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乡愁的优秀教案

2024-08-16

课文乡愁的优秀教案(共8篇)

1.课文乡愁的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印象,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评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角度:

美文助读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助读评析。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经历、文化底蕴的相同与不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读。

3.听两首诗的配乐朗诵。

4.放音乐,学生随音乐朗读。

三、比较

1.从情、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写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

2.下发资料《两首各有千秋》,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比较到位没有。

两首《乡愁》各有千秋(节选)

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以下称余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以下称席诗)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读起来感到自,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诗在语言上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就是常见的用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是的感觉。

(张祺)

3.学生自读资料,找出自己的比较与资料中的比较有何异同。

4.启发学生说出资料上没有的内容。

四、下发两首写乡愁的诗,要求任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月之故乡

彭邦桢(台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五、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有可能的话写成鉴赏性文章

2.《乡愁》课文教学案例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 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校级的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课文乡愁的优秀教案 篇三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初中《乡愁》课文说课稿

《、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细细地品味,妙意无穷。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下面,让如泣如述的二胡曲《江河水》带入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展示板书)

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拓展。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在学习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比如说,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 quot;愁

quot;的古诗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同余光中的本诗进行比较。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家宝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最近海峡两岸的局势也不容乐观。陈水扁迄今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定要在三月二十日大选日同步举办所谓的“和平公投”,这对台湾政局、经济和社会及两岸关系都没有好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关系到海峡两岸10多亿人民最大的利益,是亚洲人民、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殷切希望两岸关系能一步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

拓展阅读:乡愁结构解读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 “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阅读相关文档:初中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课文导学 《乡愁》解构 乡愁教材简析 乡愁的诗 乡愁赏析 乡愁仿写 席慕容 乡愁 乡愁教案 丧家犬也有乡愁 剪不断的乡愁 余光中乡愁 另一种乡愁歌词 乡愁的作者 未来乡愁的介绍 乡愁 席慕容 乡愁席慕容 我的美丽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 一壶乡愁歌词刘德华 乡愁阅读答案 乡愁四韵 乡愁的诗句 乡愁 余光中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个人简历工作经历应聘方向教育培训自我评价 个人简历个人评价 人力资源简历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事经理简历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简历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就业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4.乡愁乡愁高中优秀作文1000字 篇四

故乡的山很美。一个又一个的小山包,连绵不绝,山中树木的绿,干净纯粹,宛如一条缥缈的丝绸,没有尽头,直击人心。初夏天还未亮,知了便扯着嗓子奏起了早夏大合唱。漫步山中,地上的泥路湿湿的,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腥味儿,使人神清气爽,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绿叶上凝聚着明亮而又透明的小水珠,手忍不住一处碰水珠,顺着指尖划入手心。水珠所到之处都留下一片清凉。缓过神来,山中的雾气,绿叶和蝉鸣都深深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水珠划过的清凉,多年过去,依旧能荡起心中的圈圈涟漪。

故乡的水很清。家乡老屋前淌过一条长长的小溪,依稀记得儿时我常趴在溪边看着清澈的溪水,不知从哪儿流来,又不知将要流向哪里,拾起身旁的一块石头,用力摔下去。石头溅起的水花很高,溅到我脸上。我似乎发现了什么新奇的玩具,又往溪水中扔下石头,听着石头入水的扑咚声,看着溅起的水花,再看着溪水由浑浊变得清澈。这无聊的时候,我不知道重复进行了多少次,但心中却依旧乐此不疲。记忆中似乎是奶奶拿着鞭子从老屋中冲出来,我才停止了这不知尽头的玩乐。老屋前的小溪一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记得有一年姐姐不知从哪拿来了一些花种子栽在溪边,后来听奶奶说每到花开的季节,溪边的花都开的很旺,很美。可我却从未见过记忆中的小溪在花丛中的样子。每年回家过年,别说是红花,绿叶我也见得少,只留下光秃秃的小枝,心中尽是苍凉。

故乡的人很可爱。故乡的人都像是一家人,人人脸上都挂着和蔼的笑容。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当时整个村子就只有我家买了电视,有时候出去玩一

回家就看到好多人挤在我家看电视,想坐着看的,回家拿了椅子,有的干脆坐在地上看。当时电视上放的是武松打虎,那时的我常纳闷:怎么天天就放这个?一看到大人们目光灼灼,连眨都不眨眼的盯着电视,就一直没有问大人们了。现在的我还是想不清楚,也许是一群人坐一块儿热闹呢,对家乡里的人都喜欢热闹!

5.乡愁的说课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6.乡愁教案 篇六

一、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

余光中(1928-),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青年时于四川就学。

1947,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21岁,迁香港。

1950,22岁,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3,25岁,与人合创“蓝星”诗社。

1956,28岁,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58,33岁,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4,36岁,赴美国讲学一年。

1966,38岁,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1969,41岁,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1971,43岁,任师大教授。

1972,44岁,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46岁,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52岁,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1982,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1984,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57岁,离开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岁,获选为中华民国笔会会长。

1991,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1993,65岁,《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纳入一整页余光中评传。

1994,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山大学聘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67岁,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1996,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69岁,长春举办全国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册。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 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

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主要作品

主要诗作有《乡愁》、《武陵年少》、《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沙田之夜》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灵河》、《石室之死》、《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余光中诗选》等十余种;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3、主要艺术活动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称为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光中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江南水乡风物的熏染,中国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但他又游历欧美世界,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他是世界思潮与民族固有之血脉孕育而生的新诗人。

对余光中艺术生命影响最大的三个时空是,四十年代的中国陪都重庆,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兴起的台北,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他有个比喻:大陆是母亲,他二十一岁离开她,六十四岁重新回来。台湾如同妻子,他在那里从男友变成丈夫,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香港是情人,他和她有十一年的缘分。而美国只能算是外遇。他游走在古今中西之间,因而能多角度地体认中国,“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东方时空:白岩松访余光中》)可见,中国之于他,是地域之乡,历史之乡,更是文化之乡。

4、诗歌创作创作历程

(一)创作的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诗风转变的轨迹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映照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鍊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渗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二、文本分析

1、写作背景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1972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人们称他为乡愁诗人。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2、主旨

作者以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了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3、课文分析

全诗共分四节,短小精悍,充溢在诗中的是如丝如缕、绵而不绝的乡愁。诗人借助一连串的物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少小离家,远离故土,奔波跋涉之中自然平添一缕乡愁,淡淡的却挥之不去。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有游子对慈母的拳拳思念,更有慈母对儿子的无尽牵挂。这让人想到孟郊的《游子吟》,却又觉得余诗已超出了孟诗的意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长大后,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人情冷暖,而今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以升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祖国之恋。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

4、艺术特色

(1)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

A、托物寄情手法。这首诗清新隽永,诗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借助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一连串的物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也使诗人情有可依,达到了托物寄情的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夫妻之思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母子之思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B、对比和层递的手法。分别截取了人生的几个镜头,分别展开,进行比照,人的一生就通过这几个镜头的比照,得以浓缩和概括。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到“现在”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层层递进的节奏,拓展了无限的空间,让诗人的诗情在其间纵情驰骋,个人之情、家国之情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上得到尽情的挥洒:母子分离的乡愁, 情侣难见的乡愁, 生离死别的乡愁,家国之思的乡愁,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而且个人化的乡愁全部都是为最后家国之思的乡愁所作的铺垫。个人化的乡愁是自然的规律,而家国之思的乡愁则是人为的阻隔,使游子有“家”难回,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百川归海,千山朝岳”,诗人把个人的悲哀融于浓浓的祖国之恋、民族之恋,使 4 乡愁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至此,诗的感情由此而得到升华。这“浅浅的”乡愁,这淡淡的乡愁呵,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2)独特的结构形式

A、结构上的和谐对称、参差流动之美。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B、回环复沓的结构方式。这首诗的运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旋律,诗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同一位置的词语变换,把“乡愁”抒发的荡气回肠,形成一唱三叹的审美效果。

C、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此诗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3)优美淡雅的语言 此诗的语言非常优美:

A、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B、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C、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更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D、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也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

E、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以上优美的语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歌风格淡雅、清新。(4)举重若轻的抒情方式

此诗的语言清新,淡雅,柔美,作者没有一任这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的强烈而浓郁的深情象山洪一样奔涌,而是借助淡淡的倾诉性的语言而得以控制性的表达,恬淡中满蕴深情,从而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效果,也增强了这首诗如倾如诉和耐人寻味的美感。

总之,《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

三、阅读与思考

1.分析这《乡愁》在意象设置方面的特色。

7.乡愁教案 篇七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 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2)从构思立意上,C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

1.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8.《乡愁》教案[范文] 篇八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目标:背诵课文。2.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乡愁》,了解作家余光中。2.初步感知《乡愁》的艺术魅力。3.理解《乡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写作目标: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写作目标为机动目标)

(二)教学顺序分析

作者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是当今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热点之一,而《乡愁》一诗也流行甚广,是现代诗歌中的著名作品,因此可以通过“读人”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解人。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解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由于初中学生缺少对诗歌写作的训练,本节课将根据讲课时的具体情况,设计机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根据本文借用意象抒怀的特点,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训练。

二.学生特征分析

1. 学生能力特征分析:因尚不知晓上课时所用学生所在的具体年级,暂根据初中学生大体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来设计教学。总体来说,初中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不能分析过深。

2. 师生授递软环境分析:上课时所用学生与教师彼此陌生,教学通道存在一定的未知量。教师要在此方面给予较多的考虑。

三.教――学资源需求

1. 作者的相关影像

2. 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文章及其它材料 4. 写作训练所需的材料 四.课前准备

1、检查课件,运行一遍。

2、检查微机,电源,音量。五.教学步骤

0.课前活动:

见学生,根据情况聊天。最好发动学生自己问问题,关于东北的。课前活动由班级自己定。1. 导入:3分钟

今天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人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

播放《九二乡愁》3分16秒

2.诵读、背诵 过渡:

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乡愁》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谱曲传唱的。《乡愁》原诗一共四个诗节,在刚才演唱的歌曲中,只保留了三个诗节。

在台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民谣运动中,人们把著名诗人胡适、徐志摩、余光中等人的诗歌谱曲传唱,诗人余光中的诗倍受喜爱,人们把它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风靡一时。后来台湾的民谣热潮渐渐远去了,当时很多十分好听的民谣也被渐渐地尘封在上个世纪里。但是人们对余光中《乡愁》的关注却与日俱增。既92年春节晚会上《乡愁》这首歌来到大陆传唱大江南北之后,2002年以反映民族英雄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又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歌,改名为《故乡在海边》,获得了当时金鹰奖最佳主题曲,据网上消息2004年11月我国著名的摇滚乐队黑豹乐队也即将以其特有的旋律推出余光中的《乡愁》新唱。我们可以预想到时又将掀起一股新的《乡愁》热潮![齐读]那么余光中的《乡愁》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关注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齐读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有人说,一首诗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能震撼人心。

(配音)再找一位男/女同学。两个同学读得真好,声音宏亮,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如今余光中先生已是76岁高龄了,同学们,今天76岁的余光中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请他来读这首诗,好吗?

播放《余光中读》

问:请问同学们余光中读的与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最好只找一个人 在上面的录像中我们看得出老人少了一些激情,但多了许多沧桑,他为什么读得这么沧桑呢?

明确:复杂的人生阅历 点拔:怎样的人生阅历?

明确:对别人来说,这是一首诗,对余光中却是杜鹃啼血般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正像作者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虽然诗歌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虽然我们只读到了四个画面,但那种别母亲愁、别妻愁、丧母亲愁、大陆愁,哪一个画面不凝聚了作者的辛苦辗转与悲欢离合。大家读得很好,读诗就是要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和悲欢离合不堪回首的人生。大家是这样读的,余光中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大屏幕。

播放《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内容: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去了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生涯。从四川到江南,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余光中的足迹是个不规则的圆。这个圆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他的故乡江南。

就是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无人可比)”。

好,带着上面对理解,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遍课文,争取背下来。(呈现诗歌)

我们试试背诵,可以吗? 背诵。3. 讨论

短短的四个诗节,短短的20分钟成诗,但诗中的每个词语都像杜鹃啼血一样凝聚着作者无限的乡愁。如果我们把四节诗反复吟唱的乡愁主题的内容去掉,我们会发现每段又都是作者与众不同、铭心刻骨的乡愁经历。然而当我们将这些词语分类串编在一起反复吟咏的时候,又会读出新的感受来。

限定词

意象

思念对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

母亲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

新娘 后来啊

矮矮的 坟墓

母亲 而现在浅浅的 海峡

大陆

备用题:

(1)我们先来看这组表示时间的词语,齐读,开始。从这组词语看,作者所写的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有所侧重? 讨论点:“而”

插播:剪辑的余光中的四句乡愁。在谈。点拨:余光中在读这四句话时,语气有没有不同?表明什么?

明确:重点在大陆。过去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寻根。

(2)我们先来看第二组形容词,齐读,开始。四个限定词极言其小,它们所描写的事物真的都是那么小吗?合理吗?

明确:前三者实写,最后一个并非实写。是运用夸张的写法,但并不矛盾。更突出被阻隔的与心不甘。文学常常不讲究合理,讲究合情。

(3)四个意象提及的事物,在作者排解乡愁的过程中,起着分别怎样的作用?可以结合形容词说。

(4)如果将第一节中的“母亲”改成“父亲”是否更好?一家四口,团圆完整,多好?(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与大陆有什么联系?)

(5)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因为“是妈妈”,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6)读材料: 1.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2.写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三分酿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3.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春天,遂想起》

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跟余光中爷爷说句话好吗?

谢谢同学们,感谢同学们,伴着43年的乡愁,伴着我们的祝福,余光中爷爷,前些年终于回来了,我们一起来欢迎他好吗!

播放《回家》

4、写作训练

幸运的是余光中先生后来终于得以回到大陆,用余光中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样一位“浑欲不胜簪”的银发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时已家是夜很深了,然而在暮色四悬的夜色里,繁星缀天,月满车窗,街灯迎待,1992年,在他65岁的时候,也就是这位老人离开大陆43年之后,月光陪伴着他终于回家了,我们要是能为他唱首歌该多好!那我们首先要为他回家写两句歌词,余光中当年仅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词语就表达了四十多年思乡情愁,我们也学一学他,请你以月光意象,写两句歌词,来表达我们迎接他回家的心情好吗?

给1分钟

题目:月光像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月光伴着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放歌

看到了吗?歌词中把月光比喻成了什么?初次陪伴他回家的恋人!是的,恋人,恋乡的人,乡愁,乡恋,乡恋,乡愁!为什么有如此深深的乡愁,因为我们深恋着这片土地!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刚才两位同学有位诗人说过,诗歌是诗人用自己一生的血泪写成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一生?

讨论:漂泊的一生,思乡的一生

四次离别: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生离别 作者介绍:播放电视片断《余光中简介》《余光中介绍背景》

前半部分教师读 后半部分听电视

最后教师介绍成就: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

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

(2)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经验,借助几个形象的意像来表达。

将第四个问题替换为对四个意像的品味。因为这个环节是分析文章内容,重点不应放在写法上。教师可以将重要信息展示在大屏幕上,如四个意像。让学生讨论四个意像的不同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富有参与热情的见解。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1)这四个意像连结的人物或事物是什么?

邮票:联结“我”和“母亲”

船票:联结“我”和“新娘”

坟墓:联结“我”和“母亲”

海峡:联结“我”和“大陆”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参与。

(2)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为什么没有父亲?大陆与“母亲”、与“新娘”有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学生极易形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争议。

余光中常州行之前还曾亲笔手书《回乡感言》,里面明确地指出,常州是他的“母乡”,也是他的“妻乡”,“在《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3)同是思乡情感,这四个意像体现出的思乡程度有何不同?

这是个有一点难度的问题,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发现:

邮票:乡情可达,所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船票:乡情可见,所谓“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坟墓:乡情可祭,万般无奈,只能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海峡:乡情缈不可期,咫尺陌路,有亲不能认,有乡不能归,所谓“狐死守邱,人何以堪?”所谓“儿童相见不相识”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肠断白萍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余先生笑道:就用“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七十自喻》中的一句诗来归纳晚年的寻根之旅吧。

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 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

化,却没听说过武化。要动用武力解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汤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

权。同样地,毕卡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为什么这么强烈的乡愁?可讲故事:什么也不因为,只因为你是妈妈。请大家带着以上的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余光中,你会怎样来读?

学生读

播放:《余光中读乡愁》 3.乡愁的内涵

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尽在从香港“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要求学生交流余光中“乡愁”的内容: 如写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交流诗歌:《春天,遂想起》

1. 乡愁结构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2. 写作:“月光”

导入: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

引导:如果余光中回来了,在月光中,月光陪伴着他回乡,请以此情境,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为我们为他写一首歌送给他。

给出:月光陪伴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播放:歌曲《回家》

[找读]这是一首十分精致的诗歌,以致于有一个大陆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听别人只读两三遍就背下来了。我敢保证这位名星你们每个人都认识他,想知道他是谁吗?但我不告诉你,我先找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完后,哪位同学能背诵下来,我就告诉你们,我还带来了他的签名和照片(举起准备的漂亮本子),我将把这个本子送给最先背下来的人。

大屏幕呈现诗歌全文。(在前一天调机器时,要注意效果,如果不好,发诗歌原文。事先印出50张。最好图文都有。)找背:计时,背下来,好!太棒了,你叫什么名字?好,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位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就是---,你从第一诗节背到第四诗节,你只有了短短---秒就背下了这首诗!我们向他表示祝贺!你太让我崇拜了,请你下课给我签个名,赠张照片好吗?你们的投入让我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附: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上一篇:东门外小学四年级大课间活动计划下一篇:七年级历史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