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2024-07-09

腾讯证券投资分析报告(精选7篇)

1.腾讯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篇一

腾讯公司分析报告

姓名:黄璐

学号:201320430112 班级:1324301 专业:市场营销 指导老师:熊玮

2016年05月16日

腾讯公司分析报告

一、公司简介及行业分析

(一)公司简介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社交和通信服务QQ及微信/Wechat、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腾讯游戏旗下QQ游戏平台、门户网站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和网络视频服务腾讯视频等。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00700),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是马化腾。

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是腾讯公司的使命。目前,腾讯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通过即时通信QQ、腾讯网(QQ.com)、腾讯游戏、QQ空间、无线门户、搜搜、拍拍、财付通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腾讯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满足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需求。截至2011年9月30日,QQ即时通信的活跃用户数达到7.117亿,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达到1.454亿。腾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是腾讯公司的远景目标。腾讯一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努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网络文明。2006年,腾讯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首家慈善公益基金会—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并建立了腾讯公益网(gongyi.qq.com),专注于辅助青少年教育、贫困地区发展、关爱弱势群体和救灾扶贫工作。目前,腾讯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多项公益项目,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行业分析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掀起新一波上市浪潮,消费互联网迅猛增长,产业互联网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加速向金融、交通、教育、影视等传统领域加速渗透,互联网领域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大幅增强,网络空间得到有效治理。

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增长呈现出如下特征: 1.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共建共享的4G发展时代 2.网络空间内容更加清朗

3.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了更多新模式 4.互联网金融在政策取得一定突破 5.产业互联网化推进步伐进一步加速 6.众筹、众包等创造更多新业态

7.互联网和物流企业加大了社区O2O服务资源整合力度

放眼全世界,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来也是飞速发展。仅以中国为例,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60亿元,市场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849亿元,年增速均在30%以上。

二、公司财务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腾讯公司在2015总资产达306818百万,总负债184718百万。这一年里,负债增长的速度比资产增长速度要慢。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大约一半,流动负债所占比率达三分之二。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比较的强,公司的经营业绩比较好。经营风险较小,经营比较稳健。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

腾讯公司的现金流量在下半年占比较大,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比较少,所以现金流量较少。另外,腾讯在投资经营活动中有较大的现金流出。

(三)利润表分析

腾讯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波动较大,下半年的营业收入远高于上半年,所以下半年是公司的旺季。由于主营业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带来的盈利时间和能力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仍需要不断的扩展业务,或者增加主营业务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

(四)综合财务指标分析

1、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析

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都是指公司在短期内变现以偿还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是指公司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维持在2:1比较合适。而速动比率是指公司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维持在1:1较为合适。速动资产比流动资产有更强的变现能力,是指流动资产在剔除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性不强的资产后剩余的公司可供支配的高变现资产。也就是讲,速动资产比流动资产套现更为灵活,偿债能力更强。

腾讯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在1和2之间,它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2、存货周转率及周转天数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通过存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可以测定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是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

腾讯公司存货周转率比较高,存货周转速度快,存货占用水平低,流动性强,企业的变现能力较强。

3、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是杜邦分析法的最核心的指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腾讯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30%之间,收益率较高,投资带来的收益很大,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较强。

4、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产总额。它由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组成,它们的结构合理与否将影响资产的周转速度。腾讯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在0.3左右,销售能力较强。

三、公司价值分析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1)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腾讯公司其发行的或与合作公司共同发行的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或服务的全部内容及腾讯网站上的材料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2)中国执政党共产党认为国家的未来系于青年,科技创新在于青年。所以鼓励腾讯公司积极创业,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攻克技术难题,使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跻身世界前列,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希望通过亿腾讯等网络公司的不懈努力,让民族互联网产业走在互联网的前端。和谐社会将促使网络管理更加严格,互联网行业将更稳定的发展。

2、经济人口环境

中国虽然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还不平衡,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其中,电脑以极快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为腾讯公司的产品可以及时推出并得到大量客户奠定了基础。同时因为中国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企业最为适合的创业地,而且也是个越来越有潜力的巨大市场,并且中国社会正从人口红利期向负债期过渡。

腾讯公司的大多数产品所面对的对象为青年人,因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青年人的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正在增加,定位大众,这也成就了腾讯公司的高涨不下的用户人数。

3、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而且大多数年轻人都已接受高等教育,对电脑基本都会操作。而且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网吧、宽带的普及,年轻人们更追求新鲜的娱乐方式。而腾讯所推出的产品活动操作方法简明易懂,模式功能越来越强大,走群众路线本地化和人性化强,使腾讯成为如今最有实力的网络公司。

4、技术自然环境

如今IT行业因国家大力扶持而高速发展,但市场上仍然鱼龙混杂。尤其是网络游戏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一种产业,吸引了大量投资和技术,使得同一价值环节上竞争对手的数量较多,几家比较大的网络游戏公司的力量对比差距很小。而腾讯公司能在数十年间打败MSN占据一半市场,在于其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可以归功于其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二)竞争对手分析:

1、竞争对手目前战略分析:

(1)MSN,即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微软网络服务),为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目前 MSN Messenger已在国内通讯工具市场上稳稳占据老二的位置,仅次于腾讯QQ。其始终致力于发掘用户的潜能,帮助他们与所关心的人及信息紧密相连。战略上与QQ相比之下,微软的MSN更在乎与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软件与网络其它服务的整合,但QQ与网络其它服务的整合能力要强于微软。

(2)百度hi,从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等各个环节,全部由百度自主独立完成的一款即时通讯的软件,相比之下,其方便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随时与好友联络感情。没有多余按钮、没有弹出广告。与腾讯QQ相比可以直接用百度ID就可以登录。也可以选择关联邮箱,用百度帐户登录后,能立即与空间好友联系,看到其最新更新。

2、各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分析及评估:

(1)MSN

优势:1,MSN拥有干净的界面,与QQ相比,广告插件几乎没有;2,MSN只有知道对方的邮箱地址才能加,而QQ任何人都能检索到;3,MSN可以与多人聊天;4,MSN是全球性的,而QQ大多数限制在国内。

劣势:1,QQ可以隐身登陆,MSN不具有此项功能;2,视频时只要一方有摄像头即可视频,MSN必须双方皆有;3,QQ可以保存聊天记录。

评估:尽管腾讯QQ在网站与软件的结合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但相较于MSN中文版还算是做得可以的了。因为其功能的强大所以独占半壁江山。

就我们看来,其实在未来与MSN中文版的较量中,腾讯QQ最大的优势莫过于长期积累的用户群体。如今腾讯QQ的用户群体已经非常庞大,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腾讯QQ对付MSN中文版的绝佳利器。因为大多数国内网络用户倾向于继续使用腾讯QQ,MSN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影响力。

从以上中的对比来看,腾讯QQ依然占据优势和主动,但是腾讯显然不能掉以轻心,还要不断完善腾讯QQ的各种功能,从整体上提高其运行性能,不断完善其周边各项服务,在未来的竞争中以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服务来取胜。

(2)百度hi

优势:1,百度Hi使用的是passport式ID,而非QQ那种号码式,直接用百度ID就可以登录;2,百度Hi最多支持1000个好友,是一个能够满足任何人需求的上限。3,百度Hi可以和贴吧、知道、空间的好友进行联络。4,可以建立群组、可以多人聊天、可以传送大文件,并且还支持“密友排行”。5,百度Hi还具备了强大的“找朋友”功能,与百度庞大的社区用户相联接,网民可以看到兴趣相投的朋友。

劣势:1,百度HI不象QQ那样只要知道QQ号就可以很快的加人。

(三)腾讯公司SWOT分析 优势S:

1,庞大的用户群,其网站浏览量已超越新浪成为第一;2,在各个地区拥有分网;3,拥有手机QQ技术,更具有实用性,快捷性;4,用户整合非常完美,所有产品有统一的数据库;5,多样化的盈利途径等。

劣势W:

1,品牌处于劣势。广告客户与其他大型网站相比较少。用户低龄化,工作用户一般选择其他IM工具;2,在国内互联网高深技术产品上仍处于劣势,最明显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搜索引擎,另外一个是网络游戏;3,产品推出缺乏目标性,用户需求被空置,如IM。

机会O

1,一站式服务将过去,腾讯将有一个业务转型的契机;2中国始终是个巨大的市场;3,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效率;4,各企业对互联网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5,技术不断进步使满足客户需求量增加等。

威胁T 1,企业在互联网上竞争升级,并且已渐从宣传竞争形式变成技术上的竞争;2,国外实力型竞争者也看中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3,风险投资使小公司更具有崛起可能。

(四)核心能力分析(1)即时通讯体系

腾讯在即时通讯服务领域已经独占鳌头,3亿注册用户,最高同时在线1亿,如此庞大而最具粘性的即时通讯用户是它得天独厚的竞争力。

(2)帐号体系

腾讯的帐号体系及等级体系相当完善,除了QQ帐号本身是腾讯的核心产品及稀缺资源外,各种帐号的等级体系也大大促进了用户消费能力,进一步激励用户复合型消费。

(3)金融体系 腾讯的虚拟流通货币Q币、支付系统财付通已经形成了虚拟的金融环境,Q币的用途主要用于购买QQ软件及周边服务,这个虚拟的金融体系完善并推进了腾讯产业链的成熟。

(4)数字化内容的增值服务

腾讯最大的收益来源于互联网增值业务,占据其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腾讯是唯一一家能够成功的在互联网数字化内容增值服务上收费的服务提供方。

(5)海量的用户群,功能捆绑推送

腾讯现有QQ注册用户3亿,同时在线已突破1亿。捆绑服务强行推送是腾讯除了IM以外很多业务成功的法宝,QQ客户端的覆盖率将腾讯的其他业务强行推送给海量用户。

(6)研发实力雄厚,较强的抄袭及超越功力 长期以来的的人才培养及储备,使其研发实力雄厚,在产品设计方面是业内公认的产品“抄袭大王”,但无可否认腾讯长久以来炼就的复制产品能力以及超越能力。

(7)整合、并购策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腾讯业绩保持高速增长,与产品快速出新密不可分,为了确保增值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腾讯采取中小型服务的并购策略来抢占“先机”。

(五)多元化战略

马化腾有较明确的说法:“不仅微软、Google,包括国内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大家其实都在往一个方向走,向互联网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初,大家的切入点不同。新浪、搜狐从新闻媒体切入,不断走入相关多元化市场;网易以免费电子邮件起家,再切入媒体、网游等相关多元化领域;而腾讯是从聊天工具,逐步到门户网站、互动娱乐、拍卖网站等领域。”由此可见,马化腾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企业的常态和发展方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腾讯公司正是在相关多元化战略指导下,不断地进入即时通信之外的其它市场。例如2003年进入网络游戏市场和门户网站,2005年底进入网络购物市场,2006年进入搜索引擎市场等。这是从市场视角看的多元化,可称之为“市场多元化的业务布局”。

另从收入与利润角度来看,腾讯公司主要有三类收入来源: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和通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可称之为“收入多元化的业务类型”。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腾讯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商业模式。

(六)产品战略

1.产品差异化战略

腾讯首先在棋牌游戏及休闲游戏上积累了经验及人气,然后推出了QQ幻想、QQ音速、QQ三国等大中型网络多角色游戏。在差别方面,除了游戏类型的差别外,腾讯的网络游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Q文化”的一贯性。腾讯致力于让其QQ用户享受到独有的高质量的娱乐生活,腾讯的网络游戏都与QQ对接起来,形成了多项资源的整合,也形成了QQ区别于其他网络游戏的“Q文化”。这一切,都使得腾讯的网络游戏成为真正属于QQ用户、适合QQ用户的网络游戏。

2.产品价格战略

随着市场上更多新游戏的发布,许多公司采用了按时免费道具收费的模式,对于腾讯的小型休闲游戏有一定的影响。腾讯为此降低小型休闲游戏的商业化程度,并加强了游戏道具安全性的管理,在吸引了一批免费玩家的同时,也影响了道具的销售。在大型游戏方面,QQ采用了低收费的战略,而且玩家帐号充值后,可以在所有大区服务器畅游,这与九城的《魔兽世界》“一号一充值一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腾讯吸引QQ用户玩游戏的一个手段。这是一种渗透性的战略,下降的价格是腾讯为推动市场进化的成本。

3.时间战略

腾讯采用的是快追随战略。在棋牌游戏方面,联众早在2001年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休闲棋牌游戏运营商。腾讯则是在2003年8月推出QQ游戏,其他的游戏则是其后推出,此时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已经是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腾讯是在市场明确后才进入的。而现在,腾讯已经是当之无愧坐上了国内休闲游戏的第一把交椅。QQ游戏一经推出,有着很明显的模仿联众的痕迹,但是联众并没有腾讯QQ潜在的巨大的用户群,所以面对着相似的产品,大量的玩家从联众流失到QQ游戏。通过模仿以及独特的优势,QQ最终获得了成功。

2.腾讯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篇二

进入2011年以来,互联网巨头腾讯频繁出手、全面出击,对电子商务、在线旅游、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投资(表1),腾讯这一系列的投资总额超过40亿人民币。那么,在自身业务发展良好的情况下,腾讯为何进行这样大规模、高频率投资呢?互联网企业战略投资与公司业务发展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 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新形势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十多年,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结近两年的情况,互联网进入了业务多元化和目标精准化的新时期。

2.1 业务多元化

互联网刚发展之时,人们主要通过浏览网页等来获取新闻、资讯等信息,之时的互联网业务主要为相对简单的信息传播业务形式,如门户网站的建设。随着互联网、IT科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大幅扩展了互联网的应用范畴,从娱乐休闲到商务交易,从生活到工作,丰富的互联网产品极大方便了人类活动。这些业务大致分类如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区、博客、通讯工具、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系统软件。之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业务和产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各种高层次需求逐渐凸显;通信和IT、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利用网络实现现实生活中各种需求的愿望。于是,互联网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导致了互联网业务的目标精准化。

2.2 目标精准化

所谓目标精准化,就是指当前的互联网业务关于用户需求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使用户更能直接感受到产品的使用价值。

目标市场的细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变化和受众个性需求的回归,受众市场呈现出了细分化、市场化和主动化的特点。整体来看,受众市场的细分程度越来越深入,由大众转向分众,由分众转向小众,甚至出现了一对一的转变。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商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的产品定位方式从以往的“大众需求”转化为“细分需求”,也就是某一群体的特殊需求作为目标市场[1]。互联网业务也发生了类似转变,越来越多的业务在构思设计之初就定位于满足某些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目的是避免过度竞争,有效开辟“蓝海市场”。

互联网产品应快速凸显价值。互联网各种信息和应用层出不穷,注意力稀缺使用户颇受“时间与精力”之困扰。要想抓住用户,就要靠业务给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来说话。要用“价值”这个法宝打动用户,就要立足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精准定位的产品能直接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从而有效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在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领域,谁能早一步抓住用户,谁就把握了业务推广与发展的先机。

基于此,许多企业采取差异化策略,推出了需求针对性很强的业务,从各新兴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的定位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举例来说,对于网上购物,出现了专门针对用户不同商品类别需求的经营网站,凡客开始时主营衬衫等服装,好乐买、乐淘针对用户买鞋的需求,麦包包网经营箱包装饰;对于社交网站,人人网针对在校学生,开心网针对白领人士,阿里巴巴的淘江湖针对商务人士。由此看出,为了凸显业务价值,互联网业务的需求目标定位越来越精准,用户的需求被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分,互联网业务进入了“长尾时代”,以往不被人充分重视的各种特殊需求俨然成为了互联网市场的新增长点[2]。

总体来说,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产品多样化和目标精准化的发展时期,这代表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进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3. 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在如此多的业务模式与发展机遇面前,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立足于自身定位,积极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以此来适应互联网市场的发展。

3.1 腾讯的定位与业务多元化

腾讯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主要业务是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而随着公司的发展,腾讯公司的定位也渐渐清晰,互联网业务扩展迅速。

3.2 腾讯的定位

腾讯当前定位于“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服务和电信及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其使命阐述: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腾讯的当前目标是要:以社区为中心,打造“一站式在线生活社区”。

腾讯公司的发展最终要打造“一站式在线生活社区”,通过此社区向用户提供“像水和电一样源源不断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腾讯的这样定位,就表明其要尽可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通过网络服务的形式得到满足,实现网络与现实生活需求的无缝连接。然而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是何等的多种多样,要满足这些需求,注定腾讯要不断开发新业务、扩大业务服务类型。

3.3 腾讯的多元化业务布局

腾讯广泛布局自身业务范围,已形成了即时通讯业务、网络媒体、无线互联网增值业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七大业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一站式”在线生活的战略布局(表2)。

由此看出,为了建设“一站式在线生活社区”,腾讯广泛拓展业务范围,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影音娱乐到电子商务,都有腾讯开展的业务。就具体的业务来看,用户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比如即时通讯的工具就有针对大众用户的QQ、针对公司企业用户的企业QQ、IM等产品;比如SNS类,有针对大学生的校友网,也有针对城市白领的城市达人网。腾讯业务的多元化和精准化经营,使公司获得了较快发展。

3.4 互联网巨头整体发展多元化

将我们的考察范围扩大,可以发现互联网另外两个巨头百度和阿里巴巴也是相似的业务多元化发展方式。

百度以搜索业务开始,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在产品线已经包括:搜索与导航、搜索社区、移动互联网、网站与企业服务、在线娱乐、软件等六大业务体系,共计70余项产品与服务,其主要业务构成如表3所示:

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业务是电子商务,随着公司的发展,其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旗下有七个子公司来开展具体的业务,分别是: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一淘、支付宝、阿里云计算、雅虎中国。其参与的主要业务布局如表4所示。

通过对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三巨头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为了适应互联网业务多元化发展的整体形势,为了保持公司发展势头,巨头们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业务范围、增加业务种类,争取在多个业务领域占领先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难以克服的业务发展困难也渐渐凸显出来。

4. 互联网公司发展业务的新困难

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业务与产品种类没有这么广泛,具体的竞争也没有现今这么激烈。在当今互联网业务新形势下,互联网公司发展新产品与业务面临注意力缺失和业务高成本两大困难。

4.1 业务多元化与注意力缺失

如前文所讨论,现今互联网业务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后浪推前浪”般纷繁涌现的业务与产品面前,个体注意力则变成了网络时代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力。消费者在繁多的产品面前如此,企业在如此多的业务开发机会面前也是如此。

注意力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市场机会的错失。作为一个个体,注意力缺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再强再大的公司,也会出现没有充分而及时地注意到某个产品、某种业务、某个市场机会的时候。这就给市场后进入者造成了可乘之机。纵观最近几年的互联网发展,一些新业务和新公司的崛起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MSN、Myspace发展兴盛之时,You Tube、Facebook、Twitter、Groupon等新业务悄然崛起而发展壮大,甚至大有将前者替代之势。与之对应的在国内有优酷、土豆、人人、拉手等,这些新业务及其公司的崛起说明了互联网中机会多多,即使再强大的公司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抓住每个发展扩张的良机。

腾讯发展至今,公司规模和业务层次不断扩大。在如此大规模的业务与产品面前,公司的战略、品牌、产品、组织架构、制度等管理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况且,管理是最巨大、最艰难的创新,也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样情况之下,公司也必须有选择性地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业务上,发展核心业务并巩固竞争优势地位,这就难免会错失一些具体的新兴业务的发展机会。而腾讯本身的定位及其地位又要求其要尽可能全面地发展各种业务,对此有何良策?

有人说对于这些错失的机遇和业务,可以模仿现有的成功业务模式以进入市场,但是这真的可行吗?我们来探讨互联网公司全面发展业务的第二个困难。

4.2 目标精准化与业务高成本

互联网业务目标精准化的新时期,市场后进入者想要依靠模仿等方式直接进入正面市场并开展业务面临高成本,市场参与者维持业务与产品的运营成本也较以往大大提高。

4.2.1 行业门槛的提高使潜在进入者面临较高的进入成本

如今,互联网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切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业务与应用。用户需求针对性越来越强的业务的开创与发展,使得各公司聚焦于某特定业务领域,其专业化设计、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市场的正面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先入市场的公司产品,在良好产品设计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吸引并积累用户,充分发挥先动优势,依靠网络经济的外部效应建立起用户规模与业务规模的良性循环[3]。举例凡客诚品,2007年10月正式上线运营,2010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0亿人民币,年成长率达到300%。互联网市场的形成与相应业务发展如此之快,不久便形成一两家公司垄断竞争或几家较有实力公司激烈竞争的形势,市场资源即被快速占领。如此便无形中提升了相关业务市场的进入门槛和竞争门槛,给潜在进入者和后进入者带来较大的进入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因此,一旦错过某种业务的市场进入时机,就难以跟进开展有效竞争。如果一味要进入的话,要承担更大的进入成本和后续的竞争成本,自然也要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

4.2.2 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增加了公司运营业务和产品的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行业业务精准化的发展模式大大促进了本行业的发展成熟。就像工业化时期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工业大发展,现今各互联网公司聚焦于自身核心业务领域,在产品开发、营销、渠道等方面专业化、垂直化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互联网行业进步,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公司运营产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互联网行业创投融资总额高达18.31亿美元,占年度创投总额的3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互联网行业运营成本之高。这样的局面对本行业的每个进入者或者在位者而言,都不是可以轻松应对的。

将以上分析具体化,对于腾讯公司,因为自身注意力的缺失而丧失了一些业务的发展良机,而当意识到发展这些业务的必要性时再进入市场,就面临着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较大的进入成本。即使财大气粗的腾讯“不差钱”,豪掷千金强行进入市场,今后也面临着运营上的巨额成本和管理上的大力投入,这甚至有可能造成公司经营管理精力分散,影响自身主要业务的发展,这样的风险不可谓不大。

那么,对这个的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腾讯的投资行为给了我们启示。

5. 战略投资对发展业务的作用

目前看来,腾讯公司没有侧重于选择直接进入相关正面业务领域,而是更重于通过战略投资以整合各方资源,对自身平台的发展起到资源互补的直接作用,并带来促进业务平台发展的间接作用。下面以腾讯发展电商为例说明。

5.1 资源互补作用

腾讯一直想依托QQ庞大的用户群发展电子商务,却不得志。旗下的拍拍网于2006年3月正式运营,本打算发展成为与淘宝网抗衡的电商平台,可发展今日也不见起色。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C2C市场份额,淘宝网占90.5%,而拍拍网只有8.9%,如此悬殊之势,使得拍拍网的发展前景不甚乐观。可慰的是,电商领域正在大力发展B2C业务,这就给了腾讯发展机会。

腾讯的上述战略投资对发展B2C业务起到了资源互补作用。要发展B2C业务,很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有许多具有实力的商家给平台来起势,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对网民消费者有吸引力。而腾讯C2C业务的不振,使其在商家这一方面的资源不充分,这显然不利其业务发展。腾讯投资了其他电商平台后,深入展开合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的资源不足。

5.2 促进发展作用

腾讯旗下的B2C网站QQ网购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上线,初期仅在广东省试营。腾讯几个月前投资的好乐买、珂兰钻石等立即强势引入。在网站中发现,目前好乐买为这个网站引入的商品超过一万五千件;珂兰钻石也带来了七百多件商品,甚至专门定制了针对此平台用户的产品。如此有力的支持,给这个仅面向广东试营的网站带来了相当的人气,吸引了用户的眼球。结合由此带来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突破产品规模和用户规模的临界容量,形成用户消费与商家进驻的互动正反馈循环,有力促进了平台相关业务的建设与完善[4]。

从以上具体业务来讲,我们看到了这些投资对腾讯发展业务平台的作用;从宏观战略来讲,这些投资是腾讯公司对于建设“一站式在线生活社区”进行的全方位资源的布局与整合。这样的投资利用模式,既将对方资源为我所用,避免了直接进入正面市场所要面对的激烈竞争,又推进了自身业务平台的发展。

6. 总结

互联网业务进入了多元化和精准化时期,互联网巨头为了引领行业发展无不在积极扩张业务范围与种类。对于因自身条件限制所错失的一些新兴业务,此时再进入市场将面临着高门槛、高成本、强竞争等不利因素,自身开展相应业务将承担较大风险。换种方式,对想要进入的市场领域进行战略投资、整合资源以建设自身业务平台,则成功解决了上述难题。这样的投资,对互联网公司开展新业务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促进作用。

从长远来看,腾讯目前所做的投资都是在围绕他的社区大平台做布局,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把用户、流量变现的短期投资行为。虽然现在投资的方向比较杂,但如果把腾讯想成是在建一个社区,那么在这个小区里,自然需要商店、电影院、珠宝店、售票处等等。现在,马化腾努力建设一个所提供产品几乎可以满足一个中国网民的所有网络使用需求的“企鹅帝国”,这正是这些大规模投资的长远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梅汝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投资华谊考验腾讯开放诚心 篇三

少与人合作的腾讯终于迈出了开放的步伐。5月6日,腾讯耗资4.5亿元购买了华谊兄弟4.6%的股份,正式进军影视行业。5月16日,腾讯又宣布推出Q+开放平台,大开放战略终于浮出水面。

这次投资一定会是腾讯视频走出低调的关键节点。早在三四年前,马化腾就与业内人士交流过腾讯该不该做视频,什么时候入手比较好。

在过去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看不到商业前景的时候,腾讯进入不是特别恰当。特别是老的这些视频网站,当时主要还是争夺用户品牌认知,这一块腾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现在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了,用户的习惯也已经培养起来了,这才是腾讯大举进入视频网站行业的好时机。

腾讯的出手不仅是着眼于内容,更是一次就实现了从制作到传播的全产业布局,一跃成为这个行业最有实力的玩家。在大家抛弃YouTube模式,追捧Hulu模式的时候都以为Hulu是救命稻草,没想到现在版权支出的增长也同样不堪重负。目前这种玩法,面对腾讯这样有雄厚资金和强大平台支持的挑战者,优酷、土豆的用户规模和平台承受力都没法与其相比。

腾讯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微支付体系非常完善,用户也有付费的习惯。优酷上市的时候,已经把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讲得很清楚了,一个是广告,随着电视用户大量的向互联网迁移,而不是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视频网站的广告前景是可以预期的;二是针对用户的增值服务,包括订阅和视频租赁等形式,在怎么向用户收费上,不仅优酷、土豆,其他互联网公司都需要向腾讯学习。

投资华谊兄弟是腾讯视频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也是一个转折点。接下来整个腾讯的视频业务都将进行整合,不光是整合腾讯内部的,也包括腾讯平台外的,在腾讯的Q+平台宣传中居然把奇艺网当作一个重点来宣传,这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让第三方通过自己的平台增加发行渠道,直接增加营收,看来腾讯很乐于这么做。

投资华谊兄弟是对腾讯开放战略的一次考验,能不能把开放战略贯彻到整个公司的所有人、所有部门。过去腾讯习惯的做法是这个产品如果用户需要,我们就自己做一个,现在必须转换成如果用户需要,我们可以和第三方合作提供这样的产品,还要考虑怎么把别人的产品运营好,这是对腾讯传统做法的自我否定。

未来的腾讯平台上既有与华谊兄弟合作的视频内容,也有腾讯自制的影视内容,甚至还包括奇艺网这样的第三方,这三者仍然会产生利益冲突,这就是考验腾讯平台是否真的开放,考验腾讯怎么去平衡平台利益和内部部门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时候了。

投资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考验在于,这次投资是通过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实现的,50亿元的基金,一个案子就吃掉接近10%,这么投,能支持几家创业公司呢?除了自我否定,腾讯的开放战略还要承受资本现实利益的压力与开放平台长期远景间的冲突,腾讯年收入大约在200亿元左右,50亿元的基金约等于腾讯一个季度的净收入,两个半季度的净利润。短期内开放平台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盈利模式,资本方的参与有难度,腾讯只有自己来做。

如果用资本的方式看重短期利益,那腾讯的开放平台就没有什么前景。比如SP,中国移动也是想把移动梦网作为一个平台,SP作为第三方参与平台应用,但是由于移动梦网本身的政策变化不定,SP在平台上做开发的时候只能关注短期利益,先把钱赚到手再说,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无论怎样,腾讯已经迈出了走向开放的一大步了,虽然这个平台还面临着各种考验,但对平台上的参与者来说,除了得到腾讯的资金支持,还能拥有更多令人垂涎的资源,有钱都未必能买到。随着平台的开放、资本的关联,土地(资源)和化肥(资金)全都备齐了,你打算种点儿什么没有?■

[编 辑 陈志强]

4.我的腾讯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篇四

根据报告显示91%的人会关注宁泽涛的新闻说明大家都是关注了宁泽涛的新闻了的。关于宁泽涛里约奥运失利大部分人认为是游泳管理中心的责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宁泽涛本人

而关于是否愿意看到宁泽涛加入娱乐圈三分之二的人希望他加入娱乐圈 关于是否认为宁泽涛应该继续职业游泳生涯大家90%认为他该继续游泳生涯

关于对《转折点—宁泽涛》纪录片中宁泽涛的遭遇持什么态度77.8%的人选择的是相信 关于对宁泽涛私自接商业代言持什么态度,44.4%的人选择中立,38.9%的人认为应该,13.9%的人选择不应该

关于认为宁泽涛此次退役对谁影响最大超过半数人认为是对国家队影响最大,27.8%的人认为对他本人影响较大

最后大部分人都选择的是支持宁泽涛

11月7日晚,宁的纪录片在央视体育频道公开播出了,不出意外的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梁导曾两度想放弃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却未曾想到拍到了意料之外的故事。48分钟的片长显然是一言未尽,宁背后的故事远比片子呈现的内容更多。

一四年仁川亚运会独揽短池四金,一五年八月喀山世锦赛以47秒84获百米自由泳决赛冠军,成为该项目的亚洲第一人。就是从这一次夺冠,加上他堪称“国民老公”的颜值和让男人也弯的完美身材,这颗中国泳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倍受国民关注。

去年8月宁夺冠后,我毕业的暑假,开始关注宁的新闻。我认为宁符合中国古代儒家对“君子”爱国、礼貌、杰出、谦逊、儒雅的定义,他可以作为中国当代青年的奋进楷模与精神代表。如果中国青年一代人人都能做到他的为人品质,那么国人的认知价值或许会更上一个层次。宁本人也说过他希望大家能看到他积极拼搏的一面,能带给社会积极效应的正能量。

一六年八月我在营山县观看了宁在里约的比赛直播,这是运动员梦寐以求追求运动生涯最高荣誉的赛场,这也是实现运动生涯价值为国争光的赛场。和我一样,宁的关注者们都期待着他在里约的表现,在这之前的五周里我们并不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料到宁会在半决赛止步。直到11月7号晚上10点,所有原因甚至可以说是黑幕都在央视公之于众。我们见证了一颗新星的升起,也同样会惋惜被中国泳坛游泳管理中心所谓的“体制”除名的宁泽涛。

如今宁退役的传闻不胫而走,是什么原因让宁在23岁的黄金年龄选择退役。镜头开始里的宁性格开朗,不拘一格。并没有感受到他身上的偶像包袱,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海军队,国家游泳队队员。

墨尔本的阳光太毒辣,在露天泳池参加集训的宁身上晒得黝黑,在播出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黑的宁,梁导确实是记录了他在泳池豁命的真实一面(可是他后来又白回来了,为什么我不能.......)。外教布朗的训练方式不同于叶瑾,强度太大,宁出现抽筋呕吐的状况,最严重时一天吐了八次,但无论多苦宁都把这些埋在心里,不想让父母担心,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动力都来源于他想为国争取更高的荣誉,他想实现运动员的最高价值。但在高手如云的百米奖牌前,他并不怎么自信。百米短池这个项目竞争很大,不会因为某个选手特别有实力而承诺包揽奖牌,到边时八个人都有可能冲击奖牌,差距甚微。

五月份,宁的状态最好的时段里他卷入代言纠纷,上级令他暂停集训回国待命。归队后宁的饭卡已经消磁,公寓管理员也限他三天内搬出运动员公寓,这样的做法在央视公布后会不会对游泳中心调查,直到现在也未能得到官方回应。在这之后主管教练叶瑾不再出现在泳池督促,只有队医和陪练在他身边。一个国家级运动员竟要队医来掐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宁被孤立了。在里约开赛之际,代表中国出战奥运的运动员在出战前却受到与高层商业利益冲突降低训练质量的影响,甚至达到无法出战奥运的程度。在这段时间里宁失去了八斤肌肉,里约夺牌的梦想此时在他看来已经是触不可及了,然而种种困难,宁还是没有放弃,“三人行”依然在坚持训练。

在比赛没开始他也能知道自己的结果了,事实也是这样,局外人我们都很惊讶去年的世锦赛冠军会是这个表现,而圈内人都很清楚,这是他对抗“体制”的结果。一场商业代言的利益,可以毁掉一个运动员十六年坚持追寻的梦想,可见中国体坛高层的权力之“重”,体制之“深”。

奥运结束后,宁没有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对宁现在遇到的困境,宁父也表示如果宁选择转身自己也会全力支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宁无奈地面对镜头表示考虑退役。表面的无所谓却更能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凄凉与不舍。毕竟泳池生涯十几年,坚持的梦想最终破灭,壮志未酬的感觉是那些“领导”毫不关心的。

宁一四年就和伊利签约在先,当时是经过上级同意的,一五年新任游泳中心主任王路生却要和蒙牛签约,就逼迫宁和伊利毁约,宁没有妥协,王就一直利用职权对宁进行各种迫害。宁和高层的矛盾牵涉利益混杂,纪录片并没有落脚于商业利益纷争进行还原,而仅只是记录了宁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关于宁和高层体制的利益冲突,圈外人我们是很难看到完全的公开透明。但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宁的热情开朗;也看到了宁的孤独挣扎。面对镜头的宁说:“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也经历过最亲的人的背叛,看清了人性的丑陋。”这个最亲的人,难道不是在宁最需要她的时候选择离开的叶瑾?这也正是宁说出这番话的真意。爱你最深的人,也会是伤你最深的人。而现在的他,也只有23岁而已。他用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贯穿整个纪录片。

然而,无论是非对错,再多的记录,再多的笔墨,再多的安慰,里约再也不会重新来过。宁的离开是他自己的转折与遗憾,更是中国百米泳坛的一大损失。

“他的整个青春,都在这池碧水里漂浮着,即便撑上了岸,脑海里依旧碧波荡漾,这是他全部寂寞的根源。”——梁迈

感谢宁泽涛

5.腾讯公司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篇五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互联网公司所需的基础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终端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近年来,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数量增长迅速。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于购买者来说就越有利。此外,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意味着买家可以用相同或更低的价钱买到更为完善先进的设备。因此,互联网供应商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增长,虚拟消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腾讯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虚拟货币:Q币,购买Q币可以享受QQ会员、QQ空间黄钻、QQ秀红钻、QQ游戏蓝钻、QQ音乐绿钻等增值服务。部分腾讯用户会为了获得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而购买Q币。目前互联网市场上能与腾讯公司提供类似服务并且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不多,所以购买者的选择空间并不大。以上因素决定腾讯用户的议价能力较低。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兴企业想要在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会遇到各种进入壁垒,尤其是政府的监管。为顺应信息全球化的大潮,政府推出积极的政策来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兴公司的入市门槛,也给腾讯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虽然入市门槛降低,但消费者对腾讯的忠诚度与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新进入者所产生的冲击力。腾讯产品是较全面的,例如腾讯QQ、腾讯微博、微信、腾讯视频、拍拍网等。其中,腾讯QQ为中国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于1998年已拥有约700万用户,截止2012年其注册用户超过10亿,活跃用户超过7亿。如今,使用腾讯QQ、微信等腾讯公司产品已经成为很多人重要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要让这些用户打破既定习惯转向另一个品牌是相当困难的。四.替代品的威胁

评估替代品的威胁强度,首先考虑的是替代品的可用性,即该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服务体系是否成熟。腾讯拥有较全面和成熟的服务体系,而目前大部分新兴软件服务结构尚未成熟,许多功能还未得到开发,远不及腾讯产品的覆盖度。这一现状大大降低了替代品所带来的威胁。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6.腾讯案例分析_现代企业管理 篇六

腾讯公司案例分析

“世界上做的最成功的IM是QQ”。----比尔盖茨

腾讯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开发商,是中国的互联网服务及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并一直致力于即时通信及相关增值业务的服务运营。

腾讯于1998年11月在深圳成立。1999年2月,正式推出腾讯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并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立多年以来,腾讯一直以追求卓越的技术为导向,并处于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腾讯QQ庞大的用户群体现了腾讯公司对强负载大流量网络应用和各类即时通信应用的技术实力。

1.产品内容

腾讯公司的主营业务可分为四大类,按照目前收入贡献比例依次为:非游戏互联网增值(即网络虚拟形象和小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电信增值、网络广告。以下的依次为最成功的10大产品: QQ客户端、QQ邮箱系列、QQ文件中转站、QQ游戏、QQ群、QQ秀、手机QQ、QQ图标、QQ影音、QQ音乐,除了以上比较有名的产品外,腾讯公司还腾讯与广东东利行合作,推出了Q-Gen品牌服饰系列。如今,Q-Gen已有200多家品牌连锁店,每月营业额超过3000万。

2、盈利模式

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包括移动聊天、语音聊天、短信铃声等)和网络广告。

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内容具体包括移动聊天、移动游戏、移动语音聊天、手机图片铃声下载等。当用户下载或订阅短信、彩信等产品时,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平台付费,电信运营商收到费用之后再与SP分成结算。

移动QQ聊天是腾讯真正走向盈利的第一步,是即时通信业务平台的一次拓展。通过网络注册的QQ号码与手机号码的绑定,手机成了移动的QQ,可以随时接收线上好友的信息,从原来单纯的“PC对PC”聊天模式发展到“PC对手机”及“手机对PC”的互动模式,短信业务量大增

公司另一部分收入就是来自网络广告部分,主要是通过在即时通信的客户端软件(登入FLASH、即时通信视窗和系统信息)及在qq.com的门户网站的广告栏内提供网络广告盈利。

除此之外,QQ卡通品牌的外包也是腾讯的一个特殊收入来源。1999年腾讯与原本做生产、销售服饰、礼品和玩具的广州东利行合作,依靠东利行固有的渠道和制造优势,结合QQ品牌优势,推出了QQ品牌专卖店,这成为我国互联网文化在线下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除了QQ卡通玩具、服饰之外,腾讯还推出了独立的衍生品牌“Q-GEN”,放大QQ的品牌外延,纵深发展服装业。腾讯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分享10%以上的代理费分成。

3、成功因素

首先准确的心理和情感定位。QQ的匿名性为人们广交朋友和倾吐心声提供了空间,许多人在聊天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另外。有时熟人和朋友间的面谈很不方便.QQ帮人们实现了远距离的快速沟通。

还有一点。传统意义上的网络通信(如电话、手机)收费过高,不宜长久通话。

计算机网络 陈华强

而使用即时通信软件交流则费用低廉,只要网络在线.聊天就不用考虑电话费的问题。QQ使用简单,稍识文字的人就可以登录聊天。如果具备话筒、摄像头等设备,还可以进行语音和视频的聊天,人们远在天涯如同近在咫尺。

其次准确的市场分析和使殿者定位。《中国互联网终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6%.学生网民占30%。由此可见,年轻人和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他们自然也就成了QQ的主要用户群。

QQ把目标客户群锁定在中国这部分最具消费潜力的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思维活跃。观念超前并引领时尚潮流。不仅喜欢聊而且喜欢玩。新奇的网络世界给年轻网民困顿的心灵带来一个释放的空间,他们能自由发泄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多种功能兼融于一身,用户操作自由随意。QQ有强大的聊天功能。有彩色头像、自定义表情、多种聊天场景选择等功能;号码查我,好友加入,聊天或留言,沟通方便快捷;逐渐增加“在线”、“离开”、“隐身”、“离线”、“忙碌”、“静音”等多种状态.用户可以在状态间自由切换,更加体贴和人性化。

4.腾讯公司整体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将QQ的成功与其它服务的兴起孰因孰果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或许还有一个更为恰当的问题:QQ最大的危机埋藏在哪里?

正如近两年明显表现出来的,QQ的用户群,其实正态分布在一个区间内:他们通常年纪不大,以娱乐为使用QQ的首要目的。这些用户,也许随着年龄和身边人群的变化,会转移到其它即时通讯软件上,比如MSNmessenger和GoogleTalk。这个意义上,腾讯的问题类似于一家儿童用品公司:小孩子总要长大,重要的是新生代是否依然选择你?

因此,如果说腾讯一直以来,而且显然也是未来持续的工作,那就应该是通过提供新的服务,保持新鲜感,获得新的用户源,以及为那些可能转换的用户找到不换的理由。

5.结论

7.腾讯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篇七

毫无疑问, 腾讯与360之间的纷争, 实质是两家公司针对用户客户端而展开的一次市场争夺战。早在2010年9月, 360公司便以“保护QQ用户隐私安全”的名义推出了一款名为360隐私保护器的产品, 直指腾讯公司利用QQ软件的扫描功能窥探其用户隐私的行为。腾讯在对此予以否认的同时, 通过曝“360涉嫌借色情网站推广”迅速对360公司进行了反击。尽管在接下来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双方的拉锯战始终都在围绕着360公司的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这一焦点, 然而2010年10月29日360公司推出的又一款新产品——扣扣保镖, 却使“用户隐私安全”这一关键词重浮水面, 并直接导致了11月3日晚腾讯在其用户客户端发布“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称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至此, 伴随着广大软件用户被无端牵扯进这场纷争, 莫名成为这场恶性利益之争的“人质”, 腾讯公司的行为不仅成为整个事件的转折点, 也引发了随后网络上的舆论热潮。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网民在权益受损时如何对待自身的权益, 如何进行自我维权, 如何实现建立在自我管理基础之上的自由是个关键性问题。本文作为初探性的研究, 试图超越技术民主的乐观/悲观二元对立, 通过“腾讯与360之争”中的网络言论来思考信息技术及媒介技术对网民产生的影响, 及这些影响的利弊。

一、技术与人的对立与合作

技术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合作一直是贯穿在西方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内在矛盾和核心话语。现代社会早已不是福柯所谓直接由宰制者对被宰制者由上而下宰制之“规训社会”, 而变成了“籍由持续的接触、快速的沟通与调整形塑 (modulation) ”[2]而实现的控制社会。对信息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暴力与财富的控制。

对中国人来说, 互联网从来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新兴行业。一方面, 技术似乎预示着新的生产力的可能, 它一次又一次造就了庞大而辉煌的财富帝国, 书写着激励人心的财富神话。另一方面, 它也为人们带来了跨越“数字鸿沟”、遮蔽阶级差距的可能性, 唤起人们对于“赋权”公民的种种期待。台湾学者王毓莉通过质化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与网络论坛的出现, 使网络言论产生了与国家机器相碰撞的现象, 使得宣传控制力量不断被削弱。虽然网络言论在中国所遭受的管制和限制, 甚至“超过了对于传统媒体的监管和限制的力度”[3], 但是它却能够“激发网民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力量, 从而刺激网络互动, 酿成网络事件”。[4]

二、研究方法

赫维茨 (R.Hurwitz) 认为, 网络言论是即时反应, 与民主所需要的审慎思考有极大的落差。然而对比传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网络言论由于具有表达的主动性, 因而更能体现主体当下的情绪。本文通过筛选, 将“腾讯与360之争”事件过程中, 即2010年11月3日18时至11月10日24时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2026条帖子作为研究样本, 并围绕内容主题分布、言论表达、态度倾向及归因与建议四方面对其进行考察。由于论坛发帖的匿名性, 无法排除由同一个人多次发帖的可能, 无疑会降低统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三、数据分析

(一) 各阶段样本主题内容分布

本文以标志性事件为依据将整个事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将样本的内容主题划分为五大类型 (见表一) 。 (由于有些帖子涉及多个主题与话题, 因此在频数和频率上有覆盖)

在腾讯发布“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当晚, 以这场论战为中心的关键词便陆续见诸网络各大论坛, 11月3日当晚至次日上午是网民议论的高峰。随着11月8日相关部门的介入, 事态逐步平息, 网络讨论也随之降温。从表一可见, 有四成网民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表态, 其中50.78%的网民表明自己支持360, 只有10%的网民表示自己支持QQ并会卸载360。21.37%的言论围绕着腾讯与360的纷争展开, 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有:围观事件进程, 38.80%;对自己电脑是否被扫描, 以及是否存在“隐私被侵犯”的问题表示好奇, 28.18%;对事件结果和影响的猜测, 11.09%。在围绕两家公司的言论中, 排在前三位的话题依次为:对腾讯公司及其行为表达不满;对360公司表达支持并声援;关于两家公司的传闻。

随着事件的进行, 网民讨论的内容也在发生着转变。表面上来看除了“关于二选一”, 其他主题的帖子都在数量上越来越多, 但从内容上看, 大多数帖子都处于静止状态, 内容无深化。在“针对腾讯/360公司”的讨论中, 一些讨论并没有纵向“深化”, 而是横向“转移”了。其中对于两家公司传闻的讨论从早先对两家公司商业目的的猜测和分析, 转移为后期质疑发帖者是否两家公司的“托”, 尤其是在政府部门介入事件之后, 网民认为这件事差不多已得到解决, 许多讨论都开始呈现出“灌水帖”的特征。而“关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讨论, 则基本上围绕着几种意见交替呈现:一是认为互联网行业竞争不公平, 有一家独大的垄断嫌疑, 二是认为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缺乏规范管理。

(二) 网民的言论表达

在对网络言论进行表达方式的分析时, 本文根据帖子的表达重点和讨论深度将这网民的态度分为“情感类”、“事实类”和“思辨类”三种。

在事件发生初期, 大部分网民直接进行了简单而直接的情绪表达,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生, 情感性言论的减少, 理性的声音却没有因此而增加。这种现象恰符合了网络议论具有的“直接而未深入”的特质[5]。在三类态度中, 事实类态度是唯一在持续增长的。对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内容与表达方式量表进行交叉分析 (见表二) , 网民在情感上一边倒地倾向360公司;在事实层面上, 网民希望通过转载事件进程及学者名人对事件的表态, 来达到询问、猜测及讨论了解事实的真相的目的, 对于“是否存在电脑被扫描”以及“个人隐私是否被窥探”这样的问题, 恰恰是传统媒体报道所极力淡化的, 却也是网民所在意的。

(三) 网民对事件的态度倾向

根据语义倾向性的强弱程度, 将网民对腾讯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分为极度不满、稍有不满、冷眼旁观、娱乐围观。

总体上, 冷眼旁观和娱乐围观的网民占多数, 基本上不存在对事件持肯定态度的人。值得注意的是, 在表达自己选择过程及结果的网民中, 多数人并没有表现出态度的倾向性。而有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态度倾向性的网民则并没有在QQ和360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 例如不赞成腾讯公司的做法, 但并不代表其会卸载QQ软件。很多言论体现出网民颇为矛盾的心情, 以及以带着调侃口吻旁观事件进展的立场。有的网民表示“两个软件都不卸载”, 也有人提议并表示可以用msn替代QQ。关于分享各种如何让两个软件兼容运行的小技巧也随着事件的发展在网络上陆续出现。

(四) 网民的归因与提议

有566条帖子涉及到了对整个事件的归因, 整体上, 网民对事件的归因压倒性地体现在外部因素上。其中45.48%的网民认为两家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原因所在;31.45%的网民认为事件是由腾讯公司的垄断地位造成。

共有156篇帖子涉及了网民对解决纷争提出的建议 (见图二) , 其中41.67%的帖子建议政府部门介入, 对两家公司进行警告, 并制止腾讯的行为, 除此之外, 有少数网友建议其他用户不要再使用这两款软件或是寻求别的替代性软件。

四、技术视角审视下的网民困境

通过对网络言论的考察, 本文发现在本次事件中:1.网民讨论的话题分散, 且多数话题未能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深入;2.网民言语表达呈现出浓厚的情绪色彩, 后期理性声音增多, 但整体数量上仍然和情感性言论相差悬殊;3.对于事件本身, 超过半数的言论呈现出网民冷眼旁观和娱乐围观的态度;4.对于这场纷争的认知, 大多数网民将矛盾归因为外部因素;5.网民对于纷争解决的意愿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 并将解决纷争的希望寄托于政府部门的介入、两家公司彼此妥协, 撤回决定等外部措施。

(一) 技术与使用行为的异化

随着众多信息技术的运用, “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以及思考方式正在被这些技术的逻辑所缠绕或中介”[6]。在现实中, 人们借助社交软件与他人进行传播, 通过个人空间和签名向他人展示自己, 借助安全软件保卫自己的系统和信息资料。技术制造出一种“虚假的需求”, 使人们不断产生出要去满足这些需求的幻觉;同时, 它使个体一切真实的和虚拟的活动及社交圈, 一切强关系和弱关系都变得可视化。技术在保证这一传播范式实现的同时, 也变得随时都能将其剥夺。

对软件使用权及选择权的剥夺, 是此次事件中造成网民不满的首要因素之一。当这种建立在免费使用基础之上的用户捆绑, 激发出网民“追求过度速度的情感”[7], 这种情感便具备了控制的作用。有18条帖子认为网民寻求替代性软件, 能够化解腾讯公司造成的困境, 有的网民也建议360公司推出自己的聊天工具, 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选择卸载QQ。理由是:“不管怎么样, 没有什么比电脑的安全更重要。”无论网民表现出何种态度, 期待靠何种手段解决矛盾, 最终目的无非是希望自己对软件的“需求”能够得到恢复和满足。寻找替代性软件的结果, 也不过是从对一款软件的依赖转向了对另一款软件的依赖。

如今基于互联网而生的客户端软件提供的大多数是免费服务, 通过对用户使用体验的搜集和分析来培养用户黏性是这些公司的立足之本。人们在获得了新媒介的易接近性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信息陷于被控制和监视的处境。当这些记录着个人活动和交流的信息, 在以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利用的形式被大量占有时, 就变得具有政治意义了。

对“用户”信息的抢夺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建构正在变成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中技术发展的文化政治所在。技术与商业化的结合连同免费使用的习惯一起部署了巧妙的内在控制力, 使网民浸淫于对软件功能的追求中, 同时还能体会到“深化了的主体性”[8]。在专家及网民一次次发出的“尊重用户权益”、“以用户为中心”的呐喊及倡导声中, 我们所看到的“用户”始终只是一个被量化和商品化了的客体概念。人的多样化的需求被一种更为同质化的技术手段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所取代, 这种去个人化的表达使网民和用户成为资本主义逐利过程中的“他者”。腾讯CEO马化腾在腾讯发布告用户书的当即承认无视用户的权益这一做法是错误的, 然而对于急需要靠提升用户体验、建立用户使用黏性来巩固市场的“雄心壮志”来说, 那些逐年剧增的亿万软件用户不过是一个不断在流动着的数字。

(二) 技术与网下意识的内化

不同于过去的网络事件, 网民在此次事件中属于被动参与。即便如此, 面对自身的权益遭到剥夺, 网络言论一开始依然表现出一种“情感动员的过程”[9], 然而这种情感表达却并非威廉姆斯 (Raymond.Williams) 所说的有感情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感情, 而仅仅只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市民心态的折射。事件之初, 单纯的“仇富”心理使网民将怨气投向了财大气粗的腾讯, 相反360公司则被视为敢于抵抗霸权的“勇士”。随着平面媒体对事件的关注与跟进、网民间对事件的围观与分享, 在针对两家公司所发表的言论中, 将近一半是对腾讯作为强势一方的不满, 以及对360作为弱势一方的赞赏与支持。这种情绪甚至演变成了无条件的拥护, 例如有网民所言:“最后声明, 我不是托, 但我愿免费做360的托。”

与网民在事件初期情绪表达上的积极相对的, 是事件后期网民对事件态度的消极, 及其在维权途径选择上的被动。在腾讯公司发布“告用户书”的第二天,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对用户的“二选一”行为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多数网民选择卸载QQ软件。然而本文认为这类问卷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网民情绪的再现。在研究样本中, 多数带有强烈情感性的言论并未表现出明确的行为指向, 有网民建议用msn代替QQ, 也有网民通过发帖分享各种如何让两个软件兼容运行的小技巧。后期网络讨论的话题分散, 一些网民开始转而争论论坛上是否存在水军, 这使网络言论看上去更像是“内部斗争”, 围观的人数大大增加。面对被损害的权利, 65.5%的帖子表现出来的漠然态度让人困惑。随着8日有关部门的介入, 更多网民加入到了旁观者的行列。这一现象存在着两方面的可能, 一是论坛管理员对相关过激言论进行了删除, 另一个是网民在发帖时个人习惯性的自觉行为。

在156条涉及网民建议的帖子中, 有超过50%的网民将解决事件的希望寄托于政府部门的介入、两家公司彼此妥协, 撤回决定等外部措施。现实生活中的思考逻辑同样渗透到了新媒体空间中, 遇到问题就习惯性地指望政府全权负责。虽然有21.79%的帖子涉及到了通过网民联合抵制腾讯公司这一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自身权益的维护, 但是现实中真正得到实施的行为微乎其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论坛的出现并不能真正带来公民意识的觉醒。网民对自身权利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自由使用软件”的层面上, 大多数人对于如何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犯的问题缺乏认知。“家长型政府”思维惯性的背后, 反映出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于是, 网络论坛上充斥了个人主观情绪的发泄, 类似“不要脸”、“流氓”之类的谩骂。11月3日至4日, 42.76%的网民在未明了事件缘由的情况下便直接将怨气洒向腾讯公司, “TX (腾讯) 黑心至极, 希望快点倒闭”以及“打死腾讯”之类的言论都体现出理性的匮乏。

五、结语

“腾讯与360之争”及事件中的网络言论暴露出网民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所面临的两大困境:一方面, 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使得网民及整个网络社会的活动及行为越来越受制于资本积累的逻辑;另一方面, 新技术为网民提供了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多元渠道, 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网民在网下的传统参与逻辑。

戴锦华在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繁复的文化格局时, 用“共用空间”来指称“国家、跨国资本、中央、地方、企业、个人, 在极端不同而间或共同的利益驱动下, 彼此剧烈冲突抑或‘无间’合作”的现象。本文认为以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空间也可说是一个“共用空间”:“‘官方’与‘民间’、中心与边缘、权力机构和社会抗衡理论”[10]在这其间进行着某种新的组合与重构。技术所指认的, 不再仅仅是关于科学和进步的神话, 更是所谓控制和自主的辩证法。它与资本、政治之间的相互借重与“和谐”共生, 使网民在参与对公共议题的讨论过程中与权力展开着合作或博弈, 同时又受制于权力。

关于网民主体性的探讨, 其意义不止于观察网民在现代性语境中如何自我认知, 更在于把握技术在当下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对互联网与媒介技术必然带来话语解放的自由主义欢呼, 还是自上而下的技术精英主义, 实质都是一种技术神话。如果对技术的膜拜和追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 那我们唯有时刻对它进行反思, 使其为民主实践服务, 而不是成为束缚自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Pierre.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London:Routledge, 1984.

[2]Traber, Michael.The Myth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M].London:Sage, 1986.

[3]胡泳.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J].新闻学研究, 2010 (103) :261-287.

[4][9]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9 (9) .

[5]黄靖惠.新闻事件之网路议论——关于文化价值观之阐述[J].新闻学研究, 2008 (95) .

[6]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C].邵志择,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8.

[7][8]John.MacGregor.Wise.Mapping the culture of control:Seeing through the Truman Show[J].Television&New Media, 2002 (3) .

上一篇:角平分线的教师教学反思下一篇:智慧的美丽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