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

2024-0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共8篇)

1.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 篇一

葫芦岛市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论述题

1、简介秦始皇兵马俑 答: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

4、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答:(1)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 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龛作一个巨人,而对自然就像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复杂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2、敦煌莫高窟 答:莫高窟属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答:(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看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好空间的限制,真实二又细腻的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早春》《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

(2)此外,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运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好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着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答:中国画以其描绘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还有花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花鸟画是成熟最迟的。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中国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写生做为创作的基础。这种写生,并不是单纯的简单模仿现实的花卉禽鸟,而是在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和其各不相同的特征。就象表现人物画一样,不以外部的形似为目的,而是更重视传神。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的,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再加以艺术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画家喜欢表现的“四君子”是(问)梅、兰、竹、菊。这正是与人的思想感情有某种联系。

6、简介《清明上河图》 答: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的经验。他说:“人物的运动姿态,和表情是表达人

物思想和情绪的根本语言,”在他的《血衣》作品中恰恰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也应用了这种思想,使《血衣》中人物塑造抛弃了模式化的表情,而以瞬间的姿态动作和恰当的位置和角度,找到了合理的细节与形式感,画面以叙述性情节充分的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王式廓在1959年以后,又为西《血衣》,作了许多的努力,素描《血衣》虽获得广泛的赞誉。但王式廓只把它作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梯。1973年六十多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7、简介《血衣》

答:《血衣》这幅素描作品,一画再画,画家以生命为代价对艺术的完整性作出了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到生活中,为《血衣》的创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画了大量的农村老汉形象,可以说,他是在大量的农民肖像写生中,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练、酝酿了《血衣》的人物。对于这幅巨型主题性情节绘画来说,追求艺术的完善性,其难度远非小品所能比拟的。王式廓多年的呕心沥血的奋斗,1959年素描作品《血衣》完成了。《血衣》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血衣》艺术风格质朴、浑厚,画家通过自己对艺术形象强烈鲜明的感受,对人物造型的准确的把握,以精湛的艺术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认识和表现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画家从现实主义出发,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奔放粗犷的线条,对人物细节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画面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式廓积累了丰富的形象思维

岁的王式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之后,又着手续继画《血衣》,他在1963—1973年的油画草图中,对《血衣》右下角构图又作了重大的改动。王式廓对艺术的探索没有丝毫苟且和妥协,他处处表现出了一个真诚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品质,《血衣》展现给我们的是画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他一直遵循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血衣》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应用写实的语方,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历史,同时也真实地表现画家本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血衣》题材来源于生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两种阶级矛盾冲突,画家的某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

8、古希腊雕塑艺术 答: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9、分析印象派绘画艺术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答:成就: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影响: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

11、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

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简要评述文艺复兴对后世文艺的影响

答: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试析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

答: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如“气韵生动是也”,也可断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法亦如此。六法依次为: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12、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答:《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第二段是“观舞”,第三段是“休息”,第四段是“清吹”,第五段是“送别”。

13、赏析波提切利的《春》

答: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约1482年作)类型:壁画,蛋彩·木版它是作者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寓意画。它原是为装饰佛罗伦萨卡斯德罗庄园10

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作品表现了波提切利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从而奠定了它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14、介绍帕特侬神庙 答: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它采取八柱的多利亚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也就是说,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难怪它让人觉得优美无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径近2米,即其高宽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利亚柱式(三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采用的4比1的高宽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应颀长秀挺了一些。这反映了多利亚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这种视觉矫正以前在多利亚柱式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减杀就是如此。在帕特农神庙中,这种矫正发挥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据研究,这类矫正多达10处之多。帕特农神庙在古典建筑艺术中之所以成为典范,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现已丝毫不存,据古人的描述,它实为木胎,黄金象牙只起镶嵌作用,大概肌肤用象牙,衣冠武器则贴以黄金。此类贵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庞然大物,无非是为了显示雅典财富的充盈。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5、简介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答: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设计师:约恩·伍重。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

多间。

16、简介徐悲鸿

答: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著名的画家、教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夫人廖静文。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徐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著名油画《 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为所重。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五十九岁,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其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间作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

17、评析《开国大典》

答: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

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

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评析罗中立《父亲》

答: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

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19、评析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答:《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据推断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也称为米洛的维纳斯,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阿芙罗狄忒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由此获得残缺之美的殊称,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18

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20、评析巴尔扎克像

答:《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集严谨的资料和大胆的设想这两种崇高创作主旨于一身的巴尔扎克像诞生了。这尊耗时七年的伟大塑像融合了无数关于这位法国大文豪的史料和罗丹最深邃的理解。但当这座傲然独立的纪念碑,它附着其上的存在于结构和线条中的伟大灵魂展出在沙龙的时候,却遭到了文人学会的猛烈抨击。紧随其后的是罗丹支持者的反击,造成当时美术界一场浩大论争

技能操作题:

以速写的形式默写中学生全身站姿或坐姿形象一幅(要求正确、生动、艺术性)

2.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 篇二

刘斌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黑龙江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刘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华,特别是把古老优秀的雕刻技术从南方移植到黑龙江开花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的新工艺品“角雕工艺画”,“仿生型麦秸、羽毛工艺盒”等独特工艺品,畅销国际市场。他设计的角雕画“三打白骨精”以国家名义赠送给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他设计的牛角圆雕“葫芦瓶”、“秋蟹”和角雕工艺画“七仙女返回人间”等作品均被国家收藏。他的作品多次被评为国家“百花奖”、“设计优秀奖”、“旅游产品设计奖”等奖项。

刘斌在近50年的工艺美术生涯中,不但设计制作了大量优秀的制品,还为黑龙江省养了大批艺徒。刘斌从艺几十的最大特点是:持之以恒的开创性,为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元英从事玉、牙、赠、石、角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五十多年来亲自设计并制作了大批传统工艺品。同时参与创造设计并制作了角雕工艺画、石雕木片工艺画、麦秸、羽毛立体仿生型圆雕及工艺盒等新型工艺品。独立自主的研发出桦树皮立体动物盒,松塔壳、羽毛、玉米皮等材料制作的多种圣诞节用品小挂及旅游纪念品,受到外商的好评大量出口。近十年来为多家寺院雕塑了大批佛像,深受佛教界的好评。2008年又研发了立体仿生型鱼皮工艺品并投入生产。

3.2009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篇三

2009年适逢建国6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精心策划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于2009年1月10日至2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与公众隆重见面。此次展览从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遴选了350余件当代工艺美术精品,几乎囊括中国工艺美术各个品类,占用中国美术馆一层全部九个展厅,规模空前,是工艺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己丑新春欢庆的日子里,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推出“新春特别奉献”,为观众“烹调”丰盛的节日艺术大餐。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非常重视打造“新春系列美术展”的品牌效应,举办了“大俗之雅——中国美术馆乙酉新春民间美术大展”、“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和“天地同辉——中国美术馆藏年画、风筝精品陈列”等。2008年的敦煌大展创造了两个月66万人次的参观量,社会反响强烈。本次展览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携手,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精心策划、办出特色,共同为广大观众营造一个欢乐、吉祥、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

本次展览的特点是:

一、最高艺术殿堂里的第一次工艺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被艺术家和观众奉为中国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殿堂。工艺美术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优秀技艺,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和传世,民间收藏与百姓财富效应更加明显。中国美术馆建馆46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过工艺美术大展,这是个遗憾。近年来,国家文化部门顺应艺术发展的潮流将工艺美术列入中国美术馆展览、研究、收藏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落实文化部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工艺美术家多年的愿望,同时使工艺美术回归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二、是品类齐全、历时较长的第一次工艺美术大展。我国工艺美术品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工艺美术的各个品种,有玉器、木雕、牙雕、石雕、金属工艺、刺绣、织物、陶瓷、漆器与民族民间工艺品等10大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历时1个月,不仅是美术馆策划的展览中时间较长的一次,也是工艺美术展览中时间较长的一次。将通过展览来研究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展览使广大观众欣赏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

三、是为建国60周年献礼的一次艺术大展。在这60年里,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继承传统,组织手工制作上,工艺美术行业的老艺人就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工艺美术创作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对工美人才的发展状况非常关注,给予工美工作者很高的荣誉称号,促进了工美的发展。本次展览中既有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老一辈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有80、90年代新一代大师创作的作品,多数是20世纪以来工艺美术家的新作。

四、是工艺美术艺术化的一次导向性展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数百所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及工艺美术大学,使工美传统教育在艺术的发展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工艺美术行业长期以来没有政策保护,工美大师被视做工匠、手艺人,而不被看做是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提出了“工艺品生活化”和“生活品艺术化”的理念,使工艺美术品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装饰了生活,美化了环境,艺术品中的精品更是被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本次展览在遴选作品的过程中,着重从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中优中选精,力求通过展览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向文化艺术品行业发展、工艺品向艺术品转变、工艺美术大师向艺术家转变。

五、是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次大展。进入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1997年国务院制定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传统工艺美术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促进发展。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并制定了每年举行文化遗产日活动。本次展览,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美的享受,而且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从而加深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感情,提高自觉保护意识。

六、是工艺美术新成果的一次集体亮相。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本次展览在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同时,重点展示中国工美大师和省级工美大师新创作的作品,向观众展示当代工艺美术家的新工艺、新技法、新材料、新创意。

工艺品走进最高的艺术殿堂,将加速工艺品向艺术品转变、工美艺人、匠人向艺术家转变的历史进程。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先生介绍,目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有258万人,农村中季节性从事这个行业约有1500万人,每年创造产值4000多亿元,出口交货值1500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6年,中国向联合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批501个品种中,有144个属于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品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宝藏。这是一个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化生活环境的产业

4.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 篇四

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历次反侵略斗争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 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一是经济制度的落后。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者昏庸,不了解世界大 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 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统治, 所以, 常常 压制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 度, 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 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 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 远抛在后面。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述题 篇五

第一、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课 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课题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带领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展开的。她们的主题 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篇章。

第二、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弃。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党不断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加以科学地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和对待前人的经验,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对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党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第四、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实际为依托的,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 与阐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与十月

革命先城市后农村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邓小平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转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代领导集 体,正是面对这些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第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 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

6.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篇六

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 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背景: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首先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五月十八日,《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美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九月十三日,《中法黄埔条约》。法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官督商办: 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企业的用人、行政和理财大权由洋务派委派的总办或督办掌握,一般商民无权过问。但企业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款可以坐收“官利”。依靠官方的庇护,企业享有免税、减税、贷款、缓息、专利等特权和优惠,如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便享有从上海到天津随漕运货、免天津进口税二成的权利,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产品在上海地区销售,不付任何税厘,分销内地则免抽厘金。企业产品除一部分由清政府调拨或优先廉价购买外,大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以盈利为目的。这些产品活跃了中国市场,一部分还达到了收回利权的目的,如开平的煤就曾成功地驱逐了天津市场上的洋煤。电报局对战时军事情报的传递发挥了作用。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组织机构类似衙门,设总办、会办、帮办、提调等职。营私舞弊严重,充溢官场积习。生产效率不高,官商矛盾尖锐。外资企业的竞争、外国银行的刁难造成巨大压力,清政府的勒索,主要是报效,窒息了企业发展的生机。80年代末以后,已很难招徕民间资金。90年代以后逐渐没落,有的被外国资本吞并,有的改为官商合办或官办,或改为完全商办,有的则成为官僚集团的私产。

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 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指一个国家政府或个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资本输出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是指由个人或集团对外输出资本,包括私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私人出口贷款等。国家资本输出是指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外输出资本,包括赠与、贷款和政府出口信贷等。无论是私人资本输出还是政府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前者指对外国政府或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或是购买国外的证券、股票等所进行的间接投资。后者是指在国外直接兴办各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投资。资本输出早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即已出现,但那时只是少量的个别现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少数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本,资本输出才得以大规模地发展,并成为普遍现象。

减租减息: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曾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了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一政策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既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又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从而发动广大农民抗日。因此,这就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直到1941年底,有的地区还只是把减租减息当作宣传口号,并未认真执行,或者只在形式上减租减息,实际上明减暗不减,因而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极为不利。

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中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主的户数和占有土地的比例有所减少。贫雇农的户数有所减少,每户平均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为中农。中农的户数和所占有土地的比例也有显著增长。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地租率明显下降,地租中超经济的额外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消除了。佃户的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提高。他们购置土地,添置农具,喂养耕畜,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厘金制度的内容

厘金制度,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一般是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在转运途中又重复征课,有所谓遇卡纳税及一起一验或两起两验的办法。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为清军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大致每亩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等镇米行,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四年三月起,此法推行到里下河各州县米行,并对其他各业大行铺户,一律照捐抽厘,大致值百抽一。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当年下半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设卡抽厘。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影响

第一:厘金制度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中小商人残酷的经济勒索, 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我国仅有的少量近代手工业、工业本身就先天不足, 其发展又受到国内的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及外国资本的共同挤压, 生存的空间本来就很小。而厘金制度的实施则更加重了对近代手工业和工业发展的阻碍, 加速了手工业者走向破产,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如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之目, 咸萃于此”, 但“军兴以来, 创设厘税, 遇卡抽验, 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 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4]

第二, 厘金制度的实行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抑制了生产的发展。在当时国内厘金局卡数量已达到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的地步。加上各级官僚的重重盘剥, 这无疑增加了商品流通的环节, 限制了商品流通的速度, 提高了商品成本和价格, 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流通量和购买量。由于连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物品的流畅都无法满足, 所以说厘金加速了全国出现各地区间的经济分割, 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三, 厘金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一方面, 厘金的征收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 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收到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国内由于厘金制度的商税都是对中国商人征收的, 外国商人进口的商品享有各种特权, 不用负担繁琐的厘金税。这样就使得国货商品的税率比外国商品一般要高出至少3—4 倍, 从而使得洋货轻而易举的取得了在我国国内与我国产品竞争的优势。有利于洋货向中国的倾销, 并占领

中国市场。这对于艰难起步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则是严重的摧残。

二、对华投资特点(教案P21)

三、新民民主主义经济(意义P71)

新民主主义经济经历了以下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为调动一切因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并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还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动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阶段。

新中国建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形成农民个体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

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倾销,获取高额利润。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资本阶段,对国外的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就是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侵占殖民地的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侵略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其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也随之改变由原来的单一的商品输出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市场就是很流行的经常被提及的商品倾销,但又有些不同,现在的商品倾销是低价的,在殖民地的倾销是高价的。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

些商品包括鸦片、西方列强本国的手工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很少),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在这种租佃制度下,土地分为田底与田面(亦称田骨与田皮,里子与面子,下盘与上盘等)两部分。地主占有田底,其权利是向佃农收租;佃农占有田面,其权利是永久使用土地。前者称为“田底权”,后者称为“田面权”。田面权可以继承,也可以出租或出卖。其价格一般低于田底权。地主的田底权,可单独转让,不影响佃户的田面权。一般是在灾荒或战争之后,地主为了招民垦荒,给农民以永佃权。也有因农民贫困破产或不堪捐税重负而出卖土地的所有权,保留土地使用权,结果形成永佃制。有的佃户在佃耕的土地上进行土壤改良,使原来贫瘠的土地成为肥沃的土地,因而取得了永佃权。有的是由地主向佃户收取押租演变而来。地主出租土地时,先收一定数额的押租,佃户交了押租即取得土地的耕种权,地主不能无故撤佃,或随意增加租额,这种习惯相沿而成永佃制。永佃制一般租额较低,且农民对土地有较大的支配权和生产经营权,有利于生产发展。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治特权、主要通过在商品流通和金融领域的掠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官僚资本从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资本形态中产生出来,并在这三种资本形态中生存、活动和发展。这三种不同的资本形态分别是:官僚私人所有的资本;官僚经营管理的国家资本;官僚支配的其他私人资本(见王亚南:“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的分析”,《中国经济原论》,第381-407页,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所谓官僚资本的 “掠夺性再分配”特征,就是指它通过盗窃国库和权钱交易的种种方式,把已经产生和积累的国家资本和其他私人资本不断再转化为官僚私人所有资本的过程。官僚资本通过权力寻租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从长期看,会降低社会运作的效率;同时由于这种占有会加大贫富差距,同样损害了社会公平原则。可见官僚资本主义既不能带来效率,也将损害公平,所以它是最糟糕的资本主义形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江南制造总局(P24)

二五减租: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军湘、鄂期间,为动员农民支援北伐,国民党在广州召开有大量左派参加的中央和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通过《最近政纲》,规定“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减轻农民负担,统称“二五减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减租政策,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必须实行二五减租,即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照原租额减去25%。减租后,各类地租的租额,一般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0%,最大不得超过4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曾将二五减租写入其政策纲领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和从属地位。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困农民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规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二五减租,同时也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地租形式作了某些变通的规定。从1939年冬起,各根据地相继开始实行减租减息。经过减租减息,一方面适当地保证了佃权,另一方面适当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不仅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而且也使大批地主站到了抗日人民一边,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也有了发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在实行土地改革前,也曾实行二五减租。执行二五减租政策,虽然没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主权的影响(P16)

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P9)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与作用(P38/39)

票号: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票号多为合伙组织,也有独资经营。山西票号经营的业务首先是汇兑,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营业重心在北方,但也兼及南方。最盛时山西有总号三十余家,全国各省区设分号四百余所。国外如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以及新加坡等地也设有分号。汇兑的收入为汇费,亦称汇水,收费标准根据各地银两平色高低、路途远近和银根松紧而定。票号在收付款项时,往往借口银色不足或压低份量,取得额外利润。营业对象最初主要是商人。太平天国期间及以后,因以代清政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领发军队饷银、衙署薪金为业务重点,票号并经营存款、放款,其往来对象则以清政府和贵族、官僚为主体。

轮船招商局: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 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 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 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成立时有轮船6艘,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开办后由于亏损严重,朱其昂被迫辞职。次年7 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委派上海买办商人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18 76年有轮船11艘,1877年又以222万两银子买进美商旗昌洋行的旧船16艘,及其码头、仓库等财产,招商局初具规模。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户部银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也叫“京师总行”)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大清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一千万两白银,分为十万股,分别由国家和私人各认购五万股。大清银行总行的管理官员有:正副监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监事三人;各分行则设置总办、经理、协理、司帐等官员。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民国成立年,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

7.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述题 篇七

关键词:科技,工艺美术,关系

科技进步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科技进步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促进作用, 不仅在具体的工艺美术领域随处可见, 而且对于工艺美术理论也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中国古代, 科技进步不仅开拓了人们所“知”的世界, 而且以技术手段不断创造新的工艺美术形式。一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几乎伴随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和发明:没有冶铜技术, 就没有青铜工艺美术;没有纺织技术, 就没有服饰工艺美术;没有制陶制瓷技术, 就没有陶瓷工艺美术;至于以各种材质命名的雕刻工艺美术, 诸如骨雕、木雕、牙雕、石雕、竹雕等等, 更是与掌握各种材料的技术技巧的结果。科技的进步, 也改变和影响着古代中国工匠艺人们的劳动方式。如陶瓷工艺美术, 陶车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纯人力劳作的局面, 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机械工具。

在古代中国, 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量尺”, 技术的进步, 会促进工艺美术发展, 乃至取得质的飞跃。比如春秋晚期青铜器虽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由浑铸成型到分铸法, 再到失蜡铸造工艺, 成为青铜艺术发展由幼稚到成熟乃至登峰造极的尺度。再如, 宋代的陶瓷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当时陶瓷烧制工艺的纯熟密不可分。

此外, 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丰富了工艺美术理论。技术的进步, 不仅促使工艺美术领域在内涵上日益丰富, 而且外延也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的技术及其重视经验积累和总结, 往往与材料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为上述学科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技术基础, 它们也反过来促进工艺美术理论的初创和成熟完善。比如作为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的《考工记》, 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 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馨、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 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又如成书于明代的《髹饰录》作为我国古代惟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 是我国制漆技术发展的理论总结。再如, 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 作为一部系统地论述园林建筑的专著, 当然离不开建筑造园科技的长期积累。

其次,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一方面, 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工艺造物的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针对造物、科技等话题, 诸子百家竞相发表言论, 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展现出了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社会价值的冷静思考力量。如孔子主张“文质兼备”, 以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强调内容与形式并重;道家提出了“虚无观”, 对工艺美术造物利用“空间”起到积极作用;而墨家重工艺美术的功利性, 重视造物实践。而此时期正是人们对于科技的作用、对于科技的目的等方面价值体系建立的时期, 他们所形成的工艺美术价值观对科技的的价值评判标准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与民生农业有关的科技, 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另一方面, 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形式。

科学是对隐藏在诸多自然与社会现象背后规律的的概括和总结, 因其抽象性, 往往难于理解, 而工艺美术凭借具体的形象, 帮助人们理解, 这为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比如, 张衡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用来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便是一件工艺美术品, 它借助工艺美术造型, 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具体化了:它由精铜铸成, 外形如一大酒壶, 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而工艺美术中的书籍装帧, 各种科技笺谱的设计, 更是对古代科技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科技是工艺美术造型的手段,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形态的丰富化, 使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更加合理化。而工艺美术的发展, 也通过工艺匠人的技艺经验积累以及对于技术经验归纳的分析、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通过科技传播工艺品的设计, 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科学出版社, 1982年。

[3]李泽厚:《华夏美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沙, 2000。

[5]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 1989。

8.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 篇八

从事钧瓷艺术研究30余年来,孔相卿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孔相卿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手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当代钧瓷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并率先在钧瓷界带头推广、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学术界总结分析认为,从业30余年来,孔相卿创造性地援引钧瓷窑炉烧造具有“还原窑变反应釉”特质的钧瓷,一改延续千余年的“十窑九不成”钧窑定律,历经千百次试验,制定迥异于一般陶瓷工艺学的钧瓷烧成制度,探索出净色期、呈色期、保色期细分的钧瓷呈色工艺流程标准,却幻化出五彩缤纷的、最具色彩覆盖性的钧瓷色彩体系,引领钧瓷成为真正世界陶瓷王国“之魁”,颠覆并重构陶瓷工艺史和陶瓷美学史。

30余年来,孔相卿创作的钧瓷作品《丰尊》《伟人尊》《国泰鼎》《珠联璧合》《坤元鼎》《祥和尊》等多次入选国礼、荣获国家大奖,或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并连续十届主持创作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上一篇: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下一篇:中央空调维修保养内容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