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2024-08-30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共6篇)

1.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一

2017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新祥旭考研辅导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 年招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JC)研究生。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面对行业、社会和国家对健康传播人才的需求,健康传播也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与校医学部深入沟通,开展健康传播专业硕士方向培养。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 年计划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50 名(其中健康传播方向 15 名),拟接收推荐免试生 20 名(其中健康传播方向 10 名),应试生招生人数以招生计划减去实际接收的推荐免试生人数为准。报考新闻与传播硕士(健康传播方向)的推荐免试生和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在备注中标注“健康传播”字样。

一、推荐免试

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全国优秀应届本 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者请按照《北京大学 2017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的要求,申请攻读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普通招考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 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

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 9 月 1 日)或 2 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不限学科 专业。复试阶段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二)报名

1、有关本专业招生人数及相关说明,请见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网址:

http://grs.pku.edu.cn/zsxx/sszs/shuozsjzjml/)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http://yz.chsi.com.cn/)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

2、考生报名前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 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4、报名考试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收取。

(三)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复试安排

复试时间一般在 3 月份下旬,具体说明如下:

1、考生的报考资格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审查。

2、参加复试的考生应达到复试分数线。

3、复试形式为面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等。

4、考生的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并计入复试总成绩。

5、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

6、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 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包括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计划、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7、参加复试的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规定执行。

(五)录取

考生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外语听力成绩。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我校将根据考生的总成绩择优录取。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三、培养方式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采用模块教学方法。学习年限为 2 年。

四、学历学位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长批准,颁发注明学习方式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授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五、学费

学费总额为 8 万元。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学费,即在新生入学报到及第二学年开学注册时分 别交纳 4 万元,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续。本专业不设学业奖学金,所有学生均需交纳学费。住宿及费用自理。

六、转档与就业派遣已被录取的“转档”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前将档案、户口和人事关系转入学校,入学后

学校不再办理“转档”手续。“不转档”硕士研究生,档案、户口和人事关系不转入学校,不 参加学校奖学金的评定,学校不安排住宿、公费医疗和就业派遣。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定向培养研究生。非在职研究生的人 事档案应转入学校,在职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应由定向单位负责管理。

七、监督管理与违纪处理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与学校有关部门全程监督各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情况,及时公布院系 接受考生申诉的途径和联系方式,并保证各级投诉、申诉渠道畅通,对有关问题按照规定及时 处理。

2、考生出现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时,我校将通知其所在 单位,并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3、若发现考生伪造证件,我校将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4、若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研究生的有关人员,应予以回避。

八、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话:010-62758122 地址:北京大学蒙民伟楼二层 231 房间 邮编:100871 网址:http:// 办公地址: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五层 502 房间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邮政编码:100871 监督电话:010-62756913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6 年 9 月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2.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二

为适应医学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根据山东省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将于2012年9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鼓励优秀在职人员结合本职工作继续深造。

一、报名资格

在申请进修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的在职人员,已获得学士学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二、招生办法

我校常年接受报名咨询。学员可在滨州医学院报名学习,也可在省内各教学点完成学业。学员报名后,须经我校和教学点统一考核同意方能准许入学,具体开班和授课时间由研究生处和教学点协商后确定。

三、进修要求

1.进修班学员应修完所申请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成绩自开班起五年内有效,超过有效期者,其所学课程不予认可,需重修全部课程。

2.进修学员必须遵守滨州医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进修规定,违章者取消进修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人事部门。

3.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两门全国统考课程通过应在八年时间内完成。

四、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呼吸系病学、消化系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肾脏病学、传染病学、神经内科学、肿瘤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麻醉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心胸血管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口腔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五、申请硕士学位(1)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满三年;

(2)取得“滨州医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并通过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者;

(3)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以滨州医学院在读研究生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承认期刊上发表论著一篇,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六、收费标准

根据山东省物价局、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明确研究生在职教育收费标准的通知》(鲁价费发[2005]83号)批准的收费标准和学校规定收取学费。申请人员学位课程阶段11000元/人,入学一周后退学者一律不予退还,学位论文阶段7000元/人,一次性收取书费500元(多退少补)。

七、报名时间、地点及手续

1、报名时间:2012年4月20日—7月10日。

2、报名地点:

烟台校区: 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招生与学位科(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图书办公楼1307房间)邮编:264003 联系人:张 力 电话:0535-6913252

滨州校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研究生处(滨州市黄河二路661号门诊楼11楼研究生处)邮编:256603 联系人:张晓敏 电话:0543-3256927

3、报名手续:报名时应提交

(1)所在单位推荐信、毕业证、学士学位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2)填写《滨州医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表》(附件)后需单位签字盖章。

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

3.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三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研究主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文摘类刊物,月刊。该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主要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期刊和学报进行精心筛选,选择已发表论 文进行全文转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权威性刊物。通过对该刊被全文转载论文的研究,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和研究热点。本文选取 2011年至2013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全年合计转载论文181篇,2012年175篇,2013年163篇(因出版时间关 系,本文未统计第12期),三年合计519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工具,将所有论文进行编码统计,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具体研究方法是将所有论文根据其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二级编 码,研究领域编码主要参考刘自雄对2012年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1],将研究领域划分为14个类型,分别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 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不包括微博)、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和其他。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目前新 闻传播学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普遍,在研究领域编码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编码误差。研究领域的14个类型之间也有交叉,但这样编码能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显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内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本文具体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显示当年被全文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二是通过统计数据的对比,描述每年被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的变化;三是统计高比例被转载的论文作者和原文出处,以此形成一个观察当前学术期刊和研究者的小窗口。

二、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分析

《新闻与传播》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以下简称论文)181篇。分布在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等14个领域,布局如图1。

在这14个传播领域中,中外新闻传播史论文11篇,其中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的占8篇,比重非常高,这和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民国热有直接关系。

新闻理论论文39篇,研究主题涉及新闻理论研究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从建构论角度重新定义新闻为“现实权力关系新近变动的建构性呈现”[2]。新闻传播法 的研究论文共10篇,学者讨论了媒体传播权[3]、记者采访权、媒体防卫性权力在媒介审判中的异化[4] 以及传媒法和诽谤案件改革等话题,显示了新闻法治的急迫性和复杂性,对于媒体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传媒公共性”问题上,对于媒体功能的讨论集中在媒体舆 论监督和媒体能否促进民主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我国应该建立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信息公开测评体系,改变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指数的“自我评价”[5]。媒 体与权力的研究主题包括泰国政府对本国媒体的控制[6],以及欧美学者对新媒体与权力关系的理论探讨。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业务领域的研究论文较多[7],但2011年被全文转载新闻业务领域的论文较少,只有9篇,其中有3位学者研究《世界新闻 报》“窃听门”事件,这3篇论文比较趋同的特征是理性较强,探讨了新闻业与市场、新闻业与政府的关系[8];环境新闻研究论文2篇;如何治理媒介“乱象” 的论文3篇。新闻业务研究论文基本向新闻理论研究方向延伸,狭义的采写编评摄的新闻业务研究论文没有被转载。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整体方案》,明确了国家政策导向,媒介融合和三网融合的讨论比较热烈。经统计,2011年传媒经济论文18篇,其 中传媒体制改革的论文7篇,媒介经营管理的论文11篇,都是在媒介融合和三网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写报业转型的论文有1篇。本文把广电媒介经济的论文归 类到广播电视领域,那么实际上传媒经济研究论文已接近30篇。

传播学论文16篇,总体反映了传播学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传播学研究不断突破经典传播学的理论范畴,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设,引起西方传播学新的研究成 果,如研究者提出大众传媒的“期望设置”功能[9],媒介正义论[10]、媒介尺度论[11]讨论了传播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间的关系。传播学基础研究6篇论 文多是从传播学学科建制、传播学研究范式、传播学本土化等角度成文。舆论学论文4篇,主要讨论了舆论引导体系构建、公民言论空间和谣言的社会学解读。另外,研究“网络舆论”的论文有8篇,说明舆论学研究的重心已转向网络舆 论。本文将其归类到网络传播统计当中,包括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事件、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网络传播论文共21篇,研究主题除网 络舆论外,还有网络治理、网络信息秩序、网络新闻评论、网络问政、网络水军、网络群体事件、网络公关、网络传播特征等主题。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14篇,多是讨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问题;广播电视研究论文共26篇,研究广播的论文只有3篇;研究电视“公共性”或公共电视的4篇,其他多是研究广电体制改革、节目创新和收视率等问题。

新媒体研究(不包括微博)论文5篇,其中有3篇讨论新媒体新闻生产和产业格局,1篇反思“全媒体”,1篇提出数据库成为消费社会的“超级全景监狱” [12]。微博研究论文4篇,主要从网络传播学出发讨论了微博的社会功能。广告学论文11篇、新闻传播教育论文3篇,主要讨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问题。

三、2012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分析

经统计,2012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格局如图2,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和其他。

2012年中外新闻史研究论文共12篇,研究主题比较分散,其中中国新闻史研究论文10篇,外国新闻史研究论文2篇,潘祥辉反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 [13],卢家银比较了第二国际到第三国际时期的新闻自由理念[14]。中国新闻史研究包括孙中山新闻思想、晚清传媒公共性、林语堂新闻舆论改良观、五四 时期湖南报刊考察等;黄旦提出中国近代报刊认知起源于“媒介就是知识”[15]。另外,有学者考证了宋代谣言传播的政治风险控制[16];李彬和张垒回顾 了新世纪十年新闻史,陈娟考证了中国农村报纸变迁。

新闻理论研究论文共27篇,研究主题分布在职业操守、国际新闻研究、新闻文化、另类媒体研究、媒介意识形态、市场新闻业、新闻娱乐化、新闻与民主、政府转型、新闻自由、媒体功能、新闻传播法等方面。

在新闻与民主研究上,学界继续了对迈克尔?舒德森新闻民主思想的介绍。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李普曼和舒德森新闻与民主思想的对比[17]以及凯瑞和舒德森新闻 与民主思想的对比[18],形成了学者之间的思想对话。在政府转型研究中,童兵指出舆论监督推进的前提是政府政治改革[19],喻国明则从社会化媒体崛起 背景出发谈到政治转型问题[20]。新闻传播法论文共10篇,其中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论文就有5篇。其他研究主题包括美国诽谤法介绍[21]、记者拒证权 [22]、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和媒体公权利的研究。

新闻业务研究论文9篇,关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研究论文有5篇,其他4篇研究主题分别是中国内参的独特机制[23]、“走转改”[24]和《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与新闻价值[25],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26]。

传媒经济论文14篇,其中7篇论文探讨了纸媒转型问题,研究主题还包括传媒集团上市问题、传媒企业转制问题。还有研究者提出,传统媒体要打破思想误区,不 能停步于“融合”,而应该积极“转型”[27]。陈映和董天策评析了西方媒介多元化政策的价值、制度与操作逻辑[28]。

广播电视论文共33篇,专门研究广播的论文4篇,广电媒体传媒经济研究论文10篇,讨论广电媒体“公共性”的论文6篇,研究具体节目或频道的业务论文4篇,研究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论文4篇,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论文3篇,另有2篇论文讨论了“限娱令”对卫视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论文17篇,研究主题包括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现状、媒介文化、媒介效果研究、媒体表现研究、新闻真实性、信息经济学、灾难传播、危机传播、媒介批评、政治传播、传播学基础研究等方面。

刘海龙认为,中国的媒介表现研究评估指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专业、多元和秩序[29]。沈正赋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新闻真实性”[30],潘祥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传播失灵、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的三角关系[31]。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论文14篇,其中讨论中国对外传播中政府形象构建、中国媒体“走出去”等研究主题的论文9篇,介绍英国和美国媒体对外传播的论文3篇,还有1篇分析了2010年全球媒体上中国形象的构建问题。

舆论学研究论文6篇,社会转型期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舆论传播载体、舆论引导机制是主要舆论学论文的研究主题。网络传播研究论文15篇。和2011年有所不同的是,这一年以“网络舆论”为关键词的论文很少,网络舆论研究主题更加深入,研究角度也更加多元。

新媒体研究论文共计11篇,吴旭介绍了美国危机公关领域专家对于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类危机”[32];彭兰指出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数据是影响 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33];其他研究主题紧贴中国国情和新媒体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反映了学者对新媒体问题的密切关注。

微博研究论文共12篇。有学者强调了微博空间里知识分子应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34];周培源指出“微博无影灯”效应体现了微博舆论的“自净”功能,作者强调要对民间舆论场有信心,才能打通两个舆论场[35]。

2012年新闻教育论文共5篇,广告学方向没有被转载的论文。最后,本文将薛可和左雨萌合写的论文《新媒体语境下非营利组织形象评估模型构建》一文单列为其他研究主题,主要想表明研究者将传播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而使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

四、2013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分析

2013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共163篇。研究领域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等,领域布局如图3。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全文转载论文共9篇,其中研究美国新闻史的论文2篇;研究中国新闻史的论文7篇,其中研究民国史的论文4篇,另外3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是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新闻监管、抗战胜利后重庆《新华日报》和政治传播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理论研究论文共19篇,报纸是否会死亡再次成为研究主题,雷启立认为传统报纸媒体的困境在于自身思想和文化的创造力不足,纸媒应该求变图新、坚持自己 之所以为之的历史和承担[36]。在媒体社会功能研究主题上,陈娜认为媒体表达应当承担多元利益制衡的使命[37]。王维佳将中西方新闻业发展历史相对 比,将新闻记者群体同历史与政治相连接,提出中国新闻业要重新认识其社会角色并创造新的新闻文化和实践[38]。新闻传播法研究主题包括新闻自律与法律监 督、舆论监督与法律公正、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中国新闻法治困境等话题。

2013年新闻业务研究论文8篇,纸媒如何留住读者、都市报如何提升竞争力和纸媒融合的论文有4篇,中国当代调查记者职业生涯研究论文1篇,关注“烂尾新闻”成因的论文1篇,“中新体”研究论文1篇,对国内社会冲突性议题采编流程进行分析的论文1篇。

传媒经济研究论文17篇,研究主题仍然集中在传媒体制改革和媒介融合转型问题,其中传媒体制改革的论文9篇,媒介融合和转型的论文5篇,讨论报纸“付费墙”的论文1篇,还有2篇分别是2012年传媒资本市场综述性论文和传媒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性文章。

广播电视研究论文共38篇,其中广播电视业务研究论文16篇,电视满意度研究论文2篇,收视率研究论文2篇,广电体制改革论文5篇,从媒介融合角度讨论广 电业务改革的论文9篇,卫视格局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论文2篇,电视文化的研究论文1篇,2012年欧洲广播业发展的综述性文章1篇。

传播学研究论文共9篇,其中张兵娟研究了《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情感传播和媒介文化[39];齐爱军和洪浚浩从新闻专业主义、媒介间议程设置、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多元公共领域四个视角对西方有关主流媒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析[40]。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共18篇,其中“国家形象”研究论文6篇,中国国际传播力和传播“软实力”的研究论文6篇,2012年国际传播研究综述论文 1篇。另外,胡泳构建了互联网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态度维度和行为维度[41];关世杰通过五国“中国文化印象调查”数据,提出了共享价值 观(shared values)和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shared Chinese core values)的概念[42];王异虹通过对德、美、英三国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指出中国应将科学传播作为对外传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43];李良荣和 刘畅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西方主流媒体对“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的媒体构建,从而指出西方新闻生产的逻辑和内在规则[44]。

2013年舆论学研究论文4篇,网络传播研究论文8篇,其中网络舆论的研究论文2篇,网络法治问题的研究论文4篇,网络群体传播的研究论文1篇。苏颍基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讨论了互联网公共讨论的多元共识[45];许莹分析了网络反向社会情绪的传导机制[46]。

新媒体研究论文24篇,其中论文题目中含“大数据”关键词的论文6篇,在这6篇论文中,关注大数据与传统新闻业关系的论文4篇。总体来看,新媒体研究论文 研究主题比较分散,涉及新媒体经济、新媒体法治、新闻专业主义、传播学、新媒体舆情、政府危机管理、新媒体谣言、数字传播业、移动大趋势等多个话题。

微博研究论文6篇,其中微博舆论研究的论文3篇,其余3篇涉及的研究主题有媒体微博、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机制和微博与微观政治。广告学研究论文3篇,研究主题分别为广告摄影的法律及伦理问题研究、美国新媒体广告规制研究和中国媒介产业特征对广告业的影响。

五、2011年至2013年论文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对比分析

从数量对比来看,三年来新闻理论、狭义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数量减少,新媒体研究论文逐年增多,微博研究论文呈现波动变化,广告学论文波动较大;广播 电视研究持续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广播电视研究论文中,每年都有广电传媒改革、收视率和传媒经济的研究论文,一般在5至10篇左右,因此传媒经济研究论 文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是三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从研究主题来看,新闻理论研究中新闻传播法研究一直是研究重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是一个持续性话题;多位学者在新闻与民主、新 闻与权力、新闻与社会研究中不断吸收和反思当代西方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功能和定位进行思考。政府信息公开、政治转型 问题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传播学研究论文持续性研究主题包括媒介批评、政治传播和风险传播(危机传播)。在本文统计中,传播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学理论研究活跃度高,不断有学者引入新的传播理论和推进旧理论的新发展。

网络传播论文持续性研究主题主要是网络舆论,以及网络舆论传播所引发的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治理、网络信息秩序、网络公关、网络把关、网络水军等话 题。三年来该主题研究逐渐从现象研究发展到规范研究和文化研究,如网络法治问题、网络表达多元共识和网络民粹主义的分析等。

新媒体领域研究主题总体比较分散,即使是大数据研究,也涉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宏观研究居多。微博研究的波动变化同微博产品周期和政治因素相关。这些变化反映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传播业以及整个社会系统产生了整体性影响,学界积极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但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亟须深入。

2011年至2013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基本反映了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情况,如推进中国新闻法治进 程、推进传媒体制改革、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和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等重大选题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其研究深度不断推进,研究主题不断细化。(段卉为黑龙江 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乔兰为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4.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四

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复试于2011年4月22日—25日进行,各学科、专业复试最低分数线和复试内容、报到时间、资格审查等具体通知如下:

一、各学科、专业复试最低分数线

(一)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总分284 单科(政治、英语)36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92

(二)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总分285 单科(政治、英语)37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78

(三)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总分281 单科(政治、英语)35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67

(四)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总分293 单科(政治、英语)36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86

(五)100216 运动医学

总分300 单科(政治、英语)40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20

(六)540101 体育教学(专业学位)

总分281 单科(政治、英语)35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05

(七)540102 运动训练(专业学位)

总分281 单科(政治、英语)35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05

(八)540103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位)

总分281 单科(政治、英语)35 单科(专业基础综合)105 ※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按教育部公布的最低分数线。

二、各学科、专业复试内容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

1.专业笔试科目:报考01—05研究方向考“体育社会学”;报考06研究方向考“体育产业经济学”;报考07研究方向考“新闻传播学”;08方向:“学校体育学”; 2.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学校体育学(2)体育管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二)运动人体科学

1.专业笔试科目:报考01—05研究方向考“运动医学”;报考06—08研究方向考“运动生物化学”;报考09—11研究方向考“运动生物力学”; 2.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体育保健学(2)运动营养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

1.专业笔试科目:“学校体育学”

2.专业技术、理论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教育学(2)运动心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

1.专业笔试科目:“武术理论”

2.专业技术、理论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教育学(2)运动心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五)运动医学

1.专业笔试科目:“运动医学” 2.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体育保健学(2)运动生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六)体育教学(专业学位)1.专业笔试科目:“教育学”

2.专业技术、理论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教育学(2)运动心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七)运动训练(专业学位)1.专业笔试科目:“教育学”

2.专业技术、理论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教育学(2)运动心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八)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位)1.专业笔试科目: “体育社会学”; 2.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试;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4.同等学历加试笔试科目:(1)教育学(2)运动心理学 凡笔试科目参考教材详阅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说明:以上

(六)、(七)、(八)专业,是我院从2009年开始新增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学习年限为三年,毕业达到相关条件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享受与学术型等比例的公费名额。今年我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名额为50人,但由于报考我院该专业学位考生上线人数较少,故拟接受报考我院学术型各专业考生调剂该专业。请申请调剂的考生于2011年4月8日前将书面申请快递邮寄至广体研招办(申请表请到研究生部主页下载文件中的招生工作-1.3.1下载)。

三、复试报到时间、地点

凡符合我院各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凭原《准考证》、《身份证》参加复试。报到时间:4月22日下午(14:00—17:30)报到。报到地点: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行政综合楼7楼)

四、具体要求及说明

1、资格审查:我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报考资格审查统一安排在复试时进行。报到时所有考生必须提供政治审查表原件(“政审表”可在研究生部主页下载文件中“1招生工作”-“1.3.3”下载)。此外,非应届本科考生须提供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部门公章);应届本科考生需交在校学习成绩单(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完退回);同等学历的考生须交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和进修本科课程成绩单(加盖进修学校公章);成人高校应届本科生(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除外),应提供当年录取名册复印件(加盖当年录取院校公章)。若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弄虚作假或以任何理由不交以上材料的,一律取消复试及录取资格。

2、每位考生报到时需交复试费240元(同等学历考生加收80元)、体检费60元。

3、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为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我院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请各位考生抓紧考前复习。

4、参加复试的考生,请到我院招待所或学校附近旅社住宿,以方便随时联系。考生往返的路费、住宿费由考生自理。

5、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详细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1268号广州体育学院新图书馆行政综合办公楼7楼。广州火车站有以下线路公交车到本院:140、235、240、252、266、287、296、502、540、883、51和旅游公交1线。广州火车东站出站直走约200米为本院东门(中信大厦斜对面)。

6、招生办联系人:

李老师 电话:020—87553382或020—38024322

五、其他

我院不再另发《复试通知书》,请考生按本网公布的名单报到,提前来者恕不接待。具体复试名单见附件1。

5.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五

一、招生计划背景概述:

化学与化工学院是陕西科技大学成立较早的专业院系之一,1997年4月,精细化工专业并入,时名为化学工程系,2002年4月经学校批准由化学工程系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拥有应用化学博士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授予权(涵盖 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5个二级硕士点);化学一级硕士授予权(涵盖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5个二级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4个本科专业 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陕西省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部级重点实验室、校现代仪器分析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各类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近1400万元。

学院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教授、专家,并且活跃于国内外的专业领域,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5人,其中博士8人、博士在读8人;博士生导师7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拥有多项国家专利。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国家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学研等各类项目200余项。

化学与化工学院将以办成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化学化工服务的主要基地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和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为目的,集化学与化工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化工类专业学院

二、招生生源背景分析概述:

对往届入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1、求学动机表现:绝大多数的新生是出于自我意愿,其他新生出自家人意愿。学生学习主要为掌握技能、解决就业和继续深造,总体上“掌握技能”占较大比例;家人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表现较多的关注;继续深造根据动机由来的不同,需求比例又有所不同;

2、招生目标群:此次招生当以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主要是安排陕西生源学生回母校或其他方式宣传学校对因往届高中毕业生进行招生

3、生源了解学校的现状:学校品牌的美誉和信誉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时下西安优秀的高校也是层出不穷,而且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我校的认识还不够,名气不及西安交大、西工大等一流名校。学生生源并不广泛,食宿问题也是学生及家长关注之一。现在怎样实施生源终端拦截,狙击竞争对手,都是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走近生源之地,一方面展示我们学院的优势,另一方面给他们一个了解的机会和理由。

三、招生策划建议案:

(一)招生策划目的通过通过陕西生源学生回母校或其他方式的宣传,走近生源终端,以真情演绎学校风采,突破困难地区的生源招生困境,快速扩大招生生源,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二)策略主题导向

重点地区,刺激就读需求,实施终端拦截,扩大生源招生,塑造学校品牌。

(三)招生地区

主要以自身所在的陕西为主要目的地,通过在校学生回母校对我们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宣传

(四)目标群体

陕西省应往届高中毕业生

(五)筹备内容:

·制作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宣传海报,介绍学院的概况,师资力量,及著名教授的相关资料以及学院长期以来取得的成就。

·制作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下所属的四个专业的相关简介,展示学院所拥有的丰富完善的硬件设备以及国家、陕西省所承认的相关实验室以及科研项目,体现我们化工学院以办成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化学化工服务的主要基地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和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为目的。

·组织参与人员:学校负责人,对自愿参与招生的陕西生源在校学生按区域划分成立招生小组

四、招生活动推广主题和主要内容

·推广主题

“化学与化工学院—成功之行”,提倡“与你携手迈向成功”的传播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整个活动当中。

·活动创新

此次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招生宣传,创新之处在于我们让陕西生源在校学生回母校进行宣传的方式,避免了以往盲目撒网效果不佳的弊端,学生回母校宣传一方面母校老师欢迎避免拒之门外的尴尬,另一方面对于被招生的学生来说可信度大大提高,毕竟校友之间情意很深,对招生十分有益!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为“预热”,学生现在学校附近的各个重点社区设立咨询点进行宣传,形式以活动展板(宣传内容以学生作品及本院概况)为主,发放DM及宣传品,现场解答学生及家长的疑问,让化学与化工学院走近千家万户,为化工学院的招生播种希望,并将后期重点活动有效地托起;

第二阶段为“高潮”,化工学院学生深入校园,利用学生课间以及自习的时间一自身为例介绍化工学院,重点讲解学院的相关优势,专业的学习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等,还可以联系学校广播站进行宣传,登陆母校论坛相关贴吧发帖子,与学生交谈答疑。

第三阶段为“收获”,宣传活动结束后,将有就读意愿的生源(学生和家长)带入校园,进行生源的最终过滤,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将走近化学与化工学院,体味化工学院的成功,渴求成功于化工学院,亦是一个成功招生时期。

活动的展出不但可以树立化工院在陕西地区的良好品牌形象,而且有效地推动招生活动开展和延伸,必定生源广进,同时有效地封杀竞争对手的攻击。如果此次

活动成功,下次招生活动就可以将成功经验快速复制。

五、前期筹备阶段,运筹帷幄,筹备先行

制定策略,规划流程,掌控时间,权责到位,绝对执行,刻不容缓。

(一)筹备时间:

(二)筹备内容:

1、征集学生优秀作品。由学校组织向在校学生征集优秀学生作品,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的获奖作品,汇集成册,然后加工、装帧、制裱,制作成展牌。·学校招生宣传展牌、条幅和宣传材料的制作,突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校品牌效应,宣传材料的制作必须精美。

2、DM宣传品的筹备。根据学校招生的实际情况,筹备学校招生的DM。

·DM设计:设计简单的学院招生的宣传单页,内容包括化工学院招生活动安排,学校介绍,3、组建咨询团。根据活动需要以及具体情况,学生组建咨询团进行现场答疑,现身说法,实事求是,声情并茂,诚信有加。

六、效果预测

1、化工学院得到空前强势的传播,迅速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规模,极大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信誉度,有效得力地发挥了品牌区域终端的张力,形成化工学院绝对的区域领导品牌,舍我其谁的良好社会形象。

6.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篇六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浙江传媒学院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2010年,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省部共建高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为中央和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浙江传媒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二级学院,始建于1986年的新闻专业,2010年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学校共生长的历史,造就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现有新闻系、传播系、编辑出版系3个系,有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数字出版学5个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人。2012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媒体传播两个方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0人。

一、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考研招生目录 招生专业: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招生人数:103人

研究方向:01(全日制)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

02(全日制)新媒体传播 03(全日制)新闻与媒体管理 04(全日制)播音与主持 05(全日制)广告与品牌传播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学制:2年

备注:同等学历加试两门主干课程

二、浙江传媒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334新闻与传播业务综合能力

《网络传播学》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新媒体概论》 石磊 《新闻评论教程》 丁法章 《媒介管理学概论》 邵培仁 《电视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统编教材(修订版)》叶子 李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新闻业务》(第二版)曹璐 罗哲宇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方汉奇

三、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录取情况(近三年)

四、2018浙江传媒学院考研真题 34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把关人 议程设置

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和行为 群体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 沉默的螺旋 知识沟

二、简答题

1.简述滚雪球抽样法并举例分析。

2.简述互联网新兴主流媒体维护主流价值观的理解。3.简述什么植入式广告,并说明植入式广告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当今互联网舆论场中网络暴力和媒介审判问题的理解。

2.根据材料分析对以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的理解。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20分)《向导》周刊 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 社会主义新闻“三为”方针 隐性采访

二、简答题(20分)1.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要求。

2.什么是“后真相”?“后真相”时代专业媒体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三、案例分析(30分)

一则广播消息,关于“浦江县好家风贷款”。

四、写作题(80分)

1.一则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规范广场舞健身的通知,改写消息。2.针对网红现象写评论。

五、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校的招生简章、参考书目、培养方案,这些文件都能在研究生院的官方网站查到,所以需要保持关注。有条件的同学还应直接到学校了解所报考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背景、历年报考和录取比例、历年真题等。由于浙江传媒学院不提供历年真题,所以只能通过上一届的学长学姐来了解一些回忆版的真题。

其次,根据网站公布的信息,准备好所有的教材。注意,指定的教材一定要买到手,不要从图书馆借,因为教材需要反复阅读,还需要圈圈点点。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建议去二手书店买旧书。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旧书上一般都会有别人的笔记,特别是重难点和补充内容;二是价格比新书便宜很多。

最后,准备好足够的文具,包括红蓝黑三种颜色的水性笔,便签纸,剪刀胶水。此外,建议准备1个日记本和5个加厚的大笔记本,日记本用于记录考研心情,比如每天的复习计划及执行情况,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写出来也是一种发泄,或者在某一页乱涂乱画等。5个笔记本分别用于英语词汇和写作、《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教程》《世界新闻传播史》,以及分方向的专业课。所有的主干课程都需要自己一边读教材一边记笔记,这样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也方便后期的记忆。

六、浙江传媒学院学费及奖学金、助学金

(一)学费:8000元/学年。

(二)奖学金

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按学年分类和等级设定),获奖比例为100%。1)新生入学即可获得8000-10000元的学业奖学金。

2)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分一、二、三等奖,奖励标准为8000-12000元/生。

2.国家奖学金,奖金 20000元/生,学校每年根据上级部门划定的名额进行评选推荐。

3.各类专项奖学金,奖励读研期间获得优秀论文及实践作品的研究生。

(三)助学金

上一篇:加强消防基层部队和谐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下一篇:克服学习困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