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学习作文

2024-09-23

我为什么而学习作文(11篇)

1.我为什么而学习作文 篇一

我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我生来就是一名学生,为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使头脑充满智慧,来这个世界是纯净的,走的时候也能够是纯洁的,我这一生能说值了,努力了,尽力了,满足了,没白来一次就可以了。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为了死去的亲人对我殷切的希望。

小时候,妈妈说:“学习是为了长大有出息。”我记下了。上小学后,姥姥说:“学习好才能评优选先。”为了那一丝虚荣心,我要学习。上初中后,老师说:“学习是为你将来的生活打基础,只有学习好,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过好的生活。”这时我有了思考,学习是实践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个人理想与追求的奠基工程,学习不光是为了有出息,不光为了好工作、好生活,更多的是为了实践生命与自我的价值。

生命就像上帝发给的牌,每个人虽然没有选择自己手中牌的.权利,但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牌方式,人生的行走方式。牌没有好与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打。如此说来,谁都不该有什么抱怨,只需要把手中的牌精心推敲,努力让自己光彩夺目。所以,我们更应学习——为了仅一次的生命。

2.为了什么而学习 篇二

二是学生对这一问题缺乏思考、反思的过程,可能因为没有时间。由于成绩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教师纷纷从学生手中抢时间,作业铺天盖地,以至于教师都会发出“作业做不完是正常的”的感叹。在“跑操是一种锻炼”的时间概念下,学生要是还想阅读一些书籍,极为紧迫。这不是一句“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可以解决的。如果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很多教育活动都在生产不值得过的人生。何况,我们的反思更多关注考后总结呢?所以,刚遭遇“为了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会觉得开了一扇窗,没有然后。

曾有学生因找不到学习动力而找到我,想要从我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启发点。但最终也没有什么确定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他可能不会因为写作业可以回避农活的辛苦而努力学习,也不太会只在有限的学习层面才能显示自己之于同龄人的不同。当然也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读书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命运的时代。那么,他还剩下什么呢?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吗?这两件事情都比较难保持,因为学习不见得是一件特别令人快乐的事情。快乐对于学习很重要,不一定意味着学习有提供快乐的功能吧?

比较有趣的,还有学生面对“为了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的心态。一般说,有学生进入重点中学后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样,这在青少年阶段是正常的。但一旦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仓促间便开始寻找答案。除了没有觉得这个问题紧要的部分人以外,有的说将来要学理科做某个职业,有的说要考到年级的前多少名,有的说要进入重点班、重点大学。这些都是很确定的目标,但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这些目标却要寻找动力的,往往徘徊。有学生表示自己想要找到一个动力,希望借着这个动力好好地度过三年。我有种隐约的不安,仿佛感到我们的教育除了没怎么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以外,还教给学生一种想要“一劳永逸”的精神习惯。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人不仅仅需要跟自己好好相处,还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境况。有可能,与不可控、不确定的东西共处,会是一种生活状态,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

情况也不是那么的不好,社会毕竟向开放和多元迈进了一些。多聊两句就会发现学生知道的道理甚至比我还多,他们对于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也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志同道合聊两句,话不由衷不搭理。他们不仅仅会告诉你“父母、老师关心成绩”“学习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也会反问“大人们都说‘学习不是为老师,不是为了家长,是为了自己,可是我分明感到我的学习牵涉甚广,不属于或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所以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为了不辜负父母含辛茹苦可不可以?为了考好一点以减少压力,或者获得尊重,可不可以?为什么要说求知欲,是为了显得那么不功利吗?

3.我为什么而感动作文 篇三

这个五一节也不例外。好久没见我爸了,很想他。当然,还有想念他的秘密。在老家,爷爷奶奶开了个食堂,生意还不错。每次我爸来,他们都会让我爸给我带很多我喜欢吃的零食,这让我对我爸的到来很兴奋。这次又给我爸打电话,提到了我最喜欢的零食。看来接下来的几天我应该又开心了!我多么希望我爸快点来,可是我爸要后天才能到。唉,这两天怎么熬?

第二天,爸爸终于上了火车。我一直在焦虑和兴奋中给我爸打电话。我真的希望、期待、希望我爸的车能装上两个火箭弹射装置,嗖的一声飞向我。我甚至忍不住每小时打电话唱两句:快来,我受不了;快来,我的门为你敞开;快过来。

这一天,爸爸终于来了。我立刻跑去接他。远远地,我看见父亲提着一个大行李箱。使劲走。因为肥胖,他不得不前倾,头伸出来,使劲拉行李箱,走路就更费劲了。我不禁酸酸的:好爸爸,你为儿子努力了。我不禁在想,爸爸上下火车,下台阶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不敢再继续想下去,我隐隐约约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因为我让他从很远的地方带来了那么多东西。想到这里,我赶紧跑过去,抓起行李箱。爸爸看到我,开心的闭上了嘴,脸上的汗水到处都是。

回到家,我赶紧给他倒水,给他换拖鞋。爸爸夸我懂事,却不知道我心里有愧!

今天爸爸不顾疲劳坚持要亲自和我出去。我好开心!我们选择了欢乐谷。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我们一大早就到了那里。我坚持玩最刺激的雪山飞龙。爸爸犹豫了一下还是欣然同意了。我们在下面看着等着,只看到那些人头朝下转了一会儿,然后就被扔了出去,一边转一边叫。我激动得等不及了。终于到了我们这里,眼花缭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很过瘾。下来后,父亲气喘吁吁,脸色苍白,母亲忙抱着他。我妈跟我说,我爸太胖了,不忍心玩这个游戏。爸爸忙着挥手说没事。我不禁为自己的任性感到愧疚。我不该让我爸玩这个节目。同时,我很感动,也为有这样一个好爸爸而骄傲。那天,我们玩了很多节目,玩得很开心,我永远不会忘记。

就像电视主持人说的:快乐的时间总是太短,总是过得太快。转眼间,几天过去了,爸爸要回老家了。我和妈妈去车站给他送行。父亲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长大了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好好学习!很快暑假就要到了,你又可以回老家了

4.我为什么而感动优秀作文 篇四

看着窗外的雨,雨渐渐的下大了,突然,脑海仿如一震,似乎想起了什么,哎呀,今天忘带伞了,不过,没关系,妈妈等下肯定会来接我的,呀,妈妈昨天就跟我说了,今天她要去外面出差,可能要到很晚才会回来,那我不就要淋雨了啊,这怎么办啊,看看窗外的雨水,只是愈来愈大,看来老天爷是没有要停的意思了。

放学的时间到了,可窗外的雨仍是下得这么大,渐渐的,有的同学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只剩下了我和老师,“你爸爸妈妈是不是今天有事啊,要不,等下老师借一把伞来,我送你回家。”“哦,不用了,老师,我等下自己回去,我姐姐等下就来接我了,好,我该下去了。”老师家离我家有一段路,还是不要麻烦老师了。

来到楼下,雨势仍是这样猛烈,毫无渐退,要不再等等看吧,或许等下就下的小些了,雨水打落在身上,夹着迎面吹来的风,我不知不觉的颤抖起来,好冷啊,算了,赶快跑回家算了,看这雨是不会停的了,说完,踢腿便往前狂奔,雨越下越大,我低着头,径直向前跑着,路上的泥水溅了一身,我放慢了脚步,停下喘了口气,刚准备接着跑,突然头顶像被什么遮住了,难道雨停了,一时间,忘记了雨声还在耳边响起,“小姑娘,慢点啊,你跑这么快干吗啊?我在后面追了一路。呼呼呼。”一位阿姨边喘气边说着,“哦,是吗?阿姨,真不好意思啊,把你裤子都给弄脏了,阿姨,真是太谢谢你了。”“没事,没事,来,我们一起走,你家住哪儿呢?”“哦,阿姨,我住南台凯凌。”“哦,那离这儿没多远。”阿姨边给我撑伞,边说着,“阿姨,你住哪呢?”“哦···我也住那儿。”阿姨想了一会,答道。“那我们快走吧。”

阿姨一手搂着我,一手撑着伞,朝前走着,阿姨长得只比我高一点点,但那瘦小的身躯,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仿佛他那瘦弱的身躯能抵挡住任何风雨。就这样,我们两,这对陌生的路人,就这样在风雨里同走着,终于快到小区门了,我们也要就此分开了,阿姨把我送进了小区门,我也就此与阿姨道别了,我连说了几声谢谢,阿姨也便转身离去,可是她却朝我们刚走的道路走去,原来,阿姨是为了送我回家,才说自己住在这里的,茫茫烟雨中,我却将阿姨的背影看得一清二楚,他那瘦小的身体,却在我的眼中显得如此的伟大,模糊中我还看清楚了阿姨的衣服已经湿透了一半了,看着看着,泪水伴着雨水不觉得落了下来,我试图想用手擦掉它,但却不停地从脸颊滚落下来,我似乎已不能掌控,而我,此时也分不出那流落下来的是雨水还是泪水,虽然我只记清了那个背影,并不清楚阿姨长得是什么样子,但我明白了,这世间,到处充满了真情。若有缘,我一定会对阿姨大说声,谢谢。

5.为了什么而学习作文 篇五

学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老师们总想着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家长们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个稳定的工作。他们并不是错的,天下的哪个老师,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有出息。但他们没有想过,我们想干什么。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我觉得我们不应当这样。即使我们有出息,那又有什么,只不过是懂得比别人多一点罢了。而他们的道德却与他们的成绩无法成正比。城市生活的人想着自己的利益,想着如何去让别人羡慕自己,走进虚荣。这也是我不喜欢与城里人交往的原因。农村里,朴实的空气笼罩着整个村,没有私心,有的只是关心、和睦。

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道德成绩得到双丰收。而不是单一,而道德是最重要的。

6.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 巡回点拨法;讨论法; 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启示导入

观看视频《人为什么而活着——只为了简单梦,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了什么而活着?

答案提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了哪些知识? 答案提示: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3、“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具体表现些方面? 答案提示: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贫穷的孤寂的整个世界。

四、感悟鉴赏

文章开头和结尾你怎么理解的? 答案提示

1、从语言上分析:“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从作者情感上分析:即使是苦海但还要活而且是“乐意再活一次”更体现了罗素的博爱„„

五、拓展延伸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1)了解其他的名人为何而生;

(2)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应当怎么样活,在规划的理想蓝图上写下各自的理想追求。在《实话实说》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追求。

六、课堂小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怒放的生命》

七、作业布置

摘记本上写一篇课后感想。

7.《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稿 篇七

执教者: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李巧贞 2017.10.23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者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个单元,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目标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然后逐一阐明理由。追求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追求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了解人类心灵,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全文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与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罗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读教材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课确定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归纳出四个目标。

1.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特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有深刻意蕴的语句,体会哲理散文的语言特点)3.探究感悟(理解作者三个人生追求的内在联系,把握全篇文章的内涵。)4.拓展延伸(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小组自学成果的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一小组)(1)词语的掌握

(2)对内容的把握(罗素活着是为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文章的结构(4)课文的朗读 2.品味语言(第二小组)(1)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是对哲理佳句的赏析(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3)教师点拨。3.探究感悟(第三小组)(1)爱情、知识、同情心三者的内在联系(2)升华主题

4.拓展延伸(第四组)(1)齐读。

(2)学生讨论交流: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8.我为什么而学习作文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介绍

课文注释有关资料。

补充: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何而生?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段,总起,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具体分析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确: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

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课外补充: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虽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2、罗素追求哪些知识?实际是指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寻求知识的原因:(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

课外补充:罗素是个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写了70多部著作,还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学、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谓著作等身,知识庞杂。特别是临近80岁的高龄,即1951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居然在文学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真的令我们感叹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3、如果说,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境界,那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则把罗素带回尘世,带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怎么样?

明确: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课外补充: 的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也应该向罗素一样关心、同情这个世界,用爱来改变世界,冰心老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讨论:

1、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天堂”和“尘世”分别指什么?为什么除了需要爱情和知识之外,还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 [明确]“天堂”是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尘世”指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而人间的悲凉和苦难,又引起了他“不可遏制” 的同情,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同时,作者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一追求是作者另外两个追求的基础,使另外两个追求有了现实意义。

2、作者为什么认为“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明确】人类应有的生活,应当是充满着爱,充满着人性,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社会中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给人类散布了灾难,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压抑和毁坏了人性。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3、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渴望”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则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的精神活动;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最高的情感。作者的人生追求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小结: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说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又是总结。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总——分——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严谨,表明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尽可能地帮助人类减少苦难,是“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表现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五、感受非凡的语言魅力: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实际上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 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这句话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

【赏析】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了孤寂的可怕,越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六、课文发散: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为了亲情而活着

为了友情而活着

为了恩师而活着

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

为了良知而活着

为了正义而活着

为了美好而活着

为了成就而活着

为了奉献而活着

为了尊严而活着

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 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

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教师小结: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课后作业】

9.《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篇九

也许,为了我最亲爱得爸爸、妈妈,能让他么可以舒心,减少应有的牵挂和沉重伟岸的爱。

也许,为了帮助过我的恩人,亲密的朋友,存在,是为了那一点一滴,对他们的报答。

10.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十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 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 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11.我为什么而活着 篇十一

我为什么而活着明确目标: ⒈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⒉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罗素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要求:一边听读一边画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四、具体分析㈠师生共同讨论“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示例:⑴这三种激情…肆意地把我吹来出去,吹到绝望的边缘。 ⑵…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⑶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何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⑷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㈡简析内容⒈作者提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激情,哪三种激情?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明确:① 三种激情-- a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M解除孤寂M看到神秘缩影 b 、追求知识--人类M自然M社会 c 、同情苦难--儿童M被压迫被折磨者M老人M整个世界②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⒉讨论: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㈢讨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五、小结课文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上一篇:工程机械涂装下一篇: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