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2024-10-19

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1.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回首过去的一个多月,我们每日与旭日同起,伴着皓月而归。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一、教学体会。

我任教初三级的美术。之前在学校的十节微格教学训练,在这里变得有点微不足道。

基础技能课。

第一堂课,我抱着敢死的心态,没有紧张。声音自我感觉也比较响亮,而且教的内容是基础技能课,这样的课堂仿佛有个形去抓,目的非常明确。我结合我的经验和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分步骤去教。同学们的专注的眼神不断地给我动力和勇气,这让我感觉很实在。

但是,一个星期下来有五节的重复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反应,活跃或沉闷。这相当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根据课堂上的反应,我也做出相对的改变。一个星期下来我有了一个小总结:

(1)声调表情是控制课堂气氛的方向盘。

(2)别想着一节课你说完了就了事,那是完了你的事,别忽略了学生。

(3)尽早摸索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接受能力,学习美术兴趣等。

(4)别老在简单的问题上搞太多花样。

(5)学生喜欢实际例子的引导。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以这几点去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多了几分自然,也渐渐加强了随意发挥的能力。而且在改了大量的学生作业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批改作业的作用是如此的大。它让我更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让我有个底。在上课之前,评论分析同学们的作业,可以让课程分阶段性,更加系统性。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作品鉴赏课。

可以说鉴赏课是美术教育里面最难以把握的课堂,像水中月,雾里花,你知道她的美,却难以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备课阶段,我尽量想象优美的语句,或搜索大师的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渲染课堂气氛,我把课堂尽量设成我的想像中那样完美。

而到了真正的课堂上,才发现以上准备的这些,需要你的语言艺术,你的真正的感受去感染学生。但我的感觉是,我像是把刚发现的新闻报告给观众听一样。我放不开,无论是动作,表情或是语调。每一节课,我的指导老师颜老师都全程跟踪。颜老师意见比较简短,她让我注意与学生互动,像这种课留多点时间让学生去说。还有声调没有控制好,整节课就平了。美术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美术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

我抓住这两个意见,反思。的确,几节课,我都上得比较吃力,想尽量带学生进入那个大师的崇高的艺术境界当中去。却没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就像前面总结的别忽略了学生。

接下来,我尝试让学生去说大师的故事,或是怎么欣赏大师的画。有一个男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把达芬奇的画模糊地总结了一下,虽然听起来有点稚气,但着实让我产生了点小佩服,课堂气氛也比较好,那是从他们理解的世界出发,比较容易带动同学。课堂气氛也比较好。我也更加注意了什么时候用什么声调,适当停顿或留个空白,会让课堂更富有节奏感。

几节课下来,我多了点体会和一些思考。

(1)课堂就像匹野马,需要你的点点积累去慢慢驯服。

(2)要想去感染学生,你必须要有真实的感受。

(3)教好美术,需要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你对艺术不断的探索,还有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守护学生的天性并加以引导。

(4)把你对学生的爱融入到你对艺术的热爱。这样你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上升。

手工制作课。

最后的一个星期是手工制作课,主要让同学们制作和设计家具模型因为前面的许多挫折,我很早就为这个课做好准备,我努力回想我在初中时对美术课的期望,和那个时候对房子装扮的一些幻想。搜索了大量而又精美的手工制作,我也事先做好了几个范品。我也想着让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美术本相通。有些音乐就是有种无形的力量,激发着人的情感。

在真正的课堂上,效果都不错。我把初中时的一些幻想陈述或转为提问放在导入部分。这给课堂起了个很好的展开,在展示样品时,同学们的眼睛都亮起来了,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同学们的制作过程当中,我慢慢推放原先准备好的一首节奏轻松的钢琴曲,没有人发问我为什么播放音乐,我也没故意说明。整个课堂情境,轻松流畅。师生能得到较好的交流。上完这个课以后,我发现和同学们的感情更亲切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都不错。看着她们的作品,我仿佛回到了我的中学时代。

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探索的是人类情感的奥秘。在美术教育中我深深体会到:必须注重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尽全力、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讲方法、抓契机引导他们用美术语言去表现内心的情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二、班主任工作体会

有句话说,天下最小的主任是班主任,管的事情最多的也是班主任。真言。

原来的班主任是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向我介绍了班里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便甚少与张老师交流。一切得靠我自己慢慢摸索。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原班主任的助手。同学们的第二个。

因为一个美术绘画表演的辅导,我选择了初三3班。18个男生,28个女生。刚开始的感受是女生对于集体活动比较积极,也比较可爱,而男生相对被动些,但是给我的印象很幽默。本班级是美术专业班,学习成绩在全级看来多是中等水平。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学习气氛良好。

面对他们,有种更深的身为人师的责任感,也有一种的感觉。

因为这是一间封闭管理式的完全中学,以艺术教学为主。这就更加考验了班主任在许多细细碎碎方方面面无所不及。在这过程当中,我深深第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不容易。

在初阶段,我主要以观察为主,早读,午读,晚修时间去巡班,留意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学习状态。渐渐的,每次去的目的更明确。我也渐渐清楚了自己的任务。

多利用在宿舍的时间了解学生,交流沟通,尽早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个我完成的比较出色。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通过批改周记、作文,中下午有空找学生聊天,课间深入班级,广泛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相处久了,渐渐发现这个班级存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学习比较散漫,有些同学存在互相猜忌的情况,而不清楚现在所处的状态。缺少一个目标。在了解了同学们的基本状态之后,我决定召开一个以坚持,奋斗为主题的班会。

在这次班会课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在一个班级里的重要性。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投入的表情就是对我的肯定。班会课在一阵掌声中结束。心里有种满足。同时也感觉到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中心、灵魂,引导者,平凡而伟大。

在一次和张老师的深入谈话中,她向我诉说了许多班主任的艰辛,在面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班级时,很多时候难以抉择。而学生又很难去体谅老师的苦处。

这让我深受感动开始去深思,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只是个基本条件,而更多的是你对教育的情感、态度。这一份职业带给你的生命内涵。其中的复杂,意义还需要我以后慢慢去发现,去经营。

三、工作关系体会。

对于这方面,黄校长的一翻话,让我从容: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你要多干活,不怕吃亏,用事实去证明你的实力。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这时候你办事得讲求一种创造性,创新非常重要。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顿悟人生了。这时候很多事情都讲求随缘

八个星期的体验非凡深刻。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场洗礼。也让我有了一种对职业在生命中的意义的衡量。美术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社会实践报告。八个星期的收获,我想,这得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慢慢体会。

美术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篇

经过一天的车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小城岑溪,经过几天的休息于十二号十八点往一中出发,覃老师说进去开个会见见学生,顺便安排一下学生的住宿,走在这曾经走过四年的校道、教室、宿舍、感觉是那么亲切好像从未离开了过。这里风景让我学会了许多,体味了许多,思考了许多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何谓十年寒窗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们的基础不怎么好,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讲上好几遍,画上好几遍,我需要的是坚持着,经过平时的观察我也发现了多同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自己当初经常犯错的问题。大的形体,比例,透视。头颈肩的关系。我尽力和他们沟通,喋喋不休去和他们讲这几个关系,先是示范一节课打打形体,整体比例,五官比例。透视,再让他们跟着画,我觉得他们先把这些做好就可以了。我努力想去改变他们,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学还是不太给力,应该是时间太短暂了,加上基础不扎实,理解可能是跟上了。但是动手能力差了点。当然这个不能急。欲速则不达嘛。课程安排是上午素描头像,下午色彩。晚上速写。我发现他们的整体速写还可以。有一点速写示范的时候同学们围观过来很热自己就出汗了。因为是晚上教室人多,风扇不给力,可不是因为紧张导致出汗的。色彩有一些同学还表现有一些浪漫主义在里面。挺好的。美术嘛返璞归真才是艺术。

天的时间漫长而短暂,同学们才刚刚有点进步,就结束了,在走的时候有些舍不得,可是没办法他们还要补文化,自己当年差不多也是这样,真后悔没有交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得到的远远比付出的多我们真是不折不扣的坏人。没办法时间太少了。

2.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湖北文理学院熊德明副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00289),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研究从冲突的视角出发,把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界定为教师在扮演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等角色行为时产生的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或角色期待不协调状态的内心体验,包括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大学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上,起着关键作用。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直接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进程,对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矛盾的激化加剧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增加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调适的复杂性,因此,研究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1.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研究的理论探讨

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厘清这些概念内涵,包括社会转型、角色、角色冲突、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角色意识、角色扮演(行为)、角色技能、角色认知等等。其次,概述社会角色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的背景、代表人物、基本观点、主要流派以及对该研究的启示。再次,探讨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分析框架,即从角色内、角色间、角色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最后,探讨角色冲突的分类及功能、角色冲突调适的内涵与分类,并阐明角色冲突与调适的辩证关系。

2.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现状调查

首先,交代调查的基本背景,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对象、工具以及调查的组织与实施。然后,通过统计分析,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总体情况、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差异性和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等维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进行总结归纳。

3.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诱因剖析

该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分析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诱因。从社会层面看,学校与政府和市场博弈中的冲突、高社会角色期望和教师较低地位反差对比,以及不同主体对教师期望角色和现实角色认知的差异等增添了教师角色冲突情境。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内部的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在相互制衡中的冲突,学校组织中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群体之间以及教师群体内部的利益纠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合并后不同校区文化以及不同教育层级间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等成为激发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学校因素。从教师的价值取向、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入手分析影响教师角色冲突的个人成因。

4.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在现状调查和诱因剖析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调适策略。从政府以及社会营造适度竞争、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环境,创造灵活、宽松、有效的经费政策环境,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政府及社会为教师角色扮演创设一个宽松社会环境的相应策略。从学校构建民主参与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角色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减轻教师角色负担等方面入手,提出学校为教师角色扮演营造一个理想组织氛围的策略。从教师强化角色意识、培育角色情感、提高角色技能和准确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增强教师自我角色适应能力的策略。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是由研究的主题决定的。该研究以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为主要研究内容,决定了以下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选择。

1. 研究视角

该研究主要以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为研究主题,角色冲突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领域选题,所以在研究视角选择上首先选择了冲突—均衡的视角。在研究层面,尽管教师角色冲突是一个微观社会学问题,但为了全面了解这一问题,该研究力求贯通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确保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研究的穿透力。在学科视角上,该研究以社会学为基点,借助多学科理论聚焦这一研究问题,发挥聚光灯的凸显功能。

(1)冲突—均衡的视角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角为结构—过程的视角、个体—整体的视角和均衡—冲突的视角。根据这三种研究视角,该研究选择冲突—均衡的视角考查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内涵、冲突的功能以及冲突的调适等问题。在内涵界定上认为教师角色冲突是教师扮演的同一角色内和不同角色间的冲突,以及不同角色主体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角色冲突是教师在角色互动中产生的内在不协调状态。在冲突的功能上,认为冲突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在冲突与调适的关系上,认为冲突是绝对的,调适(均衡)是相对的,冲突与调适(均衡)伴随着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2)三个基本层面的贯通

人、社会及教育,本来都是整体性的。所谓层面,其实都只是人们为着分析性研究的需要而在自己的思想中对人、社会及教育进行的人为的“切割”。于是教育社会学也就在事实上被大致“切割”成为“宏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微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以及“中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不同研究层面的切割,有其研究上的优势,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宏观层面研究是以忽略“少数”和“深层”为代价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视野都比较短窄,是“就微观而微观”的研究;中观层面的研究常常会孤立研究视角,缺少与宏观和微观的“联通环节”。因此,只有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贯通起来进行研究,才能使研究既有足够的广度,又有足够的深度。该研究把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既放到学校与社会(市场)、国家互动的宏观背景中,又把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学校组织各种矛盾冲突的中观背景中和教师个人内部矛盾冲突的微观背景中进行原因剖析和对策探讨,以期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性质、诱因等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3)多学科的聚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任何人想只用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伯顿·克拉克等人通过历史、政治、组织、文化等范式来研究高等教育。正如他所说“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就像所有灯光都照射在整个舞台上,人们的目光在整个舞台前后漫游。”我国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也提出,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就是多学科视角。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既是一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问题。为了发挥聚光灯的功能,该研究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多学科研究,揭示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性质、冲突的深层原因,提出科学解决角色冲突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通过查阅资料从而挖掘事实和证据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经济高效,并能有效地避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因此不会造成资料的失真。该研究主要从国内外专著、中国期刊网、英文期刊网(Pro Quest Education Journals,Springer,ERIC等)、网络博客等收集相关资料,先后阅读了近200本中外相关专著,1,000多篇中文期刊论文,50多篇英文文献以及众多学者或大学教师的博客文章,同时还查阅了部分院校的相关文件和档案,为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调查研究法

为了了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类型、冲突原因、冲突调适策略等问题,需要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该研究采用了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和现场考察法。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领导)等。调查对象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近700份。为了弥补问卷调查不足,又先后访谈了20多位大学教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了6万字录音材料。此外,笔者还深入四所院校考察了学校相关制度、政策规范,为深度分析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此外,作为一个在大学生活二十多年的教育者和研究者,研究者有机会通过观察和感悟,了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象,并切身体验诸多难于回避的角色冲突。这些观察和体验为该研究提供了许多优势,在此意义上,也使该研究具有一定的行动研究色彩。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关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普遍偏高

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加总平均值来看,有70.68%的教师得分超过中性值,访谈中85%的教师表示有比较显著的角色冲突,说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普遍偏高,这与该研究的假设基本吻合。社会转型期新旧变量的交互作用必然引发社会多方面的振荡,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必然骤增教师角色冲突的情境。尽管角色冲突是教师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但如果不及时调适,将会影响大学教师角色成功扮演,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失败。因此,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任重而道远。

2.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差异表现不一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存在差异性,但从不同的变量考查,有的变量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变量对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影响具有规律性,有的变量对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离散性,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具体而言,男女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不太显著,男性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略强;专职教师与院系里双肩挑教师角色冲突差异性不太显著,专职教师角色冲突略强;不同教育背景对教师角色冲突的程度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越低,角色冲突程度越高;不同职称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比较显著,副教授角色冲突程度最强;不同学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差异性比较显著,工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

表2-1教师角色冲突表现形式比较

注释:单项中性值均为3分。

3. 大学教师角色间冲突程度最强

通过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值分组分析(表2-1),发现有57.17%的教师角色内冲突显著,79.46%的教师角色间冲突很显著,76.11%的教师角色外冲突比较显著。这说明转型期大学教师的角色间、角色外冲突表现得相对突出,尤其是角色间冲突最强烈。社会转型为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但同时社会对教师过多的角色期望,教师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承担的角色过多,使教师经常在多种角色间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可能由此产生了比较剧烈的角色间冲突。

(二)对策措施

1. 社会调适——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

我国大学的主要举办者是政府,因此,政府理应成为调适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关键社会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改革为大学教师角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具体包括四个对策。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在处理政府、市场与大学的关系时,希尔斯曾经借用一句宗教话语,即“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进行了言简意赅地总结。“这一原则赋予大学的任务,是要恰当地找出哪些责任的组合属于大学,哪些不属于大学。它对政府和社会赋予的任务,是确定什么是它有权要求大学和从大学得到的,什么是它必须承认属于大学自身的。”为了达到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四大要素动态平衡,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地方大学治理模式(图2-1),展示了四大治理要素的互动、博弈与共生的状态:中央政府退居大学治理圈的外围,省级政府和第三级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实施对大学的行政职能,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让位于社会、市场和公民组织,实现政府权力向社会和大学的回归;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为大学治理提供公开、及时、透明的信息服务并依据独立评估机构的信息拨款;政府切实依法将相关权力交还给大学,大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切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评价的职能转移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中介机构,即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承担;鼓励市场适度介入和社会广泛参与大学治理,治理结构中的各要素在互动中求得平衡;大学治理结构处于开放状态,与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国内高等学校和国际环境保持人员、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交换。这种大学治理的理想模式具有能够适应制度环境的动态调整、适时变化结构,体现多主体、多中心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原则,给我们很多启示。

图2-1地方大学治理模式示意图

二是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大学教师地位首先要充分挖掘大学教师专业知识潜能和发挥大学教师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情怀,提供参政和议政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政治地位。其次,提高大学教师工资水平,保障大学教师合理收入,提升大学教师的经济地位。最后,增加教育投入,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了解和理解大学教师崇高奉献精神,提高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

三是把握角色本质,提出适当合理的角色期望。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本质特征。根据美国学者博耶的观点,大学教师学术性角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教学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和综合知识的学术。除此之外,那些添加在这四种学术角色之外的任何角色期待都将超出大学教师应该履行的角色范围。一些大学教师忙于各种社会兼职除了满足个人名利使然,不恰当的社会期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重视角色建设,完善大学教师培训制度。一方面完善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应加强教育教学学科学习和训练,明确要求准备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硕士或博士选修一定学分的教育科学课程,还可以借鉴国外培养制度,设置教育博士学位,开设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加强职后培训,目前我国大学教师职后培训过分追求学历进修,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没能针对大学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角色能力提高培训,另外大学教师职后培训多为个体性行为,没有形成一定制度,使许多教师失去培训机会。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大学教师定期(阶段性)强制培训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培训模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学校调适——营造理想的学校氛围

高校是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主要场域,也是化解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治理制度,改革教师角色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减轻教师角色负担,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一是提倡民主参与,构建共同治理制度。大学中可以有诸多决策管理模式,但围绕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基本权力,传统上大学一般采取两种最基本的决策管理模式,即科层模式(官僚模式)和学院模式。科层决策模式将背离大学的学术导向,忽视学术权力存在,造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紧张关系。学院模式强调学术界应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是学者目标的多元性以及团体利益分歧而使决策很难达成一致,导致学校决策低效。为了克服两种决策模式弊端,美国大学采用了共同治理模式(Shared Governance),其核心是“共享”,而参与大学决策的人员包括立法者、社区领导、董事会、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治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许多欧美国家大学所采用。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科层决策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决策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大学的决策权过于集中在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手中,存在着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参与决策的途径与方式有限、教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用行政管理完全替代学术管理是违背大学学术性特征的简单决策模式,不利于缓解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完全搬用美国式的共同治理模式,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大学传统特点,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引进共同治理模式的参与理念,真正发挥大学内部学术组织功能,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尤其是涉及学术管理决策,更需要学术专家的广泛参与,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的成功合作、有效磋商、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

二是倡导人性管理,建立发展性角色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教师的发展为目的,以发展的价值观为取向,采取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手段,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履职情况和教学科研业绩进行价值判断,让教师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有学者借助于现代教师评价理论和国外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提出了高校教师“多元—交互”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克服了传统大学教师评价中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简单等弊端。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师发展现状,及时向教师提供今后培训学习或自我更新发展等各种机会,为教师量身定夺个人发展计划,帮助教师逐步实现个人发展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依据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不断提高角色扮演能力。

三是改善教师待遇,构建教师角色支持系统。成功扮演角色需要完备的角色支持系统,作为大学教师角色支持系统至少有两大子系统构成。一是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其中包括物质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和精神支持系统。物质支持系统包括教学科研参考资料(图书、影像、电子资料等),各种教学科研工具(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及设备)和外出交流学习专项资金等;制度支持系统包括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以及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比如实施教师带薪休“学术假”制度等;精神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确立教学和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师在学校各项重大改革中参政议政的权力等。二是生活保障系统。我们提倡大学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大学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更好地奉献自我。这里包括按时发放工资及合理的校内各项津贴,以及在绩效工资方面尽量倾斜教师,及时解决教师住房、医保、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

四是减轻教师负担,保障自由的学术环境。大学扩招加大了教师工作负担,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运转。宁静才能致远,大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机构,一定的宽松环境更适于思想的产生,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师生比,制定合适的教师教学工作量额度和科研工作量额度,从总量上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应实行分类管理,弹性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把大学教师分成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三类。教学型教师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考核时以教学绩效为主要参考标准。科研型教师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辅,考核时以科研成果为参考标准。教学科研型教师,综合权衡二者的绩效。对于同一个教师还可实行分阶段性要求和管理,比如某段时间科研任务重可以把科研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当完成科研项目后再综合考核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3. 自我调适——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

大学教师是角色冲突的最直接承受者,在调适“角色冲突”中,大学教师自我调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要强化角色意识,提高角色扮演的责任性。角色意识的核心就是对角色责任的清楚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角色观念。强化角色意识一是要求大学教师在外部力量帮助下加强角色规范学习;二是经由大学教师经常反思自我领悟角色内涵和要求。

二要培育角色情感,增强角色扮演的自觉性。大学教师的角色情感一是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情感;二是对所教学科及其知识内容的情感;三是对学生的情感。教师角色情感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断培养和修炼的。首先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为自己理想的人,从决定之时就把自己需要的满足乃至于自己的一切都与学术事业联系在一起。只有决心把自己一切都奉献给学术事业的人,才会真正表现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工作、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操,表现出对学术事业的责任感。其次要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作为教师,也应该在接受种种溢美之词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按照社会的期望树立高大的职业形象,以自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真爱回报给社会。其三要在育人成才的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对大学教师来说,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学生在各个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地造福人类。

三要提高角色技能,确保角色扮演的实效性。角色技能是进行角色活动的前提,艺高人胆大,只有高超的角色技能,才能减少角色扮演中的冲突。大学教师是个“双专业”职业,既要精通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提高角色技能要求大学教师一要夯实专业知识,做到精深,既有宽厚的基础,又要把握学科的最前沿;二要从横向上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三要系统的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为提高教育艺术提供理论指导;四要培育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大学教师角色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条件与方法,灵活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才能提高角色扮演的实效性,减少角色冲突的可能性。

四要准确角色定位,保证角色决择的理智性。一个人角色定位不准和取舍不当也是造成角色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米德(Mead,G.)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角色的取舍:一是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二是放弃某种角色的后果;三是拒绝某种角色后周围人的反映。格罗斯(Geluos,N.)提出对不同角色进行选择的依据:一是这些期待的合法性;二是如果不遵从这些期待将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内心谴责;三是是向舆论让步,还是承认舆论的合法性,或是在两者之间进行妥协。这些观点为大学教师角色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总之,一个人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承担过多角色,尤其是有些角色与本职角色相去甚远,容易导致角色冲突,因此,要化解角色冲突,就要学会取舍。从事过多社会兼职的教师应该适当放弃一些或全部社会兼职,双肩挑教师也应作出明确选择,要么弃教专门从事行政工作,要么辞去行政职务全身心投入学术角色。

三、不足与改进

大学教师角色冲突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包括了教师的角色意识、角色技能、角色扮演、角色互动等方方面面,牵涉到学校和社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因此,该研究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仅是一个有益而又初步和肤浅的尝试。鉴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不论是对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的把握,还是对策建议的提出,恐怕是挂一漏万,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足之处:一是问卷的设计与调查中的问题,尽管经过多次反复,请教过许多的专家学者,但在问卷的设计上还是难以做到全面、深入。如果问题过于具体,将导致问卷容量过大,影响回收率;如果过于宏观,又不易把握具体问题,因此,在两者兼顾思想指导下,有顾此失彼之憾。尽管用访谈弥补了部分不足,但还是导致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诱因的调查和调适策略的调查上过于抽象,使该研究在教师角色冲突诱因分析上和调适对策上“虚”的成分较重而“实”的成分比较欠缺。在问卷调查的抽样上,由于受研究者学术资源驾驭能力限制,调查的范围只能选取800多个样本,难以完全按照预想的方案实施。所以,通过问卷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近似的反映。二是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该研究只是对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没能将大学教师角色冲突与教师绩效、教师职业倦怠、教师流动的相关性研究纳入该研究之中。

3.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緊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年多的研究工作,我们收获颇多。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争取探索出更科学的方法。

2.科研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师研究水平偏低。

4.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来到社会实践学校,见到穿着统一白色服装的学生,特别是第一天就听到一句很真挚的“老师好”,我的心里已平稳了许多,很自然的,接受了另一个身份。也开始了这不同寻常的八个星期的有着双重身份的学习生活。

一.教学体会

我任教初三级的美术。之前在学校的十节微格教学训练,在这里变得有点微不足道。

1.基础技能课

第一堂课,我抱着敢死的心态,没有紧张。声音自我感觉也比较响亮,而且教的内容是基础技能课,这样的课堂仿佛有个形去抓,目的非常明确。我结合我的经验和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分步骤去教。同学们的专注的眼神不断地给我动力和勇气,这让我感觉很实在。

但是,一个星期下来有五节的重复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反应,活跃或沉闷。这相当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根据课堂上的反应,我也做出相对的改变。一个星期下来我有了一个小总结:

(1)声调表情是控制课堂气氛的方向盘。

(2)别想着一节课你说完了就了事,那是完了你的事,别忽略了学生。

(3)尽早摸索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接受能力,学习美术兴趣等。

(4)别老在简单的问题上搞太多花样。

(5)学生喜欢实际例子的引导。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以这几点去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多了几分自然,也渐渐加强了随意发挥的能力。而且在改了大量的学生作业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批改作业的作用是如此的大。它让我更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让我有个底。在上课之前,评论分析同学们的作业,可以让课程分阶段性,更加系统性。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2.作品鉴赏课

可以说鉴赏课是美术教育里面最难以把握的课堂,像水中月,雾里花,你知道她的美,却难以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备课阶段,我尽量想象优美的语句,或搜索大师的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渲染课堂气氛,我把课堂尽量设成我的想像中那样完美。

而到了真正的课堂上,才发现以上准备的这些,需要你的语言艺术,你的真正的感受去感染学生。但我的感觉是,我像是把刚发现的新闻报告给观众听一样。我放不开,无论是动作,表情或是语调。每一节课,我的指导老师颜老师都全程跟踪。颜老师意见比较简短,她让我注意与学生互动,像这种课留多点时间让学生去说.还有声调没有控制好,整节课就平了。

我抓住这两个意见,反思。的确,几节课,我都上得比较吃力,想尽量带学生进入那个大师的崇高的艺术境界当中去。却没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就像前面总结的别忽略了学生。

接下来,我尝试让学生去说大师的故事,或是怎么欣赏大师的画。有一个男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把达芬奇的画模糊地总结了一下,虽然听起来有点稚气,但着实让我产生了点小佩服,课堂气氛也比较好,那是从他们理解的世界出发,比较容易带动同学。课堂气氛也比较好。我也更加注意了什么时候用什么声调,适当停顿或留个空白,会让课堂更富有节奏感。

几节课下来,我多了点体会和一些思考。

(1)课堂就像匹野马,需要你的点点积累去慢慢驯服。

(2)要想去感染学生,你必须要有真实的感受。

(3)教好美术,需要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你对艺术不断的探索,还有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守护学生的天性并加以引导。

(4)把你对学生的爱融入到你对艺术的热爱。这样你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上升。

3.手工制作课

最后的一个星期是手工制作课,主要让同学们制作和设计家具模型因为前面的许多挫折,我很早就为这个课做好准备,我努力回想我在初中时对美术课的期望,和那个时候对房子装扮的一些幻想。搜索了大量而又精美的手工制作,我也事先做好了几个范品。我也想着让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美术本相通。有些音乐就是有种无形的力量,激发着人的情感。

在真正的课堂上,效果都不错。我把初中时的一些幻想陈述或转为提问放在导入部分。这给课堂起了个很好的展开,在展示样品时,同学们的眼睛都亮起来了,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同学们的制作过程当中,我慢慢推放原先准备好的一首节奏轻松的钢琴曲,没有人发问我为什么播放音乐,我也没故意说明。整个课堂情境,轻松流畅。师生能得到较好的交流。上完这个课以后,我发现和同学们的感情更亲切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都不错。看着她们的作品,我仿佛回到了我的中学时代。

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探索的是人类情感的奥秘。在美术教育中我深深体会到:必须注重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尽全力、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讲方法、抓契机引导他们用美术语言去表现内心的情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二.班主任工作体会

有句话说,天下最小的主任是班主任,管的事情最多的也是班主任。真言。

虽然社会实践之前看了一些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但是在我刚面对一班学生时,我什么方向都没有。

原来的班主任是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向我介绍了班里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便甚少与张老师交流。一切得靠我自己慢慢摸索。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原班主任的助手。同学们的第二个领导者。

因为一个美术绘画表演的辅导,我选择了初三3班。18个男生,28个女生。刚开始的感受是女生对于集体活动比较积极,也比较可爱,而男生相对被动些,但是给我的印象很幽默。本班级是美术专业班,学习成绩在全级看来多是中等水平。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学习气氛良好。

面对他们,有种更深的身为人师的责任感,也有一种领导者的感觉。

因为这是一间封闭管理式的完全中学,以艺术教学为主。这就更加考验了班主任在许多细细碎碎方方面面无所不及。在这过程当中,我深深第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不容易。

在初阶段,我主要以观察为主,早读,午读,晚修时间去巡班,留意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学习状态。渐渐的,每次去的目的更明确。我也渐渐清楚了自己的任务。

多利用在宿舍的时间了解学生,交流沟通,尽早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个我完成的比较出色。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通过批改周记、作文,中下午有空找学生聊天,课间深入班级,广泛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学校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我们社会实践期间举行。这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去与学生接触,以及锻炼我们的组织与领导能力。我本着对学生关爱,负责的态度很快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与依靠。

相处久了,渐渐发现这个班级存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学习比较散漫,有些同学存在互相猜忌的情况,而不清楚现在所处的状态。缺少一个目标。在了解了同学们的基本状态之后,我决定召开一个以“坚持,奋斗”为主题的班会。

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了一个励志短片《启动梦想.成就人生》马拉松竞赛篇。在同学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中拍取一些积极认真的镜头,结合流行曲《最初的梦想》制作了一个视频短片。也结合了品是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生活状态拟定了一份讲话内容。

在这次班会课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在一个班级里的重要性。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投入的表情就是对我的肯定。班会课在一阵掌声中结束。心里有种满足。同时也感觉到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中心、灵魂,引导者,平凡而伟大。

在一次和张老师的深入谈话中,她向我诉说了许多班主任的艰辛,在面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班级时,很多时候难以抉择。而学生又很难去体谅老师的苦处。

这让我深受感动开始去深思,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只是个基本条件,而更多的是你对教育的情感、态度。这一份职业带给你的生命内涵。其中的复杂,意义还需要我以后慢慢去发现,去经营。

三.工作关系体会

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几个美术队员参加了三次美术科组的例会。这让我对一个科组的整体工作的运行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认识到工作中的同事关系,集体协调性的重要。

对于这方面,黄校长的一翻话,让我从容: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你要多干活,不怕吃亏,用事实去证明你的实力。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这时候你办事得讲求一种创造性,创新非常重要。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顿悟人生了。这时候很多事情都讲求随缘……

八个星期的体验非凡深刻。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场洗礼。也让我有了一种对职业在生命中的意义的衡量。八个星期的收获,我想,这得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慢慢体会。

【扩展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主要步骤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5.教师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实践内容

一、晨间活动

我参与的班级是小班,进门的时候小朋友都还没有来齐,有些还在和家长说再见,有些还在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看到我的走入,大多都带着孩子的好奇与警惕。我四处观察小朋友的举止。大多都是专注于一项活动一段时间后放弃转向其他的事物,有的小男孩喜欢穿着高跟鞋并且扮成妈妈,说明性别意识liuxue86.com方面还不是很清楚。十几分钟后,小朋友都到齐了。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以后,小朋友踊跃的站起来自我介绍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向我问好。虽然很多需要老师重复一遍或者支支吾吾说不出亦或是害羞不敢说,但是这样受到孩子们单纯的欢迎还是感到很高兴。

二、课堂教学

点名结束后,老师向小朋友讲述了小姑娘在大雪天从一开始的冻得直发抖到后来通过和动物朋友一起玩耍而感慨冬天真热啊的简单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引起小朋友积极的思考和组织语言,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渐渐离青少年远去。有的人说幼儿园的培养过于压抑孩子的天性,我倒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会做出这种评价的人不是上的是较为简陋的幼儿园,就是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想当然的以为。至少与我看来,幼儿园是最能体现孩子天性的时候,教师尊重孩子的思维内容,并且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想,这在之后的教学阶段是不能做到的。

三、户外活动

课程结束后,广场上的广播响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排好队。有序地走出了教室。小朋友熟悉新人的速度很快,对我的态度也马上由一开始的陌生到亲热。有个小男孩手里握着拉链嘻嘻笑笑的看着我,还有一个小姑娘坐在我的边上和我说悄悄话。许久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孩子,模糊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觉得甚为怀念。室外阳光甚好,中班的小朋友先开始了室外的早操,小班的小朋友耐不住性子,东摸摸西蹭蹭,老师只能不厌其烦的拉住一个又一个细细的讲清楚道理阻止过分的举动。游戏时间开始,孩子们作鸟兽状散去,站在适合孩子玩耍大小的道具旁感觉自己真是个大人了。自豪而又有些不甘。

四、午间活动

很快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小朋友依次排好队等待吃饭。吃饭的时候大家就囧态百出了。有的小朋友吃的又快又干净,有的就眼珠子骨碌碌转到其他地方去了,嘴也就跟着慢了下来。老师辛辛苦苦催促好每个人吃完,大家上午的活动就算结束了。午睡结束于两点半,起床后享用完下午的点心,就又开始进入玩耍的状态。小班的小朋友一天只需要上一堂课,所以其他的时间都是给大家自由发挥的。过家家的游戏经久不衰,孩子们就喜欢在这个年龄向往大人的生活,扮成爸爸妈妈做菜烧饭看病洗头,虎头虎脑的也是很可爱。

第二天之后的工作较于第一天就熟稔了很多,小朋友很快记住了我,也更多的依赖我这个新来的老师,一个喜欢穿着熊猫毛绒外套梳着西瓜头的小姑娘在之前班主任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坚定了穿衣服一定要拉拉链的决心,犹如强迫症一般不停地来给我的衣服拉拉链,还有的小男孩午觉的时候不小心尿了床,于是平生一次给小孩子换衣服,有些生疏但是也觉得这些新的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

还有的小朋友不停地跑来和我说另一个小姑娘不和她做好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一脸委屈的样子让我有些慌神,还没反应过来想出应答的对策,犹如闪电一般俩人和好了,看出小孩子也真是喜怒无常。玩户外游戏的时候,一个一直低着头有些羞涩的漂亮小姑娘拉着我的手给我玩羊角球,虽然知道自己太大没法玩这么小的玩具还是爽快的接下,因为知道小姑娘喜欢看到自己接受她送给我的“礼物”,还有的小男孩在整理玩具的时候主动跑过来帮我搬垫子,每一次的帮助给予孩子的都是一次谢谢和赞美,这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好的是有回报的。

新一天的课堂也是充满乐趣的,我特地准备了新的“听课本”记录下老师的上课过程来学习。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以后虽然面对的不一定是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但是在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新的一节课的内容较前一天多了一些挑战,小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冰的问题。老师特地从家里带来了冰块让早晨过来的小朋友都摸一摸冰块讲讲触感,思考一下这是什么。

上课时提出了冰块与水的关系,冰怎样融化,冰的形态等简单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小朋友们十分热情的参与了课堂的思考环节,并且在大家一起的交流中,老师的引导实验下了解了冰在热量的影响下会渐渐变成水。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室外将冰块放在太阳底下,孩子们伴着小凳子围坐着冰块等待冰块宝宝的消失。待到游戏环节开始孩子们四处玩耍归来,冰块已然不见。老师说着“让我们和冰块宝宝说再见”,小动物们就跟着复述道“冰块宝宝债见。”这些让孩子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是可以让孩子一生铭记的。

工作总结

我想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寒暑假的大好时光怎么可以用来这做社会实践这种枯燥的事情,不如拖个关系随便找个地方敲个章就好了,该实习的时间是在大三大四。我却觉得提早一点开始这个过程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更多的好处。在其实连实习都说不上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小朋友的各种反映,以及在做笔记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对自己未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在教师礼仪方面譬如小朋友早上进门后要弯腰鞠躬对小朋友亲切的问好,以及上课时保持端正的坐姿给小朋友提供正确的榜样,还有玩游戏的过程中配合小朋友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面对小孩子时才会用到的,我要是以后去做中学老师或者是留学生教学根本没这个必要,那我就觉得是大错特错,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管学生的年龄是少年还是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必要的,否则为人师表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上课中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以及没有预想到的小朋友的回答也要机智的应对,并且出现了小朋友问出的问题自己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也应该做出诚实的回答而不是自行猜测误导学生。有时候上课的过程并不是孩子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而是老师伴随孩子的思维活动来进行教学,这样孩子也就会对课堂形成很好的兴趣,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知识记入心中。

在幼儿园实习与在其他地方实习的重要不同。就是每天都重复一样的事情,不想中小学在一天复一天的学习中显著并快速的进步并吸收着知识。幼儿园小朋友的这些进步都不是特别的明显,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每天提醒与复习。这对老师的耐心与爱心有很大的考验。许多小朋友在自理能力与辨别能力等各方面上都有许多未完善的地方,可能会使老师感到厌烦,但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感和对小朋友的喜爱,这些都应该是可以克服的问题。在漫长而又有些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支持老师工作的信念应该就是在于工作的义务和对孩子的爱吧。

6.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六

本人于2011年7月8日到8月11日在中国交通银行轻纺城支行进行了为期35天的暑期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社会实习。实习期间,在单位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熟悉了交通银行的信贷业务活动,理论水平和实际信贷业务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现将暑期实习的具体情况及体会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交通银行简介

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同时在新加坡、香港设有分行,在伦敦、东京、纽约设有代表处。

作为一家城乡并举、联通国际、功能齐备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一贯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审慎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立足县域和城市两大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依托覆盖全国的分支机构、庞大的电子化网络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致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与广大客户共创价值、共同成长。

中国交通银行轻纺城支行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绍兴县柯桥这块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域,其优势地位明显,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不仅为广大客户所信赖。中国交通银行轻纺城支行是绍兴市分行直属的一个支行网点,一直鼎立柯桥经济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实习经历及工作内容

7月8日到8月11日期间,我有幸进入中国交通银行轻纺城支行实习,虽然实习的时间不长,我却在这段时间里学到了关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很多知识,同时也深感自己知识面的匮乏,坚定了我积极学习的信念。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明白实际操作和书本的理论知识要紧密的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内容社会操作化转变是我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学习信贷业务流程,跟随指导老师下企业进行实际信贷追踪,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也挺多的,包括业务知识,业务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一)跟指导老师学习一般银行信贷业务的知识,同时翻阅关于信贷的各种文件

在实习的前几天里,我被安排了一个指导老师,一方面学习信贷业务的实务操作,开始接触一些银行的信贷部门岗位,了解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的规模以及流程,另一方面,学习交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文件。此外,还调查了关于绍兴中小企业的信贷现状,了解交通银行轻纺城支行直接面对的客户群体的基本情况。

绍兴地区中小企业的信贷状况与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首先,绍兴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其次,绍兴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商业银行手机信息要付出高成本。然后,绍兴中小企业担保不足,缺少足够的抵押品且抵押品风险较高。最后,绍兴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期限短,频率高,金额少的特点。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小的多,其信贷需求多以零售业务为主,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需要派专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贷款变化进行追踪,直至贷款收回为止。

(二)跟客户经理学习业务操作

主要对2-3个典型的企业进行信贷跟踪,着重掌握对中小企业信贷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于此同时,在接触客户的过程中,了解了客户资源的优劣决定了一家银行业务结构盈利状况和竞争力水平。实施客户知识管理可以提高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实习中,我归纳总结了客户知识管理的结构,并用理论知识和时间不断丰富。然后,明白改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拓展业务空间,发展利润源泉的重要性。在对客户服务的同时,我明白并领悟着,农行在资产总额大但资本欠缺的情况下,是如何利用资本的稀缺性的。利用最少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每个客户追求的,资本追求利润,决定了资本是闲不住的,只有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节约经济成本。

(三)对开拓信贷业务中的风险防范做深一步的研究

绍兴中小企业存在着若干贷款管理风险,比方说,信息不对称是基本状况,缺乏基本的财务报表,企业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管理普遍,具体的业务、经营情况难掌握以及合适的抵押物较少。针对这些信贷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优良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一方面,扩大征信系统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加强本行企业客户信用数据库建设。其次,规范内部评级授信体系建设,要强化企业财务报表评估,除此之外,加强和量化评级授信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突出定性这表对于财务分析指标的补全性,要将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或要素纳入定性评价范畴。建立完善的信贷信用风险预警信号制度,准确评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影响趋势。还要,优化贷款行业结构,不仅要做好行业分析,减少高风险行业信贷比重,而且贷款的行业分布应当合理分散。优化贷款客户结构,开发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信贷潜力,实现客户结构多元化。规避信贷资金相少数优质客户过度集中。深化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深化贷款大户管理,严格控制大额信贷风险。除此之外,培育和打造一支风险管理专家队伍,构建先进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也尤为重要。

三、感受和体会

这次实习,总的来说,有苦有甜。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银行实习生活,除了让我对交通银行的基本信贷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受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在实践运用中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到后来觉得书到用时方恨晚。一旦接触到实际实务,才发现自己跟银行专业的客户经理的差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似简单的业务处理,当真正上岗时却有这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很多信贷程序就现在来讲,都比较系统化了,资料的准备都是有章可循,因此处理文件时的谨慎的态度尤其重要,很多文件缺一不可,不然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做废。这使我认识到在严峻的工作当中要求的是我们严谨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我,这次的暑期实习无疑成为了我在银行业中熟悉实际业务操作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教学工作提供一次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契机。

7.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对策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大厦的基石。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流动已经在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已经加入到人才流动大军的行列。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关于人才流动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流动更多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本调查报告以陇南市武都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流动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呈现以下趋势:

1.流动的主体以青年教师居多。

2.流动渠道上,流入以毕业生招考为主;流出的方式包括转行、调动、选拔、停薪留职四种,这些教师是农村教师中的主力军。

3.流动的方向单一,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

一、问卷设计的初衷

为了找到农村教师流动状况的原因,结合近年来教师流动的去向,特意设计了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1. 农村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 农村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

3. 农村教师是否想调动工作?

4. 如果有调动机会,他们首选的去向是哪里?

5. 他们想调动的原因是什么?

6. 调动工作完成的方式有哪些?

7. 他们是否考虑过工作调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

8. 他们调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9. 他们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1 0. 如果给他们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他们将会选择什么行业?

附问卷如下:

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C、说不上D、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2.你参加工作的时间

A、1—5年B、6—10年C、11—19年D、20年以上

3.你是否想调动工作

A、想B、不想C、有时想D、没考虑过

4.如果有调动机会,你的首选去向是

A、城市B、家乡C、城市周边镇D、乡村

5.你想调动的原因是

A、离家远不方便B、工作环境艰苦C、学校福利待遇差D、工作任务重

6.如果你想工作调动,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

A、花钱B、选拔C、人缘关系D、不好说

7.你是否考虑过调动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A、有影响B、无影响C、没考虑过D、我不管学校工作

8.你调动工作的目的是

A、为了家庭B、为了事业C、追求幸福D、方便生活

9.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乡村B、都市C、交通沿线乡镇D、城市周边

10.如果给你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你将首选的行业是

A、行政B、公检法C、卫生D、教育

二、调查情况

调查地域覆盖武都区十个农村乡镇学校,它们是:佛崖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北边的佛崖乡,与康县望关镇接壤;角弓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西边角弓镇,与宕昌接壤;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不错。洛塘片八个乡镇的九年制学校,地处武都区最南边,属于武都区偏远农村乡镇学校。它们分别是洛塘中学、五马九年制学校、琵琶九年制学校、月照九年制学校、三仓九年制学校、五库九年制学校、麻柳九年制学校。发放问卷214份,问卷教师214名。

三、数据统计表

1. 调查问卷人数统计表

2. 调查问卷人数所占%比

四、数据分析

通过对武都区10所乡镇学校214名教师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发现,对目前工作环境有63%的教师满意,有11%的教师不满意,有13%的教师说不上满意不满意,有13%的教师表示,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一现状说明,有37%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够看好,他们存在流动的倾向。

在对参加工作时间的问卷调查发现,1—5年内参加工作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2%,6—10年内参加工作的占21%,11—19年内参加工作的占13%,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4%。这说明中青年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不稳定,存在流动的可能性。

在是否想调动工作的214名农村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时刻想调动工作的教师占50%,不想调动工作的占15.4%,有时候想调动的占27%,没考虑过是否想调动工作的占17.6%。这一现象说明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调动意向去向的问卷调查发现,首选城市的教师众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4%,首先家乡的占总人数28%,首选城市周边乡镇的占23.3%,首选乡村的占总人数的4.7%。这说明67.3%的教师不希望在乡村任教,希望有机会能调动到城市学校或城市周边乡镇。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62.5%的教师认为,离家远不方便是他们想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有23.3%的教师认为,农村的工作条件、环境艰苦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有12.6%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差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认为工作任务太重想调动工作的占1.5%;这说明离家远不方便、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直接影响教师的流动。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调动工作的调查发现:有70%的教师想通过选拔完成调动;有22.3%的对自己完成调动工作的方式表示不好说;有4%的愿意花钱调动;有3.7%的想通过人缘关系完成调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想调动工作的意愿是:按照组织需求,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选拔完成调动。

在对有意向调动工作时,自己的调动是否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问卷调查发现:6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调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23.3%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12.6%的教师不考虑这一问题;1.5%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与学校的正常工作无关。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的流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在对调动工作的目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为了家庭生活而调动工作的占26.2%;为了事业想调动的占28%;为了追求幸福而调动的占14.9%;有30.9%的认为调动工作是为了方便生活。这说明生活问题是影响教师流动的最大原因。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最理想的工作环境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乡村最理想的占14%;认为都市最理想的占37.3%;认为交通沿线乡镇最理想的占30.9%;认为城市周边环境最理想的占27.8%。这说明工作环境也影响农村教师的流动。

在对第二次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1.3%的教师想从事行政工作;有18.7%的教师想从事公检法工作;有7%的教师想从事卫生工作;有43%的教师仍然选择教育。这说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目前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希望有第二次职业选择,这也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一个原因。

五、流动原因小结和应对策略

陇南市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偏远农村流向城镇或城市,流动的主体是青年教师,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教师队伍越不稳定。这种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新鲜活力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而致使武都区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想调动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薪金过低,津贴福利较少,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普遍属于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缺乏艰苦环境生活的锻炼,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很难安心工作。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相对于城市学校较差,农村学校资金不足,激励制度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新建的家庭,人人有房贷,紧张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感到生活压力极大,而城市广阔的家教市场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所有中青年教师想进城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调动工作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完全成了教师自己的事。中老年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在农村一所学校任教,三四十年没有变换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组织去关心过问他们,并且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则留在本地学校任教。青年教师有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想趁年轻时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去完成调动工作的想法。青年教师的频繁调动与中老年教师的固定不动形成了畸形的农村教师流动状况,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结构组成。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较差,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源不稳定,地理环境偏远,教学理念不先进,信息相对较闭塞,教师没有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没有发展前景。

由于在偏远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放学后无人进行督促、辅导,并且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高,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教学就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且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责任重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设想的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工作;奖励在偏远农村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任教。

第二,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偏远农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导致工作的硬件环境差,没有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指标较少。由此可见,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职称晋升指标,更多的教师才会义无反顾地留在偏远农村学校,将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进而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师资基础。

第三,制定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政策。针对农村地区师资不均衡的情况,可以制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尤其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采用定期流动的制度,一方面可以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质量与教育水平。

第四,为农村教师提供外出深造或教学交流的机会,接触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使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8.做一场受教师欢迎的报告 篇八

第一,我们探讨一下怎样进行专题报告的选题。

我们进行教师培训,做专题报告,该怎样进行报告选题呢?按照一般参训者的心理所思,便是“我需要什么,您培训什么”。这是一个狭隘的视角,如果我们的报告选题,仅仅考虑“参训者的需要”,去迎合参训者的需要,那么,我们培训必然会顾此失彼,甚至会偏离航向。正确的报告选题,我们既要考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教育发展规律的宏观需求;既要考虑教师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学生发展需求;既要考虑基层教育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国家意志的落地生根。因此,我们进行报告选题,需要有多种综合的考虑。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种思考途径。

㈠根据“顶层设计”和“制度文件”选题。教师培训,需要培训什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顶层设计,有相应的制度文件,这是我们进行教师培训,做专题报告选题需要考虑的途径之一。教育部1999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教育部2011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育部2013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三分最新的文件规定,既是教育发展的宏观需求,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我们进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做专题报告选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㈡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和“教育实际需求”选题。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等突出问题,并提出要求:“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这告诉我们,教师培训的专题报告选题,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做到“按需培训”。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悄悄的飞博客”在《培训结束小结:一线教师的讲座最受新教师的欢迎》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从这三天的培训来看,在一线的教师讲座更能贴近我们的实际需求……我们觉得正在一线教学的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讲座或许对我们这样的新老师会有更大的帮助。所以我组建议以后的新老师培训能请一些这样的一线教师来做讲座。”李方顺在《教师欢迎什么样的专业培训》一文中还有这样的表达:“我印象最深刻的培训是2005年暑假市里组织的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会上请来了特级教师唐江澎。他既是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又是一名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他给我们介绍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体系、教材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让教师们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另一方面,对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中产生的疑惑,遇到的‘拦路虎’,进行重点剖析,让我们‘拨开迷雾见青天’。他给我们讲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如何设计问题,他向我们讲述他的一些课例,我们与会教师觉得这距离我们非常近,针对性非常强,非常实用。不像有些所谓的专家的一些空洞的理论,你不说,我明白,你说了,我反而不明白了;你不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你说了,我反而不会做了!”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站在课堂上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最清楚一线教师和基层学校需要什么,因此,我们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就需要扩充“站在课堂上的、站在教育一线的”专家数量。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第三,培训专家还可以通过蹲点基层,走进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与测量等,以了解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需要什么。通常而言,能帮助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困惑的、能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的、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等报告选题,多会受到教师欢迎。

㈢根据培训者“研究方向”和“个人专长”选题。一场专题培训报告,除信息传递的“场环境”外,培训者和参训者是两个核心因素。我们的报告选题,除了可以从“顶层设计”中来,从“参训需求”中来,还需要考虑培训者的个人专长。我们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凡是赢得参训教师好评的报告,一定是报告者讲授个人研究专长的报告。比如武汉大学王兆鹏专题报告《数字时代的诗词欣赏》,围绕“一句一镜头,一诗一电影”这个思路,讲述诗词欣赏的理论与方法,其讲述生动形象,给听课者以美感和启迪,深受好评,其讲述的是其一生的研究方向。安徽师范大学罗兴根《修炼乐观 享受生活》,图文并茂,结合了大量案例,阐述怎样才能做一个温暖的教师,赢得广泛好评,其讲述的是其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福建师大叶一舵讲授的报告《做个快乐教师》,分析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教给参训者减压的方法,其讲述的是其专业的主攻方向。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及论文发表的实用策略》,讲述的是其已研究形成的成果专著,他从“横切苹果”开始讲起,阐述教科研工作常见的几个侧面与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深受教师欢迎的报告,《一周一个点:细化德育观察与指导》、《搭建两个平台,实施多种激励,促进教研组地专业化建设》、《主动成长 收获幸福》、《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思维方式》、《突破作文瓶颈的三维教学法》等,也均是我研究和积累了十多年的研究专题。但在实际的培训报告中,也有专家“扬短避长”的,比如本是一线特级教师,其“长处”应是“有土壤”、“有根基”、“有岗位实践”,可在报告中却偏偏选择“玩转理论”,从东家到西家,如数家珍搬大家,抢学院派的饭碗。其结果自然是“理论玩不转”,“案例又没有”,报告空洞虚无,大受诟病。

第二,我们谈谈教师最反感什么样的报告。

我们在前文说过,报告的选题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需求,还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那么,如何将教师主动需求的或被动接受的选题,变成教师欢迎的报告呢?我们在谈论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哪些报告是教师所反感的。

㈠自我吹嘘型。这类培训专家或缺乏自信,或习惯于自我炫耀,或别有用心进行广告推销。在培训过程中,常占用大量时间,进行自我宣传,自我吹嘘,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成绩。某校长在一次校长培训班后有这样一段描述:“下午听某校长报告,从课的开始,介绍自己的一大堆荣耀,然后,介绍自己办好了几所学校,说自己在省内组织了多少次会议获得了怎样的好评,在上海参加了多少次论坛——专家播放了一段段评价他的视频,担任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两个小时的培训,专家用了一个半小时介绍自己的成绩以及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至于他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始终犹抱琵琶。”马鞍山八中霍光武老师有这样一段记录:“二中那个郭惠宇对我也是十二分的敬意。不要小看我哦,广州、深圳我的名气大得很哪。人家不断向我发出邀请,一个项目可是三十万。加涅、布鲁姆是我的好朋友,还有那个安德森,和我也不错,我可是早已是著作等身了……”有一位课改专家,应邀到某地做课改方面的报告,两个小时,他天南海北,吹嘘自己的课改如何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然而,他就是不说自己的课改是如何实施的,他进行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听着听着,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整场报告就是广告,要想了解他是如何搞课改的,还要再花钱与他签合作协议。这类“自我吹嘘型”的报告,是教师最反感的报告之一。

㈡理论翻转型。这类培训专家多是长期脱离一线的纯理论研究者,他们不走进基层,不联系现实,不考虑实际需求,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其报告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是“水中月”“镜中花”。马鞍山八中霍光武老师对此种现象有如下的描述:“某教授闪亮登场,漫谈语文教学改革。从新中国语文改革历程回顾,再到世纪之交至今的改革,典型的通识普及,几乎是照本宣科,陈饭翻炒。教授仰望天花,侃侃而谈,哪管课下学员晕倒一片。”“接下来更是理论满天飞,法则到处转。”“某老师谈起他的课堂观,自然说起了教学策略。顾泠沅、施良方、崔允郭悉数登场,加涅等人也来捧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集中倾向。概念成堆,理论翻转,模式百样,引经据典,云雾缭绕,就是见不到特教自己的课堂,也看不到一起教学案例。”王大藏在《什么样的培训者最受教师欢迎》中还有这样的记录:“师范院校的教师多是采用给大学生讲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而培训内容多为抽象高深的理论知识,很难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有人戏谑地评价这样的培训课堂是:‘培训者用最枯燥无味的语言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避免讲课枯燥无味;培训者用最不重视参与者主体地位的方法告诉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人在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教师。’”这类不入基层,不到一线,不做调查,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培训,是教师最不欢迎的另一种培训形式。

㈢信口开河型。这类培训专家,他们明白一个事实,讲“高大上”的理论不受教师待见,所以,他们通常是“说的”与“幻灯片呈现的”风马牛不相及,用幻灯片呈现一个提纲给教师做笔记,然后自己信口开河另说一套。或批评时事,对当今世界大事进行一番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或抨击腐败,谈论政治,说最近某某被抓了,下一个会是谁谁谁等等。或大讲特讲自己怎样给老婆买衣服,怎样哄老婆开心等。或讲在某地经历的某些好玩的事情,在某酒席上的一次吃饭奇闻。或者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大谈特谈自己在国外的美好经历,外国人素质是如何高,外国是如何比中国好……就这样,天南海北,等想起讲课的主题时,下课的铃声就快响了。听课者,听的时候欢声笑语。下课时,则大呼后悔,觉得时间被白白浪费。

第三,我们讨论怎样让报告更受参训教师的欢迎。

要做一场受参训教师欢迎的报告,从消极层面看,我们要努力避免遭遇教师的反感,从积极层面看,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努力提升报告质量。

㈠观点需要更集中。一场专题报告,围绕专题所展开的“一级标题”不宜超过五个,最好是三个,这是一个最易于记住的数量。用于展开和阐述“一级标题”的“二级标题”总量不宜超过十个,这个数量是多数人听一节课时的记忆极限。因此,为了让我们的报告更受教师欢迎,我们在设计专题报告时,一则要让我们报告的观点更集中,严格控制“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数量,二则要仔细斟酌各级标题间的逻辑关系,三则要注意标题形式上的联系,四是要在讲述时予以反复强调和突出。

㈡从案例得出观点。一场优秀的报告,一定有优秀的案例做支撑,这毋庸置疑。但,优秀的报告,也不能没有核心观点,也不能没有灵魂。那么,案例和论点间该构成什么样的关系?一种是“先理论后案例”,也就是先讲理论然后用案例去印证,是演绎思维。另一种是“先案例后理论”,先阐述案例,再阐释理论,是归纳思维。这两种关系形式各有优劣,只是“从案例到理论”更能引发教师积极参与思考。举一个例子。我们讲“切入‘主谓标题’类文本,均可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和‘是什么’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告诉参训者这种思维方式,然后再列举《女娲造人》《斑羚飞渡》《香菱学诗》等文本案例,这是“演绎思维”,听者是被动的接受。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依次提出“从《女娲造人》(《斑羚飞渡》、《香菱学诗》)标题,你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等三个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然后再提出“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这是归纳思维,充分调动了参训者的参与和思考。相比前者,是一种更优秀的形式。因此,我们建议,先阐述案例,再阐释理论。

㈢引发思考更有益。先举个例子。某次培训,我们讲“谋划德育观察点的途径”。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讲述,将课件标题做成“陈述式”,开门见山,直接讲述“谋划德育观察点的不同途径”。另一种方式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将课件标题做成“疑问式”,“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德育观察点的途径?”在组织讨论,或稍作停顿后,再继续讲述。很显然,直接讲述式的报告,久而久之,就将参训者培养成了“容器”。没有思考和互动的培训,也是无比沉闷和枯燥的,而且收益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能将每个环节,每个观点,每个案例,变成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即使参训者不发言,不参与讨论,只要我们有了这种设问,只要我们的讲述节奏稍微慢下来,只要我们留给片刻的思考时间,这也是一种互动,也有益于参训者提高记忆、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㈣互动形式有多种。我们在给教师做专题培训报告时,绝对不可以搞“一言堂”,从头讲到尾,一定要牢牢记住“互动”在专题报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现场互动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将互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静默互动”,一类是“动态互动”。先说“静默互动”。静默互动有很多组织形式。比如,“两栏笔记法”,我们在培训前,引导教师将笔记折成两栏,一栏写“听到了什么”,一栏写“想到了什么”。教师参训,重要的不是听到了什么,而是由“听到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参训教师一边写“听”一边写“想”,是一种高效率的静默互动,会大大提高培训效益。再如,组织“群组讨论”,利用QQ群或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临时组建群,发动教师一边听课,一边通过群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种互动便于信息共享。又如引导教师做“静默沉思”,当培训者提出某个问题时,稍停片刻,让参训教师思考自己的观点,或写在两栏笔记上,或发言分享,或烂在自己的肚子里。这种“静默思考”,教师即使没有起立发言,其思维的“动”,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互动。基于成年人多不愿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我们以为,这种“静默互动”应成为我们专题报告时主要的互动形式。再谈谈“动态互动”。动态互动也有多种组织形式。如现场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动态互动”除了思维要动起来外,人要动起来,口要张起来,话要说出来。

㈤优化现场环境。先举个例子。某次报告前,虽然主持人强调了纪律,但依然人声鼎沸,十分噪杂。我拿起话筒,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必须先让现场安静下来,讲课才能开始。于是,我面带微笑,极其平和地看着全体参训教师,调整声音质量,用低缓的语气,说了下面这段话:“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这间屋子里来/集中到我们的身体上来/让我们放松我们的身子,做一个深呼吸/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暂且/忘记我们的身外之物/忘记学分,忘记那些功利的东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几个小时的快乐时光/一起去享受这几个小时的幸福/这需要我们/安静下来,身子安静下来,心灵安静下来,灵魂安静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享受/思维碰撞的快乐,情感共鸣的愉悦,精神宁静的幸福/好,现在,我们的交流开始……”这样的交流,让现场的“人际环境”得以优化,大家安静了下来,于是开始了一个下午的美妙旅程。除了“人际环境”需要优化外,作为培训的主办方,还要设法优化物质环境,比如清晰的多媒体,优质的音响,舒适的座椅,适合的光线,适宜的温度等,这些都会对培训质量产生影响。

㈥提升言语质量。言语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的质量,二是语音质量,如能做到二者皆优,培训自然就会大受欢迎。先说语言表达质量。优秀的报告,需要优秀的语言,幽默风趣的、生动形象的、深入浅出的,均是好的报告语言。比如,黄厚江某次报告语言:“语文回家了,回到语言上来了。语文课开始读书了,语文老师开始干正事了。喧闹的课堂少了,花里胡哨的少了,读台词背剧本的少了。”因其通俗、幽默,赢得参训教师阵阵掌声。再说语音质量。优秀的报告语言,同样需要优秀的语音质量。悦耳动听的,舒缓怡人的,富有磁性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明快的,等等。优秀的声音表达,往往能在瞬间吸引参训者,给参训者以美的享受。如魏书生的报告,就特别重视表达的形式,节奏明快,悦耳动听,富有磁性,非常养耳,这也应该是其报告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㈦精心制作课件。好的课件,也是成就优秀报告的因素之一。要制作一份好的专题报告课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关键点。第一,呈现先后要合理。问题、提纲、观点、案例等,按照怎样的顺序呈现,要有合理的设计,要能给参训者思考的空间和清晰的印象。第二,文本容量要适当。制作课件有一大忌讳,那就是整屏幕整屏幕的文本,授课者就照着屏幕宣读,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读屏幕上文本的过程。课件制作,需要呈现多少文本,呈现哪些文本,怎样呈现文本,需要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对象和培训环境,统筹考虑。第三,图文混排要得体。图文相宜,大小得当,有效突出重点,引发思考等。第四,在“为了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在制作技术和艺术上做一些文章,让课件巧一点、美一点。

我们要做一场优秀的报告,一场受参训教师欢迎的报告,首先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好选题,确定“讲什么”。然后,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决定“怎么讲”。从消极层面看,我们要努力回避“教师所反感的”,不“自我炫耀”,不“翻转理论”,不“信口开河”。从积极层面看,我们要努力从多个角度提升我们的报告质量,让报告观点更集中,有鲜活的案例支撑观点,讲述要引导思考,互动要有多种形式,设法优化现场环境,提升语言表达质量,精心制作报告课件等。

上一篇:教师学期工作鉴定下一篇:房地产新员工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