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精选11篇)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
这一学期我们上了专业导论,有3个老师分别就很多领域和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测控的很多东西,也让我们从多方面来更加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个专业,也更加认识到测控这个专业今后的从业方向和存在意义,也更加奠定了要学好这门专业的决心。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都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所以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考生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质量太差,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又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容易。
本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
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具体说,在校生毕业以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学科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学科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二是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四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最后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而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我们学校以光学、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以近代光学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仪器设计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能对光学系统、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测量与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监测、设计、制造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光学设计、光学测量与工艺、精密仪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
这个专业的学生适宜于从事大专院校教学和科研岗位、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各工程部门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管理机关的光电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应用、科技开发、技术支持、生产和管理岗位工作。如果有机会有能力,本专业设有硕士学科点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优秀学生可以竞争本-博连读。40%-60%的毕业生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程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原来,“测控技术与仪器”能在从飞机飞船,到B超机、CT机的众多领域里都发挥核心与关键作用,这就难怪这个专业毕业生能够被众多用人单位欢迎和接纳了。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专业,其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会根据应用需求而设计相应测试仪器的电子工程师。其面向对象相当广,每个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以成都理工为例,主要以设计和应用核测试仪器为主,而西南交大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主要以道路建筑工程方面的测控仪器学习为主。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对电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和使用有综合的能力。强调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业方面。就目前来看,具有良好能力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人们生活休憩相关的仪器仪表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技术及创新等方面的原因,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仍有巨大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高端精密仪器上仍严重依赖进口,大量进口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科学仪器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战略性产业,而涉及重大科技前沿、国防等敏感领域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其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也决定了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朝前部署,对增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引领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引领和支撑
科技发展的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第一,前沿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依据我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部署,研发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有效支撑我国开展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有特色科学研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
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我国需求量大、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科学仪器设备,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带动重要领域科学仪器设备整体水平提升,打破国
外垄断。
第三,常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
将强化科技部门统筹作用,从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自由资金开发的科学仪器设备中择优,采取应用示范、实施后补助等方式,以使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壮大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
随着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已成为我国的战略需求。建议在2020年前,以高校、研究所为主体,加强相关领域人员培养和共性基础研究;2021年到2030年,以企业为主体,在共性技术研究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开展不同性能指标和特点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研制,实现产业化;到2030年,在量子计量标准与溯源、高端传感器与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中的精密测量仪器、生命医疗与食品卫生仪器开发研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具有批量生产高中低档大型精密分析
仪器的能力。
当今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引发了许多新型测试计量问题,推动着传感器、测试计量仪器的研究与发展,促使测试计量技术中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装置系统不断出现。和传统的技术比较,现代测试计量技术呈现出测量仪器的作用愈加重要,新的仪器不断出现,如便携式形貌测量、基于视觉的在线检测、基于机器人的在线检测与监控、微/纳米级测量和虚拟测试技术等。除此,仪器设备的精确度有了质的飞跃,自动化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其功能得到极大拓展,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务之急,是针对测试计量技术应用特点,分析我国的现状,比较与国外同类技术存在的差距,探讨在目前条件下我国测试计量技术的发展重点和趋势。在未来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技术的发展中,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着力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紧密联系工程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测试计量技术定可获得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目前电子科学,嵌入式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就业前景一片大好。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二
关键词:移动增值应用,导论,课程改革,课程教学
一、引言
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超过3亿, 且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持续增长, 但是我国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人才市场出现真空, 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 移动应用领域专业人才相当稀少。移动应用开发是软件技术新兴的一个方向, 主要培养面向移动增值业务的提供商和服务商, WAP网站开发, 嵌入式应用开发和各类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
二、本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移动增值应用开发技术导论是软件技术 (移动应用开发) 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 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以及主要的研究方向,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带领学生展望职业生涯的设计及此过程中能获得的方法能力。本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二上学期, 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 对移动通信网络有所了解, 渴望认识本专业及展望未来的职业生涯。图1是本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课程定位图。
三、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施行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知、专业涉及到知识和能力以及今后从事的职业领域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不是很了解, 由此导致许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目标不明确。虽然在新生入学阶段有专业介绍, 但是收效甚微。因此, 在整个专业培养中, 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系统和全面的介绍专业认知、专业能力、专业前景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有助于学生建立本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展望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目前设为45课时, 3个学分, 具体安排在第三学期实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为以下4个模块。如图2所示:
教学模块一: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模块是对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对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现实应用事例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的介绍, 向学生描述所学的专业在我国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认同,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模块二:专业技术领域与相关知识案例分析
本模块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本专业涉及的技术领域, 通过相关案例分析, 熟悉各种实验平台,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本部分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体验。理论知识主要介绍移动增值应用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技术, 以及典型移动增值应用SMS/MMS/WAP/移动定位/流媒体等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开发流程和开发技术。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领域的了解, 熟悉典型移动增值应用的开发流程, 我们主要设计短信平台、彩信平台、WAP开发平台、移动定位开发平台、JAVA ME开发平台等5个技能训练。体验是在学期末课程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 真实感受一下企业的工作环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模块三:就业领域和职业生涯规划
本模块是关于学业和就业的问题宣讲。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以展望自己的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消除60分万岁的不良理念, 营造出积极上进、力争优良的学习氛围。
教学模块四:专业的课程学习方法
本模块是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辅导。在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中, 学生们将会涉及到许多全新的课程。本部分重点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向学生做全面的介绍, 并把每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以及纵向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逐一剖析, 帮助学生搭建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框架, 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1. 教学资源的建设。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 市场上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比较少, 目前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移动增值应用开发技术导论》, 该教材是国内外高职院校第一本针对移动增值应用开发的教材。此外,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到网上热点论坛去学习, 参与讨论, 共同进步。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的运作, 加强教学互动。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1) 教师引导提醒, 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的每个章节前设置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在课前以此为目标看书预习, 搜集材料, 老师上课复习评估考察学生预习情况;每一章节结束后指出本章节重点,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2) 针对学生特点, 参与教学设计;目前大一的学生大多是90后的学生, 有很强的参与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分组教学”“角色扮演”“助教式讲演”等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与到教学中来。 (3) 利用企业资源, 融入职场环境;学习完本课程之后, 我们会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 体验真正的企业环境, 帮助学生建立就业意识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4) 及时评价反馈, 不断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相互改进。
3. 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除了常规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之外, 我们还采取各种形式的考核, 比如主题作业。主题作业就是每几个同学为一组, 在学完第三部分之后, 准备一个以移动增值应用为主题的报告,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结束语
本方向毕业生的各种能力不能仅仅通过《移动增值应用开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来实现, 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长期的培养过程去实现, 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导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初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 了解职业和道德责任, 使大学生对该技术的初步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为其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方法和工具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符蕴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2) :636.
[2]娄道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7) .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三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過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3]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12):33-36.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学习心得 篇四
班级:电信1301 姓名: 学号:
在本学期学习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中,我对自己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由之前的略知到现在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知,了解了我们专业在社会中起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现代科技事业、电子事业的发展,而我更是掌握了些近年来我们专业的就业发展及趋势。我们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而最基本的知识便是要学习电路的知识,并且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而要学的好的话,那便是要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因为我们学的是技术,对实际的操作能力更为重要。所以要学好本专业,那一定要培养自己动操作的能力,并且要时常练习,研究。还可以常去实验多问问老师们,或者多请教身边的同学。所以这还需要我们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很好的耐心。
老师在本学期的专业导论的教学中主要是介绍了专业的发展以及本校该专业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就。并且向我们介绍了校内省内、国家等相关的大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老师基本介绍了我们上学四年的学习计划。而我们的专业知识大多也是在大二正式学习。但我们这届的学习进度相比往年的要快了半个学期。可是我们在课堂上还是没有见到什么实体的电子设备或电子产品。只是听着老师的描述加以想象。本学期老师也只拿了一个收音机来,并没有让我们 每个人都看的清楚。所以希望老师以后能多拿些电子产品给我们接触、了解些。不过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著名大学的网上教学方法还是挺方便的,这让我们与一些名校拉近了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老师还可以在课上放一段上课视频,然后与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可以讨论老师讲课的方式,或者课内的内容等。至于教材修改方面的话,我认为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验零件的图片,功能介绍等。让我们能够提早接触专业实验。
5.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五
张洽
光信息(1)班
3111008695
光信息科学和技术是光学和光电子学的一个分支。从光学与光电子学的发展即可看到该学科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的激光和激光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至今光电子(光子)技术的应用已遍及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光电子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年新设这样的一个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光信息
激光
光学
前景
问题 专业研究对象以及应用
光电子技术主要是研究光(特别是相干光)的产生、传输、控制和探测的科学技术。通过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以及在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如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医疗与光子生物学,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检测与计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测污)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向其它科技领域的渗透,形成了许多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包括光纤通讯产业、光显示产业、光存储-光盘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激光材料加工和合成产业、办公自动化与商用光电子产业、激光医疗器械产业、激光器件产业、激光全息产业、光电子材料产业、光电子检测产业和军用光电子产业。预计未来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光(电)子产业有:光子计算与光信息处理产业、全光光子通信产业、光子集成器件产业、聚合物光纤光缆产业、聚合物光电器件产业和光子传感器产业等。
综上所述,光电子产业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光电子材料与元件产业、光信息(资讯)产业、传统光学(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能量、医疗)产业。原子、电子、光子都可作能量的载体。特别是激光出现后,更是利用其作能量载体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这比电子束用于材料加工的应用要广泛得多。光子学的发展除极大地推动它的嫡系——信息光子学外,还辐射到其他科学领域而形成一系列其他分支光子学,如包括量子光学、分子光学、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学等在内的基础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在21世纪,光学和光子学将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将成为诸多学科中的“领头雁”。
光子产业的发展前景
像20世纪的电子学一样,一个强大的光子产业必将在未来10~20年内形成,驱动着第五个经济长波的发展。而且几年来的实际证明,光电子的潜在大市场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激光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起步不晚,几乎与世界同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以及积极利用投资环境和消费市场的优势,中国的光电子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势头。国家“863”计划为我国发展信息光电子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已成为光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为今后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目前,建立和健全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体系,实行国家、企业、个人风险共担,有利于促进涉及我国创新光电子技术产品项目的开发。金融部门的积极投资,可使我国先进光电子产品迅速达到规模生产,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面对中国在WTO及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均把发展光电子技术产业列入今后重中之重,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光电子技术产业基地。这是我国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竟争和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光学与光电户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是显著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具有国际水平成果的只在少数学科点上,尚没有一个学科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我们一 般仅占3-4%.而且只分布在少数几个专题中。在一般以上的学科领域.拿不出可到国际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在高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元器件的研制水平较低,例如,发展光电子技术的关键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而与国外相比.在器件性能指标如波段覆盖、域值电流.输出功率、寿命,器件可靠性、互换性、封装以及工艺、测试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光产业方面,国内生产的光学与光电子产品,档次低,产品质量相性能价格比差。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光学与光电子元器件与仪器。光学仪器虽也有出口,但还是以低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科技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有此人基本训练不足,理论根底不深;不少人知识老化.知识面不广,学术上缺乏开创性,掌握实验技木不全面.难以胜任技术复杂的科学实验。加之科技人员待遇低,影响队伍稳定。(2)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经费短缺.有些虽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课题无法开展;已有课题难以维持或开展深人一步的工作。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不配套,仪器性能不先进,在实验条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应用研究部门的技术改造不及时.设备陈旧。缺乏高精度加工和进行现代化装配与检测的条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有关部门的一项研究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六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六大技术可以形成9个高科技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一项测算显示,如果一个区域的光谷要达到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那么相应的人才则需要20万。然而,我国目前光电子从业人员仅为十几万,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这一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因为我倾向光学设计的方向,所以顺便在这里介绍一下激光的起源。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郑光昭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激光原理=Principle of laser/盛新志, 娄淑琴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光电信息实用技术/雷玉堂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六
电阻的测量
欧姆表测量电阻,并为你提供了在欧姆表测量欧姆、千欧、兆欧的电阻值。许多欧姆表就像下图。(图1-2)
这里有一个内部能源,提供了一个电压。该能源可以是一个电池或是小功率电源。电源驱动电压分压给两个串联电阻。其中的一个电阻器是内部的仪表,另一个是被测量的电阻。内部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并将其转换成一个电阻读数。被测量的电阻连接到欧姆表的端子上,端子通常涂有黑色和红色。
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所有你需要做的就是将你的电阻连接到欧姆表,如下图所示,并肯定的是欧姆表设置在欧姆档上。不要紧张那个引脚连接到那个端子,它是没有关系的。(电阻是一个“双边”元素,两边是一样的)
这就是将欧姆表连接到电阻上的方法。这里,我们使用相同的电阻正如上面使用。这里只是的欧姆表包含了上面显示的所有电路包括电源或电池和内阻。此外。在串联或并联的电路中电阻也可被计算。
如果电路包含串联电阻,总电阻可以被计算,就是将所有单个电阻加起来,R1到Rn是单个电阻。作为一个例子,假设两个6欧姆扬声器和一个4欧姆扬声器,串联在一起。
总欧姆是:6+6+4=16欧姆
电路中包含并联电阻则较为难以计算最终阻值。该公式涉及到倒数。说清楚,当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等于总电阻的倒数。
该公式显示如下:
1/R=1/R1+1/R2+1/R3…..+1/Rn
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七
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包括学校的氛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虽然在通信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对大学教育特点、专业相关内容和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比较初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对所学的专业今后能干什么,自己又能干什么并不完全了解,这是我们目前大学教育一个需要完善的地方。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尽早了解所就读的专业,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计量大学专门将专业导论课程设立为校级重点课程,并给予建设经费1万元。但对于如何构建该课程的内容,设立多少学分,开在哪个学期,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关于教材,针对电子信息通信类的专业导论教材目前也有几本,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这个专业的教学内容讲解得面面俱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大一、大二的学生一时还无法接受这么多的专业知识,关键是如果纯粹讲知识内容,这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还是有一点违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内容进行探讨。
二、专业导论开设的内容探讨
本文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课程为例,具体地探讨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内容。为了把该课程建设好,特别是内容设置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近三年调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计划,将该课程定为1.5个学分、24个学时、必修课程,要求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总成绩的评定包含50%的点名和讨论以及50%的读书报告成绩。最终确定的方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第二学期开设,具体如下:
1. 大学教育的特点(2个学时):
让同学们谈谈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感受,以及和初高中的区别,并说出目前的困惑,以便我们能现场给以解决,特别是对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方面给同学们一个引导。
2. 学校、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概述(2个学时):
学校概况、学科简介、本学科与专业国内外发展概况、国内外兄弟院校和本校的区别,本校的优势、本专业和相近专业之间的区别、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专业教学安排(2个学时):
培养目标的讲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和能力结构要求);本专业的特色;按照学期对课程结构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解,指出在四年中各个学期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并用visio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放在Blackboard平台上,有助于学生们后续的选课;课程体系的建立,将所有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的关系,例如可以分成数学物理、计算机系列、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信号与信号处理、微电子与IC设计、信息功能材料理论及器件设计、电子测量类、通信类等课程群,并指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4. 创新实践的讲解(2个学时):
理工科的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还要求有大量的课外创新实践类活动供同学们选择。首先邀请在竞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高年级同学分享其成功的经验,从实验室的选择,进入实验室的注意事项以及需具备知识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进行讲解;然后告诉同学们除了进入实验室以外,在大学期间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以及考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5. 参观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2个学时):
带领学生从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竞赛基地的路线进行参观讲解,并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大学实验室设备,并了解它们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对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相关内容有基本了解,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另外也使学生们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升各自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针对本专业目前最新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在大二的下学期开设专业导论的第二轮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邀请专业内资深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对目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的研究发展前景和现状进行讲解,例如信息功能与材料器件(2个学时)、太赫兹技术与微波通信(2个学时)、数字视音频技术(2个学时)以及无线通信(2个学时)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们对目前所学的内容有更广泛的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升学等方面确立好自己的兴趣方向。
(2)邀请企业知名HR经理人和工程师讲座(2个学时):为了把这部分做好,要求专家一方面根据他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重在培养什么的技能等方面;另一方面事先让同学们列好需要企业人员解决的疑惑,以便到时候专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并接受同学们现场的提问。这个方式我们已实施了一年,通过同学们反馈上来的报告来看,这种方式学生反映很好,不像一般的讲座过于泛泛。
(3)参观考察实习基地和相关企业(4个学时):这部分由辅导员负责,统一坐车去事先确定的企业参观学习,听企业工程师讲解企业的软件硬件情况,发展前景,员工的薪资待遇等方面,目的是近距离观察企业的运行模式,以便更进一步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三、结束语
专业导论课程这样的设置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让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也清楚的知道今后的每一阶段应该如何安排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活动,让自己能顺利并且优秀的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
[2]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八
【摘 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电气专业新生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了基于CDIO的电气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入学新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理清未来学习的方向,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CDIO 教学方法 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作为高等院校新生入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以及学校的CDIO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述介绍、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的方式,必定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学科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对未来各学科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太多的信心。由此可知,要在导论课程上面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导论里面就直接引入CDIO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提前动手参与。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的电气专业导论教育模式,即以项目制为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1 CDIO教育模式
CDIO教学理念的本质是关于项目制的实施和进展过程,是对目前学校采取的以传统课堂教师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它是当前学校开展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主要的优点在于:(1)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2)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学习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3)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决定成绩的模式,以实践项目的综合指标作为评定最终成绩的标准。该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国内部分中等、高等院校引入,并应用于各个学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程中CDIO教学模式的实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这门课程中,如何更好地践行CDIO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本校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拟以14级刚入学的电气专业新生为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施。
2.1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分配
根据教学心理学的基本观念可以知道,若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习的效率往往比较低。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主观参与学习的过程太少。因此,若导论课程以讲述为主,必定无法达到学生熟悉专业学科、方向以及教育模式的目的。而CDIO教育模式下,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性原则,即理论基础知识只要能够指导项目的实施即可,不必全面透彻地掌握。且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对实际项目的操作。所以,在该理念的教学指导下,导论的理论和实践项目的课时分配比例拟定为1∶2,即有意识地减少了理论课时数量。
2.2 导论项目制的引入
CDIO教学理念践行的核心内容在于课程学习中,引入多个项目,让学生进行项目的攻关,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理论知识点,再通过讨论、查阅文献等方式去自主学习。实践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化、高效组织形式,经过这种体系化、科学化的运作,学生就能够完整地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该门课程中,项目制的引入主要从几点入手:
(1)专业导论项目的命题。在课程教学中,针对新生所掌握的知识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划分为数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承担一个项目任务。而项目的来源,就从教师自主命题为主。例如,新生刚入学,对于电气专业的各门学科知识比较陌生,而对于高中的课程比如几何、物理等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故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电气类简单题目,如创意台灯、玩具车的模型设计和制作等。最后再以答辩和作品综合评定为依据确定成绩。
(2)创新项目的参与。该环节的实施,是有意识地让部分入校新生参与到高年级学生的一些项目当中(例如科协的一些创新性项目),通过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的指导,让学生在项目攻关的过程中,能够迅速进步,熟悉CDIO的培养模式流程,为今后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教学案例分析
以本校14级电气专业的某个班级为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对象。已知该班级人数为29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程中,在CDIO教学理念下,课时的分布情况为:总课时32,其中理论课时12,实践课时20。理论课时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学科方向、CDIO实践方案的实现等基础知识。之后,便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划分团队,每个团队承担不同的项目(比如台灯、旋转彩灯等)。然后,以答辩和综合评定的形式确定学生作品的最终成绩。
通过图1和图2所展示的学生作品可以知道,在电气专业导论课程中,学生通过项目的参与,从方案论证与确定、产品设计、原理的理解、材料的选择以及成品的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由原来的被动听课接受知识转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学习兴趣将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项目制的参与,让新生在入学后的首堂课上,便了解了学校的CDIO教学培养过程,对未来各个学科的学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4 结论
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方法,并从项目制的引入方式进行了剖析。最后,以实际项目制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完成了种类丰富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在CDIO教育模式下,教学质量较之传统模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得到了增强。但是,目前对于导论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阶段性的尝试,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再接再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宇,崔晓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研究 [J].课程教育研究, 2012(10):16-17.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刘嫔,邓月明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39(1):1-4.
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九
这个学期我们上了为期八周的导论课,来进一步了解自己专业的未来发现方向,让我们对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我还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考试问我们,有多少同学的第一志愿报的是本专业,我淡定的举手,其实说实话,我报这个专业完全是因为自主招生的专业限制,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它是设计空调和暖气,我甚至不知道大三还要分方向,不知道燃气也是自己专业的涉猎内容。因此,在导论课开课之前,我也很想了解自己专业具体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以及未来的发现方向。
我对专业有一个模糊的了解是在大一上学期的一次讲座,那次讲座的参加同学是我们大一新生和即将分方向的大三学姐,在那次讲座里,了解到我们专业其实是隶属于土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主要方向是室内环境的设计,同时还有小部分学习燃气方向,总的来说,我们学校两个专业方向的优势都很强,但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总体下滑趋势也对专业有一定的影响。
为期八周的课程里我们共上了六次课,期中五次讲的暖通空调方向,最后一次课是燃气方向。其实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课,老师首先想我们介绍了专业的整体概况以及未来四年里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而真正的专业课在大三开始。姚杨老师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暖通方向和燃气方向的很多优秀教师,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身在哈工大里是多么荣幸。随后的几次课里老师们分别讲了供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热泵空调技术、室内环境控制以及燃气技术。让我们对专业方向和专业历史有了更加详尽透彻的了解。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我们专业的历史。建环专业在哈工大也拥有多年教学历史,当时的建环专业为暖通专业。1952年我国高校设立了第一批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外,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民用建筑专业、给水排水专业为土木系三大支柱专业,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在哈工大土木建筑系。据迄今可查资料,这3个专业在我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是建立最早的。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先从苏联照搬过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来不及翻译的则由哈工大影印原版书作为内部资料供各校教师参考自编讲义。原来供暖通风是一门课则分成了供暖、工业通风和空调工程三门课;大多数学校把“供煤气”这个分支也削去了,所以我们专业的名称也变成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后来随着城市煤气的发展,在部分学校里又另外单独设立了“燃气工程”专业。这些就是哈工大建环的前身。
我犹记得一次课上老师对开设导论课的解释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专业课的同时留住专业人才。老师说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会选择在大一结束的时候转专业,从而使本专业的人才大量流失。说实话,我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在后来了解到建环这门专业与土建行业不是完全的一致,它的就业前景也不是非常糟糕,同时,就业之后的去向——设计院也很让人心动。虽然我是一个学工科的女孩,但还是希望以后的工作可以安安稳稳,即使可能会很累,但是一定要稳定。
我们专业作为土建行业的二级学科,进行屋内环境的设计的同时,还有对于有特殊需要的环境的设计,老师想我们举了面粉厂和医院的重症看护病房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暖通空调。其实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很广的。
其实前几次课的暖通老师的铺垫让我对燃气方向的老师充满兴趣,最后来上课的是一个看起来很温柔的女老师。其实在燃气课之前就有通过学姐来了解这个方向。同时也对以后选择这个方向充满了兴趣。其实乍一听这个名字感觉应该很可能是能源学院的专业,偏偏他又在建环里面,因为燃气方向的同学毕业以后很可能去国企,同样一个很安稳的工作,再加上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导致毕业进入设计院的难度大大增加,我认为选择燃气方向也不是为一种考虑。另外,现在国家推行的十三五计划中的煤气改燃气等计划,逐渐完善的燃气维护体质都导致这个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对于专业认知的浅薄让整个人才市场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对于选择燃气方向也有很大的倾向。
我想,无论将来我到底从事了哪一个行业,这门导论课都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也不会忘记老师们细心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我们对专业的盲区和误区。而这门课更教会我们的,是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责任!无论是将要学习的基础内容,还是未来要解决的绿色环境问题,都需要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是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都需要我们这些一代的工科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时刻谨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不断培养自己发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认真刻苦学习,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学号:
10.《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教学设计 篇十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实验实验教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是物联网相关专业入门的课程,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RFID、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等技术,并需要集成以前技术进行创新应用。特别是物联网实验涉及到通信、电子、网络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如何掌握这些理论与技术知识,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物联网实验教学教什么、拿什么教、怎么教等,也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来进行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的设计,旨在抛砖引玉。
1.运用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涉及技术多,对于没有专门学习过这些技术的学生来说,本身很抽象、生涩,如果以课堂教学为主,仅靠填鸭式的讲授,课堂效果无疑会很不理想。比如:在讲授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检测时,如果仅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及编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但如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码,试验过程,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理论内容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实验内容,对培养物联网应用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实验教学設计
21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这门课为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所上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为培养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人才,这也是我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多层次。学生边学习物联网理论知识同时,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的基础型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选学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22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
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应用上。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和课外创新实验。
22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包括:
(1)建立实验环镜
主要是认识实验设备,安装配置IAR、KeilC开发环境。
(2)数据感知实验
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实验,包括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酒精传感器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信号及编程方法。选学内容设置为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3)认识RFID系统实验
使学生掌握RFID 的基本原理,学会RFID 模块使用方法及相关程序分析。选学内容为超高频RFID模块分析等。
222综合应用实验
(1)Zigbee组网实验
要是让学生熟悉Zigbee协议栈原理、工作流程,掌握点对点、星状网通信原理及相关程序应用分析。选学内容为树状通信实验等。
(2)网关通信实验
使学生掌握网关上各种通信接口如串口,网口、GPRS的使用及程序分析修改。
(3)物联网应用实验
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实验,主要是对智能家居系统、智能超市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从系统功能、架构、原理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各种模拟系统进行实际分析等。选学内容为智能农业等。
223创新实验
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箱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学时和场地的限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点困难,所以在课余时间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未完成的或自主创新的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22.4实验教学课堂设计
2010年我们建成了物联网实验室,购买了无线传感器及物联网实验箱,智能家居、物流仓储等实验平台。因而我们的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对于基础实验,教师先介绍一下实验箱相关的原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实验,先设计然后编码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几种方案然后进行分别验证,得出最优方案。另外每次都会留出一些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对于应用综合型实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功能框架、实现原理,最后剖析核心部分代码。也会留出一部分代码或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如智能家居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及演示智能家电、智能窗帘、智能防盗、主控台等各部分,同时进行功能及原理剖析,然后剖析核心代码部分。留出联网部分及、智能监控部分的功能原理及代码让学生独立完成剖析。另外留出课外选修创新实验, 让学生课外完成。
3.实验教学的效果评析
学生初学本门课时,都在高深的概念、庞杂的体系前表现出迷惑,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的体现,学生的课堂状态明显发生变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得到激发。在无线传感器这章,对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同学们都摸不到头脑,而通过数据感知实验,对各种传感器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工作,更是可以通过编程来获得数据,从而更深刻理解“感知”的含义,增强了对无线传感器相关理论内容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
物联网产品发展迅猛,不断渗透各个行业,人才要求也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为顺应社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或将物联网的课程加入专业教学体系,使之成为专业选修课甚至专业必修课。然而,物联网教学体系还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从分析开设实验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环境,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突出自主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良,王粉花 物联网工程概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
[2]魏晓宁 物联网实验教学初探[J] 计算机时代 2011(10).
1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篇十一
1 在工科专业低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1.1 工程导论课程是国际工程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工科新生中开设一门针对本专业特点、同时又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工程导论,给学生在接受工程教育之初便提供一个广域的工程职业概念,是近年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如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技术大学等为一年级工科学生开设工程导论课,其主题有:什么是工程;专业工程师做什么;表达能力、重要的工程技能、设计、专业活动的关键所在;工程方法;创造性;工程实例、道德规范、从事领域等[3]。
同时,工科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工程师,如果不解决好学生对工程专业及其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则必将对我国工科教育和工业进步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4]。
1.2 工程发展内涵之必需
现在的工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正如李培根院士所言:优秀的工程人员应该具有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某一工程的能力;必须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素养,因为这些素养不仅是认识某一大工程或复杂工程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构建形成新的工程领域。他同时还指出,从一个小的产品中,同样有可能体验到“大”的工程。这是因为一个小产品完全可能涉及多学科,围绕一个小产品却有一个产业链。如LED,就学科而言,涉及电子、物理、材料、制造、机械等诸多领域;就产业链而言,涉及材料、机械制造、电气、服务等多个行业。对于一位优秀的工程人员,无论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的角度,都需要有对多学科甚至多行业的认知与理解;对于一位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未来从事技术、学术、企业管理工作甚至创业,是否具备大工程观乃是其能否真正成才的重要因素[5]。
1.3 人才培养之需要
工科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工程师,学生毕业后常常与工程打交道。因为现代工程项目的解决方案不仅是产品的某项指标或生产的某一过程,而是涉及到产品、流程和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的适应性、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服务和后处理等[6]。 然而工科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十有八九都不能正确回答“工程是什么”、“工程师干什么”等常识性问题[3]。因此,工科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更应了解和掌握工程的广泛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
1.4 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在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中,第一至三学期都没有工程教育课程,第四学期才开设化工原理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基础课程。
为了加强新生对学校及专业的认识,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新生入学教育、实验室参观。然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介绍学校和学院的概况及管理制度,专业教育较肤浅(仅有2~3学时);实验室参观更是走马观花。近年我校尝试在一、二年级中每个专业配备一名班导师,但是由于班导师的知识结构、时间、精力等原因,导致对工程及专业的介绍不深入、不系统等问题。
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意识和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在工科专业新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是必要的。
2 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1 课程性质
工程导论课程在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第二学期开出,现在设置为2学分的选修课程。
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工程相关知识和化工专业导论两部分组成。
2.2.1 工程基础知识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工程意识
首先采用视频介绍三峡大坝、高铁、载人飞船等工程实例,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自主归纳总结工程的概念、含义、特点等,然后由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知晓工程的概念,而且懂得工程是一由多学科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工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问题,如安全、环境影响、经济、人员组成及团队协作等。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工科教育-工程师的关系,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化学工程教育与学习策略等知识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科学、技术、工程、工程师等的概念及科学技术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工程师是应用科技知识实施工程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相互关系,而且更了解了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不断创新,以改变世界和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7],如桥梁、隧道等,达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需学好人文、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同时须不断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锻炼工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2.2.2 专业导论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导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有“我们的化学工业”、“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精细化工”、“纳米材料工程”,“化工分离技术”、“高分子化工”、“工业催化”、“化工专业主要课程介绍及课程间的相互关系”专题讲座。
在“我们的化学工业”讲座中,从化学工业的特点、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新世纪的化学工业三方面介绍了化学工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化学工业的产业链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比较了我国与世界化学工业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化学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讲座,同学们对化学工业的含义、特点、范围、发展历程、现状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初步认识,有助于专业认识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讲座中,概述了天然气的组成、储量、生产消费情况,重点讲述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工艺技术路线、原辅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水平,阐述了天然气化工的发展趋势。该讲座让同学们对非常熟悉的天然气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纳米材料工程”讲座中,老师将同学们的思维从传统的大化工进入到纳米工程领域。通过学习,学生对纳米材料的特性、生产过程及设备、操作安全等有初步了解和认识。
“精细化工”、“化工分离技术”、“高分子化工”、“工业催化”讲座使学生对化学工业的重要过程、产品或原材料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化工专业主要课程介绍及课程间的相互关系讲座,学生了解了化工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其特点有哪些?如何学习?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样有利于本专业新生了解大学要学什么,将来可干什么,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目的,增强了学习动力。
2.2.3 工程导论课程,有助于推动职业规划的建立
课程内容既有工程、工程师的概念、知识的学习、职业规划的介绍,又有化工专业主要课程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程意识,而且充分发挥每位任课教师老师的成长经历,就人才需求、职业规划、如何实现理想等问题与学生讨论,对学生职业规划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如女老师郑旭煦教授本身就给“女生在化工行业没有发展?”的问题一个否定答复,同时还就“化工专业是考研好还是在本科时多扩展知识和锻炼能力好”、“我的梦想是学习管理,现在是学习化工,请问如何使现在的专业学习与梦想(专业)相结合”等问题与学生讨论;来自企业界的老师回答了“贵公司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什么样的要求”、“贵公司在招聘时是不是特别看重应聘者的经验”、“在企业中如何发展、前景如何”等学生提问;有的老师以自己发展为例,指出只有个人发展必须与国家、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使自己更好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给同学们的职业规划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忠告。
2.3 教学组织与实施
2.3.1 师资优,具有示范和榜样作用
课程有8位主讲教师,其中郑旭煦教授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科技创新团队“资源化学与利用”的带头人,重庆市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有5位老师,其中有15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3位,兼职总工1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5位。任课教师结构合理,经历和学科背景丰富,本身具有示范和榜样作用,学生通过老师经历,体会了工程含义,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职业规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3.2 授课形式新,课堂氛围活跃
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该教学方式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趣味性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既陌生又新鲜,使其易于接受知识,而且便于找到感兴趣的化工领域,促进其发展和职业定位。
根据讲座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介绍工程实例,既有知识讲授,又有课堂讨论、答疑等互动环节,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反馈
通过在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中进行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馈,结果如下。
3.1 课程自主性强,授课形式新颖
本课程自主性特别强,授课方式很好,简单易懂,讲课与交流相互渗透,课堂上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内容丰富,专业化程度深、有内涵,课程设置的问题没有特定的答案,具有启发性。
3.2 师资阅历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兴趣
授课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授课内容结合自身体会,涉及知识面广,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工程及化工的发展。在授课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生动形象地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有很强的实用性。加强了同学们对工程概念的了解,能有效地提高同学们对工程及专业的关注度及兴趣,对同学们未来就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授课教师的交流互动能有效地解决同学们的困惑。
3.3 有助于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
工程导论课程对学生了解化工行业,学习化工专业有很大的帮助,给学生引导了一条较为合理的路,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制度,先获得了就业的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对课程难易、重难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专业阶段的学习。
3.4 不足及建议
(1)工程导论课程应根据学习进度分别开设。
该课程可以不局限于一个学期,而是在每学期的前几周开几节课。如大一上学期,讲解有关专业的就业方向、发展前景、化工是什么;在大一下学期可以讲解精细化工,工业催化等。这样,一些低年级完全不懂的知识可等到高年级再开,按照课程进度依次开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工概念,效果会更好。
(2)适当降低授课内容难度,否则会打击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3)建议配备教材,加强实践活动,在企业中学习和体会。
4 结 语
课程通过讲座、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工程、化学工程领域和化学工程师的职业特点有了广泛了解;实现了工科新生一开始就接触工程知识、真实的工程问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专业兴趣,对学生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和促成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分析了低年级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阐述了在工科专业低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反馈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化工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工程导论课程对学生工程意识和专业兴趣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化工,工程导论,低年级,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金,刘达玉,王卫.对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71-74.
[2]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47-48.
[3]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5-119.
[4]金涌,张立平,刘铮,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6.
[5]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5,9.
[6]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8-3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论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介绍10-06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09-1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求职信08-24
个人职业规划方案(应用电子专业)10-01
电子商务教学的应用论文07-06
电子信息系统导论论文10-15
电子白板的应用11-26
应用电子技术个人简历表格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