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2024-06-23

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共3篇)

1.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篇一

八维学员:从懵懂无知到职场达人

来源:北京八维学院 责任编辑:信息中心

张晓*同学是北京八维学院学员,本科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他告诉记者,来八维之前,和小伙伴们每天的聊天内容就是假期去哪玩,毕业后要挣多少钱的薪水,娱乐新闻上谁和谁又分手了。来八维学习之后,收获了不少东西,增长了不少的经验,彻底改变了自己,下面是他的学习心得:记得刚开始来到这里是各种不习惯,而且在学校上课也没有这么紧张,后来慢慢习惯了这种规律的生活,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校园里没有的课程,老师讲得很好的,如果一直认真跟着老师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感觉自己后来学的不是很认真,被落下了很多,感觉真的有点后悔,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时间段被自己浪费了。一定会珍惜时间,好好努力。

当课程开始后,班里同学那种高涨的学习劲头让我不敢有一丝的怠慢,说真的有时候真的很累,很想放弃,可是当每天都是你最后一个来教室,第一个离开时,我们每个人那颗强大的自尊心受得了吗?每当你在想怎么偷懒,听到昔日最好的朋友都在和比人讨论技术难点时,你会不会觉得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就是这种逼得人连上卫生间都是小跑状态的四个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

每天早上放弃床铺温暖的吸引,顶着北京刺骨的寒风来到教室,开电脑,看笔记,敲代码,问问题……貌似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其实带给我了惊人的变化,不只是技术上,更多的是行为习惯,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一种破茧而出获得新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最后,我在北方基地的双选会上用扎实的技术功底,良好的精神面貌,熟练的面试技巧获得了面试官的认可,得到了现在这份满意的工作。这些不像是原来的我,而这些新生的东西都是北方基地的每一位老师教会我的。

张晓*同学说,在八维学习中,每天的聊天内容从大学时的假期去哪玩变成以后想去哪工作,说明我们长大了;谈论的话题从多少钱的薪水到那个方向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说明我们成熟了;当我们在八维交流的是自己未来几年清晰的人生发展目标,说明我们职业了,从从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有担当,有实力,有能力,更有无限潜力的职场达人!

2.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篇二

在物流界,人们对物流园区颇有争议,尤其是对空置率争议很大。这一期的“深度”, 本刊编辑部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 就空置率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谈谈各自的看法, 敬请读者关注。

从物流园区空置率说起

专栏小编:三位专家好,欢迎做客“深度”栏目。前几期,我们以自贸区为话题谈了很多,但尚未过多地涉及物流业。我想,无论是自贸区也好,还是什么其他形式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也罢,都是要有物流“一亩三分地”的,因为物流业已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服务业必定要发展物流业,所以这一期我看还是谈谈物流业吧。而且这一期本刊的“特别策划”也是以物流园区内容为主题,那么接下来请三位专家以此为话题,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把酒临风:说到物流业,目前在全国最常见的载体就是物流园,而这一块虽说发展很快,但良莠不齐,问题很多。有统计数据讲物流园空置率达60%,为此去年国务院发文禁止以物流中心名义圈地。

金玉其中:说到物流园空置率,我从十年前就听到了这个数据,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有关物流园区60%空置率条目很多,具体说这个60%是谁说的,怎么统计得来的,却没人能说得清。十多年来以讹传讹,大家都在引用这个数据说事。当然,我不否认存在空置现象,但绝对没有这么高。

夜雨观澜:我同意你的看法,空置率不会有这么高。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提出要支持流通企业建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统一配送,也要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同时,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并依法支持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从文件内容看,国家还是鼓励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园区的。

专栏小编:看来,对于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是有争论和存疑的。如果真要是达到60%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这对于物流业政策的制定,物流园区的发展,影响极大。对此,你们有何考量?

夜雨观澜:为什么要建物流园?因为物流园区对上下游产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带来4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行业,物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等鼓励性的政策,因而全国掀起了物流园区的建设热潮, 物流园区数量急剧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订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开发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主攻方向。

把酒临风:所以,在此背景下,打着建设园区旗号,不少地区出现“圈地”现象。有机构做了调研,一些企业以获取政策优惠为目的进驻物流园区“圈地”,占而不建,坐等土地升值然后变卖。也有企业打物流旗号,行商贸经营实质等等,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空置率就是这么得来的。造成空置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跟风;二是园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三是园区规划缺乏全局考虑。

夜雨观澜:对此国家也是有考虑的,2013年国土资源部年度会议上提出,“推进工业用地出让的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的退出机制”。物流仓储用地,作为工业用地的一种类型,国务院办公厅也发文禁止“圈地”,要盘活存量等。根据《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国家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

金玉其中:我觉得还应有个退出机制,若是得不到有效利用,那就让园区用地有效退出。这样就更能有效地控制“空置率”了。

专栏小编:看来控制空置率应该从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上多做考量。那么,如果制定一套退出机制,你们认为有什么障碍吗?

夜雨观澜:坦率地讲,有障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供地时就按照最高时限供地。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50年,那么我就高不就低,以50年为出让期限,这样既可增加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益,又可使企业达到利用土地作为投资产品实现保值的目的。但是过长的出让年限容易导致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闲置不用或自行转让等现象。

金玉其中:所以,现在国家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使之具有更大的弹性,以确保后续的退出。

把酒临风:一种是协议出让,一种是租赁,地方政府当然愿意协议出让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因此“土地财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存在,除非“分税制”的改革有利于地方政府,不再为钱发愁了。对于企业来讲,协议出让获取的土地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而租赁期间的地块很难给银行抵押取得贷款。孰好孰坏,哪个有利,哪个有弊,地方政府和企业拎得清呢。

专栏小编:说到土地财政,这也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与物流园有着很大关系。现在土地供给紧张和需求旺盛是一对矛盾,尽管中央的政策是扶持物流业,但在这个矛盾下显得无能为力了。据我所知,物流企业拿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或外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物流节点城市出现了“一库难求”现象,从而又导致投资仓储业热潮。对此,三位专家有什么考量?

把酒临风:基于对我国建设用地供求关系会持续紧张的考量,土地财政的未来走势应该会繁荣昌盛。政府手里有钱了,就要搞城市建设,原来在市中心地带的仓库只好迁移到边远地带,这样对城市配送极为不利。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仓库越搬越远,配送越来越多,即使大量资金涌入物流地产业,也不能化解这个矛盾。

金玉其中:仓储业的需求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而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好与坏决定着对土地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仓储需求和土地需求的决定因素。近些年,尽管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消费不足、外需不振、欧债危机、贸易摩擦、政策效力递减等因素,出现了经济下滑,但经济增速没有过分下滑,保持在7%底线上,这个增速是决定目前仓储投资热的主要因素。我觉得,过低的增速将对许多产业带来灾难性影响,而且我国已经确定了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如果10年间经济平均增速低于7.2%,总量翻番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假设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们依然有速度比较优势,依然会对外国资本形成较强的吸纳力。故此,物流业将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发展期,而仓储业也会处在需求旺盛的状态。

把酒临风:经济学中不是讲洼地效应吗?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会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目前的物流地产就是这么个状况,国家对房地产限制,于是资金的目光盯住物流地产。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人的本性,而且地产项目又是最赚钱的,手里有地,开发不开发都没关系,保值获利最重要。从这个角度看一库难求,看物流地产的洼地效应,我觉得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对资源的配置管得太多,抓得太死,市场的作用被弱化了,才造成了仓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你们看,有仓储需求的地方没仓库,没有需求的地方却盖了不少仓库。化解仓储这个矛盾,我看应该从限制政府权力,给市场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做起。

夜雨观澜:我们从物流园区空置率说起,谈到现在这个话题,我觉得说到底还是深化改革的问题。这里不仅包括物流业的转型问题,还有我们的观念也该随之转型了。前30多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新形势,以往的改革已经无力解决需要它解决的问题。现在是新的历史时刻开端,形成具有建设意义的改革新思维是极为重要的。

对深度变革的认知

专栏小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个话题,我们几乎每期谈话都在谈,而且有说不完的话。今天,从物流园区空置率说起,又说起了这个话题,三位专家有什么新的认知?

金玉其中:改革开放至今历时近35年,经历了两代人,而且改革开放还在继续,但内容完全不同了。1978年开始的改革,是让人们“吃饱饭”,而现在的改革是让人们“吃好饭”。同样都是经济体制改革,但现在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对此寄予了无限期望。

把酒临风:全面深化改革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难点重点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在经济利益、GDP面前,会不会还采取惯有的老政策?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是不是还固守原有的认知?如果理念不转变,在落实政府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时就会出现“老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所以,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有限、有效、有责”的政府,首先要转变理念,不然的话,中央动作挺大的,到了下面就打折扣,有好“经”也给念歪了。

夜雨观澜:我觉得改革只是手段,关键要看目标是什么。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我们所做的改革就是为了提高经济实力,这个目标今天达到了,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当把经济实力作为主要改革目标的时候,改革也就只能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根本无从谈起。这也是这些年经济改革跑得快,政治改革走得慢的原因。接下来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对这方面的改革,我觉得社会应该有个共识。

把酒临风:现在都在说改革,似乎新的改革共识正在形成,但实际上存在着分歧。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而且在不同的人那里,被意识形态化的具体含义是不一样的。现在说改革,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对改革有个共识。

专栏小编:中国现在面临的是转型的大时代,中国的问题确实需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改革是否要有一个新的理念来统领?

把酒临风: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改革,正如吴敬琏先生说的,中国有的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的程度,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再有,改革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民心思变,不改不行。另外,体制本身要维持连续性,也必须改革的不断持续。面对这样一种客观情况,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又具有建设性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专栏小编:十八大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看,基于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理念能够统领接下来的改革。

金玉其中: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民众和执政者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无法凝聚共识的。所以,建立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与体制内外都能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念十分重要。当然,这个形成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道路甚至是漫长而曲折的,尤其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未有尽期。但有了这样的价值理念,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夜雨观澜:说到公平正义,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症结。我很赞同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看法,他说,经济缺乏活力是因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矛盾突出是因为老百姓没有说理的地方;体制脆弱是因为无法提供公平正义;甚至道德的堕落与溃败也与缺乏公平正义的支撑有直接关系;同时,以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为未来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实际上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前30年,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都应当去做;今后30年,凡是有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都应当去做。因为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没有什么另外的标准,没有什么思想与行动的禁区。

专栏小编: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是要在理念上进行深度变革,另一方面还要落实在行动上。比如,刚才我们说的物流园区存在的问题,在理念上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在行动上要怎样去做?

把酒临风:一般建物流园区要和政府的规划契合,政府搞产业集群、搞经济开发区,都要配套物流园区。这些规划,一届政府一个样儿,而且越来越大,这就是理念问题,崇拜GDP,当然这里面还有政绩、税收等因素。不仅规划如此,很多地方还急迫地上马,摊子铺得挺大,很多项目到后来成了半拉子工程。现在,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审视一下这里的产业结构就不难发现,城市太大了,资源供给已经相当困难了,像北京、天津的水资源就是这样。现在,政府好像认清这方面的失误,理念有了改变,一些产业要从北京外迁。我看到一种消息说,山西等七省市组团到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谋求承接北京转印出来的产业。近200个省级开发区全部对北京敞开大门,连上海浦东新区都在积极争取,可见北京的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金玉其中:北京的定位已经明确,不再是经济中心,所以,只要和这个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都要转移出去。目前,北京服务业占比已达80%,另外还有20%的第二产业,这些不能转,再转这20%就又没有了。北京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蛋糕”,要警惕有人借机炒作,希望借此发展房地产,最终行政副中心没转成,却把很多地方转成了空有房地产的“鬼城”。

夜雨观澜: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看见好吃的、能吃东西,统统都要吃下去,至于跑肚拉稀,闹病伤身体,那是以后的事。好在现在有一批人,包括一些官员们,理念正在改变,认识到了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专栏小编:改革难是因为利益,理念转变难也是因为利益,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想从理念到行动要有深度的变革,这个过程可能非常艰难,但是不变革的话,经济不能转型,中国也就没出路了。

把酒临风:经济转型十分艰难,就以物流园区拿地为例,涉及到中国最敏感的土地问题。而土地作为中国最大宗、差价最大的资产,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几乎最悲惨、震撼的事件,都发生在土地市场。前些日子发生的山东平度事件就说明,如果土地不是政府与农民最大宗的溢价资产,如果地方财政不依赖土地,如果政府不亲自下场成为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者,平度悲剧就不会发生。地方财政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地方政府与被征地者关系紧张,交易双方博弈过程中,讨价还价会自然发生,但因为没有公平和法治,博弈的一方掌握着公权力,另一方只能被“强拆”。

夜雨观澜: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41250亿元,创出土地市场有史以来新高。从2008年到2013年,6年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已经高达15.6万亿元。长期以来,地方总收入中有70%左右被土地以及围绕土地的税收占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政府手握着资源,参与着市场交易,才是改革的难点与阻力。前些日子,我听一家物流企业讲,几年前他们在开发区拿了一块地搞仓储,现在当地政府动员他们把地交回来,政府干别的项目,你干物流定价低,税收少,政府很不合适。

把酒临风:我觉得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因为,改革成败的本质是由政治层面而非经济层面来决定的。中国的经济虽然迅猛发展了,但并没有带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同步的司法正义、社会公平、体制变革与人文改善;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未取得真正突破。

金玉其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那么,接下来的改革要清除几个障碍,一是意识形态的障碍,二是利益集团的障碍,三是旧体制造成的障碍。但是,我们也要认清中国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所以要选择在党的领导下渐进式的改革。如果再有一个“黄金十年”,再有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中国就能够完全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相反,若改革失败,将影响“中国梦”的实现,甚至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而引发社会动荡。

专栏小编:今天我们从物流园区谈起并深化了这个话题,大家直指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总结一下,可以说是:接下来的改革,需要从理念到行动进行深度变革。那么,我们就期待这个变革吧。

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感谢三位专家让读者分享了你们的观点,我们下期再见。

3.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篇三

根据《辞海》定义,游戏是以直接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主体参与性互动活动。游戏精神是指好的游戏活动弥散出来的具有普遍内涵的思想精华。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即: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1]由此可见,游戏精神观照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当呈现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命“呼吸”的“游戏世界”,其灵魂和内核是以自由、平等、竞争、愉悦、创造为特征的游戏精神。笔者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杨九俊语),成为师生精神自由“畅游”的共同生活场,迸发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引领着学生精神成长。

二、游戏精神:思想品德课堂活力创生的应然选择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学生重视的课程中,只有8.8%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政治)课表示重视,仅有9.5%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2]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与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堂缺乏学生生命参与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游戏精神则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命气息的激发提供了动力。

1. 教学目标:立足生命更为本质的精神层面

调查发现,有37%的教师赞同思想品德(政治)课是一种知识教育的观点。[2]虽然新课程实施已有数年,但这种“思想品德课是知识教育”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制约课堂生命活力的“瓶颈”。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将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便围绕着这些“点”收集大量案例佐证,如此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课堂由于缺乏情感、态度的参与,缺乏贴近学生生命需求的活泼,必然枯燥乏味、令人生厌。而思想品德课堂中创生的游戏精神可以有效改变了这种“重知识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沉疴,使课堂成为学生态度养成、情感陶冶、精神升华的过程,因为游戏让学生“玩味着某种东西”(伽达默尔语),本身就内隐着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自尊自信、尊重他人、追求公正、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用于创新、规则意识等。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从事实上看,教育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究其实质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完成。”[4]思想品德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精神人格成长的重要场域,游戏精神无疑最能说服学生融入这个“场域”,成为催化和凝聚课堂活力的精神内核。

2. 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规则意识和自由精神的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版块。”从某种意义上看,学习处理这三组关系的问题,实质就是处理个体生命进程中时刻面临的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问题。思想品德课作为显性德育课程,其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精神的自律,是培养人的精神走向“有规则自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规则意识和自由精神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得以根本完成的内在需求。游戏精神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熏染作用,因为游戏的“自成目的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可能、自主选择的机会,意味着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决定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自由精神是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的共同内核”,[5]如此游戏精神观照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便成为了学生走向未来“练习”自由生活的始发站。当然,规则是游戏本身的一部分,学生作为游戏者,只要参与游戏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也只有所有学生都遵守规则,游戏活动才能得以进行,这种规则意识恰恰是学生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游戏精神让思想品德课堂在自由和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过上了“有规则的自由生活”。

3. 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让知识与经验走向融通

调查显示,在思想品德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排在第一,达到70.5%,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这说明学生主要还是通过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作为生命主体并不完全“在场”,因为他们在课堂中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主体参与、自我生成和自主建构,他们最终学到的只能是道德知识,而脱离了经验的知识,不过是单纯的信息,而无法内化成学生自觉的修养。“经验对人生有一种持久的意义,它不仅通过记忆和体验保持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随着记忆进入人对生活的理解,随时影响个人对人生的认识。”[7]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必须让知识与经验相互融合,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相互作用,最终积淀在学生精神深处,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具有促进知识与经验相互融通的功能,它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胜利与失败、合作与竞争、差异与包容、责任与权利,让学生以完整的生命投入自由对话、探索感悟和关心帮助,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在道德学习和价值反思中享受幸福。换个角度来看,建构的课程知识观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的变动性、个体性、情境性和价值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省思成长,既体现了上述知识观的特征,也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实践性要求:“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分析,游戏精神的“活性价值”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审美情趣,将游戏精神引入课堂,不仅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诉求,也是现代思想品德课堂建设的重要路径。

三、游戏精神观照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建设策略

1. 意义内隐策略:拓展教学目标的衍生价值

任何一个游戏都有教育意义,倘若游戏本身的教育意义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系,没有经过学生认真的体验和辛苦的“挖掘”,就不能扎根学生生命,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而拓展其生活领域和精神视野。因此,思想品德课堂中游戏的意义要隐藏在活动背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悟能力,在探索难度和挖掘深度上保持一定的张力,做到“曲径通幽”,从而生成内涵丰富的游戏精神,让学生浸润在深刻的体验中,体悟出具有个性的生命意义。

譬如,在教学“男女生交往有度”的内容时,为了生成课堂内涵丰富的游戏精神,笔者三次修改“桃花朵朵开”的游戏规则:第一次,游戏规定在老师的指令下,请男女学生拉起手来,意图通过这个设计让男女生跨过交往的心理界限,但后来发现这个游戏太直白;第二次,游戏规定在老师指令下,先让每四名学生为一组拉起手,然后再让学生按照“两男两女”的要求拉起手,最后再让学生按照“一男一女”的要求拉起手,没有按要求完成游戏指令的学生表演节目;第三次,在第二次设计的前面加了一个“前奏”,请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男女生应该交往、男女生不能交往和其它),并站到相应位置,然后再进行拉手组合的游戏。课堂实践的结果证明,运用第三次意义内隐的设计方案,学生充满着“挖掘”游戏意义的渴望,参与体验的积极性更高,生成了“男女生交往中要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合作共赢的规则意识”等更为丰富的游戏内涵,学生的体验也更深刻,远远超出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游戏知道与异性交往的公开、群体原则”。通过这次课堂活动,学生感悟到:“对于有意义的事,与其在那儿想,不如尝试一下”“其实男女生交往没那么难,只不过举手之劳”“观念不转变,合作就不可能,游戏也做不成”“大家都拉过手了,以后就不要再说别人的闲话了”。

2. 模块建构策略:创设自由开放的生成情境

“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以活动主体积极自由的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能力”,[4]这也是游戏精神的本质意义。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如此游戏精神才能创设出自由开放的生成情境,才能被激发并催生出课堂生命活力。常规思想品德课以一条线索进行逻辑严密的线性设计,难以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因为这种围绕“教师怎么教”的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是游戏主体”,过多的预设让学生成为教师课堂程序推进的工具,却无法成为游戏精神迸发的最活跃的主体。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探索了模块建构策略。所谓模块建构策略,就是以课堂空间布局为设计出发点,将教学目标分成各个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设计对应的学生活动模块,确定各模块是否需要游戏。如需游戏活动,则考虑围绕教学子目标确定学生可能生成的主要问题,并设计游戏活动的规则、环节、要求等。最后做好各模块之间的逻辑衔接,确保课堂教学总目标的有序推进、有效达成。

比如在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课堂教学时,笔者首先按照教学目标将课堂分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个模块。其次,根据各模块教学子目标,分别设计了讨论、体验游戏“心的回音”、案例分析等三种教学方法。再次,以第二模块为主体精心设计游戏,游戏规则是:请学生分两组排好队,拉成两个圈,一个大圈一个小圈,然后面对面站好,按照老师指令开始玩(一个拳头代表“我不想和你交往”,一个手掌代表“我想和你交往”,两只手掌代表“和你在一起很开心”)做三次后再转圈换一个同学,总共做三遍。最后,设计三个模块之间的衔接语。实践证明,模块建构策略对课堂教学的立体设计,给师生留出了自由的空间,教师只要记住各模块的教学子目标和主要活动,便不会被过多的预设束缚,主要注意力也转向了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由此游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生成并成为课堂生命活力的源泉。

3. 冲突适应策略:集聚游戏精神迸发的引擎

库伯认为,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学习,学习时经历自身非常本性的紧张与充满冲突的过程,主要包括情绪冲突、角色冲突、价值观冲突、知识基础冲突等,而要获得新的成长,就必须突破这些冲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适应新规则和新环境的“痛苦”过程,但正因为这样的“痛苦”蜕变,才成就了生命开拓前行的幸福。倘若课堂没有冲突的参与,生命也就不能感受到蜕变的“痛苦”,道德成长的过程也失去了主体应有的敬畏和审视,其价值和意义必然无法走进主体的精神深处。冲突适应策略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创设上述的各类冲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其适应新道德规则带来的生命变化,并逐渐内化为道德信念,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如此“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互相敞开,又互相接纳,从而不断实现视域融合和精神的拓展,使游戏者不断从一种可能性迈向新的可能性,在‘往返重复’中更新自我。这正是伽达默尔所强调的游戏的‘特有的精神’”。[5]

比如,笔者在游戏“桃花朵朵开”中就设计了“与异性是否拉手”的情绪冲突、“与异性拉手同学会不会嘲笑我”的心理冲突、“与异性交往利弊”的价值冲突等。在教学“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内容时,请班级里打架的两个同学互换角色,将自己当做对方,现场还原打架过程,造成角色冲突,让学生体会宽容的意义。在教学法律常识内容时,笔者常设计含有道德与法律、日常经验与法律条文等冲突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参与体验。总之,冲突使游戏精神得到迸发并推动着学生自我审视,促使学生最终“适应”了新的道德范式,实现了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

4. 省思对话策略:助推道德智慧沉淀和内化

借用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佛拉威尔的元认知概念,省思对话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对话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调节和协调的过程,是个体对自己对话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省思对话不同于课堂平常的对话,它是促进对话双方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螺旋式不断深入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没有省思对话,游戏活动所弥散的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游戏精神也就无法得到游戏者的充分关注,从而不能促使游戏者反观自身经验进行自我审视,促进其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触发和推动省思对话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追问,“挖出”学生潜意识的想法,找到这个想法形成的根源,然后才能找出游戏精神促使学生生命成长的切入点。

比如,在教学“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时,笔者请学生按照两种方式大扫除:一种是将任务分给各个小组;一种是将任务细化成每一项后分给每个同学。在活动体验结束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六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两种打扫方式中哪种效果比较好?

(2)既然第二种方式好,它好在什么地方?

(3)为什么第一种方式中会有同学想偷懒,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如何才能避免出现“反正我不打扫,还有其他同学”的心理呢?

(5)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如何保证每个农民都愿意精心耕种呢?

(6)根据你们体悟的道理,说说你所理解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省思对话类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辩论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层层追问,使学生陷入自我反思,不断审视并更新对话中生成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经验与课堂知识充分“碰撞”,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新思想和新经验。其实,教师递进式追问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走向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个个问题“镜子”的参照下发现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对话既包括学生在教师提问前后认知的对话,也包括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前经验”的对话。一句话,省思对话推动着学生深入反思游戏精神对于自己生命成长的观照价值,在走向自我教育的同时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试论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2][3][6]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7-21,31,35.

[4][8]檀传宝.教育时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5][9]史铭之.论游戏精神的教学论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09(7).

上一篇:挑战自我的优秀作文下一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小练笔与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