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4-06-29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用8篇)

1.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篇一

附件3

建议项目范例

(项目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目标与任务

(一)项目研究目标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3~6家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综合性技术转化基地,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集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卫生技术体系。

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基础数据: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建立适当的卒中二级预防督促和宣教体系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适合国情的抗栓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

3.疾病诊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并制订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选择可有效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临床治疗,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推广到其它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打好基础;

4.疾病治疗:①脑血管病:将推广与转化3~5项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2~3项关键技术;使示范区医院治疗关键绩效指标达标率较前相对提高5%-30%。其中溶栓比例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抗血小板应用比例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50%。卒中复发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2%。初步建立国家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形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基地的转化模式。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建立1~2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技术的研发、推广、示范基地,提高神经外科整体诊疗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二)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和技术路线 1.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

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所急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后,将首先启动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工作,以疾病的早诊早治、个性化治疗和微创诊疗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基础数据、预防干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4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

(1)基础数据

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以网站为中心,将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项目组成员用户、医生用户、患者用户的不同权限,开放相应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任务监督、财务监管、成果共享、定期网上汇报项目进展、远程会议;医生网上培训、多媒体形式的技术推广;患者疾病宣教、网上会诊、网络随访等内容,将其打造成面向各级终端的服务型网站,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

本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的原则,初步建立包括群众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早期临床干预等环节的以疾病早诊早治为核心的预防干预体系。

① 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转化与推广应用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高危人群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作用。本研究预计在全国15家医院建立示范基地,入选2000例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分即ESSEN评分≥3分),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以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路径。

②抗血小板规范化治疗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规范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的抗血小板药物。建立包括10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10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登记研究,并进行1年随访工作;了解目前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患者结局事件复发的相关性;建立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明确不同病因亚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如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形成适合国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规范用药。

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主要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试验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与单阿司匹林用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3个月内发生或再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出血性)风险的作用;比较两种治疗组的安全性。预计研究在全国80家中心展开,入选2000例受试者。

(3)疾病诊断

选择国内3~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15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制定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的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指导个性化治疗;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仔细研究比较,选择国内外应用基础研究中已有共识的几种与垂体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的几种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分别选择100例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患者,通过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标本DR2-L、DR2-S、ESR1、PTTG和SSTR1~5表达水平,按照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将病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统计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患者预后间的关系。

(4)疾病治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的现状,以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为核心,进行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相关技术三个方面相应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逐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

①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40家三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推广与示范3~5项基本成熟的符合循证医学指南的适宜技术,并联合2~3家大型神经内科中心,研究、转化2~3项脑血管病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的提升。

A.rt-PA溶栓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完成登记溶栓病例信息600例,评价质量改进策略效果;提高溶栓比例及规范应用程度,降低致残率,降低溶栓出血率;3h组与3~4.5h组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否相当,为更新中国指南提供证据;研究能够良好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来帮助筛选适宜溶栓患者。

B.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及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包括: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干预手册和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稽查指标与流程;同时,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包括评价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的效果以及对医疗机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技术转化推广,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8000例患者登记,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C.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与推广

3年内通过对10家示范基地医院推广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技巧,拟完成病例10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基本操作常规。

D.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临床资料并组织专家分析、讨论,初步制定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技术规范,3年内通过在10家示范基地医院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常规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指南。预计临床应用研究在全国10家神经外科中心展开,入选病例1000例。

E.急性动脉瘤性颅内出血介入治疗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并通过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动脉瘤性脑出血病例5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指南,并在全国推广。

F.新型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指南。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各250例(两组共500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总结和推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

G.不同栓塞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性价比及疗效的综合研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最昂贵的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价格中等的进口裸弹簧圈,和廉价的国产弹簧圈)的细节化技术指南;然后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家单位的平诊动脉瘤栓塞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50例,分别使用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进口裸弹簧圈,国产弹簧圈。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总结和推广性价比最高的栓塞材料使用方法;将该技术进行推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及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选择国内4~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 5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依据选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行长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制定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并对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筛选、规范、整合,按不同种类疾病特点,个性化分析,评估各种微创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将其结果在10家省级医院首先示范与推广。

A.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垂体瘤的规范化治疗

首先组织专家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包括: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内分泌化验结果,对病人进行总体评估,然后分别行手术(神经内镜下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开颅手术)、药物或放射治疗(普通放疗和γ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根据WHO标准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病人症状、体征和术后影像学和内分泌改善情况选择相应辅助治疗。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000例垂体瘤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组内所有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评估规范化治疗的远期效果。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标准化的垂体瘤诊疗操作规程。

B.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a.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

总结已有经验,组织专家探讨并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初步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规范,多中心选择1000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组患者均严格依照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接受标准化诊治,对照组仍沿用传统诊疗方式,通过对全体入组患者的随访,比较两组在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后期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评估各项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整体治疗规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所获成果向10~15家省级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

针对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包括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每种技术的有效性、风险性。各选择500例病人,并选择相应对照组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保证手术安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b.神经内镜技术

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改进颅底重建技术,采用术中选用多层复合材料修补鞍底的方法,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使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将该操作规范在5-10家医院中推广,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降低医疗费用到原有水平的2/3。

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400例颅底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通过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明显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复发机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脊髓内镜的应用

针对国内脊柱、脊髓内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初步评估脊柱、脊髓内镜应用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完成神经内镜下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椎间盘切除手术共100例,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中大规模开展脊柱、脊髓内镜手术,减少病人创伤奠定基础。

c.γ刀技术

总结分析10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治疗资料(良性:听神经鞘瘤、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脑转移瘤),初步制定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选择多中心1000例连续接受γ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照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并对本组患者肿瘤变化(MRI检查)、症状缓解/恶化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长期跟踪随访,评价γ刀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该规范的推广应用,将使γ刀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d.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示范点

针对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水平地区差异大,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操作精细、掌握困难、须经长期培训的特点,通过建立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进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各种培训班的举办,发挥大型神经外科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效应,长期、持续的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计划每年培训20~40名神经外科医生,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各占1/3。

重点选择国内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医院,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分布特点,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推广示范点,主要面对地区内神经外科医生,定期举行本地区范围内的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有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派人进行扶持、指导,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单位的辐射效应,使神经外科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流程,使示范基地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较常规治疗降低卒中复发率2%以上;降低病死率2%以上;降低致残率4%以上;

2.建立包括15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分层治疗操作规程,使研究单位抗血小板应用比例较前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也相应明显提高。

3.建立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手册,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0%。

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溶栓操作规程;建立中国溶栓技术转化网络,开发并完善急性卒中电子病历和溶栓绿色通道电子化流程管理软件;出版发行溶栓治疗专著一部,溶栓培训光盘一套;使参研单位溶栓比例较前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

5.通过改良Delpi法和基于国家医疗登记数据库数据开发形成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登记较上一各项关键医疗考核指标相对提高5%-30%;

6.制定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10%和复发率降低10%;

7.制定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治愈率提高10%;

8.制定颅内动脉瘤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进行各种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评价,分别对急性SAH病人、高级别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推广。

9.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生存率相对提高5%,致残率降低5%。

10.以垂体瘤为模板,建立脑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规范,使使垂体瘤的总体治愈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在10家省级医院推广脑肿瘤标准化、个性化诊疗规范,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需要的神经外科人才; 11.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和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指南,降低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使示范区医院手术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致残率由目前的60%降低到50%。

12.建立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诊疗规范,明显降低因手术带来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3.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和颅底重建的操作规范,使手术死亡率、医疗费用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

14.建立γ刀治疗中枢神经肿瘤的操作规范,使γ刀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使之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15.评估不同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建立针刺对中风疗效的科学判断方法。

(二)主要经济指标:如技术及产品应用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益等; 1.制定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的技术指南。在不影响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基础上,使治疗费用降低15%。

2.通过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将间接获得深远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资源,使更多的劳动力能重返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等; 本项目将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6家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和多家共享的资源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基地建设,将之建成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行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各省市重点实验室机密衔接,良性互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全面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神经科学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各参研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并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最后形成自上而下的以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省级、地区级医院为中心,以区县和社区医院为基础的示范转化模式。

1.脑肿瘤个性化治疗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收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库,推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类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

2.神经内镜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09年建成。负责建立国人神经内镜解剖数据库,研究、转化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包括神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颅底重建技术的研究,脑室系统病理条件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规律的研究等。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转化医学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机制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包括高压氧、磁刺激和针灸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4.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转化、推广和应用。

5.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研究、评估和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显微神经外科技术、γ刀技术、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

6.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数据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四)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就需要神经内、外科与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推动学科融合,产生新型的边缘、前沿学科。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的

新型高素质人才,充实国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带动神经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神经内、外科疾病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科学的全面发展。

通过每个项目单元、子课题的顺利实施,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最终形成符合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重大问题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体系。

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内的社区培训,培养社区医生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知识,发挥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初步建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研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临床和科研协作网络,建成一批转化医学培训基地,加快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我国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复合人才。通过技术转化研究与应用,形成不同年龄层次的技术骨干队伍。

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篇二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移交成都市政府九年来, 医院的技术水平、病员数量和综合服务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医院管理体系完善, 科室设置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已经形成了省、市、院三级重点学科群和一批特色专科:骨科是省、市两级医学重点专科, 西南地区第一家创伤骨科研究所———成都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在医院设立;呼吸内科、泌尿外科为省重点专科;内分泌科、胸心外科为院级重点学科。在近千名员工中, 有15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120余名博士和硕士;70余人在全国、省、市各专业的学术团体中担任正副主委、常委以及委员, 拥有一批省市知名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学术技术带头人。

医院环境优美, 交通方便。目前开放床位800余张, 拥有1.5T磁共振、128层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骨科导航系统、脊柱微创手术系统、泌尿碎石净化系统以及各种先进的内窥镜、腔镜等超过2亿元的高端医疗设备, 同时还建有电生理室、超低温骨库、动物实验室、临床内分泌实验室和消化实验室等。创伤及复合伤急救、呼吸重症治疗、高难度骨科手术、中医康复、泌尿系微创手术、前列腺癌早期诊治等技术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遵义医学院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四川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 长期承担遵义医学院、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临床教学任务;内、外、急诊、影像、检验等14个学科是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年来, 医院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十余项, 开展新技术300余项, 出版医学专著多部。医院高起点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多次举办国际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与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哈雷维滕博格医院、汉斯肺科中心等德国医疗研究中心互派医师参访学习。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篇三

——编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于1936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副教授280余人。院内设有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以及15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4个博士后点。在心脏、肝癌、肾脏及肺部疾病诊治方面处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地位。

现任院长杨秉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评议组召集人。

重点学科(国家级和上海市领先项目)

1.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长陈灏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所长葛均波

医疗特色有:①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②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③心电生理、病理检查;④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⑤心肌炎、心肌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⑥心脏超声检测和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状况、心功能评估。

2、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所长汤钊猷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所长叶胜龙

研究所由肝外科、肝内科和实验室组成。以外科治疗为主.兼内外科、中西医治疗为特色。目前拥有60余张专科病床及面积达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疗经验,疗效居国际领先水平。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的诊

肝肿瘤科病种: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肉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包虫病、肝脓肿、肝炎性假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3.呼吸科(内设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

科主任何礼贤

副主任蔡映云

所长何礼贤

副所长瞿介明

医疗特色有:①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②呼吸衰竭的抢救与康复;③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④介入和腔镜诊治技术等。

专家门诊地点:上海市斜土路1609号(电话:64041990)。专家有时因故不能应诊,请以门诊部挂牌为准。除上述三科专家坐诊外,另有40多个专家门诊,由各科教授或副教授应诊、时间安排请在网上查询。

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地点:上海市枫林路侣0号内1号楼底层大厅)

24小时电话预约:64041990--2008(语音电话)

接待电话预约服务,挂号费100元,其他收费同普通门诊。—般检查优先完成,特殊检查优先预约。

体检服务

(电话:64037987,负责人:陆文珍,联系人:舒水仙刘德珍)

基本内容:①内科、外科。泌尿科、五官科、眼科常规体格检查;②化验项目:GPT、HBsAg、AFP、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小便常规、大便隐血;③特殊检查:日超(肝、胆、脾、肾、胰)、心电图、X线透视和摄胸小片。由教授写出书面结论,共收费131元。

添加内容:血黏度,每人80元

CEA(消化道肿瘤指标),每人10元

乙肝病毒两对半,每人60元

乙肝病毒三对半,每人254元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每人13元尿酸,每人5元

血型,每人10元

血常规,每人18元

低密度脂蛋白.每人15元

高密度脂蛋白,每人15元

PSA(前列腺肿瘤指标),每人80元X线胸片,每人64元肝功能全套.每人86元

CDS(脑血流图),每人200亓血脂全套,每人120元

妇科检查,每人23.50元

(口腔检查或治疗酌情收费)

上述体检内容均须事先预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该院体检

远程医学服务

已与全国14个省(自治区)、市、县近200所医院建立疑难杂症远程医学服务。病人可以在当地申请远程会诊,由当地医院将病人有关资料输入软件,再与中山医院远程医学服务中心预约会诊时间。在约定的时间,双方在电脑上共同分析病人的资料,讨论诊断和治疗问题。一般情况下,解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或者对已经明确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确认。远程会诊意见的处理原则是:会诊方提出建议或意见,收治病人方仍应对医疗负有全责。收费按会诊的科目而定。联系电话:021—64041990—2146(中山医院为各地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名单,可在中山医院网上查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办公室主任:臧兰玲

网络中心主任:蒋金根教授

网址:www.zshospital.com

4.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篇四

为解决“无依托单位”科研人员依托复旦大学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规定并结合复旦大学实际情况,经申请人提出申请、其工作单位同意、项目实际依托院系同意并落实联系人、医学规划与科研办公室同意,现就XXX依托复旦大学申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成如下协议:

一、申请课题名称:XXX,课题类型:XXX。

二、XXX承诺,在申请书中提供的各项信息真实、完备。在项目申请和执行期间,本人愿意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并遵守复旦大学相关管理规定。

三、XXX工作单位声明:本单位已对申请书内容进行审核,各项信息准确、无误,申请书内容中不存在侵犯本单位内部信息、知识产权或商业机密。本单位支持并同意XXX在与本单位劳动合同的框架下,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执行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保障条件:复旦大学XX院系同意作为项目实际依托院系,指定本单位在职人员XX参加该项目申请,并作为项目联系人,及时传递学校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保持信息沟通畅通。XX院系承诺,如项目获批,将在执行期间给予实验条件上的资源保障。

五、经费管理:各方一致同意,如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经费应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财务处的管理下使用,不得转入申请人的工作单位或其他单位(含合作单位)。

六、知识产权:根据科技部、财政部2002年3月5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若申请项目获批,该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论文、专著、获奖、专利等)归复旦大学所有。

七、违约责任:获得批准的项目有以下情况,复旦大学有权根据《复旦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及相关项目管理办法提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予以中止,情节严重者可提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予以撤销,并追究负责人及其工作单位的相关责任:

1、未正常开展科研工作,项目执行不力的;

2、未按时提交进展报告的;

3、执行期发生弄虚作假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

八、争议解决:在项目申请和执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由各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处理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解决。

附:工作单位同意函(含对申请材料审核意见、对申请人工作时间保证、对知识产权归属的认同等)

各方签字、盖章

项目申请人:

参与人/联系人:

工作单位(盖章)

复旦大学(盖章)

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篇五

与时俱进 创建舒适口腔

★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重庆市“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单位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基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前身为始建于1892年的“重庆宽仁医院”,是一所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院。

医院现有开放床位1300张,年门诊量约百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3.5万人次,年手术量1.2万余人次。拥有价值3亿多元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医院现有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31个,并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职教授、副教授300余人,有博士、硕士生导师140余名。有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就有20余名。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工程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国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设在本院。

近年来,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设有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重庆市心律失常治疗中心、重庆市微创外科中心等11个市级医学中心,广泛开展移植技术、介入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微创技术等特色技术,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医院每年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和本科生近千人,有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市重点学科12个。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38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逾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68项。主办了《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及《肝博士》。创建于1928年的口腔科作为本院重点发展学科,现承担重医多层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负责国家卫生部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等市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

作为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利用位于解放碑的优越地理位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全力打造成为重庆CBD标志性城市医院,并正规划建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国际医院,向国内一流医院的目标迈进。

百年宽仁 关爱生命

1、重庆第一家医院落成

1891年美国人马加里医生(Dr.Games.H.Mecaitney)和一名英国伦敦传道会的医生来到重庆开展医疗工作。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一座崭新的医院于1892年10月落成。于10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这座医院四栋中国式建筑,是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设有一间普通病房,两间私人病房,有药房、换衣间、厨房和食堂各一间。这就是医院最初的雏形——宽仁医院。

2、培养中国医学生

医院有内科医师、外科医师、牙科医师、教师以及建筑师和管理人员。四个学西医的学生在四个精通汉语的导师指导下学习解剖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1892年共收治男病人320人,女病人24人,做大手术113人次,小手术217人次,补牙5人次,拔牙122人次。

3、宽仁男女医院相继成立

1902年,在“妇女国外传教协会”的主办下,由美国人甘博夫人捐资5000美元建造的甘博纪念医院开业,这是一所专门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医院,中文名称叫“宽仁女院”。1903年7月,一家崭新的专为男病人治病的医院落成。

4、医院建设发展迅猛

1925年11月马克思·金初锐院长任职后,先后聘请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华西协和医学院毕业的中国医生来院工作,并选派一些医生到北京、成都进修培训。两个青年人被培养成为实验技术员,并建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医院化验室。

建院初期的住院部

宽仁时期的建筑

欢送金初锐院长夫妇返国

建院初期的病房

学术为本 临床为用

2011年5月9日至10日,我院开展第一届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比赛,为医院改革临床教学考核方式,逐步开展OSCE(客观结构化考试)考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4月13日,经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论证和实地考察后,我院申请建立“超声分子影像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批。

2011年4月12日,国家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在市经信委尹华川副主任、易小献处长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莅临我院视察信息化建设情况,对该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高度评价。

2011年2月24日,德国驻华使馆中国地区医务官Reinhard Krippner博士莅临我院进行考察访问,对我院医疗技术水平及设施、设备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11月19日,由台湾国民党中常委、“立委”廖国栋先生率领的台湾医疗界、商务界精英代表组成的访问团一行到我院康复理疗科进行了参观访问,并诚挚地表示愿与附二院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愿望。

2010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助理蓝柯研究员带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员一行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

争先创优 服务于民

2009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期间,我院口腔科与高露洁公司合作开展了“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咨询”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的市民进行口腔健康宣传和教育,受到市民欢迎。

2010年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我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关注震区一线的救灾进展。迅速组建一支20人的救灾小分队,并24小时待命准备开赴灾区。

2011年4月19日,由附二院团委和医保对外办联合举办的“青年文明号牵手进社区”义诊咨询活动第二季在茶园新区茶花小镇社区开展,受到市民的好评。

2011年5月25日,我院召开“一讲二评三公示”党支部讲评会,就本支部近两月“一讲二评三公示”工作推进情况从工作亮点、取得的效果、发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并对党委下一步工作进行总体布置。

2011年4月27日,我院召开了开展“三项行动”工作动员部署干部大会,重申卫生系统行业纪律“八不准”。

2011年3月1日,我院被授予“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荣誉称号,市领导为我院代表颁奖,并向赠送白求恩铜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与时俱进 创建舒适口腔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创建于1928年,横跨三个世纪,历经百年沉淀,目前是医院重点发展学科, 国家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基地,重庆市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专业口腔医疗机构,在颌面外科、种植修复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国家卫生部和市卫生局嘉奖。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增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合优化资源,与时俱进,在全市首家创建“舒适口腔”,致力于打造先进性专业口腔,为广大口腔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看牙新体验。

“舒适口腔,人才尖兵”创建舒适口腔,应以专业素质高,医疗水平高的专家团队为保障,口腔医学中心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现拥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口腔医学高级技术人员5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0名,博士、硕士1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牙病防治指导小组成员3名。

“舒适口腔,学科先进”为了确保舒适口腔近期及长期的发展,口腔医学中心加强学科方面建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项,现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口腔五年制本科、研究生进修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口腔医学教学工作,负责国家卫生部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等市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

“舒适口腔,技术精尖”为满足舒适口腔对高新技术的要求,口腔医学中心在全市率先引进了Beyond冷光美白技术、数控隐形矫正系统、瑞典诺贝尔种植系统、口腔无痛治疗仪、二氧化锆全瓷修复术等国内外先进的口腔诊疗设备和技术,为有效诊疗各种口腔疾病提供有力的保障。

口腔种植科:

口腔种植科由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种植专家坐诊,切准“舒适口腔”发展脉搏,以“舒适、无痛”为核心,针对患友牙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并采用瑞典诺贝尔种植系统、微创即刻种植牙术等先进技术设备,为患友提供各种类型的种植诊疗,治疗效果与医护服务赢得了患友良好评价。

口腔修复科:

口腔修复科汇集多名口腔专家,集口腔修复医教研为一体,坚持“舒适口腔”的办科方

向,以“不磨牙、少磨牙”的可逆化、“保留残根残冠”的保存化等口腔修复理念为思路,并与其他成熟经典、高新口腔修复临床和工艺技术相结合为临床特色,是重庆市特色修复专科。科室引进CAD/CAM二氧化锆全瓷修复术、精密附着体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广大患友提供各种国际先进的口腔修复项目。

口腔正畸科:

口腔正畸科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医技精湛的专家团队,承担正畸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任务,本科坚持“舒适口腔”方向,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面部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正畸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的水平。临床中使用舌侧矫治技术、数控隐形正畸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展成人矫正、儿童功能性矫正、隐形正畸、牙周病正畸、牙齿美容前期的正畸治疗,赢得了广大患友的认可和信赖。

口腔保健科:

口腔保健科汇聚国家级知名专家,临床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科围绕“舒适口腔”为中心,引进Beyond冷光美白技术、超声喷砂洁牙机等先进技术设备,开展冷光美白、洁牙、洗牙、牙齿漂白、牙周洁治、口腔健康检查、口腔预防等诊疗项目,为患友提供舒适、专业、权威的医疗服务,治疗效果让患友满意。

口腔内科:

口腔内科拥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门从事牙体、牙髓根尖周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本科开展了以“无痛”、“微创”、“美观”为理念的牙体疾病现代诊治技术,以显微超声、镍钛根管系统三维立体清洁填充的牙髓根尖周疾病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以优质的服务,精心的治疗,细心的护理,让患友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口腔外科:

口腔外科的全体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着“舒适、微创”的治疗理念,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广泛开展无痛微创拔牙、牙周病微创手术、口腔颌面部肿瘤、牙移植术、先天性唇腭裂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大患友的赞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专家

★高 志 主任医师、教授 留美医学博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常委,西南及重庆地区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组委员,重庆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在颌面外科和口腔种植领域有深

厚造诣,深受病患及家属的好评。率先提出将舒适、无痛的理念应用于口腔诊疗中,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口腔科学术研讨会,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现承担市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擅长:牙体、牙髓病及口腔颌面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救治修复,头面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及功能重建,口腔颌面部疑难病症的诊治,致力于种植美学外科技术、即刻种植外科技术、种植并发症和种植急症处置以及口腔软硬组织缺损的手术治疗。

★王胜国 医学博士

中华口腔医学总会会员、中华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会员、世界正畸联盟(WHO)会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10余年,具有丰富的正畸临床经验,能够解决诸多复杂的错合畸形。在全市率先开展“倒置埋伏阻生牙的牵引助萌”、“严重锁合的非手术矫治”、“牙周病的正畸矫治”、“正畸修复联合矫治”和“舌侧正畸矫治技术”。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及国际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现承担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擅长:青少年、成人颌面畸形,牙列拥挤、稀疏、前突、反合等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治,熟练掌握舌侧、隐形矫治等口腔前沿技术。

★浦高成正畸修复资深专家 医学博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年,多次在国内知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对口腔修复领域各类常见病、疑难病具体丰富的诊疗经验。钻研治疗中的无痛操作,使患者在治疗过程更加轻松,更加舒适。

擅长:口腔内科复杂牙体、牙髓病诊断和治疗、老年牙体病根管治疗、修复、牙体大面积保存性治疗和修复、牙周病松动牙固定、口腔粘膜病、全瓷牙和烤瓷牙固定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牙齿美学修复、精密附着体义齿、复杂牙缺失再修复,熟练开展牙列拥挤、稀疏、前突、反合等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治,掌握舌侧、隐形矫治等口腔前沿技术。

★刘国庆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重庆市牙病防治指导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口腔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科工作30多年,在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其特别注重患者治疗方案的整

体设计、综合设计,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正畸学信息,掌握最新口腔正畸及修复技术,与国际技术接轨,采用当今最新技术来制定最佳解决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舒适,且远期效果让患者满意。

擅长:各类错合畸形的诊断、设计和治疗,对口腔各类牙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口腔正畸,如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牙齿矫正。

★赵运流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第四军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具有近2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有独到见解,致力于开展微创手术,将无痛理念应用于诊疗操作中,深受同行的认可和患者的好评。

擅长:牙槽外科、各类阻生齿、复杂牙的拔除、微创拔牙、微创即刻种植牙、口腔颌面部感染、创伤、肿瘤的诊治。

★郑华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熟练掌握口腔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各类牙齿的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口腔内科学方面造诣深厚,多次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擅长:龋病,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常见口腔黏膜病(口腔复发性溃疡、口腔疱疹、口腔扁平苔癣等)和较疑难顽固的口腔黏膜病(口腔白斑,天疱疮等)的治疗。

★伍明毅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在口腔颌面外科及口腔常见病方面有独到见解,深受同行肯定和患者好评。

擅长:口腔微创拔牙、口腔种植、口腔美容修复治疗、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精密附着体、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口腔颌面部手术以及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治。

★王莉

医学硕士

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毕业于重庆医科

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10年,熟练掌握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修复工作,钻研治疗中的无痛操作,发表论文数篇。

擅长:处理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及氟斑牙的烤瓷修复等疑难问题,在复杂牙体牙髓病治疗、前牙美容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口腔黏膜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重庆医学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医附二院口腔-舒适口腔 乘车线路:

乘111、112、151、105、132、135、153、181、215、261、262、265、322、810、866、881路公交车到临江门下车

乘465、405、402、462路公交车到解放碑下车

乘114、152、224、268、401、418、461、466、476、502、602、603路公交车到重庆宾馆下车

乘轻轨二号线到临江门车站

6.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篇六

感谢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及西部计划,我有幸于2013年3月至9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及胃镜室进修,下面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0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在消化科进修期间,我有幸得到欧希龙主任医师、夏金荣科主任、陆枫林主任医师、毛翠华主任医师(已故)的悉心指导。各位老师不但技艺高超,而且为人和善、认真,堪为师表,并且注重英语学习。在科室期间,我深感我院消化科的差距与不足,刻苦学习,尊敬老师,对病人细心、耐心,并经常加班.加点,所获甚多。期间室外温度最高达42度,宿舍没有空调,吃饭也不像家里可口,体重减了16斤,且远离家人。然而我以苦为乐,相对于我的所得,吃点苦不算什么。我时刻感觉自己是西藏民族学院一员,应为学院增光。

中大医院消化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下设消化科门诊、胃镜室和消化内科病房,现有编制床位60张,年专科门诊总人数为32000余人次,年出入院人数为1000余人次。胃镜室拥有先进的电子胃、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超细胃镜、电子纵扫超声内镜和超声小探头,年完成胃、肠镜检查10000余人次、内镜下治疗800余人次

消化内科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早期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症、贲门失弛缓症、恒径动脉瘤破裂出血、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早期大肠癌、缺血性肠病、胃、小肠及大肠间质瘤、小肠血管畸形、胃、肠道息肉、腺瘤、原发性肝癌、肝囊肿、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胆总管结石、胆管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的治疗有丰富和独特的临床经验。胃镜室开展无痛性胃肠镜、十二指肠镜及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术;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综合治疗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皮圈套扎术;急性上、下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下止血术;早期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诊断;B超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术、B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抽液及无水酒精硬化术;肝脓肿穿刺术;胃肠道良性肿瘤、早期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胃肠道良性肿瘤、早期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圈套结扎内镜黏膜切除术(MBM);食管、胃肠道良、恶性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术、胆道支架置入术;胃肠道隆起或凹陷性病变、肝胆胰病变超声内镜检查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FNA);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CPN);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种植术(CPR)。

我在消化内科进修期间,参与科室值班,曾每周日值班,连续上班一个月,收管病人60余人。体会到消化科已进入到防癌抗癌时代,见到较多癌前病变及早癌病人住院行EMR及ESD治疗。重症胰腺炎科室采用鼻空肠管行要素饮食治疗,大黄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采用柳氮磺嘧啶、美沙拉嗪、激素等灌肠,谷参肠安、丙胺酰谷安酰胺口服或静滴。不全肠梗阻采用麻油口服、开塞露灌肠治疗。都是我院不曾采用的,对我和我院都将有一个提高。更惊奇他们的电子病历系统,不用笔开医嘱,只需选用组套就可。以前的资料及当前的化验单、影像学检查也可及时查得。只是碍于费用太,目前我院不宜开展。还见到一些新病名,如肝局灶性节段性(FNH),磁性胆囊。

在胃镜室进修期间,虽然值班加班有所减少,但压力较前增加。胃镜做不成功,加之老师的训斥,使我们压力倍增。可喜已掌握胃镜操作,兼伴老师的夸奖,也是我们信心倍增。期间学会了单人操作胃镜、无痛胃镜及胃镜报告,比我院双人胃镜要先进许多,不但能倒镜,且能开展镜下治疗。见到了食道狭窄扩张术、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剥离术(ESD)、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术、胆道支架置入术、急性上、下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下止血术、鼻空肠管置入术。感谢欧希龙主任医师、夏金荣科主任、陆枫林主任医师、毛翠华主任医师(已故)的悉心指导。我独立完成胃镜100余例,手法日臻成熟。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目前只能开展胃镜检查,同中大医院差距较大。我建议医院购买先进的胃镜及氩等离子治疗仪,并选派医师进修学习镜下治疗。胃镜室的好坏在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的多少,希望我院尽快开展镜下治疗。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 项荣

7.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连廊设计 篇七

关键词:钢结构,超长连廊,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专家队伍荟萃的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了给广大患者创造一个环境更加优美、诊疗更加舒适、服务更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近年来医院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具备一流水准手术室的外科大楼和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就医人数的持续增加,院内交通问题凸显。由于场地条件所限,医院无法有效实行人车分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每天穿梭于车流之中,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也不利于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此情况下,院方提出建造一条空中走廊来解决行人在院内通行问题,同时提出了实用和美观的要求,最终院方采纳了我院单柱支撑封闭式通廊方案,总体布局见图1。

2 建设方案与结构布置

2.1 建设方案

由于医院场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加上近年来不间断的新改扩建工程,地下管道更是星罗棋布,给连廊基础选址及走向布设增加了难度。在医院方提供了连接布局方案图后,首先在总图上初定了连廊布线方案,随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结合场区交通流量、地形勘测,并对新老建筑实际出入口位置楼层标高进行实地测量,最终敲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并经医院方面讨论通过,连廊通道净宽4m,可双向通行医疗用床及医院专用配送餐车。

2.2 结构布置

连廊建筑效果图见图2所示,剖面图见图3所示。

根据连廊各段实际走向直线段长度,同时考虑交通通行需要,连廊标准柱距采用18m。根据连廊所连接建筑楼层平均高度及连廊底净空要求,连廊结构顶基准标高定为6.5m,通过缓坡调整各出入口高差,高差幅度在±700mm之间。根据建筑外形及装修尺度,连廊支柱采用刚度较大的双肢格构式钢柱,断面尺寸详见图4。柱头托板采用开有圆孔的整块厚钢板,托板上设盖梁,采用焊接实腹式H钢梁,连廊主梁采用并列两道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尺寸详见图5。箱梁顶封闭通道采用拱形门式刚架结构,结构整体断面布置图见图6。

格构柱截面参数:

单肢截面特性:

整体截面特性:

箱梁截面参数:

3 结构设计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风压:0.65kN/m2,主构件材料为Q235B。

参照《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人群设计荷载计算值为:

3.1 结构基频计算

计算时不考虑上部拱形刚架刚度,将其折算为箱梁质量进行计算,有限元计算结果:

按简支梁桥频率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为:

连廊跨一层配电室处连廊采用三跨连续梁结构,由于连续梁较简支梁刚度较大,因此基频将大于简支梁基频,不再验算。

3.2 承载力验算

3.2.1 主梁计算

主梁标准跨18m,拱形刚架间距取6m,主梁受荷形式为均布荷载加三分点处集中荷载。主箱梁计算主要包括抗弯、抗剪强度、整体稳定性及刚度等计算,本工程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箱梁稳定性:h/b0=600/1000=0.6<6l1/b0=18/1=18<95(235/fy)

可不计算整体稳定性。

刚度计算:

由人群荷载引起的主梁跨中挠度:

主梁预拱度值取恒活荷载引起的跨中挠度f=49.31mm。

3.2.2 支柱计算

首先采用简化方法对地震作用进行估算,将单榀结构简化为一单质点体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力,取计算高度H=8m,柱及上部结构折算质量m=90 856,柱顶水平刚度,周期

风荷载计算:

风振系数,风载体型系数取1.3风荷载标准值Wk=βzμsμzW0=1.66×1.3×1.0×0.65=1.40kN/m2风压标准值F=WkA=151kN

支柱计算控制方向为连廊平面外,控制内力组合为:

S=γEhSEhk+ψwγwSwk,控制计算式为弯矩作用平面内整体稳定计算,柱平面外计算长度系数取2.0。

3.2.3 基础设计

根据结构形式特点并考虑场地情况及施工等因素,连廊支柱基础采用双柱杯口基础,可以保证上下部结构刚度协调,同时减少由于加工及施工精度带来的安装困难,基础底面尺寸由基底零应力区面积不超过基础底面积15%条件控制,荷载组合取由风荷载为主要活荷载的组合。

3.2.4 出入口部及围护结构设计

连廊在所有连接出入口处采用悬挑形式,与所连建筑主体结构完全脱开,同时连廊下部支柱改为双柱形式,不影响连廊下部出入口的正常通行。围护结构方面,为减少温度变形对围护顶板及侧面弧形玻璃的不利影响,以连廊出现转折为控制点将屋面檩条断开,由此形成多个温度区段,最长区段不超过50m,实际设计中采用长圆孔柔性连接方式,连接示意图见图7。

4 结语

目前连廊已部分投入使用,连廊下部空间改造成临时停车场,有效解决了医院内交通混乱问题,减少了病人在多个部门间通行时间,大大提升了医院诊疗效率,医院利用连廊通廊吊顶上部空间布设了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使用期间连廊结构状况良好,未产生明显温度变形,整体外观与布局与医院环境协调,成为医院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8.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篇八

唐都医院是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其前身为延安中央医院,创建于1939 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座落在古城西安的东郊,拥有45个学科,其中临床学科32个,医技学科13个;有博士、硕士授权学科26个,其中9个同时为博士授权学科专业点。该院神经内科、骨科、优生围产医学为全军专科中心;心律失常治疗、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胸腔外科为校院级专科中心。其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微电极引导治疗帕金森氏病、食管和肺疾病的外科治疗、喉气管狭窄人工再造术、心律失常射频治疗、出血热诊断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等,在全国或全军处于一流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此外,在偏头痛、脊柱弯曲、儿童弱视、肝胆疾病、妇科肿瘤、糖尿病、白血病、皮肤赘生物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在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

特色科室——神经内科中心

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于1991年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内科中心,系国内知名神经专病诊治单位之一。该中心现由病房、门诊及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心身疾病诊治室、神经康复工作站及睡眠障碍诊断中心组成。该科设备先进齐全,坚持首诊负责和三级检诊制度,实行整体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对神经系统常见及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经颅穿刺脑内出血碎吸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运动神经元病),神经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多发性肌炎、急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神经系统感染(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头痛、眩晕、癫痫,睡眠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上,已形成特色,居国内一流水平。

知名专家

李柱一

教授、主任医师,全军神经病专科中心主任。先后在英国、美国从事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研究。擅长诊治神经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和周三上午。联系电话:029-83377443。电子信箱:tdneuro@fmmu.edu.cn

林宏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全军神经病专科中心副主任。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主治: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和脑血管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每周四下午。电话:029-83377693。电子信箱:tdneuroa@fmmu.edu.cn

医院地址:西安市灞桥区新寺路

邮政编码:710038

乘车路线:42路、401路、508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唐都医院)下车

医院24小时服务热线:029-83377743、83377741

专家咨询电话: 029-83377443、 83377693、 8337764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该院设有国家级临床药品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1个,市级治疗中心8个,其医疗技术水平、研究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

特色科室——妇产科

该院妇产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理基地、重庆市“爱婴医院”。该科室以头位难产、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超声医学、孕产妇保健、宫颈病变防治六个学科为中心,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科室。由该科王智彪教授自主研发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海极星)”在治疗宫颈炎、外阴白色病变、尖锐湿疣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头位难产”学说,为降低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率先引入远程胎心监护系统,为孕妇提供家庭化保健服务,开展了新生儿游泳,举办“准妈妈学习班”;建立了宫颈病变诊治中心,用于早期发现宫颈恶性病变、阻止慢性宫颈炎向宫颈癌发展。近年来该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知名专家

胡丽娜

教授、博士生导师,妇产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任重庆市药监局新药评审委员、重庆市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实用妇产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业特长: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临床药理。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每周四上午。

蔡汉中

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专家,任《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擅长妇科肿瘤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一、二、四全天。

杨锡蒂

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围产保健及妊娠合并症、高危妊娠的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一、五全天。

刘维超

教授、硕士生导师,任《重庆医学》杂志编委。在围产监护和围绝经期病人骨质疏松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门诊时间:每周三、五全天,周四下午。

李小木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妇科内分泌疾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二、五全天。

刘其芬

教授,擅长妇科炎症、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一至五全天。

钟 玲

教授、硕士生导师,妇产科副主任。擅长妇科肿瘤诊治、妇科内窥镜的应用。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刘 建

教授、硕士生导师,妇产科副主任。擅长高危妊娠监护、胎儿宫内监护及治疗。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

咨询电话:023-63849075转2071(妇科)

023-63734375(产科)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74号

上一篇:导数知识点归纳总结下一篇:承诺书(离婚或丧偶婚姻状况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