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戏进校园(精选8篇)
1.传统游戏进校园 篇一
沙河二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因此沙河二中各学科课程都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沙河二中,努力把沙河二中创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
二、具体工作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此开设书法、绘画、武术、太极拳、民族舞蹈、剪纸、笛子、葫芦丝、古筝、篆刻、象棋、围棋、茶艺等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美术、舞蹈为我校特色课程,不但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每年更是有不少同学以美术、舞蹈为特长升上大学。我校聘请国家级书法家张瑞峰老师作为书法校外辅导员,由省级著名青年书法家张乾老师开设软笔书法课,目前书法课在我校已经达到学生参与率百分之百。另外我校在初中部开设剪纸艺术兴趣班、高中部开设笛子、葫芦丝、武术、篆刻、古筝、茶艺等兴趣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条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为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使校园的每个设施都 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传递着传统经典的声音。整个校园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校收集传统礼仪故事、中华传统历史格言、名人名言制作成文化长廊,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每个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校园广播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广播大力宣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等等,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三)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的方法,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语文及班会等课程、教材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毛笔、钢笔、粉笔书法课,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国画欣赏等课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传承灿烂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为把我校创建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成立了“朗诵社”、“文学社”“棋艺社”等社团,开展多种活动,将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例如,我校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宣誓、唱国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并且要求各班在跑操前进行古文诵读,语文课前进行《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古人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 好行为在我校逐步掀起。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每年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会组织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革命歌曲比赛。另外我校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
同时,我校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好诗词比赛、成人仪式等,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三、今后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响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号召,下一阶段,我校将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例如戏剧等带入校园,同时也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将仅存在沙河的传统民俗文化“藤牌阵”带入二中、发扬光大,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二中发芽、生根。
在今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中,我校将始终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政治课教师、音乐美术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使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几多付出、几多收获。我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融合校园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还将不断努力,继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实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我们二中人的一份力量。
2.传统游戏进校园 篇二
一、乡土体育游戏资源的选择
乡土体育游戏项目繁多, 在开发时应从有利于开展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体育文化、切实保障安全等原则出发。
1. 调查收集
在传统乡土体育游戏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调查活动, 设计了《“三代人”游戏》调查表, 学校通过开展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活动进行宣传和指导, 通过调查表形式, 让师生、家长一起收集素材, 民间采风, 网上查询, 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所需材料一一详细记录下来, 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汇集到一起编集成册。
2. 合理筛选
要让乡土体育游戏在学生中流行, 必须对收集来的游戏加以科学筛选。在筛选时, 要把握适切儿童的原则。我们以“快乐童年, 童心飞扬”为主题, 将收集的游戏按照祖辈游戏、现代游戏、拓展游戏三类分成一百多个, 再将这些游戏细分为伙伴游戏、团队游戏、游戏擂台、亲子游戏、益智游戏五大类。同时, 为便于凸显实施目的性, 从艺术表现、人文渗透、科学探究、团队协作、集体对抗四大功能上做了对应。在筛选时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把握可操作性原则。目前已开发完成的经典游戏有石头剪子布、竹竿舞、跳房子、撞拐、踢毽子、打沙包、跳绳、拔河、抽陀螺、滚铁环、跳橡皮筋、解系绳、打弹珠等等, 这些游戏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且趣味性远远强于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内容。
二、乡土体育游戏资源的改编
为了让乡土体育游戏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和灵活, 并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在保持其特有的游戏风格的基础上, 对乡土体育游戏进行了改编与创新, 使之简单易操作, 且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1. 内容的改编
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 对游戏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跳房子”,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技能等情况, 画出不同大小形状的房子, 规定不同的跳跃动作, 分层次确定游戏的难易程度等。又如“丢沙包”, 可以是室外的抓人游戏, 也可以是室内的抓阄游戏, 亦可以代替体育课的投掷物进行投掷练习。“跳皮筋”, 可以结合竞技“跳牛皮筋”比赛内容, 加入更多的技巧动作进行改编, 成为一种课间操的新形式。
2. 规则的改编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活动初期以“滚铁环”项目的不同玩法为普及内容, 将铁环和飞盘进行结合, 开发了“车轮滚滚”“飞碟投篮”等20余种玩法, 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现在“滚铁环”游戏, 既可以比快, 也可以比慢, 可以定位在固定路线走, 也可以过障碍物、跳级, 还可以排成长蛇阵和方阵。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存在问题, 并加以修改,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激发了参与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
3. 材料的改编
乡土体育游戏中使用的材料十分简单、廉价, 一般来自日常生活或自然材料, 好多玩具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制作的。例如滚铁环游戏, 可以找铁环, 可以找类似的塑料环, 甚至可以用小号的自行车旧钢圈改造;还可以把铁环漆成不同颜色, 用来活跃气氛及分组或表示级别高低;踢毽游戏, 可以自己做纸毽、鸡毛毽、塑料丝毽等等;丢沙包游戏, 沙包是学生自己找来针线布缝的;花样牛皮筋, 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用喝完的易拉罐穿上绳子做成简易式“高跷”等等。在自制或收集民间体育游戏器材的同时,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动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三、乡土体育游戏的实施途径
乡土体育游戏走进我校, 走进体育与健康课程, 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合理穿插激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 适当安排相对应难度和强度的游戏,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课堂效能。游戏内容从走跑类到跳跃类, 从投掷类到攀爬类, 从平衡类到益智类, 从体能类到棋牌类, 从速度类到耐力类, 从力量类到柔韧协调类, 非常丰富。在形式上, 乡土游戏可以是单人项目, 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等项目;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的开展, 比如竹竿舞、牛皮筋、跳房子、拔河等;同样也有群体和个人的结合项目, 如丢沙包、老鹰抓小鸡、撞拐等游戏。在器材的准备中, 乡土游戏的操作显得比较简单, 可以是自制的沙包、铁环、毽子、陀螺等, 也可以利用废旧器材进行改造。这些乡土体育游戏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游戏,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
2. 有机渗透拓展空间——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
我们将乡土体育游戏有机渗透于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 合理地安排场地、器材, 有效落实晨锻和体艺“2+1”活动时间, 确保学生在校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效果。晨锻练习我们以技能类、奔跑类等身体素质类活动为主, 如接力赛、解系绳游戏、沙包类游戏、滚铁环、羊角球等小活动为主,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完成一天的学习。在大课间活动时间, 为解决场地小、器材局限的问题, 采用年级与年级之间交叉、同年级班与班错位的原则安排内容, 包括“竹竿舞”“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跳绳”“踢毽子”“拔河”“踩高跷”“抽陀螺”等多种活动, 每周、每天轮流交替开展。在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新玩法,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培养自主性、自信心、创造性等。
3. 紧扣主题提升内涵——在比赛活动中实施
学校分阶段、分层次、分年级、分班级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小比赛, 提高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将群体性的传统游戏融进比赛, 既增加学生日常锻炼的积极性, 又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如为结合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特色体育节”, 通过学生自创自编, 进行游园活动设计。也开展“乡土体育游戏吉尼斯”挑战赛等主题活动。这些竞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的潜能开发。
4. 丰富形式提升合力——在亲子活动中实施
3.大力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 篇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目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青少年迷失方向,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仍难落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基于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国画、民间工艺等各项活动,通过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4.传统文化进校园(范文) 篇四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思想、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总书记谈话精神,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与加强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发展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活动时间
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
(二)内容形式
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开展一次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人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推荐读物、读本,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2.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等开展讨论。并在各班之间进行评比。利用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校园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3.利用道德讲堂,举办系列讲座,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利用道德讲堂,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发挥道德讲堂文化育人的功能。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广大师生自觉和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微信公章号等媒介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知识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广泛宣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的情况。
(二)做好几个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为切入点,做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举行特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抓师生互动,做好示范。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干部要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带头研读经典,带头践行中华传统文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努力形成师生互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体师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篇五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案例
一、课题的提出
1、中华民族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读了《论语》、《孟子》,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宝库中,还蕴涵着这么多人类的精神资源。“儒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笃学之”强调了知行合一;“儒学”中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原清华大学教授扬振宁的父亲扬武之发现儿子数学和物理的天赋很高,可他不急于帮儿子攻读数学和物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文教育计划,这个就是扬振宁在中学时代以一个暑假将《孟子》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今日,八十多高龄的他还是如此儒雅、质朴、睿智,富有爱心,献身于人类幸福。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信仰和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犹为重要的作用。
2、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
进入新世纪,信息社会化和全球化更趋明显,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注重学校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经验的增长,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理解教育。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校“建设书香校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实施,是顺应时代“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学校共同价值理念,特别是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这一记忆的黄金期就理解、记忆、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会经久不忘,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把这些名篇佳作牢牢的刻在记忆深处,就能为他们奠定较为厚实的文化底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这种文化积淀会慢慢释放出浓郁的芬芳。总之,让学生在特定创设的教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想象,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心入脑,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完善人格、陶冶情感,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情感融入自主的生活学习中,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体验和谐与友善的快乐。
2、价值目标:在中华经典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体会感恩、博爱与智慧的魅力,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相互关爱,学会以“君子之德”树个人人格。做到:“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营造诗化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受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可以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熏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特殊的作用与价值,对于保持人的高尚道德精神,维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走进我校,楼内、教室里,书法篇、古诗古画篇、古文字篇独具特色,古朴典雅,书香四溢;留给各班学生经营与展示的“蔷薇园”、“百合园”、“杨柳园”、“海棠园”等班级文化展版,学生的“童心、童趣、童话”得以彰显。所有这些,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怡情怡心。同时,圣贤经典文图分布校园墙壁,使学生举步移目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第二阶段:设计活动内容,构建活动体系,让民族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田。
1、在“诵千古美文,传承中华文明”读书活动的研究方面,一是积极坚持每天早上的20分钟阅读和人文课前的2分钟背诵。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选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对课》„„,以及数不清的诗、词、歌、赋、骈文、戏曲、小说„„道不远人,让孩子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2、、在“多渠道传承民族文化,开设静心习字养心性、民族乐器陶冶情操、剪纸艺术提品位等特色课程的研究”方面,我们深知,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一生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一个人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过它的债务。养习惯还得先养心性。因此,学校师生坚持练习书法,在书写中体会汉字方块的意韵美。
学校的音乐学科把民族器乐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葫芦丝、琵琶、古筝这些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极具民族特点的乐器走进学校课堂。同时,利用课外活动和美术课时间,将剪纸融入课堂。学生在浸染高品位的精神氛围中,自信得到树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润,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走进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感悟德行人生。
1、诵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孩子们走进了中华经典诗文,走进了体现具有自我个性的阅读世界,沟通体验,用民族精神与美德感染自己。我校每年举办读书节,开展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中华民族志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博大胸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质朴;“羊有跪乳之义,鸭有反哺之恩”、“亲爱我,孝何难"的感恩之心„„一切的一切,融入孩子心灵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2、开展“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好书大家看”、“诵读交流”等活动。
“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之间的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好书大家看”、“诵读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其发展的深度、广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3、静心习字养心性,感受中国书法的意韵美。
我们深知,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一生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一个人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过它的债务。养习惯还得先养心性。因此,学校师生坚持练习书法,在书写中体会汉字方块的意韵美。
4、民族乐器冶情操,体验民乐的古韵美。
传统优良文化是国家的根,一个国家没有根是走不远的,为了让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粹,学校的音乐学科把民族器乐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葫芦丝这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极具民族特点的乐器走进学校课堂。使学生在浸染高品位的精神氛围中,自信得到树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润,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书香校园,英姿竞展,在活动中总结和提高。
学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导学生读写与活动结合,用各种形式抒发情感,展示才华。让书香校园散发更为浓郁的书香气息。各个班级制定各自的活动方案,并按照拟定的方案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把《弟子规》改编成童谣,让孩子在游戏中诵念,朗朗上口,既有趣又有意义;开展“成语故事大荟萃”、“课文朗读比赛”活动;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开展童谣和儿歌的擂台赛;写读书笔记、诗配画、办读书小报,开展童话故事会、辩论赛,用舞台戏演绎古诗文故事等等。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从资料的收集到整理,从征文到演讲的人员安排,从策划到主持等都进行了合理分工。孩子们从中不但感受到了实践的快乐,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从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孩子知识的积累,更看到了在各种活动中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和智慧在这里彰显,勤奋的态度、责任意识在这里得到培养。
孩子们在经过一系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后,心有所悟,情有所动。下面是他们所写的一些读书感言:
1、书是广阔的草原,书是博大的海洋,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充足,更是心的滋润。——301 李佳雨
2、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没有书籍就像轮船没有风帆,没有书籍就像泡泡没有颜色,没有书籍就像风筝没了线,我们能不热爱书籍吗?——302班 唐国梁
3、书,是心灵的翅膀,带我们飞向理想的彼岸——401班 岳芳安
一本好书,一句哲理,可以让你终生受益——401班 李杰
4、书让沉没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开朗,书为困惑的人指出最正确的方向。——404班 冉茜豪
5、喜欢读书的人,总在不断的成长,在书中你才会找到真正的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406班 陈瑶
6、如果您是西红柿的枝丫,那我们就是西红柿的果实。---408万 欣
7、读书能让人心眼明亮——504班 刘佑怡
8、书,让乏味无聊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趣!——602班 夏浩
9、书是阳光,照耀未来,书是雨露,滋润心房。——601班 周韵柔
10、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失去了书,就如同小鸟失去了翅膀,太阳没有了热量。—603班 魏雨
11、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我失望的时候给予我安慰;书,是我的好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606班 唐静
12、如果我是一条鱼,您便是那广阔的海洋;如果我是一棵树,您便是那温暖的阳光;如果我是一只鸟,您便是那茂盛的森林。---208夏欣妍
„„„„
虽然这些语言还很稚嫩,但通过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与积淀,经过经典文化的熏陶,人生哲理的点化,生活善行实践的引导,到一定时候,即使达不到出口成章,但对其写作、做人、做事都将会是大有益处的。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咋一看莽撞,实际上确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旷,有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因此,经过经典文化熏陶的孩子们,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有色小学
6.传统美德进校园实施方案 篇六
为深入贯彻县文教体育局《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决定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工作的新途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活动主题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活动内容
本学期“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活动主要内容是“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小小传承人” “歌唱祖国活动”活动。
(一)“小小百家讲坛”
各班级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课程内容,阅读经典读物,通过课堂学习和晨会、班会、队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开展诵读,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演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墨香书法展示”
全面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粹,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寻访红色足迹”
各班级要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组织学生年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到革命历史遗址左权墓扫墓祭奠、一二九师司令部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我军的历史和使命,了解革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四)“小小传承人”。
组织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并动手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产品,争做非遗的小传承者。通过各种形式,将家乡的非遗文化广泛传播。通过传承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五)、“歌唱祖国”活动
引导学生歌唱“中华好少年”爱国主义歌曲,通过课前课后合唱、国旗下演唱、主题班(队)会、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方式,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美好生活、歌颂各族人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宏大声势,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 3月12——3月19日)学校将利用年级集会、操后点评、广播站、校园网、橱窗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讲开展。
第二阶段:实践实施阶段(2018 年 3月20日-2018 年7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方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德育主题文化活动,传播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美德。1、3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将“学雷锋”活动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相结合,长期广泛 地开展相关活动。
2、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庆‘六•一’讲故事、演讲比赛”。
3、开展校园“十星”评选活动,校园”小明星“优秀事迹报告会、表彰会等。
4、结合“清明节”、“七一”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红色歌曲大合唱、开展到左权墓扫墓祭奠、寻访革命老前辈等系列革命教育活动。
5、结合“端午节”传统节日,继续开展“我们传统的节日”活动,并大力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6、开展“墨香书画作品展示”活动,各班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国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热爱传统文化艺术。
7、在校园橱窗上开辟“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专栏,长期进行“传统美德有奖征文”活动。
第三阶段:阶段性总结表彰(2018 年 7 月)学校结合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对“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进行阶段总结,并表彰奖励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
五、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 长:靳井卫
副组长:郝食堂 杜朋广
成 员:关陆红 刘向平李姣姣 杨荣花 李玉凤 索振文 张智慧 李淑平高利利
六、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学校充分认识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教育活动的意义,把此项工作列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学校领导小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学校主抓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的浓厚氛围。
2、加强宣传报道。学校要通过广播站、校园网、黑板报等及时宣传“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7.传统游戏进校园 篇七
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
不少学校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会某项技能或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现实化功利化的理解, 忽视了传统文化在诸如母语修养、文化精神传承、人格教育、民族认同等深层次上对个体的影响。其实,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 由于交通、通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地球村”已经成为现实, 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全世界发生的几乎任何一件重大事件, 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见证;经济一体化更是让整个世界“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 世界的一体化程度越高, 人们就越需要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曾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 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而是文化的区别。”[1]世界越同一, 文化冲突越激烈;世界越是在其它方面同质, 就越会追求文化上的异质, 文化上的差异让这个“大同”的世界“大不同”。在后殖民时代, 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保存自身的独立性, 非常强调保持民族自身特色, 放弃民族文化无异于自我殖民。
其次,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最重要的也许是唯一的标志。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就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 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2]周和平也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 要从娃娃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个独立的民族, 它不仅具有人种学上的意义, 而且具有文化学上的意义”。[3]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 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无根的民族, 而特定的民族性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确证。
最后, 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特定时代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方面是我们这个民族终于摆脱了困扰两百年之久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另一方面又是对过去轻视扬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拨乱反正。整个20世纪, 中国曾经两度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一个时期是“五四”, 一个时期是“文革”,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毁灭性摧残。不仅物质文化被当作“四旧”“破”掉, 非物质文化包括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都被贴上“封建”的标签而被“反”掉。“文革”的灾难是一个无根民族的必然选择。但即使在传统文化差点遭遇斩草除根命运的极端年代, “读经”、“尊孔”的声音一直不绝如缕, 延续至今, 文化精神始终如一股暗流在地底涌动, 一旦偏激的情感归于理性, 我们又会返身追寻那些逝去的传统。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序言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这对文化的特点及传统文化的功能是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的, 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几项传统手艺那么简单。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为了让民族的下一代很早就接触本民族的文化, 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让这一优秀文化“国脉传承”, 让这一民族“生生不息”。
二、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校园
“文化”一词具有极广的涵盖性。钱穆认为:“人类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 就叫它做文化。”[4]也有人认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都属于文化。”[5]而“传统”一词又无明确时间上的起讫, 今天以前都为“传统”。“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不确定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混乱, 进入校园的“传统文化”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针对这一现状, 李长春同志曾做过批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宝库, 应予发掘, 至于哪些内容, 如何使用, 可组织专家论证。”看来这一问题具有共性并且尚未得到解决。因此, 哪些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并适合进入校园应该有一套考量的原则及标准。
1. 体现民族及地域特色。
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所以在选取校园的传统文化形式时要以体现民族特色为基本出发点。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所以体现民族特色既包括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色,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应该体现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 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具体而言, 如京剧、武术、书法、锣鼓、剪纸等属于整个民族的艺术, 而如地方戏曲, 土家族的摆手舞, 彝族、白族等民族的火把节, 苗族的傩戏等则主要体现的是各少数民族及地域特色。《京华时报》2007年11月22日在一篇题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老北京吆喝进课堂”的报道中, 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将“臭豆腐, 酱豆腐, 韭菜花, 酱黄瓜”这些老北京的吆喝声也当作传统文化请进校园。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因为这仅体现了某些行业少数人的特色, 没有达到民族及传统的高度, 将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妥当。
2. 体现传统性。
并非一切文化都体现了民族精神, 从而具有传承价值。“传”是指文化的延续性、传承性, “统”指的是这些得以代代相传的文化背后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换句话说, 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正在于其时间性。恰如钱穆所言:“凡所谓文化, 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 凡文化, 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义。”[6]从这个维度考辨, 传统文化应该是那些割舍不断、历久不衰的东西, 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之物。如前一阶段争议颇多的进校园的京剧选段问题, 以此观点衡量, 自可得出清晰结论。两会期间, 梅葆玖、郁钧剑等42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的提案, 认为选定的15首曲目“样板戏”太多 (达9首) 。笔者并不认为“样板戏”属于“传统文化”。因为“样板戏”仅仅借用了京剧的壳, 而且恰恰是在割裂传统文化的背景上产生的, 不具备传统文化之“统”。
3. 凸显现代价值。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检视与反思, 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漫夸耀以自悦”, 而在于对其加以合理的继承与现代性改造, 使“其新者日新, 而其古亦不死” (鲁迅:《摩罗诗力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 理想的“人”应该是身体与灵魂、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 吸收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有助于人的自我完善。真正有价值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落后的、暂时的、无价值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之流的汰洗的, 所以真正能够留存的一定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传统。鲁迅说过, 烟枪、姨太太都是“传统文化”, 但与发展的时代不相容, 自然应该当作“糟粕”抛弃。而那些承载着传统思想的典籍、充满民族智慧的艺术、体现民族精神的活动都因为符合现代价值而应该继续传承。如《论语》中的思想, 被不少海外学者视为可以解决信仰危机、道德建设、人际关系、政治民主的灵丹妙药, 虽不无夸大, 但足以证明其并不过时, 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而这些都是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如果从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三方面对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加以考量, 我们自然可以选出那些可以传承、值得传承的文化, 而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管它鱼龙混杂, 我自方阵不乱。
三、传统文化在校园应该如何传承
毫无疑问, 学校是最恰当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从词源学的角度看, “文化”的“化”本来就有教行迁善之义, 《礼记·中庸》中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将“化”“育”并提;而《易·贲卦·象传》中也讲:“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所以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极佳的教育过程, 而且, “化”还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不可否认, 现在中国中小学课业负担相当沉重, “重得让人心疼” (两会代表语) , 再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会不会成为学生的新的负担呢?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 二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大化。就现状而言, 绝大多数学校对这两个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不少学校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 抖抖空竹、学学剪纸、办几次成果展似乎就是文化进校园的全部, 这显然看轻了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威力。
如前所述, 教育的核心是“树人”, 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华的积淀, 具有“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进校园, 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 日熏月陶, 久而久之, 自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扎下根来, 支撑他们健康成长, 构建他们的完美人格。当然, 这里有一个前提, 就是我们不应将传统文化仅仅等同于一些器物或表现形式, 而是要从这些形式里挖掘出传统文化精神。如著名文化学者殷海光所言:“一个壶并非文化———所谓文化者乃在器物背后的观念。而祈祷和礼仪只不过是一个文化观念之可见及的表现方式而已。”而“观念一词包含这些范畴, 例如态度、意义、情操、情感、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关系、组合……”[7]遗憾的是, 不少学校由于缺乏文化自觉, 将重点放在了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上, 忽视了这些形式“背后的观念”。武汉市“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 选取威风锣鼓、舞龙、腰鼓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占了相当比例, 但在与这些学校这些项目负责人的交流中发现, 极少有学校是有意识去作出这些选择的。其实, 如果能将它们与学校的某一理念结合, 传承的主动性必然要大于被动性。比如武汉市珞狮路小学在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时, 就力图将文化传承与学校的“尚美”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课题组认为, 锣、鼓、舞龙都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 并且需要有相当体力方能完成。在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希望在掌握这些技艺的过程中, 也能帮孩子们塑造一个健康、挺拔的身体, 以实现“尚美”中的“美体”目标, 并且要在这些躯体里培育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向上的种子。如鲁迅所说的那样, 一个民族, 如果精神“愚弱”,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 在威风锣鼓中, 如果锣鼓是民族文化形式, “威风”则是民族文化精神;如果舞龙是传统文化形式, “龙的传人”则是深蕴其中的体认。这样, 民族文化滋养下的“美体”就是有着民族浩然之气内外兼美的“体”了, 而通过诵读传统经典如《论语》等, 又可有针对性地实现“美言”、“美行”、“美心”的目标。这样的结合, 既传承了文化, 又强化了文化的育人功能, 不失为一项有益的探索。
由此看来, 由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所以, 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并不矛盾, 如果加以调适, 还能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总之, 在目前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重提传统文化传承, 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在轰轰烈烈的背后, 如果再能对为什么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这些根本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必定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摘要: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但在轰轰烈烈背后, 对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进校园,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能够进校园, 以及传统文化在校园如何传承这些根本问题却缺乏深入思考。本文指出, 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及民族自省有关;而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并能凸显现代价值的文化方可进入校园;传承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理念并不矛盾, 并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传统文化,根本问题,冷静思考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1998:6.
[2]鲁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 1988:88.
[3][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455.
[4][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231.
8.传统游戏进校园 篇八
走进新桥小学,阵阵传统文化的熏风扑面而来,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小学生人人会说《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会背诵古诗文;学校校园、教学楼墙壁上悬挂了精心制作的竹简式圣贤、先烈的名言警句、唐宋诗词100多条,还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文房四宝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如入芝兰之室,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行为受到规范。在这里传统文化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凸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因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集体、“自治区教科研基地”;海区“创一流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自编校本课“国学”教材
新桥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有1——6年级24个教学班,65名教职员工,1160名学生。该校近年来,在“依法办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争创一流”的思想指导下,除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外,大力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国学”教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国学”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在一味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育的今天是十分需要的。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需要。“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论述,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是一致的;与开展“三好、四不、五个做”教育活动也是一致的。它是当代青少年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人存身立世、修身养性的不二准则,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好启蒙教材。
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又刻不容缓。2004年寒假期间,学校责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编写组,根据1——5年级(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始从浩瀚的经典中选编教材进行试行。后每年一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剔除糙粕,补充精萃,终于于07年秋修订完善,一套(1——5年级)装祯一新、图文并茂的“国学”教材与师生见面了。教材除附有注释外,还在每节课后安排了“我会朗读了、我会背诵了、我明白意思了、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四个自我评价板块,做到层层推进,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倡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国学”的内容各册不同,一年级本以《三字经》为主,二年级本以《论语》《道德经》为主,三年级本选编《宋词》,四年级本选用《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五年级本则从《诗经》、《中庸》、《楚词》中节选,(6年级本正在编写中)。六个年级在学习以上述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古诗词160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读、会背,尽量作到能够理解。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和作法
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更重要是需要一支过得硬的语文教师队伍。为此他们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为“国学”进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学”进校园,教师需先行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学习“国学”,用以闻道修身,教师应率先从自身学起,作起。所以打造一支志趣高雅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发挥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的首要目标: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为此,他们首先抓了教师的读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国学”经典及当前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杂志和中央的教育政策,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坚持写读书笔记,仅2007年教师共撰写“国学”教学体会、扎记等文章达540多篇。有的老师在读书感悟中写到:“当我浸沉在经典名著中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长期形成的职业倦怠在请新的诗情画意中得以消除。”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他们还重点抓了“两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和“诗词教学备课比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教师中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儒雅风”的氛围。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风格,在语文课教学中做到了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生动活泼,成了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之一语文老师狄文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我上大学时就已学过,当时只是背诵而已。但今天为了教好学生,就要重读细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为人师表的我就应‘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要把学生的困难、问题放在首位,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国学”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学校规定,每两周上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按校本课教材授课。鼓励学生创造各种诵读形式,形成师生互动。有的将古诗词配上古筝、歌曲、舞蹈,有的与琴棋书画结合,利用一切可增强记忆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学校定为学“国学”活动月,用不同方式进行集中展示。朗读中可一人读,也可两人、三人或全班集体诵读,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举办一次古诗文、名言诵读大赛。还倡导学生自办“国学”手抄报、诗文配图,5——6年级则倡导学生自编诗集,或选编或自撰,或一个人办,也可几个同学合办,充分展现小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写作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达到文道结合,以文引道的目的。他们还开展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活动:如“走进贤人,了解历史”“学历代贤人,作最好自己”等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不尚空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校坚持“四有”“四不”“三保证”的原则:即国学课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不免强,不做硬性要求,不留作业,不考试;保证诵读时间,保证篇目落实,保证形式多样。但总的原则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首先是重读,以后在学习成长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实践。虽然采用“四不”原则,但对平常所积累的知识,可以进行单项检测,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一时间诵读古诗文成了学校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国学”魅力无穷, “国学”培育当今英才
通过将近四年校本课“国学”教材的研发、授课,达到了师生双受益的目的。学校的语文教师通过编写、设计、实施评价“国学”课教学的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自身文化素养、教学风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一本教材套牢你,课堂教学是唯一,一种模式教到底”的陈旧观念,校本课“国学”教材的开发,让教师都参与了进来。
六年级狄文莲老师说:“通过‘国学课的教学,我对道家、儒家派关于做人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关切的心情,道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用我的感悟教学生在学习中从中感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的受益将是终生的。”六年级王冬梅老师说:“我共组织了三次古诗文大赛,都是自己亲手编排而且每次都有提高,并取得满意的成绩,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古典文学水平,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称道。”五年三班韩艳玲老师说:“古文、古诗词艰涩难懂,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很受学生欢迎。几年来,我总结出了‘国学授课的体会是:首先让学生走进‘国学可暂不理解,但应会背诵;尔后是体验‘国学,经过不断学习,温故而知新;再就是实践‘国学,教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是受益‘国学,不但自己理解,还能举一反三,用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作文能力。”刘晶老师说:“初中生普遍认为古文最难学,我们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校本课,让学生先接触、到感兴趣,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古文学习打好了基础。”
通过“国学”学习,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迅速提升,知识面逐步扩大,自信心明显增强。该校五年三班同学潘鹏宇现在己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和部分古诗文,他与丁文会同学现场为大家熟练的背诵了“岳阳楼记”“陋宝铭”及“悯农”等诗词赋。他说:“以前自己贪玩,心思没用在学习上。但从上了‘国学课,我懂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从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五年级学生赵硕说:“我读了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我坚定了向前辈学习,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六年四班的王金重同学说:“我学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后,又看到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党中央,并得到来自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学生,国家有难应做出贡献,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六年三班侯广文同学说:“通过‘国学的学习增强了我对‘国学的兴趣,我办了《闪烁的诗篇》诗集,收编了今古童谣、手抄报的内容,诗集图文并茂,增加了我的知识和制作能力。”还有不少同学都用不同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孩子们从小掌握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国学”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顽皮的孩子变得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乐于助人、孝敬师长和父母。许多同学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已能写文言文作文,作文水平明显进步,也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通过与家长一同学习、诵读古诗文,还起到了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品味的作用。
在三中任教的学生家长李老师说:“学校开展‘国学课是教给孩子怎样做人的道理,我的孩子没学‘国学前有空就去上网,学了国学课后有空就念、背,还自己写诗,帮我们干家务活,我觉得您们教孩子走上了正路,我举双手赞成。”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国学”课最大受益者是教师,而实施后的终生受益者则是学生。
有诗曰:
尘封古籍卧龙蟠,国学今朝进校园。
稚口声声《论语》吐,素垣处处《子规》言。
潜心闻道顽劣少,克己恭行仁礼蕃。
【传统游戏进校园】推荐阅读:
传统体育进校园简报07-25
传统文化进校园资料09-16
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10-07
感恩节传统游戏10-05
校园趣味游戏策划方案08-26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06-24
传统祖国06-22
弘扬传统美德07-04
传统书信07-08
传统婚礼主持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