聆听。让学生用语言或图画描写或描绘出所感受到的音乐,是有效聆听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部作品时,有的学生用画表现了广袤的草原;有的学生用语言描绘了在一个辽阔的原野上,有一群马在悠闲地吃草的情景……学生们自由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并积极地用语言或画笔表达出来,这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聆听,与作曲者的心灵相碰撞。有了这样的聆听,可以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也更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

3.对比式的聆听。任何事物只有对比,才能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音乐也是一样。在欣赏《九寨沟音画》中的《瀑布与溪流》和《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时,笔者让学生先浏览书中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文字及图片介绍,然后相继播出这两部作品,请学生听后分辨出这两部作品。听完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分辨出播放的是哪首作品。因为他们对比出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日出》的音乐力度由弱渐强,表现出了太阳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逐渐升起的气势,而《瀑布与溪流》伴奏音型六连音的不断反复则表现了九寨沟溪水萦回的特点。

4.以“唱”为基础的聆听。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笔者设计先让同学们学会《化蝶》的演唱,有了对《化蝶》主旋律的熟悉,学生很快就听出了爱情的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情感体验及学会对奏鸣曲式的结构分析。

5.结合视觉的聆听。在音乐欣赏时,聆听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遐想空间,但如果结合相应的视觉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欣赏。例如:在教学“欣赏舞剧音乐”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天鹅湖》等几段教材内容中的视频,让他们从视觉的角度增进对舞剧的了解,加强对舞剧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视听结合的欣赏,更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更完整透彻地了解舞剧音乐。

三、聆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1.以聆听为基础的律动能使律动的节奏更加准确,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有节奏的跳动是随着音乐律动的基础,如果不能把握准确的节奏,那么律动和音乐就会“牛头不对马嘴”。只有培养学生养成在聆听中律动的习惯,才能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指导肢体协调律动。此外,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的情感,才能在演唱时准确表现出来。

2.以聆听为基础的演奏能使音高更为准确,旋律更加优美流畅。很多学生的器乐演奏总是停留在视觉上,他们只看谱弹奏,而很少去听自己演奏了什么。所以,这样的演奏经常错音,表达不流畅优美。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训练他们的音乐听觉,才有助于他们把握音高,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3.以聆听为基础的音乐创造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音乐更强的生命活力。在探索音乐的形式和内涵等创作实践中,只有在充分和积极聆听的前提下,才能赋予音乐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因此,聆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注重和发挥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新一轮音乐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继续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教学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篇九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完成这一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出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在尽量减少统一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比如共同的观察、讨论等等。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虽然这些在教学中都是有必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但还应在教学中加以区别对待,应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或接受相同的结论。要想顺利的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就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而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虽然在我们区统一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我仍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二、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教师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单从教材或教师的假想问题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构想,而不是一份现成的施工蓝图。课前,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然后再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构想应该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境界。

实践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讲解与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本人及学生都会拥有更多的进行自主探索、自由发挥的机会。以前我在课堂上只是关心实施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节节相扣,教学设计中没有一点机动的余地,生怕留给学生余地之后会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教学活动过程变得非常的紧张,有时候真的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后,根本就无法进行调整,留下过许多教学中的遗憾。现在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以走。虽然我已经是一位有了十多年教龄的有经验的教师了,也决不能以昨天看待问题的眼光去面对今天的学生们,学生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自身的研究与学习也要不断的进行。

三、设计多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图象,在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记忆,我自己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此类现象,结果自己课下没少费工夫,课上却取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自己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在同一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尽量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在统一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给学生留一点选择的余地。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有的同学喜欢问老师,有的同学愿意自己多想一会或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还有的同学则愿意暂时不去想,让自己脑筋清醒一下,以后再说。想想当时我并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给学生们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以前的不足,尝试设计出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0.浅析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篇十

【论文关键词】:电影;电视剧;音乐

【论文摘要】: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结合,“声音”的创作在现在愈加被艺术创作者们所重视。影视当中的“声音”成为与画面同等重要有时又更为突出的一个主要元素。而人们到底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剧中音乐所表达的内涵以及音乐能给观众带来什么,便是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影视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通过声、光、电、磁和机械来完成的,并通过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来完成的。而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达元素,在影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骨肉相连的事物。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时间接受讯息,视听觉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音乐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并且一直保持着和画面的节奏统一。

一、主题歌

主题歌是电视剧歌曲的一种,通常用以表现电视剧主题、塑造电视剧基本形象或情绪,是全部音乐的核心,是对整部剧的概括和浓缩。主题歌有歌词,使音乐有了具体的文学形象,而它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撞击观众的心灵,因此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同时也比较容易传唱,在受众群中存在着广泛的影响。主题歌可以重复出现,也可根据剧中内容的需要,在音乐或歌词上作相应的变化处理。

例如大家都非常了解的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为如今子女对母亲表达爱意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可见,作为统领整部剧作的首领,主题音乐或主题歌作为一种标志常常最容易被人们记住;再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电视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仅一百单八将中,就有三十多人具有鲜明性格,而林冲、李逞、鲁智深、宋江、武松等最为鲜明,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主题歌创作的极为成功,更加深对剧中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而本剧的主题歌《好汉歌》,由易茗作词、赵季平作曲、刘欢演唱。歌曲的旋律粗犷、豪放、常出现七度、八度大音程的跳跃,歌词直接表现了梁山好汉的豪放不羁,把起义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英勇气节发挥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一句都有叹词或象声词、助词,很生活化。整首歌曲生动、有气势、很受欢迎。在当时红极一时,传唱于大江南北,可见一首好的主题歌对一部电视剧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主题音乐

“主题音乐是一部片子的核心音乐,它紧紧围绕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和中心人物,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起深化主题的作用。一般在片中主要段落、主要人物或体现主题思想的时候出现。” 通常主题音乐是以器乐曲形式出现,也有采用人声哼唱形式出现的乐曲。音乐在剧中的其他时候可能会以主题音乐的变奏形式出现,起辅助作用。确切地说主题音乐是最能反映剧作主题的元素,深化主题故事及人物的思想,并且能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是一部剧组的灵魂和精华。

影片《菊豆》中,主题音乐《铃儿歌》在影片中出现十处之多,且形式多样,在配器、速度、节奏上配合影片进行变化,正符合剧中人物的微妙的、复杂的情感。剧中杨天青偷看菊豆洗澡那场戏,当菊豆脱下衣服,裸出满身伤痕,此时埙音乐响起,凸现一种悲凉的气氛,展露无遗的是菊豆的伤心无奈和天青的怯懦。片中挡棺拦路那场戏,按照祖宗的老规矩得挡七七四十九回,在挡第二回的时候,吹拉弹奏的一切客观音乐转瞬消失,伴随着二人挡棺的叫喊声逐渐淡出,乐器埙逐渐登场,悲凉的气氛立即升华,二人“挡棺”结束后,暂时的释放让二人瘫坐在地上,无奈的哭泣。杨金山的偶然死亡本预示二人灾难结束,以为可以过平静的日子,可这种悲凉的音乐仿佛也正是预示了今后日子的凄惨。

三、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指出现在影视剧中,伴随或穿插在其中的音乐,一般多为器乐,也称作配乐。背景音乐可以是专门创作的,也可以是剧中主题歌或者主题音乐的变化发展。它们可以是大段的使用,也可能根据剧情的需要零散的使用,可以在剧中出现一次,也可以出现多次。其作用是为了渲染气氛,增强故事或者景物的表现力,起到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的作用。

影片《阿甘正传》开头,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此时主题音乐响起,悠扬的旋律随画面中的羽毛一起起伏跌宕,声画结合的极为巧妙。在影片《燃情岁月》中,有着非常悠扬的一段背景音乐,旋律优美而动听,给影片增色不少。本片的音乐由詹姆斯霍纳作曲,他用深沉、忧郁、悲壮、平静的蓝色基调勾勒出一个发生在美国西部草原的传奇故事。钢琴声慢慢响起,宁静中引出大气,继而转向以小提琴声为主的交响乐,犹如史诗般恢宏。在影片优美的弦乐声中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世事变迁,老去的房屋,荒芜的土地„„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影片当中,音乐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四、插曲

在影视剧中,通常有一种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内,针对某一具体情节的内容而创作的,用以描述某种事物,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和情绪,或表现人物的特定心理的歌曲,我们称之为插曲。

它与剧情发展紧密联系,主要发挥着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烘托气氛,推动剧情戏剧性地发展,以及担任某种转场、闪回的作用。在影视剧中插曲同样具有主题歌曲的远期和轰动效应。插曲的表现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譬如,表现当时心情、画面中所显示的人物所唱歌曲,为客观。能够直抒胸臆,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而作为是局外人的一种评价时,为主观。以主观的声音出现方式的插曲,也能较直接抒发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比客观的演唱方式带有更浓的主观评论意识。例如我国经典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中人物众多且复杂。而插曲也是十分繁多,但是每段插曲都能很好的刻画出人物形象,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如《葬花吟》一曲,体现出林黛玉孤女无依、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如败落的花朵一样无力,激起无数人的怜悯与感叹。又如《聪明累》一曲,用辛辣嘲讽的语气直接阐明了王熙凤的一生,从叱咤风云到草席裹尸,强烈的对比使观众容易体会到她的悲惨境地。

五、结语

可见,影视剧音乐的要求使得我们应该更重视“音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而且强化了电影叙事功能,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一部好的影视剧作离不开好的音乐,它在表现主题思想,展现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情绪,营造氛围等方面更是具有独到的功效,受到导演和词曲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义成主编.《中国音乐与音响》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 任金州, 钟大年, 主编.电视学系列教程《电视声音构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 王红霞.刘立波主编.《影视声音基础》, 北京电影出版社, 2004年8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不知何时起,电影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并从此密不可分。电影让音乐焕发新的光彩,庞大的音乐家族中又多了“电影音乐”这一分支,而音乐也给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为完整的视听艺术,好的画面与配乐相得益彰,成为观众心中的永恒。

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被称为无声电影或“默片”。这一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

为弥补无声电影的缺陷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刚开始,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淘汰了。后来,有人又想出一个办法: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影,音乐开始参与其中,有了渲染气氛,交代情节等作用,这是电影音乐的雏形。

这些办法只是弥补了观众的听觉缺憾,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观众对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问题。2 于是,有声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时而生了。

1910年,爱迪生发明了有声电影机。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打破了电影中无对白的寂静,1928年华纳公司“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彻底打开了有声电影的大门。起初,有声电影是通过同步播放唱片来实现的,存在制作麻烦,声音脱节等弊端,后来,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早期有声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对默片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过不良作用,但随着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成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电影发展的方向,现在,有声电影已日趋成熟,电影音乐对一部成功的影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

音乐对电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代表影片:《天国的邮递员》

宽广草原中孤零伫立着邮筒,那是座将信放入其中便能传达给天国爱人的传说的邮筒,在众多寄给无法忘怀的爱人充满爱意的信件当中,荷娜(韩孝珠饰)放进邮筒的是对死去的爱人充满的怨恨。一直怨恨死去恋人的荷娜在草原中遇见了在俊(金在中饰),在俊是服装界的佼佼者,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其实在俊是其他人所看不见的幽灵,因为意外而持续昏睡的在俊,上帝赐予他延长2个礼拜死亡,担任天国的邮递员,在现实和死去的世界往返。荷娜成为在俊的助手,希望带给丧失爱人而绝望的人们重生的希望,对爱人的痛苦回忆渐渐淡却的荷娜,喜欢上了在俊,两人在天国与现实的矛盾中徘徊„„而伴随着两人凄美的爱情,影片中恰到好处的配乐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场景一:两人初次见面,在俊邀请荷娜与自己一起进行邮递员的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帮助荷娜走出对死去恋人的恨,重新爱上这个世界。轻快悠扬的配乐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渲染出自由轻松的气氛,将荷娜对于在俊及天国的好奇和其自身精灵、开朗的个性表露无疑,在这种气氛中,观众也将随着演员的表演进入影片,与荷娜一起开始对天国的探索。

与影片内容及环境相适应的配乐无疑会将观众带入一种意境中,展开一次观影之旅。场景二:荷娜发现在俊是幽灵的事实,无法接受,悲伤地呐喊希望摆脱残酷的现实,在俊也无能为力,只有看着爱人承受煎熬,此时,一曲悠扬而伤感的曲调响起,看似希望就在前方,可却那么的遥不可及,音乐的韵味无尽无穷„„

场景三:重回人间的在俊与荷娜重逢,经历风雨的两人在邮局中众人的瞩目下紧紧相拥,同样悠扬的曲调诠释的却不再是悲伤,而是失而复得的欢喜,以及抓住真爱的欣慰与感动。

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场景,或让我们体会温馨,或让我们感受悲伤,随着音乐,我们一次次的走入电影的氛围中,感受着不同的人生,也经历着心灵的洗礼。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一部电影,是画面与声音结合的产物。视觉与听觉同样重要,音乐自然就成为了电影的灵魂。其中,音乐对塑造人物形象功不可没,而这正是通过音乐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实现的。

比如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魔法石中,结尾处邓布利多为学院颁奖。随着他为格来芬多的勇敢一一加分,音乐也逐渐转入高亢。激昂的音乐烘托出哈利等人激动的喜悦,轻松的把气氛带入欢庆之中,令观众随之一同兴奋起来。而后,在踏上归途之前,哈利与海格道别,海格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哈利父母的相册送给了哈利。此时的哈利表情复杂,他翻开相册,看到了婴儿时代的自己与父母的合影。这时影片的精髓音乐伴之响起,每一个音符都慢慢的打在心 3 头,勾起一丝心酸。悠悠动听的旋律夹带一丝不露声色的伤感,却又充盈了温情与感动,把哈利对父母的爱与对海格的友情与感激演绎得淋漓尽致。每看至此,都会被深深打动。

第二部密室中,结尾处赫敏痊愈出院,来到礼堂与哈利和罗恩见面。随着他们再次相视,温馨的音乐响起,诉尽了彼此的关心与欣喜。当音乐到达最高点时,哈利与赫敏紧紧相拥,诚挚的友情得以升华。

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当哈利与赫敏用时间器回到过去,看见过去的小天狼星和哈利被摄魂怪围攻时,紧张而富于节奏感的音乐声音渐大,揪着主人公和观众的心,哈利对小天狼星的特殊感情跃然于画面之上。当哈利施出守护神咒击退了100个摄魂怪、救下小天狼星时,音乐仿佛也随咒语般蔓延开来,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这是哈利的自豪,是他解决危机后的轻松。

三、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 塑造形象 实例分析:《海角七号》 中国 台湾 2008 生命,只有一回!梦想,不会只有一次!错过的爱情,只要肯回头,还是有找回心灵相印的一天„„。这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与爱情的故事。几个完全不搭边的人因为音乐而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发现一段凄美的爱情。

六十多年前,台湾光复,日本人撤离。一名日籍男老师只身搭上了离开台湾的船只,也离开了他在台湾的恋人:友子。无法当面说出对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怀念与爱恋化成字句,写在一张张信纸上。六十多年后,台湾的样貌早已完全改变,各个角落的人为生活而努力,几个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怀抱音乐梦想。他们组成了一个乐团,他们需要训练,完成一个临时的演出任务。在此之间,主唱阿嘉和监督活动的日本小姐友子产生了一段情感。但其间也有一段波折。只会弹月琴的老邮差茂伯、在修车行当黑手的水蛙、唱诗班钢琴伴奏大大、小米酒制造商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劳马父子,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心情,感受,都化做不同的歌曲,在情节之中展现在出来。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唱诗班弹钢琴的小女孩走进电梯时的背景音乐:《爱到不怕死》,交代了电影主线,即爱情至上的原则,也为后续做铺垫。

下一个镜头到了海上轮船,背景音乐《未寄出的信》,加上日语的旁白,交代了故事的一条线索:一对恋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在众人准备演唱会阶段,阿嘉与朋友们弹奏许多曲子,此时隐约萌起对友子的爱恋。友子来阿嘉家找阿嘉,在门外哭泣,背景音乐《给女儿》逐渐放大盖过演员的声音,这首歌淡淡的忧伤却不失轻快,正象征着阿嘉与友子微妙不可言说的爱情。中孝介演唱会与阿嘉歌唱一首歌《野玫瑰》,简单的曲风与歌词,烘托出阿嘉对友子纯纯的爱意。

演唱会刚开始时阿嘉乐队激情演奏《无乐不作》,节奏欢快,把影片推向一个小高潮,表达阿嘉终于可以和友子在一起的激动欢喜的心情。《国境之南》将影片节奏放缓,气氛稍稍降温。

镜头切回海上轮船,伴随着《第七封信-情书》的背景音乐引出电影另一条线索:已年老的友子手捧着刚收到的七封信,脸上露出满足的幸福的笑容。

还有一个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的那段比较有激情的音乐,两次都是男主人公在试图砸烂乐器后气愤地坐上摩托车离开时响起。它的出现不得不说更加体现出主人公心情之差以及他对理想破灭的厌恶之感。

那首在《各自远扬》中“我们踏上各自的各自抉择的道路,在未来的某日绽放笑容,直到重逢时。”在这时女主人公已经决定在演唱会结束后随乐团一起回日本,他们两个这的是要踏上各自抉择的道路,就像60年前那对恋人一样。《各自远扬》就像是在用这凄清低调的音乐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将要离别的感觉。把离别时会有的肝肠寸断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歌曲以高度凝练的歌词语言概括全剧的思想主题,歌曲旋律根据当时的意境、情绪和人物内心的感情,把感动再次提高一档。把60年前的情形在60年后再次上演。

“风告知春天来访的脚步,纷纷绽放的花朵香气,令人想起远方的你。如春日阳光守护下绽放的花朵,未来希望之光也会照耀我们吧!我们踏上各自的各自抉择的道路,在未来的某日绽放笑容,直到重逢时。”

最后的一首《国境之南》,这时整个影片的高潮。这首歌极具唤起感情的力量,在人们的心 4 灵中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身这首歌就是比较抒情性质的,在加上在那个场合下更让观众深深被打动。在电影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和画面给人的冲击力,它更给观众以震撼。在这首歌的演出过程中,阿嘉一直注视着友子,是在表达他的爱情。音乐和主人公融为一体,也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悲伤和落寞及不安,打打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音乐通过感情的渲染,使音乐和画面有机结合,形成单独播放任何一方时所不具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通过视听在观众心理上形成视觉形象。音乐在影片中的整合、连贯、调节、烘托无处不在。电影《海角七号》之所以能感动这么多的人和其电影音乐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它就是真情和艺术的融合体。片中音乐设计的起到好处,适合的地点适合的响起,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情感一次次被拨起,展现一个个让人动容的场景。

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悠悠的音乐声响起,电影故事拉开了序幕。伴着宛转悠扬或是紧张刺激的音乐,电影故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令观众身临其境如痴如醉。音乐不仅仅舒缓了人们绷紧的神经,更推动电影精彩的故事情节顺利向前发展。音乐由激烈到缓和,预示着情节渐渐平稳;音乐由欢快到悲伤,推动着情节由欢乐轻松一步步走向悲情凄凉„„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可以说将此作用体现到了极致,带给我们那不能忘怀的一幕幕。

忘不了那一幕,杰克拉着萝丝的手,在纷繁熙攘的人群中肆无忌惮地快速穿行。这时,欢快得如跳舞的黄鹂的音乐声明朗地响起,推动着情节越来越轻松自然。可能是在情殇中大伤元气,萝丝已经很久没有尝试过如此兴奋刺激了,她一时之间忘记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在杰克的拉动下享受着飞的感觉,在轻快的奔跑中放肆开怀地爽朗大笑。伴着开朗快节奏的音乐声,主人公的幸福快乐淋漓尽致的一步步展现。

忘不了那一幕,船体惨遭损坏,从人们恐慌不定不知所措的眼神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焦急无助和绝望。正在此时,出人意料地,《我心永恒》那浪漫悲情的音乐声渐渐响起,似乎预示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果然,在慌乱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寻寻觅觅却又坚定不移的眼神,眼神对视,仿佛是焦躁中的一泉清水,深情又浪漫。他们紧紧相拥,忘记了自己依旧身处险境,只盼对方平安。音乐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在紧张中趋于清新浪漫。紧接着,音乐变得快速紧张,好似一根绷紧的弦,一弹即断,推动着主人公踏上了绝望无助的逃离之路。

忘不了那一幕,挣扎中的杰克发现了漂浮的船板,俩个人无法同时上去,关键时刻,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心爱的姑娘,帮她托住船板,“答应我,活下去”,这是杰克留给罗丝的深切嘱托,看到这,观众没有不落泪的,在杰克最后时刻,双手紧紧托着船板,此刻影片中整个画面静静的,只有悲伤的音乐缓缓升起,仿佛整个世界只有他们两个人,悲伤而感人,杰克好像安静地睡着了,只有音乐回荡在大海之上,“爱沐浴着我们到永远,直到我们生命终止,有你让我无忧无惧,我知道我心将永恒。“这首经典的歌曲荡漾在大海之上,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优美而悲伤的旋律回荡在耳边,纯真的爱情震撼着心灵,在生与死的边缘,善与恶,高贵与卑劣展现在眼前,故事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音乐同样让我们难忘,整个音乐紧扣主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丝丝入扣,震撼人心。

五、强化影片结构

强化影片结构,即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用它衔接前后两场或更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或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侧面的各组镜头的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以达到过渡流畅,情感衔接自然,场景变换得当的作用。

《音乐之声》,这一部老而不旧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融合了音乐与情感,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将一个奥地利的真实故事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在音乐里真情流露,将一切的情感因素像流水缓流般慢慢融进人们的思想里。影片中中,修女玛利亚的真诚语句、动人笑容与她的优美歌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与语句,上校的冷静与诚挚,还有他们以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的爱国情感等等都让人深受感染,这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在于它的情感流露并非夸张,而音乐对此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影片开始,玛利亚在山坡上唱歌,歌声美丽、自由,深深感染着观众。她听到修道院的钟声后狂奔回修道院,伴着紧张急促的音乐,观众不仅与她一同紧张,更对她奔向哪里感到好奇。5 此处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戏十分有效,正如一位音乐评论家所说:“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

影片末尾,纳粹党卫军发现他们,他们在慌乱中逃走,音乐骤然响起,急促而紧张。但当他们跨过了高山,走向了光明的国度时,音乐就快乐了,结构转换巧妙。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推动剧情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对结构的重要作用也在此处体现得很明显。人物内心中的紧张急躁不可名状,用配乐来体现则精妙自然,电影中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便易于接受。

过渡,是使影片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影片的各部分是靠过渡来连缀的。具体地说,过渡在结构上对上面的内容起概括的作用,同时对下面内容起提示的作用。用音乐作过渡使电影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品位,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音乐片

在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历程中,音乐片是不得不提的一笔。音乐片是以音乐及音乐生活为题材的一种影片。一般以音乐家、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最初是把百老汇的经典剧目搬上银幕,后来则发展为具有特殊形式的类型片,并在四、五十年代走向了“最受欢迎的顶峰年代”。音乐片中的音乐与一般故事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和插曲不同,音乐不是单纯作为外加手段为影片烘托气氛、抒情写意,而是剧作构思和剧情的主要部分。它相对歌剧不受舞台的限制,可以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利用音乐叙事则增强了影片艺术性。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歌剧魅影》

经济效益

音乐不仅在艺术上丰富电影,其经济效益也不可忽视。由于院线的发达,致使一部电影诞生之后,百姓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去电影院观赏,并且可以做到全球同时上映,这种娱乐性形式是其他任何一门类都无法企及的。一首优秀的电影音乐,可能会为影片增色不少,同时带来飙升的票房和可观的收益。除了票房收益外,电影副产业效益也很可观。影片中的人物版权、造型版权所带来得效益在后五十年之内依然具有价值,电影人物可以出现在书籍、服装、贴画、游戏、文具等一切小商品中。音乐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副产业,CD、光碟等周边产业的效益前景乐观。

浅析电影音乐的作用

摘要:电影是音画艺术,音乐与电影是骨肉相连的。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推动影片的剧情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

音乐

作用

电影音乐诞生在上个世纪即将转弯的时候。关于电影音乐的滥觞,最初有一派学者主张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或是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的空档时间,因此以音乐来遮蔽噪音或把音乐当成串场的中介。但是,我们随即发现这种说法过于偏向功能主义,不是用来解释电影音乐起源的合理因素。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分,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情衷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因为人类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对此解释为: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

人类惯有的感官经验是视听同时进行,一旦只能看不能听或只能听不能看时,我们就会觉 6 得诡异而加以排斥,这是生理上很自然的现象。画面游走在自然与真实之间,如果听不到一点相应对的音响,必定使我们的感官会产生不适应与排拒感,因此,音乐的作用在消弭这些不适应与排拒感。例如,出现一个悲哀的画面,如果没有任何声响,观众在接受度上就没有那么敏锐与直接,相反地,可能造成观众的迟钝与错愕。音乐让画面变得更具说服力,使观众更容易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因此默片时代就发展出以音乐来弥补完全静默所可能带来的压力。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技术的革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使得它无可替代的成为了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音乐的作用:(1)表达主观态度,它概括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影片内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2)抒发感情,用它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3)渲染气氛,它能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用以深化视觉效果;(4)描绘景物,使用它描述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5)剧作功能,它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去,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6)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用它衔接前后两场或更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侧面的各组镜头的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而电影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推动剧情发展上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

在众多的音乐电影中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写而成的《音乐之声》可谓颇具代表性。这部影片曾获得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等多项大奖。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个动人故事中又缺少不了很多动人的音乐。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而受欢迎的原因恐怕要归功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但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精彩的配乐。

影片的开始,玛利亚在山坡上唱歌,歌声美丽、自由,深深感染着观众。她听到修道院的钟声后狂奔回修道院,伴着紧张急促的音乐,观众不仅与她一同紧张。在修道院,院长与老修女讨论后认为玛利亚不适合当修女,让她前往冯•特普拉上校家当家庭教师,故事才真正开始。上校家的七个孩子自幼丧母,上校因为丧妻之痛和长期军舰生活变得严肃刻板,不太关心孩子,所以他们有一点淘气,甚至有一点叛逆,固执的拒绝别人的关爱,但实际上他们渴望有人好好的关爱。玛利亚试着让他们接受自己,而孩子们对他态度的转变,从那个吓人的夜开始,她的歌声抚慰了孩子们孤独恐惧的心灵,也渐渐温暖了上校冷漠坚忍的心。

影片中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哆来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玛利亚用窗帘布做了七套游戏服,带领他们徜徉于大自然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欢快的歌声让观众融入其中。一路欢歌,一程笑语。可是回到家里以后,情节开始有了波折,上校带回了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孩子们面对将来的继母,有点胆怯。为了欢迎男爵夫人,上校举办了一场舞 7 会。偶然间,上校和玛利亚跳起了舞,彼此的爱慕也渐渐伴着悠扬的奥地利民族舞曲旋转、明显。但玛利亚认为自己不应该如此,连夜逃回了修道院。与此同时,在晚会上,七个孩子用特殊的方式向大家道晚安,一首《晚安,再见》优美恬静,似乎让观众也松了一口气。玛利亚在老修女的劝说下决定面对一切,终于和上校结成眷属。似是美满的结局。

但是,纳粹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上校被迫到德营接受新的职务,但他不愿背离祖国,毅然选择了举家逃离。在临行前的表演会上,冯•特普拉全家人的歌声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包括银幕前的观众。那一曲深情的《雪绒花》更是点燃了在场者的爱国热情。后来,他们借机从会上溜走,躲进了修道院,这时音乐淡出,恐惧的等待,狂乱的心跳,一直持续,直到纳粹党卫军发现他们,他们在慌乱中逃走,音乐才骤然响起,急促而紧张。但当修女们向主忏悔他们对士兵的车所作的事情后,音乐就快乐了。最后的他们,跨过了高山,走向了光明的国度。

《音乐之声》是这样一部将剧情与音乐如此的完美的结合的电影。她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对情感表现、剧情发展的帮助与作用。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现在的电影已离不开音乐。有些电影,离开了音乐,就会很难说清呈现了怎样的面貌。相反,只要有了音乐,不懂电影的人,也能从音乐中读到一些东西,这是电影中其它元素所无法取代的。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有深入人心的音乐,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观赏电影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电影音乐,因为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论电影音乐的基本功能》 张建明

电影评介 2何晓兵 《契合:电视剧音乐的价值支点》(《中国音乐》2004.1.)3魏南江 《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4陈斌 程晋 《影视音乐》

上一篇:开展“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方案下一篇: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术及装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