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指标

2024-09-28

抗菌药物指标(精选8篇)

1.抗菌药物指标 篇一

一、填空题

1、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种药品。A、3 B、4 C、5 D、不限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A、20% B、30% C、40% D、50%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C)DDD以下 A、20 B、30 C、40 D、50

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B)

A、20% B、30% C、40% D、5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中抗菌药物不包括(D)

A、抗细菌 B、抗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C、抗真菌 D、抗病毒、寄生虫

6、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第一责任人是(D)

A、药剂科主任 B、医务科主任 C、临床科室主任 D、医疗机构负责人

7、合理用药原则包括(D)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以上均是

8、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有(E)

A、制定合理用药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 B、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C、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

D、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E、以上均是

9、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描述有错误的为(A)。

A、对G+ 菌作用甚强,大于第一、二代 B、对G-菌作用强 C、其中一些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D、肾毒性较小

10、列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是(E)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B、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C、上市不足五年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 D、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权限为(B)A、住院医以上 B、主治医以上 C、副主任医以上 D、主任医师

12、越权限使用上一级抗菌药物时间权限为(C)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3、门诊患者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医师开具处方可以选择(A)A、一线+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三线 D、二线+二线

1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B)A、20% 50% B、20% 60% C、30% 70% D、30% 80%

15、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临床应用?(A)A、75% B、80% C、90% D、50%

16、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务人员?(A)A、30% B、40% C、50% D、60%

17、患者确诊为肠杆菌属感染,下列那个药物不应选用:(B)

A、氨曲南 B、万古霉素 C、环丙沙星 D、头孢噻肟

18、不符合抗菌药物常用用法的情况是哪个?(D)

A、氟康唑 0.2 qd B、青霉素 160万单位 ivgttt q6h C、头孢噻肟 2g ivgtt q8h D、阿齐霉素 0.5 tid

19、以下哪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C)。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20、以下哪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断DNA的复制?(C)A、四环素类 B、氨基糖甙类 C、喹诺酮类 D、磺胺类

21、以下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C)。

A、妥布霉素 B、环丙沙星 C、阿莫西林 D、阿奇霉素

22、以下属于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B)。

A、克林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青霉素 D、头孢美唑

23、抗菌药物分几级进行管理(C)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以下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的是(B)。A、青霉素和磺胺 B、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 C、红霉素和克林霉素 D、氯霉素和克林霉素

25、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C)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2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D)。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27、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D)。

A、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和光毒性 B、骨关节损害和跟腱炎 C、心脏的损害和肝毒性 D、以上皆是

28、在头孢菌素中,抗阳性菌活性最强的是(A)。

A、一代头孢 B、二代头孢 C、三代头孢 D、四代头孢

29、Ⅰ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药物抗菌谱考虑,应首选(C)。

A、喹诺酮类 B、第三代头孢菌素 C、第一代头孢菌素 D、氨基糖苷类 30、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1、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头孢菌素是(B)。

A、头孢唑啉 B、头孢他啶 C、头孢氨苄 D、头孢拉定

32、乳腺纤维瘤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3、腹外疝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4、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首选哪一类药物(B)

A、四环素类 B、氟喹诺酮类 C、青霉素类 D、氨基糖苷类

35、青霉素类的药物对以下哪些细菌不敏感(B)。

A、肺炎链球菌 B、绿脓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肠球菌

36、亚胺培南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D)。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碳青霉烯类

37、针对耐药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了解病人对细菌的耐药状态 B、针对耐药研发一些新的抗菌药物 C、合理用药 D、以上皆是

38、头孢吡肟属于第几代头孢类抗菌药物?(D)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39、喹诺酮类可能引起儿童:(A)

A、软骨损害 B、肾毒性 C、耳毒性 D、心肌损害 40、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A、磺胺药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头孢他啶

41、VRE是指何种耐药细菌?(D)

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C、耐甲氧西林表葡菌 D、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42、医院感染中常见的MRSA是指何种耐药细菌?(A)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43、以下不属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是(A)。

A、氨曲南 B、头孢曲松 C、哌拉西林 D、氧氟沙星

44、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E)

A、某类(种)感染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 B、病情 C、抗菌药物知识 D、耐药情况 E、以上均是

45、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46、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何种不良反应?(A)

A、青霉素脑病 B、肾脏损害 C、肝脏损害 D、胃肠道反应

47、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最好是在皮肤切开前(A)。A、0.5-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48、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多长时间最为合适(B)。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49、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包括:(D)

A、医护人员 B、环境中的飞沫、尘埃携带细菌 C、病人 D、以上都是 50、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优点是:(D)

A、减少毒副作用 B、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C、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D、以上都对

51、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可选用(A)

A、甲硝唑 B、诺氟沙星 C、氨苄西林 D、克林霉素

52、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D)

A、庆大霉素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5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E)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54、万古霉素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C)。

A、氨基糖苷类 B、β-内酰胺类 C、糖肽类 D、氯霉素类

55、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较安全的品种是(B):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二、是非题

1.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2.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3.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X)

4、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子肺炎(√)5.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6.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不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R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X)8.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9.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X)10.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X)

三、填空题

1、处方正文书写内容有药品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2、处方权的获得: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由医务部按规定授予处方权,同时在医务部与药房签名留样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3、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合格剂量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抗菌药物指标 篇二

1 材料

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日到5月19日和2011年10月20日到11月19日门诊全部抗菌药物处方(我院新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从10月20日正式开始实施)。查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参考资料。

2 方法

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通用名、用法用量、金额以及对应的疾病诊断等信息进行采集,采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法分析两个时间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见表1~2)

3.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6)

注:*各年龄段分别为y≤12、12<y<60、y≥60岁表2 疾病分布

注:**部分无感染性诊断处方未纳入统计

4 讨论

4.1 可比性

虽然处方时间处于不同的两个时间段,但本地区这两个时间段气候接近,且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处方数、男女比例、各年龄段比以及疾病分布相近,故具有可比性。

4.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2.1 品种数减少

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由42种减少到36种。使用品种虽然少了,但优化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构,减少了因品种分布不合理而造成的不合理用药。

4.2.2 口服剂型使用比例上升

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使用比例上升,注射剂比例下降。门诊患者感染大部分属轻症感染,口服剂型使用率上升,说明医师给药方案更趋合理,符合“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完全吸收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1]的原则。

4.2.3 联合用药比例下降

经专项整治,抗菌药物联用率由19.6%降至14.1%,医师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较前谨慎,合理性提高。

4.2.4 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

抗菌药物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41.9%上升为67.1%。基本药物是指能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3]。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减轻了患者就诊的费用,表明医师治疗时对于药品的选用更趋合理。

4.2.5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下降

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虽然较专项整治前下降,但占处方金额比仍偏大,有待改进。

4.2.6 喹诺酮类使用率下降

通过控制喹诺酮类临床应用品种数量,严格限制其临床应用指征(经验性治疗只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本院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严格控制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喹诺酮类使用率由实施前的22%降至9.46%,不合理应用情况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减缓了其耐药率的增加。但是,需警惕喹诺酮使用率下降导致其他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升带来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增加。

4.2.7 不合理使用情况有改善

对比专项整治前,抗菌药物使用频次、联合使用以及使用时程的合理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如使用抗菌药物但缺乏相应的感染性诊断、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使用、对药物抗菌谱不明联用不当,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5 小结

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我院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有了提高,但仍然有些问题需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教亦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等。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卫生部令第69号.

3.抗菌药物“专业概念” 篇三

微生物(microbe)

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等。

细菌(germs)

指微生物中一大类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直径一般在1微米左右。细菌对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敏感。

病毒(virus)

指一种体积微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病毒小于150纳米,小的病毒可小于50纳米。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大多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才能看见。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病原体(pathogens)

指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在体内与人体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称为条件性病原体。

免疫力

指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抗感染药物

含义较广,包括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抗菌药物

系指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吡咯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

原指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现在将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抗肿瘤、抗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以及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等也统称为抗生素。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外与体内(化学试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体外抗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抑菌药

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杀菌药

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

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异烟肼、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

广谱

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近年新发展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广谱抗菌作用。

耐药性

细菌对药物的对抗性。

固有耐药性

由细菌接触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变化,改变了代谢途径而产生的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MDR)

指某种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它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预防作用

针对有或无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包括无感染指征但有污染的伤口、伴有免疫缺陷疾病或严重合并症、手术操作可能污染(如手术时间长,手术部位受损严重,各种介入性操作等)以及老年人、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激素或抗生素及长期进行放疗、化疗的人。

治疗作用

指使用抗菌药物医治细菌性感染。即病原学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性质和诊断(如外科伤口感染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等以及感染的伤口存在)。

序贯序法和替代疗法

序贯疗法 急性、中重度感染,经短期静脉投用抗生素,感染基本控制后,改用同类或同种抗生素的口服制剂。这种疗法称为序贯疗法。

替代疗法 基本同序贯疗法,但静脉与口服抗生素不是同类药物、同种药物。

抗生素轮换

抗生素轮换是在某一预定时间里对某一用药指征患者采用某一治疗方案,之后的某一预定时间里对于同一用药指征患者换用另一种治疗方案。用于轮换的治疗方案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并交替使用。抗生素轮换的出发点是新治疗方案会有助于降低前一方案的耐药性,恢复初始抗生素治疗价值,使之在将来的治疗中更加有效,减少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升阶梯疗法和降阶梯疗法

升阶梯疗法 对于轻型感染患者,医生根据临床经验,估计病原菌,初始治疗选用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作为最后选用,若体温持续高热不降,临床症状无改善,再换用高一级抗生素,是种“逐步升级”的治疗方法,习惯称作为“升阶梯疗法”。

降阶梯疗法 对于危、重型感染,在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先用广谱、“高档”(效力强大)的抗生素,以覆盖可能引起感染的所有致病菌,待感染有效控制、病情好转、稳定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改用窄谱抗生素。即所谓“降阶梯疗法”。

联合治疗策略

针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及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内感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补充单一用药抗菌谱的不足,防止单药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这种治疗策略称之为“联合治疗策略”。

短程治疗策略

依据抗菌药物药药动学(PK)/药效学(PD)参数优化治疗方案,部分感染的常规疗程可明显缩短,其效果与标准化治疗一样有效,细菌学清除率并没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多耐药菌的出现。另外,对围手术期短程抗生素冲击疗法预防术后感染也具有很大的优点。

国外众多学者研究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感染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疾病短疗程和常规疗程的临床疗效,证明差异并无显著性。如呼吸喹诺酮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3~5天疗程和社区获得性肺炎5天疗程与标准7~10天疗程一样有效。呼吸机相关肺炎(只要不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发酵菌感染),8天疗程与15天疗程疗效相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

所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righttime)、针对合适的患者(rightpatient)、使用正确的抗菌药物(rightantibiotic)。执行“3R”原则对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起到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讲,可以起到减低细菌耐药发生率的作用;而对于整体社会来说,可以减轻患者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二重感染

即菌群交替症,是指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感染,常为耐药细菌感染。其发生与抗菌药物抑制敏感细菌造成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来菌侵入有关。病原体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真菌。

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后6~8小时,出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一般于12~24小时消失。

4.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2012年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专项自查,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情况:

1、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十名的品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拉定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g、头孢唑啉钠0.5g、头孢曲松钠1.0g、克林霉素磷酸酯0.3g、左氧氟沙星0.3g、替硝唑0.4g、头孢哌酮钠|舒巴坦1.0g;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致为65%,针对每位患者而言抗菌药物使用的较少;

3、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我院从不给患者使用;

5、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大约占到门诊处方总数的23.60%;

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各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

学习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我院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3、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4、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存在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药物用法用量不规范。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1、加强各临床科室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上级医师讲课,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核。

2、对各科室抗生素应用进行监管,对超范围使用、超长期使用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科室定期进行自查。

3、严格控制门诊抗生素处方比例,门诊药房进行监控,及时提醒超范围使用抗生素的门诊医生。

4、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严格监察,避免手术患者出现抗生素滥用情况。

5.抗菌药物培训总结 篇五

为切实加强我院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我院于9月15日下午,在院会议室召开“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对我院及社区全体医师、药师进行培训。根据培训的要求,以扎扎实实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加强宣传、强化培训,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专项整治为动力,全面规范用药行为,推进合理用药落到实处,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要注重结合,把专项整治活动与“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相结合,扎实推动专项整治向纵深开展。培训工作要求全院广大职工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该项培训工作中。药房xx药剂师对参加会议的人员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培训: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指导原则。

这次培训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准备的也非常充分,内容精细,接受培训的人员非常认真,共培训人员35人次,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Xx镇卫生院

6.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篇六

主要内容  抗菌药物相关政策与制度  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 我院常用抗菌药物特点

抗菌药物管理的范畴  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国家近几年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政策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 《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 《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5月8日 制度与文件

抗菌药物控制目标

抗菌药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处方点评制度 抗菌药物公示制度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抗菌药物控制目标 抗菌药物使用率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 我院现阶段指标:住院---58%,门诊28%,急诊---50%  要加强对门急诊考核

病原学送检率 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取样 -----

有样必检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注: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 DDD(defined daily dose):限定日剂量 使用强度计算举例  假如我院某科2011年使用抗菌药物3种;分别为头孢唑肟钠1g的2000支,头孢曲松2g的500支,阿洛西林钠2g的1200支,该科2011年共出院600人,平均住院天数15天,计算该科2011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头孢唑肟钠DDD为4g,头孢曲松DDD为2g,阿洛西林钠DDD为12g 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2000*1/4+500*2/2+1200*2/12=1200  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1200*100/(600*15)=13.3

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措施 

1、缩短用药天数 

2、采用合适的用药剂量 

3、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 我院现阶段使用强度70DDD,要达到40DDD任务艰巨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目标 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药物选择合理

抗菌药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级别  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非限制使用(第一类)

限制使用(第二类)

特殊使用(第三类)

非限制使用级(第一类)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第二类) 与非限制性抗菌药物相比较,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抗菌药物。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第三类) 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管理重点

抗菌药物处方权调剂权的获得  1.医院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 2.执业医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

中级及以上----限制使用级处方权;

副高及以上-----特殊使用级处方权。 3.药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权。

抗菌药物分级分类管理措施  通过医院HIS系统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控制。

 不得将第三类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性使用。 特殊使用级(第三类)抗菌药物不得在门

诊使用。

 不得超越权限使用抗菌药物,谁签字谁负责  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合理的使用分析记录

抗菌药物分级分类管理措施 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应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h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绩效考核------处方权、病程记录、合理性、第三类药物的管理

住院医嘱中使用记录的书写要求  感染诊断(必须写) 预防使用指征  与感染相关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  可能致病菌  病原学有结果必须分析  选用抗菌药物理由

--------切记不要盲目选择,抗感染治疗方案必须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1)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病原学检测(要求有样必检)。(2)患者需使用第三类抗菌药物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并填写《武汉市普仁医院抗感染治疗会诊记录》。(3)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第三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医嘱,(4)并同时填写《武汉市普仁医院临时用药申请单》,一次申购量不超过5天,由科主任审批。

-----------会诊人员与开医嘱医师不能为同一人

-----------使用第三类抗菌药物也需写病程记录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5)具有抗菌药物调剂权的药师凭《武汉市普仁医院临时用药申请单》对第三类抗菌药物医嘱进行审核、一次性发药。(6)医师监测病人的用药疗效,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对病人用药方案进行调整。

抗菌药物的遴选与定期评估制度 品种及品规要求

 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

 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品种及品规要求  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医院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程序

1、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2、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以上成员审议同意。

3、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抗菌药物的清退与更换程序

1、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临床科室、药学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

2、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1/2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应当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3、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严进宽出 特殊治疗需要的临时采购程序

1、因特殊治疗需要,医院需使用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2、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特殊治疗需要的临时采购程序

3、医院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

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药物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监测的重点 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采用措施  调查超常用药的科室、医师是否有违规  公示药品使用情况  限量、限科室  停药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法律法规要求 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处方管理办法》第44条 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44条

处方点评范围 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  住院病历医嘱 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 第三类抗菌药物应用

点评依据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国家处方集  药品说明书  各相关指南 点评数量  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

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处方点评结果考核  医疗机构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 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处方和医嘱一处不合理将扣发绩效工资50-100元 ------加大了点评力度 处方权与调剂权的管理  超常处方:  1.无适应证用药; 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处方权与调剂权的管理 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 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处方权与调剂权的管理 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预警机制  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

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

恢复其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性信息发布  检验科提供细菌耐药数据  药学部分析,提出预警信息  由院感办发布结果,并监督执行

 至少每半年发布一次 围手术期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 I类切口预防性应用的指征 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等; 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使用时需注明原因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手术名称 药物名称 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 

头孢曲松 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可加用甲硝唑

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孢

 阑尾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 

肟;可加用甲硝唑

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结、直肠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

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 肝胆系统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 

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 

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心脏大血管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 泌尿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

环丙沙星

 一般骨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 (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菌素,头孢曲松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妇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 

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 

加用甲硝唑

 剖宫产

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 不应使用头孢硫脒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

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 清洁手术不应联合用药

给药方法---术前给药 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注意医嘱的书写

-----术前()分钟使用

 剖宫产断脐后立即使用

给药方法----术中给药

如果手术时间

>3h

或失血量大(>1500 ml)

预防使用疗程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预防用药剂量 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

单次使用剂量:  头孢唑啉 1--2g;  头孢拉定 1--2g;  头孢曲松 1--2g;  头孢呋辛 1.5g;  甲硝唑 0.5g。溶媒体积 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ml,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需要监测结果确定)

溶媒体积  克林霉素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600mg的本品应加入不少于100ml的输液中,盐酸克林霉素至少滴注20分钟,克林霉素磷酸酯滴注30分钟。(1h内输入的药量不能超过1200mg)。 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使用抗菌药物须注明“感染诊断”

如水痘、感冒、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中毒、月经失调、耳鸣、过敏、痛风、心力衰竭等

都不是使用抗菌药物指针 明确病原菌 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

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社区、医院)、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

 正确采集感染标本

正确采集感染标本  局部准备,标本采集病变部位  尽可能在合适的时间采集标本,如痰培养以清晨最佳,血培养在寒战或者体温刚刚开始升高时在不同部位采血培养2套

 尽量采集总量标本,如成人血培养宜采集10ml以上  所有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

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 简写介绍  凝固酶阳性的: 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 凝固酶阴性的:  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 MSSE----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

 AmpC 酶---AmpC β-内酰胺酶

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 

对某种病原菌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

肯定无效

即使药敏提示敏感也不应选用 葡萄球菌  天然耐药:氨曲南,多粘菌素,头孢他啶  获得性耐药 :青霉素耐药约95%

 对苯唑西林敏感,可选苯唑西林,一代头孢,克林霉素  对苯唑西林耐药,可选万古霉素,可加利福平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 药敏表现:苯唑西林耐药或头孢西丁耐药  耐药特征:对所有-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对喹喏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交叉耐药;仅对万古敏感。

 治疗:

 皮肤感染:清创(抗菌药物全身应用可选)

 重症感染:糖肽类、利奈唑胺

 特别注意:

 一次血培养检出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0%为污染菌

 痰培养分离的MRSA可能为定植菌,意义不大

非发酵糖革兰氏阴性杆菌  多为条件致病菌,包括:

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不动杆菌

天然耐药(共同特征)如:

一代、二代头孢、头孢西丁、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

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利福平、利奈唑胺

非发酵糖革兰氏阴性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对-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天然耐药

对氨基糖苷耐药

首选磺胺类(TMP/SMZ),可选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可联合使用

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细菌 产持续高产am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  常见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  特点:属于诱导酶,体外药敏试验对三代头孢可能敏感,但临床治疗无效,对头霉素类也耐药  治疗选药: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

注意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 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注意抗菌药物在体内组织分布  骨组织:克林霉素  胆汁: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 前列腺:阿奇霉素、喹诺酮类、磺胺  脑组织:氯霉素、磺胺嘧啶、异烟肼  炎症期可透过血脑屏障: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

注意病人生理病理特点  肾功能减退患者:  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 应避免使用,确有指征需使用者应调整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糖肽类、伊曲康唑  不宜选用:呋喃妥因

注意病人生理病理特点  肝功能减退患者避免使用:

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

注意病人生理病理特点

新生儿、小儿、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 β-内酰胺类相对比较安全

 喹诺酮类18岁以下禁止使用  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 注意给药剂量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的适应症 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菌 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的剂量相应减少,如两性霉素与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

炎,可使两性霉素剂量减少 联合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注意用药顺序

如磷霉素+万古霉素,先用磷霉素  注意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协同

红霉素+克林霉素-----拮抗  注意抗菌谱

厌氧菌感染:克林霉素+奥硝唑-----重复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 给药途径

轻症—口服

重症—静脉,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

β-内酰胺类不宜局部应用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 给药间隔 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 抗菌药物后效应

 特别重要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给药疗程  抗菌药物的疗程因不同感染而异 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给药疗程  血流感染(症状消退后1-2周) 急性骨髓炎(42天) 感染性心内膜炎(4-6周以上)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10-14天) 伤寒(退热后7-10天以上) 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不少于10天) 单纯性膀胱炎3-5天,反复发作性膀胱炎经14日抗感染治疗后,维持4-6周  前列腺炎(1-3个月)

根据不同疾病使用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 抗菌药物更换

 一般使用48-72小时,根据临床疗效调整  不宜过于频繁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糖肽类、磺胺类

 神经系统毒性:

中枢:泰能、大剂量青霉素、喹诺酮类

周围:氨基糖苷、呋喃类---周围神经炎

 肝毒性:磺胺类、两性霉素  耳毒性:氨基糖苷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 血液系统毒性:

氯霉素-----再障、白细胞减少

磺胺类、喹诺酮类(替马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溶血性贫血

头孢哌酮-----凝血障碍  心脏毒性:喹诺酮类(QT间期延长)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 变态反应:

 二重感染:下列品种易引起:二代、三代头孢,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

我院常用抗菌药物特点 抗菌药物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不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西丁、米诺

单环类 :氨曲南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我院暂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他唑巴坦、克拉维酸

抗菌药物分类  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庆大、依替米星、大观  大环内酯类:克拉、阿奇、地红霉素  林可霉素类:林克、克林  四环素类:  酰胺醇类:氯霉素类  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抗菌药物的分类  抗真菌药

1、多烯类:两性霉素B

2、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 其它类:多粘菌素(我院无)

磷霉素

夫西地酸

抗菌药物分类  合成抗菌药的分类

1、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类

2、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左氧、莫西

3、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

4、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 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 青霉素类  作用特点: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半衰期短。 分类:

天然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

耐酶青霉素类:苯唑、氯唑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阿洛、美洛、哌拉

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类  青霉素G:

目前仍然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但不推荐用于金葡菌的感染,耐药率很高,不建议用于切口预防感染。 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 氨苄西林:

对金葡菌(MSSA、MRSA)无效,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对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肠球菌感染首选。 阿莫西林: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口服血药浓度约高一倍以上

禁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因用本药易发生皮疹)。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 此类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抗菌活性。

 哌拉西林:对中枢感染疗效不确切  美洛西林、阿洛西林:作用弱于哌拉西林  哌拉、美洛、阿洛均可用于铜绿和肠杆菌科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青霉素类  注意事项:  无论何种给药途径,用药前均需询问青霉素过敏史并需先做皮试。(指导原则规定)青霉素类

 大剂量可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青霉素脑病、反射亢进、幻觉或知觉障碍等。 大剂量时分多次给予  在pH6-7溶液中较稳定,溶于葡萄糖中有分解,不能与酸性、碱性药物配伍。 可透过血脑屏障(青霉素G、氨苄西林)。 不可鞘内注射

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头孢羟氨苄、唑啉、拉定、硫脒  第二代:替安、呋辛、丙烯  第三代:噻肟、哌酮、曲松、唑肟、地尼、克肟  第四代:吡肟、匹罗 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  抗菌作用: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活性比广谱青霉素强,对MRSA、MRSE无效  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唑啉  血脑屏障穿透性差

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  抗G+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稍弱  抗G—菌活性如流感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科、柠檬酸杆菌活性较第一代有所改善,对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沙雷杆菌无效  肾毒性较第一代为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抗金葡菌等G+活性不如一、二代  对G—杆菌作用强大,抗菌谱扩大,哌酮、他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其他品种较差 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哌酮略差,但对ESBLs不稳定  适用于严重感染,G—杆菌所致的中枢感染,不能作为常见感染的一线药物或预防用药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肾毒性很低  曲松、噻肟、哌酮可渗入炎症CSF中  血浓度:曲松、哌酮高  半衰期:曲松7~8h,其他1~2h  排出:哌酮80%胆汁,曲松40%胆汁,他定和噻肟(体内代谢)主要经肾排出  药物使用:肝功能减退选他定、噻肟,肾功能减退选哌酮、曲松 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  对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 对细胞膜的穿透性更强 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强,对bush I组AmpC酶稳定。 对G+菌作用增强  与第三代无交叉耐药性  血浆半衰期约2h,主要经肾排除

头孢菌素类  注意事项 

各代头孢菌素口服品种 用于轻症感染,不用于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MRSA MRSE 感染

头孢菌素类  注意事项 

是否应作皮试,应以法定药品说明书为准。该做的还要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举证责任倒置) 胃肠反应和菌群失调,特别是二、三代头孢  凝血功能障碍、戒酒硫样反应(哌酮) MRSA、肠球菌对所有头孢均耐药 各种头孢菌素特点  头孢唑啉:对G+菌作用较强。除脑组织外,全身分布良好,尿药浓度高。在国外评价很高,广泛用于心血管、妇产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手术感染预防。 头孢硫脒:唯一对肠球菌有作用的头孢菌素  头孢拉定:既可口服,又可静注。SFDA提醒,口服制剂与血尿有关

各种头孢菌素特点  头孢呋辛:  对G+、G—均有活性。 脑膜炎时,脑脊液(CSF)能达到有效浓

度,对金葡菌活性差,对铜绿假单胞菌、弯曲杆菌、脆弱类杆菌无作用。 用于中度感染、大的手术围手术期用药、降阶梯治疗,对正常菌群影响小。 能透过胎盘屏障,羊水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对肾脏损害轻 各种头孢菌素特点  头孢噻肟:

对G+与一代相似或弱,对肠杆菌科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差。可透过有炎症的脑膜。 头孢曲松:

对G+有中度抗菌,抗G—作用强,CSF达到有效浓度。

t1/2=6~8h 一般感染:1g/日,严重感染1g次,2次/日。脑膜炎病人用量<4g,2次给予

各类头孢菌素特点  头孢哌酮:抗菌性能与头孢噻肟相似而较弱,但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尿液、胆中高浓度,可透过发炎的脑膜. 头孢唑肟:与噻肟相似,骨中高浓度  头孢地尼:口服类,强大的抗葡萄球菌活性

各种头孢菌素特点  头孢吡肟:

对G+与一代相似或较弱

G—比他定强4倍,对铜绿=他定,对厌氧菌无作用,对MRSA、MRSE、肠球菌无效

化脓性脑膜炎可选用

头霉素特点  头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显著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异。头孢美唑和头孢西丁的抗菌谱类似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米诺则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近

 对ESBLS相对稳定,头孢美唑稳定性高。 头孢西丁易被bush I组AmpC酶水解,有较强的β-内酰胺酶诱导作用,与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合用可发生拮抗  对多数厌氧菌敏感  对铜绿、阴沟肠杆菌耐药  适用于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单环类特点  氨曲南:  与头孢三代无交叉耐药性、无交叉过敏性  对需氧G—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需氧G+、厌氧菌无作用。 对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可被ESBLs水解。 与氨基糖苷有协同作用, 不干扰红霉素、万古、氯唑西林的作用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G+、G—、厌氧菌,包括产酶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难辨梭状菌有良好作用。对ESBLs和AmpC酶高度稳定,对MRSA无效,对嗜麦芽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肠球菌无效。该类药具高诱导性,易产生诱导酶,不宜一线使用。

 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不用于CNS感染  碳青霉烯类属超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真菌感染最早5天就可出现,如出现加用氟康唑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A、克拉维酸

诱酶能强

不透过血脑屏障  B、舒巴坦

诱酶能力轻

C、他唑巴坦

诱酶能力轻  常用的联合制剂:  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 1:2或1:4  舒普深=舒巴坦/头孢哌酮

1:1  他唑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 1:1 氨基糖苷类特点  属静止期杀菌剂。 抗菌谱广,对G+、G—均有作用,对肺链、溶链等作用差,对厌氧菌、MRSA、MRSE无效。 具有抗生素后效应(PAE)4~8小时。 浓度依赖型,一日剂量一次静滴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耳肾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氨基糖苷类特点  不宜作为门急诊首选用药(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由于其毒性反应,本类药物也不宜用于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初发病例的治疗。 本类药物不可用于眼内或结膜下给药,因可能引起黄斑坏死。

 一般以联合用药为主

氨基糖苷类特点

 注意事项  监测耳肾毒性(尿常规、听力电测定)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 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尽量避免应用,必需使用者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 妊娠期避免用 大环内酯类特点  药理作用: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速抑菌剂(生长期抑菌剂)

 广谱抗微生物作用:肺球、溶链、葡球、肠球、白喉、破伤风等,青霉素替代选用药。

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厌氧球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是治疗军团菌、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大环内酯类特点

 肝、胆汁、前列腺、痰液中浓度较高

 本类为肝药酶抑制剂,与甲泼尼龙、茶碱、卡马西平、法华林等同用时可使上述药物血药浓度增高而产生不良反应。各种大环内酯类作用特点  克拉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较好的作用。在扁桃体内的浓度比血清浓度高一倍,肺脏浓度比血清浓度高5倍,能杀灭幽门螺杆菌。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障碍。

2、孕妇禁用,哺乳妇女慎用,12岁以下不宜使用。

禁止与特非那定使用,与氨茶碱联用,注意监测

各种大环内酯类作用特点  阿奇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强2~4倍。 t1/2=41h,每日一次给药。 疗程:连续用药3天,停4天。林可霉素类  药理作用: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克林霉素:不进入CSF(脑脊液);用于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引起的妇科感染(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使用);是金葡菌骨髓炎的首选药。 克林霉素口服制剂吸收良好,可作为序贯治疗的选择。 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联合应用。林可霉素类  不宜用于胃肠道疾病,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注意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如有可疑应及时停药。

 本类药物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应避免与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合用。

 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使用剂量较大时,偶可出现尿潴留。

 本类药物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糖肽类  万古、去甲万古、替考拉宁(壁霉素) 0.5万古=0.4去甲万古:抑制细菌细胞壁糖肽聚合物的合成,因耐妨碍细胞壁的合成  抗菌谱:G+球菌,G+杆菌,G—球菌。主要用于MRSA、MRSE和其它MRCNs,在脑膜炎病人,可能达到治疗浓度,用于肺、心内膜炎、败血症及其他严重感染。

糖肽类--注意事项

 局部刺激性大。 输入速度较快,导致红斑样或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躯干部为甚→红人综合征(刺激组胺释放)。 有严重的耳、肾毒性(严密观察)与药物纯度有关,但低于氨基糖苷类,应控制疗程(一般不宜超过14d)和剂量。糖肽类--注意事项  不宜用于:(1)预防用药;(2)MRSA带菌者;(3)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常规经验用药;(4)局部用药。 新生儿、孕妇、肾功能减退者避免应用,有指征时TDM下应用。 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与麻醉药合用时,可能引起血压下降。

硝基呋喃类 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  主要用于较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 注意:

1、空腹吸收好。

2、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药疹),周围神经炎,溶血性贫血。

3、连续用药不宜超过2周 硝基咪唑类  甲硝唑:

1、用于预防或治疗厌氧菌引起的局部或系统感染。

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不良反应:

1、有肠道反应,口腔中金属异味。

2、周围神经炎和惊厥。

3、可致白细胞减少。

4、孕妇禁用。

5、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一周内,禁用乙醇饮料或药品(氢化可的松)。 奥硝唑:作用比甲硝唑强,用量少 氟喹诺酮类特点  抗菌谱广:G-杆菌,部分G+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但对G+菌作用弱  体内分布广:渗透性好,前列腺、前房、骨组织达到有效浓度。细胞内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 既有静脉用药,也可口服,便于转换疗法。静脉和口服血药浓度相似,国外以口服居多。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 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精神症状。 抑制GABA(r-氨基丁酸),可诱发癫痫(左氧、加替) 升高血糖(左氧、加替) 动物实验表明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8岁以下禁用  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导致肝损害。 光敏反应、皮肤潮红肿胀。司帕常见、洛美、培氟也可发生,服药期间应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照射。 跟腱断裂、QT间期延长、肺囊性纤维瘤 氟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

1、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2、抑制茶碱的代谢,使茶碱血药浓度升。

3、利福平、氯霉素均可使本类药物作用降低。

4、合用抗心率失常药(Ⅰa、Ⅲ)、西沙比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延长QT间期 如何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

一、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经验性治疗不一定作为首选,如上感,急性感染性腹泻

有报道某些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可能引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患者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如何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

二、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三、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其他类  磷霉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为杀菌剂,对G+、G—均有作用。t1/2=30分钟。 特点:

1、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无过敏性。

2、尿药浓度高。

3、体内分布广泛,不良反应轻微。

4、有一定量透过脑膜。

5、与万古等联用于MRSA、MRSE。

6、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有协同作用(因造成细胞壁缺损,有利于其它药物渗透) 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先使用磷霉素 其他类  夫西地酸:  用于葡萄球菌感染,包括MRSA  不宜长期使用,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 联合用药耐药性发生率较低  一般不做首选用药,适用于较重病例或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深部抗真菌药  二性霉素B特点:抗菌谱广,活性强,但肝肾毒性大,输液相关副作用多。对土曲霉和放线菌不敏感。 剂量:从0.1mg/kg/d开始逐日增加到普通注射剂0.5~1mg/kg/d,如果治疗中断7天以上,需重新自小剂量(0.25 mg/kg)开始用药,逐渐递增剂量。

 本类药物需缓慢避光静脉滴注,常规制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4~6小时或更长;含脂制剂通常为2~4小时。给药前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或抗组胺药或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推注,以减少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反应。 给药方法非常重要

深部抗真菌药  吡咯类抗真菌药

 氟康唑: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效果好,对克柔、曲霉无效,对光滑呈剂量依赖。 可透过血脑屏障。深部抗真菌药  伊曲康唑:抗菌谱包括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和部分曲霉,对毛霉无效。

 因胶囊剂口服吸收差,现较少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本药口服液适用于粒细胞缺乏怀疑真菌感染患者的经验治疗和口咽部、食道念珠菌感染。 伊曲康唑注射及口服后,尿液及脑脊液中均无原形药,故本药不宜用于尿路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伊曲康唑不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

深部抗真菌药  伏立康唑:抗菌谱广、作用强大。 轻中度肝功能不良者负荷剂量不变,维持量减半。 中度肾功能减退者,建议口服用药

7.抗菌药物指标 篇七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管理,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8.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八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1月本中心门诊处方35 247张,对其中3 701张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调查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等,统计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等并进行分析。

1.2方法

按月对处方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的百分比并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分析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共抽取2011年1-11月门诊处方35 247张,经统计,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3 701张,占10.5%。每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见表1。

2.2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3 701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其中不合理处方162张,占4.4%。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表1可见,2011年1-6月本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4.9%逐渐下降至8.9%,7-11月在9.5%上下波动。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本中心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超权限使用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为特殊使用类,主任医师方可开具,而开具处方的医师为主治医师,属超权限使用。通过电脑HIS系统抗菌药物权限的设置,可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3.2.2超限用适应证使用

如阿奇霉素注射剂。根据《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奇霉素注射剂的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处方诊断为支气管炎,超阿奇霉素注射剂限用适应证使用,且诊断不规范。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3.2.3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开具头孢克洛胶囊。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又无合并细菌感染,不应选择抗菌药物。如诊断为高血压,处方开具替米沙坦片、头孢拉定胶囊。处方中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无指征用药,二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完善。

3.2.4漏签名盖章

打印的电子处方、修改处无医师签字或未注明修改日期。

3.2.5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如培菲康与头孢拉定合用,两者药效都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2.6用法不合理

盐酸克林霉素的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而实际上却是将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用药中还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个别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7用量不合理

左氧氟沙星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剂量可一次使用。如诊断为尿路感染,根据药品说明书,应为每日1次,每次0.25 g。而实际上却是开成每日2次,每次0.5 g。服用剂量加大、次数增多,不但不会提高药效,反而會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3.2.8给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本次抽取的处方中,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很多为每日1次,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9治疗方案不合理

抽查处方发现有一患者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并频繁更换品种,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11-12-22)

上一篇:诗文比赛台词节目串词下一篇:医师外出会诊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