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024-09-25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选8篇)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一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了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强调思想路线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发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 准备和孕育时期。从1956年党的八大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2年,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和孕育时期。

第二, 产生和形成体系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这20年,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形成体系时期。

第三, 深化发展时期。从党的十五大经过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这10年,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新名词, 是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亮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1]。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理论层次进行论述: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 是以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崇高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主要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 是对改革伟大历史进程的理论升华。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内容, 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 它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路线, 都是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 从而推动历史前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认识,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总体来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开展的。

党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三、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推进, 从根本上说, 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2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继承又发展、既坚持又创新的关系,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基点,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途径,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这一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们所坚持。[1]邓小平、江泽民等的科学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曾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老祖宗不能丢啊!”[2]369江泽民则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15胡锦涛更是反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把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进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要求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到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则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透彻、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气息,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在物质基础方面,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立到发展,它的主创成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目标。强调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共产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二,在思想基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始终认为,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精神文明。而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着重于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大胆进行政治思想领域的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倡导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正如江泽民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要求全党同志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3]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毛泽东思想中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的根本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总结了中国革命独创性历史经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状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没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不会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5]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后,成为全党的基本理念。从此,全党树立起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致力于二者的“第二次结合”。他明确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向新阶段,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在新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在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延续至今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毛泽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国际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起点,它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开先河,给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一初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思想基础。尤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的思想来源。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和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指出:“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6]由此可见,坚持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提出的命题。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翌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反复强调要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毛泽东还从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观念和“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走一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有益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历程将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大阶段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的论断。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他说: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明确指出目前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

为此,1962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的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7]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2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不久,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1964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无疑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源头。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论断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国家要有很多立志改革的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8]411按此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命题。他指出: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8]377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8]375这样,毛泽东就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显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与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大法宝的理论。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毛泽东强调通过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288以上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依靠力量理论的形成。

第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论断与要探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论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后又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8]

对于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因此,全党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此,他提议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领导力量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对外开放的设想。毛泽东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等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尽管新时期,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毛泽东创立的外交基本原则仍然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9]而对于后来走过的曲折道路,邓小平总结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6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形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其根本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维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3.

[2]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6]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M]//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3.

[7]毛泽东.全党必须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建设[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四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就其任何具体真理就其正确反映及其规律而言,它具有绝对性,是绝对真理。就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而言,它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绝对和相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即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辨证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辨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列宁指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界限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接近也是无条件的。”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推移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所以说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界限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可以辨证转化的。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总结:

5.论文:波浪理论的科学解释 篇五

在“混沌” 理论 中,有如下描述:“混沌吸引子具有内部精细的结构——分形”。“一个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体系就叫分形”。“一个分形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尺度不变性或自相似性”。

“波浪”理论有如下描述:股票市场指数的多种运动模式,在形态上不断重复,依次相连形成大一级的“相同模式”。艾略特定义了九个浪级的波浪,各个浪级具有相同的模式。一个浪级既嵌套在大一级的波浪之中,它本身也包容了次一级的多个完整循环波浪。

对比混沌理论和波浪理论,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股票市场可被看作是一个混沌系统,而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发现。

但是,如果要下结论说股票市场就是混沌系统,还是缺少数学上的证明。关于股票市场所从属的 经济 学系统,国内外已有人尝试用混沌理论来 研究 和解决 问题。经济系统是否属于混沌系统也是没有定论。混沌的产生有几个必要条件:系统是开放的、非线性的、非平衡的。股票市场也具备这几个特征。由此我们说股票市场指数的运行表象可能是类似混沌的。本文所做的也只是对比性的解释工作。

二.混沌理论简介

1.混沌的定义

以下是关于混沌定义的几种描述,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描述的都是同一种现象。

(1)“定义混沌来源于确定性方程的无 规律 运动。”

(2)“混沌运动的研究主要涉及不带任何噪声输入的有序系统。混沌运动的发生不需要无限数量的自由度,也不需要外部的扰动。由非常简单函数或微分方程决定的动态系统的未来状态,可以是混沌的。如果系统状态用状态空间上的点来表示的话,那么,相邻点简单地指数式分离而全局受限就产生混沌。”

(3)“仅具有几个元素的简单确定性的系统能够产生随机行为。这种随机行为是本质上的,收集更多的信息并不能消除它。以这种方式产生的随机行为就称为混沌。”

(4)“对于一个非保守动力学系统,如果在一个吸引子上的典型轨迹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则就说该系统是混沌的。”

(5)“混沌是没有周期性的序。”

(6)“混沌是非周期性的、是具有渐进的自相似的有序现象。”

2.通向混沌的途径

(1)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系统运动变化的周期行为是一种有序行为,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经过周期加倍,会逐步丧失周期行为而进入混沌。

(2)茹勒——泰肯道路通向混沌。物 理学 家彭伽勒早已发现,三体相互作用会进入混沌。茹勒和泰肯研究证明:当系统内有不同频率的振荡互相耦合时,系统就会出现新的耦合频率的运动,混沌状态可以看做有无穷多个频率耦合的振动现象。

(3)阵发混沌。在非平衡非线性的条件下,某关键参数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阈值时,系统就会出现时而有序、时而混沌的随机振荡,这种现象称阵发混沌。当参数超过临界值时,系统 发展 成完全的混沌。

3.关于混沌吸引子

混沌是来自动态系统的行为。一个动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状态描述(关于系统的本质信息)和动力学机制(描述状态如何随时间演化的规则)。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在一个状态空间中表现出来。状态空间是一个由系统运动的自由度构成数轴的一种抽象空间。状态空间为描述混沌系统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用几何图形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所谓吸引子,就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最终停留下来或被吸引过来的状态,即在状态空间中刻划系统长期行为的几何形式。一个动态系统可以有几个或几种吸引子。系统从不同的初始条件出发,状态演化可以到达不同的吸引子。

吸引子有平凡吸引子与奇异吸引子之分,奇异吸引子包括混沌吸引子和奇异非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是一个相邻轨迹不断分离、又不断接近过程的产物。

(2)混沌吸引子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和相对稳定性。

(3)混沌吸引子具有内部精细的结构,即分形。

非平衡非线性过程一旦进入混沌,会出现分数维数。维数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维数取整数。而混沌吸引子,往往具有非整数维数。对分数维数的研究,已发展出一门新学科,称为分形几何。系统进入混沌以后,原来的有序结构并不是完全抹掉了,而是形成无穷多的结构互相套叠。“一个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体系就叫分形”。

三.波浪 理论 的混沌解释

1.理想股市

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股市存在:(1)是一个完全市场 经济 环境下的股票市场,即没有政策方面的干扰;(2)法制体系健全并得到彻底地贯彻执行,即不存在利用内幕消息、利用资金优势等人为地操纵市场的现象;(3)市场足够大。

姑且命名为“理想股市”。理想股市是不带有任何噪声输入的。

这样的一个系统是否是一个混沌系统呢?假设它成立,它的混沌吸引子又是什么呢?

2.理想吸引子与吸引子集合在波浪理论中,一个完整的循环是8浪循环,5浪上升,3浪调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模式,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艾略特也归纳出了总计13种基本模式,这13种基本模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整合出丰富多彩的实际走势。

假设理想股市的运行是按照理想8浪模式迭代运行,那么这个理想8浪模式就是理想股市的混沌吸引子,称之为理想吸引子。

但现实世界中的股市,不可避免地有噪声存在,尤其 中国 股市,素有“政策市”、“庄家市”之称。所以实际的股市只能看做是一个近似的混沌系统。

因为各种噪声的存在,走势势必呈多样化。艾略特归纳出的多种变体模式组合,可以视为实际股市系统的混沌吸引子集合。也就是说股市存在多个吸引子。因为实际运行存在多种变数,这使得精确且准确地预测是不可能的。波浪理论给出了未来走势的几种可能,究竟哪种可能会成为现实,如何使预测更接近实际情况,这给波浪理论的使用者留出了发挥个人想像的空间。但这种个人的发挥还是应遵循波浪理论的基本原则。

四.关于预测的话题

任何一种股市的 分析 方法,包括基本分析、技术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等,都是对未来走势的预测。一般说来,预测是指根据事物的 发展 变化的过去和现在状态,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作出性质上的推断和数量上的估计。处于混沌态的系统具有两大特征:系统行为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和运动状态的分形性。关于对未来的预测,混沌理论只能回答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而不能回答一定能发生什么。由于混沌系统本身所固有的非因果机制、蝴蝶效应、混沌分叉、复杂性增长等特性,使得精确的长期预测非常困难甚至于不可能,但是混沌吸引子是系统运动 规律 的一种体现,这为系统的预测提供了一条途径。

混沌预测大致有三种方法:混沌动力学预测、唯象的混沌预测、混沌情景预测。其中,唯象的混沌预测是黑箱理论与混沌理论的结合。波浪理论的预测方法即是唯象学预测法。它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预测方法,它通过现象看本质,以大量现象为依据,探讨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艾略特在对道琼斯平均指数走势的长期 研究 中,发现相同的现象一再重演,他分离出十三种价格运动模式,“他给各种模式一一命名,逐个定义,分别图解。他随后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形成它们自身的更大的变体,以及它们是如何依次相连形成大一级的相同模式,依此类推,从而产生结构化的价格行进。艾略特称这种现象是波浪理论。”

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 篇六

中央党校的教学,是由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部分组成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这三个“基本”。

所谓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就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和解决的一些最重大的问题。它和毛泽东思想概论不同,概论主要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综合,主要是讲理论。而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是结合历史来讲的,可以说是历史和理论的结合。现在中央党校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教材,首先有一个绪论,简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及历史地位。然后分为九章,分别论述毛泽东思想的九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最后一个结束语,主要讲要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下面,我主要讲一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这两个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对于毛泽东思想,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一共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后来十二大在上述第二句 “关于中国革命”几个字的后面加上 “和建设”几个字,变成 “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对于历史决议的这种做法,很多人感到不理解,认为毛泽东思想就应该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既包括他的正确思想,也包括他的错误思想,为什么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不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呢?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对这个定义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这样做有点不合常理。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第一,应该看到当时对毛泽东思想作出这个界定,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有的人提出要否定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毛泽东思想,就会像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一样,必然引起混乱。另一方面,当时党中央的领导人又提出 “两个凡是”的方针。按照这个方针,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不能纠正,历史就不能前进。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邓小平提出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区分开来的办法,即既纠正他晚年的错误,又坚持毛泽东思想,实践证明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此,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下的这个定义,并不是一个通常的学术意义上的定义,如某某思想就是指某某人的思想,既包括他的正确思想,又包括他的错误思想,而是一个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所下的政治性的定义。

第二,从毛泽东思想的本身含义来讲,它不能包括错误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正确总结。那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或者离开中国实际这两个要素的任何思想,尽管是毛泽东本人提出来的,也都不能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不能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又脱离中国实际,自然不是毛泽东思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毛泽东思想不包括错误的结论,不是不讲理,而是很讲理,因为前提中就包含着结论。这就是说,把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错误思想同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相区别,是科学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包括他的错误思想。如果把他的错误思想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而我们又要以它为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难道今天还应该按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去做吗?还应该七八年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吗?还应该继续斗“走资派”吗?如果那样,就会使大家无所适从,只能引起思想和社会的混乱。

第四,毛泽东思想只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思想理论的代名词,或者说它只是一个符号。虽然毛泽东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并不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如果当时不叫它“毛泽东思想”,而叫作别的思想,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就不会产生这种混淆。

这就是说,从毛泽东思想的本身含义来讲,它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来讲,它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它也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

上述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下的定义的第三句话,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不像有的思想那样,是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面研究出来的,一个人冥思苦想想出来的,而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经验,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它必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些巨大贡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列举了四个方面:第一,他们探索中国革命基本理论问题的成果,为毛泽东总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了许多准备工作。例如对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同志都作过重要的论述,为毛泽东最后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准备。第二,他们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卓越见解,被毛泽东汲取或概括在他的著作之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的内容。例如周恩来在1929年秋主持起草的给红四军的“九月来信”,其中不少重要思想被毛泽东吸收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刘少奇关于白区对敌斗争的许多策略思想,被毛泽东吸收在《论政策》等文章中;朱德在井冈山提出的许多游击战的战术思想,被毛泽东加以理论概括,形成了完整的“十六字诀”;张闻天在1948年9月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多种经济成分的分析,被毛泽东吸收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三,他们参与了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毛泽东的有些著作就是毛泽东和他们一起合作写成的。例如《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反复讨论和研究;《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就是在1958年初的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上,由毛泽东和中央及地方的领导同志共同汇集起来的。第四,他们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这些或那些方面的经验所作的系统的总结,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或者对毛泽东的观点作了精辟的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的观点去说明了新的问题,或者与毛泽东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例如周恩来和刘少奇关于白区工作的论述,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文化工作和外交政策的论述,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的论述,朱德关于军事工作的论述,陈云关于经济工作的论述等等,有许多内容是毛泽东著作中没有充分展开的。

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这是其他人“捞功”,即从中捞取功劳,是强加上去的。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是后来硬加上去的,毛泽东自己早就多次说过。1945年在党的七大确定用毛泽东思想的提法,而且写到党章里头,规定它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毛泽东曾说:“你们一定要用个毛泽东思想,我也可以同意,因为党总要找个代表。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人的,都是从大家来的,我把它综合起来,把它概括起来,你们叫毛泽东思想也可以。” 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当周世钊向他提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时,毛泽东还说:七大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个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明确地说,“毛泽东思想”是包括我们这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确思想在内的思想,只不过是用我的名字来代替罢了。但我一直不同意用我的名字来代称。我曾多次批示不用“毛泽东思想”,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他们不听,这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说明,毛泽东本人也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的学员在学习中提出,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毛泽东的错误是不是集体所犯的错误呢?有些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毛泽东当然要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些运动都主要是由他发动的,甚至是背着中央领导集体发动起来的,如“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开始都不知道毛泽东要搞什么,这些错误当然要由毛泽东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些错误同时也是党犯的错误,是中央领导集体犯的错误,不能把错误都归咎于他一个人,因为发动这些运动的文件、决定,毕竟最后都是由党中央的会议通过的。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在这些方面,要运用马列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分析”。所以,决不能把党在历史上犯的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一个人。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体系”?按照词典的解释,体系就是有关事物或思想构成的一个整体。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核心,由很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比,不是枝枝节节的丰富和发展,而是在很多领域做出了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相比,它也明显地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有个体系的,是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1942年2月18日至19日,他为反驳叶青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歪曲和诬蔑,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其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在历史上逻辑上都有它的一贯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便于说明和研究起见可以相对地有条件地把它划分为下列三个组成部分”,即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论,政治路线或政治科学,军事路线和军事科学,“这三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的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在这之后,陈毅在1942年7月为纪念党的21周年发表的《伟大的二十一年》一文中,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动力、前途及革命战略和策略问题,关于革命战争问题,关于苏维埃政权问题,关于建党问题,关于思想方法问题等五个方面,对毛泽东的思想作了概括。1945年5月张闻天在七大的发言中,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思想,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关于中国革命不平衡性、曲折性与长期性的思想,关于首先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全国革命的思想,关于正确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关于建立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及其内部又联合又斗争的思想,关于人民战争的全套战略战术的思想,关于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想,关于建党、建军、建政的思想。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系统的论述,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建国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概括,就是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说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内容,并提出六个方面独创性的理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六个方面,既有宏观方面的概括,也有微观方面的概括;既有纵向的概括,也有横向的概括。除此之外,决议还提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个概括主要是从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的角度来概括的,是迄今为止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最权威的概括。

除此之外,有的著作还参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概括; 有的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党的建设及国际关系六个领域,进行了概括; 有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创新思维、活的灵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有的还认为毛泽东思想是由三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等级结构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三个等级结构第一个是经验水平层次,即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经验成分和因素;第二个是具体理论层次,即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理论成分和因素;第三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分。

我们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教材,在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一共归纳成了九个方面的理论。这九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大基本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三大保证或需要解决好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和策略,国际关系与外交方针;一个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我们归纳的这九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大基本理论,第二个层次是三大法宝,第三个层次是三大保证或需要解决好的三个重大问题,第四个层次就是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是我们根据党校教学需要所作的一次归纳,并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作的一次全面概括。至于怎样概括才比较全面和准确,大家可以进行研究。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对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应该掌握的重点,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两大基本理论:

所谓两大基本理论,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教材的第一、二章论述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大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主要讲的是中国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以及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革命性质论;第二,革命步骤论;第三,革命道路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主要讲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内容以后在讲新民主主义理论时还要具体讲,这里就不讲了。

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两个部分,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模式;第二,提出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和方针政策,以及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等原则;第三,变革生产关系要和发展生产力紧密结合,始终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提出的任务是“一化三改”,并把“一化三改”形象地比作“一体两翼”,即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是不能分开的。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类型,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和方法。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使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以后,要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走出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并提出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人还提出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并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关于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把制定完备的法律,健全我国的法制,作为国家工作的迫切任务提了出来。1957年7月,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的目标。在七千人大会上,他又专门讲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强调发扬民主的重要性。

第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的理论。对于科学文化教育,毛泽东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提出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发展文化的方针,以及“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还提出要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

尽管毛泽东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失误,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有益探索,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

(二)三大法宝:

毛泽东曾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在教材的第三、四、五章中,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过根据新的形势,把武装斗争改成了“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把党的建设改成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因为以后讲新民主主义理论时还要具体讲,这里就不讲了。

(三)三大保证或三个需要解决好的三个重大问题:

要顺利进行革命和建设,光有“三大法宝”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三大保证,或需要解决好三个重大问题,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和策略、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材的第六、七、八章,接着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方面。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各个方面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如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去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坚持民主原则等等。毛泽东不仅突出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还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的根本原则,如要从实际出发,在区别上建立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等;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政策策略原则,如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既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不要四面出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毛泽东不仅在许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策略思想深化、系统化了,而且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政策策略思想。这些政策和策略充满辩证法的光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策策略思想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关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和分析,如提出要在国际关系的区别上建立对外政策,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二是毛泽东领导建立的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如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倡导和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观察和分析,以及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方针和原则,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做出了丰富和发展。

(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这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二是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特别强调充分发扬人的能动性,明确地提出 “两个飞跃”、“两变”的思想,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物质可以变为精神,精神可以变为物质;三是要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揭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四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等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应该深刻领会和认真坚持的。

第二,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一切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管什么工作,都要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毛泽东的上述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了。

第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而不能依靠外国;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原则,即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又要尽可能多地争取外国的援助。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独立自主原则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起来了。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讲的是唯物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际、国际关系中的运用,是党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方针和原则。可以说,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展开,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要正确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七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古代儒家崇尚人人平等, 这段话描述了一种安全、和谐的社会, 人人怡然自得, 描述了一种老有所养, 幼有所乐的和谐画面。这种人人平等、文明有序的社会, 是古代人人所羡慕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 没有战争, 人人怡然自乐。在和谐社会里没有私有观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相互之间互相帮助、人人平等。但是, 要形成和谐社会就必须依靠法治, 只有法律上强制的制度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 这种法治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成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发展到现代, 首先,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他说过,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并且毛泽东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对法制建设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自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宪法,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的效用来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法制的建设, 就是要建立法制社会, 实现民主专政。

二、依法治国对马克思主义创造和谐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 主要反应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法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党在适应社会主义在中国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相关理论。这些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 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文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文明, 而制定适合中国的国情的法律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强制的法律政策, 如果没有强制的法律政策作为坚实后盾, 依靠人的内心是完全不能达到使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由于人们存在私有心里, 所以不依靠法律是不能达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第二方面, 就是制定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法律政策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的实现得以成功。而和谐社会, 作为中国人人所期待羡慕的理想型社会, 是需要我们进行共同努力的, 这不仅仅是由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措施所实行的而且还得依靠人们脑中的道德界限来进行管理和制约, 依法治国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远意义。而构建和谐社会, 不可缺少的就是法制的强制性要求, 只有拥有法制约束, 人们才能有秩序性的生活, 这样不仅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还能构建和谐的有秩序的文明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的特征, 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 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依法治国恰恰体现了其科学性,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并且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并且也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 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得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政策造福百姓, 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而依法治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是分不开的。

总结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进去入中国化与中国的社会理论相结合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是复杂的, 有着它本身的特征与它应有的内容。在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法制建设中不断发展, 将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造福百姓,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践行中国化依法治国的方面中对我们有着深远影响。依法治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将会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李秀娜.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和谐社会民主法的战略构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1期.

[2]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6年01期.

[3]余庆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点启示[J].管理观察, 2009.09.

[4]李广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J].社会科学研究, 2010.01.

[5]邓伟志.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问题[J].社会科学, 1985.06.

[6]洪光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篇八

[摘要] 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目标性、开放创新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出发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结合目标体系的实现构建了内容体系,从思想认识、组织制度和人员经费等方面构建了保障体系,从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等方面构建了保障体系。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110-03

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借鉴国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立足自身实际,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系统性、目标性、创新开放性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从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以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系统科学理论看来,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一个大系统,它涵盖了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保障与监控等多个子系统,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子系统既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协调配合,以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效。任何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样如此。这些原则的确定,对新建本科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择和使用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统筹考虑。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科学确定课时分配的比例,同时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此外,要全面统筹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支撑,生成一个整体的体系,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内容的简单相加,它们既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协调配合,以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效,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不仅仅要着眼于子系统的个体作用,更要以系统眼光注重整体的功效。

(二)目标性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在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要始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来设计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大纲。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主要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方面教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始终围绕这个目标。

(三)开放创新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满足新时期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要及时把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动态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校内外结合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场所的重要作用。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开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模拟实训和沙盘推演等多种形式实验实训活动,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流程,熟悉实际操作技巧;利用课堂内外开展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训练、公文写作训练、沟通协调、演讲辩论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政府企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行政管理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所谓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施教者与被教育者在驱动力作用下根据实践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与科学组织为核心,以有效的控制为保证,以充分的保障为支撑的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有机整体。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转,从而实现其目标。据此,我们可以把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等子体系。在整个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内容体系是重点,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系统能否按照目标如期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子系统既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协调配合,以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效。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践教学所应达到的衡量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因此,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通过校内培养,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对行政管理岗位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系统全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培养出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需要内容体系的支撑,内容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乎目标体系能否实现。根据系统论的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应目标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就时间跨度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大学四年不间断;就实现路径而言,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条路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两条路径,接受系统化教育与训练,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内容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培养,着力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专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技能模块:(1)基本技能,初步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从业者的专业特质,如对专业的初步认知、文案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职场中的商务礼仪、沟通表达能力、政治鉴别能力、管理技能的养成等;(2)专业技能,体现专业操作能力的核心课程实践,如行政决策模拟、岗位工作分析、招聘模拟实训、组织结构设计、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体系设计等;(3)综合技能,体现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如行政管理沙盘模拟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专业技能认定、毕业论文与设计、科学研究课题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专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三大能力模块:(1)对行政管理岗位的感知能力,如通过专业教育、认识实习、假期见习提高对行政管理岗位的感知能力;(2)对行政管理现象的理解能力,如通过专业调查和劳动实践、下乡活动、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服务中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行政管理现象的理解能力;(3)对行政管理岗位的适应能力,如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提升适应行政管理岗位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保障体系的支撑。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时刻发生着物质能量交换,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一般而言,保障体系主要包含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人员经费保障。

第一,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正常运转,需要各个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首先是高校领导层要切实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放下身段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充分交流与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切实做到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去贯彻落实,主动将其作为检验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基本平台。其次,政府和企业也要从社会责任的层面思考问题,要从高校人才培养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与高校交流合作,主动创造条件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提供见习实习机会,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第二,组织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组织、运行不仅会涉及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教务部门的教学协调、教学系部的专业指导等,还要涉及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沟通与合作,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专门成立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三方的协调工作。譬如成立 “政企校合作管理处”负责实习实践等事宜的协调接洽;地方政府可以委托地方教育局与高校进行沟通协调;企业可以指定相关部门或人员专门处理此项工作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

第三,制度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稳定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建章立制,对整个实践环节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做相关制度的保障,具体指导地方教育局在实践方面的合作事宜。另外,高校还要与企业实习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和完全责任书等具体书面材料,从而确保实践教学制度体系的完整性。

第四,经费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需要适当的经费作保障。从学校层面来讲,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专门下拨实践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指导教师费用、学生生活交通补助费用以及实习洽谈费用等;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来看,也需要预算专门资金用于安全设施的购买、学生的住宿、基本待遇的发放等。同时,学校、政府、企业三个主体应该齐心协力,开源节流,加大经费投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

(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控制体系

控制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校教学职能部门、系部和相关主体依据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一般而言,控制体系可由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等三个子系统构成。

第一,预先控制,亦称前馈控制,即实践教学实行前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是建立实践教学的标准体系,明确衡量尺度,如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办法等;完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如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应主要包括:岗位适应情况、参与实践教学态度、实习单位评价等。

第二,现场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即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要求教学控制部门及人员亲临教学现场,检查监督,对所出现的问题及不合标准规范的行为及时加以纠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实践教学工作按规定的程序运作。过程控制主要有学校领导随堂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管理人员巡查、同行听评课、学生课堂建议等方式。

第三,事后控制,亦称反馈控制,即在实践教学行为完成之后,依据教学结果和反馈的情况,找出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并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优化实践教学活动。事后控制主要有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反馈意见、学生信息员意见、政府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反馈意见等方式。

客观地讲,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服务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满足行政管理事务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需要长期的论证和实践探索。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实验管理人员和政府、企业等相关组织单位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是一个不断优化、深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形成反馈,对既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李晚芳,刘加林,胡益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15( 10).

[2]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上一篇:二年级二班学生名单下一篇:门店员工考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