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2024-09-19

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精选8篇)

1.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一

试论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对电力教育培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分析当前电力教育培训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电力教育培训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受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影响,电力培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电网的发展对电力生产经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力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并且希望人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新需求的提出对电力培训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不得不紧随时代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二,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电力行业中传统的职业和岗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工作岗位出现,如市场竞价员、市场营销员、安全技术管理员、网络控制维护工作等。电力教育培训工作在此影响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性。同时,在新形势下,企业希望员工具备电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发电厂的运行人员不仅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熟悉热动、电力和机械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应对岗位上各项工作调整。市场化环境下电力行业对员工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就是电力教育培训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电力教育培训部门不断对自身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以应对外来挑战,在新形势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市场化改革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产生影响的分析,新时期电力教育培训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自身培训方式进行合理完善,为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支持。首先,应该注意实用性较强课程的开发,结合“一强三优”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电力企业对员工的实际要求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促使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满足电力企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其次,对电力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增强电力培训工作的灵活性,并有效丰富培训内容,增设技术职工培训、新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培训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最后,对培训师的素质加以强化。培?师的素质对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已经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也应该对电力教育培训师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保证其能够真正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进而充分发挥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作用促使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电力企业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三、电力教育培训的未来走势

为了有效促进电力行业在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在对电力教育培训方法加以完善、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及时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做出调整,增强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性。由于技术方面的特殊性,我国电力行业在知识研究、技术探索和更新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创新趋势。这就必然会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企业在开展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将员工培训工作与员工业绩相结合。在实施具体的电力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企业会更为关注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方面,重点探索能够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有效应对国网公司“大培训”工作的要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电力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出电力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为高素质电力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

综上所述,新时期电力市场化改革对电力教育培训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力教育培训工作要想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优化调整,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

2.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二

一、农村高等教育的内涵辨析

高等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层次,以服务地域为标准,高等教育也可以划分为农村高等教育和城市高等教育。在1992年山东泰安召开的第一次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使用了“农村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2003年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把“农村教育”定义为“由包括扫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在内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农村高等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和学习体系,它以“科教兴农”战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县级社区学院为主体,面向农村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和部分资金支持,在地方政府统筹下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实施,由县(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统筹结合,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提供多种、多次学习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农村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目的性。依据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和搭建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立交桥”。第二,适应性。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第三,分散性。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县(市)农村社区学院为主体,形成辐射乡镇的分散性网状结构。第四,灵活性。实施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与半工半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通识教育与学以致用相结合等等。

农村高等教育属于农村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以服务农村为目的,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信息媒体,主要对农村人口实施的中等教育后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农村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等。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国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已自觉与高校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有些地方办起了农村自己的大学。目前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各类高校面向农村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农村社区学院、农村函授高等教育、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农村网络教育、“农村村支书大专班”、“乡镇企业经理大专班”、农村职业高中“3+2”教学班等。这种自发的农村高等教育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为农村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

二、农村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包括表层的广度开发,更应包括纵向的深度开发,只有对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深度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将人口负担由包袱转化为切实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是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属于低素质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5.3亿人,其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并且结构不合理。近六成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获得农业以外收入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的比重较小;在生产能手中,种养人才占到84%,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只占14%。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还很大。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目前,农业劳动力偏低的文化素质,既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非农产业的要求。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就必须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必然会将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改造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措施。

2、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动力。

农村城市化是指随着农村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农村城市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农村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和农民市民化过程。不论是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在现代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它对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发展起着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农业领域科技不仅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基础。农村城市化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农村城市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农村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设同样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因此,做好农村城市化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是正确把握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尤其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3、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有助于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在现存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农村的孩子上学基本上遵循的路径是: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各类大学)→在城市中找工作→离开农村。在这一观念下,获得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基本上离开了农村,当然作为我国总体的人力资源的提升,以及对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无可非议,但是,对农村的建设,形成了人才流失。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上述农村的孩子上学基本上遵循的路径又面临着不小的风险,不少农家倾家荡产或是举借外债培养孩子,结果一事无成,导致许多农村孩子又早早辍学,游荡于社会,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同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三、新形势下农村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最为严峻的问题,莫过于努力提高5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解决这一世纪性难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以农村发展为本的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高等教育。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

1、建立健全农村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中国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元结构,极少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培养人才,因而只有逐步通过立法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户籍差别才能留住农村高等教育人才。同时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鲜有专门针对农村高等教育的专门法律,更不用说系统的规则制度。为此,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制定法规,明确办学主体,并规定、优化一系列教育层次结构;其次,应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立法,明确培养目标,并对其运转的各个环节如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最终确立农村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支持。

2、构建农村高等教育补偿机制。

高等教育扩招后,学费的上涨水平超过了很多农村学生的承受范围。目前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利地位,不完全取决于农村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学习成绩。扩招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奖、贷、减、补等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但这些政策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学生对学费带来的心理压力。实行农村高等教育补偿政策,每年固定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大学生,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子女消除对学费的担忧,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

3、进行农村高等教育特色化建设。

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要实施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特色化建设策略:其一,以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结合为基础,逐步建立具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由地、县、镇、村四级网络构成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其二,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逐步建立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学习内容体系,致力于农村人口创业精神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其三,→(下转第30页)→(上接第10页)针对传统农村教育的弊端,农村高等教育要加强学习的实践环节,重视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注重各种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结合。其四,在改革、吸收普通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各类技术资格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五,地方政府统筹,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农、科、教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目前,以实行地、县两级统筹管理为宜。其六,从政策法规、教育投入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建立推进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类保障机制。

4、设立乡村学院。

设立乡村学院具体需要在三个方面落实:其一,是乡村学院的办学模式:可以依托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大学中设立乡村学院;或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县(含县级市)或经济发达的乡村建立乡村学院。而师资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解决,例如在县里建立的乡村学院,可以制定政策,设立弹性工作机制,聘请一些技术人员或是高校教师担任教师(含身体条件允许的退休人员),或是利用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方式等。资金上,应当以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为主要渠道,同时兼顾其他的投资模式。其二,是乡村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实行弹性的学分制,学制以两年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一到两年;学生所学的课程,除了少量的基础课程之外,其他的课程全部针对学生所在农村急需的知识开设,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回到农村。因此,乡村学院要制定灵活的、多出口的、组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三,是乡村学院的入学条件:设想是农村的孩子正常上高中,上两年高中以后参加考试,考试后还可以参加正常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控制在专科分数线左右;也可以探索由各省组织单独的考试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最为严峻的农村问题,莫过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农村高等教育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促进农村城市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书君:“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2005(10)。

[2]董兵、罗建河:“我国教育供求的主要矛盾及其政策调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刘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4]刘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呼唤农村高等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5]刘尧、傅宝英:“关于建立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6]葛为民:“浙江“三农”问题与农村高等教育“[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7]钟莉、刘少雪:“改善农村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3.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三

摘 要:当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面临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社会公众认可不够等困境。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独立学院需要在办学定位问题上重新审视自己,而积极转型发展,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之路,无疑将会是较为科学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独立学院办学的新要求、新变化,独立学院面临着调整充实、转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在伴随着被母体高校“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了迈向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从办学数量上来看,独立学院自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呈现递减态势,且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所占比例也逐年下降;从在校生规模来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8年至2013年这短短6年间就增加在校生数约60万人。

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校数量呈逐年萎缩,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以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承担愈来愈多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增长与图书资料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文体活动场所等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项投资建设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条件不足的状况。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将母体高校教师和自主聘用制教师进行双轨制管理: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仍把母体高校作为仍然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往往易造成这部分教师及管理工作人员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临时工”的位置上,缺少应有的主人翁与“建设者”意识,进而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与归属,独立学院的建设成长与之关联不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自主招聘的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一部分是招聘的应届硕、博士生,往往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老的老,少的少”“招不进,留不下”的师资困境。而他们在薪酬待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又有着很大差距,这就易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公众认可不够

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依靠母体院校资源优势,发展到2012年的独立颁授毕业证与学位证。除此,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独立学院支持,诸如各类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毕业生在招聘所面临的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然而,据山东省2012年的一份招生情况:“在之前进行的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中,有104所院校理科和119所院校文科‘零投档,其中超过9成为独立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认识现状。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同母体高校相比没有“优势”与“特色”;招生门槛低导致招生质量较差,人才培养的起点及过程难以与母体高校抗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能力欠缺,致使独立学院的毕业证、学位证含金量成色不足……上述因素常常容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不看好,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

二、明晰自身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在创办初期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然而独立学院毕竟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的高校,如果一味地模仿跟随母体高校,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其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因而创建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积极转型的关键一步。对于走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转型”发展之路,需要对独立学院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发展空间下,独立学院应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着眼于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自身特色,打造成良好的品牌,与公办高校进行差别化竞争,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未来发展探究

(一)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推动,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就已多次强调,要不断研究制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

面对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实情,以及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导向,利用好自身已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与地域经济和特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独有优势,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转变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二)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印发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作为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又一走向。国家积极鼓励各级学校以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提供支援服务的政策取向,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指引了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社区学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势头,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中占有重要一席。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在经费使用、政府调控、多元化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试图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独立学院提供发展思路。我国的独立学院可以凭借其独特、灵活的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在今后的社区学院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2-2014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教育部网站,2015-2-26.

[3]袁学军,李磊.SWOT分析模式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4]单俊楠.文凭“变脸”,山东二本一次征集志愿“零投档”九成为独立学院[N].半岛都市报,2012-8-3.

[5][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的函[EB/OL].教育部网站,2016-3-25.

4.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四

多彩金秋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活动,国内外教育界的代表汇聚在此共探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共谋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这是国内外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我参加大会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职业与教育成人教育司向前来参会的各位朋友、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和改革的教育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本次年会的主办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今年迎来了它成立30年的生日,30年来协会作为我国最早从事中外民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始终坚持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外交全局和民间外交服务,为引领和推动我国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作出了贡献。

从2000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1年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更是我国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高层次年会,已经成为融学术、研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展览展示、项目洽谈、建立关系六位一体的中外教育界盛会。借此机会我向协会的全体同仁、多年来辛苦的工作致以诚挚的慰问和谢意,感谢你们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融合、交流与发展作出的努力。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虽然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我国已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规划也进入开局第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以开放世界、教育创新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题论坛,研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走向这些核心内容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此我想谈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催化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21世纪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推进,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全球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生活水准也在快速提高,这必然带来对专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努力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策略。人力资本理论的冲击,使很多国家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将职业教育作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作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教育,作为满足人终身学习发展的教育,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教育,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惠及民生的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是服务型社会建设的教育。

从国内来看,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方式的转变显得尤其重要。“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等战略目标。这些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是实施国富民强战略的助推器。

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呼声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从朦胧探索到大胆尝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之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适应社会需求。其发展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头。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千万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经济建设、产业升级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近几年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历史任务和关键环节。国家为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职业教育进入到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不仅看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令人鼓舞,同时也看到困难与挑战。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比如说,学校的办学水平从全国来看还参差不齐。人才培养的质量离经济产业发展的符合度还有一定差距。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办学活力还尚显不足。国家校企合作的制度体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问题从问题出发也为我们下一步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很好的背景。

第二,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新任务。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建立充分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但能够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职业种类迅速变化所带来的对专业设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要求。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首先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求我们要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阶段任务为目标,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个个突破,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研究形成理论支撑,国际上来看,凡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它的背后都有强有力的一支科研队伍进行的理论研讨与支撑。所以国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包括高等大学、高等学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服务职业教育决策的使命感、责任感,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适应国家需要的战略任务,创新科学研究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作为我们职业教育的课题,把基层创新发展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基础。在大范围内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系统有针对性强的进行研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和理论依据,第三,开展分类试点工作,逐步推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分类试点,要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在一起,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各行各业的性质,从实际出发、从一个个试点开始做起,逐步确立符合实际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推进、分类指导,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产业调整升级和科技进步的试点工作。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国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四,立足国情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中国、服务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顺应国际形势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高职教育的办学历史并不算太长,也就是10年多一点。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多年来我们一直立足国情,学众家之长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对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缩短我国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差距有着积极的意义。

5.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五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IT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十几年来发展如火如荼,随之而带动的IT职业教育也自然成了当下热门的职业教育。据了解IT职业教育在中国兴起十余年,各方面的条件技术日趋成熟完善,但同比时下的现实状况和IT教育的市场需求现状,IT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IT职业需求。

应该如何去完善?业内资深人士给出了答案:

第一,电脑培训需要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接轨。

一方面,目前IT培训投入大、周期长、师资紧缺、教材内容教育产品更新快,导致学费相对来说比较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由于课程更新慢,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便一些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最终使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进入IT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只有根据不同学历采取不同的IT职业教育,才能更加满足IT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和需求。如,目前在全国IT培训获得良好社会口碑的北大青鸟培训机构,这些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连续四年就业蝉联北大青鸟培训体系第一的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面向不同的学历、不同年龄的人群开设了ACCP、学士后等课程,使IT职业教育成为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全日制学子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这些,中关村北大青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IT职业人才。

第二,IT教育需要与企业需求接轨。

任何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尽相同,对于日新月异的IT行业更是如此,这些对IT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IT培训机构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各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IT人才。

中关村北大青鸟校区与中关村周边的700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课程每18个月更新一次,以实际行动满足企业的多方需求,此外,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还成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员就业提供切实保障,让学员与企业无缝交接。

第三,IT教育与国家政策、世界大动向接轨。

如今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如软件开发、游戏动漫产业,属于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项目,社会需求量大。这些国家政策促使了IT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世界的IT动向也决定了我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关注世界动态,追寻世界IT的风向标也变得更加重要。

6.为适应城区教育发展形势 篇六

一、公开选聘的范围及资格条件

1.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楚州区小学在编在职公办教师(含借用在城区区直小学及淮城镇小学的农村在编小学教师,含小学教师资格借用在中学任教的教师);

2.大专及以上学历;

3.身体健康;

4.下列人员不得报名:受党、政纪处分未解除的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有其它不得报考情形的人员等。

二、招聘学科

选聘教师计划30名,其中小学语文教师15人,小学数学教师15人。

三、招聘程序及办法

1.报名时间及地点

凡符合报名条件者均可自愿报名,报名时需持《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以及所在单位出具的在岗证明,所有报名者提供的材料均需交验原件,并提供复印件,交近期同底一寸免冠照片2张。

报名时间:8月23日至8月24日(上午8:30-11:30,下午14:30-18:00);

报名地点:周恩来红军小学(原淮城镇闸东小学);

8月26日下午凭《身份证》或《毕业证书》到报名地点领取《准考证》。

2.考试时间及地点

考试时间:8月27日上午9:00至11:00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3.考试内容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内容为:综合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学科课程标准)占20%,学科专业知识及教学法占80%。总分为100分。

4.公示

8月28日至8月30日在楚州教育网公示。

5.聘用

招聘计划数1:1的比例聘用,末位成绩并列的,则需依次比较职称、职龄、教龄、近五年获奖等情况,决定聘用人选。

四、组织领导与监督

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审查报名人员的资格,认真组织考试,由区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全程监督指导招聘工作,确保招聘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本简章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区教育局***3

监督电话:区纪委、区监察局85912401

区委组织部85912025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5912042

7.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七

关键词:新形势,农机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 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也随之增多, 资金补贴的不断加大农民对机械的购买意识也不断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发展日益加快。由于农民对机械依赖程度的增加, 相关农机的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机培训机构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 农机培训机构必须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革, 为促进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1 农机教育培训的必要价值

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对农业越来越的重视。伴随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提出, 我们要牢牢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升, 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在整个国民教育培训中农机教育培训是其关键的核心部分, 农机教育培训可促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为加强基层农业人员全面使用新技术新机械, 必须要对其进行农机化教育培训。农机化教育的培训是培养提高基层农机从业人员机械化意识强有力的作用。现阶段, 农机从业人员越来越多,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就必须实现对新型农机具的普遍应用。利用培训的方式, 基层农机从业人员可通过培训了解到新的知识, 学习到新的技术对农机制造业有新的想法, 对机械的基本操作技巧、机械的基本原理以及机械的基本维护等方面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使其对机械有一个新的认识提高基础专业技巧, 能够更好地顺应当下机械化的新局势。

2) 农机教育培训可以有效帮助农机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以及业务综合素质高度。农机化教育的培训可帮助各级农机管理人员刷新相关管理知识与技巧, 对于国家相关政策有一定的认知, 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 提高自身思想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

3) 农机教育培训是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农机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武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相关农机管理使用人员的知识文化以及技术水平, 还可以有效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增加农业机械的数量。国家相关资金补贴的不断加大, 也使农民的购买欲望越来越浓烈, 这也就更加增加了农机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对农民的农机教育培训可帮助农民更好的了解新技术, 刷新对农业的认识, 为农民购买机械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农民买的放心, 用的安心, 让其成为新型社会新型农村下的新型农民, 是农民利用农业机械更好的发家致富, 帮助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 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现状

2.1 经费的匮乏

当前, 在农机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教育经费投入相当的有限。从目前各基层农机校情况看, 经费严重不足, 只保“吃饭”, 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 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 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 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学校每年必要的花费, 没有二十万元无法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 就更不用说完善先关的技术设备了。结合当今农村的普遍情况来看, 一个普通的县城, 每年的培训人员一千个, 所收取的培训费用只有不到十五万元, 造成的资金缺口至少七万元左右。因此, 如果常年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 做到农业部的相关课时培训要求, 经费根本无法维持。

2.2 培训教师的水平有限

在现阶段农机培训过程中, 农机教育培训教师大多都来自于农机专业技术人员, 也具备省农机局发放的教师上岗资格证书, 然而, 教师的年龄、知识老化, 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 不能及时更新掌握农机化新知识和新技术。由于, 相关教育培训人员长时间没有出外进修学习所以其技术层面还停留在上一个阶段, 对新型农业机械的原理、性能、构造都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加上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教育经验, 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这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 教学内容也十分有限。

2.3 教学设施条件差

近十年来, 我国对原来农机部门的裁撤, 特别是对基层农机校的不重视, 县级农机校缺少必要的投入, 致使教学场地不够规范标准, 教练车陈旧, 教学解模型、解体车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配备的,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理念, 无法到达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要求。

2.4 文化存在的差异性

现如今, 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大部分的青年人都选择离乡打工, 村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行动不便利的残疾人, 这些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 认为农机教育培训没有必要, 这也对培训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使得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1]。

2.5 教育培训形式太过于单一

在农机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农机教育培训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都不是教学上的专业人才, 他们的思想太过于单一, 不了解当今的市场情况, 对市场的走向极为不敏感, 不对教育方式进行研究使得教学方法很不科学, 在培训过程中没有顺应市场需求, 一切的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接受培训的农民机手到校集中起来一起培训, 这样的不科学做法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低下, 影响学习人员的时间, 影响了经济效益。

3 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对策

3.1 争取资金提高设施建设

现如今, 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越来越完善, 可发放的补贴金额也越来越高。因此, 要利用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度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水平, 要着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财政的支持, 大力争取农机教育培训的项目资金, 加大对农机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教学设备教学人员的投资, 改变现阶段资金匮乏的问题, 改善教学条件。同时, 要争取得到财政部门、劳动部门等相关单位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 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更好的服务“三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场地

要使学校具备与教学配套相符合的机构, 在教学场地上也一定要重视, 要有与教学配套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场地。在保证教育培训场地的同时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要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培训, 可使用小部分资金让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去知名的、专业的农机院校进行进修, 让教育工作人员有进修的机会, 使其了解市场的动向, 掌握新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原则与应用技巧, 保证农机教育培训中学生的水平[2]。

3.3 提高农民的受训观念

农民对培训的不重视大大影响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 针对受训意识薄弱的农民来说要提高其受训意识, 懂得培训的重要性[3]。要加大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对农民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进行宣传, 使其充分认可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可给自身带来相当大的利益, 提高自主参加培训的意识。

3.4 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学形式要面向现代化

为顺应我国科技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机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必须要顺应时代, 要淘汰落后的教学设备, 要增加先进的教学设备, 可采用多媒体, 互联网等教学方式[4],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保证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在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通过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场地等方式顺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使农机教育培训机构更好的服务于农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送军.农机化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机 (学术版) , 2009, 36 (7) :62-64.

[2]张金龙, 张伟鹏.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 2014 (6) :59-60.

[3]郑维和.基层农机化技术培训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南方农机, 2015, 46 (12) :22+42.

8.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 篇八

当今世界均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中国更是如此。经济发展靠什么?靠人,除此之外,还靠什么?答案会很多。在这很多的答案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能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向市场提供某种产品,从而形成直接创造经济價值的团体——企业。企业的人如何,就是企业的经济如何,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如何。那么,高质量的产品从何而来?从策划而来,从管理而来,从技术而来,从人的手中操作而来,显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职业化的教育培训。回溯而上,这不正是职业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吗?

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各类高等院校承担,主要是成人学历教育,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学历需求,主要课程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移植,用一句话来概括,基本上是大学普通教育另一种方式的补充。也正因为如此,其教育离社会、离经济、离市场、离个人职业发展相差甚远,距离太大。再看企业本身,认识不同,其职业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同。一些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职业继续教育的巨大价值,充分挖掘内部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以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与能力为基础,真正做到了教育与需求的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统一,这些企业由此变成或者一定会变成优秀企业。而更多的企业,一是认识不到位,甚至认为教育是企业的负担,这与世界先进企业有着巨大的差距;二是受困于内部教育资源不足,亦或大学教育质量难以适应其要求;三是不能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使得员工自身缺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国家及国家的大学和企业,重新认识和定位职业继续教育,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企业、对大学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是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继续教育研究,突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全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下大力气研究继续教育的理论与规律。与各类学校教育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二是健全继续教育发展机制,特别是职业继续教育机制。再也不能认为这只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这也是国家的事情,要为企业做好国家层面的教育服务,同时也要对企业提出国家层面的教育要求,逐步建立企业、大学、个人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三是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的观念,要重新确立继续教育在大学的定位。如果还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的副业那可真的毁掉了大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四是建立企业需求与教育资源的对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享受国家激励政策,建立起针对性的供求关系,鼓励企业提供教育市场,鼓励学校服务企业需求。五是引导广大教师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企业,深入了解社会与企业需求,让这样那样的理论到实践中去表现价值,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继续教育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尽快获得突破是解决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个主要矛盾就是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为它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亿万员工发展密切相关。

上一篇:苏区历史的现实意义下一篇:金牌团队建设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