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莎长大了》说课稿(精选6篇)
1.《马莎长大了》说课稿 篇一
马莎长大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会写指定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解“成长”的含义,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懂得要从承担责任,自我负责,关心他人等方面努力,使自己快快成长起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孩子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听一首歌曲行吗?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不会唱的同学,可以认真听,跟着节奏打拍子好吗?(放《小松树》)歌曲中的小松树特别想快快长大,你们想长大吗?有一位和年龄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叫马莎,她和你们的心情一样,特别想快快长大,想知道马莎的故事吗?请快快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板书:马莎长大了)你们想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课题?(自愿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了解课文内容,是你们自己先读课文呢?还是让老师先读课文呢?特别会学习的孩子总是会自己先读书的,你们说是吗?
2.你们现在读书时,要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前不久学过的字现在忘掉的,都可以在书上作记号,用你们自己想的办法解决,行吗?
3.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在读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这些作记号的字,你是怎么读的?假如说这些字没有拼音,你该怎么办?
4.请同学们看屏幕,谁愿意把这些字和它的读音用线连起来。
5.各小组同学把你们准备好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两个人自由结合,互相检查认字的情况,比一比,哪组学的最认真。
6.“开火车”读。
7.大家真聪明,记住了那么多字,现在请你们把课文再大声读一遍,待会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你可以读全文,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你最喜欢的那句话也可以。
2.孩子们这么快就把课文读熟了,你们真能干,如果你在读书时,能发现不懂的问题,并且有能力自己解决你就会受到老师、父母、同学的夸奖,你们说是吗?
3.解决提出的问题
(1)马莎为什么想长大?
(2)为什么大家夸她长大了?(小组合作讨论)
孩子们,你们要相信自己学习能力,开始吧!
出示投影(句子)
①妈妈高兴地说:“马莎你好像是个大孩子了。”
②爸爸摸着她的头说:“小马莎,你真懂事,是个大孩子了。”谁愿意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导换词训练)
③只要学会扫地,倒水就长大了吗?孩子们,想想小马莎还会干什么事情?孩子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赶快想想。
你们和马莎相比,长大了吗?谁愿意谈谈自己(在小组内相互谈)在哪些方面长大了,并讲给小朋友听。
其实你们都和小马莎一样,都是懂事的.孩子。(板书:懂事)
④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你们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读音,发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合作解决问题,你们都已经大长了,高兴吗?
(四)口语交际
一个人能自我负责,关心他人,已是长大了,但如果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向别人长处学习,那也是长大的表现。
1.快,看看班里同学,你喜欢谁?你想夸他什么?想好后,到他跟前夸夸他行吗?接受别人夸奖的同学当别的小朋友夸奖你时,你应很自豪地站起来,和别人进行交谈,注意一定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自由活动)
2.指名谈。
3.你们在学校里或者在其他公共场所,有没有做过什么让人不满意的事?以后该当怎么办?(生谈)
4.能找出自身的不足,改正错误,缺点,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表现。
你们长大了,马莎也长大了,瞧,小马莎已经来了,马莎已经到了你们中间。其实,马莎就是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喜欢马莎吗?各小组每人一自然段,读这篇课文好吗?一定要把对小马莎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喜欢马莎,就是喜欢你自己,相信你们能读好,孩子们开始吧!
5.字条游戏。
6.指导书写生字:
A.请同学们看田字格里的字,谁愿意领大家读一读。
B.仔细观察,你想怎样记住这些字,想把你的记字好方法说给同桌听吗?(交流)
C.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怎样才能在田字格里把字写得漂亮呢?(生谈)指导书写两个字。
D.剩下几个字,怎么写,请大家先仔细观察,然后在田字格中找准位置,下节课我们试着写,行吗?(下课)
案例点评
教学设计很好整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关系。先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围绕了两个核心问题,“马莎为什么想长大?为什么大家夸她长大了?”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到长大的基本含义。接着让孩子们谈谈,“你们和马莎相比,长大了吗?”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自己进一步理解了长大的意义。最后通过课堂交往相互发现别人,夸夸别人,让他们理解到:发现别人的优点,向别人长处学习,也是长大的表现;能找出自身的不足,改正错误缺点,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表现。
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深化了对成长的理解。因此是这堂课实现了学生自我认知与言语的共同发展。
2.马莎长大了的阅读答案 篇二
怎样才能长大呢?马莎想了好多办法。她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又学着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儿……
大人们看了,都笑了起来,说:“真是个孩子!”
有一次,马莎发现地上脏了,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地扫干净了。妈妈高兴地说:“马莎,你好像是个大孩子啦!”
爸爸下班回家,马莎给他倒了一杯水。爸爸摸着她的头说:“小马莎,你真懂事,是个大孩子啦!”
现在,马莎还是穿着自己的小红鞋,梳着娃娃头,但是,全家人都说马莎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长大了。
1.为了长大,马莎想了哪些办法?
①_ ②_
2.妈妈认为马莎是个大孩子了,因为_;
爸爸认为马莎懂事了,因为_。
3.你能告诉马莎什么叫长大了吗?
参考答案:
1. 她穿上妈妈的高跟鞋 她把头发卷成卷
2. 马莎把地扫干净了 马莎给他倒了杯水
3.幼儿园《我长大了》说课稿 篇三
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并能利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我长大了”让幼儿从自身的变化来进行观察认知,体味长大的快乐。中班幼儿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聚合能力、发散思维、评价能力都较弱。根据《纲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布鲁姆的教育活动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设为以下:
说活动目标:
1、认知活动目标:了解自己在身体、能力方面的变化,理解成长的初浅意义。
2、能力活动目标:能积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参与活动。
3、情感活动目标:激发期盼长大愿意学习更多本领的情感。
说重难点: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活动目标1为重点,活动目标3为难点。
说准备:
1、环境上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中,布置一些幼儿小时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时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参加一些活动的照片,帮助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和积累。
2、物质准备:
(1)、发挥家长资源,准备孩子小时候的衣物、鞋袜等。
(2)、PPT,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感知长大的过程。
(3)、操作材料
说教法:
1、活动游戏激趣法。活动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在活动中,通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乐学、愿学。
2、直观演示法。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采用PPT进行直观演示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将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以简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来。
3、操作法。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时候的衣服,在亲手体验中感悟自己身体上的长大,在操作中进行排序等,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新知。
4、谈话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认知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往往零散的,通过师幼交流、幼幼交流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说学法:
1、观察学习法。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自己、观察别人,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分享式学习法。谈话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分享学习的过程。
3、多感官司学习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在活动中,幼儿看看、穿穿、说说、做做,更能激发幼儿对长大的期盼。
说活动过程:在本节活动中,遵循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活动游戏激趣——直观感知——交流讨论——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一、活动游戏激趣“猜猜我是谁”
用照片导入,他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开始请幼儿辨别较容易的,再辨别变化较大的,请幼儿将照片与真人进行对比观察。
小结:我们现在长大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通过照片和真人的对比,引出“长大”一词,给幼儿以直观、可感的视觉感受。
二、直观感知自身的长大。
1、感知身体上的长大。
出示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袜等,进行操作练习。
让幼儿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在一起操作、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请一幼儿示范穿小时候的衣服,给大家展示。身体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长大。
播放一段幼儿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录像,进行对比观察,让幼儿感知自己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3、教师进行总结,以一位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配背景音乐,讲述幼儿的成长过程,让幼儿在视听结合中,感受长大的快乐,体味生命的奇妙,运用情感上的煊染,调动孩子的激情,为孩子在下面的活动中萌发说一说的愿望。
三、交流讨论: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想干什么?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建构表达的框架,让幼儿抓住表述的要点,进行交流讲述,老师要适时进行间接指导和个别指导,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帮助幼儿用完整语言,清楚表述。
四、集体操作活动,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分组操作活动。
1、小宝宝排排队 将一位幼儿不同时期典型照片进行排序。
2、我需要的东西 将不同实物图片发别粘贴在婴儿和中班幼儿的旁边。
分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说说做做中,进一步感知长大,同时分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提高。
五、音乐活动“你别说我小”中,进行表演,结束活动。
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长大的自豪。《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活动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表演让幼儿从情感上悦纳自我,享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活动中的材料,让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去画一画长大后的自己,给成长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长大过程中的快乐瞬间。
4.小班下学期说课稿《长大真好》 篇四
导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长大真好》这个故事选自小班下学期,《长大真好》这一主题中。该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鸡妈妈和鸡蛋宝宝为角色,讲述了一个鸡妈妈生宝宝的故事,特别是鸡妈妈在升蛋宝宝的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亲亲老师的小手或者脸蛋来表示他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在故事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鸡妈妈生宝宝的认识。
2、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清洁的讨论,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体验友爱互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目标中提到: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友爱互助带来的快乐。因此,在活动中,我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a)教学具的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
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i.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鸡蛋壳,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鸡妈妈这一游戏角色中;根据故事,这是为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并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准备的;音乐,是为了进一步营造游戏的气氛而准备的。
ii.知识上的准备我让幼儿先认识鸡妈妈,了解了鸡妈妈的基本特征。
(四)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讨论谈话法、游戏联系法等学习方法。
i.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ii.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七)活动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交代角色,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在游戏情境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3、完整讲述故事。
a)交代角色,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将小朋友的角色交代清楚,并直接告诉他们鸡妈妈要生鸡宝宝了,小朋友们最喜欢去参加表演了,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b)在游戏情境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幼儿讨论:
1、鸡宝宝是怎么样的?
2、鸡宝宝原来是?{鸡蛋}
3、鸡蛋宝宝做了什么梦,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中体会友爱互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这一环节通过提问、游戏,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c)完整讲述故事。
5.萝卜回来了 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展开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来源
《萝卜回来了》是一篇讲述小动物们相互关心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以“萝卜”为线索,将小动物们把萝卜送给朋友分享的一个个情节,串联成一篇充满爱心和喜剧特色的故事。故事采用反复式的结构,类似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其中描述小动物心理活动的语句既有重复,又有不一样的内容,既易于为幼儿掌握复述,又对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这一种方式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因素,符合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因而可以很好的为幼儿接受。
故事中所反映的“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情感主题,正是当今孩子所缺失的一种美好情感,因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以及充斥利益因素的快节奏社会生活,让现在大多数幼儿都缺乏“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情感体验,进而造成了孩子的“霸道”、“自私”,这和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宗旨是背道而行的。新《纲要》中也提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结合故事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目标,因此我选择了《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为活动内容,希望通过故事中善良、生动地人物形象来激发孩子们关爱他人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中班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2)学习复述描述动物心理活动的语句。(3)体验相互关心、与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3、重点、难点:
基于以目标的定位上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学习复述描述动物心理活动的语句。本次活动的难点内容是难点:体验相互关心、与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4、教学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了使本次活动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依据《纲要》我做如下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认识故事中所涉及的动物以及食物。
物质准备:雪天背景图一幅,大萝卜图片一张,故事录音,小白兔、小猴、小鹿、小熊角色图片各一张,脚印组合成的箭头、打x的嘴巴图片各4个;幼儿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图片。
二、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以及“教育内容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为使幼儿很快进入活动状态,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问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所以每次欣赏之前我都进行了设问,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让孩子能有目的的倾听故事,利于故事内容的理解。
2、讲述法: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增强了,运用语速、音量的变化,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直观演示法:由于孩子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图片、模型等,这个故事虽然内容重复,但是涉及的人物众多,容易混淆,运用图片的直观演示,让孩子对人物形象以及“送萝卜”的过程能更清楚的把握。
4、讨论交流法:新《纲要》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活动中我运用了讨论交流发,如讨论:“为什么萝卜又回来了?”、“小动物们为什么都不吃萝卜?”来引导孩子萌发“关爱他人、与人分享”的意识。
三、学法指导:
在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这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易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孩子对生动的图片总是有兴趣的,所以我采用观察法,让他们观察背景图(大雪天)以及角色图,这样不仅增强孩子的活动参与性,也帮助孩子抓住故事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同时,讨论的形式能给孩子宽松的讲话空间,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3、情境体验法:情感的激发是需要介质的,特别是中班孩子,孩子处在具体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记忆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他们不能把曾今发生的事情带着感情完整讲述出来,所以运用情境体验法,在一幅幅的情景图片帮助下,孩子才有话说,有情抒。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重复、语言通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首先出示背景图,与幼儿展开谈话:“这是什么季节?”“雪地里有什么?”“这么冷的天,小兔子出来找东西吃,它看到萝卜会怎么样?”
本环节的重点是激起幼儿的兴趣,引出故事的线索,让孩子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了解,突出了萝卜的珍贵。同时,在讨论中可能有的孩子会说出“把萝卜吃掉”、“拔萝卜藏起来”等想法,幼儿讨论得出的结论能让孩子在故事倾听过程中产生情感冲突,利于幼儿对故事主题的把握。
2、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在这个环节我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孩子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萝卜”这一线索的发展情况。
“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小动物有没有把萝卜吃掉?他们是怎么做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角色图。
3、分段欣赏故事,结合图片,突出重点
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并提问:“萝卜是从哪里来的?”,“小兔子把萝卜送给了谁?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猴、小鹿、小熊同上)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按顺序摆放角色图和箭头和打x的嘴巴图片,并鼓励幼儿用生动的语言模仿小动物的心理描述语句。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幼儿观察“送萝卜”路线图,再次用故事中描述动物心理活动的语言来集体介绍送萝卜的过程。幼儿通过视、听、讲结合法,模仿扮演法来学习重复的语句,增进对故事情感的理解,“送萝卜”路线图的运用帮助孩子清楚了解了故事发展的顺序,解决了本环节的重点。
4、体验故事情感,迁移故事主题,突出难点。
教师提问:“萝卜是谁第一个发现的?最后又回到了谁的手里?小动物为什么都不吃萝卜?”“你喜欢故事中的小动物吗?为什么?”通过孩子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小动物们知道要关心朋友,有好东西要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并顺势介绍本故事的名称。
接下来是迁移故事主题,通过提问:“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是怎么样来关心他的?”“好朋友又是怎么样来关心你的?”等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若孩子讲述有困难,教师则可以播放幼儿生活中相互帮忙的情境图片,帮助孩子讲述。最后师小结:“我们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愿意与人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引导幼儿体验相互关心、与人分享的美好情感,那么本次活动的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
5、活动延伸,体验乐趣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所以活动到了最后阶段,有了对故事的基本了解,我会引导幼儿自制礼物送给朋友。我觉得这种孩子参与的形式能让孩子较深刻地感悟到这个“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美好情感,并把情感的理解上升到实际行动中。
总之,整个活动设计我将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努力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本次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来说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发展过程。作为一名幼师,我将会从自身出发,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保证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
6.丰收了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说起数学,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单调,但是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为了让幼儿能够愿意学、乐意学,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丰收的水果作为这个主题。
二、说教育目标
实施这个活动的目标在于:
1、认知方面。在秋天的丰收中感知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2、能力方面。会用观察比较数数对应等方式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情感目标。体验丰收带来的快乐
三、说内容 :数学活动的内容应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在这个活动中也注意到了这三点。第一、启蒙性。指幼儿对某一内容有所感知和体验,对这一内容获得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感知和体验规律的氛围中,对于规律这一内容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第二、生活性。教育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活动选择了搭建动物园——铺一条去动物园的路、为动物园搭围墙这些内容。铺路搭围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了解熟悉的,幼儿能够接受理解。第三、可探索性。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索、猜想、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这一数学概念来解决排序的问题.四、说教学手段
操作法是数学活动中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这个活动中,运用了铺路、为小动
物搭围墙这个游戏情境。这个游戏欢乐的氛围存在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幼儿一直处于和小动物们作游戏,享受欢乐、体验成功的高涨情绪中。真正体现了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秋天来了,果园里的果子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 1、孩子们分别说一说
2、提问:这些水果要送给小动物们,多的送给多的小动物,少的送给少的小动物。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树上的梨子,哪边的多?哪边的少?
4、引导幼儿感知谁多谁少
5、再次出示柿子图片,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哪边的柿子多?哪边树上的柿子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去发现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不同方法
1、出示图片一请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哪个多哪个少?
2、出示图片二 在请幼儿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哪边多哪边少?
3、出示图片三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4、小结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办法。
三、送水果游戏
1、兔子有几个?柿子我们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2、小鸭子有几个?苹果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他应该得到什么水果。
3、梨子应该送给小动物?小动物有几个?
四、操作练习:请幼儿打开书,观察比较每一组物体的多少,在数量多的一组涂上颜色。
六、说活动延伸: 在活动实施后,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设置类似的活动。如为小动物搭围墙;为居民小区铺路;设计图纸等等。让孩子在延伸活动得以巩固按规律排序的知识技能。
七、说活动效果 :整个活动气氛欢乐融洽,幼儿情绪高涨。在游戏情境中,幼儿人人参与操作,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目标达成良好。
杨 公苑
2104年11月24日篇二:丰收之歌说课稿
《丰收之歌》说课稿
双沟镇陈湾中心小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课题叫《丰收之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丰收之歌》是鄂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是丹麦民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一拍一个音利落豪爽的音乐风格,使我们联想起人们围者着篝火跳起轮舞的欢乐场面。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歌曲的情绪明朗欢快,具有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的。因此,创造音乐课堂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收获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2、“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启发学生积极自主地体验音乐。
(四)学习重难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确立的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重点:
1、学习重点: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针对二年级学生自我感知能力欠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难点:
2、学习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 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兴趣引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而谜语的答案又是和本课很好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和感受本课内容。如:我在导入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首先欣赏了一组秋天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以丰收为主题的。使学生了解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又如:在歌曲中一音多字的教学中,我用笑脸的大小形象地表达演唱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引导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思考什么样的声音、情绪适合体现这首歌曲,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的直觉性,体现了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营造了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积极评价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发放丰收的果实的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2、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学会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教师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处理歌曲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教学歌曲,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3、创造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试。如:我在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声势动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堂课我针对学习目标,对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对课的流程作简单的陈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用谜语导入的形式,马上学生进入了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
1、欣赏歌曲,初步感受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2、读歌词解决难点 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丰收之歌》这首歌,本课的难点是一音多字,我在读歌词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后又通过图示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一音多字的唱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教师哼唱,再次感受
在学生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老师先引导他们劳动时嘴巴里面发出“嘿嘿”的声音,然后整首歌曲用“嘿嘿”来哼唱。用嘿来哼唱更接近歌曲的氛围。
(三)学唱歌曲,情绪表达
1、学唱歌词:
在解决一音多字,找出相同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歌词带入到歌曲中,歌曲学习做到了水到渠成。
2、歌曲处理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接下来进入处理歌曲环节,首先我提问本歌曲的歌曲情绪。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来演唱。接着我用独唱和齐唱的形式演唱。最后我加入身势动作,收割,采栽,搬运。融入到歌曲中,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情绪。
(四)、拓展思维,思想教育
1、欣赏《丰收锣鼓》:通过播放《丰收锣鼓》,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庆祝丰收的场景。最后,在《丰收之歌》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
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篇三:丰收乐说课稿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
第四课《丰收乐》说课稿
玉带街道黄官小学 张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四课《丰收乐》,主要包
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说教材
根据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四课的内容——《丰收乐》,对象是六年
级的学生。本课是以丰收为情景,以欢庆丰收,赞美生活为主题的乡土气息
浓郁的单元组合。安排了听赏《丰收大锣鼓》和演唱《山乡的彩云》与〈〈栗 子大丰收〉〉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丰收的喜
悦,体验生活的快乐。本课我准备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听赏〈丰收锣鼓〉,学习歌曲〈山乡的彩云〉;第二课时学习〈栗子大丰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听赏〈丰收锣鼓〉,学习歌曲〈山乡的彩云〉。《丰收锣鼓》,此曲是彭修文、蔡惠泉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充分发挥打击
乐器表现功能的一首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由
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快、你追
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情绪热烈,第二部分旋律舒展,具有歌唱性,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山乡的彩云》是一首民歌调式的歌曲,这是一首乡
土气息浓郁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众人和声“嗦罗罗
罗喂”的反复,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歌词以“彩云”这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五彩缤纷的丰收景象和喜气洋洋的幸福生
活,热情地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
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
体验之中,我的教学目的是:能积极参与听赏乐曲《丰收锣鼓》的教学活动,能体验这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能学会唱《山乡的彩云》这首歌,感受音
乐的美感与丰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明亮,跳跃而有控制的声音演唱
歌曲,把握节奏,表现出歌曲喜气洋洋的生活情趣;难点是音乐情绪,节奏,强弱力度的把握。
四、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导与体验相结合,师生互动、质疑探究来
突破难点解决问题。(1)审美体验是通过听,辨,分析等活动,引导与体验
相结合来实现。(2)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学生在聆听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变难
为易的教学手段:运用情景教学双边活动,为歌曲中的强弱力度变化做技巧
性的铺垫,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五、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自主学习”、“愉快 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
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定向
1、学生随《丰收锣鼓》步入教室。
2、通过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踏着欢快的锣鼓声走进教室,是不是感受到了丰收的喜庆?今天老要师和你们一起去领略山乡丰收的壮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丰收的气氛,为听赏〈丰收锣鼓〉作铺垫。
(二)山乡晨曲
1、观赏山乡丰收场景图片。学生交流观后感。情景导入,让学生感受丰收场景。
2、老师展示多煤体上的旋律,老师弹唱,学生体验音乐的强弱以及力度的变化,并随琴模唱引导与体验相结合,师生互动。
(三)山乡的节奏
运用山乡的节奏,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体验节奏强弱的对比,既易于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山乡的节奏谱,老师敲击)学生聆听山乡的节奏,注意听辨强弱力度对比。同学们用手模击山乡的节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按强弱或节奏句对击山乡的节奏,进一步体验山乡的节奏感和力度变化。
(四)山乡的歌
1、旋律体验,学生在聆听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旋律。学生边观赏山乡的丰收图,边聆听歌曲。学生在聆听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学习
旋律。通过用“lu”哼唱解决倚音。学生用“lu”轻声哼唱旋律。学生划拍认读旋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突破难点,全班跟琴齐唱全曲。
2、学唱歌词听示范唱,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注意歌曲中的伴奏力度变化。(1)听示范唱,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注意歌曲中的伴奏力度变化。
(2)学生跟伴奏唱歌词。(3)采用男女生分句接龙,等各种方式熟悉歌曲。
3、参与表现(1)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2)学生讨论一,二乐句,体验后讲出一,二句的演唱情绪是抒情的,优美的。(3)学生商议三,四,五,六乐句的演唱要求。(这部分在演唱时强弱对比要分明,要把看到山乡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出来。)学生演唱最后两句,体验结束句兴奋,幸福的情感,总结出用抒情,激动的情绪和嘹亮的声音将歌曲推向高潮。讨论表现歌曲的方式。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由男同学演唱有强力度记号的部分,由女同学演唱有弱力度记号部分,其余部分全班齐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庆祝丰收
1、用庆祝丰收自然过渡到音乐欣赏环节。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丰收的山乡庆祝吧!听赏《丰收锣鼓》 师:听赏了《丰收锣鼓》这首乐曲,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场景?
2、复听乐曲,你能感受这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吗?通过听。辨。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感受这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
3、讨论归纳。
师:这首乐曲有两个音了主题,第一个主题音乐欢快热烈,第二个主题轻快而富有歌唱性。它们运用了二胡,唢呐两种不同的乐器主奏。旋律喜悦欢快,特别能体现喜庆气氛。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大,从领略《山乡的彩云》的美丽,到听赏《丰收锣鼓》,我们一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让我们再次随着《丰收锣鼓》的音乐结束这节课吧!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初走上教学岗位,在教学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我定虚心接受。谢谢!篇四:北京市义务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5课《丰收了》说课稿
北京市义务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5课《丰收了》说课稿
大兴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的美术老师黄远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大兴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的美术老师黄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北京市义务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5课《丰收了》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
一、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
二、教学背景分析
?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四、教学策略 ?
五、教学过程 ?
六、本课亮点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
本课将以《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特别突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欣赏、拼摆、演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组织画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及创新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用美术的方法去表现生活。最后通过多元评价体现建构意义。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一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绘画创作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去尝试体验丰收后的喜悦。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认识各种果实的外形,了解丰收季节丰富美丽的色彩,通过教师的拼摆和直观演示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喜好,充分利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丰收了”的作品。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丰收的喜悦。教学内容分析:在第六册《画民间玩具》、第七册《我设计的鞋》和《石膏
浮雕》,本册的《走访民间艺人》等课中已介绍过虎的民俗文化。通过上一节《虎头装饰》的学习,已深入的讲过在我国民间,老虎被作为驱邪除恶、保佑平安幸福的吉祥物。本课在之前教材学习的基础上不再把分析虎头装饰特点及方法作为 学习重点,而是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虎头装饰,突出虎的特征。
2、学情分析:
认知能力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学生已学会对比观察方法,对虎的特征、民俗文化、色彩寓意已非常熟悉。在造型表现方面能够运用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进行艺术表现。
3、预设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设计虎头时对材料的加工不够有创意,装饰虎头时选择的材料运用得不够巧妙,这也将成为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利用多种废旧材料进行虎头装饰,设计与制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作品图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小组研究的方法学习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虎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动手收集废旧材料制作虎头装饰,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野生动物爱护之情,由此树立起学生积极主动的环保意识。
重点: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制作虎头装饰,并能合理运用材料。难点:废旧材料的巧妙运用。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和演示等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自主观察、分析、研究、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主人。
2、直观演示法:演示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演示制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受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之前学生画过民间玩具虎、欣赏过虎头鞋、做过虎的石膏浮雕,还欣赏过很多虎的民间艺术品。通过学习对虎的特征和民俗文化已非常了解了。
2、复习巩固虎头装饰的艺术表现手法: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观察虎的形象特征(色彩、五官、花纹)
请学生看图填写: 虎的主要形象特征是(王字),装饰色彩(鲜艳),五官运用了(夸张变形)表现手法,花纹运用了(添加简化)表现手法。
3、观察范图引发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兴趣:
出示书中废旧材料制作的作品,我向学生提问:仔细观察,这件作品都用了哪些材料?
经过观察学生回答(用勺子、叉子、梳子、瓶盖、方便面桶做成的),通过分析知道,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也能组合出这么有趣的装饰品,从而引出课题——虎头装饰(巧用废旧材料)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兴趣。
二、新授 探究
1、分析研究作品的“选材”与“巧用”::
出示教师收集的几组不同的废旧材料。并将每组废旧材料做成一件虎头装饰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废旧材料的可回收和利用性。
我把根据形、色、花纹做成的四件虎头装饰,发给各组,请学生对比图片和作品思考两个问题。(问题以卡片的形式发给了学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 作品的材料在颜色和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准确的答出
在色彩上:红、橙、黄为主要色彩。突出喜庆祥和,保佑平安辟邪的民俗文化寓意。
在形状上:夸张的圆盖做眼睛和耳朵,勺子做鼻子等,更好的突出虎的形象特征。
② 老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材料的特点进行虎头装饰的?
巧用材料上的形状色彩和有特点的图案剪贴后直接装饰运用。还有这件作品,虎脸上的王字、眼睛、眉毛、牙齿等都是用其它材料的图案剪下来直接粘贴的。
有特点的图案 形状像眉毛 排列像牙齿
下面这两件作品则是利用材料本身原有的花纹,或传统图案当装饰。比如这件作品选材就很有意义,选了一个有虎剪纸图案的盒子。还巧用了这个图案当鼻子。更加凸显了虎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确“巧用”的意义,并且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解决了本课重难点。
2、教师示范虎头装饰步骤:
下面是我的课堂演示。通过有较强直观性的演示,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方便学生观察、学习和感受。
3、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为了能启发学生更好的利用废旧材料表现虎头装饰,开阔他们的思路。我下面安排了欣赏环节。
吃惊的老虎、微笑的老虎、它的嘴巴是巧用现成的图案、塑料瓶也是很好的材料、这个盒子上的彩条特别适合做虎身的花纹、它的鼻子和胡子是利用盒子原有图案。
三、艺术实践
让学生大声念出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要求:
(1)巧妙的运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
(2)大胆创新、造型美观。
辅导要点:
辅导中针对材料运用不够合理,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予以指正和帮助。对作品制作巧妙的同学及时表扬。篇五:丰收之歌说课稿
《丰收之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课题叫《丰收之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丰收之歌》是鄂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是丹麦民歌,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带有舞蹈性,一拍一个音利落豪爽的音乐风格,使我们联想起人们围者着篝火跳起轮舞的欢乐场面。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歌曲的情绪明朗欢快,具有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的。因此,创造音乐课堂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收获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2、“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启发学生积极自主地体验音乐。
(四)学习重难点
根据《音乐新课标》确立的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重点:
1、学习重点:学生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针对二年级学生自我感知能力欠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难点:
2、学习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教”为“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
持主动、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兴趣引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而谜语的答案又是和本课很好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觉图象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和感受本课内容。如:我在导入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首先欣赏了一组秋天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以丰收为主题的。使学生了解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又如:在歌曲中一音多字的教学中,我用笑脸的大小形象地表达演唱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引导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了解思考什么样的声音、情绪适合体现这首歌曲,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的直觉性,体现了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营造了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积极评价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发放丰收的果实的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2、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总之,只有学会了,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教师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法: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处理歌曲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教学歌曲,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氛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3、创造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试。如:我在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声势动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堂课我针对学习目标,对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对课的流程作简单的陈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用谜语导入的形式,马上学生进入了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
1、欣赏歌曲,初步感受
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2、读歌词解决难点
3、教师哼唱,再次感受
在学生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老师先引导他们劳动时嘴巴里面发出“嘿嘿”的声音,然后整首歌曲用“嘿嘿”来哼唱。用嘿来哼唱更接近歌曲的氛围。
(三)学唱歌曲,情绪表达
1、学唱歌词:
在解决一音多字,找出相同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歌词带入到歌曲中,歌曲学习做到了水到渠成。
2、歌曲处理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接下来进入处理歌曲环节,首先我提问本歌曲的歌曲情绪。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来演唱。接着我用独唱和齐唱的形式演唱。最后我加入身势动作,收割,采栽,搬运。融入到歌曲中,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情绪。
(四)、拓展思维,思想教育
1、欣赏《丰收锣鼓》:通过播放《丰收锣鼓》,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庆祝丰收的场景。最后,在《丰收之歌》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丰收之歌》这一课是通过歌曲的演唱、听赏、分析来引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究音乐的兴趣,在体验中感悟音乐。为了实现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探求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部思维过程”的追求,应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平易”和“流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启发、引导、讲授、情境创设、讨论、表演等方法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在教 学中,我有如下体会: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演唱、创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难以表现出真实情感的,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演唱时的不足之处外,还让他们自己拍击节奏、创编各种形式的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产生自信。
不足之处
经过全面回顾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课上有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太紧,以致学生创作时间不够充分,有些还是教师帮助才能完成,这和学生平时缺乏基本素 质训练也很有关系。另外,少数学生主动参与兴致不高,没有完全做到全体都参与,令人遗憾,可见要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是任重道远啊!
《丰收之歌》教学反思
课型是唱歌课。本节课围绕着丰收致意主题,通过欣赏、游戏、演唱,理解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成果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安排了欣赏mtv《丰收之歌》,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丹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秋天丰收的喜悦。在第二次欣赏时,把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到音乐方面。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韵律的理解。歌曲以欢快活泼的曲调,舞蹈性的节奏,以及稍带幽默感的歌词,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重点,引导自主学习。
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学唱歌曲,所以在学唱歌曲的时候相对来说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歌曲曲谱时,我安排学生由听唱法向视唱法过渡来学习歌 曲。
这首歌曲共有六句,旋律有重复。根据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把歌曲的三个乐句根据音区的高低比作三棵不同高度的果树。学生通过看看、听听、唱唱、比比,反复熟悉三句的旋律。再聆听全歌曲的音乐,听辨三个乐句重复的顺序,完整地视唱歌谱。歌词学习时,指导学生分析歌词和曲谱结合,大都是一字一 音,对有节奏变化的地方则重点指导朗读。学习歌词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情感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了一首古诗《悯农》来揭示本节课的主题思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丰收要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要勤奋、努力,争取获得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