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的英雄故事(共15篇)
1.董存瑞的英雄故事 篇一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2.董存瑞的英雄故事 篇二
本文将总结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解构英雄圣贤的方法, 并进一步探寻解构圣贤、重写历史小说的现代意义。
一、《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形象举例
还原英雄圣贤的凡俗本相, 是《故事新编》的基本叙事立场。“英雄圣贤的‘神化’表达的是文明起源时代的想象, 而鲁迅对传统文明的末日危机有着高度自觉的洞察, 因此《故事新编》必然会以对英雄圣贤荒诞性存在的再叙事改变故事的原初意义。” (1)
《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描写传说中的人类母亲女娲的形象, 她虽然依旧极富神力, 却苦闷无聊至极, 补天也显得辛勤而狼狈, 更是被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小东西缠得不胜其烦。作者甚至让“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 让女娲从自己所繁衍的人类中感到一种悲凉, 她的造人也只是为了排遣无聊、消磨时间的近乎娱乐工作。女娲造人的传统等级制度、伦理文化的母题消失, 神话的外衣被剥尽。
《奔月》中的射日英雄已经沦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身心交瘁的小市民, 为不吃乌鸦做的炸酱面而努力又焦灼。更可悲的是一个射九日而享美名的英雄没有了“对手”, 没有了可以射击的对象, 遭遇的只有妻子、弟子的冷遇、背叛。
又如《采薇》凸显了伯夷、叔齐用各种烹调方法烧作薇菜的行动, 以凡俗的食欲消解了他们“不食周粟”的神话誓言, 故事不再是对高洁志士的歌颂, 取而代之的是保持名节的窘迫和名士操守的虚无;《起死》中被庄子起死回生的汉子所要衣物包袱的现实需求, 嘲弄了庄子“齐生死”“无是非”的超凡脱俗性;《理水》中的大禹为民奔波, 却被人说成是一条虫子, 而治水成功后也被称为“禹爷”, 讲究起祭祀法事、上朝拜客, 成为人人效仿的榜样……
《故事新编》将圣贤英雄“还俗”, 不是简简单单的翻案, 而是深刻包含了鲁迅所把握的时代精神和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这也是历史小说的现实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的方式
翻看鲁迅先生所留世的大量古典文化研究著作, 我们就不难看出, 在这部小说集中, 鲁迅要使英雄、圣贤走下文化神坛, 他选择了偏离话语权威中心的方法, 以现代眼光去诠释传统文化, 极力洗尽这些人物身上的铅华, 显现他们的本真一面, 而并非臆造的文化神话。总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来达到其解构的目的。
1、形象平凡化
传统故事中, 英雄圣贤的形象都是伟岸的, 他们或强大、或高洁、或勇敢、或智慧。他们积极正面的形象几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 而要去掉他们的光环, 还原他们的人的面貌,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英雄圣贤的形象平凡化, 让他们同普通人有着一样的忧虑、苦闷、凡俗甚至是某些人性的缺点。
女娲是人类的始祖, 其造人、补天的行为被人们视为开天辟地的壮举。而在《补天》中, 女娲造人完全是出于偶然, 她“只是很懊恼, 觉得有什么不足, 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她那无聊至极的心态成了促成人类诞生因素。一段时间后她疲惫了, 并且被她创造出来的人来搅得不胜其烦。她一边撑着疲倦的身躯补着天, 一边几次抱怨无聊。女娲的不辞劳苦的创世行为逐渐变淡, 无聊疲倦渐渐笼罩女娲的整个心理。更为滑稽的是, 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个满口讲着德、礼的古衣冠小丈夫, 让女娲和淫秽也沾了边。这也是鲁迅塑造人物时“油滑”的开端。
《奔月》中的后羿不再是往昔射日的威武形象, 而只能为嫦娥捕来一只只小麻雀黑乌鸦, 嫦娥因忍受不了生活的乏味与单调偷吃灵药奔月球。文章中唯一表现后羿射箭雄姿的只有两处, 一处是后羿与暗算他的弟子逢蒙的决斗, 一次是后羿愤恨嫦娥飞天连发三箭射月亮, 二者都是为背叛做出的反击, 射日的弓再也无处可击。如此形象, 只让人感到“英雄”的平庸与虚无。
又如伯夷叔齐, 自古以忠君、孝悌的形象成为后人的榜样, 而《采薇》抓住他们笃信先王之道的特点, 刻画了两位迂腐而软弱的先人。叔齐因伯夷泄露身份而流露出“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 可也不能不说很有眼力”的想法, 丑化了当年主动让位的美行。二人对薇菜的各种吃法的研究及叔齐想偷吃鹿肉的内心, 都暴露出他们和凡人一样的贪婪。常风在评论鲁迅创作的《出关》和《采薇》时也说道:“鲁迅先生是想将过去的圣贤还俺们一个具有血肉和我们犯人一样的本来面目”, 他“给了他们生命。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古人, 我们不觉得他们是高不可仰的圣哲”。 (2)
圣贤的嘴中也说出了粗鄙甚至是污秽的言语, 插科打诨、降格以求、亵渎、冒犯等话语也就不时出现。如干瘪的少年喋喋不休, “你压坏了贵重的丹田”, 正襟危坐的老子和孔子也会讨论“亲个嘴”“生弟弟”。在对这些圣贤形象的描写上, 也采用漫画式的手法, 通过夸张变形扭曲到令人发笑的地步。代表中国文化的老子“好像一段呆呆木头”, 庄子是一个有“黑瘦面皮, 花白的络腮胡子”的“糊涂虫”, 全然没有了飘逸超脱的形象。
当然, 形象平凡化不只是刻画英雄圣贤的平庸与消极, 同样也包含对其正面形象的朴素表现。如《理水》中大禹“面目黧黑, 衣服破旧”, “不穿袜子, 满脚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这俨然是一位平民实干家的形象, 打破了帝王的辉煌;《非攻》中的墨子有着更多的农民气质, 而他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功绩义后, 遭遇了募捐等一串晦气的事, 他狼狈不堪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原有的崇高感也荡然无存, 反让我们感到亲切、质朴还有发自内心的尊重。
2、叙事语言驳杂
构筑历史文本, 首先要求在文本中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历史语境, 以显示历史与人物的严肃性。但是, 在《故事新编》的历史语境中, 言语系统是驳杂的, 甚至出现了多种言语系统的并存。这就使历史语境变得纷繁复杂, 体现出对历史严肃性的怀疑与嘲弄。置于这种繁杂的语境中的圣贤英雄具有一定的荒诞性, 从而实现了对他们神圣形象的解构。
《出关》历史语境中言语系统就极为驳杂。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使用的语言与叙述语言是属于同一言语系统, 基本上是古籍的现代汉语翻译。但是老子在函谷关讲学时, 讲述内容却是《道德经》的原文, 造成听众的厌倦。道家的精华《道德经》俨然成了一部闹剧的导火索。另外, 讲课之后账房和书记先生请老子补发讲义时竟讲起了方言, 但从后文看两人是会讲“国语”的, 可见他们使用方言与老子对话是有意为之, 其中包含着对老子及其道学的嘲弄。这样, 在不同言语系统的多声部交织中, 老子及其代表的道家学说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被消解得当然无存了。
又如《补天》中女娲平实的言语与她造出的人类口中古奥的言语形成的鲜明对比, 凸显出造人的无意义。《理水》中官员学者的“ok”、“古貌林”等中西杂糅的语言, 大禹妻子泼妇般的骂夏禹“杀千刀”, 这些也都使原本崇高的治水行为变成大禹一个人的孤独表演。
当一件件原本严肃、崇高的历史故事被作者用驳杂的言语系统叙述出来时, 其崇高性就被一点一点消解了, 英雄圣贤的光辉形象也能被这驳杂的言语系统消融。
3、加入现实生活情节
鲁迅说《故事新编》中有很多油滑之处, 但他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 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但后来他对此又不无得意,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 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3) 这里提到的油滑之处, 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大量的现实生活情节的加入。
首先, 从对现实生活情节的处理方式来看, 作者把其粉碎成一个个小细节分散到完整的历史文本中, 并且这些细节多是庸俗的、非理性的, 就和圣神、崇高的历史文本形成了对照。如《铸剑》中眉间尺遇到一群麻木的看客, 《非攻》中墨子遭遇募捐救国队。前者的崇高意义就成了后者庸俗性嘲弄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 作者消解了历史文本的完整性, 改变了英雄圣贤的神圣性和崇高意义, 一切被现实嘲弄着, 形成了一个极强烈的反讽。
另外, 从叙述现实生活情节的语调上来说, 作者也多使用戏谑嘲弄的语言来叙述。特别是对正面人物和正义行为的嘲弄性叙述, 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艺术效果。《奔月》中后羿和嫦娥每天吃乌鸦炸酱面, 后羿自责的心理和养家糊口的男人毫无区别, 出行前还要带上五个炊饼, 五株葱和一包辣酱;《非攻》中墨子在阻止了楚伐宋之后, 遭遇大雨, “淋得一身湿, 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4) ;《大禹》中的夏禹治水不入家门, 却被老婆骂作“杀千刀的”“奔你的丧”“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 (5) ;在《采薇》《出关》中, 嘲弄性的叙述更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在本应庄严的历史文本中杂入嘲弄性的细节, 运用嘲弄性的叙述语调, 实现了对英雄圣贤的解构。
4、结尾的翻转
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故事新编》存在一个有趣的文本现象, 即小说的后半部分往往出现情节的“翻转”, 《理水》《非攻》《铸剑》等等, 莫不如此。钱理群早年就提出了“翻转”式结构的问题, 他说:“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两种‘调子’: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 悲壮的与悲凉的。两种调子互相校长, 形成内在的紧张关系, 而且小说后半部分情节都忽然翻转, 把前面的情节颠覆。” (6)
最为典型的要算《铸剑》。这是《故事新编》中最有肃穆英雄色彩的, 然而也倾注了鲁迅最严苛的质疑、拷问。文章前一部分铺排渲染了复仇的气氛, 而眉间尺的自刎更是将复仇的内核指向了向自身复仇。至三个人头落入沸水, 消灭了肉体的界限而上升至一种纯精神的境界。当复仇最终完成, 眉间尺和宴之敖“仰面向天, 沉到水底里去了” (7) 。但是文章并没有就此而结束, 结尾处, 叙事情节、语调都发生了翻转, 王后、弄臣想尽各种可笑又徒劳的办法分辨三个头骨, 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共同下葬, 百姓忙着观看丧礼, 就这围观之中, “复仇者与被复仇者, 连同复仇本身, 也就同时被遗忘和遗弃”, “小说前三节复仇的神圣、崇高与诗意, 此时已被消解为无”。 (8)
同样的, 《理水》后部文字, 人们谈论大禹治水的功绩, 英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享乐的话料。特别是结尾一段文字:“但幸禹爷自从回京以后, 态度也改变了一点了:吃喝补考就, 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 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 但上朝和拜客的时候的穿着, 是要漂亮的。” (9) 这段换叙述突出了禹及其行为正面意义的危机性, 使大禹的形象陷入了混乱与庸俗, 使得其神圣意味与崇高意义变得支离破碎。《补天》中女娲壮美的补天行动之后, 是人类的战争, 消解了女娲创世的崇高意义;《采薇》结尾, 伯夷叔齐死了, 阿金姐讲述的两人喝鹿奶馋鹿肉的故事留在人们心中, 使听故事的人“肩膀也轻松了不少”;《出关》中, 老子终于出关了, 小说最后却结束在关尹喜和账房先生等人关于关外没有吃的、老子还会回来的对话, 更具有隐喻意味的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充公的盐、胡麻、饽饽等放在了架子上。
这种结尾的“翻转”, 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模式下, 被描述为一种“解构叙事”, 鲁迅当年不一定知道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叙事, 但他很多文章结尾的翻转, 的确起到了消解历史文本、解构英雄圣贤的作用。
三、解构的现代意义
鲁迅颠覆崇高、消解神圣, 彻底地还原神与圣人以世俗的人的面目, 第一次使我们去凝视世俗化了的英雄和圣人, 凝视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最本质最幽深的层次, 揭开崇高与卑下、庄严与滑稽、生命与文化的秘密。其本质是鲁迅人的观念的体现, 是鲁迅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一种追求和努力。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清醒的、独立的认识, 看到了他对权威的反抗和主体人格的张扬, 这对于当时反对封建传统专制文化、建构新的价值观念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
而今天重读《故事新编》, 我们应该汲取更多的时代意义。当今的时代, 人们已不再轻易迷信权威, 对于历史也逐渐有了客观的认识, 国民的思想意识朝着更加主体化、个人化方向发展。那么《故事新编》解构英雄圣贤的意义今日何在呢?《故事新编》中的英雄圣贤尽管被一层一层地解构, 但他们依旧是英雄、依旧是圣贤, 只不过他们的平凡之处、尴尬之境让我们读了更觉其悲凉与孤独。这种悲凉与孤独感, 或许就是鲁迅当年作为一个先觉者在黑暗中挣扎又掉入虚空之中的独战的悲哀。他把英雄圣贤光环的背面展示给我们看, 把英雄的末路闹剧般地呈现出来, 一切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俯察世界、先知先觉、献身理想到最后都演变成“无聊”的结果, 唯有无意义和虚无才是真实的。古来的英雄圣贤尚且如此, 又何况是我们今日这些平凡之辈?无论是追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 还是向着头顶仰望的那片天空踽踽独行, 我们都需明白, 一切的行为最终都会消解为虚无。但《故事新编》要建构的并非是一个虚无荒诞无英雄的世界, 而是一个明知虚无是结局, 依旧有英雄圣贤在奔波的世界。虚无不是目的, 只是终结时的一种状态。解构英雄圣贤, 以一种和他们平行的眼光审视他们, 就会发现人生中的辉煌也好, 平俗也罢, 都将陷入最后的虚无, 但人生的意义并不因终结时的虚无而消失, 却是在于以怎样的一种姿态面对这种虚无。英雄之所以为英雄, 恐怕就是在于他们以一种平凡而不平庸的姿态面对虚无的人生结局。
参考文献
[1]黄万华:《中国现当代文学》,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第93页.
[2]常风:《故事新编》, 天津《大公报?文艺》, 1936年2月21日.
[3]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页.
[4][5][7][9]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27、43、96、48页.
[6]钱理群:《<故事新编>漫谈》, 《钱理群讲学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92、99页.
3.讲述新的英雄故事 篇三
一个有关地球未来走向的会议,其背后的博弈与故事是无比丰富且值得讲述的。可怎样来记录并讲述这个故事呢?故事的一个阵营是全人类,另一个阵营则是难观全貌的气候变化。在人类的阵营中,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立场,让人们面对同—个问题有着不同反应与表现。在人与人之间,这样的故事是相对好讲的,但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所知还是太少。这位主角不仅横跨七大洲四大洋,还越过了漫漫历史长河,它的时空不是某一人的时空所能比较。
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归会转化成人与人的冲突。我们所清楚的是,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施加的影响,真可能让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面临崩坏,在许多环境敏感地区的故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媒体,人类如何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个大故事,是最值得去讲述的。
不同的媒体所讲的故事有何不同?在哥本哈根,媒体讲述了市领导们为了鼓励自行车,在自行车道旁给骑车的上班族送热果汁的故事。可以对比的是中国的新闻,今年3月份,北京媒体报道了大兴区给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奖励排量达6升的奥迪A8L轿车的故事。这样的新闻对照正是现实:哥本哈根的故事推崇解决气候问题的英雄,而北京的故事推崇解决发展问题的英雄。
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很大—部分是由于包括丹麦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碳经济”模式。他们在过上好日子之后,当然有义务去解决为了过上好日子带来的后遗症。可这病症没有国界,当它逼于正在发展的中国眼前,故事会怎样发展?这块土地上会有怎样的英雄出现,来解决这个既要实现眼前发展,又需应对气候变化的令人头痛的难题。
4.抗日英雄董存瑞读后感 篇四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篇关于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我军被敌人的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火药到桥下,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们的安全,毅然用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牺牲时年仅19岁。
读完,我不由得想起了刘胡兰,雨来,王二小等英雄人物,他们都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在中华受侵略者侵略时,为了国家的抗战胜利,为国殉身。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永远都一帆风顺,我们会在挫折中慢慢成长,我们要珍惜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努力把幸福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
5.英雄之魂-参观董存瑞纪念馆有感 篇五
--9月2日参观董存瑞纪念馆有感
什么是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那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但如今,谈及英雄人物,我们不再有热血沸腾,不再有激情澎湃,更不再有正义凛然。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一尊高高的英雄塑像迎面巍然屹立,在蓝天绿叶下,左手高举炸药包,身躯昂然挺立,坚毅果敢,视死如归;当我们听着那一首高昂的《代代高呼董存瑞》,墙壁上那一个个用血泪写下的词句,灵动在脑海里,荡气回肠;当我们走过那一幅幅字画,一件件武器装备,仿佛重回那个年代,那场战役,身临其境,泣人泪下......1929年10月15日,在河北省(原察哈尔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一个婴儿出生啦,他就是董存瑞。小时候因家境贫穷,他只读过一年书。1940年,南山堡建立抗日政权,他参加了儿童团,并被选为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军队的战士。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城战斗中,年仅19岁的青年,用自己的身躯铺出一条革命前进的道路。英雄就这样诞生啦!追寻英雄的足迹,畅游在精神宝库里,那一丝丝,一缕缕洗礼净化着我们,耳边仿佛回荡出一声又一声的“为了新中国,前进”。
静静伫立在他面前,我们显得是多么渺小,多么平凡啊!不经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正经历着那场战役,有谁能如此果断?“我...做不到。”这是我的回答,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吧。
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而又混乱的年代,不能完全体会如此搏命如此拼死的精神。但如今的我们,21世纪的一代新型年轻人,也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使命。和平和发展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我们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重温历史,认清当前中国国情是我们的基础课,结合世界发展经济、文化与技术是我们的必修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一直奋斗着的,让中国站在世界的前端是我们一直拼搏着的。
今天,我们更加下定了决心,坚定了信念。在这英雄长眠之地,更是有了一股搏命拼死的精神,让我们竭尽所能,使每个小家庭幸福安康,为大家庭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辜负一辈又一辈的英雄们,用血与泪铺出的新中国,用精神与魂魄筑造的新世纪!
董存瑞仅存的一张童年照 代表董存瑞牺牲时才19岁
缅怀英雄 聆听《代代高呼董存瑞》
实物展示 原景再现
6.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 篇六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7.董存瑞的英雄故事 篇七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 完善保障服务体系, 为红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8 年, 国家发改委核定批准红色旅游项目资金2818 万元, 同年隆化县财政投入3000 余万元, 总投资5000 余万元, 完成了英雄广场、英雄路、董存瑞纪念馆、纪念碑前广场硬化、存瑞烈士陵园内综合整治以及周边环境治理等项目。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红色教育接待能力, 提升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品牌影响。为了不断提高红色景区的服务质量, 提升红色景区的环境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创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制定了 《董存瑞烈士陵园景区旅游标准体系》, 总投资300 多万元, 对园内纪念建筑进行了修缮, 新建四星级旅游厕所一座, 并按照4A景区的标准对停车场、接待中心、购物场所、引导标识标牌等进行了完善, 扩建步游路2400 米。建立24 小时投诉处理机制, 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公布投诉电话, 设立投诉信箱和意见簿, 并定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这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为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宣讲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形象水平, 打造红色教育经典品牌
近年来, 董存瑞烈士陵园为打造好红色教育这块牌子, 非常重视景区宣教队伍建设。我们始终认为, 宣讲队伍是景区的展示台与形象窗口, 一支高素质宣教队伍的存在, 对提升景区外在形象、融洽观众参观氛围、打造红色经典品牌、强化景区文化建设, 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我们采用 “请进来” “送出去”的学习方式, 利用接待淡季加强职工的文明礼仪和业务技能培训, 陵园还先后组织职工8 次到西柏坡、4 次到红岩联线及井冈山、韶山、邓小平故居等知名红色景区进行参观学习, 以及参加红办举办的讲解员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 进一步增强了职工们的业务知识,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丰富知识内涵, 服务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并对园内所有职工实行统一着装挂牌上岗, 统一文明用语, 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熟知服务礼仪, 模范遵守文明接待规范, 树立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让微笑服务、细节服务和情感服务深入人心。要求讲解员必须有针对性地 “因人施讲”, 编写了五套不同版本的讲解词, 提高了讲解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陵园的宣教工作, 提升一线队伍的整体水平, 陵园还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 有计划地招聘高素质人才,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充实讲解队伍, 保持红色景区的生机和活力。
三、拓展多种宣教渠道, 依托媒体网络优势, 开创红色教育发展新局面
董存瑞烈士陵园一直坚持在教育载体上做文章, 充分利用董存瑞牺牲纪念日及重大节庆日, 以入党、入团、入队、入伍宣誓等形式为载体, 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同时, 还组织开展了“流动纪念馆” “存瑞宣讲小分队”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以临时展览、流动展览、巡回演讲等形式, 为学生和广大群众讲述存瑞事迹, 达到育人教人的目的。还在网上举办了 “最深切的缅怀”主题教育活动, 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役时, 都会组织他们来陵园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存瑞精神的教育空间, 延伸了教育功能, 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同时, 还连续10 年承办了以 “弘扬存瑞精神”等不同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举办了 “存瑞杯”全国诗歌大赛、“存瑞精神伴我行”电视演讲比赛、全国书法精品展览、“翰墨安州” 承德市书法精品展等, 并成立了 “董存瑞精神研究会”。通过举办这些活动, 是拓宽多种宣教渠道的成功尝试, 同时也展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的风貌, 提升了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景区的教育内涵。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 走近英雄, 2005 年董存瑞烈士陵园开通北京至木兰围场旅游专列, 把这一红色旅游景区列入旅游线内, 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在开展 “双百” 人物评选活动中董存瑞入选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并通过参加全国各种旅游交易会、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座谈会等, 积极推进了陵园对外的宣教工作。
8.《英雄祭》幕后故事 篇八
巍子又演又导很痛苦
7月2日起,由西安奥金百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农剧场每晚4集连播。该剧是著名演员巍子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作品,由黄觉、刘芊合、赵锦焘、宁文彤,宋轶等多位演员演出,讲述了黄觉饰演的爱国人士赵心久,历经重重磨难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保护无辜民众、智斗匪徒汉奸,最终为理想献出生命的悲壮故事。
■巍子首执导筒圆梦
从1992年出演首部电视刷《情满珠江》,到2012年拍摄《打狗棍》,巍子用二十年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演员之路,巍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挑战新领域,自编、自导、子演完成了年代传奇大戏《英雄祭》的拍摄,一圆20年的导演梦。谈及首执导筒的经历,巍子说:“其实演员是非常被动的职业,能不能演到自己喜欢的题材与角色,有很大的成分要看运气。、我其实很早就有筹拍自己喜欢的故事的想法。但是当导演是要负责在的,编剧也会有很多限制,你必须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才能接下这摊活儿。所以当我觉得准备好了的时候,才启动了这个项目。”
■导演跟做演员是不同的电路板
在《英雄祭》中巍子并没有担当剧中绝对男一号,而是选择“退居二线”,饰演亦诈亦邪的上海商会会长江年轮,为黄觉当起了绿叶。因为在巍子看来,导演和演员是一件难两全的事儿,自己若不是为了这部剧将来的“卖相”好看,甚至可能连这个角色都不会参演。“做导演跟做演员,完全是两块不同的电路板。导演需要的是高度理性,演员需要的是高度感性,混在一起就特别麻烦,我在现场最痛苦的就是,我还要演一点戏。每次我穿着长袍坐在监视器后面的时候就特别难受,太折腾了。”
虽然拍摄过程几经周折,但首次担当导演的巍子,还是获得了剧组演员的一致好评,黄觉说:“他非常有个人魅力,能让剧组的人都为之努力,我们这部戏三个月连轴拍摄,但全组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都充满了干劲!”黄觉更自爆:“这戏杀青后,我上去拥抱了导演,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
■黄觉首搭巍子表演失常
黄觉在剧中饰演能文能武的赵心久,这是黄觉第一次跟巍子合作,他表示开始时还行点紧张,“其实与魏子哥合作,我第一反应是他那么霸气,那么横,我又是一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有点怕他不好相处。”带着这种畏惧,刚开始黄觉在表演上有些放不开,“压力大,所以在现场我常常嘴唇发干,台词都说不利索。然后巍子老师就说你嘴能不能别老乱动,我就说我真不是故意的,就是太紧张了!”
谈及为何接演这样一部作品,黄觉表示拿到剧本后,赵心久这个角色更是让他由衷喜欢,“可能我的外形比较硬,所以就有很多年代戏来找我演一些军人特务什么的,但是骨子里我其实还是挺闷的,算是个文艺中年。所以我特别喜欢赵心久的人物设定,他虽然是个侠客,但却不粗俗,他虽然书生气很重,但却不懦弱,演起来特别的爽。”
《英雄祭》开拍前,虽然巍子相中了黄觉出演主角,但还是对黄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我觉得他要是能再瘦10斤就好了,因为人一胖就不精神,瘦一点儿那种棱角就出来了。”
谈及自己的减肥在务,黄觉爆料:“我大概2周到3周的时间就瘦了大概15斤。”巍子称赞:“我要求他减10斤,但他却瘦了15斤。”黄觉透露了自己的减肥秘籍:“我为了减肥用尽了一切办法,比如我不吃主食,也不吃菜,很多蔬菜会转化成糖,我只吃肉,吃肉能减肥。”
9.读《董存瑞的故事》有感 篇九
董存瑞那种精神让我震撼。他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我读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董存瑞好像是烈火里的战士。还有他喊得那句:“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我从这句话深深的体会到了他那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我们放学回来,爸爸妈妈已经把晚餐都做好了。而战士们整天风餐露宿,有时还吃不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呀!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血却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的生命,死得其所。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与无私无畏的品质和性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上。
没有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当今的小康生活。忆起英雄,想起往昔,烈士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不感慨满怀啊!昔日无数的烈士用爱凝聚成一首首颂歌,铸就了新时代新生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幸福日子呢?
10.《董存瑞的故事》读后感 篇十
在他16岁时,还只是个普通百姓,当他和小伙伴得知要打日本鬼子时,就想参军入伍,可因为年龄还不到,所以不能参加。为了能入伍,他们再三请求,可排长就是不允许。于是,他就深入战场,竭尽所能帮助士兵们。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大家接受,如愿加入了队伍。他努力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并且,作为一名军人,董存瑞还顺利地入了党。可就在他刚刚当上爆破队长的那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那天,敌人们很凶残,也很狡猾。他们在桥上挖了很多窟窿进行射击。解放军牺牲了很多战士。董存瑞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拿起炸药包往前冲去。历尽艰辛来到桥下,却发现没有地方可以安放炸药包。这时,冲锋的号角已经响起。战友们一排一排被射倒,形势非常危急。
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了。董存瑞决定牺牲自己,把自己作为柱子,将炸药包顶在了桥底。在他临死前的最后时刻,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董存瑞的高尚品质。他很爱国,为了保护更多的战士,英勇地牺牲了自己。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董存瑞这样为了人民勇于牺牲的人。比如在一线抗疫的医生们,他们为了救治更多的人,毅然冲上了抗疫的第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我也要像董存瑞一样,为了保护更多的人,贡献自我。
11.贵州籍抗日英雄陈蕴瑜的故事 篇十一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
从讲武堂毕业后,他历任黔军排、连长。1921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蕴瑜随黔军前往,因战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1935年,他所在的黔军第二师柏辉章部被改编为国民党国央军102师。1936年,102师被调到河南商城等地駐防。
淞沪会战,显树战功
抗战爆发后,102师由河南驻地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陈蕴瑜任该师607团团长。
陈蕴瑜率团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第1军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进攻我军,陈蕴瑜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
陈蕴瑜团顺利接替了1团的防务。此后,他又率团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17军团右翼的安全。
日军战领上海后,乘势西犯南京。1937年12月上旬,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军的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陈蕴瑜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并掩护友军安全北撤。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陈即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陈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血洒苇楼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重新调整布置,分多路进袭徐州。当时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第8军到徐州参战,掩护其他部队后撤。
102师受命先行,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5月22日,304团团长陈蕴瑜领命率领一营、三营和战防炮一连在右翼由杨集向韩道口急进,刚到韩道口便与日军的快速部队遭遇。
这支日军有12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一门,步兵600余人。陈蕴瑜当即命令战防炮连给予日军迎头痛击,瞬间,4门苏罗通小炮同时向日军开火,日军的前导4辆坦克一下就被击毁了2辆。当日军的坦克再次冲到南门口时,又被击毁2辆。陈蕴瑜立即挥兵乘胜追击,在追击中缴获日军装甲汽车12辆,生俘驾驶兵2人,随后,他率部又南追十里,将失地苇楼收复。
败走之敌得到其后续部队的增援,立即向苇楼反扑。其间,日军三次增兵,其兵力大于陈团五倍之多。5月23日上午,陈团与师部、军部的联系中断。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当他正在部署时,日军又发动了反扑。日军这次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很快逼近了陈团指挥所前。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冲杀,带领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之后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裹革无尸,衣冠恋乡
陈团长血染沙场的噩耗传开后,官兵们无不抱头痛哭。苇楼收复后,经组织人员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其尸骨,但未找到。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各界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
12.读《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有感 篇十二
这几天,我读了《董存瑞的炸调堡故事》这本书,真是让我让我受益匪浅啊!相信对董存瑞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勇敢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在人们心中永留。这本书重点讲了青年董存瑞参军后的一次战役。董存瑞和战友们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攻入隆化中学。他们顽强作战,取得了初步性的胜利,正当他们继续向前进攻时,敌人的机枪突然扫过,战友们纷纷倒下。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冲到了桥下,但桥上没棱、角,无法挂炸药包,眼看着战友们纷纷倒下,这是,董存瑞举起炸药包,贴紧桥底,随着一声巨响,碉堡被炸得粉碎。他也为国献身了,当时他才19岁。
董存瑞这种舍身为国、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13.革命英雄的故事 篇十三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给国家的时候;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不惧九死无生的时候,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也就不凡而高大了!今天,我要将革命英雄邱少云的故事带给大家!
1951年3月,邱少云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来到朝鲜,看到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百姓无恶不作,看到一个个家庭妻离子散,看到朝鲜儿童遭受自己童年时的苦难,更加激起了邱少云对侵略者的仇恨。
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去潜伏,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周围没有任何隐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偶尔飞起一只野鸡,都会惹得敌人打上半天枪炮!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隐蔽二十多个钟头,这是多艰难的任务啊!这对战士们的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沉着,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 天黑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每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凉风吹过,身上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从碉堡里伸出来的机枪和了望孔,及不时飘过来的人语声,让战士们一丝也不敢松懈,牢牢的潜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风吹日晒、饥渴难耐……一直到第二天十一点钟,忽然,敌人一阵胡乱扫射,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
火很快蔓延到他身上,这时,是完全可以扑灭火苗的。但是,他深切的懂得,这样做,就会被山顶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暴露的危险!我军指挥员看到潜伏地起了火,忙命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但,即使这样,邱少云还是没有把自己身上的火焰补灭。火燃烧到了他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紧握着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想到潜伏纪律……,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烧烂了他的皮肤,烤焦了他的肌肉,他咬着牙,忍着、忍着……,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手上血肉模糊……他艰难的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任务了…你们…一定要完成!”说完,他把燃烧的身躯紧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也没动一下……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以他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非人的痛苦!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的事迹让我们震撼!更让我们感动!忍着钻心之痛一动没动,这要多大的毅力啊!我们很难想象。但他,做到了!他是英雄!是人们心目永远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些幸福的创始者。他们当中有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靖宇、刘胡兰,等等…等等…
14.从董存瑞的呼喊说开去 篇十四
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董存瑞喊出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多么豪迈,多么“高大上”!但据近日中新网采访董存瑞牺牲地河北党史研究部门的考证,烈士当时喊的却是另一句话:“卧倒!卧倒!快趴下!”
其实董存瑞牺牲三个月后的《人民日报》,曾首刊《手托炸药箱毁敌碉堡,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详细还原了烈士牺牲的全过程,并没有那句“为了新中国”的豪言。而1950年9月29日的该报,刊发对董存瑞战友郅顺义的专访,郅顺义说他看到董存瑞拉开导火索后就向董跑去,但董存瑞朝他们大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敌桥形碉堡被炸得粉碎——不光郅顺义,到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来的当年战友都回忆,当时喊的是让他们趴下……
董存瑞烈士纪念馆馆长孙小梅认为:“他当时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一下也想不到那句话,这句豪言属于艺术加工,给英雄形象一个升华。”但以我所见,董存瑞当时如果高呼的真是这句“卧倒”,那更为真实可信。一个十七八岁的解放军战士,临难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战友的安危,这是什么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形象?甚至可以更深刻地震撼人心!
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地“辩证”董存瑞的最后一呼呢?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历史条件下,我们曾对英雄进行“必要”的“升华”,甚至走向过不近人情的“拔高”。不但是样板戏中,便是在日常宣传中,“三突出”曾成“规则”,“高大全”曾为“标准”,英雄人物往往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变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超人”,做的事不近常理,说的话句句豪言壮语。“高入云端”的结果,虽然在当时语境下的确起过某种“教育”作用,但一到多元态势下,便因不够真实,引起公众疑窦,这种教训,是应当汲取的。
问题在于所谓的“左”与“右”,都是互相惩罚的。如果说,过去某些过度拔高的宣传,是走了一个极端的话,那么近年以来,关于英雄人物的“解构”,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甚至可能演化成当下的主要倾向。我们是要“还原”英雄,“恢复”真实,但如果在“颠覆”的口号下,陷入亵渎的泥沼,那就岂止是“走过了一步”?比如说,把狼牙山五壮士说成是“流寇”,又把铁道游击队说成是“恐怖分子”;再比如说,将侦查英雄杨子荣胡诌成与土匪“共用一个情人”的“更土匪”,把刘胡兰的引颈牺牲,说成是被“颤抖的乡亲们铡死的”等等,这是“还原”与“恢复”吗?
对于反派人物,也在“走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去,将大邑收租院中的大麻库房添加个水牢,固然有失“真实”,但是近些年来,刘文彩却成了办学赈济的“善人”,连他的剥削尤其是这个“中将清乡司令”手中包括共产党人萧汝霖在内的九条人命,也“不许讲了”,谁讲,就“人肉”谁!又比如汪精卫,过去不讲他年轻时也曾行刺清摄政王的“英勇”,固然有片面性,但是现在呢?因为要“重新审视”,于是便把他的投敌叛国,同当年的行刺归为“一样的心路”,这便是“甘为釜山柴薪,造就革命胜利焰火”,就是“我不入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式“担当”。从马步芳到张灵甫、从陈公博到胡兰成、从张国焘到周作人,这种奇怪的“还原”,不是林林总总吗?
从不近人情的无限“拔高”,因为有欠真实,故不可信,所以应当“还原”。但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更不真实更不可信的“颠覆”——一个总是在两个极端上跳来跳去的民族,终究难以真正受人尊重。
【原载2016年1月7日《解放日报·评论》】
插图 / 董存瑞 / 佚 名
15.抗日英雄的故事 篇十五
尚志市现已八十一岁的老人王凤贤,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才九岁。当年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在珠河抗日的时候,王凤贤曾经给游击队送过两年的饭。
忆起那段历史,王凤贤对赵尚志不洗脸的印象特别深刻。赵尚志的不洗脸是出了名的,“连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还有什么脸啊!”这是他不洗脸的理由。赵尚志说,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会把脸洗干净。
一次,赵尚志迷迷糊糊地烧了两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凤贤就在一旁帮他敷毛巾,当她看到赵尚志脸上积着厚厚的污渍,就随手帮他把脸给擦了。赵尚志醒来发现自己的脸被洗干净时,恼怒而又无奈地瞪着小王,说了一句“这次洗脸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脸。”
抗日不改名威震敌胆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
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一九四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身高一米六抗日大英雄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可事实上赵尚志身高只有一米六二。
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生前的照片,是一九三二年八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
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一九三四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据抗联老战士孙亚山回忆,一次打仗的时候,两边枪都响了,赵尚志把匣子枪往后一背,骑在马上讲话。有人说,“枪子儿可不听你的呀!”他不理。过后有人问他为啥不开枪,他说,“枪子儿能打着几个?可是,一讲就是一大群啊!”
【董存瑞的英雄故事】推荐阅读:
故事英雄董存瑞07-26
董存瑞的故事读后感09-30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读后感06-24
英雄故事活动小结06-25
抗日小英雄故事11-09
古今民族英雄故事材料08-11
缅怀英雄事迹 讲述红军故事09-27
雷锋英雄事迹故事20字09-27
爱国英雄故事50字左右10-15
我心中的英雄——马龙-英雄的作文800字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