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

2024-10-23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精选10篇)

1.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 篇一

题目: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论文摘要

如今的学校担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校舞蹈团的建立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舞蹈教师除了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承担着提高学生舞蹈能力。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舞蹈教学特点出发,围绕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舞蹈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正 文

舞蹈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一条件作用的结果,它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习者“乐”在其中。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在表扬和鼓励中得到激发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舞蹈团以前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舞蹈,这一类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可以说微乎其微。虽然学生隐约知道学习舞蹈是枯燥、痛苦的,但是这一类词语在他们脑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他们真正接触舞蹈时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的枯燥与痛苦。心理学家提出:经常受鼓励、表扬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远远超过受批评的学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教育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有一名学生由于觉得自己体型较胖,柔韧性也比其他学生差很多,一学期下来,当其他学生能劈叉、能下腰的时候,她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遥远,于是本来对舞蹈就不怎么感兴趣的她渐渐失去信心。有一次上舞蹈课,看到她练得挺认真,就表扬了她。在接受表扬后,这位学生的脸马上就红了,但是从表情看的出来,她的内心是美滋滋的。课后这位学生非常感动地对笔者说:“老师,谢谢你表扬我,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表扬。”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笔者,觉得这一句简单的表扬不仅鼓励了她,还温暖了她的心灵。这时笔者又鼓励他,虽然自身条件不 好,但是经过努力还是能赶上其他学生。在往后的几次课中,笔者又抓住机会对她进行表扬,并在课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她。在以后的练习中,她不仅自信了很多,而且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还取得很不错的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对个别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而且每次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对他们进行鼓励。“做的很好”“进步很大”“加油,很不错”“再努力一点”是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渐渐地课堂气氛变得愉快、融洽,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惧怕舞蹈课,不再讨厌舞蹈课,反而成了他们最喜欢上的一门课。

二、兴趣在美的感染中得到增强

世界文明史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鼎之三足,其中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舞蹈更是一门美中之美的人体动作艺术。而幼师舞蹈教学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大任务,因此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感受舞蹈的“美”,除了承担美育教育这一使命,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良好的环境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起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舞蹈的初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可以在舞蹈教学中播放舞蹈形体图,让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充满舞蹈的情趣,由此对舞蹈产生兴趣。平时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感知艺术美,让优美的舞姿吸引孩子。

在课堂上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把“美”字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追求学生的舞蹈技术技能。让学生把自己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而这种美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古典芭蕾的优雅、高贵之美;中国古典舞的典雅、均衡、和谐统一之美;儿童舞蹈的天真、活泼之美;藏族民间舞蹈的神秘、粗犷之美;等等。女孩子,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美更加敏感,更具追求。教师要让舞蹈的“美”去感染她们,让她们徜徉在舞蹈“美”的海洋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体态美,心灵美,深切 3 地觉得上舞蹈课并不是累的、苦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兴趣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一直以来舞蹈教学的形式都很单一,“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传统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是一种主流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舞蹈的训练,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一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一个动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那么,教师应如何让课堂的教学变得多样化呢?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信息容量。用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学生学完一个组合,她们的动作、舞蹈感觉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通过媒体设备将过程录制下来,直观地放给学生看,让她们马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民族风情的短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使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该民族的特点,比教师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去详尽描述要有效得多。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变换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觉得舞蹈枯燥乏味,反而觉得非常生动有趣,舞蹈课成了她们特别愿意上、特别期待上的课程,学习的兴趣一点点地被培养起来。

四.兴趣在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到升华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仅利于身心发展,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每年都会举办“元旦文艺汇演””等形式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文化了内涵,活跃了学习气氛。特别是幼师生参加这类活动,有着更大的意义,她们可以将课堂所学进行实际运用,激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通过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觉得舞蹈已经不仅仅是她们课堂必修的课程,而且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观看的学生,还是参赛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气氛的感染,更能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不断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良好的环境,合理的选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即兴这四个方面是培养少儿舞蹈兴趣的重要条件。注重兴趣对少儿舞蹈的重要性,并更多的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才艺的开发,让孩子们快乐自在的享受舞蹈的乐趣,从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去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

总之,舞蹈训练的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同样,舞蹈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需要点点滴滴地累积。培养舞蹈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有培养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她们才有更大的劲头投入学习,才有更大的热情对待学习,才会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同时,学生有了这样的精神,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 篇二

1 理论依据

深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最佳的接受教学信息,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使其自觉地集中注意,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如果能把一堂课上得使学生有所得, 学有兴趣, 学得生动活泼愉快, 那么, 你就让他 (指学生) 不要学, 他也是欲罢不能。”

兴趣教学, 就是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学习中求兴趣, 在兴趣中求进步, 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兴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最大限度的吸取知识, 并积极主动的开展生动活波的学习活动。

2 学习兴趣的调动

2.1

首推实验, 采用实验的优势, 挖掘各种教学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许多物理知识, 光靠讲解, 将使人半信半疑, 更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课堂上做好实验, 并且让同学们积极参与,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处于活泼、积极主动的状态, 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 学习就有一种渴望感和动机感, 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求精神, 人们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所学到的知识, 常常是理解的最深刻的, 掌握的牢靠, 运用得最灵活。

2.2 弥补现实的不足, 多媒体。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 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 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 并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α粒子散射实验, 可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展现出整个实验过程, 并动态模拟从装有放射性物质钋的铝盒中不断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度少数a粒子偏转角超过90°, 有的甚至被弹回, 偏转角几乎达到180°。看过a粒子散射实验的动态模拟过程后, 师生再共同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探索原子结构。这样, 学生很容易记下a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过程、现象, 深刻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模拟实验还有以下优点:第一, 弥补视觉上的不足。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放大、交互性强的特点, 模拟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实验仪器,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操作难、可见度低、讲解困难的弊端,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第二,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如布朗运动、分子电流假说等, 利用动态模拟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 使物理过程的本质能得以揭示。如:卫星的运动, 日食、月食的形成、透镜成像、链式反应、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等。第四, 使瞬间的物理现象永久化。如:振子运动过程、波的传播过程、碰撞过程扩散过程等。

2.3 精心提问, 巧妙表扬。

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得到表扬。尤其是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及时肯定, 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 把提问与表扬相结合既方便又实用, 确是一种极佳的兴趣教育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提问时, 可以精心设置障碍, 令学生能通过思考, 能解答出问题或部分答案, 我们就可以对其正确的地方, 适时、适量的提出正面表扬。增加学生的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认同, 使其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 让教学事半功倍。

2.4 从教材中寻找兴趣。

在我们的教材中, 并不只有枯燥的文字, 和无趣的数字。其实在教材也有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那就是教材上的彩图和科学漫步。当你的学生准备放弃物理时, 那你就应该让他去翻教材的彩图和“科学漫步”。让他从教材中找到学物理的兴趣。

教材中的彩图有生活现象、科学人物、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 甚至是可爱电感线、磁感线。当他看完这些, 他会发现原来物理并不那么的抽象、那么难懂, 其实它也可以是那么的直观、那么的简单。

在“科学漫步”中有人物传记, 古今奇观现象的解释。你还记得选修3-1第27页“科学漫步”中介绍的“雷火炼殿”吗?这么奇观的现象, 尽是高中知识的一句“静电感应”轻而易举的给解释了。怎么能让你对物理还不感兴趣了!只有你对物理感兴趣, 提高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

2.5 在生活中寻求物理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生活的进步, 物理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我们身边的事物来举例、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 学生听起来熟悉, 接受起来容易。只要我们时时留意, 经常总结, 就会不断的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简化概念和规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神舟飞船来探究万有引力的问题, 用探月工程来探究卫星变轨的问题, 用辽宁航母来研究匀速、匀变速、加速度等问题, 用歼-15来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等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只有我们时刻注意, 勤于观察, 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与物理相连, 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物理的兴趣。

3 实战中的体会心得

3.1 愉快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2 教材中的课时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从而调动学生兴趣, 做到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3.3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要把兴趣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每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身的条件进行教法改革, 不可主观地认为某一种方法特别好, 从而去教条地照抄照搬, 况且, 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 学生也会感到腻烦而造成失误。

摘要:物理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从实验、多媒体、教材、课堂教学、生活等多方面入手, 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 (1-12) .

[2]人教版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

3.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职 德语教育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德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德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育实习和阅读大量教育著作的过程中,我对提高高职学生德语的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良机,渲染德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德语歌曲,开展“请猜猜”“做个游戏”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德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今,“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使用德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有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德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初学德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学生,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多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德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德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更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作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论文) 篇四

许静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

首先,教师布置的作文方式要“新”,防止不根据学生基础和写作技巧实际,教师主观布置一个题目,提出几项要求后,强制作文的做法,特别是对刚上中学的初一学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他们刚离开小学那种活泼、幼稚、充满幻想的生活,迈进中学大门,对周围一切感到非常新鲜。加之教师经常讲授做人的道理,开始注意观察生活本质,他们写生活也是单纯罗列生活现象,加之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写出的文章自己都不很满意,交上来就是为应付教师。把作文视为学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产生作文兴趣尤为重要。新颖的布置作文方式,可以唤起他们的作文欲望。把空洞的布置课变为生动、丰富的指导课,通过工作实际,以下几种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析题范文法。

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应针对题目提出几个问题:从题目看写作范围是什么?应确定怎样的中心思想?通过哪些材料来反映这个中心?将怎样安排这些材料„„提出这些问题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的同学有很大帮助,最起码对文章中心思想,布局谋篇有了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了,接着教师再根据析题内容,念一篇教师预先写好的小文,让同学看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还应加强?你将如何改进?如果你写此文章怎样安排才更合适?这样可以引出学生的思想,消除了作文的为难情绪,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回忆引导法。

每个学生经历的事情是很多的,但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不予留意,不细心体会其中意义和感受。提笔写文章的时候,想象的成份多一些,叙述时主观经历和客观叙述往往脱节,多不从主观上体会,只是凭空想象去写,写出的文章很不感人。教师要注意采用回忆引导法,引导学生对经历过事情的回忆,细心体会其中感受。样写出的文章就有真情实感了。如:要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怎么做?我曾怎么做?这样从生活中的经历来引导学生对所记的人或事去体会和感受,会使他们有一种亲身经历感,即使是虚构,也能进入所写的人或事中,有了真情实感。

第三,广泛设想法。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到的文章很多,每篇文章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值得借鉴的,可以通过学习开拓学生写作文路子。比如我们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战士高尚品质,讲此文时一方面要讲清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讲作者是如何选材的。讲完之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时代大兵的文章,教师负责收集材料,从多方面尽量多收集一些,然后让学生以《最可爱的人》为题写文。抓紧一个中心去选材,学生收益很大,学生在错综纷杂的人物材料中准确选材,克服了过去材料一多,什么也舍不得丢,面面俱到的毛玻同时以课文为样板,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设题训练。现在学生看电视、听广播的条件好起来了,每天几乎都要看一段电视或听广播,不少同学对此只抱着消谴的态度,看热闹的多,品味的少。教师可以据此设置一些题目。如:《最新消息》、《影剧XXX评论》让学生每天看一段新闻或听一段广播,然后,把他们记录下来,稍加评论一番。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对于电视剧,教师可以根据预告组织学生选看。主要从人物形象、结构线索、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去评论。可以单项评论,也可以综合评论,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学生扩大了视野,增强了评论能力。产生了作文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题目新颖集中,可以吸引学生,唤起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看到他往往不易抓住的素材;也可以造成作文一定的难度,写出一部分质量高的文章来,防止了千篇一律。如果题目老是《祭扫烈士墓》、《记一次植树活动》、《运动会上》等,学生感到年年如此,不用太费脑筋,只要写出一次,以后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再者,批改方式也要新颖,才能保持并加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批改方式除教师眉批、面批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批,也可以采取教师领学生一起批和学生分头批的方式。教师领学生一起批,从学生作文中选出2—3篇中等作文,刻印发给大家,先理通文字,再看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等方面。然后师生从头开始一句句一段段讨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哪个句子不通,应怎样改正„„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提出见解和修改意见。学生分头批,每人一本作文,教师提出批改内容和要求,然后收上来。主要看修改情况,打分平等。通过这些,学生间距离可以缩短,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外,学生改学生的作文倍感亲切,没有拘束,便于学习长处,启发创新。还注意稳定学生作文兴趣,那就是讲的时候要注意多帮助奖励,少批评训斥;多教给方法,少空头说教,要善于因势利导。讲评作文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写作成绩,哪怕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要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细致评点,使学生可以摸到布局谋篇的路子,表情达意的方式,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

5.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五

摘要:语文本是一门充满人性美和富有浓厚趣味性的学科。但过去的应试教育把语文变成了技术之学,许多学生都讨厌了这门学科。现在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地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兴趣培养

现今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强,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意志力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差、对学习经常会产生抵触隋绪。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做,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

笔者以王维《使至塞上》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刚才学习了‘长河落日圆’,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是‘长河落日扁’,作者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他有什么依据呢?请同学自己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带着一颗好奇心主动走进课文,解读文本,自然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得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自由。在笔者课堂上,学生从来不用正襟危坐,大多数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圆圈,每节课都有规定题目的讨论内容,还有围绕课文的自由讨论。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为了某个问题争得耳红脖子粗,也可能讨论着书上的问题却扯到了其它有趣的事情上。笔者上课时,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讨论题:“‘我’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又是怎么捅的? 刚过了一会儿,笔者就发现很多学生在摆龙门阵,摆自己小时捅马蜂窝的经历。于是笔者干脆暂停了上一个讨论题,改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你小时有捅马蜂窝的经历吗?讲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这下可好,班上马上冒出了几个“故事大王”,把捅马蜂窝的经历讲得绘声绘色,艰险万分。就这样,笔者尽量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语文课,当然不会沉闷,学生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二、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三、多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第一次语文测试,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及格标准。但笔者一直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笔者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管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对所谓的差生。

例如:学生问题回答正确了,表扬:理解能力强,学习踏实;答错了,鼓励:很有创意,这正是学语文所需要的素质;对作文内容写的不够好的学生,可以表扬字写得整洁;对成绩考砸的学生,就告诉他们别泄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竖立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一开学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他坐在最后一排,每节课上课都是打瞌睡。每当笔者在课堂上把他叫醒,同学们都会笑他说:“反正他就是瞌睡大王,每节课都睡觉,班主任都管不了。”笔者很恼火,但却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这么帅的小伙子坐在最后一排打瞌睡多可惜啊,坐到前面来吧,也让老师看着养养眼。”小男生被笔者逗得不好意思了,一节课坐得直直的。果然,位置换到第一桌以后他就没有打瞌睡了,专心学了起来。笔者继续表扬他:“这位同学的笔记作得多好啊,成绩进步很大哦”大半个学期过后,他在单元测试中已经能达到及格分数了。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结 语:

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亚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8,22

6.乒乓球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六

尚志市亚布力林业局第二小校

乒乓球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从项目——课程——文化——品牌,我们已走上了一条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特色成长之路,从中产生的累累硕果也得到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一致赞誉,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但随着乒乓特色教育的深入,及学生娇惯不定性得毛病,如何使学生从优越的物质生活中脱离出来,寻找到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快乐所在,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是作为教练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加强学生自觉进行乒乓球锻炼,促进早日成才最关键的一步。

什么事,都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后再去干什么事,才能干得好。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的乒乓球这项活动,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运动。怎样让可能从未接触过乒乓球的小学生对乒乓球产生兴趣,并且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兴趣,一直是我们小学乒乓球教练员最费心的一个问题。教育心理学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同时,能随着人的意志和需要而不断转移。所以,小学生的乒乓球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如何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乒乓球兴趣呢?结合自己这几年在乒乓球训练中的感悟与认识,在此简单地谈一下。我觉得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国球历史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不可能只通过我们这些简单的理论小知识就让他们对乒乓球这项运动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现代的多媒体教育手段,向我们的学生展示一些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精彩片段,感受我们的国歌在体育馆内奏响,国旗在场内飘扬的激动场面。

2、说明乒乓球运动的好处要让学生知道,乒乓球运动作为我们的国球,确实很值得我们去自豪。但乒乓球运动的本身也有很多的好处。现在的人们称乒乓球运动是“聪明人的运动”。因为据心理学家测试,我国部分省市优秀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他们的智力水平、操作能力均优于普通学生,自信心、独立性和思维敏捷性均较强。又因为乒乓球运动集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打乒乓球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的循环、呼吸系统的活动大大加强,并能改善心肌供血功能,不仅使心肌变得发达、有力,还能使心脏容量和重量都增加。同时还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就把打乒乓球作为对大脑的康复疗法使用。他们引导一些因车祸偏瘫的患者参加乒乓球运动,每天打乒乓球,以使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打乒乓球还十分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曾经有一位厂长在厂里建乒乓球房,几个多月时间,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当然还要让学生明白,其实乒坛运动也是保护我们视力眼保健操之一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的学生乒乓球运动的好处。从而真正启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此项训练的兴趣。

二、以成功教学,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

一定的成功能激发人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反之会使人兴趣大减。在我们乒乓球训练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受训练,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乒乓球练习来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存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训练目标如果定的太高,学生不可能在短时的训练后达到标准或完美,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进一步训练的兴趣。如果把训练的目标或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分解几段,每一段都设立一个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们每学一段都可以通过自测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效果。使学生看到自己阶梯式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满意的感觉,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乒乓球训练中熟悉球性这一练习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捉球”游戏的练习。教师拿一些球在手上,逐个抛出去,让学生去捡,在规定时间内刚开始肯定没能捡到几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球性的熟悉,就能慢慢多起来。教师同时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

三、创新乒乓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兴趣。变化、新奇、刺激、对比是维持注意的必要因素,同样也是引起兴趣的主要方法,反之,呆板、单调的训练形式,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厌烦。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就要根据学生技术水平不断地改革,创新训练的教学形式,从教师的指导到乒乓室的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力求有新意。这样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例如:在乒乓室布置这一块内容中,我们的乒乓室中除了粘贴一些著名的 1

乒乓球运动员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自己乒乓球运动员的照片放上去,要让我们的学生觉得参加乒乓球训练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活动;要把我们取得的荣誉放上去,要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实力去争第一的。在平时训练中的教师示范指导固然相当重要,但最好是当教师在讲解完某一技术动作之后,同时向我们的学生展示一下这一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运用情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更可以通过我们的多媒体更形象地向我们的学生介绍,把优秀运动员这一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使我们的学生对这一动作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而不只是为学这一技术运动而练习这个技术动作。众所周知,乒乓球运动还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体育运动。所以在训练中教师除了要贯彻好精讲多练的原则外,平时的实战训练更是不可忽视。从集体的“争皇打”到两人的“五局三胜”,从“星期冠军”到“月擂主”,从“自己乒乓球队”到与“外校球队的交流”。教师一定要注重训练形式的创新,引导好学生的训练兴趣。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持训练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强的,而求知欲又是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一种内心渴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后,可根据自己的主现愿望运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能进行训练,或者由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短时间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达到训练要求。例如在学习“正手攻球”这一技术动作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有利于我们这一动作的发挥。在学生充分思考,激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示范,最后取得的训练效果实践证明是相当成功的。

五、培养坚强意志,强化训练兴趣。

7.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七

兴趣, 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 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 (1) 上好第一节课: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趣味性实验。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 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 安排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 补充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 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 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 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实验, 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 有的胆怯, 有的好奇, 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在实验前, 要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 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 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 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

做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 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 知识内容的增多, 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 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策略, 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当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时, 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 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教师在度过教学的开始阶段以后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1. 改进实验, 让实验持续发挥它的作用。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加强实验教学, 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 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综合归纳,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质量守恒定律》, 课本上一个实验对证明这个原理还有些欠缺、不足以说明问题, 如果增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 就会更能说明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原理事实。又比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 给固体加热操作, 采用给硫酸铜晶体加热, 学生不但练习了给固体加热操作, 还观察到有其他现象发生;过滤、蒸发操作可直接把粗盐提纯实验移到这节课来做;物质称量操作, 采用让学生放开, 自己选择称量对象的方法。这些做法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探究实验的教学, 教师要多设计实验, 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实验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的精神。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教师通过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安全问题和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等, 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如按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走只是重复性验证所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时已经讲得非常透彻, 学生再进行实验兴趣已不是很浓, 因为二氧化碳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体, 因此在进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 使分组实验发挥它的更大作用。因此, 可做如下改变:在实验前两天要求学生回家找鸡蛋壳、水垢、普通石头和食品袋中的干燥剂, 又给学生准备好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上留有大量的白膜) 。在实验课上, 学生除完成教材内容外又补做了: (1) 证明鸡蛋壳、水垢里有CaCO3; (2) 证明普通石头中是否有CaCO3; (3) 怎样证明干燥剂的主要成分; (4) 怎样区分生石灰与石灰石; (5) 如何除试剂瓶上的白膜等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验。

3.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 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 并通过交流和合作,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努力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创造思维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所以说,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泉, 是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疑,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例如在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性质时, 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用Cu SO4溶液、Zn SO4溶液、Ag NO3溶液、Cu、Fe, 探究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总结出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规律, 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 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 SO4溶液等反应的思维定势下, 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 此时教师再演示Na和Cu SO4溶液的实验, 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从而得出K、Ca、Na除外的结论。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 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 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8.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初探 篇八

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学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心理趋向,它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分为课堂与课外两部分。

一、创设兴趣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抗战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难点知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学习与提高的关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把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大学科”的教学理念。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协作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发表意见,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此,教师可利用游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演示课件、提问、猜谜语、展示实物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巧妙选择导入方式。

例如,在讲述“明朝的特务机构”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电影《锦衣卫》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开展历史活动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人人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远远胜过枯燥的理论讲解。

另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引导学生搜集乡土资料,这既能促进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又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之情。

9.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篇九

(首都师大附中 吴修媛)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 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 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 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 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 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 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 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很好。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 ,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 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 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 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 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 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 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

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导弹”的`外衣是 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 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 制成功,在我国的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

再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可以做亲子鉴定,还可利用DNA的检测结果给罪犯定罪。 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实验室进行改造后,再在实验室内培 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此项研究在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肿生长开始 缓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 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我的学生中有许多人进入高等学府的生物专业、医学专业学习,准备为21世纪生物 科学的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 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 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 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 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 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 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 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 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 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 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 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 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 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 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 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3.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初一的植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 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 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并做不同温度下流动速度的对照实验;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 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 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 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 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 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 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 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 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 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例如,讲“食物的热量价”时,我给学生搞了一顿午饭的营养配餐。提供的热量大约1100千卡。本着每顿 饭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脂肪含量要低的原则,在蛋白质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各占一半,动物蛋白中肉蛋 白和鱼蛋白各占一半,以达到各种氨基酸种类互补,保证八种必需氨基酸的摄入。同时食物中要有一定量的蔬 菜,保证维生素的供给和充分发挥纤维素清扫肠道的作用。当我把食谱公布以后,群情振奋,学生们几乎欢呼 起来。

又如,讲“性别决定”时,讲到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不同,导致男、女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以及生男生 女的原因和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在学生 中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增强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改变这种现状 的责任感。

再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补充了世界及我国的人口状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内容。特别增 加了人们认识较晚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污染的认识更为全面。同时引导学生分析 种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的错误作法,如讲述森林的作用后,引导学生认识烧树叶的危害,以唤起学生的生 态责任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外,生物课的教学离不开教具,优化教具组合,辅助使用录象片、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 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出现一个个高潮,造就一种气氛,使学生在欢乐中求学、 求知、求会。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 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收到良 好的教学效果。

10.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 篇十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以良好契机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上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价值,实践

引言: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但是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了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显然与新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迎合新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当务之急。为此如何激发学习动机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热点[1]。归根结底,任何学习动机的激发都是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努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本文以“兴趣”这一重要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教育教学、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同时展开实践研究,整合教学环节,完善学习兴趣的培养,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物理教学中的“兴趣”理念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和规律。物理学是在众多好奇心极强的物理奇才、众多对物理学痴迷的物理学家的毕生努力下,发展、壮大、再创新、再服务于世界。由此可见,学好物理学,学科兴趣是一个重要、必要因素。只有对物理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知欲望,才可能全方位调动心智,去磨砺、仿制物理学真谛的发现、发展过程,从而取得非凡的成就。因此,很多明智的教师采用“以物说理”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物理课。[2]“兴趣”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即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学生对物理学习发生了兴趣,他会自然而然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些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由此水到渠成地展开教学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教师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兴趣教学法”的价值体现

(一)“兴趣教学法”使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延拓和引申,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对很多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限于肤浅的了解,其中的定性分析和计算、物理现象的本质,对物质世界的解析,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

例如:初中物理涉及了《光的折射》一章,但是大纲要求:学生要认识到“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一般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折角”这一规律。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会应用折射率公式,即对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进行计算。即实现从定性了解到定量计算的 1 实质性过度。

再比如:对于电场、磁场,初中的教学目的只是“建立‘场’的观念”,即某些物理概念的建立。

如果教师肯用心钻研教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物理概念和感性认识,从已知的现象引导对现象的追踪,用有趣的故事导出神秘的“物理世界”,充分调动年轻人的旺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3]。“兴趣”教学法的引用让学生从麻木被动的“被告知”到快乐积极的“主动探究”,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国的教育一贯倡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方针。何谓“高素质人才”?从某个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理论功底,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全面迅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物理学科的特点恰好具备培养以上诸素质的学科优势:强理论性、重动手能力、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那么,高中物理教学势必应该担起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重担,育才更育人,授之以渔。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应该怎样学习的人”;中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而“会学”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借助学科优势,利用、用好“兴趣教学法”。以物理教学为载体、以新课程建设为契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兴趣教学法”会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兴趣教学法”是推进教育体制转变进程的途径之一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合要求、高考、中考试题类型和考试模式的变化等等。但是历史的积淀、现实的问题都使得这种教育体制的转变过程需要时间,也许很长时间。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中去,以其为己任,应有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推进教育体制转变进程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学生,尤其高中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加之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极容易陷入应试的误区,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面临现状教师的主观努力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教学效果、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为教师把握了教学方向。那么“兴趣教学法”摒弃应试的教学方向,以其明确的目标去调动学生潜意识中的兴奋点和能动性,教学效果自然不同。从这个角度讲,“兴趣教学法”的教学出发点无形中推动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三“兴趣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情境——“兴趣教学法”的背景

教学情境的合理建立是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的前提。将“兴趣教学法”的实践情景分为“问题情境”、“媒体情境”和“生活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与某些具体情境融合在一起的问题。将物理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问题情境”实践案例: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提问:“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按钮时,屏幕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此时,学生为了了解电视机的潜在的某些内部“零件”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新知识”的迫切的心理。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媒体的作用直观,作为教学导入方式很适合。

“媒体情境”实践案例:讲授《浮力》,教师运用多媒体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中央七套《军事天地》节目介绍航母战舰,航母战舰甲板长200多米,宽4O多米可搭载2O多架各型直升机和垂直短距飞机等,舰上配备“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改进海麻雀”舰空导弹、“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和97式鱼雷,还携载4挺12.7毫米重机枪等。在画面上鸣笛徐徐驶来时,把同学们带到海上航母战舰境界中,欢呼之余,问同学们它与本节有什么关系呢?至此不少同学已在纷纷

议论:这么大的船,这样重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而不沉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呢?⋯⋯

此外,物理教师要尽量向学生介绍所学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书本空洞乏味的理论、教条。如能够向学生找到这些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是最好不过的。不少学生厌学物理是因为觉得学了没有用,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还有些学生虽然学得很刻苦,但因为理解不了而学不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尽量贴近生活,把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溶入到抽象的物理知识中来。

“生活情景”教学实践案例:“摩擦力”一节,教师提问:泥鳅不易抓住,但是把灰撒到泥鳅身上,再去抓就容易了,为什么?等等因为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符合人类需要和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切不可认为应用举例会耽误正课的时间而少举例,更不能认为应用举例,考试不考而不举例,这样做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当然“兴趣”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的同时也给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应用举例来说,它要求物理教师有丰富的常识,要广闻博览,举出的例子要准确无误,因此,它无疑也是对物理老师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

(二)课堂实验——“兴趣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尽量以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物理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现今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于物理实验可以说是不十分地重视,老师上新课一般不做演示实验而直接进入理论的讲解,只有到了每章章节结束才让学生做学生实验。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现今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学生动手能力严重削弱,学生的想象力遭到了无情的扼杀,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尽快改变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让物理实验重新回到课堂。强化实验环节教学案例:复习“大气压强”,让每桌同学拿出事前准备好的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其由上至下用细钉分别钉三个小孔,要求学生分别做:(1)将矿泉水瓶盖拧紧,观察三个小孔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2)将矿泉水瓶盖拧开,观察三个小孔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样既复习了大气压强的问题,又复习了液体压强的问题,同时亦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但是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同时,应严格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从旁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是主体的教育规律。

实践证明,课堂物理实验是以最简单,现象最明显,实验最容易成功为最佳。[4]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同时还能节约时间。以惯性现象为例,老师只需要一张小纸条,一个笔套即可加以演示。

(三)授课风格——“兴趣教学法”的贯彻保证

风趣、多变的教学风格是“兴趣教学法”得以贯彻的保证。[5]可以想象一个教学呆板的教师何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个不能感动自己的课堂,怎么感动学生?”

实践案例1:讲解绪论时,首先和学生聊聊“神五”火箭成功发射的壮举,讲讲踢足球时足 3 力的合理运用,自然推出这里面的物理知识。

实践案例2:讲大气压时,做一个魔瓶,做一些有魔力的实验,把学生带入魔法的世界.再用哈里波特的魔法学校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想象。当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以后,导入课程。

(四)教学形式——“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学生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教师如果忽视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像“小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的听讲,结果会使活泼好动的孩子成了“小老头”,失去了“童心”。我们讲课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

实践案例1:讲授“力的合力”,可让两个学生抬一个学生和单独让一个学生背刚刚被抬的学生,两种不同的方法抬起同一个学生来回走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发掘出学生用力的不同点及相同点在哪里。

实践案例2:讲“转动和平动”这二个概念,教师让两个学生各自表演单脚旋舞蹈动作中的平行移动来突出这二个概念的区别之处。

实践证明,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精心处理,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物理知识,充分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回馈机制——“兴趣教学法”的实施保障

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引导得当,并且不断给学生以学习乐趣的体验,最后可以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身。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抓住学生的成功给予适时的鼓励,如巧妙的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以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独有见解”等语言,对已获得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用“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等。这样既使全体学生的兴趣高昂,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切忌反复否定、指责学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刺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

上一篇:好听伤感的个性签名下一篇:保险公司招募增员口号标语三十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