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2024-07-08

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通用13篇)

1.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一

在20xx年1月10日至1月11日,有幸参加了由xxx老师的《心法》的培训,通过2天时间的学习,对传统文化和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一、感恩

能够进入何师这个大家庭,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太多做人和做事的哲理,在以往学校和工作单位所学习不到的东西。能够参加这次培训,我要感恩何师的家人,感恩何师的领导,让我们能够在外面安心的参加培训和学习。因此,我更要感谢留在店面和公司的何师家人,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学习的机会。何师是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存”“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选择”的地方,我能够在这个大家庭中工作、学习、成长。我有太多感恩的言语……感恩一切,感恩我们现在的一切,感恩公司所给予一切!

二、关注人心,关注未来

管理是管事理人。然而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却往往只在看事情的结果上,而我们却忽视了对人的关注上。或许我们对员工(家人)多一份关心与关注,事情就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在对员工多一份关注的同时,我们是在对员工进行关心,也是一种爱的体现,让员工有一种被重视和被认可,员工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我们作为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多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平时的点滴,确保员工的内心保持纯洁,我们不能把员工的心源给污染了,让员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要在不知不觉不改中与员工越走越远,我们要随时让员工保持欢喜心。

三、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我们在追求什么?而我们的作为管理人员就是要让员工和我们一同去追寻共同。在追寻共同幸福的道路上,也许会一片光明,也许会遇到一些小风雨。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然会出现一些坎坷和不顺,我们要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这样的不如意呢?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遵照宇宙万物本来的规律而行事,更要走的是人伦之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仁爱利他),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平稳,更幸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员工实现共同幸福。我们的企业正处于发展期,在这样的一个企业中工作,我们的企业文化中的“爱心食品,爱心服务”我们只有确保在服务过程中对每一位顾客都是充满爱心去制作和服务的。这样我们的顾客才会更爱我们,让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共同幸福。

2.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二

减少创伤、外科微创化的现代医学观念已迅速建立、传播和发展起来[1]。显微外科作为外科技术的一项新进展,可应用于外科学多个领域中[2]。运用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的显微技能训练是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相对安全、高效而规范的途径。目前国内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机构数量不多,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培训教材,各培训机构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进[3,4]。中心在实验显微外科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套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模式。现总结如下。

1 培训目的

随着现代外科的急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医疗器械应运而生,然而掌握新技术、运用新器械的医疗人才成长相对缓慢,这不由得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项技能培训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方法之一。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旨在运用安全、高效的培训方式,为临床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技能的医务人员,提高区域内显微外科整体水平,造福患者。

2 培训对象

在过去的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中,培训对象包括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由于学员的层次较多,外科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进度,培训效果不甚理想。能够在短期、紧凑、高强度的培训中跟上课程进度,达到学习目的,这就对学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外科基本功,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综合以上信息,培训的目标对象主要倾向于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医生。

3 课程设置

3.1 教材与教学设备

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教材,中心自行编写了《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讲义》,该讲义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地阐释了显微镜、显微器械的使用,血管吻合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适用于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初学者。

为了让学员都能充分地练习,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确保每位学员独立使用一套显微手术器械及一台高端手术显微镜。

3.2 教学安排

在目前患者数量多而医务人员相对紧缺的医疗大环境下,来自区域内各临床科室的学员多因所在医院工作任务繁重,脱产学习时间受到限制。所以学制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又要兼顾培训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间以10天为宜,学员中途退学率较低,培训效果也能得以保障。

除特殊临床科室(如手外科等)外,多数科室日常工作中需处理直径1mm及以上的血管,因此,培训选用体重20~30g的昆明鼠作为实验动物,其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的直径约1mm。通过对受训学员的跟踪调查,学员均表示掌握直径1mm血管的吻合技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手术情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如下:基础练习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及后腔静脉分离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端端吻合24学时,小鼠后腔静脉端端吻合24学时。

3.3 教学方式

实验显微外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训练学员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方式是以学员操作练习为主,辅以指导教师示教和多媒体视频演示,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答疑。另外,为使实验显微外科技术与临床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专家做显微外科临床运用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员到我院手术室观摩显微外科相关手术。操作训练、专题讲座、手术观摩是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的三大组成要素。

3.4 考核方式

掌握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是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目标,通过血管吻合检验学员操作能力便是考核的主要方式。吻合数条直径1mm的血管,即时通畅率大于75%,且吻合口无畸形,视为考核合格。

4 结束语

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外科手术功底,还要驾驭显微外科各项技术。过去,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外科手术教学是基于患者的临床教学模式,然而日益严格的医疗法规和传统手术教学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临床教学的效率[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为区域内临床医师提供了掌握技能、迅速成长的有利条件。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既规避了传统手术教学的风险,又为学员创造了更多的操作机会;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师资力量,又缩短了学习周期;分层次的教学理念既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又满足了学员的实际需要;强化训练、联系临床的课程特色保证了教学质量。正如显微外科一样,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为临床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促进区域内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为适应现代医学外科学的发展,普及实验显微外科技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区域内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医生开展了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设计综合了学员层次、教学资源、时间、教学目的等因素,采用分层次、集中、短学制、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显微外科,培训,血管吻合

参考文献

[1]金伟,蔡林,陶敏.显微外科和腔镜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50-1251.

[2]朱盛修.显微外科的现状及21世纪发展的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3):165-167.

[3]管磊,王勇,张金升,等.显微外科医师培训方法[J].前卫医药杂志,2000,17(1):5-6.

3.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化学技能证;中职化学;实训教学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其中化学课程考试由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考生两项考试成绩均达到条件即可得到相应等级的化学技能证书,该证书可作为高职类院校招生考试的报考资格。操作技能考试采用考生按考纲规定的十五道实验样题中随机抽取(详见表1),并在考官监考下于规定时间完成实验操作,考官根据考生的操作情况按评分点分值评定成绩,每题满分为100分。

我校作为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化学科目操作技能考试考场,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进行两次技能考试,并根据考试报名情况和时间安排,组织专业实训教师为考生提供十六个课时的考前操作技能培训。由于培训内容较多且难度不一、培训时间和地点安排非常紧张、考生数量较大且水平参差不齐,与平时上实训课有一定区别,培训难度可想而知,本文分享了三年来为考生培训得出的一些心得与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确立目标,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的是,参加考前培训的考生,应该在实验实训课程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基本的化学操作,了解一些常用的操作规范,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而不是对化学实验规范和常用的玻璃仪器一无所知、毫无头绪。另外很多考生会问多少分及格,这里就要向他们强调无论是操作技能考试还是理论考试,分数越高最终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应该以高分为目标。因此考前培训的目的是对考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强化,对考生平时做实验时不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必要的强调,对考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习惯进行纠正,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突出要点,把握细节

要实现上述的培训的目标,首先要了解每个实验样题对哪些的操作步骤和细节进行考查和评分,并做好教学计划。同时,每个考核要点有相应的若干评分点,在评分表中一目了然,有的评分点针对考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遗漏某些步骤,有的评分点针对考生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因此老师在培训前有必要对试卷和评分表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操作细节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哪些要点是学生在平时已经掌握得熟练的,哪些要进行重点强调和解释的,哪些操作失误或不规范的操作是比较普遍的,在培训的过程中给每道题分配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同时有针对性讲解重点、难點,这样既能突出要点避免泛泛而谈,又全面涵盖每道题的操作过程。

三、明辨差异,破解疑惑

要注意提醒考生类似的题目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到底是考核要点不一样,还是某些评分点不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滴定管的题目,第十题和第十一题是需要滴加指示剂并对滴定终点颜色进行判断的,如果滴过量会被扣分,而与之类似的第七题和第八题虽然也是重点考查滴定的操作,但是区别在于没有滴加指示剂,即不要求考生对滴定终点进行判断。

四、纠正错误,正面激励

这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都是为了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指出每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出现操作错误,要求考生对不熟练的、难度较高的题目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差的考生,要多留意他们的练习情况,多辅导,多交流,不要留下误区和疑惑。另一方面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树立信心。

结语

开展化学操作技能考试考前培训之目的,是为了让考生能更好地掌握考评内容,提高其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清晰掌握每道题对哪些的操作步骤和细节进行考查和评分,授课时既要讲得精,又要讲得全,举一反三,破解疑惑,合理分配讲解的时间,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强辅导,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考试,更能拿到高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大纲及样题:化学课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陈艳.无机化学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龚拥政.浅议如何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6).

4.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四

刘世宝 2014-11-18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招聘工作,我们的新员工也陆续加入公司。目前大家也在积极的投入到培训过程中,当我看到培训课程的时候,觉得我们的新员工很幸运,课程安排的很棒,很全面,老师们也很厉害,通过两周的培训,大家肯定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几天我在想培训之后的事情,也可能受到了上次参加培训课程的影响,看着之前做的笔记,觉得受益匪浅,但是理论归理论,要将理论跟我们公司实际情况相匹配时,该从何下手呢?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哪里?公司要不要做绩效管理?要从考核员工开始吗?开始了我们怎么跟进?公司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要不要坚持做下去?......很多问题我也不是很明白,也很未知,但是我肯定是,这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很多同事在听到绩效管理的时候会认为它是一种考核员工的工具,一种奖惩措施,跟自己的工资有紧密联系,会给人一种紧张感。对于一些领导来说,有可能认为它是费时费力费钱的工具,但是我感觉对于一个专业的HR人士或者一个想要寻求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是必须的。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三个概念,可能我的理解会不全面或不准确,希望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多提意见,在这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第一个概念:绩效

在谈及绩效的时候,我要先提组织绩效。因为个体绩效如果不以组织绩效的提升为导向,是无法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所谓绩效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结果,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我们最终衡量的是结果。总的来说,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持续提升员工的绩效,进而促进企业战略的达成,实习员工与组织的双赢。第二个概念:绩效管理体系

简单地说,对组织或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价是需要一定流程的。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目标体系,执行体系,激励体系,即从战略性到落地实施再到激发员工动力。

第一方面:确定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目标-指标体系; 第二方面:开始实施,从计划展开,到具体评估,再到结果改进; 第三方面:为确保绩效管理的持续性,需要采取一些激励策略。第三个概念:制定公司战略目标的工具

对于我们公司目前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从源头到源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拓展和完善,获取利润已经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唯一目标。因此,在战略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采取更全面的工具来衡量——平衡积分卡和战略地图。

简单来说,就是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规划公司的战略目标。以下是我总结的部分公司战略目标,可能不太准确,请大家提意见~

*财务层面——领导们关注的核心层面 除了考虑公司利润额,还要考虑客户价值的提升,为此,我们可以制定:降低成本、提高销售收入、提供增值服务等目标; *客户层面——公司资金的来源

我们可以考虑产品价格、厂家选择、树立公司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服务全面等目标;

*内部流程——公司价值创造者

对于我们公司,应该强调客户管理流程,即客户维护、新客户开发、报价合理、供货及时、客户服务等。

*学习与成长——公司目标实现的源动力

表现在营销团队建设、客户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等。因为流程可以复制,但是员工本身及企业文化无法复制。

5.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五

---王新

6月的北京洋溢着幸福的花香,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国际关系学院我来了。就在这样充满生机的日子里,带着与以往听课不同的目标:(认真仔细了解聚成培训流程及课程内容二次开发学以致用)有幸参加由市场培训部组织的外训课程《中层培管理者的技能提升》,心中的感想很多,首先要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培训的机会,让我个人素质能力得到了又一次提升。胡斌老师的一些话打开了我工作的一扇窗,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干好自己的工作。更感觉到努力工作不是把工作做到最好的唯一途径,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应该说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特别是让我明白了做一个中层管理者和有执行力的人对公司的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培训,有以下几点特别心得:---积极者胜,消极者赢:

胡斌老师讲了很多在管理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使我受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积极者胜,消极者赢。”积极的人胜利的是一种行为,当前想要做什么,就全身心的投入,去努力干好,那么就肯定可以成功。那消极的人呢?为什么说消极的人会赢呢?因为它赢的是一种思维。消极是担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心里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就会努力的去克服它,就产生了目标。

2---目标:

李老师分享到了目标管理,那什么是目标呢?让我感受这个目标必须是超跃自己能力的、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是可实现的,更要与自己有关联性。只有目标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更加的重视,才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改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动机。有了这样的目标和动机之后,就会不断地激励自己去做一些有益于帮助自己成功的事。想要胜利是一种想法,而努力将想法变成现实就是一种动机,激励自己把自身打造成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潮流中赢的胜利。在玖隆百货下店时,其实每次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听到华子说“密友会活动不错,今天早班一单卖出去6双。小陆那你下午班目标是?小陆哈哈哈微笑着说:我下午班目标销7双”那种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别说他们,就是我也乐的蹦个高。可是当他们很低落的说今天没有销量的时候,我比他们还难受,随之我的心情也处在一个低谷中,将消极的情绪带给了他们。就更间接地影响他们。听了胡老师的话后,深深地意识到这时一个很大的错误。管理不是要跟他感同身受,而是要鼓励他。如果听到他的困难后,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安慰鼓励他,即使不能让他情绪高涨,也绝不能让他处于一种精神崩溃的边缘,我相信我的鼓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作用,最起码明天也会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态。明天也一定可以成功。

3--有效执行

分享课程中丹老师以有效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这种结果对公司和他人具有明确的价值,且能拿出来可供他人检查衡量的,并且提供的结果必须是有时间底线的,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等于你没有提供结果,就说明没有完成你的本职工作。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整天忙碌,抱怨工作繁重,但领导并不满意,认为执行力差,相反有人整天轻松快乐,且能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目标,这就是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因此,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要注重寻找最佳的方法去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做到有效执行。

4--责任胜于能力

课程分享中王老师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只要有了责任感就会对事情负责,就会很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什么是责任呢?责任就意味着结果。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猴子的故事,猴子就是一种责任,不要将猴子扔给领导,自己负责的事情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不要抱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拖自己后腿,会把事情处理的更糟。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抱有高度的热情,想把它做好就一定可以做好。

5--学以致用

曾参加过很多的培训,学过很多的理论,总结过很多的经验,但在工作中并没有产生实际效应。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刻明白,培训所学到的学到就要立马运用到工作中去,成为我们执行过程的一种有效工具,其实这就是一种有执行力的表现。

6--团队的认识

我认为团队的重要性好比一群人在一起就会一盘散沙,不会互相照应、互相配合、力使不到一处,这样的一群人战斗力是很弱的。就像一群人和另一群人打架一样,其中一群人多、无团队精神、各顾各的,另一群人少、有团队精神、互相照应、配合,那帮人能打赢是可想而知的。如西游记四人团队目标明确,团队精神的有无,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决定了团队的强弱。胡老师所讲的关于销售的观点,我非常的认同。营销最高的境界是被营销。如果做销售不成功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你没有帮助你的客户解决问题,没有找到他的需求点。对不对?只要你找到了他的需求点,他怎么会不接受你的产品呢?胡老师教了我们这样这样一个方面---柠檬法。可以一招破百招。你碰到了这个障碍就要解决掉他,只有替他处理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那随后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现在还欠缺很多东西,不管是专业知识、沟通方面还是营销方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缺口,例如:执行力的核心就是缺口,只有把这些缺口补齐,我们的执行力才可能提高。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强我们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很高的技能提升自我经营,目标管理,授权力,执行力,团队建设。学习,不练习,不复习等于没出息。既然参加了这次培训,就要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到最好。

6.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今年2月初,打开了重庆市20xx年度高中新教师培训远程研修阶段的网站,并开始学习相关课程,有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地理等等。特别是在教育的艺术这块,是由裴纯礼教授主讲的,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满足于教好书,只是一个“教书匠”;好的老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应成为学生心灵可以信赖的港湾;好的教师应努力自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学习,取得最快的进步。

我们是在5月5日和6日在重庆是教育学院进行的集中培训,我们地理组主要是由张文革老师、刘锋老师和卢中华老师主讲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反思和名师经验交流以及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在此次的培训中,通过三位专家老师的分析,让我明白新课程是在旧课程的基础上,对旧课程的改革。地理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探索活动、阅读材料、案例分析等内容。对于一名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当要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因材施教等等。

通过新课程培训,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尊重学生,还学生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7.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七

1 管理培训及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管理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管理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干部的岗位技能, 及时更新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 确保干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并始终与企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然而, 铁路内企业的管理培训体系普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层面, 管理培训作为一种传递企业战略发展理念工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 企业管理培训的课程选择多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技能和知识传授, 引入外部培训的做法很少能够得到实际贯彻, 这就使得企业管理培训与企业总体战略脱节, 企业发展战略对管理培训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使得管理培训失去了一项重要功能。

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指导原则和路径方式, 但这些抽象的理念如何为每一个干部接受并内化为干部的实际行动, 则需要通过管理培训向干部传递信息。本文建立了一个企业战略导向的培训体系框架, 通过将课程分解为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专业模块三大模块, 将企业战略有机融合到管理培训课程中去, 实现企业战略与培训内容的深度结合。

2 基于战略转型的铁路干部管理培训课程设计

管理培训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和培训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铁路干部管理培训课程设计内容。本文提出, 在原有的强调专业技术培训的基础上, 应增加铁路干部管理培训课程的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 并分析管理培训体系如何对课程系统进行配合和支持。

2.1 课程设计原则和思路

铁路部门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企业性质后, 将直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就迫切需要干部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理念, 增强干部的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储备。同时, 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化, 不同职能系列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方式方法都将随之变化, 这要求各干部对掌握的知识、技能, 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有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在已有的专业课程培训基础上, 开设通用课程和专用课程, 提高管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差异化程度帮助干部以更宽广的知识技能、更高的管理视野来开展工作。

2.2 课程模块

针对不同岗位特性需求, 应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 我们可用图1来进行归纳。

(1) 通用课程模块。

在目前的铁路干部管理培训课程体系中, 所涉及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细分的专业技术培训上, 不同岗位的干部均可以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 尤其对从事行车管理的干部, 不论是路局层面还是基层单位层面, 均就专业细则等各项要求组织了全面的岗位培训。但问题在于, 由于培训分工过细, 各专业干部对于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岗位的特点了解很少。由于缺乏通识培训, 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难以得到拓展, 往往出现专业技术岗位干部完全不了解经营管理, 综合管理岗干部不谙专业技术的局面, 干部单一狭窄的知识体系直接限制了思考处置问题的角度, 制约了分析判断的全面性, 进而影响其执行力、领导力, 对单位综合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很大障碍。

为此, 在基于战略转型的铁路干部管理培训体系设计中, 我们需要专门设立通用课程模块。这类课程面向全体干部进行培训, 包括各个职能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全体干部。通用模块课程主要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铁路运输概论、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品牌建设等标准化培训课程。课程讲授偏重知识广度, 目的是拓展干部视野, 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铁路产业的基本情况向干部进行介绍, 特别注重单位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介绍, 强调干部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关系, 以丰富、深刻的企业文化增强对干部的凝聚力。

(2) 专用课程模块。

专用课程模块是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的中间模块, 其设置目的是为解决某一特定岗位系列干部的共性知识拓展和技能提升需要, 这里的岗位系列包括综合管理岗、专业技术岗、生产组织岗和营销岗等。之所以设置专用课程模块, 主要的考虑是, 同一岗位系列的干部, 需要掌握本岗位系列内部的共性知识, 以更好地适应岗位轮换的需要, 促进企业的人才交流, 同时, 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帮助干部本人从本岗位行业领域更广的视野来开展工作。

具体而言, 综合管理岗专用模块课程可开设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经济学概论、行政管理学等课程。专业技术岗主要开设铁路高新技术发展、产学研合作管理、非正常情况应急管理等课程。针对运输组织管理干部, 可开设铁路运营管理、劳动安全生产守则、现场生产组织管理、班组管理等课程。针对营销岗位干部, 可开设包括现代营销管理、市场调查分析、营销心理学等课程。

(3) 专业课程模块。

目前大多铁路局以及路内各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已经比较成熟。专业课程模块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岗位干部所开设的课程, 主要是为体现培训的实效性和知识的可操作性。典型如针对安全技术管理干部开设的高铁岗位作业标准、机车调度细则等课程, 培养安全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生产一线的干部开设客货运规章细则、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等课程, 以提高干部精通业务知识能力, 组织财务管理岗位的干部进行会计电算化、财务成本控制等课程, 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岗位干部学习劳动合同法、薪酬体系设计课程等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结合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的教学内容, 体现层层递进、逐级深入、持续提高的课程讲授原则。

2.3 配套师资和培训方式

为配合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应用, 应推行相应的师资配套和培训方式。对于通用模块而言, 可采取外训为主, 内训辅助的培训方式, 主要通过邀请外部各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进行授课。对于专用模块而言, 可采取内训为主, 外训辅助的培训方式, 企业内部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能手与外部专家合作设计课程。对于专业模块, 可采取内训为主, 与铁路院校合作方式为辅的方式, 转变原有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 通过专业化的院校系统教育,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3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随着铁路部门的战略转型和政企分开的深入实施, 构建一个战略导向的干部管理培训体系, 已经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入手, 分析了基于战略转型的现代铁路企业干部培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并提出了通用模块、专用模块和专业模块的课程内容。为进一步深入该领域的研究, 应从管理培训的开展方式、培训师资的选择和管理以及培训绩效考核和培训效果跟踪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克莹, 童利忠.IBM、GE营销培训体系设计理念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12 (7) :9-13.

[2]韩非.铁路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3]王丽静.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4) :53-57.

8.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八

近年来,随着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何造就一支适应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如何培训一批适合新的管理体制需求的企业基层管理者,是集团公司培训学院的一个新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道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基础管理人员的培训中,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培训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对集团公司基层干部培训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体系的培训需求分析

自2000年公司成功进行“债转股”以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无缝钢管生产能力从50万吨提升到350万吨,成为国内钢管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公司确定了“实现千亿集团,管材世界第一”的两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管理创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基层管理工作水平和基础干部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层管理干部是处于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直接带领员工群体冲锋陷阵的重要群体,其中包括:承担生产管理的作业长和处在重要基层管理环节的科长。由于他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贯彻执行管理高层决策、指挥组织基层操作的主力军。岗位要求他们既要有贯穿工艺流程的全面意识、也要熟悉具体的业务工作,既要具备区域生产和专业管理的指挥能力、也要有快速反应的执行能力。近年来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诸多新生产线的投产,使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基层管理干部岗位上。在生产管理系统的528名作业长科长中,3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1%具有大专学历,且所学专业基本上都是工程类专业;92%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这些基层管理干部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对他们的提拔与使用,满足了基层管理对人才总量的需求。但由于其长期从事生产或技术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在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和团队管理等方面与基层管理工作需求仍然存在着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对基层管理干部培训的着力点是:

第一,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提高执行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第二,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精选高水平课程,安排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并分模块组织教学实施。

第三,培训考核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考核方式从联系实际写专题培训报告到提炼工作案例,指导工作。

第四,充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采取灵活多样、具体直观、易于为基层干部接受的教育手段。

第五,充分考虑生产一线工作繁忙、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建立基层管理干部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结合岗位特征 为使培训更有实效性,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人员现状、培训目标、培训主题、课程设计、培训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比较作业长和科长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确定作业长以“生产管理及相关知识”为主线,科长以“现代管理及相关知识”为主线,选择主干课程,建立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的设置,立足于使参加培训人员在基本技能、个人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培训使学员提高个人素养和岗位角色认知水平、掌握现代企业管理与生产现场管理的必备知识、技能,达到提高岗位胜任能力的目的。因此,考虑到作业长和科长的岗位特点,既有提高综合素质的共性课程,又有体现岗位特殊需要的个性课程。整个课程经过能力细化分解,以模块化进行课程组合,采取面授、多媒体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全部课程120课时,每年60课时,分两年组织实施。同时,公司规定完成全课程和实践性环节教学,考核合格者,由集团公司培训学院和党委组织部共同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竞聘上岗、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了基本功训练、自我发展、团队建设管理、领导艺术、创新管理以及生产现场运作管理或现代化管理知识共六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并安排实践性环节和严格的考核。前五个为共性课程,最后一个是与工作实际结合紧密的个性课程。

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讲授岗位必备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积极工作,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

自我发展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认识和开发自我潜能、确定发展路径和目标、掌握个人发展和成长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涉及到个人能力提升、基本素质培养、管理技能提升、分工合作论、人生价值论、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发展、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等。

团队建设管理模块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员的领导能力,提供了建设高效团队的基本知识和必要技能,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涉及到团队建设基本理论、团队沟通和冲突、团队权变管理理论、团队合作的前提、高效团队的要素、团队中的分工合作、团队发展阶段与状态、团队中几种常用的沟通技巧、方式及如何提高沟通能力等,使学员理解并亲身体会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工作中成功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员的信心、能力和热情,激励学员愉快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绩效。

领导艺术模块的教学目的旨在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艺术地开展工作。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涉及到人的心理原理和规律,领导者、领导者素质、领导艺术的概念等领导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种分析性的管理工具、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主要介绍决策、创新、应变、指挥,统筹、协调、授权、用人、激励的艺术内容。

创新管理模块用于学习创造思维和技法。其教学目的是打破常规,开展创造性的思考和系统性思考,实现技术和管理的突破。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涉及到头脑风暴法、联想法、逆向思维法、模仿创造技法、组合发明法和联想思维法等创造学的方法,提升学员对管理创新及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促进学员掌握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

管理知识模块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为现代管理知识和生产现场管理两个模块。根据岗位,科长参加现代管理知识模块培训,作业长参加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模块的重点在于正确地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和提高管理绩效。主要内容及知识点涉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学科的内容,重点是介绍管理现代化的概念、基础方法、手段和量化等知识,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探讨个体、群体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增强自己对组织行为解释和预见的能力,提高权变管理意识和技能,改善或提高管理绩效。通过这个模块的培训达到学员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在消化、运用中使科室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作业长生产现场管理模块的重点是明确作业长职责及角色定位,提升管理水平,掌握必备的技能,提升生产现场领导能力,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杜绝安全事故、熟悉CIP(不断改进流程)的思想及其实施方法,掌握作业区生产改善的有效方法,为作业长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指南。

课程实施的效果

科长和作业长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环节,他们的素质与工作效果是和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关联的。此课程实施以来已经组织培训730人次,有100多人经过严格的考核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主要效果表现在:

一是达到了提高能力素质的目的 通过培训,学员获取了管理前沿学科的最新知识技能,了解和掌握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动态,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是开放与互动效益 培训班学员通过与油田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交流,开阔了眼界,既增进了与用户的沟通联系,也了解了油田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肯定了课程体系的适用性 从培训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员对培训模式的评价是好的,一致反映生动有效的培训,使他们拓展工作思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学到了知识。特别是通过拓展训练,挑战了自我,对于团队绩效的管理与提高,信心更足。

9.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一、以趣引思,使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在备课选材和讲课语言的运用上注意恰当使用成语典故,漫画,比喻等,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三、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如投石击水,意见分呈,或说正确,或说错误。

10.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

济宁鱼台实验中学陈玲

2013年10月22日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种种期待急切地来到滨州学院,和全省骨

干教师开始了学习和生活。

开学典礼上聆听到领导对我们这次学习的种种期许,仿佛又回到那充满期待的学生时代,内心呐喊着:“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千万别辜负领导,专家和同仁对自己的期望,争取学有所成,师生共赢。”省教研室王秀玲主任专门从济南为我们做了题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

当前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国家重要课程,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克服书本知识

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

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

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我们已经从“管理着”这个角色成功地成为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但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实践中还有点“放不开”,我们还处在代学生解决问题或过早地揭开结果这个层面,没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

学生寻找、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确、那种越充分、越精细的讲解,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听,再次成为被动学习的奴隶。

教师要与新课程目标同行,就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

者,促进者,我们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究实践反思和总结经验,真正走进新课程。

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总和实践老师,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综合我们首先要关注综合,既包括了综合各种知识。又包括综合各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讲

“综合”是一种隐性存在。与自身素质有关,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挖掘与发展

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拓宽思路,广泛地涉猎各门各类知识,一点一滴

地慢慢积累,才有可能做好一门综合实践老师。

二关注实践

关于实践,就是要做。这也是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说课手段。它与美国现

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

做会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来讲尤为重要。从提出为题到选定为题,再到分析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每一过程都需要学生的切实参与并自己做主、哪怕是了不起的弯路,对学

生来说也是宝贵的资源。而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首先必须尊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关注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人的综合,所以她最常见的组织活动形式是小组合作,这也是我们 发展所需要的人脉、人际关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教师要注中对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小组成员合理搭配与对小组长的培养。

11.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一

關键词:管理信息系统(MIS);案例;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已经成为了核心课程,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由于教材的不适合,使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另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由于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基础课程,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知识能很快的理解。而对于经管类其他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学过一些前期的基础课程,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难于理解,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是被动地学习,或者按照教师的讲解死记硬背。对教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说,这个课程的教学比较难,教师与学生不能产生互动,教学质量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一)选好教材是关键

1,选比较新的教材。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知识的更新也很快,现在的知识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要选一些近期出版的,或者最新版本的书来作为教材。

2,选适合经管类学生的教材。经管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千万不能把这样的比较深的、比较专业的教材也用到经管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样会更加让学生难于适应,更难于理解,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就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应当选一些侧重于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最好是有一些信息基础知识内容的教材,这样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补上这些专业知识,因为后面的教学中要做实验,现在补上这些知识也有利于做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

(二)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与专业的关系

1,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曲折过程。管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推广,以及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成熟起来的。虽然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刚开始的时候,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多组织的建设是失败的,所以那个时候也有很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很大的怀疑。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介绍,让学生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曲折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2明确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经管专业的学生最后毕业都是要从事各项对口的管理工作,因此,这门课第一次授课时,都要明白地告诉学生,将来工作后一定会面对组织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都得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日常的管理工作,那么现在系统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就会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而建立起来的,就会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工作的岗位是手工管理信息系统,将来一定也得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

案例教学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早就有了,但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时候,案例教学尤为重要,因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很多知识是很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理解,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精选一些案例,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贯穿始终,在每个阶段可以精选出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同时在每个案例后面都布置有思考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每个阶段怎么做可以成功,而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这些案例可以选择一些早期和近期的企业或单位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准备一些大型案例的基础上,在一些抽象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上准备一些小案例或者举例来保证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授数据和信息的区别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讲解概念和书本上的理论,学生会很难理解的,如果能举例来说明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并且经过解释,对接受者的客观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对每一个抽象的知识点都可以采取小案例或举例的办法来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

另外,可以结合自己多年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让学生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是一个“一把手”工程,而且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人才是多么重要。同时,人在信息系统中既是一个操作者,又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管理信息系统不但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系统。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处理好实验和教学的关系

1,实验内容和专业相结合。虽然课程的理论知识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实验安排上要尽量考虑学生专业的特点。最好安排切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因为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对一些企业的管理过程不是很熟悉,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再安排和专业不对口的上机实验,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所以可以安排一些和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验,如安排做一个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可以安排做一个小型的工资系统,对旅游的学生可以安排做一个酒店房间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12.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心得体会 篇十二

课程是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课程的概念种类繁多, 笔者比较赞同约翰逊的看法, 即课程是指一种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主要通过师生参与而使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等生成的过程[1]。它包括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型活动项目及方式[2], 如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媒介质 (DVD、VCD、录像带、网络课堂) , 等等。而学科课程是指各类系统化了的科目的总称, 旨在使学生获得某一领域长期积淀而成的系统知识[3]。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课程大多为活动课程, 通过学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可以增长专业知识, 优化专业能力, 改善专业道德, 提高服务水平。

1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培训课程

美国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与很多科研管理专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如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 (National Council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dministrators, NCURA) 、国际科研管理者协会、政府关系协调理事会 (Council on Government Relations, COGR) 、美国大学协会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 等, 学校或者科研管理人员也是他们的会员, 科技管理人员可以参加科研管理协会的培训, 享有很多专业发展的机会。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每年都为全国高校的会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培训课程 (见表1、2) 。为了会员学习方便, 协会会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 如2005年4月、5月和6月的培训分别安排在了波特兰、纳什维尔 (美国田纳西州首府) 和克利夫兰。如果高校有特别要求, 他们会把课堂搬到校园进行。

1.1 短期课程

基础班课程面向高校及其附属机构没有经验的科技管理人员, 包括:科研项目申请书管理人员, 科研项目管理人员, 科研经费资助与合同管理人员, 院系、资料室、中心、研究所管理人员及其它科技管理人员。基础课程内容较为宽泛, 主要提供的是普通科技管理知识。高级班主要面向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科技管理人员, 课程内容集中而且有一定深度,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与讨论、案例研究相结合。与基础课程班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是, 高级班增加了科技管理论坛供科技管理人员研讨和交流。

无论是基础班的学员还是高级班的学员, 修完这些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修完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的学员可以获得1.7个继续教育学分, 由国家继续教育中心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t, CEU) 颁发证书进行确认。另外, 学员经过登记还可以获得专业继续教育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 学分, 由国家会计委员会全国理事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Accountancy, NASBA) 授予。按照规定, 修学50分钟折合一个CPE学分。基于此, 完成基础班的科技管理人员总共可以获得16个学分, 其中7个为专业知识学分, 9个为管理知识学分;完成高级班的科技管理人员总共可以获得16个学分, 其中12个为专业知识学分, 4个为管理知识学分。

1.2 网络课程

如果科技管理人员没有外出学习的时间, 可以在网上学习。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每年会组织3—4次网络授课, 提前公布上课的时间、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以及听课对象 (见表3) , 科技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听课。

2003年的课程还包括合作与大学文化:大学与企业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工具:基础管理与财务管理策略等。

1.3 媒质课程

为了方便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自学,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把许多课程制作成了媒质, 科技管理人员可购买协会提供的DVD、VCD或者录像带, 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7]。

2 我国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培训课程

2.1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为科技管理人员开设的课程

高校科技管理研究分会 (原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自成立以来, 开办了多次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班, 一定数量的科技管理人员接受了培训。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自2002年以来, 这种培训就几乎停止了。2002年10月21—25日, 研究会组织的科技处长暨科技管理骨干培训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部分科技处处长及科研管理人员共计80多人。这次培训研讨会邀请了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管理部门的领导, 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向与会人员讲解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及管理工作要点;还邀请了科技资产经营、技术合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课, 以提高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素质及管理水平 (见表4) 。

2.2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开设的课程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关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业务和学科知识的培训, 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理论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受教育部社政司委托, 高校社会科学管理咨询中心于2005年5月23—2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了第1期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培训班[9], 来自教育部的领导和一些院校的科技管理专家进行了讲授 (见表5) 。

3 比较与启示

通过将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与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培训课程进行比较, 可以看到以下不同:

(1) 从课程形式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有年会课程、短期课程、分会课程、网络课程、录像课程等;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课程类型主要集中在短期课程。实际上, 其他类型的课程我们已具备技术条件, 可以开发。

(2) 从课程传授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可以把课堂搬到有需求的高校进行, 灵活性很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专业组织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但可以尝试。

(3) 从课程安排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采用的是“横纵式”, 即同一时间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课程安排;我国采用的是“纵式”, 即按时间的推移有不同的课程。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二者结合。

(4) 从课程效果上看, 接受过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课程培训的人员可以拿到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 作为将来晋升或者聘用的资本;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但已有人提出, 如吴荫芳认为, 科技管理人员学习后应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考绩、升职的依据[10]。

(5) 从课程分类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课程分类比较明确, 即分为实践课程、政策课程和普通课程;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开设的课程则比较笼统。对课程进行分类符合科技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

(6) 从课程教师上看, 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聘用的教师比较固定;二是教师大多长期从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 担任一定的职务, 如主管科技的副校长、科研处长, 等等;此外, 又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基金会、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的科技管理专家讲授。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设有培训组, 但授课教师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流动性大, 今后可适当改进, 提升科技管理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高校科技 (研) 处长的专业水平, 使之成为授课的主角。

(7) 从课程内容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课程既坚持了与时俱进, 又比较稳定;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课程有时过于基础, 有时形势政策性太强。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的网络课程和短期课程以及媒质课程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问题集中, 针对实践。就像协会指出的, 培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重点解决科研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 (Critical Issues i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由于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科技管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建议在重视基础提高的前提下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8) 从课程计划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四次左右的培训, 计划性较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刚开始是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2年以后几乎就停止了, 不仅培训的次数少, 而且计划性不强。应深入调查, 总结原因, 增加培训的吸引力, 增加培训的频率。

(9) 从课程数量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及其分会提供的课程比较丰富;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课程不仅数量少, 而且比较单一。可以通过选拔优秀教师, 开设多类型的课程。

(10) 从课程承办上看, 不仅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提供了大量的课程, 其各个分会也提供多样的课程;我国除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提供一些课程之外, 各个省级、行业科技管理研究会一般仅限于年会的总结和科研领导的工作交流活动等, 培训的作用应加强。

(11) 从课程对象上看, 美国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网络课程对听课对象进行了划分, 有的为本科院校的科技管理人员, 有的面向院系和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 有的面向高级科研管理人员, 也有的面向科研资金管理人员, 针对性比较强。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开发一些网络高校科技管理课程, 另一方面可以有组织、按计划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分类进行培训。

摘要: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可以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大量的活动课程, 在专业化建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中美两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提供的培训课程的比较, 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培训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JOHNSON M.D efin ition and models in curricu lum theory[J].Edu-cational Theory, 1967 (2) :130.

[2]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61-66.

[3]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110.

[4]NCURA.Program overview.[EB/OL].[2008-06-23]http://www.ncura.edu/conferences/fundam entals/#Overview/2008-6-23.

[5]NATIONAL COUNC IL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DM INISTRA-TORS.Sponsored Project Adm in istration II[EB/OL].http://www.ncura.edu/conferences/spaII/2007-03-02.

[6]NCURA.WEBINARS[EB/OL].[2007-03-02]http://www.ncura.edu/meetings/oep/2008-06-23.

[7]NATIONAL COUNC IL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DM INISTRA-TORS.Satellite broadcastworkshop series schedu le[EB/OL].[2007-06-29]http://www.ncura.edu/conferences/videoseries/2005/2007-6-29.

[8]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2002年培训课程[EB/OL].[2007-06-22]http://www.cutech.edu.cn/key-anguanli/000001.asp/2007-6-22.

[9]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全国高校社科管理人员培训班日程[EB/OL].[2007-06-01]http://www.sinoss.net/si-noss_adm in/webfiles_show.asp?id=159/2007-6-1.

13.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1、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观念要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6、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7、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篇二: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校本课程培训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尤其是以下几个内容的学习,触动很深: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关于校本培训的误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硬性任务,也是建国后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举措。它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课堂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开始享有课程开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提升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为了避免走弯路、碰钉子,我们必须理清若干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选择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课程或改编已有课程,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譬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小英语教学质量很高,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该校英语教师选择万洲编写的《英语随堂阅读》作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获得成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则它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某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其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未必一应俱全。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前一时期,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他们并没有编写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邀请专家和劳模作报告,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影,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浦东开发、第一次和第二次党代会会址等资源,浙江绍兴可以充分利用鲁迅先生的资源,井冈山和延安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厂矿企业、政府机构、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营地、学者、专家、劳模、家长等。

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副教授欧阳汝颖博士曾经介绍过香港地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共同开发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同类地区要求学校外部环境基本一致,同类学校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基本一致,共同开发比较经济,共同享用则扩大了受益面。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课程总量

几十年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近乎占了课程总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课程总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始占有相应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各国校本课程的比例大都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还有扩大的可能。误解五:校本课程只能是选修课或活动课

有人说,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课程不能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种误解。课程分类方法很多,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它(2011-2012学第一学期)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a等于b、b等于c的关系,而是彼此交叉的关系。校本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程或活动课程,也可以列为必修课程。云南边远地区毗邻“金三角”,那里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禁毒》就被列为必修课程;青海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开发校本课程《了解青海,热爱青海》,也被列为高中毕业班的必修课程。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让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景中,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景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却不大。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为教学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点,我认为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校本教研的问题,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课的艺术:引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具,挂图、设问等,一定要有创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配上音乐录象等,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形象的动画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加深理解 在采取以上各种教学手段的每节课的教学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找出问题的所在,叫做补改吧,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虽然以前每节课后也都写教学反思,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把课上出现的问题真正的记录下来,通过这次的学习、讨论,自己深有启发,对于每节课后,一定写出详细的教学反思,有情景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想,既要针对教学的闪光点、失误点、困惑点进行反思,使之具有针对性,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课课有反思,形成理论性问题,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通过学习,自己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发动机”,两者互相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校本教研与课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重点指向了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种基于合作、开放的教育教学研究,特别强调校际互动、合作学习和区域推进。除了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作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团队学习,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教学型”校本教研与“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两种常见的形态。

1、“教学型”校本教研

——围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课”,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以“课”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说课稿”、“教学叙事”、“教学实录与反思”和教学论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围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某个侧面展开,主要研究“什么是好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3、两者的关系

——既提倡教学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秘感”: 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研究如何上好课。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做法,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纳入教研的重点,创导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教学的转变。

4、推进校本研究的6大行动策略。即: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培育教师研究状态;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6、“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共同愿景,开展观念更新的“破冰”行动,动员教师广泛参加校本研究;(2)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营造反思文化氛围;(3)以教师博客和网络教研为联结点,打开交流互动的窗口;(4)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积极倡导“深度汇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协作;以组织团队学习的方式,实行专业引领;(5)以观察研究为大面积推进手段,诊断和发现教学问题;先导小组引领,教研组连环跟进,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6)以问题解决为落脚点,促进行为跟进,改进教学设计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7)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点,重构教研组织,建立扁平、高效的校本研究管理网络,创新校本研究的系列管理制度;(8)以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指向,促进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地方文化的不同种类的内容作深度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来教学空间、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在校要课程开发视域中,学校成为一种开展的机会,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重在发现,学习重在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最有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的认同。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底线要求,只是在共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水平层次有差异。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意在为每一个学生开发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间存在学习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课程与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就在于前者强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后者只服务于部分学生。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二个原则是“面向个体需要”。国家课程也面向个体需要,但是在共同学习、共同任务、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理解水平体现个体性。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需要”的意义不同,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开发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相应的课程开发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学校则要为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档案,尽可能保持其个性化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要把阶段性学习与长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相联系,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功能。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学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有计划的、规范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后者只考虑学生当下的兴趣活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面向自主学习”。国家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限的,它缺少开放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确定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师生对话制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学习结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因人而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可行的学习计划,都需要针对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性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校本课程与传统兴趣小组活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规范的课程实施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要求,后者只是具体活动的组织并强调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篇三: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梅水中心小学 薛莉梅 前些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特别是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及教学艺术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无论是诠释“教育的意蕴”,还是解读“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思考“完美的教学”,还是关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学校主任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照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上一篇:关于商会作用的思考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记事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