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秘密(精选8篇)
1.大自然的秘密 篇一
大自然的秘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4、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
(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大自然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快乐,能对资料进行整理,谈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其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秘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板书:大自然的秘密)
现在我们回顾本篇文章的词语“踯躅、突兀、颓丧、伫立、佳肴、戈壁、孵化、叼走、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自作聪明。”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掌握的不错,那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二、围绕主题,研读赏析。
1、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出示课件:加拉帕戈斯群岛图片
师:让我们一起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在这片美丽的岛屿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请同学们将书翻到68页并齐读课文,了解一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评价学生朗读)
师:谁来说说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旅游者为了救助一只小海龟而引发小海龟群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事情)
师:哦,原来是旅行者与小海龟发生了冲突。(板书:旅行者、幼龟)
2、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师:这些旅行者和小海龟怎么会发生了冲突呢?现在我请名同学们自读文章1、2自然段。
师:作者一行人去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目的是什么?
师:太平洋绿龟只能在岛上产卵、孵化小龟,几个月后,小龟长大了,要离开巢穴进入大海了,你知道它们怎么进入大海吗?
师: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学生自由读文。
师:小海龟这次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咱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至12自然段。
师:在幼龟入海过程中遇到了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干平安地进入大海呢?
师: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知道它们是先派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的呢?
出示课件:“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
提问:这第一句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幼龟它在干什么?你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还可以怎么说?
师:是呀,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身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出示课件:“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用它那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那这时向导和我们分别说了什么?请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师:看到此番情景向导是怎么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板书:救龟)
师:就在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身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语气变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11自然段,请在课文里寻找此时发生了什么。(板书:被啄)
师:当看着食肉鸟们正大饱口福时,此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师:虽然我们在尽力弥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这说明许多幼龟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口中之物。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此刻,鸟儿们的心理;我们人类的心理。(板书:自责、悲惨)
师:是呀,此刻,鸟儿们是多么高兴(得意),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后悔(痛心)呀!
师: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惨状吧。
出示课件:(几十只食肉鸟在疯狂地啄食着海滩上的幼龟)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残酷的画面,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如何的?(伤心,难过,为小海龟感到悲伤)
师:此刻大家的心情就是那群旅行者的心情,他们甚至还要比我们还要痛心懊恼,这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而造成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悲叹。向导这时是怎么说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带上感情来读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人们的那种无奈与悲伤。(评价朗读)
师:这也就是他们冲突的最根本原因,那么同学们我们要如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呢?
(遵守自然之道,不要破坏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不要去干涉动物的行动,不要替他们安排什么)(板书:遵守自然之道)
3、课堂讨论活动:导游对错大家谈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向导的看法;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哪些事情?(你还知道人类遵守自然规律的哪些事情?)
五、布置作业写倡议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倡议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起草。全班交流。
六、总结感知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因此,人类应该多一些对自然界的关心,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学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人类自己。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旅行者
救龟
自责
冲突
人类要遵守自然之道
幼 龟
被啄
悲惨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重难点能够渗透。能联系上下文,谈对向导的看法,谈大家的表现。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但学生们却没有做到大胆发言,所以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本节课有欠妥之处:教师自己语言不够亲切,课堂环节过渡语不自然,所以没有让整堂课得到升华。
2.大自然的秘密 篇二
举个典型的例子:网上帖子名为《你绝对没想到的赚钱秘密》。号称“99.9%人, 终身无法得知的赚钱秘籍!它将带你穿越赚钱的迷雾, 走进营销的七彩世界……正如它改变千千万万的人一样, 它将改变你、你的企业和你家人的命运!建议你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 静静地阅读……”
发帖者称, 他使用这套方法, 19岁就在深圳5000元买50万元的房子, 两个月内转卖55万元赚5万元;21岁不花一分钱, 购买360万元的房子, 并且银行心甘情愿帮他供楼;21岁的他在深圳已经拥有20套房产。
太不可思议了, 绝对的暴富。但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赚钱秘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90%是传销, 使用蛊惑人心的文章拉人“入伙”;10%是兜售所谓的赚钱函授资料, 其实根本没什么实际用处。有些甚至是传授催眠术的。
还有一种典型的例子:网帖一般名为《内部职工传授某知名企业产品绝密配方》。号称“我是某知名餐饮企业职工, 无意间得到产品绝密配方。有意者速联系!难得机会不容错过”!
3.信息素——大自然的“秘密语言” 篇三
19世纪一个春天的早晨,法国动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坐在屋子里观察一只破茧而出的雌性天蚕蛾,他把这蛾子放进一只薄纱的笼子中,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结果,那天晚上,他的房间里飞来了几十只雄性天蚕蛾,它们通过窗户飞进屋来。法布尔后来写道:“那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入侵’。”
见一些蛾子直接飞向那笼子,法布尔便开始做实验,他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告诉它们那里有一只雌性天蚕蛾。他发现,不论把雌蛾放在哪里,只要装蛾子的容器不是密封的,例如食橱或者抽屉等,那些雄蛾就能够找到它;但假若把雌蛾放进密封的盒子或者玻璃瓶中,雄蛾们便失去目标了。
法布尔很快明白,雄蛾不是凭借景物和声音找到雌蛾的,它们凭借的是气味,这表明雌蛾在散发着某种能引诱雄蛾的化学物质。然而,那是什么呢?
信息素是动物间的“信使”
在此后大约一个世纪里,人们都在怀疑那种物质的存在。直到1959年,德国科学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才果真找到了它。这位科学家和他的研究团队花了20年时间研究雌性蚕蛾用以吸引雄蛾的气味,他们从几十万只蛾子的身上萃取化学物质,最终锁定了那让雄蛾们趋之若鹜的东西,他们称之为“蚕蛾性诱醇”(bombykol)。这以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蚕蛾性诱醇”类似的东西。这些化学物质,人们现在统称为信息素。
人们发现,信息素是动物间的“信使”,在动物中起协调行为、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蚂蚁在进食后会在返回蚁巢的路上留下信息素,它的气味会被其他蚂蚁所解读,意思是,“饱餐了一顿,真不错。”同时,另一种不同的信息素还会让正在寻找食物的蚂蚁改变方向,通知它们前面已经没有食物了。
蚜虫也释放信息素,当蚜虫受到天敌的袭击时,它们的信息素会告诉邻近的蚜虫赶紧逃离。事实上,释放信息素的动物有很多,从龙虾到大象都不例外。在很多情况下,信息素是动物的香水,是求偶的信号,对于同种的异性,它们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科学家们仍然对信息素怀有无限的疑惑和好奇,他们发现自然界中充满了利用信息素进行“诱惑”和“欺诈”的行为,不仅是动物,植物亦如此。有些植物会“克隆”其他动物的信息素以用于“自私”的目的,例如,有些植物会模仿昆虫的信息素以吸引昆虫为自己授粉。而人类也从动植物们的这种行为中深受启发,科学家们发现利用信息素是一种防治害虫的有效办法。只是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释放信息素,如果是,其他人又在如何解读这些信息素。科学家们怀疑,说不定在大自然的这个“信息素俱乐部”中,我们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
行为怪异的鱿鱼
有关信息素的研究,尽管人们多将重点放在昆虫上,但人们也发现,很多昆虫以外的动物也使用信息素,其中一类动物更是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头足类动物,包括鱿鱼和章鱼等。由于这类动物通常拥有很大的眼睛,科学家们便一直认定它们在环境活动中主要是依靠视觉获取信息的。然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罗杰·汉伦(Roger Hanlon)和他的同事们却遇到了奇怪的事,他们在马萨诸塞州伸入大西洋的科德角附近发现了大量受精卵,这些受精卵是雌性长鳍近海鱿鱼产下的。汉伦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些雄性鱿鱼在那里做着奇怪的举动。汉伦说,“雄性鱿鱼在那里相互打斗,还用它们的触手碰那些卵,这种行为十分令人不解。”
为了解开疑惑,汉伦和他的同事们抓来一些雄性鱿鱼放进实验室的水槽中,再放入一些受精卵。于是,那奇怪的一幕又发生了,鱿鱼游向受精卵,用触手触碰它们,然后开始相互追逐和打斗。是什么东西引发了鱿鱼们的攻击行为呢?科学家们怀疑受精卵上有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有可能被雄性鱿鱼的触手探测到。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们从雌性鱿鱼和受精卵上提取各种化学物质,然后测试雄性鱿鱼对这些萃取物作何种反应。最后,他们锁定了一种蛋白质,名为“鱿鱼β-微精原蛋白”。
科学家们将这种蛋白合成了一种人工的版本,然后验证是否果真是这种蛋白引发了鱿鱼们的怪异行为。他们先将一个放了受精卵的玻璃烧瓶放入水槽,这样,雄性鱿鱼们便只能看到瓶中的受精卵,但触碰不到它们,这时人们观察到,雄性鱿鱼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打斗行为。接下来,人们放入另一个玻璃烧瓶,但这一次,烧瓶的外面涂了一层人工合成的鱿鱼β-微精原蛋白,雄性鱿鱼的触手可以碰到烧瓶上的这种化学物质,结果不出所料,鱿鱼们的打斗行为升级了。这个实验表明,雄性鱿鱼的确是用触手探测鱿鱼β-微精原蛋白,这种物质就是引发鱿鱼暴力行为的“元凶”。
现在,困扰科学家们的谜团解开了。原来,鱿鱼β-微精原蛋白是在雌性鱿鱼生殖道内产生并融入到鱼卵表面的一种信息素,它的重要功能是让雌性鱿鱼在最恰当的时候受精。这种化学物质还是一种信号,它把雌性鱿鱼的聚集地“通知”了雄性鱿鱼,雄性鱿鱼自然就不会错过这样一次难得的“幽会”了。另外,这种信息素还激发了雄性的力量,能让雌性鱿鱼选择到最强壮的交配对象。
大自然中的“信息战”
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信息素只是动物们的“秘密语言”,它帮助动物更好地生存和进化,但后来发现,一些植物也学会了这一招,有些还显得“诡计多端”。在我国,一种红色和白色的兰花就是这样,为了让昆虫帮助它们授粉,这些兰花巧施妙计,它们利用信息素,而且非常成功。
植物要繁殖,它们必须把花粉传授给同种植物的其他花朵。在很多情况下,这一过程是由昆虫完成的。一些昆虫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它们在花朵上落下又飞走,一些花粉便粘附在昆虫身上,并被带向远处的花朵。在我国海南岛,科学家们注意到,大黄蜂经常造访一种红色和白色的兰花,奇怪的是,这种兰花并不提供花蜜,而大黄蜂也并不用花蜜去喂养它们的后代,它们的食物是蜜蜂和其他昆虫,这就是说,那些造访兰花的大黄蜂并不会得到食物,它们面对的只能是一间空荡荡的“餐室”而已。
nlc202309021603
那为什么大黄蜂要做这种徒劳无功的事呢?莫非兰花释放了某种对大黄蜂们具有诱惑作用的东西?这个问题引起了德国乌尔姆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曼弗雷德·阿亚瑟(Manfred Ayasse)和他的同事詹妮弗·布罗德曼(Jennifer Brodmann)的好奇,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首先,两位科学家萃取了兰花上的化学物质,他们将这些物质喷涂在一些死去的蜜蜂身上,结果发现,这样的蜜蜂最能吸引大黄蜂,而未被喷涂的蜜蜂则吸引力要逊色一些。接下来,两位科学家开始在这些化学物质中寻找真正对大黄蜂产生了作用的分子,他们切下大黄蜂的触须,将来自兰花的不同化学物质喷涂到触须上。这时,触须上的电信号会作出程度不同的反应,它帮助科学家们判断吸引了大黄蜂的物质究竟是哪些。
结果,这两位科学家找到了几种能引发触须强烈反应的化学物质,而其中的一种正是某种蜜蜂信息素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蜜蜂在蜂房遭到攻击时会释放信息素以警告其他蜜蜂,它们甚至在飞行的时候也释放信息素,然而大黄蜂学会了利用这一点,它们凭借蜜蜂的信息素追踪蜜蜂,从而捕猎到它们的美食。
那么,为什么大黄蜂要造访兰花呢?原来为了“邀请”大黄蜂为自己授粉,兰花“仿制”了蜜蜂的信息素,大黄蜂察觉了这种“美食的信号”自然蜂拥而至,它们以为会有一顿美餐等着自己,但结果却只是为兰花授了粉。
就这样,兰花的诡计成功了,大黄蜂白白忙活了一场,这场大自然中的“信息战”以兰花的胜利而告终。
人类与信息素
科学家们今天发现,在动物王国中,使用信息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特里斯特拉姆·怀亚特(Tristram Wyatt)说,“几乎每一种你能想到的动物都使用信息素。”那么我们人类是否也会如此呢?对于这个问题,怀亚特的看法非常大胆,他认为人类不会是个例外,他说,“我们人类可能也在释放信息素。”不过这位科学家也承认,他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尽管没有得到证实,一些现象却引人深思。例如,新生儿会主动爬向散发着母亲乳房气息的被褥。一些研究还显示,当人们看了一段恐怖电影后,他们身上的体味会发生变化;而假若女人在这个时候嗅到男人汗水的气味,她们对表情的认识就会发生些许改变:一种自然的表情在她们看来会被认为是可怕的。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人的体味引发了旁人身体中的化学变化。
在美国蒙内尔化学感觉中心,科学家查尔斯·维索茨基(Charles J. Wysocki)研究体味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一个实验中,他和同事们收集了一些来自男性腋下的化学萃取物,他们将少量的这种物质混合到香水中,让女性志愿者涂在上唇上。然后,研究人员监测志愿者的促黄体激素水平,这种激素在女性体内呈起伏状态,高峰时就释放排卵的信号。在维索茨基的这个实验中,嗅到男性腋下萃取物气味的志愿者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激素电脉冲,这些妇女还说,她们有了更加放松的感觉。
维索茨基现在并不能回答为什么妇女们的身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但他认为,假若一位男士的气味能让一位女士感觉更放松,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会变得容易一些,女士会更愿意花时间和男士呆在一起。不过这位科学家说,你不能相信那些广告中或者网上售卖这种激素的吹嘘,因为“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上述现象是果真靠得住的”。
尽管人类是否释放信息素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人类确实已经在利用信息素了。例如有人利用昆虫的信息素去诱捕损害庄稼的害虫,也有人尝试将两种或多种植物种在一起,让它们在良性的互动中抑制害虫,吸引传粉者,促进养分的传递。在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一种名为七鳃鳗的物种杀死了很多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而抵制七鳃鳗的繁殖则并不容易。最后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发现,将一种吸引交配的信息素施放到溪流中,雌性七鳃鳗便会逆流而上从而进入到人们设好的机关中,即使远在几百米开外这种信息素也能发挥作用。用这种方法诱捕雌性七鳃鳗,缩小了七鳃鳗的种群,有效地维护了五大湖地区的生态平衡。
大自然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动植物们则是舞台上的“明星”,那里上演着“友谊”、“合作”和“爱情”,也上演着“欺诈”、“阴谋”和“杀戮”。事实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若隐若现,隐匿莫测,却发挥了明显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不愧为大自然的“秘密语言”。
4.大自然的秘密作文 篇四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去踏青,我们来到一片绿茵的草地,里面的蚂蚱,蚯蚓,蜗牛,应有尽有,我们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蚯蚓,远处一看,它蠕动着身体,一扭一扭的,身姿很像蛇‘行走’的姿势,走近一看,身上的罗纹间隔一下子扩大,一下子缩小,我们把蚯蚓翻了一个身,仔细一看,蚯蚓竟然没有脚,我正纳闷:‘蚯蚓没有脚,怎么走路?’旁边的一个同学听见了,一本正经地说:‘蚯蚓靠着身上的文纹与地面摩擦,缓缓向前挪动,它的身上是没有骨头的,就全靠这些强壮的肌肉!’我们听了赞叹不已。
这时那位同学又说:‘蚯蚓是生命力是很强的动物,它有七个心脏,可以神奇的“复活”!’我们听后都不肯相信,这时,这位同学就用树枝条为这条蚯蚓“解割”,将蚯蚓切成两段后,身子竟然扭曲起来,看起来就像两条蚯蚓,不一会儿,那新生的蚯蚓长出了头,我们把这两条蚯蚓放回到土壤中去。
5.大自然的秘密作文 篇五
一天,我去森林公园玩,走着走着,无意间竟发现一个大蚁巢,那是一个大土堆,有许多小小的,密密的小圆孔。许多蚂蚁在那里爬,我顿时浑身起鸡皮疙瘩,赶紧跑开。可是跑到半路,又想去探个究竟,看看它们在干吗。于是我又跑回去,咦?许许多多的蚂蚁进进出出,搬运食物,不知是在干嘛。我继续观察,蚂蚁们好像都在往一个地方去,哦!也许它们在搬家,可是,这好好的,干吗要搬家呀?我的脑袋瓜里冒出一个大问号。我的好奇心也渐渐增强。
第二天,我又来到森林公园玩。玩的正兴奋的时候,从天上飘来几滴雨滴,啊!快要下雨了。但我也没理会,在草地上飞奔,一会儿玩玩这儿,一会儿玩玩那儿,开心极了。天有不测风云。过了一会儿,小雨逐渐转为倾盆暴雨,我不得不立即飞奔回家,赶紧洗了一个澡,换上干衣服。正当我抱怨天说变就变的时候,我立马想到了蚂蚁。原来啊,蚂蚁搬家是有用意的呀!要是我早些知道,就不会淋雨了。哎,多学点自然知识还是有用的。
6.大自然的秘密作文 篇六
我蹲了下来,捡起身旁的树枝,我紧张地捏了把汗。同时又很好奇:我把它一分为二,它真的能够再生吗?那他会不会感到疼呢?我带着满腹狐疑,一刀切了下去。我睁开眼睛,看见那条蚯蚓神奇地一分为二了,它还活着。它拼命地扭动着,已经变短一半的身体,身体都弯成了U字形。看得出它很痛很难受,伤口上还流出了黄色的液体和血。做完了这个实验,我成功验证了蚯吲会再生。我继续观察着它,发现它竟然没有眼睛,我心中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它没有眼睛,是怎么觅食走路的呢?我匆匆跑回家,打开电脑,开始询问电脑老师。阅读了关于蚯蚓的资料,我知道了蚯蚓没有眼睛并且也没有耳朵。蚯蚓是靠感觉细胞来判断的,只要有一点点小震动它就能感觉到。蚯蚓还非常怕光,所以它有感觉光的能力,怪不得我会在这种天气里遇见它。知道了这些,我又对它做了一个小实验——在它的身上撒盐巴。
我问妈妈要了一些盐,一下子把盐撒在了它的身上,它拼了命地扭动着身体,最后动弹了一下,便一动也不动了。我心想:怎么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我查阅了资料,发现:蚯蚓是靠皮肤来吸收水份和营养物质的,当蚯蚓在盐浓度高的溶液中,蚯蚓内部的水份会被抽出来,蚯蚓吸收不了水份,导致缺水而死。看完后,我恍然大悟。
7.区别对待的秘密 篇七
记得一次跳绳课, 我把男女生各分成两组, 并由各自的组长负责, 而我则是巡回检查、指导。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生龙活虎, 争先恐后, 积极性非常高。为了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动热情, 我告诉孩子们说:“练习10分钟之后, 我们男女同学要进行一场跳绳对抗赛, 输的一方要无条件地给胜的一方表演一个节目。”此言一出, 果然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孩子们的练习热情很快地提到了高潮。恰巧在此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个别学生协调性较差, 屡次上绳和下绳的时候出现失误。由于不想在竞争中输掉, 一些跳绳比较协调的学生开始埋怨起来:“你怎么这么笨呀, 总是跳不好, 真讨厌总是影响我们……”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用过多的语言鼓励那些跳得不好的学生, 而是从另一名学生手中接过了绳子, 我摇绳让他们跳。当跳得差的学生过绳时, 除了必要的提醒和指导外, 同时放慢摇绳节奏, 尽可能地让他们一次过关。而当碰到跳得较好的学生时则故意打乱摇绳的节奏, “逼”其出现“失误”, 这样几轮过后, 反而学生们之间的埋怨声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之间的提醒和向往成功的热情。我看时机成熟, 便放下手中的绳子让全体学生集合, 并讲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 从今天的练习可以看出来, 大家的情绪都非常高涨, 练得也非常认真, 不过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跳绳是个集体项目, 大家只有相互帮助才能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接下来我们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同学们用各自的行动证明自己。”孩子们的欢呼声、掌声, 甜甜的笑声在操场上不断地响起。
我觉得眼前的景象真美, 让我又一次感悟:鼓励可以带给学生爱和希望, 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而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 可以有不同的鼓励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 可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耐心;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是严格要求的信任。老师的一颦一笑, 一个动作, 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的不足。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 这样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 获得成功的体验。
8.“国家秘密”的秘密 篇八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取代1990年版的《保密法实施办法》。该条例对2010年施行的新保密法做出补充解释,再次引发媒体对“国家秘密”的热议。
从公开媒体报道可整理出,计时停车位规划案、因灾死亡人数、财政预算等这些与普通人密切相关的信息,都曾是不予公开的国家“秘密”。还有些曾经的“秘密”则让人费解,比如早已被新华社全文刊发过的中央一号文件,甚至刑事案件中作为证据的死人头骨。
这些“秘密”背后是一个繁杂的“国家秘密”生产机制。
先给“国家秘密”下个定义。根据201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第二条: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在接下来的七项具体范围划定中,“国家秘密”被分为,如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不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提出质疑:“毕竟政府的工作主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展开,若将这一领域内的事项轻易归为国家秘密,那么政府信息公开的空间还有多大?”
法学学者通常从比较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美国法律对“国家秘密”的定义描述更细致,如具体指向“外国政府信息”,
“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的信息”等。
那么在中国,一项事务从变成国家秘密,到最终解密让所有人知道,中间要经历哪些环节?
综合公开信息资料显示,大致有四个环节—比照—定密—备案—解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要复杂得多。
谁主宰定密规则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类似于“抓娃娃”游戏:如果躺在陈列箱里的娃娃当中,有的是需要标注为“秘密”的,必须抓出来,那么首先就必须观察哪些是“秘密”,这就需要比照每个“抓娃娃”的人手里都会拿着一张对照单,根据单子的要求选“娃娃”。这些单子,即国家保密局分别会同各中央机关制定的92个保密事项范围,也就是92份分门别类的文件。
以公布在多个地方水利部门官网的《水利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为例,“省级及省级以上防汛指挥机构未公布的洪涝和干旱灾情”被认定为是秘密;“省级及省级以上防汛指挥机构未公布的水库垮坝和堤防决口情况”也是秘密,所以如果在日常文件中出现了这方面的信息,就需要注意与认定。
只是,这92个保密事项范围并非全部公之于众,《保密法》里对它们的规定是“在有关范围内公布”。2000年,曾有一位为某涉贪官员辩护的女律师将卷宗材料给当事人家属看,被法院一审判为泄露国家秘密罪,但因为检察院对她的起诉依据是《检察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具体范围的规定》一份并未全国公布的规定。律师反驳,自己不属于应知晓人,也不可能知悉。最后,法院二审终审判其无罪释放。
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某事项有时被定为国家秘密,其实大部分都能在这些未公布的规定里找到源头。比如财政预算、决算以前是不公开的,因为在1997年由国家保密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里就说,财政年度预算、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只是后来这个规定被修改了。
需要说明的是,一起参与保密的人也需要资质认证,他们是各单位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而负责定密的,是“定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制度安排上他们应该是两套人马,但在有的地方,“保密”和“定密”小组是同一套人马。
至于具体操作的人,就是来自“定密工作领导小组”中的“定密责任人”据《保密法》第十二条: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密工作。
所以定密责任人一般是各单位一把手,不过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在某些地方,出现过将文件起草人、甚至校核人员确立为“定密责任人”的情况,这显然是错误的理解。
由于定密责任人能认定什么是“秘密”,所以这些人要接受培训考核,签订保密承诺书,如果出现错定、漏定行为,会追究其法律责任。
有单位一度把“有无国家秘密”作为衡量本单位是否重要的标准,把非密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只是为让上级领导重视。
“绝密”、“机密”与“秘密”
定密包括对“秘密”的分级,也就是将不同的“娃娃”抓出来后,放进不同的筐里。“秘密”依重要程度从高至低,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保密期限分别为不超过30年、20年和10年。秘密期限届满,自行解密。
国家教育全国统一考试启用前的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比如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绝密”,属于国家秘密的最高一档。省级和地市级考试题略逊一等,分别为“机密”和“秘密”。
今年一月,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中,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查出16人携带高科技设备作弊,近日公安机关认定此案为“非法窃取国家秘密”。
《保密法》规定,中央、省级机关单位(及其授权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机密和秘密级的国家秘密;设区的市、自治州机关(及其授权机关单位)则可以确定机密和秘密级国家秘密。再往下,区县级别的,是无权确定国家秘密的。
nlc202309041250
一般来说,“娃娃”抓出来之后,向同级保密行政管理单位备案即可。到这里为止,“国家秘密”就形成了。不过也有两个特殊情况:
当“定密责任人”觉得“娃娃”很可疑,即拿不准这个“秘密”算不算秘密,可以先拟定一个密级,然后逐级上报给保密行政管理单位;
当“定密责任人”发现抓出来的“娃娃”和名单上说明的长得都不一样(不属于国家秘密),但是确实又不适合再放回到陈列箱里(它是不宜公开的事项),可以作为内部事项进行管理。
定密容易解密难
再说解密。这也分两种情:一是保密期满,自动解密;二是“定密责任人”在定期审核国家秘密时,研判发现形势有变,可以提前或延长解密时间。一旦做出解密决定,应当通知原知悉单位和个人。
只是,实践中提前解密的情况似乎并不多,因为定密人员都倾向于把保密时间定得足够长。《保密科学技术》杂志2012年2月刊发了一篇来自石家庄市国家保密局的文章,其中提到,定密人员常常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涉密文件按最长时限确定保密期限。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解密程序不顺畅,上述文章说,于是出现了国家秘密数量过多、保密期限过长、保密成本过大的状况。
不仅如此,定密单位还将“秘密”奉为至宝。曾任职国家保密局法规室主任的郭杰记述,有单位一度把“有无国家秘密”作为衡量本单位是否重要的标准,把一些非密事项确定为国家秘密,只是为让上级领导重视;还有单位借机生财,将本不该定密的资料标上密级,公开征订,称这是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考的秘密刊物。
如此造成国家秘密泛滥。全国人大在《保密法》的立法调研中发现:定密随意,解密不及时。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每年产生秘密文件10万个,而中国则多达数百万个。《中国青年报》称,有的城市一年的保密文件可达近5778个。
是否会用“国家秘密”做挡箭牌,日益成为考验政府的一道试题。2009年,有公民向广州和上海市政府递交申请,要求公开部门预算。八天后,两个城市都给出答复。广州市财政局称,会将内容放在网上,可公开下载;而上海市却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
以上种种让我们成为一个“秘密大国”。保密系统流传着这样一个玩笑,据《南方周末》报道,境外间谍对来自中国的情报很头疼,数量惊人,但大部分不是秘密,可是为了不错过有用的信息,他们不得不紧盯住每一张纸片。
一直在“公开”的路上
吊诡的是,一方面非密信息成为国家秘密,而另一方面,真正的国家秘密却频频走光,比如经济数据泄密。
2011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保密局联合通报,原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经济数据,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及六年。孙振利用其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局领导秘书职务之便,先后将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的27项涉密数据,泄露给证券从业者。伍超明则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工作期间,“出手”25项涉密数据。
事实上,GDP、CPI等数据泄密屡见不鲜,时常有外媒抢先曝出高度吻合的数字分布在数据链上的某些政府官员成了券商的“信息掮客”。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成为公民要求政府公开信息的法律依据。“国家秘密”遭到挑战。
据该条例,“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
然而这难免同“国家秘密”相扞格。比如土壤污染数据,既“涉及公民切身利益”,也属于“公开或泄露后会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和社会安定的国土资源数据”。
“国家秘密”与“信息公开”的矛盾,造就一批“半公开信息”。2013年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发布该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罚单“某企业”废水超标排放被罚121.5万元。市民王先生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企业大名,而环保局却以该企业产品性质敏感,为保守国家机密而不予公开。
2011年,98个中央部门晒出“三公”账单,而外交部等三个部门仍以涉密为由,拒绝公开。
从法律位阶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低于《保密法》,所以当前的信息公开,仍是《保密法》控制下的信息公开。
但将视线拉长,信息公开仍是大势所趋。2005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致死人数解密。而在此之前,2003年的SARS病例仍是国家秘密;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在30年后的悼念集会上才得以披露。
解密之路往往曲折漫长。2010年,国土资源部作为第一个中央部委公布部门预算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感叹,“中国新一轮预算改革即公共预算改革从1999年就开始了,时间过去了11年,今天才有中央部门公开自己的‘账本’,是否有点漫长啊。”
与财政预算类似,PM2.5也曾被冠以“国家秘密”的帽子,最终还是摘掉了。
【大自然的秘密】推荐阅读:
自然之子“迪肯”——读《秘密花园》有感10-19
岁月的秘密09-22
《布的秘密》教案06-28
轮轴的秘密练习08-11
纸的秘密教案09-04
按键的秘密-作文11-01
幸福的秘密作文11-11
我的秘密武器作文07-09
《甜甜的秘密》教学反思07-25
中班科学 雨的秘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