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2024-08-07

宏观经济管理考试(精选11篇)

1.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一

一、简答题

1.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2. 国际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哪些?他们涉及到的主要管理问题是什么?

3.影响伦理准则的因素有哪些?

4.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认为有四组要素影响一个国家的实力,它们是什么?

5. 格里特.霍福斯泰德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其人民的行为产生影响,他把文化力分成五个维度,它们是什么?

6.跨国公司主要发展趋势以及它的优势和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7.简述伦理道德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8.理查德.马卡多克把企业经济租金的获取分为哪两种观点? 他们有何区别?

9.后现代管理理学方法论范式的特点?

10.超现代管理思潮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11.超现代管理学范式有哪些?

12.超现代管理学的方法论特点?

13.新现代泰勒主义与泰勒主义区别何在?

14.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并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15.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包括哪些?

16.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通过什么形式来影响子公司决策 ?

二、分析题

1.边际利润

2.盈亏平衡分析

3.风险决策

三、论述题(三选二,共30分)

1.归纳各种管理分析方法,讨论它们的特点、贡献和局限性

2.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如何在本单位将伦理道德制度化?

3.试述管理伦理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4.试述管理与伦理的关系。

5.试述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思想主要内容,并就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条件加以阐述。

6.决策是一个过程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请用实例加以论述和说明。

7.试述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P466-474

8.试述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利与弊,你对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有何见解?

9.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如何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

四、案例分析(共20分)

1.管理企业管理问题的综合分析

2.关于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及战略

2.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相对于需求来讲,研究生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

从招生学校的数字来看,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机构2263所,而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只有796所;从招生人数来看,2009年高等教育毕业531.1万人,研究生招生51.1万人。

同时,由于很多在研究生备考生选择研究生教育机构时,会在专业、地域上有相同的偏好,造成结构性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名校、教育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加好以及所处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被很大一部分考生看好。因此,从个体来看,部分地区、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几点假设及其基础上的效率

为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效率进行分析,对其做如下假设:

1.

考生掌握充分的信息,即每位考生都掌握相同的、全部的研究生考试信息;

2.

考生可以在其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即考生可以给予已掌握的信息作出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决策;

3.

交易成本为零,即制度运行成本、监督成本、信息搜寻成本都不存在;

4.

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用其为考试而做出的努力衡量,即可用复习时间(小时)表示,考生复习的时间越长,就表示其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评价越高;

5.

考生的学习效率及接受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即付出相同时间的努力,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与分数,亦即可以获得相同的得到教育资源的机会。

由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霍布斯规范定理,教育资源将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考生,即付出最大努力的考生。根据假设条件,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是有效率的,并且是公平的。越努力的考生,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其分数越高,就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上假设下的考试制度似乎更加贴近中国古代的情况,而且历史也确实证明了其是有效率的,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为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现实中的情况远比模型中的更为复杂,因此考试制度也就受到了质疑。

三、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随着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晚上。研究生考试的过程和制度的作用远比以上假设中的更为复杂,而交易费用也随之增加。为了分析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有必要对以上提出的假设作出修正:

1. 考试制度本身运行费用存在

在现实中,考试制度的运行的成本是存在的。该成本包括考试试题的撰写、印刷成本,维护考试公平、防止相关人员舞弊的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体现在考生参加考试必须缴纳的报名费上。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上来看,其报名费在150元左右。随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考生的平均成本在下降,但考试制度的总成本在不断增加。

2. 考生必须为所需信息支付费用

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考生尽量搜集更加全面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由此,考研辅导资料、考研辅导班等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有甚者还以内部资料、试题预测来贩售书籍或招揽学生。面对大量而庞杂的信息面前,考生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下面将把用于支付考研辅导班、考研资料等费用称为购买信息的费用,即信息搜寻成本。对于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考生之间构成竞争,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增加,意味着另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降低

假设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方1,不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2;考研成功的一方有20个单位的得益,在同时购买或同时不购买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均为50%;若只有一方购买信息,则其将增加15%的成功概率,则另一方成功的概率为35%,但够买信息的一方须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则可得到以下博弈矩阵:

从博弈矩阵中可以看出,无论博弈方2是否购买信息,博弈方1为实现自己得益最大化,都会选择购买信息;基于此,博弈方2为实现自己的得意最大化,也会选择购买信息。故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购买,购买)。

3. 金钱成为衡量考生对教育资源评价的标准之一

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的衡量不能仅要包括考生为之做出的努力,还需包括考生为考试而支付的费用,即金钱。在经济实力可以支付信息成本的考生中,考试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资源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即愿意支付较高费用、付出更多努力的考生会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源;在不能支付信息搜寻成本的群体中,也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直接将资源分配给更加努力的考试;但是,考试制度却无法实现在这两个资源之间的有效分配。由于考生的经济状况不同,一些较为贫困的考生无法支付信息成本,而被迫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降低成功概率。一些经济条件较差但优秀的人无法享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四、结论

总体上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以较小的交易成本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将资源分配给那些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这也是考试制度能够长期而广泛的存在的原因。但是,由于随着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竞争的愈加激烈,考生对信息需求和重视加大,进而产生了信息搜寻成本。对教育资源的评价不再可以仅仅用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可以衡量,还需要包括金钱成本。从而使一些无法支付成本的考生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其中的人才无法享受稀缺、珍贵的教育资源,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科斯:《社会成本问题》.《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第3卷1960年10月

[4]卢现祥:《交易费用测量的两个层次及其相关变化趋势》.《中南经济论坛》第1卷2004年

3.古代的“考试经济” 篇三

有科考辅导班,也就会有专门对付科考的辅导书,讲的是怎样写八股文。明代出版商们曾经不惜重金,聘请已考取功名的知名才子,这些人可谓是科场老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来选编标准的八股文,集成集子,介绍这种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文体的写作技巧。而许多购买此类书籍的生员,或只重应试技巧,或死背范文,不厌其烦地反复研读“四书五经”,毫不关注文章的精神实质。

孔尚任《桃花扇》中有一段写南京三山街书商蔡益所的,只见此人好不风光,举人进士都要对他点头哈腰。他说,乙酉乡试要根据钱谦益的条陈改正文体了,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变题”,试题形式要变了。既然题型要变,那么辅导书也得变。于是,他另外请了几位考试辅导专家,按照新的试题样式,另选新篇,以为对策。即将推出的这套辅导书封面将印上“风气随名手,文章中试官”的字样,这样的封面设计是借以宣传,也算作对考生的激励吧。这就是出版商蔡益所的生财路子之一,从中可以窥见明代江南考试经济之发达。

历史愈往后,考试经济愈发达,暴露了科举考试的弊端,在蒲松龄的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可作笑资: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业,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锋。其出场也,神情恦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摘自《光明日报》)

4.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考试大纲 篇四

知识重点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论(重要掌握第四节、第五节)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企业环境(论述)P1

11. 网络时代企业环境的变革

2. 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机遇

3. 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挑战

第五节 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的变革(论述)P1

41.企业管理范围的拓展P14

(1)网络企业管理

(2)企业的网络化管理

2.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P16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重要掌握每四节)

第四节

一、经营战略的分析与制定P34(简答)

1.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2.战略分析

3.竞争优势分析(基本价值链的内容 P36第二段)

二、重点掌握基本价植链(图2-4)的分解P36

三、熟悉波士顿矩阵的应用P

41四、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P

43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享誉世界的名著《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了三种基础的企业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华战略和重点战略

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掌握第二节)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 P

51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重点掌握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图3-1)P52)

1.客户分析 P5

22.深入了解目标客户

3.发展关系网络

4.创造客户价值

5.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持流程P35

第四章 企业组织管理 P63(重要掌握第五节)

第五节 学习型组织 P80

1.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特征P80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建议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P81

3.学习型的构建 P82

案例分析P82

第六章企业运作管理

一、虚拟企业的主要形式P123(简答)

虚拟生产;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虚拟服务

第七章 企业的财务管理

第三节 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P13

5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P137

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P137

2.社会责任

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掌握第五节)

第五节 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

虚拟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P160

1.虚拟团你对的概念与特征

2.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P16

1(1).选拔有相关能力的领导

(2).要有高素质的成员队伍P161

(3).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团队文化

(4)提高沟通素质

(5)采用适合虚拟团队特点的激励方式

第九章 企业知识管理P163(重要掌握每三节)

第三节 知识管理策略P169

一、知识管理策略的类型P169

1.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

2.知识管理的个人化策略

二、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论述)P170

三、熟悉企业知识链的结构(图9—1)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P177特征 趋势(论述)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P18

2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P18

3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2.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成本

3.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5.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5.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五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我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是中西部向流动、农村向流动。

2.我国对种子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包括许可证制度、许可证制度。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在坚持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标的依法转包、转让、互换、人股。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转让、入股、转包、租赁等形式。

4.同一项生产经营活动,效益大小同劳动成果或产出成,同劳动占用和消耗或投入成反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lo分)

l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较为理想的方式是采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最好是累积的(D)的收人。

A,—月B.一季C.一年D.一生

2.在下列合同中,不是农业承包合同的是(C)。

A.耕地承包合同B.“四荒开发”承包合同

C.农产品定购合同D.农田水利设施承包合同

3.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牛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A)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A.产品B.利润C.价值D.财富

4.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收入(B)无关。

A.份额B.绝对水平C.比例D.相对水平

5.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其固定总成本的数额随产量的变化而(A)。

A.保持不变B.同增减C.反向变化D,不一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lo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它主要是指(ABCD)。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B.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有(ABCD)。

A.产品贡献B.市场贡献C.要素贡献D.外汇贡献

3.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它—般包括(AB)。

A.植物栽培业B.动物饲养业C.林业D.乡镇企业

4.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采用哪种起步模式,取决于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模式主要有(ACD)等模式。

A.美国模式B.英国模式C.日本模式D.西欧模式

5.农产品促销是指生产者运用各种手段,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以激励顾客购买,促使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一种活动。—般的,一个促销手段应由(DCD)等要素构成。

A.推销B.奖励C.发送方法D.传播途径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农业产业化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

多种形式的—体化经营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形式。

2.种子

答:所谓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3.经济效益

答:经济效益是指农业经济活动巾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数量既多质量又好的农产品。

4.双层经营

答:所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是指在一个合作社内。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一方面把适宜农户(也可以是社员小组)经营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生产项目用台问的形式承包给农户经营,或折价卖给农产所有,使农户获得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把适宜合作社集体统一使用、统一经营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生产项目和生产环节如工业、商业,水利设施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5.股份合作制

答: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有别于单纯的股份制和单纯的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五、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怎样认识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地位不同?

答:1.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地位不同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

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这种牺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7分)

(2)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内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8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怎样完善家庭承包经营?

答:要不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应采取如下措施:

(1)根据各农户经营状况、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实力情况,为不同农户提供不同服务和帮助.克服家庭生产的困难。

(2)完善承包合同。在合同卜要明确规定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确发包方和承包方各闩的权利和义务,使承包合同规范化。

(3)稳定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以后要稳定:1:地使用权,不能轻易变动,以利社员对土地的长期投资。

(4)鼓励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对我国农民一方面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农民取得生活资料的依靠和来源,起着保险和福利的作用,所以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使用权。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应鼓励已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产业并能取得稳定收入的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把土地转让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面积,提高规模效益。为了促进其转让,可以制定一些鼓励性措施。

(5)鼓励和帮助承包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如发展家庭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利用家庭发展果树、蔬菜、养殖畜禽、各种林产等。家庭经济发展了也会反过来支援承包部分的经营。

(6)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确认和保护家庭经营的独立生产者地位、法人地位,保护社员的承包权利。

3.已知某企业年固定成本额为20万元,生产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0元,产品销售价格为20元,问(1)要实现盈亏平衡,企业产品的产量应达到多少?

答:盈亏平衡点产销量=200000/(20-10)=20000(台)

(2)若企业要盈利10万元,企业产品的产量应达到多少?

答:根据:目标利润=产量X单价一固定成本一产量x单位可变成本可得:

6.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六

实务》考试大纲

一、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企业战略概述、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战略类型与选择、企业经营决策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企业战略概述

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特征、层次,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内涵;企业战略制定,包括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的内涵,战略制定的步骤;企业战略实施,包括战略实施的步骤和模式;企业战略控制,包括战略控制的原则、流程和方法。

(二)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PEST分析法、行业生命周期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

分析、价值链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等;企业综合分析,包括

SWOT分析法。

(三)企业战略类型与选择

基本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企业成长战略,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战略联盟;企业稳定战略,包括无变化战略、维持利润战略、暂停战略和谨慎实施战略;企业紧缩战略,包括转向战略、放弃战略和清算战略。

(四)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经营决策的概念和类型,包括企业经营决策的定义及类型划分;企业经营决策的要素,包括五种企业经营决策的要素;企业经营决策流程,包括企业经营决策的五种不同阶段;

企业经营决策方法,包括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小组技术等;定量决策方法,包括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公司治理及其运行机制、。毯司所有者与经营者、股东机构、董事会、经理机构、监督机构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公司治理及其运行机制

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成与基本功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构成与功能;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方法。

(二)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

公司的原始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以及公司财产权能的两次分离;公司经营者及其特征、作用和素质要求;公司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与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三)股东机构

股东及其分类和构成;股东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权力机构的职权和运行规则。

(四)董事会

董事会的地位、性质、职权和运行准则;董事及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任期、职责与义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的运行规则。

(五)经理机构

经理机构及其地位;经理的职权、义务、责任和选择;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经理机构的运行方式。

(六)监督机构

监事会与监事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的组成、性质、职权和运行规则。

三、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营销概念、环境分析与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品牌与品牌战略概念、品牌战略的实施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市场营销概述

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的功能与作用、市场营销的管理与任务。

(二)环境分析与市场定位

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三)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四)品牌与品牌战略概述

品牌的内涵、品牌的作用、名牌效应与品牌战略。

(五)品牌战略的实施

打造品牌的方法、品牌战略的类型、品牌维护、品牌的扩展。

四、生产管理与控制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控制、生产作业控制、现代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方法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生产管理与控制进行分析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生产计划

生产能力、生产计划的含义,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生产能力核算方法,生产计划指标的内容体系、生产计划的编制、不同类型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方法。

(二)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概念和特点、期量标准内容体系、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编制方法及过程。

(三)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的概念、生产控制的程序、生产控制的方式。

(四)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库存控制、生产调度的含义及其应用和方法。

(五)现代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MRP、MRP II、ERP、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的原理。

五、物流管理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企业物流管理概念、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企业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

(二)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

企业采购管理的含义、特征、功能、目标、原则和业务流程,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基本任务及其作用。

企业生产物流的含义、目标和流程,企业生产物流的类型,企业生产物流的方式。

(四)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

企业仓储管理的概念、内容和主要任务,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业务,库存的含义和分类,企业库存管理的概念和意义,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五)企业销售物流管理

企业销售物流的概念、特征和意义,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目标、原则,企业销售物流的合理化及其实现,企业销售物流管理效果的评价。

六、技术创新管理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技术创新含义、类型与过程,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技术创新含义、类型与过程

技术创新的含义、技术创新类型、技术创新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企业R&D管理。

(三)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

技术转移概论、技术交易、国际技术贸易。

(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的类型、技术合同管理。

七、人力资源规划写薪酬管理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企业裴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方。.考试内容

(一)人为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与内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

(二)绩效考核

绩效与绩效考核的含义、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绩效考核的步骤与方法。

(三)薪酬管理

薪酬的概念、构成与功能、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流程、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方法。

(四)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企业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履行与变更管理,企业劳动争议的内容、自主协商和调解,企业劳动争议的处理。

八、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企业重组等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筹资决策

资本成本、杠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筹资决策方法、公司上市筹资。

(二)投资决策

现金流量的内容及估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三)企业重组

7.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七

一、《服装产业经济》学科的设置

服装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服装产业是以服装设计领衔, 集服装加工、商业、贸易为一体的都市型产业, 一个以服饰商贸为产业主体;以面料、辅料、服装加工等为产业支持;以饰件、化妆品、形象设计等为产业配套;以展览业、服装报刊及新闻传播、信息咨询等为产业媒介;以服装教育为产业的人才资源基础的综合产业链。服装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论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服装业都是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 是国际交换、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1 Economics) 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学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1996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产业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但直到80年代初, 西方产业经济理论才开始引入我国。近20年来, 产业经济研究一直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服装特色类经济院校, 我院开设《服装产业经济学》特色平台课已经多年,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服装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和完善。

服装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服装产业内各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它研究服装企业的结构与行为、服装市场结构与组织 (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按照产业经济学教科书的框架, 服装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有:服装产业市场结构、服装产业市场行为、服装产业市场绩效、服装产业结构、服装产业布局以及服装产业管理六部分内容。目前课程教学设置的目的有三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重点内容为投入产出分析;借鉴所学理论, 能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现状给出分析, 做到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二、现有课程的考核及考试方式的问题

目前该课程设置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论文和考试。目的是通过各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系统地介绍产业经济学所涵盖的理论和知识, 注意在讲课中随时介绍最新的产业经济理论和观点、产业时事, 并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当前的产业经济问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论文:为督促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完成一篇正式的论文。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试:采用笔试方式, 题型一般包括判断 (10分) 、选择 (20分) 、计算 (40分) 和问答 (30分) 。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装产业概述;二是产业组织理论, 包括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服装产业组织结构分析;三是产业结构理论, 包括服装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服装产业布局;四是产业关联理论, 包括服装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简单模;五是产业管理, 包括产业规制与产业政策。虽然在过年的教学过程中服装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和完善, 但是教学内容日新月异, 学生学习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尤其在网络经济发达、学生终端媒体运用普遍的时候, 如何通过考核与考试方式的改革来促进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学习和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 是本文试图想解决的问题。目前教学和考试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方面。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现代电子设备的运用也加剧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随机课堂考核嵌入课堂来增加教学灵活性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2.课程教学场所相对单一, 限制了灵活的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够。我们学校作为服装特色的艺术院校, 学校的资源很多, 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却无法利用, 用因为教学场所默认的教室。课余时间因为各种因素又无法集中组织学生参与其他资源的学习, 比如服饰展览会、品牌调研、服装表演观摩等。

3.课程期末考核的考试方式单一, 内容难以全面体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新性。专业课程所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以追求好的考试成绩为目标, 把考试从一种检查教和学的手段逐渐演变成学习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确实缺失严重。同时, 所谓的考前划重点, 一些学生背背就过关, 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三、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课程考核、学生评估的重要手段, 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检验自己学习效果, 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考试方式的合理与有效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效。如何发挥其积极性避免应试教育的趋向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1.改变考试方式的配比, 以前的考核的比例为平时10%、论文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改革后的考核比例是平时60%, 期末考试40%。这样能促使学生改变追求期末考试过关或只追求高分的目的, 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期中的学习中。这样, 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拘泥于课堂, 而增加了很多的课外辅导和小组活动,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占总成绩60%的平时分, 分配主要设置四个环节。第一是课堂的参与度, 主要通过提问、辩论、答疑等课堂环节体现, 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与课堂的反馈, 占总成绩的15%。第二是成立学习小组, 不定期进行学期探讨和文献综述类的活动, 加强学生课后学习、资料检索和产业分析的能力, 占总成绩的10%。第三是参观与访问及调研。安排服装企业的参观调研活动, 占总成绩的10%。第四是论文的撰写与课堂陈述, 提高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占总成绩的25%。学期论文评价:划分等级A (90分及以上) 、B+ (80~90分) 、B (70~80分) 、C (60~70分) , 主要考察以下几点:工作量是否饱满 (查阅相关文献的能力) ;框架结构是否合理, 论述方法是否得当;论据资料是否翔实, 结论是否合理正确;文字组织 (word文稿与PPT的编排制作) ;语言表达 (分工、表达与时间的控制) ;回答问题是否准确;互动沟通交流能力。

3.期末闭卷考试改变为开卷考试, 注重综合能力的运用。现有的试卷形式考试主要有两种:一是闭卷, 二是开卷。闭卷考试形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不理解知识, 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还产生各种教师突击划重点地所谓复习等不良现象。而开卷考试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不良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重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卷面的分布上, 覆盖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 重点突出, 在客观题较全面的基础上, 在题型的设置上偏重主观题和综合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并能对用所学理论对服装产业经济现象加以分析, 重点掌握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并能对服装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和产业关联分析, 并了解服装产业的相关产业政策。

总之, 课程考试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通过考试和成绩的分布,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综合效果, 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看到自己的学习反馈。通过有计划、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同时也不断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和课程本身的完善。

摘要:作为服装特色类经济院校, 我院开设《服装产业经济学》特色平台课已经多年,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服装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在综述了服装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 基于现有的教学环节和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教学环节与考试方式改革的建议。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督促学生学习成效, 同时也不断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和课程本身的完善。

关键词:服装产业经济学,考试方式,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邹红.高校考试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0 (36) :31-34.

8.考试经济发展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篇八

关键词:考试经济 问题 原因

伴随着考试类型的日益系统化,加上人们对考试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与考试相关的培训消费、保健品消费等市场也日益繁荣起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考试经济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是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制度,考试经济紧紧围绕应试而进行

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高的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的出现。

2.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的考试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收费考试中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黑洞;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盗版教材充斥市场,严重侵害考生权益,导致考试市场呈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考试经济”的高回报率让一些商家不惜大肆发布虚假广告或提供伪劣产品,通过侵犯知识产权,形成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损害合法经营者的信誉和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本该担当市场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职能缺位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考试经济的不规范发展。

3.教育的人文价值遭到忽视,考试异化,考试经济也发生了异化

目前,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强调,考试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被异化。考试本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盲目地扩大化,或者把它当作检验和考查学生的惟一手段,那么,它就可能演变成为制约和束缚人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误导人们思想和行为。考试经济的甚嚣尘上,则使考试与人才培养更是背道而驰。

4.非法考试经纪人的出现

“考试经济人”是指以谋利为目的,组织有关人员、车辆,利用各种关系网、通讯设备等,通过非正常手段使不具备通过某种考试能力的人通过考试的个别人或临时组织。考试经济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全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重视,都拥有某种文凭的渴望。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上个别存在的不以实际能力取人,而以文凭、证书用人,确定人的工资等现象的存在。

二、考试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传统教育理念问题使然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近代考试体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种种原因都影響了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应试教育。虽然二十一世纪学的东西与十九世纪相比进步很多,但教学上基本上冲不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怪圈。

2.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尽管进行了放权,但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但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擅自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则对各项教育经费进行挪用和截流,以致于造成大面积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冲击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为了克服办学经费,尤其是公用经费的短缺,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兴起了经商的热潮,导致学校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有的学校则违反政策,滥发文凭;有的中小学则凭借自身的优势,招收“议价生”和“高价生”等,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宗旨。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滑坡,涣散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3.传统社会用人理念的问题

社会侧重人才录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这个标准与要求都量化了,是以证件、证书为考量标准的。并且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就当前社会用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4.考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教育素质的提升服务的,但现在其功能已被异化

本来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发生了异化。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不改、现代的教育体制不得以建立、社会用人观念不调整和教育中考试本质的异化,以应试考试的经济活动就大有市场,并且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并且愈演愈烈。

9.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九

结营考试说明

操作说明:

1.选择可登陆校园网电脑并登陆考试网址:http://210.38.202.111/ksxt/index.aspx 2.(点击分团校考试)

使用营员自己的真实姓名、学号进行注册,并登陆 3.注意:选择第12期 分团校考试

4.进入考试页面进行考试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2014年4月19日至4月20日,所有的营员都需要在这2天之内上指点网站进行作答。过期无法进行作答,将无法通过团干学干培训。2.由于校园网系统比较脆弱,可能会出现崩盘情况,请给予耐心重新答题,保证系统保持考试分数。3.各位营员答完题当天需要汇报给组长,组长需统计当天本组考试名单并汇总到负责人张辛达(636958)4.如有问题可咨询拓展培训部部长谢育波(626928)

最后,祝各位营员顺利通过团干培训结业考试。

10.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十

期末考试试卷格式要求

为了节省考试用纸消耗量,根据学校教务处规定,现将期末考试试卷印制模版作如下调整。

1.为了方便装订,试题占用空间较大的情况建议采用试题卷与答题卷分开的方式出卷。

2.试卷(答题卷)标题部分采用4号黑体打印,正文部分全部采用5号宋体打印。

3.试卷(答题卷)均要求正反面印制。

4.教师在出试卷时要定好答题空间,不要预留过多空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考试过程中如有学生答题纸不够,可用《绍兴文理学院考试专用纸》补充。

5.具体样式见附件2、3。

经管学院教研科

11.宏观经济管理考试 篇十一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信息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主流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化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与创新工作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水准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尽管各大高校的教育者们在每个学季的考试中秉承着公正诚信的理念,严肃考风考纪,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仍存在极大的疑问和挑战。从早在2003年年末我国教育部办公厅所下发的《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现象的紧急通知》一案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考试在取得了累累硕果的同时,仍还存在种种不足,亟需教育工作者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奋斗在教研阵地上的管理者们任重而道远。

一 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高校课程考试和课程考试的管理这两者间既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层级区别,同时也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

首先,通常意义上的高校课程考试即是高等院校为了达到充分检验教学成果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测试手段。其本质始终是教书育人,而针对诸多科目所设立的课程考试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便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瞩目,人才成为了宝贵而稀缺的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常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时测评考试和学期测评考试。高校课程考试又具备着四大基本效用:首先是测评功效,也就是高校课程考试最为直接的效用,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梳整功效,由于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量往往较大,兼之章节单元间的衔接并不足够紧密,而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相对零散化和碎片化,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三是督查和熏陶功效,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与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以及教学工作者乃至管理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有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督学的过程中向每个个体灌输诚信、务真、求实的优良风尚;其四是勉励功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对每个个体的测评结果做出的奖励,还可以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更好的推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2 课程考试管理

顾名思义,课程考试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高校开展的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概念: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即是相关教育部门为了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执教水平而进行的考试立项管理行动。因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创新既需要管理者充分做好对考试进程的设置,也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如此才能在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谋求突破和创新。高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可以有效地巩固考试这一基本教学测评手段的权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多类型、高能力的人才。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队伍的凝聚、管理观念的进步、管理计划的拟定、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目标的设立等。高校课程考试作为由上述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大局观和局部观,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诸多因素的碰撞和融合。

二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信息反馈曾讲到:“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高校课程考试结束之后,科学的考试结果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实时调整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信息的反馈工作往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的考试管理序列中,部分教职工往往只单纯的拘泥于对考试结果的数据统计,缺乏严缜合理的结果分析,少有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开展高校课程考试活动时容易存在大量的盲点和疏漏,忽略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

2 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达成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在眼下的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和课程考试管理目标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目标意识不强,缺少明确直接的管理目标。

3 缺少良好的考试风气

近年来,尽管管理者制定了详细的考试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条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存在舞弊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历年来都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国高校学生作弊的手段也呈现出高科技、隐秘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尚比较薄弱,良好的考试风气有待树立和传播。

4 缺少合理的命题模式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高校课程考试的命题权利。这就造成了课程考试的命题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各大高校的课程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核所设计的试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考察的测评面也各有偏颇,与高校课程考试大纲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管理者们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命题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三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路径

1 重视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

不论是考试纪律条例的维护和执行,还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和升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行动个体,更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因而,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工作需要慎重进行。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高校课程考试研究团队、高校课程考试执行团队和高校课程考试行政团队。三者间各自肩负着相对应的职能和工作,三者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2 搭建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

在管理者和考生间搭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纽带,加强我国高校考试课程的质量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直观的掌握考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带动双方的共同突破和提升自我。

3 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如今,笔试仍然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却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者对学生的测评需要。单一的测评手段固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考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却也暴露其在许多方面的片面性。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着笔试测评机制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得到有效的观察和督促的同时,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在逐渐的丧失。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更科学的分析学生的整体数据,更全面的发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实现管理者和学习者的双向进步。

4 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

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者往往空泛着一腔热血,仅仅依靠着前人积累的经验对考试进行管理,盲目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着缺乏理论依据的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已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者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总结意识尚比较薄弱。只有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才能节约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规避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风险,有效的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管理者应重视对高校课程考试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努力和支持,精诚协作和团结互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跨越。

参考文献

[1]袁莉.1949-1965年江西省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科)课程考试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2.

[2]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03).

[3]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吴慧昕,高娃.强化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上一篇:攻克难题小学生数学日记下一篇:某煤矿安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