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

2024-07-09

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精选8篇)

1.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 篇一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木材及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社会效益,但是森林病虫害促使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通辽地区以内,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通辽地区的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3.1 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3.2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3 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通辽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通辽地区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2.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 篇二

高层建筑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其具有容纳的人数多、建筑材料多样化, 楼层高, 垂直距离长等特点, 一旦发生火灾对于实施外部消防救援的难度比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身的消防设施进行预防和救援。所以, 进行高层建筑防火及消防研究, 对于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 火势蔓延速度快。

一旦发生火灾, 高层建筑中大量家具和结构本身的众多竖向井道使火势在建筑中的蔓延速度非常迅速。

2. 人员疏散难度大。

由于建筑高度大、层数多、人员众多复杂, 加上发生火灾时出于人本身的恐慌使得火灾发生时对人员的疏散存在较大困难。

3. 建筑规模大, 复杂化, 救灾难度大。

由于高层建筑自身规模大, 高度高, 结构复杂化, 火灾发生时有倒塌的危险, 给救灾和疏散增加了很大难度。

4. 竖向的烟囱效应。

出于结构自身的设计, 高层建筑在竖向交通、管井道、中庭、核心筒等在火灾发生的时都有可能会演变成有利于火灾发展的竖向烟囱, 从而形成“烟囱效应”。

5. 空气流的作用。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 上部风速度越来越大, 加快了火势的蔓延, 从而对火灾的控制和迅速有效的灭火带来很大的难度。

6. 建筑材料和家具助长火势蔓延。

为满足比较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 高层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种类较多, 许多都是可燃易燃材料, 从而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特别是不少高层建筑为了体现现代感, 采用玻璃幕墙结构, 从而致使发生火灾时, 室内温度急速升高, 压强增大, 导致玻璃幕墙破碎, 使空气进入助长火势蔓延。

三、高层建筑防火措施

1. 增强高层建筑的耐火稳定性。

为保证主体结构的耐火稳定性, 应该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设计, 增加结构自身防火能力, 使得一旦发生火灾, 为逃生和灭火赢得足够的时间。

2. 完善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

从外部对高层建筑进行消防具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其消防主要还是应该靠自身进行, 如果在火灾刚发生时能准确探测到并启动自动灭火系统将会使灭火救灾成功的几率大大提高。根据以往大量火灾实例来看, 我国的自动喷水系统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 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合理设置防火分割设施。

设计时按相应规范要求合理设置防火分隔设施。比如在水平方向, 通过设置防火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 使各楼层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 从而达到阻止火灾在各楼层水平方向的蔓延目的。

4. 建筑物间距符合要求。

考虑到发生火灾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在设计时建筑物之间应留设足够的间距。必须考虑到如果建筑物倒塌, 不至于引起周围其他建筑物发生二次火灾,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5. 合理设计疏散楼梯。

经验表明, 在发生火灾时, 因电路中断而致使电梯不能正常运转, 这时楼梯成为最主要的疏散通道。根据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应该设计为封闭楼梯间、室外楼梯或者防烟楼梯, 因为这一设置能在火灾初期隔离浓烟和有毒气体、减缓火势蔓延。

6. 防、排烟系统设计合理。

据相关数据统计, 火灾过程中对人员威胁最大的不是火焰, 而是浓烟和有毒气体。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的防排烟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火灾烟气的流动和蔓延,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扑救难度。根据设计要求, 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应尽量设置在防烟分区的中间部位, 并且在发生火灾时, 所设置的多个排烟口可以同时开启工作。

7. 避难层的设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公共建筑, 应设避难层 (间) ”。以便发生火灾时可以为群众提供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根据要求, 避难层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防电梯出口和消防卷盘。所用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8. 消防电梯的设置。

为防止火灾时电路短路、保障消防人员安全、迅速高效的实施扑救行动, 此时消防电梯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紧急情况下, 消防电梯则在运送消防人员、抢救伤员撤离火灾现场中起到关键的交通作用, 同时也为消防灭火赢得充足的时间。

9. 应急照明的合理设置。

大多数情况下, 低位应急照明系统往往比高位应急照明系统各合理, 因为在火灾情况下越靠近地面, 烟气越少, 氧气越多, 便于人的自然疏散;在高度紧张和恐慌的情况下, 低位照明系统更容易使疏被散的人员识别疏散走道, 迅速安全的找到疏散出口。

10. 合理配置消防器材。

根据要求在建筑内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比如灭火器、消防给水系统等, 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受灾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自救甚至及早扑灭火灾。周密的考虑消防给水设计对于高层建筑来讲, 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11. 合理处理玻璃幕墙层间缝防火封堵。

随着建筑发展, 玻璃幕墙在高层住宅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给建筑防火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针对玻璃幕墙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破裂、裂缝、脱落等现象, 用不燃材料在层间缝进行防火封堵,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火势的蔓延。

四、总结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高层建筑的市场还会不断扩大。虽然, 目前高层建筑在防火防灾方面存在种种困难, 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消防技术的不断改进、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消防意识的不断加强, 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1年版)

[2]徐文龙.加强民用高层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科技致富向导[j].2011 (23) .

[3]王芳.王雷.浅谈消防设计及消防安全问题.建筑工程[j]2007 (10) .

3.浅析高层建筑中的防火设计措施 篇三

关键词:高层建筑 防火设计 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大城市和中心城镇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增多,在这一个过程中,高层建筑的火灾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层火灾的预防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不容忽视,所以,对建筑物的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被提上了比较重要的议程中来。高层建筑物通常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按照之前对于这些结构的研究来说,这些结构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力学性能的变化。在温度超出它们的承载力度的时候就会使得它们自身的弹性和强度不断的降低,随之造成的结果就是恶化火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高温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是会导致其性能和耐火能力的降低还会造成不等的建筑物温度变形或者截面应力重分布。也就是说,温度升高的时候由于混泥土的受热比较慢,建筑物内部的温度不会骤然增加,而是会使得截面上的温度有高有低,由此危及结构的安全性[1]。

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1火灾蔓延途径多、速度快

首先,受气压和风速的影响,高层建筑内空气流动快,一些小火星在高层建筑内部都易发展成火灾。其次,大多数高层建筑都设有多而长的竖向管井如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风管道等,一旦室内起火,这些竖直通道的烟囱效应就会使烟火很容易由建筑物的下层蔓延到上层。第三,高层建筑中大多存在玻璃幕墙。发生火灾时,玻璃幕墙很快会因达到耐火极限而破碎,从而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

1.2 人员集中且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平时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是电梯,但火灾时必须停止使用,因此高层建筑在火灾情况下唯一的疏散设施只有楼梯。而实验表明,在一座 50 层的建筑内通过楼梯将人员全部疏散需要 2 小时,这种疏散速度显然极易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其次,火灾中烟气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是人员疏散速度的100 多倍。人员疏散又与烟火蔓延方向相反,人们不得不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疏散,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疏散的艰巨性和危险性[2]。

1.3 火灾扑救难度大

首先,救火登高困难。其次,灭火用水量大,供水困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受水带耐压强度和消防车供水高度的影响,常因水供不上而贻误灭火战机。

1.4 起火原因多

首先,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用电设备多且用电量大,漏电、短路等故障的几率增加,容易形成点火源。其次,由于室内人员多,人为因素引发火灾的机率也会相应增多。第三,建筑物的内部装修材料中可燃化工建材所占比例很大。

2.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具体措施

2.1 防火间距

为防止火势通过辐射热等方式蔓延,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 6米,它们同三、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分别为7米和9 米。高层建筑因火灾时疏散困难,云梯车需要较大工作半径,所以高层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3米,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5和18米。厂房内易燃物较多,防火间距应加大,如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之间或它们和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 米,三、四级耐火等级厂房和其他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 12和 14米。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厂房或库房,应远离建筑物。

2.2 防火分区

建筑中为阻止烟火蔓延必须进行防火分区,即采用防火墙等把建筑划为若干区域。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长度超过150米要设防火墙,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 2500 米;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 米、1200 米和 60 米、600 米。一、二级防火等级的高层建筑防火分区面积限制在1000 米或 1500 米内,地下室则控制在500米内。防火墙应为耐火极限4 小时的非燃烧体,上面如有洞口应装设甲级防火门窗,各种管道均不宜穿过防火墙。不能设防火墙的可设防火卷帘,用水幕保护。

2.3 安全疏散通道出口

为减少火灾伤亡,建筑设计要考虑安全疏散。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一般不能少于两个,影剧院、体育馆等观众密集的场所,要经过计算设置更多的出口。楼层的安全出口为楼梯, 开敞的楼梯间易导致烟火蔓延,妨碍疏散,封闭的楼梯间能阻挡烟气,利于疏散。防烟楼梯间因设有前室,更有利于疏散。高层建筑须设封闭的或防烟的楼梯间,楼梯间应布置成有两个疏散方向。超高层建筑应增设暂时安全区或避难层,还可设屋顶直升飞机场,从空中疏散。疏散通路上应设紧急照明、疏散方向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

2.4 室内消火栓的设置范围

(1)高层建筑的主体及裙房内;(2)消防电梯前室或与防烟楼梯间的合用前室内,方便消防队员尽快利用消火栓向火灾发起进攻和开辟通道;(3)避难层内设置用于人员自救保护;(4) 屋顶或直升飞机停机坪处,用于检查消火栓压力和防止火灾蔓延至顶层及保护人员的作用;(5) 室内消火栓箱内应设消防卷盘,用于非消防专业人员扑救初起火灾。

2.5 室内消火栓设置的技术要求

(1)消火栓充实水柱需经水力计算,且不小于 13m,以避免浓烟高热对灭火工作的影响,又能保证消防队员正常使用;(2) 消火栓间距在高层内不大于 30m,在裙房内不大于50m,保证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同层内任何部位;(3)采用分区给水系统,有串联供水和并联供水两种方式,当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大于0.5Mpa 时,应设减压装置;(4)屋顶水箱。为了保证初起火灾时消防用水量和消防水压的要求,超高层建筑屋顶水箱设置高度应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0.15Mpa。不能满足时,应设气压水罐或稳压泵等增压设施。如是并联给水方式,其分区消防水箱的容量应与高位消防水箱的容量相同,发生火灾时,消防水泵供给的消防用水应进入高位水箱,而串联给水方式中是允许的。

总之,高层建筑因其火灾蔓延途径多、速度快,人员集中且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起火原因多等火灾特点而备受消防行业关注。在设计好主动防火措施和被动防火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特别注重高层建筑防灭火新技术,以解决目前高层建筑火灾中尚不能很好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消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好的防火技术和防火措施投入到高层建筑防灭火的领域之中,为高层建筑的火灾安全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英然.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实施 [J].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2005.

4.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 篇四

一、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现状

宁德森林防火通讯专网大多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曾在森林火灾的报警与通讯指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交通不便,通信手段落后地方,森林防火通讯专网在通讯中具有一键式呼叫、群呼实时、无占线盲区、现场感强等特点。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公众通信网络相比,虽然公网建设、维护力度大,但在林区,地广人衡,建设基站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差,限制了公网向林区纵深度的覆盖,致使林区存在较多的信号盲点。发生森林火灾时,火灾现场及周边的公网设施易被破坏,盲区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公网无法完全替代专网,只能作为专网的补充。

但随着公众通信网络(以下简称公网)的普及,森林防火通讯专网确逐渐进入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对公网的局限性和专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公众通信网络可以替代专网;二是设备老化严重,难以发挥作用。三是网络维护难。中继台通常设臵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专网设备与防雷设施的保养、维护难度大。四是专网覆盖范围有限,虽然中继台架设地势较高,但毕竟存在信号盲区,覆盖面仍然有限。此外,目前专网使用的模拟对讲机,到2016年1月1日将被数字对讲机完全取代,届时模拟对讲机将彻底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二、加强森林防火无线电管理需要新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充分发挥防火无线通讯的指挥作用,有必要从机制建设、网络改造、资金预算、使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

1.领导重视。成立森林防火无线电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县政府办牵头,无线电管理部门、森林防火指挥部、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等单位为成员,建立森林防火无线电管理协调机制,各单位发挥职能作用与优势,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2.技术先行。有必要加强森林防火无线通信网技术改造。我省防汛抗旱网络系统利用福建“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已实现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

村的目标,可借鉴这一做法改造森林防火无线通信专网。改造后的专网终端主要包括中继台、数字对讲机、指挥系统,改造内容及优点:

①是数字对讲机取代模拟对讲机,减少带宽和占用度,抗干扰性更强,使用期限更长,所带GPS定位和摄像系统还可实现火灾现场与指挥部在声音与图像上的互动。

②是市、县、乡(镇)、村间信号通过光纤逐级传输,各级指挥部与护林员、灭火人员间通过中继台传输信号,网络覆盖广。中继台可设臵在易于维护的地方(如公网基站),在有效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可借助公网的电力、防雷设施,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③是指挥系统屏幕墙可实时显示灭火人员位臵、图像等信息,能够更为快速有效地组织扑救工作。

5.森林防火措施 篇五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工地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在林区施工更要注意防火安全,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

1、经常过负荷的线路、易燃易爆物品临近的线路、照明线路,必须有过负荷保护,消灭森林火灾隐患。

2、在林区施工时,焊接机械应放置在防雨和通风良好的地方。焊接现场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以防发生森林火灾。

3、对有火灾危险的场所,必须按危险场所等级选择相应的照明器。

4、林区严禁烟火,并设明显警标。

5、驻扎在林区的生活区及容易着火的处所都要有消防设施(消防桶、消防梯、铁锹、安全钩、消防水池、消防栓和灭火器),并放置在明显易取处。

6、林区工具房和工地临时宿舍内不得使用100W以上的大功率照明灯具。

7、林区施工现场动火作业遇五级风,应立即停止明火作业,并熄灭火源。

8、在林区施工过程中绝不允许放火烧荒。

6.森林防火保证措施111 篇六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二〇一二年三月

森林防火保证措施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项目部所施工的标段,四面环山、林业茂密、施工人员多、森林火灾隐患增加。防火形势比较严峻。项目部根据实际的组织管理机构,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具体分包单位,落实到具体的人员。

二、制定监管机构,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

根据我项目部的组织管理结构,成立森林防火管理领导小组。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增派现场值班巡查人员,增加巡查次数,对生活区的重点部位加大监管、宣传力度,严防死守。

三、加大森林防火的宣传力度

利用板报、宣传栏、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各分包单位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达到100%。从思想上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火灾防范意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四、加强防火检查工作,确保扑火机具的正常使用

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生活区、施工区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给予书面警告或经济处罚,并责令专人负责解决。

对重点部位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要求,安放一定数量、规格的灭火用品,并随时对扑火工具进行检查、维修,做好扑救林火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扑火机具正常使用。

另外分包单位安排防火巡查员24小时检查施工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并做好检查记录。

五、安全合理的使用火源,不留任何隐患。

为加强施工作业区及生活区的用火管理工作,真正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防微杜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机械、生活用电,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2)、事先备好扑火工具,有组织的用火,派专人负责。

(3)、在林业区严禁私带火种、吸烟、取暖和不经领导批准使用火种。

(4)、在非施工作业区,严禁使用易燃、易爆品,在作业区内使用应遵循作业规范,切实保证作业安全。

(5)、对生活用火进行集中管理,禁止私自生火做饭。

(6)、定期对施工用电线路进行检查,防止雷电引起火灾。

(7)、重点防火区域,如库房、焊接加工区,安排专人守护、值班,远离火源,杜绝火种。

六、应急处理预案

德顺煤业工地地处孝义市驿马乡申家沟村,沟深林密,春、冬季节是防火的重点,当发生火情时,控制火源控制火灾面积尤为重要,为此在应急情况下,采取如下措施:

1、当出现火情时,立即切断所有电源;

2、立即向上级部门(驻地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当地林

业部门和政府报告,并提前作好一切保障配属工作;

3、全标段立即停工灭火,必要时向相邻标段求援,在森林防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分工、分组,根据火情将分包单位分配到已成立的消防队中,以增加力量;

4、根据火情将人员分组,分头行动,根据火势进行扑救,力求将火势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要求全体参战人员必须严防死守,控制火势,以待增援;必要时向附近村组求援,增加力量隔离火源;

6、与地方消防部门取得联系,请求灭火支援;并及时通知当地医院做好救护准备;

7.浅谈森林采伐管理措施 篇七

1 进行森林采伐管理的必然性

1.1 森林采伐管理是实施依法治林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进生态社会的建立, 加快我国森林面积的覆盖速度, 合理的进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不仅仅是一项重要措施, 更是我国已经进行制度建立了的内容。为了加强依法治林, 在目前森林面积匮乏的基础上实现森林资源的丰富, 使得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发展, 以采伐限额制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已经被广泛应用。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是实现依法治林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1.2 合理的管理是解决我国森林面积不足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实际国情是森林面积不足, 相对来说森林资源已经达到匮乏的程度, 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为了推进生态社会的建设, 对于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又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我国, 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强森林保护制度, 将我国的生态效益提高到合理的高度。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新, 寻求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制度规定以及建立, 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森林采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 管理起步较晚,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我国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具体颁布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政策落实的时间晚, 因此在很多大方存在着很多不足。仅仅进行防护林的建设以及有特殊用途的森林的建设, 而没有确切考虑到环境建设, 从而导致我国森林数目的掩体与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不相符合, 使得临朐的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同时也存在我国森林采伐管理中心错位的现象, 没有形成集约的森林场地, 对于森林的保护与管理都有不利的影响。同时, 由于森林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与内容的纰漏, 对于林区内的森林分类措施不到位, 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

2.2 森林管理办法落实不全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较高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木制家具, 并且对于其质量水平有较为高的要求, 为此, 导致大量木材的需求。随着木材的不断需求的加大, 其市场价值也在加大, 越来越多的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而对森林肆意采伐。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原因, 使得管理办法不能落实, 也就纵容了乱砍乱伐的发生, 对我国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森林采伐以后缺乏相应的培育制度

尽管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要实现森林面积的不断加大等, 但是对于森林被砍伐以后的恢复期的培育问题却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很多投资人仅仅以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树木为主, 没有根据当地的土质以及地域特征因地制宜, 一味的追寻经济效益, 从而导致当地土壤的破坏以及生长的数目存活率过低, 由于密植、生长条件不合理等问题出现大规模死树现象, 最终不仅没有出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还导致了当地森林的建设缓慢等不利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森林植被的再生长。

3 加强我国森林砍伐管理手段的措施

3.1 加强制度的建立以及依法治林的力度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我国重要的手段, 而法治不仅仅被应用到国家政治的治理上, 同时也要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中。由于森林的建设周期长, 被破坏后不容易进行恢复, 为了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必须要进行强有力的法治手段进行治理。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修订, 严厉打击违法乱砍乱伐现象。同时针对当代生态建设的新动态, 结合当前社会新动态, 进行有效措施的实施。另外, 在伐后森林的建造方面也要制动相应的措施。伐后森林的更新不仅仅影响了森林的建设, 同时对于未来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森林法》规定, 进行采伐以后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数目的进一步种植造林任务, 从而使得森林面积的不断可持续发展。

3.2 严格规定森林采伐的额度

对于森林的采伐度直接影响到森林的覆盖面积以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 为了保障我国植被面积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合理的森林采伐额度管理是解决森林面积匮乏的重要的措施。森林采伐制度有“ 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 在控制森林采伐的最大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年采伐量限额的规定。在我国的这项规定中, 具有重要的法律要求, 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的对于森林采伐的严格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森林保护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明确表明了对于采伐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实施原则、实施细则等重要内容。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森林资源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不足, 而强制性的采伐限额制度也充分发挥了其对于森林保护的重要作用。

3.3 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 加强森林资源监督

政府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以及对于政策实施的监督作用。由于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建设阶段中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政府的监督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政府不仅要加强监督作用, 同时也要加强市场公共服务上只能, 加快森林建设, 依法设置森林监管制度, 加大各个部门对于检查权以及调查权的实施。同时加大对于过度采伐的整治力度, 严格打击违法乱砍乱伐现象提高法治人员的执法力度, 加大投资力度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生态文明社会建立的极大支持,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森林的重要作用, 进行合理有效的森林砍伐管理制度对于温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措施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更是我们每个人是责任, 齐心协力努力推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富裕农民激活林业繁荣生态——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政策解析[N].北京:中国绿色时报, 2009, 9, 9 (1) .

8.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浅析 篇八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 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 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各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激励、惩罚机制。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危险性病虫害,同时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护工作,健全森林系統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疫情也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玉荣,张贵.基于神经网络的森林火灾危害程度预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3).

上一篇:八下语文测试卷答案下一篇:党员联系退休教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