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公报范文

2024-07-12

课题成果公报范文(3篇)

1.课题成果公报范文 篇一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是常为新的,高职院校的产生,就是高校创新的一种表现。常为新的高职院校,必能创造常为新的校园文化,常为新的高职院校,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以创新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系、研究的范围,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第二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第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行政、教学等;第四个方面: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是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二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好的经验;三是设置课题资料研究专栏;四是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五是与兄弟院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六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机构;七是参加课题成果校园实践推广活动。

(二)研究方法

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考察,案例调查。本项目在研究中,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一)界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的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高职院校师范院校和品牌学校。

(二)明确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管理文化、道德文化、人文与科技文化的综合性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变革在高校的折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师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对于教育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优良的人文素质,实现高等教育造就道德品质高尚、智能结构合理、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模型

本课题理论研究的模型,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四个模块: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

(四)拟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模块的主要内容

模块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指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模块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物质环境,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模块

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模块

4、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指校园活动形态、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学生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共同价值观的诠释和折射。

(五)研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适功能;

5、的辐射功能;

6、促进功能;

7、稳定功能;

8、展示功能;

9、调节功能;

10、继承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些功能,显性或隐性存在,能够即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六)剖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相互关系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社会先进文化的整合和导向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教育,英国的教育家纽曼说过:“大学教育教会人们如何适应他人,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如何相互理解,如何相互宽容,与任何人相处,他都融洽自然,与任何人相交,他都有共同之处。这是大学教育追求的目标。”

2、社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文化是时代的文化,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

3、先进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促进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文化变迁,我国的文化结构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元化趋势。世界文化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不断地发展变化,直至发生文化的整合。西方文化所表达的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给了高职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感觉和全新的内容。其中以人为本、科学与民主相结合、自由、民主、博爱与法制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七)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产学研结合,定单式教育,使高职特色更为突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瞄准市场需要,合理定位,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更加重视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寻找到自身的位置,在就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了适应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的教学要求,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就是高职院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3、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闪光沉淀,创出优良品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有其光荣的传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如何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历史沉积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新旧文化的更好融合,将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

4、发挥独特的个性,建立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系部是高职院的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将会汇集成为学院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5、学练并重,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创出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一定能建成。

(八)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时间短,基础薄,办学模式处于摸索过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故而高职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尤显薄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大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很多学校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离,无从显示高职院校的特色。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短期突击现象严重,未能持续长久发展。为了迎合教育教学评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或者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好评,临时编造一些特色项目,或短时间里设计几个特色项目加以突击建设,临时应付,这些特色项目在评估之后,慢慢失去了其重视的热度,久而久之,特色项目也就慢慢趋于平淡。

4、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职特色的教学要求。目前,多数的高职院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还局限于普通中、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框框,这种在运行机制上,以学校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九)探索高职院校建设良好校风的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风建设远不如普通高校抓得紧、抓得好,其状况令人堪忧,建设高职院校良好校风有以下几个路径:

1、统一认识,狠抓校风建设;

2、大造舆论,强化校风教育;

3、齐抓共管,落实校风建设责任制;

4、端正教风,树立良好考风;5.求真务实,调动师生积极性.

(十)提出建设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方法

建设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方法有:

1、学术和艺术文化建设;

2、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3、学生群体行为文化建设;

4、学生个体行为文化建设;

5、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

6、道德实践建设;

7、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组织;

8、行为文化活动的设计;

(十一)探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

1、班子和谐,形成统一价值取向;;

2、发展和谐,提升学校竞争实力;

3、教学和谐,突出高职职业特色;

4、管理和谐,打造教书育人基础;

5、环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四、成果与影响

(一)成果得到社会认可

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专著,已于201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二)研究成果较丰富

课题组共完成院级课题1个,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获奖论文1篇。

1、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院级课题.2007.11.结题.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研究[J].大学时代.2006.11.(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3、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时空.2007.3.(中文核心期刊)

4、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9.(经济类核心期刊)

5、高职院校校风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双效期刊)

6、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0.5.(双效期刊)

7、论传媒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8.2.8、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9.4.9、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里调适功能[J].教师.2008.10.10、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体系构架及特征分析[J].湖南工业职院学报.2006.12.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7.12

12、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8.2.13、校园体育文化要素与传播[J].时代文学杂志(理论版).2007.7.14、浅论高职院校法制文化建设[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3.15、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2.16、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7.11.17、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J].科学时代.2008.10.18、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1.(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深入人心。课题组有长达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从2004年起,便开展了院级课题《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使校园文化的理念在学校逐渐生根发芽。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图书馆与特立公园融为一体,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尽显山水校园特色,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0%。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对外国际汉语传播基地大楼于今年5月竣工,1万多平方米的校园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

3、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成立了“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该项工作由学院党委书记亲自负责,课题组核心成员,党委副书记分管,课题主持人担任“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本校,大力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实践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5、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成果。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园林式单位”、“长沙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对外国际汉语传播基地。

五、改进与完善

精神和文化,相对于每所高职院校来说,都是内在的,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很难像生产一个产品那样,有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如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一样。在这方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关于研究的方法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处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指中专及以下的教育,包括职业培训,这些不同的教育类型,校园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怎样来区分,需要研究。高职院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还不是一个学科,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已经作为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作为院级重点课题,已于2009年6月立项,目前正在研究中,已经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

(执笔:罗军强)

专家对课题鉴定的意见

2010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罗军强主持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进行会议结题鉴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主持人的工作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实地考察了校园文化建设,并与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进行了咨询交流,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完成了原课题设计的研究内容并达到预期目标。从2006年开始,课题组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研究模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建设良好校风的路径、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谐校园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全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风貌。该课题构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框架并立足学校同步实施,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互为依托,构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其中行为文化的提法具有一定创新性。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的研究思路切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课题研究成果丰富。一是撰写了课题著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专著,已于201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27.8万字,共分为四篇、十六章,每章分为若干小节,每一篇的四章构成一个体系,本书理论研究的基点,是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因此,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是完成院级课题1个,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获奖论文1篇。

三、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一是校园精神文化深入人心,课题组有长达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使校园文化的理念在学校逐渐生根发芽。二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0%。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三是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四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实践形式多样,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健康发展。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多项光荣称号。

四、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方法得当,研究措施有力,研究结果可信。起到研究促工作,工作促研究的作用。对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照。

五、建议课题结题后,加强对课题成果的推广、继续课题的纵深研究,将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专家组鉴定,同意结题,鉴定结论为良好。

专家组组长签字:彭蝶飞

2010年6月24日

2.课题成果公报范文 篇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蔡凤琴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课题批准号为FHB040071)。课题组成员有:闻新宁、叶名坚、李占龙、项飞、卢尚义、石占军、王宗明等。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优化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3.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4.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差异教学策略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课题组反复学习《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以及其它教学理论,挖掘其中的真谛。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2.个案分析法。所谓“个案分析法”,是以剖析典型事例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参研教师选取实验班的学生作为个案分析对象,跟踪记录他们上课的发言、作业情况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典型事情,借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真谛,写出案例。

3.行动研究法。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坚持每天教学反思,并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整教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调查分析法。在我县的平罗中学、平罗二中、平罗回民、陶乐一中四所中学的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特别在平罗中学、平罗二中高一年级进行重点调查。

二、课题研究主要结论对策

(一)研究主要结论 本课题研究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旨在于寻求班级授课制下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研究结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二是构建了优化教学过程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体系,使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优化教学过程有了实践载体,由可能成为现实;三是丰富了对学生差异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强化教师对“学生差异资源化”的认同与实施;四是验证了优化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策略支持。

(二)研究主要对策

1.本课题不是科学思辨的研究,而是实践问题的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关于教学与课程,广大教师熟悉的是“教学”。因为,在以往接受的教育学里,有“教学论”却很少有“课程论”。在学校,接触的是“主管教学”的校长,却很少见到“主管课程”的校长,可见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教学,至于课程的融入,才是我们研究的关键。所以,我们只有理解了本课题为什么将过去理论界有关教学论和课程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合并进行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有理解了课程与教学到底有什么区别,课程改革是不是就是教学改革;只有理解了新课程究竟新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才能实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题牵动研究的构想。这就需要我们以全区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从知识传授与接受层次上研究课堂教学步骤,从教材性质上提出教学模式、概述教学策略,论证教学过程各构成要素的运动系统,使研究过程与高中的教学过程自始至终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需要我们把目标定位在“转变”、“提高”、“克服”、“校正”的实践对策研究上,既广泛收集前人、同行的研究资料和有关理论,使自己具备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又要深入全地区各校的特殊之处,使所开出的“处方”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工作”,“把工作当作研究任务来做”。我们坚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要求,坚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规范工作步骤与过程管理,才能少走弯路、减少损失,才能尽快摸索到新的教学思路与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全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我县高中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研究,这一点逐渐得到了确认。不仅表明我们的教育研究活动开始由追求一般的写论文、搞论辩转向了追求影响新课程实施和改变教育现状,希望研究结果既要有学术价值又要有实际效用,即注重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效益;而且表明以往长期困扰我们的“研究归研究,实际归实际”的顽症逐步得到有效的克服。这个问题的确认,有助于我们改变自己封闭研究的状况;有助于各校选准突破方向取得更好的学术进步,并使研究成果为实践所需要;有助于在全区普及教育研究活动,以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这些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趋势。

2.把握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一个极其特殊的境地,是现在社会培育未来社会的温室,是一方带领另一方学习已知、同时探索未知、同时发展智慧的一个生动具体持续不断的场景,是一方完全为了另一方充分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己精神的交融。一想到学生每天都要有五六个小时生活于其中的永不重复的活的课堂情境,想到我们曾无意识把它当成车间、阅览室、办公室,还真是有些后怕。获得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愉悦,并且这种愉悦还曾打动过不知多少听课的成年人的心。在这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从“课堂教学生命说”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否等同于主动性?

3.为优化定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非常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只可能优化,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选其优者而用之。教育教学过程是多因素、随机性的,几乎不可能证明某一方法的“最” 优性。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便要随之变化。只存在“优化”的方法,“满意”的方法,不存在“最优”的方法。所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应把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某一方法针对某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是“最”优化的。在实践中,我们本着“适合--较适合--最适合”的原则,吸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精华,围绕新课程的实施,侧重实践应用,寻找这种“最优的方法”。

4.实践研究是核心

教育研究如果只具有理论意义,忽视了实践指导作用,那么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克服当前这种理论超前、实践滞后的现象。我们除了必须针对实际,为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开路搭桥之外,全县高中数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业务骨干,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去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那么,教师该具备哪些素质、又该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向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呢?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除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理论之外,还应紧跟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带动身边的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其中切实提高中学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金量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付注实践。就像科学理论必须要经过技术环节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样,纯粹的教育理论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三、研究成果与影响

经过近三年扎实有序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教师成长的同时,学生的主动发展更令人欣慰。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能力和成绩同步提高。

(1)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挖掘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去克服坏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求科学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互助互信的学风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求把学生群体差异资源化的途径,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求各层次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数学知识的背景资料;在课上研讨中,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评价各组的合作状态及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在课后延伸中,又以各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性调查、制作活动,从而增进了各层次学生之间的信任互赖。为了小组的荣誉,在课外作业、独立学习等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监督,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3)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学会了自觉关注身边的数学

本课题研究始终倡导“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落实。课前,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网上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后,他们用数学报、调查报告、数学日记等形式,展现了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的发现和思考。如平罗回中的学生高瑞在数学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认为: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方法目的。

(4)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在优化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成效显著。以平罗中学实验班为例,实验后该班的高考数学教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表一)2006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二)2007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一

2006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二

2007年数学高考成绩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题组教师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领悟到,课题研究是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帮助自我走出教学困境,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更新,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悄然提升。(1)教师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认识更加理性

在实验之初,教师对优化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负担和阻力,对每节课的教学似乎总觉得有点缺陷。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现自己对备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过。新课程改革又深入我们的教学。新一轮的教学,如果不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对教学方法优化的实践与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认真的考虑过哪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化

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就必须改变单

一、固定的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努力实现方法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特长和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3.合作互助的教研机制得以形成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深入进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为此,我们建立了“1224”年工作制,即总课题组每月召集一次全体教师活动,各校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诊会议,领导小组每四个月召集一次工作会议。在活动方式上,我们采用各课题学校轮换主持和子课题组内部研讨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每次围绕不同的主题选择课例,先在校内进行两次以上的说课、做课、评课,不断修改之后呈现出来共享;并结合研讨主题做专题报告,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我们把这种教研形式称之为“主题式磨课”,三年来共进行了30多次,有效地解决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例如,针对“优化教学过程”的主题,平罗中学课题组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为载体,先后进行了两次校内的“三课”研讨,把改进以后的结果展示给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析,并结合课例就“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进行专题培训。平罗回中课题组围绕“如何实现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活动”的问题,进行了组内的多次交流,并在研讨会上通过介绍改进过程、现场做课、录像分析的方式,与各实验教师做了互动交流。本课题研究活动也促进了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自我实践反思、倾听他人评议、实践再次修正的过程中,积极动笔撰写随记、案例,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探索者的不断前进。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高中生数学学习障碍与认知风格的测查分析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认识与培养重视不够。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能动性,且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研究中缺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和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2.在高中数学课中分层教学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课前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课中要在各层次学生中“迂回”,课后还要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及与家长、学生的沟通,要付出比常规教学方式更多的劳动,教师因此增加了疲惫感。3.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制约着分层教学的实施。目前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且多以学期末的终结性考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为参照,学校掌握着最终的评价主导权,使得部分教师把精力倾向于C层学生的“补差”,缺乏对A、B层学生“培优”的投入。

4.消除环境因素负面影响的措施缺乏支持。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开展社会调查等相应的实践活动,但由于高中课程紧加之学校担心安全问题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不够,迫使师生不得不放弃此类活动。同时,部分家长不注重良好家庭环境的建设,给学生灌输庸俗的实用学习观,使教育的功效逐步衰减。

5.对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数学学习效率就难以提高,知识意义的建构就更加困难。本课题虽然有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自我反思的认知策略,但就个体自身而言,学习策略仍显匮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并增强自觉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6.优化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知识缺陷积累较多,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能及时补救,学习较为被动。对这部分学生应该考虑采用校外单独辅导甚至留级等补救手段,否则就有可能长期在后进的学习状态中生存,不利于其终身的发展。

3.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范文 篇三

2001-01-01

200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继上年大旱之后全国再次遭受严重干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旱情,专门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旱,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水利工作成绩显著,为完成“十五”水利计划开了好头。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指导下,新的治水思路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以“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报告编制完成;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扎龙湿地应急补水工程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成功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和按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在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进入实际性操作;水资源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12个附件及45个专题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我国水利事业在新世纪有了良好开端,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将2001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1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812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4.1%。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14.5%,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1.0%。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河南、内蒙古、湖北、安徽、北京、吉林、重庆、黑龙江、山西、河北;而比常年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上海分别偏多25.3%和24.8%。

200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593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73毫米,比常年少0.8%。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1.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3.5%。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4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内蒙古;而比常年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海南分别偏多71.0%和46.3%;四川省与常年持平。2001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31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2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82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83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3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01亿立方米。

2001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390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935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686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3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18.7%,南方四个流域片225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8%。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8.3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国3057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33座)统计,2001年末蓄水总量1794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减少195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黄河分别减少178、68和22亿立方米,珠江、松辽河和东南诸河分别增加46、16和11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减少的有16个省(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300亿立方米,其中湖北、江苏和湖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128、51和28亿立方米;增加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105亿立方米,其中辽宁、广西、广东增加较多,分别增加25、18、18亿立方米;西藏蓄水量没有变化。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9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青海和新疆缺报),2001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94亿立方米。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2.1%,储存量增加7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49.8%,储存量减少163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48.1%,储存量减少38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较年初均减少,其中河南、河北、安徽和黑龙江减少较多,分别减少44、39、27和21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1个,漏斗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末与年初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39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8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32个;在32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4个。

三、供用水量

2001年全国总供水量55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7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7%,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0.9%。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50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8.7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79.6和15.9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3.2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珠江从长江和西南诸河共引水0.8亿立方米。

2001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56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8%,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5%,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和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2%,其中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0.5%,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2.6%,林牧渔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1%。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约7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加42亿立方米。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3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2001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580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8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92升(含牲畜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6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

2001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5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5%。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7%,工业耗水率为25%,农业耗水率为64%。

四、江河湖库水质

根据2001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部分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河流水质 在12.1万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河长占5.0%,Ⅱ类水河长占27.6%,Ⅲ类水河长占28.8%,Ⅳ类水河长占14.2%,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6.6%。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1.4%,比上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西南诸河片、内陆河片、东南诸河片、长江片和珠江片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93.3%、91.1%、75.8%、73.7%、70.3%;黄河片、海河片、松辽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43.7%、39.3%、34.6%、26.9%。与上年相比,长江片水质变化不大,黄河片水质略有下降,其他各流域片水质均有好转,其中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百分数上升5个百分点以上的是西南诸河片和珠江片。

湖泊水质 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10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2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2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为:太湖16.5%的面积为Ⅲ类水,75.3%的湖面为Ⅳ类水,8.2%的湖面为Ⅴ类水;中营养水平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29.3%,富营养水平的占70.7%,富营养程度比上年有所减轻。云南滇池水质劣于Ⅴ类,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东半湖水质为Ⅲ类,西半湖水质为Ⅳ类,东西半湖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评价的182座主要水库中,有145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未达到地面水Ⅲ类的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于Ⅴ类水质水库有7座。对136座水库进行了营养化程度评价,处于贫营养状态的水库22座,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91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23座。

废污水排放量 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2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2%,生活污水占38%。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220亿吨,珠江片149亿吨,松辽河片59亿吨,淮河片56亿吨,海河片54亿吨,黄河片39亿吨,东南诸河片34亿吨,内陆河片9亿吨,西南诸河片6亿吨。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3个省(自治区)。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上一篇: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下一篇:囚徒困境的拓展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