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31

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09-30 00:00:00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沧州市委员会 浏览:547次

民进沧州市委关于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

调研课题: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课题来源:中共沧州市委统战部

课题承担:民进沧州市委“学前教育”课题调研组

调研时间:2011年6—9月

课题组成员:阎书林、皮德智、付洪川、贾玉芹等

报告执笔:皮德智(课题组长)

目前,我市已有幼儿园179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397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6%,河北省省级示范园13所、农村示范园3所、一类园401所、二类园730所、三类园557所。在园幼儿总数22.9万,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1%,全市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位居全省前列。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不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幼教资源短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师资缺位、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过程的“小学化”倾向等,严重制约了我市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我市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前教育管理人员编制不足,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两年,由于省教育厅撤销幼教处,将其合并到基教处,我市也随之将幼教科合并到基教科。基教科设专职干部负责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市教研室设两名幼教研训员负责幼教业务的指导。县局管理模式基本效法市局,只有河间、黄骅和运河区等个别县市区保留幼教股。少量的幼教专干对全市近2000所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教学、财务等进行监督指导,疲于应付,难免有“手大捂不过天”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幼教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不适应我市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全市独立设置的幼儿园数量偏少、管理不够到位。目前,我市幼儿园办园的主要形式是小学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偏少。目前由沧州市政府直接设立的幼儿园仅有3所(市一幼、市二幼和市民族幼儿园),各县市政府设立的幼儿园一般也不过1—2所,有的县市,如泊头市、河间市,目前还

没有政府设立的幼儿园,全市学前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倾向还比较突出。另外,还有400余所民办幼儿园处于缺乏监管、缺少指导的无序竞争状态。由于我市没有充分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造成学前教育的法规政策,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落实困难或落实不到位。

3、全市幼儿园布局规划缺位、发展不平衡。由于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有些政府部门没有把学前教育摆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甚至置于“可管可不管”的境地。全市幼儿园的布局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有的社区、村没有幼儿园,而有的社区、村有几个幼儿园,导致恶性无序竞争。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并无偿交由教育部门管理和使用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新民居配套建设幼儿园不落实。全市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大都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幼儿人数较多、园舍规模偏小、班容量过大;农村幼儿园园舍匮乏、破旧老化,办园规模小,部分未达到“三段”、“两有“、“五独立”标准,条件简陋,运动器材、玩教具匮乏,不安全因素较多。

4、政府投入偏少,教育成本负担机制不合理。由于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我市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绝大部分由家长负担。民办幼儿园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政府补助,开班费、场地租金、保教职工工资福利、日常运作经费都是从家长缴纳的保育费中列支。为解决幼儿园的正常开支并有所盈利,民办幼儿园的开办者只有巧立名目向家长乱收费,有的甚至购买假冒伪劣文具、玩具和食品等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公办幼儿园收取的保育费用,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收费管理部门的揩油,从而导致部分幼儿园为保持正常运转,甚至通过克扣孩子伙食费、降低保教职工工资的办法来维持运作。

5、学前教育“专业化”较差,“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我市70%以上的幼儿园是由闲置出的原有中小学校舍和现有旧房改造的的,这些园舍不能满足幼儿教育正常活动的需要。除公办幼儿园和少数高收费民办幼儿园外,大部分幼儿园教学玩具、科教图书配备不足,同时,为争取入园率,满足幼儿家长的虚荣心,幼儿园违背教育规律,过早对幼儿进行学习拼音、识字认字、数学运算等教育,甚至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度、频繁使用各类练习册,“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

6、幼教师资待遇低、素质差、流动频繁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我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现有在园幼儿22.9万人,按国家规定的保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为1:7的标准,需要核定幼教编制3.3万余人,而目前我市在编的保教职工不足2万人,缺口严重。由于工资待遇极低,不少幼儿园招不到幼儿教师,更谈不上招聘优秀的幼儿教师。为降低成本,公办幼儿园通过聘请临时保教职工来补充师资,民办幼儿园则大量雇佣非幼师专业人员或学历低的人员从事保教工作,师资质量低,且极不稳定。据了解,我市每年幼师专业毕业生约2000余名,毕业后从事幼师职业的不到20%,由于幼儿园工作强度大,责任大,待遇低,五年后80%的人员又转行,优秀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二、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略)

2、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幼教协调发展(略)

3、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略)

4、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保教质量,切实扭转我市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略)

5、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素质(略)

2.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我市养蜂业的发展现状

1.1 养蜂规模与蜜蜂品种

目前, 我市共有养蜂户1万户以上, 共养蜂11万余箱, 其品种以中华蜜蜂 (简称中蜂) 为主, 大约8 000余箱, 其次为意大利蜂 (简称意蜂) 。蜂群分布于22个乡 (镇、办事处) , 其中以育段、泉塘、中沙、壶天、翻江、棋梓、金薮等乡镇较多, 城区及城郊四办也是蜂群较多的养殖区, 约有3 000余箱。

1.2 养蜂效益

据部分养蜂大户的记载, 每箱蜜蜂一般年产蜜10~15kg, 有的意蜂产量高达25kg, 还有适量的蜂胶、蜂王浆和花粉等蜂产品。按目前市场价, 每箱蜜蜂年产值700~1 100元不等。而每箱蜂一年的养殖成本仅50元, 是所有养殖业中饲养成本最低的。一般养蜂户养殖蜜蜂10箱, 年纯收入7 000元左右。梅桥镇巴蕉村曾小阳常年养蜂70余箱, 年收入8万多元。

1.3 从业人员现状

我市养蜂从业人员1.2万人, 年龄都在50岁以上, 以60~70岁者居多, 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 如梅桥镇巴焦村曾老从事养蜂业40年, 2011年年满80岁。养蜂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是小学文化, 仅近年来先后加入养蜂业行业的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干部或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而这些人员虽然从业时间不长, 却已成为养蜂业的技术骨干和技术传播者。如退休干部陈俭亮、陈建国、伍科武等同志先后指导数十户发展养蜂业。

1.4 生产组织化程度

我市养蜂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养殖业来说比较滞后, 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未能发挥。特别是没有专业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2011年元月, 以杨成连、陈俭亮等6位同志牵头, 组织成立了湘乡市育段峰旺中峰养殖专业合作社, 已发展会员74人。一年来, 该社开展了技术交流和培训、指导等活动, 并帮助5个贫困户发展养蜂。2011年10月, 该社还组织骨干会员到宁乡县学习养蜂技术, 听了华中农大和湖南农大教授的专题讲座。这些活动虽是我市养蜂技术推广和组织化建设的起步, 但对全市养蜂业无疑是一个推进。

1.5 养蜂技术水平

如前所述, 我市养蜂业一直处于自我发展阶段, 技术服务、良种引进与繁育、疫病防治和蜂产品质量监控等四大体系缺失, 蜂群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相对较差。特别是蜂病多发和防治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养蜂业的发展。如2009年以来流行的囊状幼虫病, 先后引起全市约6 000多箱蜜蜂死亡, 近几年新发展的, 技术水平较低的养蜂户所养蜂群几乎全部死光。

2 养蜂业的发展优势与效益

2.1 我市养蜂业发展基础较好

我市属丘陵山区, 气候温和, 年气温低于10℃的天数仅50天左右, 有利于蜜蜂采蜜活动;同时雨水充沛, 蜜粉源植物丰富, 主要有油菜、紫云英、香叶树、山桂花 (青皮树) 、泡桐、苦株树、石株树、柑橘、刺槐、桃树、荷花、水稻、玉米等。

2.2 蜂产品市场消费空间大

目前, 我市蜂蜜年产量仅100t左右, 人均占有量仅100g, 市场缺口很大, 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蜂产品。就全国而言, 人均消费蜂蜜不到50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 蜂产品消费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

2.3 养蜂业可促进农业的发展

发展蜜粉源植物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 防止水土流失;而蜜蜂的异花授粉, 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增强种子和后代的生命力。据报道, 蜜蜂酿1千克蜜, 需要采集200~600万朵鲜花;而农作物通过蜜蜂授粉可增产15%~20%。养蜂业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生产多种蜂产品,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大田作物、油料作物、果树、瓜类、牧草、绿肥、中药材、经济林木等传授花粉, 大幅度提高它们的产量和质量。因此, 发展养蜂业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可促进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4 发展养蜂业有利于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蜜蜂与大自然联合奉献给人类的蜂产品, 是绿色食品和纯天然营养保健品, 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和追求天然的保健、时尚和迫切需求。如蜂蜜具有强心造血, 促进组织再生, 抗菌防腐功能, 也可滋补神经组织, 调节神经系统机能、改善睡眠、安神益智、增强记忆力;蜂王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和调节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 还有抗癌和抗衰老等功效, 并对30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蜂胶对病变细胞和组织有治疗和修复作用, 还可抗氧化、降血脂、软化血管、抗炎镇痛和美容;花粉有增强免疫力, 还有抗癌和抗衰老等功效, 并对30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蜂胶对病变细胞和组织有治疗和修复作用, 还可抗氧化、降血脂、软化血管、抗炎镇痛和美容;花粉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抑制肿瘤生长、降血压和护肝作用。由此可见, 蜂产品老少皆宜, 它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甚至可以强壮一个民族, 为社会创造无可估量的价值。

2.5 发展养蜂业有利于社会和谐

养蜂业是一种老年人经济。它劳动强度小、投资少, 而且一次投资, 长期获利。它可以解决老年人孤单, 增加老年人乐趣, 避免空闲时间消耗在牌桌上;特别是可解决老年生活来源, 避免农村部分家庭因子女供养问题发生争吵。许多养蜂老人深有体会地说,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 也充满了情趣;通过养蜂活动, 可使人其乐融融, 颐养天年;而蜂产品更可使你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因此, 发展养蜂业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 有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3 发展我市养蜂业的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养蜂业的认识, 要把养蜂业作为养殖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业务主管部门要改变长期忽视养蜂业的现状, 确定专人分管;各乡 (镇、办) 动物防疫部门也要把蜂病防治、流动放养蜂群检疫等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要加强养蜂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建设, 引导养蜂业向组织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合作社和协会要积极履行协调、服务、监督与管理功能,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统一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和操作规程, 统一防治蜂病, 统一提供优良蜂种和采购养蜂生产资料, 全面提高养蜂技术水平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这方面, 临近的宁乡、韶山等地就有经验可借鉴。

3.2 增加财政资金扶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 我市养蜂业从未得到过政府财政资金扶持, 这是养蜂业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 省内外有些地方建立了养蜂业专项扶持资金, 如对为油菜授粉的蜂群进行专项补贴, 对养蜂专业合作社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或对蜂群开展保险补贴等。我市每年可从农业切块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 用于养蜂业的技术培训、疫病防治和良种繁育等, 理顺养蜂业与种植业的关系, 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3.3 加大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合作,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会议等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 广泛宣传蜂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医疗效果, 提高社会对蜂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为养蜂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外部环境, 从而拓展蜂产品市场, 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养蜂业的积极性。同时, 要通过宣传、引导农户尽量减少农作物喷洒农药对蜂群的伤害;蜂农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对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

3.4 加强养蜂技术推广

3.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家庭生涯教育;建议

家庭是个性化生涯指导的重要场所。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并针对自我人格特质清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家长从事的职业、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对孩子生涯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早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日益增强,对成长与独立的渴望,正是其描摹、规划未来的大好时机,也是引导其发展、给予其方法指导的关键期。为了解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家庭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及实践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生涯教育,2014年9-10月间,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联合西城区妇女联合会,在区内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了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区内3所不同规模学校的小学5、6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学校下发并回收。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93.4%。[1]我们还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与30余位家长进行了群体访谈,先后与参与调查学校的9位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及访谈题目由专门从事德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员设计,并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施测,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查结果使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围绕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生涯教育的认知情况,家庭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等方面设计。题目类型为选择题、程度判断选择题及综合题。访谈题目与问卷内容相关,是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深化和原因探析。

被调查的299名学生家长中,5年级学生家长184人,占61.5%;6年级学生家长115人,占38.5%。男生家长155人,占51.8%;女生家长144人,占48.2%。填答问卷者64.2%为学生的母亲,33.3%为学生的父亲。

[1]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使用的百分比均为有效百分比。

超过60%的被调查家长拥有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差别不显著(见图1)。被调查家长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见图2)。一半家庭的月经济收入在5000——12000元之间。贫困家庭占总数的5.1%。高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占11.2%。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和三代及以上人员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主,两者的数据百分比分别为64.2%和25.1%,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背景家庭占10.7%。(见图3)对比以往调查数据形成的区域常模,学生家庭结构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常模相近。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

(一)对于生涯和生涯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1.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生涯

调查结果显示,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生涯”的只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1%。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涯主要是指生活、生命、生存等,或指过什么样的生活。持这种主张的人多数认为生涯中包含职业生涯,但含义更广。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生涯真的是多方面的,生活,学习,工作无所不在。”生涯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涯包括职业生涯,主要指人生生涯,如何生活,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生涯就是过程,在过程中付出努力,赢得自信,获得收获。”这些对生涯的认知不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生涯的特征,也透射出一些对生涯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2.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生涯教育

“听说过”生涯教育被调查者仅有68人,占23.5%;221人“没听说过”,占76.5%。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原助理署长沃兴顿( R. M. Worthington)在东京演说时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是改变所有教育系统,以求造福全民的革命,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生涯的预备,它通过改善职业选择的技巧与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功能,使每位学生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生涯。”[1]生涯教育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只是近些年的事儿,多数家长“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二)对于生涯教育内涵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1.家长更关注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教育

问卷设定了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认识自我的基本点,采用5等级“需要程度”选择的方式了解家长对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尤其重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见图表4)且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比例达57.2%,另有38.7%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

2.家长比较忽视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和思考未来

问卷设计了一些关于关注社会及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除了“孩子需要参加职业体验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一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37.8%外,其他问题此选项的比例几乎都是所有问题中最低的。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经常与孩子讨论未来的发展”的百分比为22.7%,而认为孩子“非常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有效百分比为61.1%,两者相差近40.0%。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

(三)更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

被调查家长认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百分比高达49.0%;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占26.0%;而排在其后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爱的能力”等选项的最高百分比仅为7.3%。(见图5)

在对培养孩子能力的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学习习惯、独立性等方面,其次是与孩子自我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与家庭生活及学生今后生活相关的能力,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好地使用零花钱等,选择的比例则明显不高。

(四)家长的生涯信念和职业价值观比较积极、正向

家长的生涯信念比较积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成绩和未来、目标和动力、社会关系和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半数家长不认为“现在的成绩不好,以后很难有好的发展”,近9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目标,学习就有动力了。”73.3%的家长不赞同“家里有关系,就能给孩子找到好工作”。84.2%的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到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规划只能是个大致的方向。但是,调查也显示,多数家长担心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比例达到70.3%。因而,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在个人发展方面多听老师的意见,93.7%的家长会“指导孩子寻求成人的帮助”。

在“您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了解家长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百分比最高的为“自己感兴趣”,达到74.9%,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3/4。其次依次为“稳定”、“收入高”和“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地位高”。(见图6)家长在“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的选择中比较集中在“个人能力”、“个人努力”这些主观可控的因素,有1/3的人认为“社会环境”和“人脉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表7)这些生涯价值观及生涯信念会对孩子发生影响。

(五)家庭生涯教育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

1/3的家长平时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关注孩子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比例较低(见图8)。有85.7%的家长引导孩子设想过未来,其中,有11.5% 的“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57.5%的“只有一个大致设想”,31.0%的“没有结果”;而认为“孩子太小,还用不着”和“社会变化太快,设想了也没用”的占12.3%。而在引导孩子设想未来时,家长主要思考的是引导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和从事什么职业,对于今后生活方面的引导,诸如选择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爱人等方面则不关注。(见图表9)现实生活中,“经常带孩子了解、体检不同职业”的家庭为25.6%,乐于引导孩子欣赏高雅音乐的比例为29.5%,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占45.1%。这些都是发展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关注社会,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比较随性,没有清晰、一贯的理念和思路。

三、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家长对生涯教育不了解、不重视

4.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市委政研室与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就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2所,中等职业学校16 所,在校学生6.6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6所,各类培训机构2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57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2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0%,有98%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滕州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137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在今年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奖牌总数列全省第4名。五年来,全市累计有6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0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5%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2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2000人。滕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市职业中专、薛城职业中专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系178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大中企业,分别成立了枣庄市机械电子职教集团、枣庄市数控技术职教集团和枣庄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优化和共享。在专业发展方面,我市有7所学校的10个专业被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薛城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省中职数控专业培训基地;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与青岛青纺联合办学初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薛城区职业中专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6万平方米、实训中心50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1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

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专业技术老师仅占3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6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6.2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目前,台儿庄、薛城等区已具备条件,可率先组织实施。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2.53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5.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人事代表工委的同志,对我市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市人事局有关情况介绍,召开了人才相对集中的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外籍人才代表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

全市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通过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尊才氛围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人才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市四套班子31位领导还分别与1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示范园区的70多位优秀人才建立了服务联系制度。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能够珍惜人才拥有,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有重点地开展了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全市尊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组织有力,引才渠道更为拓宽

近年来,人事部门通过发函鼓励**籍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外地招聘、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市场等办法,为我市引进了众多的人才,全市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开始尝试赴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效果明显。自主建立的**人才网站,日点击率达500多人次,成功实现了一些网上招聘,构筑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平台。2004年主动接轨上海,实施人才资源合作互动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为两地人才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借用、兼职、聘用、实习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三年来,共有20多位外国专家和40多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我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企业还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三、政策优惠,留才措施不断强化

一是制定了我市人才高地建设的行动纲领,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7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具体规划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完善了对优秀人才的各种保障、激励措施。二是设立了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专项人才开发资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行工资和住房补贴。三是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兴市功臣进行重金奖励;对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金银铜牌企业家荣誉称号。每年科技节期间,还由市总工会、劳动局组织生产一线的人才开展技能大比武,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加强感情联络,经常与人才进行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家在**”外地人才联谊活动,使人才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

四、改革深入,用人机制日渐激活

逐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中层干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市级机关大力实施干部交流换岗,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市级机关负责人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产生,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和评聘分开,创新收入分配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机制,真正体现优胜劣汰,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立足实际,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市政府有关部门以提高公务员从政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乡土人才推广能力为目标,采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利用党校、职校、电大、农干校等培训基地,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人才3万多人次。同时,积极配合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全市共有近百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市科技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市人事部门还经常与培养对象取得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业务成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育计划,有效地提高了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在省内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6.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源环境及其影响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煤、铁、硫铁、铝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全市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9%,无烟煤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

一、全省的二分之一。无烟煤年产量8000万吨左右,占全国无烟煤产量的近50%。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市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取得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对资源生产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单一,采取的是一种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采的发展手段,导致了全市资源环境的急剧恶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压力,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一是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三是土地资源浪费,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四是“三废”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五是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制约,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我市以煤炭资源为原料的化工、焦化、冶铸、发电、煤层气、建材等产业链,农村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促进了农村新能源建设。全市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许多新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链条渐具雏形。

2、成长起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

3、原煤转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4、煤层气开发利用和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5、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6、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开端良好,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够

在发展中无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摆不到领导者的案头。从企业来讲,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发展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多数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总体规划和布局滞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和其他地市相比较,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市只有高平市一家启动了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们专门聘请山西省循环经济课题组的专家学者,经多次深入实际考察调研,多方收集资料,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高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里制定的《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设专章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要求,相关行业也制定出台了一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办法》,最近市政府还出台了《晋城市2007—2010年煤矸石砖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必然对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和机制保障,以及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约束性指标体系。

3、发展中存在诸多政策性障碍因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鼓励和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在自主扩展和延伸内部产业链,进行循环生产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政策性障碍因素,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兴高焦化、东方实业界、健牛工贸等企业,循环利用高炉和焦炉余热、尾气进行发电,有效利用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大量资源。但是生产出来的电力,必须上网才能使用,而且上网价只有2角多钱,而返购使用价却要6角钱,这样的电力价格政策,非

常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用地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这一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区政府曾计划将市区内近5000个废品收购站点集中到吕匠坪,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由于土地管理方面的原因,该项目自去年开始运作,至今没有进展。该区还有部分镇(办)想对闲置土地进行整理之后,加以有效利用,土地管理部门以改变用途为由,长期不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区经济发展。

4、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处在一种主导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政府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煤炭产业仍然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影响着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仍来自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沁水县甚至高达近80%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原煤生产。二是对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矿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浮浅,远谈不上自觉主动地用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生产、壮大企业。就是现有发展较成熟的循环型企业,其当初的本意也多是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部门之间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调,很难形成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我市至今没有一处能够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工程。四是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价格、金融、奖励、处罚等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5、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经济。没有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纸上的空谈和美好的愿望。从总体上来讲,我市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力不从心。建市20多年来,科学教育发展滞后,至今没有自己的本科大学和较为前沿的科研机构,新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和推广。由于受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市存在的新技术引进难、吸收难、推广难和利用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利用,也是这样。比如兰花集团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实力雄厚,已形成了自己庞大的产业集群。虽然非常想、也有条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发展之路,但因为寻求不到延长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而只好无奈地徘徊。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供求双方难以很好地对接,企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无法引进。就是在我市目前发展较好的循环型企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已经发展起来的循环模式,存在着循环链条不长、链条上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

6、工业园区过度追求专业化,循环链条难以对接和延伸

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市现有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铸造工业园、巴公化工工业园区、阳城县建筑陶瓷工业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工业园区、高平特色铸造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等。从目前这些园区企业的布局来看,多数为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很强的专业化色彩。虽然相同或相似产业集聚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是,由于产品单一,上下游产业脱节,难以形成彼此之间的链接,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资源———能量———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网络。而且企业之间还容易出现恶性价格竞争。高平特色冶铸工业园区和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为综合性工业园区,上下游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易于链接,已初步形成循环式生产。但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大力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我市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希望在于循环经济,出路在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晋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推动作用,尽快成立我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常抓在手上,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市的发展。要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分解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实行工作问责制。领导组要定期会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编制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

市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加强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市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围绕新型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目标,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我市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目标体系和保障

体系,提出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要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工作,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要体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功能。我市今后在园区的发展建设上,一定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做好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是搭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招商引资平台,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加强基础、政务、土地、政策、市场、法制、安全等软环境建设。二是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三是在引进入驻园区的项目上,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察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控制污染,保护园区生态环境,还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链”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实现园区层面上的“链式发展”,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只有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环保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新型园区,才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完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要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自己构建循环链条的企业,政府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五)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保证。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

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和物资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引“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市在项目的建设上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此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招商,引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四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要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7.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据统计, 曲堤镇留守儿童人数达1657人, 男性925人, 女性732人。其中, 0-3岁儿童有297人, 4-6岁儿童有521人, 小学生462人, 占总人数的77.10%;初中生221人, 占总人数的13.43%;高中生156人, 占总人数的9.47%。留守儿童中单亲打工的有885人, 双亲在外打工的有772人。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中, 由祖辈监护的802人, 占总人数的48%;由亲友监护的368人, 占总人数的21.81%;学校监护的458人, 占总人数的27.61%;其他的占29人, 占总人数的3.35%。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留守儿童, 走访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学校和家庭, 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关爱无法真正到位。据调查了解, 外出务工的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 一般是半月一次, 也有一月一次的, 更有甚者为节约电话费达半年一次电话, 至少半年才回家一次。由于长期分开, 父母虽有关爱心、关爱情, 却无法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 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大, 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 加之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 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而亲朋监护的指导思想是管好吃、管好穿、管好安全就行了, 无法考虑也无能力考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现在的乡镇因为适龄儿童较少, 基本上不会达到一个村一个学校, 往往是几个村一个学校, 学校与家庭几乎没有沟通。因此,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3.心理素质不健全。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现象突出, 身心容易受到伤害, 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不是很全面, 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 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甚至有暴力倾向;一种是畏缩型性格特征, 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另外, 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熏陶,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 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4.行为习惯欠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行为习惯好的占25%, 中等占45%, 其中, 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 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三、对策及建议

(一)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 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不加分辨地学习和吸收。因此, 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不能认为读书无用, 认为打工同样挣钱,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不够。他们往往将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不加甄别的讲给孩子听,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教育观念,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必须切实转变。其次, 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要多找机会返乡与子女“零距离”接触, 要多打电话与子女交心谈心,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第三, 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避免双方同出打工, 可让一方选择本地务工, 使自己能不隔太长时间回家一次, 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 关心其成长。

(二)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注的支持力度

1. 加强舆论宣传。

特别是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教育发展纲要》等的宣传力度, 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2.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

农民工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 而现在他们的孩子却又因为钱而得不到好的发展。为此, 各级政府要在本地加强老公密集型企业的开发和扶植, 尽量解决本地劳动人员的就业问题, 以减少外出打工的现象。

3. 强化社会关爱。

学生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关爱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 学校、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等应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 引导他们成长。

4. 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和学校可建立儿童

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 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业指导, 立体营造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全社会应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关爱,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空档。

参考文献

[1]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8.关于我市学前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生殖健康;育龄妇女;服务状况;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上涨,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工作重点将过渡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尤其是节育、生育方面以及服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对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与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及掌握,本次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笔者所在市县的925例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调查,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标准,出现明显偏离则表示出生性别比存在失衡的趋势。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1993~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4.50,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9.1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94.10,可见,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而城镇出生的性别比略微偏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0.70和126.84,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2010~2014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5.79,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8.7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8,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5.45和127.46,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见,城镇、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均高于城镇,汉族的出生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2.4我市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的变化趋势

产前检查率是考核产前保健服务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调查分析产前检查率可了解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保健状况。

1997年,所有调查对象中的产前检查率为76.56%,本次调查结果中,产前检查率为90.70%,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城镇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5.00%,农村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71.08%,本次调查中,城镇与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7.55%和88.24%,提示两次调查结果中,城镇的产前检查率无明显变化,而本次调查中,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上升(P<0.05);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产前检查率分别为78.65%和50.00%,本次调查中的结果为92.08%和78.26%,汉族的产前检查率持续高于少数民族(P<0.05)。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年相比,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3。

2.5我市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

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33.5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10.83%,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7.03%,城镇占55.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25.8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7.24%,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0.15%,城镇占41.63%。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4。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人工流产特征的有效反映指标。本次调查中,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为23.46%,明显低于1997年的28.02%(P<0.05)。而在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城镇与农村的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活产比也存在差异。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8.38%和60.45%;本次调查中,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4.26%和48.98%。可见,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疾病或其他不良情况存在,包括无疾病的发生以及女性的身体及心理均处于健康状态。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中,我国育龄妇女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问题,包括分娩、妊娠、孕期保健、孕前检查、避孕、人工流产、不孕等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存在的趋势,对我国育龄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重点逐渐过渡到稳定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内容。

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地区各市县的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女性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生育率下降是体现优生优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显著性,除了受国家政策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因素及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较高的趋势,该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重男轻女”的意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经济发展状况及计划生育对人口工作干涉的重点等因素有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出现上升、人工流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产前检查率及人工流产率尚存在明显的差异。

9.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4月2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副市长庆德超应邀参加调研。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天长街道杨圩村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大通镇天翔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周氏羊业有限公司,邀请部分蔬菜生产大户、专业市场和超市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会上,委员们听取了市农委、天长街道、仁和集镇、大通镇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通报和部分菜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进行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蔬菜产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1、种植面积锐减,蔬菜均衡供应令人担忧。据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蔬菜种植面积约1.6万亩(含农民自用地),年产量约3.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是过去的四分之一。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供应80%来自外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部分菜地被征用,蔬菜规模种植面积锐减。天长街道过去有2千多亩菜地,现在仅有400亩左右。铜城、汊涧等镇成片种植蔬菜现象已不存在。大多数农民也由过去的自种自食转变为依靠市场供应为主,这一转变使得零星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本地蔬菜生产量锐减。

据调查,我市蔬菜供应大多来自扬州、徐州、淮阴三大批发市场。这一供求结构,导致我市蔬菜价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调查结果表明,我市蔬菜价格,高于周边其他县市。一旦遇到雨雪或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蔬菜价格成倍增长,有些蔬菜有钱难买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2、市场建设滞后,交易平台尚未搭建。市区现有万家福、千秋乐和南城河三大菜市场,由于容量小、设施陈旧、管理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了我市蔬菜供应基本依靠外地批发,致使蔬菜价格高、品质差。

3、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和服务缺失。目前我市对蔬菜生产还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服务机制。蔬菜生产大多为自发性,缺少政策支持和具体的技术指导。天长街道杨圩村十几户菜农种植的400多亩蔬菜,全都依靠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来协调和服务。想扩大规模既缺少资金又担心承受不了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技术指导和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蔬菜的生产和销售。

另外,蔬菜大面积种植的保险机制尚未形成,成为制约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周边的南京市栖霞区、张家港市都先后实施了蔬菜大棚保险政策。

二、关于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的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机制。建议成立高规格的“菜篮子”工程领导组。由市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同时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加强蔬菜生产、流通各环节工作的专项督查调度以及年终的考核工作,确保扶持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搞好规划,建好基地。建立覆盖全市,以市区居民为中心,兼顾各镇(街道)的保障性菜地。根据皖政[2010]98号文件的要求,城市居民人均保障性菜地应不少于20平方米。按我市30万城镇人口

计算,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菜地应按照不低于万亩的标准来规划。建议将天长街道杨圩村、大通镇坝田村、永丰镇红庙村、仁和集镇芦龙社区作为蔬菜专业生产基地进行建设,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蔬菜基地。

3、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建议市政府设立蔬菜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产业化发展实行以奖代补。重点对连片种植蔬菜500亩以上的进行补贴;对建设标准化钢架日光大棚的,参照其他县市区的做法,按照每亩4000元左右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推广应用滴灌、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按投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或提供材料支持。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退耕还林、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来配套实施“菜篮子”工程。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做好规模种植大户的蔬菜大棚保险工作。

4、打造平台,建好市场。建议在注重提升改造现有市区三大蔬菜市场的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在市郊合理规划布局,建设设施齐全的专业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在城郊兴建辐射苏皖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减少菜农和市场对接的中间环节,使我市蔬菜价格趋于合理。对投资建设大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的,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5、强化服务,搞好指导。我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落后、服务跟不上的现象,一旦遇到严重病虫灾害,将会给蔬菜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市农委已投入200多万,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但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导致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建议市政府明确由市农委牵头,具体承担技术服务和指导,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检测

中心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和自律与服务作用。条件成熟后,可成立天长市蔬菜生产协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要做好产业内部的协调与服务工作,指导菜农错开大宗蔬菜的种植和上市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总量控制,以防止过度性生产造成的“菜贱伤农”现象。

上一篇:2024年第一季度述职报告下一篇:水质监测员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