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2024-06-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精选7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一

2011年4月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

A.理论品质

C.理论核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C.物是感觉的集合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A.客观性

C.社会性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是(D)

═════════════════════════════════════════-本套试题共分6页,当前页是第1页-B.理论基础 D.理论内涵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变动性 D.能动性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A.生产力

C.生产方式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

A.特殊的资本

C.一般等价物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B.普通的商品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

A.价值尺度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

A.法院

C.议会或国会

A.购买阶段

C.销售阶段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检察机构 D.政府 B.生产阶段 D.流通阶段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B.流通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C.按需分配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B.工人运动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按劳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 C D)

A.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 B D)

A.感觉

C.概念

A.军队和法庭

C.艺术和道德 B.知觉 D.表象 B.哲学和宗教 D.逻辑学和语言学 B.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 B C)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C)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B C)

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A C D)

A.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A B C D)

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A.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 D.缩短流通时间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D.利率政策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流通资本 D.商品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A B C)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A C D)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A B C 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

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

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

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

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心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

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源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

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

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二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827试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共1页)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

7.思想意识的三种主要形式

二.论述题(第1、2题每题25分,第3题30分,共80分)

1.论述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2.运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论述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三

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时间: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要求:不少于5000字,打印稿,有封面,组成10人课题组撰写调查报告,第十二周每一课题组上交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参考题目:

1.老年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调查。(安阳市有20个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可任选一个社区作调研,社区中老年人得比例、健康状况、接受卫生服务的途径以及社区医疗卫生条件等)

3.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4.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5.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6.大学生课堂(或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

7.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分析。

8.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分析。

16.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参考选题,供各小组在选题时参考,也可自主选题。有些题目较大,可以灵活掌握,选取某个侧面确立题目。)

1.建设小康社会的调查研究。

2.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4.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5.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6.大学生课堂(或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

7.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分析。

8.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分析。

9.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10.城市中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11.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

13.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14.改革开放伟大作用的典型调查。

15.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16.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7.国家出台抑制房价上涨措施的调查研究。

18.“五个重庆”建设的调查分析。

19.重庆“唱读讲传”做法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五

一、概念题:(6*5=30分)

1、思想工作

2、爱国主义

3、人生价值

4、职业道德

5、思想政治教育学

二、问答题:(12*5=6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哪一些?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一些?

4、进行基本国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5、“对西方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只能批判,没有必要借鉴”。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其理由。

三、论述题:(30*2=60分)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述如何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六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是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指南,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基础。学习政治经济学能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加强分析辨别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政治经济学是指导人们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是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对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广大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有助于透过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学习一些政治经济学知识,对广大自学考生来说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也是高等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知识课。作为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政治经济学在全部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学习,弄懂弄通其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专业学习,使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领会、掌握和运用有所帮助。这样,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学,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门终身受用的科学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总体要求,结合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学习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定为三学分。

二、学习方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方式是:自学为主,社会助学,国家考试,因此必须坚持自学为主。自学的方式首先是认真读书,先要逐章逐节认真阅读,在全面学习领会的基础上,再对全书的结构、逻辑、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把握,要始终坚持以自学为基础,不能指望自己不下功夫,仅凭一些辅导就过关。在自学的基础上,可参加一些社会助学的活动,如参加一些考前辅导、串讲班的学习,或是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或录音录像资料,加深印象和解决疑难问题。在学习中一定要坚持以学习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一些篇幅适宜、归纳准确、解释清楚、重点突出的辅导读物。

首先,应通读教材,对整个理论的概貌有所了解。有总体的把握,对教材阐述的基本原理才能认真领会。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有重点地深入学习,即对整个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要重点学习和掌握,要弄懂弄通,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能用一些事例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比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就是本课程中的两个重点理论,学好这部分理论,对其他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直接的帮助。此外,对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要尽量弄清楚,一方面可以在反复自学和联系性思考中,对难点、疑点逐步解难释疑,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助学、辅导来解决自己搞不懂的问题。辅导读物一般都对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理论进行了归纳,以利于考生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可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简要归纳来加强记忆。许多辅导书还有一定数量的与国家自学考试题型相同的模拟试题,通过阅读和试做这些模拟试题,能加深考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帮助考生加强记忆,并使考生熟悉自学考试的题型。可在系统地学习了这门课程的情况下,做一两份与实际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相同的模拟考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一下综合自测,从而发现哪些问题还没弄清楚,哪些方面还学得不扎实或记得不牢*,然后再结合教材、辅导材料和参考答案,反复加深印象,达到全面复习、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还可利用考试大纲来检验和加深对教材也即整个理论的理解。考试大纲是编写教材和命题的依据,大纲明确列出了各章节的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对课程内容,大纲只列了要点,可以此为线索回忆教材是如何分析的。大纲所列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是考试命题所要测试的范围,如果对某些知识点印象不深或理解不透,则说明这部分内容自学还有欠缺,要通过再重复读教材,或求助于一些辅导材料等方式,把这些问题弄懂。

此外,还要处理好自学与社会助学的关系。社会上有各种自学考试辅导班,也有一些适用于自学考试的录音带、录像带,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可能办一些自学辅导讲座,这些都属于社会助学的具体形式。对考生来说,还是要以自学为主,社会助学为辅,因为这些几十小时、十几小时甚至只有几小时的辅导,只可能是重点问题串讲,或概要性地作些讲解,不可能对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辅导。政治经济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对整个理论框架有全面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最后,还有一个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问题。许多自学考生,由于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理解力比较强,但因工作忙、年龄大等原因,记忆力往往不如青年学生,出现了一打开书全懂,一放下书又忘了大半的情况。这里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对自学考生来说确实有许多实际困难。不过,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又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总的说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有所记忆,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将来可以利用记忆中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死记硬背,在没理解时强记下一些词句,是没有什么用的。从考试来说,考题千变万化,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或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应付考试,特别是自学考试这样国家级的水平测试。从长远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所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点不记忆,打开书懂得,合上书忘记,近则无法通过考试,长远看则是没把这门课真正学到手,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人认为,政治理论就是要*背,这是不对的。比如政治经济学,它是一门科学,有内在的逻辑性,阐述的是客观经济规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懂学通,而理解了的问题就容易记忆了。因为这时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把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记忆,并在记忆中加深理解。人脑是越用越灵;越不愿记忆,记忆力就会越快地衰退。所以,自学考生要坚定信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记忆。可以像计算机的树型目录那样,把整个理论先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对每部分的重点问题有总体的把握,然后再对各个重点中包括的问题、每个问题包括几层意思逐层记忆,重点把握。当出现一个问题时,能打开记忆的闸门,通过层层梳理,找到它所在的位置,想想其前后联系,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脑子里了。

三、试卷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列举的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计算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六种。下面先对这几种题型作些分析和介绍。

名词解释,即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范畴进行简要的解释,比如商品、价值规律、生产价格等等。由于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由这些专门的名词、概念或范畴构建的,所以熟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

计算题,政治经济学理论涉及一些数量关系问题,计算题就是让考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会计算相应的题目,例如计算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资本周转速度、股票或土地的理论价格等。以上两种题型要考核的内容,也可通过其他题型来考核。2000年春季首次开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只用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题型。因此,在本书的试题中不再专门设这两种题型的题目,而只用以下四种题型。

单项选择题,即给出一个题干,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将其选出即可。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案是C.

多项选择题,即给出一个题干,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至五个是正确答案,选出来并选对者得分,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例如: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E 世界货币

答案是A、B.

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是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或论述,只是繁简程度不同,简答题一般只要求答出要点即可,而论述题则要求有所论证、适当展开分析和举例说明等,较详细地回答问题。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篇七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论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可知论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真理

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

价值的本质

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②)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④)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三、多项选择

(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①③④)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34)感性认识是(①②)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5)理性认识是(①②④)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6)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①③④)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①③④)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③④)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①②④)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40)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 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4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①②③④)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②③)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43)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①②)

A普遍性品格 B直接现实性品格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继承性(44)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①②)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45)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①②③)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①②③④)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47)“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①③)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48)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①②③④)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 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 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50)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①②④)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5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②③)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 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52)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①②④)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53)相对真理是指(①②)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5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②③)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

(5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②③)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5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③④)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5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③④)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58)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③④)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②③④)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③④)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6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③④)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6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③④)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②③)A审美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主从关系(64)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②③)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6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②③④)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6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②③④)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③④)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6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②③)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 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 D听从感觉的召唤(69)科学研究要经过(①②③④)

A孕育阶段 B准备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70)属于认识客体的有(①③④⑤)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7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 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①④⑤)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7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②③④)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四、判断说明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错误。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 的。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7.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房子》含反思下一篇:残联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