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精选13篇)
1.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 篇一
今年暑假,我在一本童话书里读到了一篇名为《向日葵和石头》的文章。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识了一棵顽强、有上进心的向日葵和一块自私、安于现状的石头……
今年暑假,我在一本童话书里读到了一篇名为《向日葵和石头》的文章。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识了一棵顽强、有上进心的向日葵和一块自私、安于现状的石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颗向日葵的种子偶然间落到了一块古老的石头身旁,发起了芽,长出了叶子。可这块古老的`石头对这个种子极不满意。因为喜欢清静,他经常静静地躺在地上思考一些他自己认为很深奥的哲学问题。他自认为向日葵根本活不了几天,因为他个子小,又不结实,一定经不住风吹雨打。可他错了,向日葵越长越高,石头怕向日葵继续生长,就开始诅咒向日葵,他的第一个诅咒是向日葵过不了几天就会被风刮倒他的第二个诅咒是向日葵会被雨水给淹死。可小向日葵没有因为听到了石头的诅咒而退缩,他一直插根长叶,终于长成了一棵大向日葵,他一直朝着太阳的方向不停地转动着……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应该学习小向日葵那顽强的意志和他那种遇事不退缩、为了理想不断努力的精神。尽管他的生活环境很差,还落到了一块非常自私的石头旁边,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孤独、害怕,相反,他却靠着自己的力量长成了一棵大向日葵。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要像向日葵那样顽强、有上进心,这样就能战胜种种困难,同时也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不能像石头那样自私,如果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帮助他。千万不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让别人更伤心。
我最欣赏的还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它是这样写的:
“至于那块伤心的石头呢,他的哲学着作当然永远不会完成了,但他的结局倒不完全是悲剧的。他在冷和热的不断交战,在潮湿和干燥不断更替,在植物根不断穿透以后,终于碎裂了,变成了植物的养料。”顽强的向日葵可以天天看着太阳,可不思进取的石头却落了个消失的下场。
2.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 篇二
《景岳全书》的作者张介宾, 为何在写书时不标明句读呢?为何在内容深奥难懂的基础上还要抬高阅读门槛———无句界?难道不希望更多的人读懂?不愿意普及医学知识?不是的。不但生活在明代的作者这样认为, 包括后来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的学者也认为, 如果“句读不明”, 就甭希望进一步理解内容, 句读不明的读者没有资格看内容, 即使看了也是半懂不懂, 可能会成为庸医危害社会, 而不是成为合格医生治病救人。
今天学习中医学、从事中医工作的人, 能看无标点无句界文言中医典籍的占几成?所以, 我怀疑那些读不懂无句界文言中医典籍的人能否成为合格中医。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学子,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就没把“明句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学生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甚至到高中毕业, 绝大多数人都念不通无句界文言。
研究无句界文言中医典籍《景岳全书》这种中文形式, 我发现, 阅读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阅读能力, 一类是专业阅读能力。前者和专业背景知识无关, 纯属于读懂中文的能力;后者和专业背景有关, 不是术业有专攻的人, 读不懂某类书籍。
知识是无穷的。三百六十行, 学生不可能尽学。特别是语文课, 课时有限, 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阅读含有大量百科知识的文章去积累百科知识。因为这是专业阅读能力, 语文课没有责任去培养专业阅读能力。学生不懂“统筹方法”“死海不死”的道理, 那是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失职, 和语文老师无关。
技能是有限的。有限的语文课时, 就要去学习有限的技能, 而不该去学习无穷的知识。有限的课时怎么能应对无穷的知识?语文老师应该传授有限的技能, 学生只有掌握了有限的技能, 才有可能在将来独立应对无穷的知识。因此, 语文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专业的阅读能力。学生不会念文言, 不会念无句界文言, 这是基本阅读能力欠缺, 是语文老师的失职。
多少年来, 我们分不清基本阅读能力和专业阅读能力, 分不清阅读和阅读教学。分不清基本阅读能力如何教、专业阅读能力如何教。语文教育一锅粥, 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语文教育能够承载的东西非常有限, 它不能包揽一切。
阅读课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阅读技能, 而是学习文章的内容和文化, 是求道而非学文。阅读教学课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文章的内容和文化, 而是学习阅读技能, 是学文而非求道。
凡是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理解的文章, 不适于培养基本阅读能力, 如《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统筹方法》等。凡是需要提供历史背景才能理解的文章, 也不适合培养基本阅读能力,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没有知识缠绕, 没有文化牵扯, 不必介绍历史背景, 但又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才适合培养基本阅读能力。写人记事的文章最好, 尤其是记载历史的, 因为它本身就是交代历史背景的, 不必在课文之外另行补充相关背景。
当学生学会流利朗读一般白话作品之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锻炼, 就能够熟练阅读白话写成的童话、寓言、神话、小说。这时, 要不失时机地提高阅读材料难度, 开始文言文阅读教学, 进一步培养基本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效率低, 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在学生能够自由阅读童话作品之后, 好几年时间里左顾右盼, 依然引导学生阅读含有大量百科知识的白话文。这不是学习阅读技能, 而是在摄取文化知识。不是培养基本阅读能力, 而是在培养专业阅读能力。但培养专业阅读能力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之后, 再引导学生读另外一本书的节选片段。就总的阅读字数而言, 就总的教学效果而言, 难道比引导学生阅读完整的《项羽本纪》效果好?我认为效果未必超过读整篇。每当读节选的片段时, 老师也好, 学生也好, 总要在背景知识上花时间。如果继续读整篇, 就没必要再在背景知识上花时间了, 因为历史篇章本身就是在交代历史背景。与其东抓一段, 西抓一段, 每篇课文找历史背景, 还不如老老实实一篇一篇学习效率高、省时间。
有标点的长篇古文会念, 这算是一个水平;去了标点和句界的古文会念, 这是又一个更高的水平。老师教过的篇章去了标点和句界会念, 不是真正的会念。老师未教过的篇章去了标点和句界也会念, 这, 才算基本过了文言阅读关, 才算具备了基本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技能学习应当以此为里程碑和分水岭。
所谓阅读教学, 我曾撰文予以定义:就是培训学习者的阅读中枢学会独立加工书面材料。阅读中枢、说话中枢、听话中枢, 这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神经中枢。听话中枢、说话中枢学会听话、说话, 是在生活中习得, 不是学得。唯有阅读中枢学会阅读要靠学、要靠教, 人的阅读中枢不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习得阅读能力。
阅读中枢学会阅读, 要依赖听话中枢、说话中枢。就是那些学会阅读的熟练读者, 遇到难懂的句子或较长的欧化句子, 也要念出声音才能理解。可见, 我们很难确定读懂白话文的学生是靠阅读中枢独立理解文本的还是靠阅读中枢和说话中枢、听话中枢联合起来一起加工文本的。也就是说, 我们很难确定学生是“看懂文章”的还是“看+说+听”才弄懂文章的, 因为白话文念出来可以听懂。
3.向日葵和石头 篇三
《语林》——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创新思维读本。
璀璨的智慧珍宝被雪藏在“智慧海洋”中;“美文屋”为你准备历久弥新的经典美文,老酒新瓶,别样看头;“跳百科”给你百科知识之余,还能让你领悟大自然生命的真谛;“聪明豆”呈现古今中外的聪明招数,还能在素质训练营中让你变身全能达人
种子成熟了,落到土里,以后又发芽、生长,这件事本来很自然,很合理。没想到有一粒种子却因此触犯了一块石头。
那是一块古老的石头,据说它最爱安静,它的行动十分稳健。多少年来,不论世界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它都能沉住气,保持一个一动也不动的姿态。不用说,它认为自己很有见解,也很有涵养。因此它打算著书立说。它的计划当中有一部哲学,据说里面包括:论不变动是宇宙的规律,论黑暗的永恒性和美,论石头对存在的决定性等。有一天,当它正在思考哲学计划的时候,忽然有一粒种子,未经它的许可,大模大样地闯进它的世界来了,而且从此留下不走。这使得它大为恼火,可它既不能完全否认种子的存在,又没有力量把种子驱逐出去。它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它决心在自己的哲学里添上这么一章,题目叫做:论种子的丑陋及其对宇宙安宁的破坏,很快必将自行毁灭。
“等着瞧吧!”有涵养的石头自言自语说,“就算你也是一种存在,可是你个儿小,又不结实,看你还能活几天!”
种子当然没有理会这些。它不但继续留下来,而且越来越不安分。它居然还呼吸,居然还唱歌。
有涵养的石头变得非常激动:“等着瞧吧!马上就会刮风的。”
于是素来喜欢安静的石头居然一心盼望起刮风来了,它认为刮风会冻坏柔弱的种子,而它认为自己是既不怕冷也不怕热的。
风倒是刮起来了,而且是一阵风接一阵风。先是冷风,后是热风。或者说,是冷风带来了热风,寒冷带来了温暖,冬天带来了春天。终于,春天在风声里出现了。
不安分的种子不但没有被冻死,反而发了芽,生了根。它的根从石头下面穿过去,它的芽从石头旁边挤出来、露出了地面。
“先别忙得意,等着瞧吧!”石头还是不服输。
于是石头又盼望下雨。它认为雨水会淹死种子,而它自己好像是既不怕潮湿又不怕干燥的。
不久,真的下雨了。可是,嫩芽不但不畏惧反而迎着雨水旺盛地生长起来。接连几场大雨以后,嫩芽变成了一棵茁壮的向日葵。
“等着瞧吧!”不服输的石头还是这样一句话。它想:也许小向日葵不能长大。也许,它再长高,就支持不住自己的重量,会突然倒下来的。
小向日葵并不因这些诅咒而停止生长。它的根一天天往深处扎,它的茎一天天变得更粗壮更结实。终于有一天,小向日葵变成了大向日葵,开了一朵很大很大的金黄色的花。花向着太阳,不知疲倦地随着太阳转,以后结了许多种子。
4.读《石头汤》有感 篇四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作文班里的“书香小屋”,它不就是我们班同学共同烹制的知识“石头汤”吗?今年暑假期间,作文班的章老师让我们每人从家里带一本自己喜欢书到班级里供大家借阅。一开始,我心里有一些不舍得,生怕自己的书被别人弄破了。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每个人都不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出来,那么我也看不到好看的书了。于是,我挑选了《中外英雄人物故事》这本我最喜欢的书带到了班级。
“书香小屋”里的书可真多啊!课余时间,同学们流连于此,就像鱼儿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图书管理员的方桌前,总是排起一条条借书、还书的“长龙”。这个暑假,我没花家里一毛钱,就看到《小路斑比》、《公主奇遇记》和《蚂蚁豆豆》等好看的图书。有了“书香小屋”,我们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互相讨论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真是开心极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章老师在班级创建“书香小屋”,不仅是让我们热爱阅读,更是让我们从中体会分享的快乐啊!
5.读《石头》有感 篇五
“儿子”们生活在贫苦家庭,他们的父母一泡屎一泡尿好容易才把他们抚养长大,还给他们娶了媳妇。可是,他们却开始讨厌他们的父母,嫌他们又脏又麻烦,还推三阻四,不肯照顾父母。最后,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来勾引儿子对金钱的欲望,并得到“照顾”,也教育了儿子不如石头。
接着又看看,心里又颇不平静:儿子啊儿子,你们怎么能比石头还轻呢?你们是否想过,是谁让你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呢?毫无疑问,是你们的父母。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他们,又让他们就这么离去呢?虽然他们最后受到了“照顾”,但却是虚情假意,难道这就是“亲情”吗?
这使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和你们亲情的比较:我,虽然不富裕,但却一直对父母很好。父母渴了,我给他们倒杯水;父母累了,我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相同的,父母对我也很好,这不就是亲情吗?哪像你们,就会被金钱诱惑,亲情可是不能用金钱来度量的!唉……我为你们再叹一声!
6.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篇六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好的文字终是能突破喧嚣的尘土,成为一股清冽的甘泉去涤荡人心”。李娟的文字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朋友推荐的。刚看到书名,觉得无非就是写哪片田野上的向日葵地,或是向日葵所寓意的阳光、美好,以及诗和远方。一开始颇有“走马观花”之意,后来发现,这本书给人的惊喜可不止一点。
这本书中的向日葵,代表的是孤独的等待和农耕的艰辛。李娟用自己坚韧、温暖又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文字,描述了十年前与家人在遥远的阿勒泰戈壁种植向日葵的往事。她笔下的人与事物都跃然纸上。勤劳能干、努力向上的妈妈;颠沛流离终究回不到那片土地,一直在“等待”中的外婆;温柔的小赛虎;爱偷鞋子的丑丑;许许多多嘈杂的小动物;只有一个近乎破烂的顶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锅碗瓢盆组成的房子;还有那片明明已经日渐繁盛,却还是被鹅喉羚毁了的九十亩向日葵地……很贫苦的生活,除却一丝苦涩之外,更多的,却是生动、坚韧和丰盛。
而在这丰盛又有趣的农耕生活里,还有着那无穷无尽的等待,像是要吞噬万物的怪兽。妈妈等待水去灌溉那片向日葵地,等待向日葵的绽放;狗狗等待远去而归的妈妈;高龄多病的外婆在遥远的向日葵地等待孩子的归来,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死亡……李娟姐姐也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可能是跟外婆最亲,也可能是李娟姐姐笔下的人物故事很生动,书中外婆的等待,让我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一生似乎也在等待中度过。她的前半生,等待外公来爱她,等待孩子的长大。等待终于不用过那种天还未亮就出门割小麦,晚上只有月亮陪伴她归来的日子。而这一切都还没完全结束,外婆又要开始新的等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风湿也越来越严重,腿变得不利索起来。她就只能在家里等天黑,又等天亮。等同辈们离开,最后也等自己离开。外公去世后,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远走高飞,外婆孤身一人守在那间青瓦老屋,却也始终坚信着“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她一直都等待着美好的事物,当然更多的,是等待我的归来。
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旁,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外婆会尽一切所能的把她尝尽一生后沉淀下来的道理讲给我听。在我上小学便离开外婆家时,外婆也没说什么,只是扶着门沿,开玩笑似地说了句:“囡囡常回来看看,别让外婆等太久,外婆会孤独的啊……”我不以为然,也不知道“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所以很少回去看她。看完这本书后回头想想,真的很可惜当初自己年纪小,不懂那小小花招后的一片柔情。
偶尔回去一趟,外婆无穷无尽的等待也终于有了一个突破。一见我回来,外婆可高兴了。我嗜甜如命,每次我回去,外婆都会给我熬糖。她不顾及自己腿脚的不便,走到厨房去。一口大锅放进装满的水,把白糖放入锅里开始搅。可不能闲着不搅,不搅的话就会熬糊了!慢慢地搅,也慢慢地等待。慢慢的水浅下去,待锅里稠了。甜腻的香气便氤氲开来,馋坏了我。外婆用两根筷子搅了搅,我的小舌头一卷,又热又软,筷子上的甜晶莹透明,甜到了我的胃,更甜到了我的心。
没过多久我就走了,穿鞋时,外婆总是唠叨:“那么早就走了啊……”“嗯回家写作业……”
长大后才发现,年少时外婆口中的“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而孩童瓜果飞虫自然热闹,都与自己在乎的人无关,这就叫孤独。外婆在孤独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孤独着。而外婆却愿意这样等待我一辈子。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等待,或许是万物共通的等待。那份等待“洒落”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也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就像我的外婆那样,她一直等待着我的归来,那份等待,无比盛大,却也尝尽孤独。
“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关于“等待”这个词,可能听说过最多的是“等待美好事物的到来”。其实不然,等待这个词,满满都是孤独与苦涩。
但幸好,这本书就如北斗,闪耀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和等待。让爱你和你爱的人少一些等待。把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放入心间。毕竟人非神明,不可能活一世就该有一世的“等待”与敞亮。而愿意等待你的人,必定是珍惜你的人。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2生活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种植向日葵为生,承包者彼此间离得都比较远,李娟家直接支了一个蒙古包,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养着鸡鸭鹅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亩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空荡。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李娟记录了她们朴素的生活细节,比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还有整日悠闲行走的鸡鸭鹅群,以及她家日夜守护的最大财产——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亲是一个对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万物寂静,母亲却在冷漠、尘土飞扬的北疆一角种起了向日葵。母亲未能一次将向日葵种起,鹅喉龄、大旱、暖冬都会使向日葵失去生长的希望,尽管这会一次次的令母亲沮丧,但母亲还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种子,坚强而又执着。
母亲热爱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贫瘠荒凉的沙漠中,播种着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对李娟而言,她的母亲是一个“擅于到来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当作者与母亲分隔再见时,母亲总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几辆车。李娟在书中说,她的母亲像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这将力大无穷,满满爱意的母亲,展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来的呢?这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也许就是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吧!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3向日葵,向阳而生;李娟,这个生长在遥远阿勒泰的奇女子,能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发现那些细碎的美好。
即便她只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纵然向日葵的美是短暂的。但是,她的心灵永远不会疲惫,向日葵也会一年又一年,开出渺小繁多的果实。她能将生活描写得如山水画一般美丽,就像她在书中写的:“月亮的金色是黑暗的金色。每个人都认为月亮与故乡有关,与童年有关。其实它只和夜晚有关。他把人间的一切依恋拒之门外。它最孤独,也最自由。”
“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向日葵盛开的时候,大地隆重而盛大。李娟是生活的画师,也是生活的诗人。
她笔下的丑丑是那个满世界奔腾的小狗儿,喜欢与其他动物来一场紧张刺激的追逐战。她笔下的赛虎,是一只连猫都赛不过的“虎”,这只“虎”貌似也就只能充当声源了。她笔下的妈妈是那个骑着摩托车飞驰在浩瀚沙地中的“女强人”,而外婆,是那个会在门上做标记的外婆,更是那个谁也不懂她的外婆。
李娟笔下的一切,包括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我的心之所向,梦不能及。
7.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 篇七
保罗·维恩认为, 事件本身与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观察不会完全一致, 是历史学家发掘和梳理了他要叙述的事件的有关证据和文献。
笔者注意到了柯文和保罗的言语里包含的动词:“理解”、“解释”、“解读”、“塑造”、“整理”、“提取”、“创造”、“观察”、“发掘”、“梳理”。每个词语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然而带着这种抹也抹不去的主观感情去记录历史, 到底有几分可以照搬过往?
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 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真实和完整地重现过去发生之事呢, 还是舍弃一些确实存在的史实并增添一些未曾发生的事情后形成新的历史呢?在这一点上笔者的意见与作者不谋而合, 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不论历史学家能够选择和实际选择 (能够选择的史料是曾经撰写史料的人经过选择形成的, 实际选择的史料是历史学家对于已经被选择过的史料进行再选择。就算是最初写下史料的人, 也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经历”, 这时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已经成为事件, 时隔这么多年, 现如今的历史学家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 紧靠留存下来的并不完全真实的史料去重现历史, 可以说是真实的吗?) 的史料多么接近真实, 他们最终写出来的史书在某些方面肯定有别于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即使用自己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也已经无法避免。选择, 伴随着“经历”演变为“事件”的每一步, 也许没有明显的功利心, 却也摆脱不了潜意识里的好恶, 看到想看到的, 忘记不想记得的, 记下了想记下的、想为世人所见的, 丢弃了不愿见诸天日的经历。所以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照搬真实, 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无限接近。其次, 历史学家知道事情的结果, 对整个事件有全方位的了解, 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义和团运动本身, 而且是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那么那些“经历”不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资料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线索, 不排除历史学家“事件化”甚至“神话化”历史的可能。
再说经历者, 他们眼中的历史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历史。他们虽然亲力亲为, 可他们也有选择。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撇开人, 自然会有真实的经历, 但凡有人进入, 就算让他们亲笔写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版本, 甚至相悖。所以如果将人剔除, 自然有真实的历史, 可是历史脱离了人, 又怎样站住脚, 然而在人的眼中, 并不存在真正的真实。
笔者自觉有些偏激, 不承认有真实的历史存在, 便力图从作者那里寻求一些帮助, 却多少寻得了些:重塑历史、直接经历和神话化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虽然专业历史学家花费大量时间与神话化的过去进行斗争, 或者以直接经历者不知道的方式使过去之事变得清楚易懂并富有意义,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 经历和神话具有不容历史学家忽视的重要性和情感引力——我们也许该称之为一种主观的真实。主观的真实, 毕竟不是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实。
即便笔者开始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几千年前的过往, 看一秒钟前的记忆, 但笔者还是愿意去接触历史, 不管是作为经历, 事件还是神话。世上难得有什么完美, 历史也是。至少, 我们还能够触碰真实。
摘要:也许会有一种演绎与想象, 恰巧最为接近真实。到底哪一个版本的历史才最接近真实?历史书上关于义和团的这段历史, 曾经是否真的作为经历发生过?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作为事件的“历史”还是作为“神话”的历史?经历、事件、神话是泾渭分明的吗?许多人认为它们三者各行其道, 而笔者却模糊地看到密密麻麻的细线缠绕在它们之间, 也许那细线便是无法摒弃的人情。
8.读《会跳舞的向日葵》有感 篇八
这本书讲了小女孩香草的成长经历,从厌学的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向日葵会跳舞,却遭到大家的怀疑(尽管有医生的证明),到好朋友对对从楼上坠落摔伤,到最后大家领略生活的意义,让香草再一次将葵花子播种下,守候着,期盼着再一次美景重现……
这本书是一本叙述成长的`小说,文章内容具体,词语优美,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女孩的心灵成长。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成长与生活的重要性,感悟到了生活与成长的意义和乐趣。生活就是五味瓶,每天都有等量的酸甜苦辣咸等着你,等着你去分配生活,掌控生活。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不少辛酸与甜苦。如在你犯了错事后,总会感到无比伤心与愧疚;但在得到表扬和夸奖后,总会感到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而在发现做错了的题都是粗心所就,心里又有一种既后悔又辛酸的感觉涌上心头;还有在四百米跑步时,一向跑步落后的我竟跑到了2分10秒,心里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9.读《孩子和蜗牛》有感 篇九
——从《孩子和蜗牛》说起
——惠琴随笔
读过《孩子和蜗牛》这篇散文,我觉得文章短小却颇有意思。文中讲的是一位教师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发现一个小男孩画了三只蜗牛,有趣的是他画的蜗牛的眼睛又大又圆,还有很长的睫毛,一根一根长的很整齐,向上弯曲着。那位教师据以前的观察,认为蜗牛的眼睛是很小的。于是教师断定这个孩子肯定没有看到过真正的蜗牛,而孩子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见过啊!可我今天画的是蜗牛一家呀,妈妈背着孩子,不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能看清楚路呢?蜗牛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高兴,才把眼睛睁得很大。”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不是孩子把蜗牛的眼睛画大了,而是蜗牛一家把眼睛睁大了!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充满灵气呀!而在当今教坛上,仍有不少教师不断地“规范”着孩子们那富有个性的想象,孩子们被调教得规规矩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一个模子出来的复制品。他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绳索的捆束下,失去了翱翔的自由,渐渐地萎缩、退化,直至丧失功能。这不禁让我又想起曾在电视中看到一位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猫为什么要洗脸?”一个孩子童趣十足地回答:“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这位主持人煞有介事地否定:“答得不对,小猫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被太阳一照就会„„”如单从“知识”角度看,这些抽象“大道理”无疑是“科学”的,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可笑、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充满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
10.读《穷人和富人》有感 篇十
——读《穷人和富人》有感
许多人都很贪心,但过度的贪心会使好事边趁变成坏事,一无所获。这使我懂得了:做人不可太贪心。
11.读《爱和自由有感》 篇十一
安镇实验小学华益
与其说被作者的观点吸引了,不如实话实说是被作者描述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深深吸引了,因为她所描绘的现象跟我儿子曾经经历过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是多么的相像。带着好奇读完全书,读过后欣喜满怀,豁然开朗,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确可能离幸福很远。”这是本书前言中的一段话,也是我一直践行的观点。没读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我所想的我所做得少之甚少,如井底之蛙,非常狭隘。
儿童处在一个弱小的状态,需要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里成长之上的。因此,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
读完全书,接受了一次理念的刷新:儿童的智力来源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因为拥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孩子从不会停止成长。长大成人后,他不会象父辈一样历经坎坷寻找自我。因此,他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无人能撼动的尊严与自信„„
12.读《将军和蜘蛛》有感 篇十二
在去年的寒假,我读了《将军和蜘蛛》这篇文章。我很敬佩将军,敬佩将军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文章讲的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率领军队与比自己人数多、武器好的拿破仑军队交战,六次都失败了,威灵顿垂头丧气,躲到了深山的一间简陋的棚子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网被风雨打破了好多次,但它好像不知道气馁,最终结网成功。威灵顿将军被蜘蛛感动了。他第七次进攻,终于打败了拿破仑。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仔细观察就可以获得好多启迪。
于是,我将感悟应用到实践中去。我有一道题不会,遇到了困难,我把这类题多做一些,就可以做出来。还有一次,我去走山路,山路很陡,我走了好长时间,脚也磨出了泡,就耍脾气。妈妈告诉我,山上的风景很美,我于是坚持下去了。终于来到了山顶,看见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山羊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树木沐浴在一览无云的蓝天下。我激动地叫着,喊着,妈妈兴奋地说:你真是好样的!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我就是那个威灵顿!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我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去读,相信也同样会有收获
新疆乌鲁木齐实验小学(122小)三
13.读《会跳舞的向日葵》有感 篇十三
这一段讲的是香草的弟弟香晏每天走火入魔地听独角戏。父母担心他是脑子出了问题。还写了他家晚上来了一位陌生人,是来认小猫的。香晏舍不得,就把小猫白茫茫藏了起来。最后那个陌生人认定白茫茫不是他家走失的小猫。作者表达了香晏父母对他的担心。
记得有一次假期,我上课外班没带水杯。回来时,我刚跨进家门父母就急匆匆地问我咳嗽没有,嗓子疼没疼,喝水了吗,要多喝些水呀……问了好多,我心想:烦不烦人呀!于是我一气之下接了一大杯子的水,一口气喝得干干净净的,不耐烦的说:“喝了喝了,喝了好多。你们看见了吧!”父母见了,什么也没说,我当时心里暗暗高兴,自认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晚上回去睡觉时越想越郁闷----父母白天担心我,才问我那么多,他们也是为了我好,而我却那样反驳他们。我来到父母房间,向他们承认了错误,不该那么没礼貌。
【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推荐阅读:
参加向日葵基地活动有感07-05
熊和石头人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29
石头爷08-17
石头会作文09-21
山头与石头作文07-16
《石头城》阅读答案08-08
向日葵计划11-04
向日葵的作文06-25
《石头书》的教学设计07-27
向日葵女孩学习心得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