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历史与现状(8篇)
1.厦门历史与现状 篇一
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厦门市委党校 作者:周明伟
[摘 要]进一步推动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是落实海西战略部署、继续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局部双向和扩大双向四个阶段。总的来看,台湾游客来厦多,而大陆居民通过厦门赴金、赴台旅游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次稳步上升,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推进台湾来厦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以及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推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作用日趋凸显等特点。
[关键词]厦门;台湾;旅游;现状;特点
[作者简介]周明伟(1966-),男,湖南长沙人,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台湾和亚太问题。
寻求两岸旅游的双向对接,对于厦门来说最具独特优势,厦门应该发挥这方面的独特作用。厦门旅游业应该凭借闽台深厚的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两岸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发挥对台优势方面当尖兵、打头阵,全力将厦门打造成为设施完备、机制良好、运行高效的对台旅游重点口岸城市,成为促进两岸旅游互动的桥头堡,成为海峡旅游合作区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一、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7~1993年)。1979年,厦门中国旅行社投资设立厦门台湾旅行社,试图在开展对台旅游方面迈出第一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观光、旅游以来,厦金、厦台人员恢复交流,旅游合作开始发展。1987年11月4日,厦门市政府设在香港的厦铃企业有限公司旅游部接待了第一个来厦台湾旅游团,乘“鼓浪屿”号于8日抵达厦门。1988年,厦门市旅游局在该旅游部工作的基础上,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康祥旅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台湾游客的组接业务。1987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0.36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38%;1993年接待台湾游客10.66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8.57%;从1987年到1993年,累计接待台湾游客58.65万人次。此阶段来厦台湾游客的特点是以探亲、寻根、朝圣旅游为主,投资考察、商务旅游为辅。
2.发展阶段(1994~2000年)。1994年8月1日,厦门市获授权在口岸直接为抵厦的台湾居民审批签发一次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落地办证),这标志着厦台(金)通道正式形成。1995年4月,台湾“观光局”及台湾“交通部观光科”人员第一次到大陆考察,首站考察的城市即为厦门。1996年8月,国家交通部宣布,厦门、福州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城市,次年开通台湾—澳门—厦门、福州“一票一机”航线。这条航线已向南京、北京、武汉等城市延伸。从1997年8月1日起,厦门口岸签注机关获准根据情况在五年有效的《台胞证》上直接为台胞办理加注手续(落地签注),是全国可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的4个城市之一。由于采取了上述政策措施,促进了台湾同胞前来厦门旅游观光。1994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7.42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2.20%;2000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4.59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4.00%;从1994年到2000年,累计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77.05万人次。此阶段台湾来厦游客的特点是商务游客发展较快。台湾旅游业者也着手投资厦门旅游业,如台湾东南旅行社与大陆企业合作经营厦门福联大饭店,台湾业者以新加坡国籍名义投资开发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获得巨大成功,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及酒店被评为4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经营状况良好。台商投资的厦门中信酒店也经营良好。
3.局部双向阶段(2001~2008年6月)。2001年1月2日,厦门、金门实现海上客运试点直航。同时,厦门推出“海上看金门”特色游船旅游项目,从事“海上看金门”经营活动的游船达17艘,“海上看金门”已成为厦门拳头旅游产品之一。金门方面对这些游船在距大担岛数百米地方游览的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2004年2月11日,厦门获授权办理五年期台胞证。台湾游客通过厦金航道往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式。2001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6.55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7.40%;2003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2.21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0.54%;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累计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53.34万人次;2007年共接待了台湾过夜游客28.26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接待总量的34%。此阶段的特点是厦金直航成为台湾居民进出台湾的重要通道。2004年12月起,正式开通了福建居民(包括经个案审批的外省参加会展代表)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
4.扩大双向阶段(2008年6月至今)。从2008年6月开始,实现了所有台湾居民可经金门—厦门航线进出大陆,经金—厦航线来厦旅游的台湾游客大幅增加。2008年7月份,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大陆13省市赴台湾旅游业务已经正式开通,厦门也有了包机直航台湾,厦门航空、复兴航空共同投入运营厦门—台北的航线。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出席第三届“海西论坛”时,受权宣布大陆方面为便利两岸同胞交往采取的五项新政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首批开放赴台旅游的大陆13个省市居民,今后可以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并经金门、马祖、澎湖赴台湾本岛旅游。9月30日,大陆居民从厦门口岸经金门赴台湾本岛旅游首发团正式开通。这一新措施将使厦门在两岸旅游双向互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厦门更有望成为两岸旅游交流与互动的桥头堡。
二、厦门赴金门、澎湖旅游现状
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为此,下面对厦门赴金门、澎湖旅游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一)厦门赴金门旅游现状
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金门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九龙江口外厦门湾内,由金门本岛(为134.25平方公里)、烈屿、大担、二担、乌丘、东引、东碇、北碇等12座岛屿所组成,总面积约为150.145平方公里。距厦门角屿1.31海里,距台湾岛约150海里(东距台湾约277公里,西邻厦门外港约10公里)。户籍人口7.1万人(实际常住居民约5~6万人)。金门旅游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以文物、生态、战地为主要旅游特色;二是旅游业发展较迟;三是与大陆、台湾本岛交通便捷;四是主要客源市场为台湾本岛。
总体而言,厦金旅游交流合作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准备阶段(1987~2000年)。1987年11月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观光、旅游以来,金门与台湾游客通过香港、澳门等地中转来厦门旅游。厦门通过简化台胞通关手续、加强码头建设等措施,为厦金航线的开通作了准备。1994年8月1日,厦门市获授权在口岸直接为抵厦的台湾居民审批签发一次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落地办证)。从1997年8月1日起,厦门口岸签注机关获准根据情况在五年有效的《台胞证》上直接为台胞办理加注手续(落地签注),是全国可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的4个城市之一。2000年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旅游者14.59万人次,占来厦海外过夜旅游者的34.0%。
2.直航单向阶段(2001~2004年11月)。此阶段的特点是厦金航线成为台湾居民进出大陆的重要通道。2001年1月2日,厦门、金门实现海上客运试点直航。2004年2月11日,厦门获准受理五年有效《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2006年春节厦门成为两岸春节客运直航包机航点。2001年通过厦金航线往返的台胞2.1万人次,2005年为52.8万人次。2001~2005年,通过厦金航线往来两岸的台胞累计116万人次,来厦台湾过夜旅游者87.16万人次。
3.直航双向阶段(2004年12月至今)。2004年12月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是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厦金航线作为两岸旅游通道功能的重要举措。在两岸有关方面和旅游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赴金门旅游有计划、有管理、循序渐进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赴金门旅游人数增长最快,全年福建居民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达987个团、2.22万人次,人数比2006年增长30%;赴金门旅游手续也更加简化,办理时间从40天缩短到15天;赴金门、澎湖旅游在厦就地办证权也已经落实。从开通厦金旅游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金门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总量已近5万人次。2007年10月,正式开通大陆游客经厦金航线赴澎湖观光旅游业务,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澎湖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总量达2000多人次。2008年7月,开通大陆游客经厦金航线赴台湾观光旅游业务,至2008年10月,经厦金航线赴台湾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为200多人次。
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
1.赴金门旅游人数逐步增长。从2004年12月7日至2006年7月,全省旅行社共组织通过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542团10 132人次(厦门444团8371人)。其中,2004年12月7团119人次;2005年1~12月182团3376人次;2006年年1~7月,353团6637人次,约为上年同期的4倍。2006年厦门市共组织820个旅游团、15 329人次赴金门旅游,人数比2005年增长5倍多,占全省总数的90%。2007年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达990个团、22 000多人次,比2006年增长30%。
2.形成以厦门组团社组团为主的基本格局。目前,福建省可经营赴金门旅游的组团社21家(均为出境组团社),组团业务量较大的为厦门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厦门春辉国际旅行社。2006年厦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820个旅游团、15,329人次赴金门旅游,占全省总数的90%;2007年厦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990个团、22,000多人次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
3.赴金旅游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价格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赴金旅游产品已从开始推出的三天两晚游,增加了两天一晚游,2006年元旦对赴金门一日游作了一次尝试,已形成两晚三日游、一晚二日游、一日游三种方式,各种方式组团价格基本平稳。
4.扩大客源工作获得一定进展。2005年起,外省大陆居民来厦参加会展的参展商和参会代表经个案审批可赴金门旅游。厦门是一个全国性的会展城市,每年在厦举办的大型商务会展活动多。在“9.8”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以个案批准方式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扩大客源工作获得一定进展。在2005年“9.8”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以个案批准方式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2006年7月又批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厦门金龙客车公司高级销售代表会议、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代表或选手赴金门旅游。目前,会展代表赴金旅游个案批准方式继续办理,争取会展代表赴金旅游通案政策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
5.健全对金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厦金旅游和对台旅游工作,2005年内成立了市对台旅游工作小组及办公室。2005年“9·8”投洽会期间,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组织了推进厦金旅游座谈会,金门县杨忠全副县长率金门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应邀参会,就共同关心的赴金旅游工作交换意见,进一步达成共识。此外,厦门7家赴金门旅游组团社与金门地接社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降低成本、确保服务质量以及组合产品等方面都作出很多努力。厦金逐步完善旅游各项协商对接机制。各口岸部门、旅游公司对推进金门旅游都予以很多的支持和方便。2006年6月,经市编办同意,市旅游局增设了对台联络处(挂靠在市旅游局办公室)。同时,经多次商洽,与金门相关部门、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建立了每季度一次厦金旅游协调会制度。
6.推出厦金游产品,受到全国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2005年11月下旬,厦门市旅游局与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在昆明200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首次联合举办厦门金门旅游推介会,把厦门游、金门游结合的旅游产品推出,取得很大反响。2006年,在对各地尤其是广东等周边省市的宣传促销中,进一步宣传厦金游产品。2008年5月,厦门市旅游局联合金门、澎湖旅游部门到北京、江苏、河南等地6个城市举行厦门金门澎湖旅游推介会;11月,又联合金门、澎湖、南投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6个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南投旅游推介会。这对扩大赴金门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打响厦金旅游品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赴金门旅游在大陆地区具有潜在市场,已受到大陆游客和两岸业者的认可。金门民众对赴金旅游寄予厚望,希望扩大规模,金门也具有相应的旅游接待能力。
(二)厦门赴澎湖旅游现状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偏西南处,古称“平湖”,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葡萄牙人称它为Pescadores,意即“渔人之岛”。澎湖是台湾的五大离岛之一(另四个为金门、马祖、绿岛、兰屿),由64个小岛组成,其中44个是无人岛,每座岛屿都各具特色。众多的岛屿、300多公里海岸线,加上玄武岩方山,构成了澎湖独特的地理景观,也因冷流与黑潮交会,形成渔产丰富的海洋牧场,澎湖列岛自然景观质量十分优良。澎湖的居民约9万多人,群岛岛屿中面积最大的是澎湖本岛,由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四个行政区组成,海域系统划分为北海、东海及南海区域。
厦门赴澎湖游起步较晚。2007年10月,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实现零的突破。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有三条线路,包括:福州-马祖-澎湖、泉州-金门-澎湖以及厦门-金门-澎湖。厦门路线无疑是澎湖旅游的主导线路。在厦门,2007年10月2日厦门口岸首发团290人赴澎湖旅游,至12月底赴澎湖旅游人数共达770人次,占全省赴澎湖旅游的73%,逐步形成厦-金-澎黄金旅游线路。
厦门游客是赴澎湖观光旅游的主要客源。从首发团的构成来看,福州、泉州、厦门三个赴澎湖旅游首发团,总人数393人,其中厦门高达289人,占73.5%,福州37人、占9.4%,泉州67人、占17.1%。从游客消费情况来看,这次厦门首发团有3/4为自费,其余的1/4为企业奖励旅游,大多数游客在上岛(澎湖)后,均能购买大量旅游纪念品,其中以澎湖花生、黑糖糕、丁香鱼干等商品最多。
三、厦门与台湾旅游交流合作发展的特点
总的来看,台湾游客来厦多,而大陆居民通过厦门赴金、赴台旅游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厦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1.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次稳步上升,2009年更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12月~2008年12月,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澎湖旅游游客共计53,985人次;2008年7~12月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次达5250人次。2009年前4个月,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次782团、23,927人次,其中省外游客412团、13,310人次。需要指出的是,游客走厦金航线赴台旅游占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游客总数的94.28%,而从空中直航台湾本岛的游客仅1369人次。此外,2009年前4个月经厦门口岸仅赴金门、澎湖旅游的游客共155团、3473人次。
2.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密切厦金、厦台旅游界的民间交往,推进台湾来厦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
台湾旅行品质保障协会、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台湾省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高雄旅行商业同业公会、高雄市观光协会、金门观光协会、澎湖观光协会、金门旅行社同业公会、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等多次来厦门访问、交流。1993年,首届海峡两岸旅游业联谊会及“心手相连”活动在厦门举行,此后海峡两岸旅游业联谊会每年均在大陆举办并延续下来。1999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厦门设立了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区。厦门市旅游协会于1998年、2002年、2004年分别组团访问台湾本岛和金门,并于2001年聘请四位台湾旅游界知名人士为协会顾问。此外,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于2001年签订了包括旅游合作方面内容的《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合作协议》;厦门于1997年、2001年举办了两次台胞回乡旅游购物节;于2003年11月举办的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接待来自台湾、金门的旅行商180多人。2005年2月26日,由中国旅游协会和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等台湾六家旅游协会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在厦门召开,参会代表共约1000人,其中台湾旅行商约300人,国家旅游局、国台办及大陆各地旅游局负责人和旅行商约700人。9月6日至11日,为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旅游要加盟“九·八”投洽会的重要指示,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厦门举办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共接待客商及参展观众12万人次,签订组团合同4500份,组团人数153万人次,合同涉及金额28亿元;签订组团意向协议13 000份,意向组团人数360万,涉及金额53亿元;共签订21个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80.5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项目16个,投资金额36.2亿元。由于厦门持续不断的努力,台湾来厦旅游者在来厦境外旅游者总量中持续占三分之一。2008年10月,厦门市旅游协会与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台湾导游协会、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联合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导游之星大赛,成为两岸导游首次联合大赛。2008年11月,在厦门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旅游信息化论坛,两岸旅游业界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两岸旅游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步伐。
3.努力以开辟赴金门、澎湖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厦金厦台旅游合作
随着2001年实现厦金直航,厦门口岸在大陆与台湾人员往来及海峡两岸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开通前,经厦门口岸进入大陆的居民每年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开通后,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开通并取得新的进展。从2004年12月7日开通的第一团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组团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共有187个团队、3446人,其中,厦门旅行社共组115团、2158人。赴金门旅游产品呈现多样化,在推行三天两夜、两天一夜赴金门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赴金一日游的可行性,并于2006年1月1日以包船形式组织300人赴金一日游。在探索省外来厦门参会代表赴金旅游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2005年“九·八”投洽会期间召开的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之前,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首届旅博会的44名省外旅行商赴金门旅游。2005年厦门接待台湾游客人天数达到94.90万,比上年增长23.65%。此外,首次创新并联合推出厦金游产品,受到全国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2005年11月下旬,厦门市旅游局与金门县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在昆明200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首次联合举办厦门金门旅游推介会;2008年5月,厦门市旅游局联合金门、澎湖到北京、江苏、河南6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旅游推介会;11月,联合金门、澎湖、南投旅游部门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6城市召开厦门、金门、澎湖、南投旅游推介会;组团参加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多次邀请台湾旅行商和记者来厦门和周边地区采风踩线,取得很大反响,这对扩大金门游客源市场、打造厦金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推进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作用将日趋凸显
厦门—台湾通道逐步形成厦门与台湾的三种交通渠道,即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线路;从厦门直飞台湾本岛和从厦门到台湾本岛或经金门、澎湖到台湾本岛的海上客运航线。而大陆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循厦门—金门航线往返具有交通便捷性和成本较低的特点。以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线路为例。2008年9月厦门至金门海上直航为每日往返24个航班,金门至台湾本岛空中航线每周往返528个航班。游客通过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行程时间约2个小时(其中厦门至金门海上直航行程时间约40分钟,金门至台湾本岛空中航线行程时间约为50分钟)。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运往返交通费约1250人民币/人。与厦门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航线比较:厦门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为每周往返8航班,行程时间约90分钟,往返价格为1800元~2400/人。厦门—金门—台湾本岛海空联与厦门(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口岸城市)至台湾本岛周末包机比,在便捷性和价格上均具有优势。
当前发挥作为大陆地区两岸重要直航口岸城市之一的优势,组织好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工作,主要是利用厦门—金门海上航线连接两岸空中航线和厦门—台湾周末包机空中直航,将厦门—(金门)—台湾通道打造成海峡两岸旅游互动、交通便捷、价格最低、行程最短、往返游客最多的黄金旅游通道。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1月2日厦金航线正式开通以来,至2008年9月中旬,厦金航线累计运送出入境旅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厦门边检总站东渡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用时4年零8个月时间,从100万人次到200万人次用了1年零6个多月时间,从200万人次到300万人次仅用了1年零4个多月时间,而从300万人次到400万人次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这说明,厦门—(金门)—台湾通道在两岸人员往来尤其是台湾居民往返大陆方面发挥的桥梁通道作用越来越明显。
2.厦门历史与现状 篇二
回顾三聚氰胺、地沟油、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故, 大多涉及产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 关键问题出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食品溯源系统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管理技术, 对每件商品标上识别码, 保存相关的管理记录, 从而实现“源头到餐桌”的信息追踪。若市面上出现不合格食品, 通过识别码可将其召回撤出。
2009年, 我国颁布《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 明确要求企业对食品原料进货、生产监控、成品出厂检验等环节建立信息记录制度。2014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食品安全法 (修订草案) 》, 表示将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行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 完善追溯制度。此举为我国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厦门市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
2005年, 厦门市启用肉品质量查询系统, 成为福建省首个肉品查询系统, 有效地保障肉制品安全。2009年, 厦门市启动肉品质量安全信息溯源系统建设, 采用RFID技术、信息读写、IC卡等信息技术, 采集来源、检疫、加工、销售等信息, 建立完整信息链。
2011年, 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农产品由从播种、施肥喷药、灌溉、采收、农残检测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信息记录。此外, 农产品质检中心监制可追溯标签, 包含企业安全评级和二维码, 消费者只需将手机对准二维码, 扫描即可查询到产品的全部信息。
2013年, 厦门市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面, 共建成1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目前, 基本实现对联网基地实时监控和对种植业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可追溯。
2016年, 厦门市被列入全国追溯体系建设示范试点, 乳制品被纳入试点追溯范围。此外, 还扩增追溯种类范围, 对已有追溯体系进行升级的同时, 对批发市场等关键环节实行电子结算改造, 推广应用二维码等。
2016年8月10日,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 结合厦门市实际, 制定《厦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经营者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规范》以加强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 落实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主体责任, 提高监管效能,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消费知情权。
厦门市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监管难以统一要求
厦门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缺乏共享、信息传递缺失, 使食品可追溯系统运行放缓。各部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要求, 增加食品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行的难度。
系统运行维护成本高
政府在系统建设中投入不足, 后期设备运行维护, 需要大量人、物、财, 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困难, 只有少数大企业参与到系统, 溯源作用有限, 监管效率低, 很难在整条食品供应链上推广使用。
系统覆盖种类少
虽然厦门在省内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推广较好, 覆盖肉类、果蔬、中药材及乳制品等, 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 其生产力较低, 经营品种差异大, 很难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消费欲低, 使用少
厦门消费者对溯源系统及其产品虽有所闻, 但普遍价格贵, 购买少。溯源系统查询设备仅分布在个别大型超市, 且无显著标志, 使用率低, 大多闲置。即使可进行网上溯源查询, 但系统各自为主, 每种商品主管部门不同, 使查询系统也各不相同, 制约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
厦门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议
健全法律法规, 注重地方立法
我国已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溯源法规制度, 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制定相应的法规, 如追溯信息公开、企业诚信、政府各监管部门职责义务都要规范, 才能有效地推广厦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应用。
政府应加大建设投入
2012年6月, 国务院已明确指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十大体系之一。厦门溯源系统处在起步阶段, 需以政府为主导, 鼓励大企业主动参与硬件配置、人才培养、供应链各方等的投入, 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追溯体系, 全面推进追溯系统建设。
完善溯源系统统一标识
食品安全追溯编码缺乏统一的标识系统, 使各种类商品信息孤立, 制约系统发展。推广国际通用GS1技术到更多商品, 能导出完整的供应链各方、销售、物流、服务等编码, 解决可追溯系统商品种类少且供应链上信息编码种类繁多的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使用率
通过各种媒介来传播食品溯源知识, 让更多企业和消费者提高对溯源系统的认知水平及食品安全意识, 大大激发参与热情, 使产品溯源系统更高效,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结语
3.历史的鉴证——厦门PX事件始末 篇三
今年3月,赵玉芬院士等10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迁建议案”,揭开厦门PX(一种化工产品,别名对二甲苯)项目的盖子,使其成为国内瞩目的焦点。然而,PX项目的建设进程并没有因这一提案而停顿下来。
5月“新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详见本刊2007年第20期),以及6月初厦门市民理性、和平的“散步”事件,让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面临空前考验:沸腾民意与强势政府、环保保护与经济发展,孰重孰轻?
在民意的推动面前,厦门市政府启动公众参与程序所体现出来的民本导向,最终促使多方利益博弈达到共赢。
“反对PX,保卫厦门”的民意,厦门市民通过和平、理性的“散步”方式,在6月1日、2日得到空前的表达。
“历史会给你们鉴证”
2007年12月22日,20岁的吴贤坐在湖滨南路玛琪雅朵咖啡厅的沙发上,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5、6月间的经历。
5岁就开始在厦门生活的吴贤,是QQ群“还我厦门碧水蓝天”的发起者之一。今年5月,伴随着QQ群成员的扩大,“还我厦门碧水蓝天”逐渐扩展到了1、2、3群,而且话题也由PX项目的危害逐渐转移到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反对PX,保卫厦门”上。
2007年5月27、28日,吴贤在群里呼吁成员带“反对PX,保卫厦门”的横幅和黄丝带,于29日中午12时到厦门世贸商城前集合。
29日上午,当吴贤带着复印好的厦门PX资料来到世贸商城时,发现附近停有3辆警车,而附近火车站的巡逻警力比平时有明显增加。曾有过在派出所工作经历的吴贤不免有所警觉,此时,他收到QQ群成员“我是网警”的短信,“警车已经被派往世贸”。
吴贤见势不妙,马上回家到QQ群里发信息通知,撤。那天的聚会当然也没搞成。
29日下午5时许,两名便衣登门拜访吴贤,询问世贸商城前聚会之事。两人要吴贤写了“再也不在网上散布类似言论,相信政府能处理好”的保证,然后离开。
30日下午,吴贤来到厦门火车站对面的“意利”网吧,依旧在“还我厦门碧水蓝天”群里和网友商量第二天上街“散步”的事情。
晚上9时许,吴贤的双手突然被人死死摁在键盘上,然后被3名便衣带离网吧。按住吴贤的手,是防止他按电脑重启键消掉聊天记录。
当晚10时许,一叠一寸多厚的聊天记录打印纸摆在厦门思明区梧村派出所审讯室的桌上。“每页都要签字、摁手印。签了又摁,摁了又签。最后签到手软,摁得指麻。”吴贤回忆道。
6月1日晚9时许,吴贤收到拘留证:拘留15天。在福津大街对面的厦门第一拘留所,一进审讯室的门,吴贤就委屈得大哭,“我从没想过在网上发发帖子也会被拘留”。询问的警官倒是安慰说:“不要哭,小伙子,历史会给你们鉴证。”
6月16日中午,吴贤从拘留所回到家中。只要有空,他依旧在“还我厦门碧水蓝天”QQ群里交流PX项目的最新动向和媒体报道。
“只是那以后,再没有陌生人拜访。这个月的环评座谈会后,群里的朋友都在忙着为‘厦门人拉选票,一定要让他当选《南方周末》年度人物,也算是巩固反对PX的胜利成果。”吴贤不经意间挺直腰说,“谁让我们是厦门人呢?”
人生的插曲与历练
“当没有更好的表达渠道,我们才去市政府门前散步。只要PX能迁出厦门,我被关,应该,我也不怨恨。”李义强不时抚摸胸前标志性的大胡子说,“我是厦门人,被关55天只是人生的插曲,也是一种历练。”
5月底,李义强收到上街“散步”“反对PX,保卫厦门”的短信。他上街的理由很简单,“生活在这里,热爱这片土地,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参与”。
6月1日上午9时,李义强特意戴着防毒面具,“散步”到市政府门前。“戴着它,就是要突出环保的主题,远离污染,珍惜生命”。
不到1小时,李义强就接到在美国的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是在网络上看到他戴防毒面具,在厦门市政府门前“散步”的照片。
“做了第一天,第二天也不回避。”6月2日,李义强依旧随着人群在街上“散步”。
警察在人群前头的道路两侧封锁交通,为“散步“的人群开辟安全通道,李义强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也是厦门人,也同样热爱厦门这片土地和人民。”
那两天,厦门街上的清洁一如往常,人群走过,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垃圾,即使地上有丢弃的矿泉水瓶,或者立即被丢进路旁的垃圾捅,或者立即被拾荒者捡走。
6月3日,李义强被刑事拘留。他解释道,“那两天我没组织,只是现场发言比较积极。当然,事先没有走向公安局申请的程序,被关也是应该。”
在看守所的55天经历,李义强评价为“特别人道”,理由是“这些警察都生活在厦门,比普通老百姓更清楚PX的危害,只是限于身份,不能像我这样上街表达”。
按照看守所的规定,进去的犯罪嫌疑人都必须剃头刮须。李义强平时都是短头发,也不存在再剃头。只是要刮李义强的胡子时,他提出抗议,说这胡子是我的标志。狱警马上向上级请示,最终,这一尺长的胡子保留了下来。从此,看守所民警找李义强时,都不喊名字,直接叫“大胡子”。
“大胡子”被带进号房时,民警向里面的人特别交代,“(他)谁也不能动”。当得知“大胡子”进来的原因后,号房的老大不仅没有“潜规则”过李义强,还特意让190多斤的他独占两个人的铺位。
让号房老大艳羡不已的是,他进来都快一年了,连看守所所长都没见过。但自从“大胡子”来了以后,所长三天两头带着科长们来号房看李义强,“大胡子,身体怎么样啊”。或者是,“大胡子,有什么困难没有,只要是权利允许的范围,我们都会尽力帮你”。自从李义强在号房里中过一次暑后,只要天气稍热,总有民警过来问,“大胡子,要不要来办公室吹吹空调啊?”
7月27日,象征性交了2000元钱,李义强取保候审告别了55天的看守所号房生活。
12月23日,李义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民众上街理性表达的效果,在半年内充分体现出来。政府在大项目建设上能本着尊重民意,最终能以公正、透明的区域环境评估,以及用公众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广大市民意见,甚至敢于公布百分之九十几的市民反对率,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也标志着厦门市政府执政水平和能力的提高。PX项目上民意和政府的互动,为国内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典范”。
前所未有的民本导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重视民生的精神,直接指导着市委、市政府最终妥善解决PX项目问题。”12月21日,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这绝对不是官话。”
今年7月,现年54岁的朱子鹭就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主要负责联系土地、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是以市长挂帅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导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之一。
朱子鹭坦言,根据现有法规,只要求业主按法定程序组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而没有要求政府必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在这一点上,海沧PX项目手续齐全、项目合法。但本着尊重民意、重视民生的出发点,市政府早在今年5月,就启动了公众参与程序”。
据朱子鹭介绍,5月30日,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缓建海沧PX项目,并启动公众参与程序,广开短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来信等渠道,充分倾听市民意见。
6月,厦门市将PX项目纳入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新的考量。中国环境科学院受厦门市政府委托,承担这一课题,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21名专家出任顾问。
为了让市民相信政府这次启动公众参与程序的公平、公开、公正,没有任何人为操纵的可能,政府部门颇费苦心。
12月10日,厦门市政府在《厦门日报》上全部公布了624名自愿报名参加座谈会的市民名单,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乱七八糟的名字”。如“fuck px”和46位故意同名为“张三”的报名者。
在参会代表的抽选细节上,厦门市政府不仅邀请市民代表参加抽号直播现场,还几改方案,消除市民可能的疑虑。
厦门电视台《视点》栏目主持人徐明接到直播抽号全过程的通知,已经是12月10日下午。直到11日上午,改动好几次后,最终的抽号方案才定下来。而当晚8点半必须在电视台二套直播抽号现场。
徐明当时的感觉就是“忙,太急了”。原定的方案是参照体彩的抽奖方式,用机械抽出一个球(号码),然后让身份证号码尾数相同的报名者参加座谈会。
“但领导马上否决了这个方案,理由是担心市民怀疑政府作假。最后,临时决定改机械抽号为人工,从滨北小学请来12位小学生。”徐明回忆说,“根本没有时间彩排,所有过程都要一次性在直播中通过,完全靠临场发挥。”
在徐明的记忆里,以往主持抽奖或公房抽号,一般10来分钟就可以完成。那天抽号的小朋友一共抽了200次。有的拿不稳抽出来的球,逼得摄像师用镜头四处追寻球上的号码,镜头不敢有丝毫中断。徐明说,“那天45分钟直播确实出了一些小差错,但正是这些小差错,让市民更加相信这次抽号的真实性。”
第二天晚上10点,抽号的全过程在厦门电视台一套重播。
朱子鹭承认,厦门这次环评座谈会,无论是从信息的透明(场内3台摄像机向场外直播),还是程序的公正上,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国内媒体事后对座谈会的高度评价,朱子鹭认为,座谈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以平常心态对待朋友之间的交流”;对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主持人要做到“不威胁、不戴帽子、不打棍子”。
在解读自己在座谈会上反复提到的“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朱子鹭解释道,“其实这是一个民主政府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应该保障对方充分发言的权利。”
市民的换位思考
“我这辈子都没中过什么奖,这次竟然被抽中。老公本来是候补,不料第二天竟然转正,也进了会场。两口子都成为环评座谈会的市民代表,我当时激动得不行了。”未来海岸业主吴玉梅和她的丈夫鲍小磊分别于12月13、14日相继出席座谈会。
提及海沧现在的环境,吴玉梅总爱拿2003年的一些生活细节来对比。那时的“天很蓝,空中没有尘土,即便两个星期不擦脚上的黑皮鞋,鞋面依旧铮亮如新”。
这些诱人的居住环境细节让吴玉梅爱上厦门,最终卖掉在广州的房子,于2005年底入住海沧区的未来海岸。
当时小区里什么异味都没有。去年7、8月间,附近污水处理厂飘来的怪味开始让吴玉梅无法容忍,“未来海岸”成了“味来海岸”。“现在我们都很失望,厦门的天怎么会变成这样,看到蓝天的时候不到四分之一。以前的天空蓝得连一点杂质都没有”。
5、6月间,吴玉梅等人在小区组织宣传、签名活动反对PX项目,但“大家都很麻木,觉得PX项目是政府行为,无法改变”。
当然,她也在努力给自己寻找抗争PX项目的信心。“十七大后,我们胆子才大了起来。国家大方向摆在那里,‘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她当时的结论就是,这个项目可能不会上,毕竟官员考核体制开始变化了,环保一票否决。
吴玉梅坦言,对于政府的信任直到环评座谈会才真正建立起来。在她的眼里,市政府免费散发的《PX知多少》,“有着政府的目的”;网络征求意见平台的开而复关,某官员一度提出的网络实名制,尽管这名官员随即被撤职,她依然认为,这一切“就是为上PX铺路”。
“环评报告简本出来后,很多人骂。但我很满意,10的负六次方我看不懂。但我就看出这个,看出政府想解决问题的诚意”。
13日的座谈会,吴玉梅是第35号发言。她发现自己原先的发言都白准备了,那些很技术的话,都被前面的人说光了,那些“厉害”的人都说得有理有据。
第一天座谈会上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以及90%多市民代表的反对意见,给吴玉梅的感觉就是,迁建PX项目应该有希望了。她的理解很直接,也很简单。“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政府,我也会这么做。顺应民意的话,厦门就是环保的典型,会被广泛宣传。被广泛宣传,厦门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机会”。
4.厦门大学无机化学发展历史 篇四
二、郑兰荪和他的团队
三、无机化学教学组
四、人物简介
五、专利、成果
六、获奖(除集体外为省级以上)
七、大事记(1958-2010)
一、发展概况 研究方面:
我系“无机化学”创办于1958 年,顾学民为首任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稀有元素和大环配合物。
1977 年恢复“无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招生。1981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陈坚国、林启贤是顾学民在1980 年招收的首届硕士生。
在顾学民、徐志固、安丽思、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陈再鸿、吴宝璋、程大典等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硕士生先后毕业;如,陈坚固、黄荣彬、章 慧、余荣清等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
80-90年代,以顾学民教授领头,由李志贤、江启温和詹梦熊带领的大环金属配合物研究组,在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性能的研究和徐志固、章慧的金属配合物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机理、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拆分等研究,当时在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
吴明光、钟灿兴在应用研究方面,获两项国家专利,两项全国发明展银奖。安丽思、郭忠平、林美丽、杨森根、徐志固等在应用研究、厂校结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 年詹梦熊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与其他老师一起醖酿筹建无机化学博士点、经过几年的筹划,1995 年开始申请,1996 年获准设立,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博士点的设立为无机化学学科日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在1995 年这一关键时刻郑兰荪由物构转到无机化学方向,成为学术带头人。1996 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谢素原为无机化学学科招收的首届博士生,1999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成长为本学科优秀骨干教师。
1991 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基地”获准设立(我系为首批三个基地之一),把《 无机化学》 课程纳入到基地建设中,一批优秀学生编入基地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无机化学方向,有的进入郑兰荪课题组,开始学习研究,郑南峰、匡 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9-2001 年先后有中山大学毕业的龙腊生博士和陶 军博士加盟本学科,他们带来了兄弟院校的研究特色,通过学科交叉,产生了新亮点,给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 年郑南峰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载誉归来,回母校工作,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生力量。
博士点建立,科研实力大大增强,研究工作欣欣向荣。詹梦熊课题组,在金属球烯和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功能性各项研究上做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日后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郑兰荪、章 慧、龙腊生、陶 军、匡 勤、郑南峰等各课题组,在原子团簇、手性金属配合物、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匡 勤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
卅年前,无机化学学科的状态在化学系是处于“第三世界”,近二十年教学和科研都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2004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7 年,“无机化学”又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4 年郑兰荪团队(谢素原、高 飞,吕 鑫、邓顺柳、黄荣彬、郑兰荪)在《 Science 》上 发表C50的研究论文。这是一篇非同寻常的文章,它标志着两个重要突破:其一是厦门大学自成立以来,在这个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首次发表论文,实现了论文数量上零的突破;其二是在国际学术界,在富勒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将这一研究推进到了小富勒烯领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相关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2008-2010 年郑兰荪团队(谢素原、谭元植、吕 鑫、邓顺柳、黄荣彬、郑兰荪)又先后在《 Nature Materials 》 和《 Nature Chemistry 》 发表有关富勒烯形成研究的论文三篇,继续扩大了这一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2010年郑南峰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了有关钯纳米薄片的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金属纳米材料诞生;它具有特殊的光学和催化性能;表明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又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教学方面:
无机化学教研室是一个教学和实验任务都特别繁重的单位,除承担本系的基础理论课、专门化课、研究生课、选修课和相对应的实验课外,还要面对全校有关院、系(生物、医学、材料、化工、海化、环境、物理、建筑等)的化学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学及全校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健康)的教学。参加教学和实验的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各自岗位上为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无机化学课程建设:“无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学系第一门基础课历来受到重视。陈国珍、顾学民、周绍民、江培萱等老师,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曾主讲过该课程。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书育人的风范是这门课程传承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无形资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又经过几代人的长期不懈努力,在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无机化学教学组”多次获校、省、国家级奖励和教学基金资助,“无机化学课程”两次入选“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2005年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基础实验与专门化实验建设:
基础实验:从1977 年开始由钟灿兴、徐佩兰、曾文臻、林美丽、陈坚固先后任实验课负责人。钟灿兴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实验课负责人。
在参与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出版教材两部:《无机化学实验》--陈坚固、杨森根等编著(参编者:沈若范、杨士烑、朱亚先、吴振奕等。厦大出版社,1997 年)。本书是无机化学教研室教师近20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是一本内容丰富,适应面广的教材;《基础化学实验
(一)》中的无机实验部分由陈坚固、朱亚先、杨士烑、陈小兰等编写(科学出版社,2004 年).许多老师既指导实验又任无机基础课的辅导,取得的教学成果中有他们的一份贡献。
专门化实验:1978 年程大典任专门化实验负责人。恢复高考后,当时财力和物力都十分困难,他自己动手设计、加工、改装设备、编写教材,为实验室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重视教学法研究,把设计性、探索性、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验教学中,与郭忠平老师一道,首次在77级无机专门化实验中实施,并在隨后的教学中不断提炼升华,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将探索研究型教学法总结成文,在全国无机专门化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苏州会议)做主题报告,受到好评。1998年以后,全系的专门化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化学实验”。
《 综合化学实验》 改革实践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无机实验部分的主持人为程大典,2001 年)。2006 年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书中的无机实验部分很有特色,该部分的完成人:章 慧、吴振奕、董振荣,程大典等).二、郑兰荪和他的团队
郑兰荪是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厦大化学系的毕业生,1982 年作为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研究生(CGP 项目),赴美国Rice 大学学习,在后来的诺贝尔化学奖(C60的笼形结构,1996 年)得主Smalley 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 年获博士学位,随即回母校工作,成为该批博士生中第一个回国的留学生。1991 年晋升为教授(1993 年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1995 年由物构转到无机化学学科,1996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无机化学博士点获准设立,成为无机化学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0 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7 年任973 首席科学家;在本校担任多个职务: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校外兼职:民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
先后获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首届青年科学基金、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科技部973 计划项目、长江学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993 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4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2003 年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2004 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2005 年由他领衔主讲的《 无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厦大唯一为本科生授基础课的院士。
研究方向: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研究,围绕碳簇的形成这一基本的科学问题,从创新研究方法入手,精心设计研究体系,自行研制大型仪器,将微观与宏观体系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合成、分离、表征富勒烯等碳簇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独特方法,尤其是关于富勒烯形成机理、团簇形成统计分布规律、杂碳簇离子结构特性、活泼小富勒烯等碳簇的捕获与表征等碳簇研究中的重要难题等提供了明确的实验证据,为突破这一制约富勒烯科学发展的瓶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基地。
年代中期C60 被合成之后,有关C60的生成机理,尽管已提出了种种假设,但是仍然没有一种机理得到实验的完全证明,因为缺乏对反应中间体的结构表征而未能被广泛接受,使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成为富勒烯研究中尚待解决的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之一。“捕捉”比C60 小的更活泼的富勒烯分子的研究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中、美、德等国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合成、分离和表征C50 这类小富勒烯家族的方法。在发现和稳定C50 的竞争中,郑兰荪团队走在世界的前列。
经近二十年的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捕获富勒烯形成反应的中间体入手,通过氯原子捕获和稳定反应过程的中间体,实验揭示了小富勒烯C50可以通过氯化的途径得以稳定化,明确无误地揭示了科学界长期寻找的、活泼的C50 的衍生物C50Cl10的结构,为解开富勒烯形成机理之谜提供了实验证据,由此揭示了氯存在下富勒烯的形成过程,将富勒烯科学的研究推进到小富勒烯领域。用同样的方法,还制备了具有C60 碎片的骨架结构特征的C20Cl10 等一系列氯代碳簇,丰富了碳簇材料这一物质宝库和碳的结构化学,为碳簇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贡献。
全体成员长期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历经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其中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4 年《 Science 》上(谢素原、高 飞、吕 鑫、邓顺柳、黄荣彬、郑兰荪);
题目: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
实验揭示了小富勒烯C50可以通过氯化的途径得以稳定化。
该文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相关学科发展的里程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 教授得知C50 的研究成果时称赞:“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roto 教授得知论文发表后,在第一时间向该论文的所有作者表示祝贺,并指出“它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漂亮结果”。
2008 年在“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捕获并表征了C60 的另外两种具有C2v 和Cs 对称性的异构体,证明了C60还有其它异构体存在。2009 年和2010 年,应“Nature”另一子刊《Nature Chemistry》邀请,又两次相继发表论文:报道了含有三个五元环顺连的C54、C56和C66 等系列富勒烯的氯化物。综述了含有相邻五元环富勒烯的稳定化方法、结构与性质(上述三篇论文的主要完成者:谢素原、谭元植、吕 鑫、邓顺柳、黄荣彬、郑兰荪.)。
谢素原:在这支研究团队中,谢素原具体指导了C50的合成、分离和表征,是C50研究的发现者。他是郑兰荪1996 年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攻博期间就已经参加了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绩,1999 年毕业留校继续其研究工作,以执著、严谨著称。
主要研究方向:含碳团簇合成、分离及其功能化,富勒烯的结构及其形成机理,表面质谱、团族的组合化学研究和碳簇的形成研究等。
由于成果突出,多次获奖并主持多项科学基金:
2001 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2 获厦门大学“南强奖”个人一等奖、2007 年获省第四届青年五四奖章及十四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2008 年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2007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9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等基金项目。
黄荣彬:团队中的黄荣彬是郑兰荪的大学同窗。在郑兰荪回国不久两人就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合作,他们“白手起家”自己动手设计、加工和安装设备,只花费1 万美元,亲手制造出了进口需十余万美元的“脉冲激光器”,性能和郑兰荪的美国导师花数十万美元建起来的装置相当。黄荣彬有很强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设计和建立了原子团簇的研究方法,研制了相关的测试设备;参与团簇材料的化学组装和团簇生长的催化效应研究等。
1994 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仪器专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
郑兰荪和他的团队,由于“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成果突出,多次获大奖,其中包括: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完成人:郑兰荪、黄荣彬、谢素原、陈立华、谢兆雄)
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完成人:郑兰荪、黄荣彬、谢素原、吕 鑫、高 飞)
“南强奖”.厦门大学一等奖,(2005)(完成者: 原子团簇研究小组)
郑兰荪团队贏得成功的几个关键要素:
1.有一个具“大家”风范的带头人(正直、低调、谦逊、睿智、德才兼备)和一个有“创意”的团队(智慧、责任、交流、奉献、合作共赢)。
2.敢于挑战学科前沿中多年悬而未解的难题,知难而上。
3.精诚合作、不断创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努力攻关、坚持不懈。
三、无机化学教学组
《 无机化学》 是化学系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时间长,内容涉及面广,而面对的又是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需要多方面的引导,因此任务特别繁重,担任该课程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是大家的共识。
“无机化学课程”经过长期建设,在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里凝聚着几代“无机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积累了丰厚的教学底蕴,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
(一)无机化学课程建设
无机化学课程建设大致分为二个阶段:
1.1977-1991: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材建设
在顾学民教授的指导下,姚士冰、陈再鸿、安丽思、刘新锦、徐佩兰先后主讲无机化学,组成了老、中、青的教学团队。姚士冰、陈再鸿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主讲教师。
恢复高考后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大纲和计划,作业规范和评估等), 为稳定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编写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开展教学研究小组活动,交流教书育人心得;针对刚跨入大学校门学生的特点,如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适应大学生活;为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献言献策。
教材建设:《大一化学》(原理部分)(顾学民主编)姚士冰、陈再鸿、安丽思等编著(厦大出版社1980 年)
《简明化学原理》姚士冰、陈再鸿、安丽思编著(厦大出版社,1992 年)。本书1995 年获厦门大学优秀教材成果奖,在全国交流获好评,并曾作为本省化学奥赛培训教材。
“无机化学教学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无论是主讲或辅导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教学岗位上任劳任怨,为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她)们继承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使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好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士冰和安丽思老师。
姚士冰老师:为人真实正直,平易近人;他讲课挥洒自如,非常生动,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往往一语道破问题的本质,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帮助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安丽思老师:为人真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并无私地将她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退休后,心不离岗,以满腔的热情从学习、生活和事业上去关心、指导年青一代,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受人尊敬。曾获得“爱心妈妈”的称号。
2.1991-2010:
(1)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主持人刘新锦)
1991 年全国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基地”获准设立,通过全面评估,我系有幸入围,成为全国首批(厦大、南大和南开)三个基地之一,把《无机化学》 课程纳入基地建设中,从1991 年到1999 年将当年招收的新生分为两个班(基地班和普通班),一批优秀学生编入基地班。刘新锦任基地班主讲(1991-2000)。试办“化学基地班”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出路在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在基地班中试点,进行了有关《无机化学》 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传授知识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和创新,并将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将改革的成果传播到全国各地,引起很大的反响。
通过教学改革,把传授知识和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自学与讨论等相结合,打破了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模式;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全面评价和衡量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多元化考试和考核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模式.
基地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效果,1999-2002 年刘新锦等两次获“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资助,并承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接受进修教师的任务。高飞是第一位来进修的教师(1999.9-2000.7)。
主编有特色的教材一部:《无机元素化学》,刘新锦 朱亚先 高飞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立体化教材,含光盘,习题和答案)(第一版2005年,为厦门大学新世纪教材大系;第二版2010 年,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本书曾得到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和学校的双重资助。由刘新锦主持及负责全书的策划、统稿、定稿和制作习题等工作。由于该书具有显著特色(“新”和“精”、把基础与前沿、宏观与微观、性质与应用紧密关联,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于教材之中),出版后受到全国读者的欢迎和引用,包括作为奥赛培训教材。
此外,刘新锦等还编写了《 无机化学习题指导》、《 无机化学若干问题讨论》、《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材料》 等教学辅助材料。
(2)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持人朱亚先)
朱亚先2000 年开始担任主讲,参与编写《无机元素化学》部分章节,并完成了该书的电子教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成集电子教案、网络课程、习题库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获“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资助和奖励。教学的信息化,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人员兼任教学(主持人郑兰荪)
郑兰荪(1998)、黄荣彬(1998)、谢素原(2000)先后开始兼任部分无机化学的讲授,与老教师一起共挑教书育人重担,改变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状态,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发展。他们以自己的研究实践丰富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切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上起了重要作用。
郑兰荪作为院士,参加基础课教学,在校内是第一人,在教学改革上起了带头作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获奖
1980 年“无机化学教学组”获厦门大学“优秀教学奖”
1980 年“无机化学教学组”获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9 年“大一基础无机化学教学”获厦门大学1989 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完成者:刘新锦 徐佩兰 林美丽 章 慧)
1992 年“基础无机化学建设与改革”获厦门大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刘新锦 陈坚固 章 慧 徐佩兰)
1992 年“无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主干课程
1993 年“无机化学课程”获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负责人刘新锦)
2001 年“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获厦门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刘新锦 朱亚先 郑兰荪 章 慧)
2003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2005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5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郑兰荪等)
国内专家的评价是:厦门大学《 无机化学课程》 是一门有鲜明特色、一流教学水平和优良教学效果的精品课程,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特别是拥有院士领衔、年龄、学历、知识、职称结构合理的一流教学队伍。
以上是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吉林大学化学院副院长宋天佑教授和武汉大学化学院副院长季振平教授对无机化学课程的评价(摘要)。
四、人物简介 顾学民简介
顾学民,1914 年7 月出生,1934 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浙江的中学和大学任教;1948 年赴美留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1953 年由浙江大学调入厦大。曾任化学系副系主任,1961 年升任为系主任,并兼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主讲无机化学、专业英语、指导研究生等。1981 年晋升为教授,1987 年因病逝世,享年73 岁。
文革后,拨乱反正,1979年恢复系主任职务。她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十分注意教学制度的建立,并严格执行;狠抓课堂教学,听课后,提出存在问题,毫不留情,使化学系形成了十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到无机化学这一基础学科中来,顾学民教授和郑重教授(她的先生,原海洋系系主任)于1987 年设立“重学”奖学金,以奖励优秀的无机化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她对青年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心他(她)们的成长和生活,大家对她的印象是:为人耿直,办事公道,不记私仇,心地善良,关心晚辈,是深受大家爱戴的老前辈。
重要成果: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性能的研究”;国家科委1991 年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评价为:该成果为开发新的光伏材料、合成氧载体、某些卟啉类催化剂及太阳能利用等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属于国内先进水平。(1991 年,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顾学民等)。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化学性能”获“厦门大学张子露优秀贡献奖”一等奖(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顾学民等)
《无机化学丛书》(第二卷:铍、碱土金属和镓分族)顾学民、李志贤、曾文臻(科学出版社,1990 年);《大一化学》(原理部分)(顾学民主编)姚士冰、陈再鸿、安丽思编著(厦大出版社,1980 年)
郑南峰简介
郑南峰是厦大化学系94 级基地班的学生、郑兰荪的硕士。2001 年赴美留学,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做博士后。2007 年收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助理教授聘任邀请,但他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母校工作。2007 年受聘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 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多年来从事纳米团簇及纳米相关材料研究,致力于解决制备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和性能优化的难题,在相关领域已取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刊物上(Nature,Science,J.Am.Chem.Soc.,等)发表论文40 余篇,论文被引用1000 余次。
2010年 郑南峰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了“Freestanding palladium nanosheets with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具等离子体光学和催化性能的钯纳米薄片)的论文。报道制备了一种具独特光学性能的新型金属钯纳米材料-“钯蓝”,对近红外光具很强的吸收,可100%被转化为热,直接应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疗,且展现出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他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服务社会,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并提供无偿咨询服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并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协作,乐于助人。
2009年同时获得福建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2 届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2004 年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的优秀研究生奖。2006 年获美国化学会的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9 年获中国化学会-约翰威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全国仅两位得主之一)。2010 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及第七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
匡 勤简介
2001 年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厦门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进行硕博连读,师从郑兰荪院士;2006 年10 月至2007 年10 月,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习;2008 年04 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助理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 年10 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在无机纳米晶特殊晶面及界面的控制合成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气相外延生长首次合成出一系列具有核壳结构的ZnO / SnO2 复合纳米材料;借助表面科学,通过表面能控制合成出一系列高指数或高活性晶面裸露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晶;通过这种表(界)面工程增强了无机纳米晶的光电、气敏、催化等方面的性能。
截止2009 年,在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 Chem.Commun.,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 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 项(5 项已获得授权),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
获得2009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福建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并获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0)。
陶 军简介
陶 军,安徽大学化学学士(1991),中山大学化学硕士(1997),中山大学化学博士(2001)。同年加盟厦门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学科任副教授(2001-2008)、教授(2008);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学院和九州大学JSPS 博士后(2004-2006)。
研究方向:功能配合物与磁性材料:
1.分子磁性的物理调控:光、热、压力与磁性的关系;
2.单分子磁体和单链磁体的合成、磁性与组装;
3.配位聚合物的溶剂热合成、组装与拓扑学;
主持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研究成果:
2006-2010 年在J.Am.Chem.Soc., Chem.Commun., Angew.Chem.Int.Ed.,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 撰写《 10000 个科学难题》(化学卷)一节内容:可用于量子计算机的分子磁体材料的合成(科学出版社.2009 年)
章 慧简介
章 慧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 级)从知青农场考入厦大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于1982 年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获在职硕士学位。1996 年赴英国留学访问研究一年。2006 年晋升为教授;2007 年至今担任化学化工学院仪器中心副主任;2007年11月担任中国空间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化学会“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第1、2、3 届“手性会议”的大会主持人和报告人。多次受邀赴香港院校、国内重点高校和中科院所做学术报告及传授CD 实验技术。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从事分子手性金属络合物的合成、拆分与表征、不对称催化和园二色(CD)光谱的研究工作。
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并承担企业合作课题的研究(以上均为课题负责人)。
主编研究生教材一部:《 配位化学一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出版后(已印刷两次)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参与编写教材、学术专著和译著七部。从教以来共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70 余篇。
获教书育人方面的奖励11 次;获2010 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综合化学实验》 获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006 年、第四完成人)。
她是一位经基础无机化学到专门化教学、研究生教学,在理论和实验上得到长期锤炼而成长起来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骨干教师。从教以来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在基础课教学时,曾参与编写《 元素化学》、《 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 无机化学参考材料》 等教材。
龙腊生简介
1999 年龙腊生博士从中山大学加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无机化学学科、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 年任《 无机化学学报》 编委。
研究方向:l)笼状高核混合金属簇的合成与磁性;2)水簇和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3)铁电材料设计合成和性能方面的研究;4)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不对称)合成与催化。迄今为止,在包括Acc.Chem.Res.,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 Chem.Eur.J., Chem.Commun., Chem.Mater., Inorg.Chem.等影响因子大于4.0的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他的研究论文受到读者关注,被国际知名杂志报道、引用并进行了专门评价。
200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目前承担的课题:
福建省重点项目:《 手性配位聚合物的绝对不对称合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多金属团簇分子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 ;重大研究计划:《 电/磁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与性能调控》(与中山大学合作申请);973 子课题:《 光电功能分子的组装与构效关系》(与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合作申请)。
吴明光简介
吴明光1980 年由福建医学院调来化学系。1989 年由催化转到无机组,主要从事天然辣椒素方面的研究。他在应用开发领域一枝独秀,处世低调,做事严谨,辛勤耕耘,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两次获由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并两次获奖:
.高辣度辣椒树脂油的制取方法[ZL87101845.4 ](1989年)
.药用天然结晶辣椒碱的制备方法[ZL95119812.2 ](1996 年)
发明技术已转让给六个厂家。技术标准指标符合美国药典标准。
获1989年第四届全国发明展银奖。
获1996 年北京国际发明展银奖。
发表相关论文16 篇。
詹孟雄简介
詹梦熊1960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1995 年晋升为教授,1991--2000 年担任教研室主任。他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关心年青教师的成长,乐于助人。为无机化学博士点的建设,四处奔走,网罗人才,写申请材料,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6 年无机化学博士点获准设立,为无机化学学科日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曾任厦门市化学会理事长(1999-2002)、现任厦门市化学会名誉理事长。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金属球烯、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研究和参与原子团簇化学方面的研究和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等。
重要成果:
由他主持的课题组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曾编写《仪器分析实验》一书中的热分析部分(厦大出版社,1991 年)
担任“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化学性能研究”项目中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研究组组长,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载于1991年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公报”)。
由他带领的课题组,在金属球烯和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功能性各项研究上做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日后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金属球烯配合物的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金属与球烯键合方式为η2型,该结论为研究金属球烯的稳定性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尔后被学术界所接受。该课题组共发表论文80 多篇,其中数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程大典,杨森根,吴振奕,杨士烑,林永生等。)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化学性能” 获1993 年“厦门大学张子露优秀贡献奖”一等奖(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顾学民等)
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成绩显著,获“良师益友”荣誉称号(校研究生委员会.2001年)。
徐志固简介
徐志固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苏联化学副博士学位,1973年由清华大学调来化学系。1987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光学活性络合物的合成、拆分与性能研究”及“络合物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机理研究”;参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11》催化剂”的研制。
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有关论文30篇;主讲研究生课程等。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11》催化剂”: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83年获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获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者)。
编著《现代配位化学》一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年).被评为《 化学工业出版》 的优秀科技图书,并被选为1989 年10 月西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收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l)(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 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老师和研究生们的欢迎和引用。
审校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俄勒冈大学教授合著《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的译著 译者:俞鼎琼 廖代伟(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年)
1990年完成了“厦门华美烟厂空调循环冷却水、冷冻水系统的化学处理”的技术开发、转让、培训和服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厂方连续多次被评为环保先进单位,并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5年退休后,与俞鼎琼合作进行自选课题“衰老与抗衰老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并在厦门市作有关保健科普报告。
五、专利、成果
1989 年和1996 年吴明光、钟灿兴获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两项,发明技术已转让给6个厂家:
高辣度辣椒树脂油的制取方法(1989 年)
药用天然结晶辣椒碱的制备方法(1996 年)
1990 年郭忠平、安丽思等开发的“聚羟基氯化铝(PAC)净水剂”转让三明和同安,并在三明市投产;1990 年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1990年.徐志固等完成了 “厦门华美烟厂空调循环冷却水、冷冻水系统的化学处理”的技术开发、转让、培训和服务项目。使厂方连续多次被评为环保先进单位,并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 年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顾学民的研究成果:“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著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性能的研究”;国家科委1991 年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评价为:该成果为开发新的光伏材料、合成氧载体、某些卟啉类催化剂及太阳能利用等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属于国内先进水平。
1999年杨森根、詹梦熊等的论文:η2-C60{ Pd(PPh3)2}n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经中国科技市场协会评审,入选“九五期间科学研究成果选集”。
匡 勤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 项(5 项已获得授权)(截止2009 年)
六、获奖(除集体外为省级以上)
1980 年“无机化学教学组”获厦门大学“优秀教学奖”
1980 年“无机化学教学组”获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7 年无机化学教研室获厦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1989 年无机化学教研室获厦门大学“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1989 年陈坚固获“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
1989 年吴明光、钟灿兴的“高辣度辣椒树脂油的制取方法”获“第四届全国发明展银奖”
1992 年刘新锦获福建省化学会第四届“先进工作者” 1993 年“无机化学课程”获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
1993 年“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物理化学性能”获“厦门大学张子露优秀贡献奖”一等奖(李志贤、江启温、詹梦熊、顾学民等)
1993 年郑兰荪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1993 年郑兰荪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1993年“激光等离子体源飞行时间质谱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郑兰荪、黄荣彬等)
1994年“部分主族原子簇粒子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郑兰荪、黄荣彬等)。
1994 年郑兰荪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 年郑兰荪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
1994 年刘新锦评为福建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1994 年刘新锦获福建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4 年郭忠平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植物生长调节剂TA 乳粉在海带、紫菜上的应用研究)
1995 年“简明化学原理”获厦门大学首届优秀教材成果奖(姚士冰、陈再鸿、安丽思)
1995 年“巯基尾式卟啉及其二价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获“厦门市优秀论文二等奖”(李志贤、黄荣彬)
1996 年吴明光、钟灿兴的“药用天然结晶辣椒碱的制备方法”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银奖
1996 年林永生被评为福建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1996 年黄荣彬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999 年安丽思获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1999 年朱亚先获中国科协颁发的“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表彰证书” 2000 年朱亚先被评为福建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2001 年“碳团簇的形成研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郑兰荪、黄荣彬、谢素原、陈立华、谢兆雄)
2001 年谢素原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1 年《 综合化学实验》 改革实践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程大典为无机方向的负责人)
2001年杨森根、詹梦熊等的论文:η2-C70{RhCl(CO)(PPh3)2} n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评为国际优秀论文、并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2003 年安丽思获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3 年郑兰荪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2004 年郑兰荪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
2005 年《 化学学科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获福建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朱亚先、陈明旦、林梦海等)
2005 年“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构筑化学创新人才培育平台”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朱亚先、郑兰荪等)
2006 年朱亚先获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6 年“碳团簇的形成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郑兰荪、黄荣彬、谢素原、吕 鑫、高 飞)
2007 年谢素原获第十四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 2009 年郑南峰获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
2009 年匡 勤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9 年匡 勤的博士学位论文获“福建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并获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0)。
2010 年朱亚先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0 年郑南峰获第七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
2010 年章慧主持的“固体圆二色光谱在手性化合物结构表征中的应用”获
2010 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三等奖
2010年郑南峰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七、大事记(1958-2010)
1958 年 “无机化学教研室”成立,顾学民为首任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稀有元素和大环配合物。江启温(1980-1985)、李志贤(1985-1990)、詹梦熊(1991-2000)和陈坚固(2001-2009)先后继任无机教研室主任
1978 年 姚士冰、陈再鸿任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无机化学主讲。钟灿兴、徐佩兰、曾文臻、林美丽、陈坚固先后任无机基础实验课负责人。程大典任无机专门化实验负责人
1981年 徐志固、李志贤、詹梦熊、江启温、程大典、郭忠平任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无机专门化理论和实验课程的主讲
1991-1994 年 刘新锦受聘为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95 年 郑兰荪获首届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6 年“无机化学专业”被国务院学院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无机化学博士点获准设立(郑兰荪为学术带头人,谢素原是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
1996 年 郑兰荪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 年 郑兰荪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
1998 年 郑兰荪、黄荣彬开始兼任部分无机化学的讲授,改变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状态
1999 年 龙腊生博士从中山大学加盟本学科 1999 年 无机化学方向第一个博士生(谢素原)毕业,留校任职
2000 年 郑兰荪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1 年 陶 军博士从中山大学加盟本学科
2001 年 郑兰荪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3 年 郑兰荪受聘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
2004 年 无机化学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
2004 年 我系《 综合化学实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该书共48个实验,其中16个由无机组章 慧、吴振奕、董振荣和程大典编写
2005 年 “无机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5 年 谢素原获杰出青年基金
2005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5 年“无机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 年郑兰荪受聘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付主任、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
2006 年朱亚先受聘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
2007 年郑兰荪担任
973 首席科学家
级学生,郑兰荪的硕士),在美国获博士 2007 年郑南峰(我系基地班学位,载誉归来,回母校任教,受聘为特聘教授
2007 年 无机化学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7 年 郑兰荪为首的创新群体建立
2008 年 龙腊生获杰出青年基金
2009 年 谢素原、章慧和陶 军等参与编写《 10000 个科学难题》(化学卷)出版(科学出版社)。其中:
“可用于量子计算机的分子磁体材料的合成”-陶军编写
“富勒烯的形成机理”-谢素原编写
“手性自发拆分预测和调控”-卜显和.章慧编写
2009 年 谢素原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 年 郑南峰获杰出青年基金
2010 年 无机化学教研室改名为“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黄荣彬,副所长吴振奕)
2010 年 章 慧受任中国空间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 年龙腊生任《 无机化学学报》 编委
2010 年 郑南峰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0 年 邓顺柳等参与编写的 《 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 》 一书中部分章节:Synthetic Chemistry of Fullerenes(富勒烯合成化学), Elsevier 出版社,作者Shun-Liu Deng(邓顺柳),Yuan-Zhi Tan(谭元植), Su-Yuan Xie(谢素原)
5.典当历史与现状 篇五
李 蕾
典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早的金融贷款形式。被视为世界典当业最主要发源地的中国,典当业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从其诞生至今,历经兴衰。但当今有许多现实问题阻碍典当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着典当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一、典当业的历史变迁
著名典当研究学者曲彦斌教授用八句话归纳了中国典当业的发展脉络,即:“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两宋,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复兴于当代改革,新世纪有序发展。”[1]
就今所见有关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中国的典当业在汉代初见萌芽,主要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刘虞传》所言“典当胡夷”[2]。南北朝时期,“兴佛”导致了寺院经济的发达,也相应产生了如何使用富余沉积资财的问题,所以肇始于南北朝时的南朝佛寺。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典当从单一的寺库质贷逐渐成为一种官营、私营和寺营三种质贷形式并存的兴盛局面,名为“质库”、“寄附铺”、“柜坊”等。质贷业的金融活动活跃了唐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便利了市民的经济生活。这一时期质贷业的全面兴盛,为此后近千年典当业的发展开了一代先河,是中国典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宋代经济的繁荣和金融活动的日趋活跃,典当业亦获得了长足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出现了我国历史文献迄今所见最早的典当业招幌,《清明上河图》中记录了当时的招幌形象。[3]明清两代是中国典当史上的兴盛时期,但在寺院经济中的典当活动却锐减。明代典当资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商人资本为主体的民营典当,典当行在综合经营的同时,出现了针对不同当物对象范围的专业性经营分工,经营管理日趋条理化、规范化,标志着中国典当业的逐渐成熟与提高。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通货膨胀,货币混乱。在传统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典当业未能及时转化并适应社会进步,加之政府对典当行监督管理不利,致使典当业急剧衰落。尽管政府曾投巨资努力发展农村典当业,亦最终未能挽回局势。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典当业处于一种体制过渡期,绝大多数的当铺被改造成人民银行领导的“小额质押贷款处”。典当真正的消亡期即历史上的空白期是自“文革”开始至1987年改革开放。取缔典当的直接理由,在于它是一种高利贷行业。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典当业的复出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1987年12月,四川成都华茂典当服务商行成立,标志着消亡了30多年的典当业奇迹般的“生还”。全国兴办典当行的大潮随之而来,其发展迅速,复出踊跃,分布广泛,经营活跃,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复兴”趋势。典当业之所以在中国得以复出,简而言之,是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
二、典当的概念与社会功能
“典当”一词在汉语史上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指以物作为抵押借贷行为。目前官方最具权威的对典当和典当行的解释是典当业的最高法规,即商务部、公安部2005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典当管理办法》中所界定的:“本办法所称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典当行,是指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典当活动的企业法人,其组织形式与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在现代社会,典当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多种融资方式中的一种,实质上是一种二元化的法律关系,既表现为典当双方的质押担保关系,又表现为债权债务关系;总而言之,以物换钱是典当的本质特征和运作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典当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当物类型从动产、财产权利向不动产延伸;典当方式从质押贷款向抵押贷款拓展。[4]
典当本质属性决定了其社会功能,即典当是一种既有金融性质又有商业性质的、独特的社会经济行为,解决资金的临时融通,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
(一)资金融通功能。[5]这是典当最主要的最直接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典当的货币交易功能。在典当过程中,向小企业和个人提供质押、抵押放款,目的是方便人民群众生活,通过融通资金扶危济困,解决企业和个人燃眉之急,这是典当行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也是其最核心的功能。
(二)当物保管功能。[6]这是典当附加的、居于第二位的社会功能。在典当过程中,为当户妥善保管当物,这是当票或典当合同约定的典当机构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典当机构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如将保管范围对外扩展,利用自己特有的库房条件、硬软件设施、管理制度等安全优势向社会提供贵重物品保管服务,就会使典当保管这一功能更加社会化。实际上有的客户将贵重物品交付典当行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钱,他们要求很低的当金就是为了临时保管的需要。典当保管不仅体现典当行良好信用,而且增加保管费收入、创造典当效益并日渐演变成一项面向社会服务的商业功能。
(三)资产置换功能。[7]典当业通过以物抵押来缓解企业、家庭暂时的货币收支的困难。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一般不是因为企业家庭资产负债结构产生赤字,而是资产缺乏流动性。为了解决资产流动性问题,将一定的资产质押或抵押于典当行取得现金,实际上是一种资产置换,即将实物资产置换为货币资产。
(四)商品销售功能。这是典当的商业交易功能。该功能是随着典当物品出现绝当情况下,延长了典当活动及过程,从而派生出纯商业性质辅助功能,即变卖处理绝当物品,自然产生销售行为。之所以认为它是社会功能的一种,一是没有任何典当机构可以说不存在绝当物品,二是绝当物品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特殊固定的购买渠道或场所。
(五)鉴定评估功能。典当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当户提供的任何当物都要进行鉴定评估,鉴定评估是典当各个程序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不管典当业务最终是否成交,通过这一过程,当户都对自己所持物品的成色、真伪、性能、价值等情况有了明确认知,这就使典当的鉴定评估实际上成为一专项服务职能。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为满足一部分客户鉴定物品的需要,典当行将该服务功能社会化,从而派生出这一新的商业功能。
(六)民间高利贷的遏制功能。典当机构的经营活动客观地作用于社会生活,它的方便快捷的融资特点不仅给一部分个体私营业主生产经营锦上添花,而且还把另一部分老百姓从高利贷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它的向全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管的借贷的利率和费率直接对民间高利贷者形成冲击,直接遏制高利贷者泛滥和蔓延。这也是典当间接的社会功能。典当的六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是千百年来典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三、当前典当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当代,作为特殊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典当在金融领域的作用特别突出,对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社会经济、方便民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特殊的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其在流通领域内的作用也很突出,当物保管功能和商品销售功能即是其具体体现。正因为典当的社会促进作用,典当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但是,典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趋明显,下面重点阐述我国典当业的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典当业的性质模棱两可
2000年6月,国家经贸委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中接管了典当业。2003年8月20日,中国典当业被取消金融机构资格,划归为“特殊的工商企业”,典当行业从此被正式归口到经贸委统一管辖。[1]
那么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典当行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机构,是企业、商店还是金融机构呢?我们往往不知如何回答,这就造成管理上的转来转去和业务上的放不开。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形式,我们有必要加大力度探寻其真正性质。比如,典当是一种什么行为,是经济行为,是一种什么经济行为?还有,2005年出台的《典当管理办法》对典当的解释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一方面,典当行不向出当人支付典价而占有其不动产作为收益使用的行为,实际并不从事“典”这项业务,另一方面,其业务已经超出了原来意义上的“当”,即不但占有出当人的动产或权利凭证以担保债权实现,同时开始从事不动产的抵押贷款。而原来意义上的“当”则单指一种特殊的质押,其客体是动产,不动产抵押不属于当的范围,但在实践中由于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对典当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典当行也大多从事该业务,从现实角度出发,国家在监管工作中对此也就没有禁止。显然,“当”的概念尚未增容而业务范围已经扩大。所以,对典当行业性质的规定与实际操作存在冲突,这必将影响典当业的发展。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典当业没有专门的统一立法,各有关管理部门的行业规定与地方政府立法政策掌握的原则各有不同,导致典当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经营混乱,纠纷增多,管理不力。目前所能依据的是商务部和公安部2005年4月1日联合颁布施行的《典当管理办法》。
典当法的缺失还表现在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2]调整我国典当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有关质押的规定,《典当管理办法》,国务院其他部门颁布的法规中涉及典当业的规定以及各地方有关典当业的规定等等。这些法规的效力等级不确定,规定有时会有冲突,实际适用中有困难。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最高立法部门制定统一调整典当业的权威法律,很难从根本上规范典当业的经营行为,而目前的《典当管理办法》仅仅是一个行政规章,法律等级和效力很低。
(三)规模不足经营思路落后单一。
典当业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融资渠道,其缺点也很明显,即融资成本高、贷款规模小、贷款期限短、抗风险能力弱,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那些无法以更低的成本从其他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典当行的客户。典当行规模太小,与市场的需要是不相称的。经营规模小,发展空间必然受限。《典当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典当行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
经营模式上,多数典当行采用传统的“夫妻店”、“家族店”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落后,经营思路落后,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难以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从经营范围看,《典当行管理办法》虽然把典当行的业务范围扩大到房地产抵押业务,但是仍不允许我国典当行从事零售业务和寄售业务。而对于发达国家典当行来说,商品零售业务是其主要的盈利点,我国典当行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丧失了通过该项业务盈利的机会。[3]目前国内的典当行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单一店铺模式,即某一典当行只有一处营业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典当行的业务量小、经济效益一般等因素限制所致。
(四)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人才
典当专业人才缺乏是我国目前典当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典当行长期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得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而房产、债权、股权等业务的拓展,需要懂得证券、金融、法律、心理、鉴定评估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远非普通评估人员所能胜任。从业人员经营技能低,致使经营开拓性不强,不敢涉足新领域,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现有业务空间狭小,经营上难有突破。
(五)风险防范能力有限[4] 典当行的服务对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泛,以及经营者业务知识水平的局限,难免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概括地讲,风险主要集中在收当和死当两个环节。在接受当物时,物品可能是赝品或是赃物,当物变为死当时,典当行就面临死当物品的销路问题。货物的结构类型、质量、市场上的流通风险等都将影响典当行的收益,特别在无形资产的估价及操作上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四、典当业的发展对策
为了促进典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下面针对上述当前典当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典当业的性质
典当作为一种特殊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对金融领域的作用比较突出。目前的典当行已经一只脚踏入了金融领域,其业务范围较广泛,当物类型从动产、财产权利向不动产延伸,典当方式从质押贷款向抵押贷款拓展,除了不能吸收存款,几乎所有的贷款都能做,而且典当与银行的最大区别就是灵活且风险控制较好。如果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其扶植成规模化的贷款机构将势必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典当行的实际业务操作、范围及社会作用,更加充分说明典当业是金融系统一分子。所以明确典当业是金融系统一分子,典当行是金融机构,更有利于典当业的发展。
(二)统一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立法体系上,建议在时机成熟时由最高立法部门制定一部专门的典当法。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不仅保留了典当制度,而且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典当业法规,诸如台湾的押当业管理规则,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立法的参照。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业务管理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须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加强法制监管力度,促进典当业健康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整合现有资源
典当行的创新首先是经营模式,创新典当行业应梳理组织结构,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地利用有限资源。据了解美国最大的典当上市公司,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已经将典当行开到英国、瑞典等国。通过连锁经营,各连锁经营店在典当寄售、拍卖等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网络资源共享。[①]国外将典当行视为“信用便民店”,允许典当行这经营旧货或新商品销售。如美国典当行有12-17个单项业务许可证,允许典当行从事旧货的购销,以便发展小额典当业务,降低经营风险。[②]而我国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目前尚不允许典当行销售除绝当以外的商品,使得传统小额典当业务日益萎缩。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扩大典当业务范围。
(四)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典当行的发展、业务的兴衰、效益的好坏,人才是关键。不仅关系到典当业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典当业的依法经营、规范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因此,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具有典当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典当业目前还没有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独立开设拍卖与典当专业的高校仅有南开大学、上海市纺织工业职工大学。所以,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典当职业培训资格制度,条件成熟时,在更多的高校中设立典当专业,深入研究典当理论,为行业培养更加专业的后备人才。
(五)提高鉴定水平,加强风险防范
在贵重物品或有价证券的鉴定和估价上,加强与当地各类具备专业鉴定的机构或协会的合作如证券机构等建立当户信息管理系统,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减少收到赃物的可能性。加强对市场预侧的分析能力,规避市场上的流通风险,如当国家处于通货紧缩时,为防止货物降价而滞销,可在收当时,压低当金。与各类商业机构长期合作批销或拍卖,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避免绝当物长期不能变现。利用低成本扩张,规避因货物结构单一导致的风险。加强当物保管,对相当贵重的物品进行商业保险规范行业经营,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不做违规经营。
6.厦门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篇六
近年来,厦门市遵循“海西森林城市,温馨宜居厦门”的建设理念,以构建“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建设“美丽宜居厦门”为目标,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在不影响封山育林总体效果、不引起水土流失、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生态休闲游及林下种植,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本文拟从厦门市林下经济发展概况、主要发展模式及困难进行阐述,并对促进厦门市林下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厦门是个林地资源总量规模较小的城市,2014年全市林地面积665.157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2.3%,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北部山区作为厦门市的生态屏障,涉及林地面积约530平方公里,占厦门市林地面积近80%。厦门市政府于2013年底制定了《厦门北部山区“百姓富、生态美”行动计划(2014-2017年)》,《行动计划》要求实行封山育林,提升森林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时鼓励、扶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草药作物等;鼓励林农创办“森林人家”等类似“农家乐”的经营性场所,参与建设森林公园,带动周边林农就业,增加林农的收入。因此,厦门市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林药、林下生态休闲游及两者复合发展为主。
㈠林药+林下生态休闲游模式
林药立体种植和生态休闲游模式相组合,能充分发挥有效的林地资源,让企业的效益实现最大化,相比单一的开发模式,企业投入较高,但收益率更高。厦门鹰君药业有限公司在森林公园内建设起500亩林下仿野生附生种植基地,实现在松尾林上种植铁皮石斛,林下种植三叶青、草珊瑚、灵芝等中草药。基地按青少年中草药科普基地、画家写生基地、音乐茶座三个主要功能区域进行规划,建设成为林下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发展模式。目前,鹰君药业已开发出了铁皮石斛鲜枝等铁皮系列产品,并通过多种销售渠道,将这林下经济“活宝”—铁皮石斛全面推向市场。
㈡林药模式
充分利用果林及森林资源,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引导林农“家门口就业”,盘活遭“废弃”的龙眼林,大力推广铁皮石斛、金线莲等林下特色中草药植物立体种植。同安汀溪镇古坑村村民叶阿腾在龙眼树上种铁皮石斛,盘活了大量闲置龙眼林。同时,还开辟了立体种植模式,在林下搭建种植体系,即顶部种台湾百香果,底部种铁皮石斛,在树下阴凉处套种金线莲,利用有限的林地,创造出最大效益。据初步计算,通过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亩产可实现10万元到15万元。
㈢林下生态休闲游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厦门旅游型城市的快速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公园91座,其中森林公园4个、镇村森林公园4个、各类型山体公园20多个;2014年又启动建设4个郊野公园。同时,厦门市大部分山体都已经建成或者规划建设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场所,森林人家、农家乐等旅游休闲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同安区汀溪顶上乡村度假区,占地面积5000多亩,拥有万金湾国际露营地俱乐部、顶上国际山地车俱乐部、六度庐民宿、农牧体验、“森呼吸”户外等项目,解决当地村民直接就业21人,临时就业每月超过100人次;同时,与村集体实现有效配合,为村民搭建销售农特产品平台,增加村民收入,间接解决村民就业。在“顶上人家”乡村游的带动下,村民办起农家旅馆,成立了农家乐民宿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已经成为了闽南一带游客们休闲度假的胜地。
㈣山野菜种植模式
厦门市北部森林保留着原生态自然景观,造就了山野菜种植的优良环境。厦门绿为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海拔700多米的汀溪半岭村林下首期种植台湾山苏(鸟巢蕨的一种)300亩。公司在林下灌木区翻耕土壤种山苏,在林间遍布微喷灌系统,极大地降低森林火险。据统计,引种的山苏亩产利润可达1.5万元,三年内种植规模有望达500亩,至少带动农户50户,实现村民一起致富。
二、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㈠资金、基础设施、安保人员不足
厦门森林公园建设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因其范围与体量大,资金投入大,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企业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再加上种苗、人工等种植成本,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同时,由于开发地是开放式森林公园,面积较大,为预防种植的产品被破坏,需要大量的安保人员。据厦门市小坪林场工作人员和鹰君药业基地负责人介绍,鹰君药业与小坪村签订了3000亩的林地租赁合同,十年租金支出48万元;从山上铺设水管引到松树上、喷灌设备、种苗等投入每亩80000元,前期开发500亩,约投入资金4000万元。同时,虽然小坪森林公园山顶有个人工蓄水池,但在旱季也存在用水紧张的问题,因此解决水源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再者,基地进行立体种植,各种中草药长势喜人,为防止随意破坏、偷摘等行为的发生,需要大量的安保人员进行巡逻。
㈡分布散、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厦门主要林地资源分布在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翔安区,受林地红线及森林资源功能定位的制约,林地资源较为分散,无法大规模开发。同时,《行动计划》(同上)还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企业也是近两年才开始投资开发林下经济,因此,带动周边农户效果还不明显。
㈢开发产品相对单一
据了解,目前厦门市林下种植品种主要是铁皮石斛、金线莲等价值较高的中草药,与全省各地一致,种植品种显得相对单一。同时厦门林下生态休闲游的经营模式相对单调,仍然保留在简单的门票收入、休闲农庄餐饮与住宿接待上。具体表现在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色不够突出,旅游发展定位不明确。
三、建议及对策
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农民创业园、龙头企业、森林人家等项目的政策倾斜,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同时,采取灵活的资金渠道与融资方式,引导大型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并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延伸产业链,带动林下经济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民采取集资入股、产权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发林下经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㈡统一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打破区域限制,由市级相关部门统一规划,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特点,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项目,杜绝重复,重点培育和打造林下精品,建设成为集林下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创收、增收。
㈢突出主题、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开发模式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挖掘产品内涵,增加产品多样性,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突出主题、特色,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层次与品质。积极开发产业上下游产品,以进一步丰富产品开发模式,扩大盈利空间。
执笔:林云联(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市长青路191号劳动力大厦7楼)
7.厦门历史与现状 篇七
街道是中国大陆地区不设直辖区的城市(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地级市所代管的县级市、县)、较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市辖区或功能区的行政分区,其管理机构就是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不设市辖区的市政府或功能区管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党和国家在城市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发挥着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国60多年来,街道办事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刚刚摧毁国民党的旧政权后,出现了不同的名称。当时全国各个城市的街道办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叫办事处或街公所;一种为街政府,是城市的基层政权;还有一种是公安和街道合并的派出机构,当时人们叫做“警政合一”。
紧接着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各地的街道办事处相继的被一些造反派夺权,无法完全其正常的工作运行。1968年3月以后,开始建立革命委员会,街道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街道给民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的专政。开展一系列大批判和批斗,制造冤假错案,伤害了许多干部和同志。另外,又动员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搞备战人防工程等等,严重扰乱了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1987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落实,部分城市开始进行改革街道行政体制管理、加强和完善街道只能的试点,给街道下放了一些权利和财力,召开了街道居民代表会议等一系列工作,使街道办事处的发展有了跨越性的进步,让人民逐步体验到街道办事处的作用。
但是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伴随城市化率的提高,更多的社会问题不断的涌现,街道办事处原有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街道办事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目前,关于街道办事处的改革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热点,并且自从安徽铜陵首次对撤销街道办进行试点后,街道办改革的方法更加受人们的关注。所以,本文以思明区中华街道为例对街道办改革进行讨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现阶段街道办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基于案例的解析
这里所说的是地方基层行政,这是普通不太注意但是和老百姓生活最密接的一层,中华街道位于厦门鹭岛的西南部,由原中华、思明、文安三个街道于2004年9月整合而成。街道东临中山公园,西至鹭江道、轮渡码头、南靠鸿山公园,北接大同路,辖区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万人。
(一)、派出机关定性问题
中华街道办当前的状态处于一个定位不太明确的地位,其既不同于普通的一级政府也不单纯的是服务型社区。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建立的主旨是为了加强城市的居民工作,密切政府和居民的联系。而且还明确规定了街道办的职能只有三项: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委员会的意见要求。但是现在的街道办正如北京市在1985年概括的三句话,即“派出机构的性质、执行一级政府的任务,给予相适应的权力。”很明显,街道介于一级政府和社区之间,但是其履行的责任却相当于一级政府,然后真正获得的权力却远远不足以让其正常进行工作,“单位体制”(所谓单位体制就是中国在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设立的组织形式。)的长期运行,使许多人只服从单位的管理,特别是单位行政级别高于街道办的居民,更不愿意承担布置的工作和接受街道办的协调和监督。法律规定的职权与实际承担的职能工作不适应,街道办的职能与权限也不对等。导致街道办成为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机构。
(二)、规模过大
规模过大主要从人口来看。根据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十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口以下五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五万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不设立街道办事处。然而,从中华街道办的常住人口来看,其仅仅约有4万人口,却设立了街道办,如果大部分地区随同中华街道办事处,那么会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的增加。
(三)、派出机构膨胀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示,厦门中华街道办事处机构现有机构设置如表1。
从表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一共设有六个科室,除此之外还有五站一所,分别:社区工作站、经济协作站、计生指导站、劳动保障所。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可以在20分钟内吃完一顿饭,也可以在1小时内吃完;一个人忙10分钟就可以写一份e-mail,但是他也可以花1整天的时间来写。这种现象在工作中尤为明显,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这个就是我们知道的“帕金森定律”。我国的大部分街街道办事处正如嘉莲街道办一样设立了街道党委由党委书记、副书记组成;街道办事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组成,下设行政办公室、民政科、居民科、司法科;集体经济组织由街道社联、公司、街道福利生存企业等。如此繁杂的机构导致许多“搭便车”的现象。整个街道办事处办事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
(四)、条块分割与无能管理
由于条(部门)块(街道办)分割管理体制,街道辖区内设有区属有关部门的一些分支机构,如公安派出所、房管所、粮管所、工商所、环卫所等机构,这样一来,大大限制了街道办事处的权利。由于主要的资源和权力都由“条条”拢着,当街道出现危房修建、垃圾成堆、粪便满境等亟待处理的事项,街道只能等待上级指挥,这样一来,居民向街道办反映情况的时候,街道办不能及时处理,甚至可以说是无能处理,居民就不会再信任街道办,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正如图1示所表示。
(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从街道办与上级的关系来看,面对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区政府往往给作为下级的街道办事处提出了社会稳定的“硬指标”,所谓“一票否决”;然后社会转型带来的震荡与影响涉及各种利益主体,问题不解决只能是更大的社会不稳定或局部震荡。像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这样的大都市街道,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街道办管理职责的增加,街道办社区事务也跟着增加,导致负担过重,街道办就逐渐将居民委员会纳入到行政组织的基层网络中,即“四级网络”。将许多行政工作下移到居委会上,从老年、事业、优抚、卫生、计生调解,到精神文明建设、党建等事务,居委会承担的行政只能越来越多,其实际功能也逐渐向行政组织靠拢。这样一来,居委会的行政化程度加深,自治色彩软化,导致居民们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延伸”,降低了居民的认同感。
三、以厦门思明区为例探究我国街道办事处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虽然在性质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其人员构成、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能权限等日益呈现出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人员构成上面,办事处人员由之前的20个人左右,而现在据统计,工作人员在100左右的街道办事处最多,特别是在某些大城市。其次,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越来越模糊,职能过多而资源不足,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不顺畅。还有就是街道办事处的机构正在不断膨胀,过多的下设机构导致整个街道办的办事效率低下。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条块”管理体制大大限制了街道办的权力;二是街道办的立法滞后,大大影响了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其正常的职能;三是目前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不足,各类社会事务均要依赖于街道办事处;四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了街道办事处的发展。
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街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街道办事处的现状,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革方法:
一、“三级政府,三级管理”
李荣娟,朱光喜(2004年)提出我国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人民政府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在城市管理体系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道办事处承租了越来越来的政府职能,仅仅作为市辖区人民政府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地位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将其改成一级政府,实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
二、“虚区实街”
当今世界上像日本、巴黎、伦敦等大城市,其城市管理机构设置扁平化,层级简约化,办事效率高,能及时处理城市的事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城市管理的垂直结构模式,即建立强化两头,弱化中间,两实一虚,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行政区——社区垂直结构体系。核心是管理重心下移,最为重要的是合理划分区的权力,将街区一级实体化,变为一级政府。
三、撤销街道办事处
现实生活中,居民能真正接触街道办的机会很小,除了需要开个相关的证明之类的,居民基本上很少和“街道办”接触,这样我们还不如直接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让更多的资源下放到社区,真正的实现人、财、事三者统一。
城区管理的特点决定了行政权力不能过于分散,市政府可以向区政府下放的权力是有限的,如果区下面再设立一级政权,由于其管辖的境域更窄,将会有更多的事务不能由其来承担;街道的人口一般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但是面积太小一般仅为2.3平方公里,在这样小的面积上建立一级政权,是难以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厦门思明区的中华街道甚至比2.3平方公里还小,仅有1.6平方公里,更不用说能承担在当今街道办政府化趋势下的更多的责任。而且2002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机构层次过多的问题。所以,对于“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方法并不可行。
如果实行“虚区实街”方法,针对我国人口比较多,市辖区很难履行对城市基层社会直接管理的城市基层政权的职责,许多具体的工作不得不由派出机构办理,使自己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中间的层次,其次,由于市辖区行政级别的提高,机构的设置追求大而全,部、委、办、局等一应俱全,机构庞大能办的事却十分有限,因为重大的问题由市政府做出决策,具体的管理又有街道办理,市辖区实际上成了上传下达,机构臃肿的中间转换站。
因此,撤销街道办才是当今我国街道办改革的主流方式,至于怎么撤销,撤销遇到的困难怎么解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撤销街道办,建立综合型社区
中华街道原有的社区居委会的人员构成多为下岗在就业人员、退休人员,他们确实为社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挥了作用,但过去单纯简单的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可以顺应思明区中华街道当今情况的变化,社区服务从原本传统救助服务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利民便民服务,不断探索综合型的社区服务发展模式。
二、合理划分职能
在撤销街道办后,原来中华街道办下属的具有执法职能的综治与城管办、司法所的司法职能等职能,上收到思明区直属部分分片归口垂直管理。而之前的公共管理、服务及部门审批职能则下放到社区,居民在社区就可直接办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事务。综合后的新社区,承担社区范围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
三、合理分配人员
人员分流安置是撤销街道办最大的阻力,一开始认为打算让部分有人上流到区级,而部分人下流的基层去,但是这样会造成攀比,也会造成内部人员之间通过金钱来进行买卖,所以,应该让中华街道办事处所有人员一视同仁都下流到基层,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这样一来就不会造成攀比,也不会给大家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
当前,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乡的基层社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位人”的概念已经逐步淡化,“社区人”的概念在逐步强化,社区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社区的依靠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我们在基层行政组织的管理,撤销街道办在理论上完全没有问题:行政事项可以交还给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职能交给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公益性服务则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公益组织。一方面,撤销街道办,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必然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从而真正实现“把社会的交给社会”;另一方面,撤销街道办,等于是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更多的财政资金将被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豢养臃肿冗余的机构,纳税人会从中受益并感到满意。
摘要: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派出机构在我国城市政权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进,有着50多年历史的街道办正陷入尴尬的处境,职能定位不明、机构庞大等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在此对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街道办事处的处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现状,改革,撤销
参考文献
[1]吴新叶《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杨宏山《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上海健康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J]社会研究学,2002年第4期
8.厦门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研究 篇八
【关键词】港口物流;问题;建议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港口是厦门独特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2009年,厦门已被确定为东南沿海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性21个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促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航运要素的聚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厦门发展港口物流的必要性
1.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全球性贸易需要全球性物流作为基础。港口物流又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环节,发展港口物流是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进而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发展港口物流是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的需要。
2.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是厦门实现物流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港口的发展将为厦门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必将为厦门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厦门港口物流的发展,将带动福建内陆地区及其他省份腹地经济更快的繁荣和快速提升,有效地实现内陆与沿海的最佳经济协作关系,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厦门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1.港口生产总体情况。多年来,在政府以港立市的政策推动下,厦门港迅速发展,码头建设、港口服务、生产指标都大幅提升。2012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72亿吨,同比增长10.1%;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20.17万标箱,同比增长11.4%。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福建省比重分别达到42%和67%。
2.港口集疏运系统比较完善。厦门港拥有便捷的集疏运网络,公路连接全省路网,并通过319、324国道、沈海、厦成高速公路与全国公路网相连;直达码头前沿的铁路专用线通过鹰厦、福厦、厦深、龙厦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法国达飞、中远、中海等全球前20家航运公司均在厦门港设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机构,并开通了至全世界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
3.港口物流软环境建设逐渐完善。厦门政府十分重视港口物流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与港口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软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宏观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三、厦门港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1.厦门、漳州两市经济总量不足,货源腹地狭小。2012年,厦门市完成GDP 2817.07亿元,漳州市完成GDP 2017.80亿元,两市GDP总和仅为深圳的4.4成、大连的8成,经济总量的不足,制约着港口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港口物流业的发展。
在货源腹地方面,厦门港的陆向经济腹地主要集中在福建省以及粤东与赣南这块有限的地区;海向经济腹地也仅局限于福建省沿海以及汕头等地区。
2.市场准入门槛低,存在无序竞争问题。由于物流行业目前的准入门槛不高,只要有一块场地,有几辆车就可以注册为物流公司,因此各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资源、管理水平、信誉程度和价格体系等悬殊极大,影响了物流行业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
3.复合型港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
4.没有综合性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代物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的有机统一,发展港口物流需要建立统一的适合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交换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厦门各部门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影响整体效率的发挥,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四、厦门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1.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港口物流。从提高厦门在我国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提升厦门现代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以海、空港为龙头,着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业务。
2.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推进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同时,提高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
3.支持港口物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本地港口物流企业以厦门为依托,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广泛布点设网,做大做强厦门港口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企业群。对港口物流企业前往中西部地区布点设网,投资经营物流业,建设发展区域物流和市域配送物流项目,可由政府给予一次性的适当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对积极开辟新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和航运中转的运输企业,通过政府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支持院校与港口物流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物流高素质专业人才,扩大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快厦门市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发展进程。
5.加快厦门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厦门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的推进,提高港口物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港口码头、航运企业、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应逐步建立与公共信息平台对接的信息系统,并与电子口岸平台和相关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有效整合,构建厦门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更好地为厦门港口物流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俏梅.厦门港口物流发展SWOT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1
【厦门历史与现状】推荐阅读:
厦门历史名人06-28
安化黑茶产业历史与现状10-07
厦门旅游心得感受与收获10-10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10-14
led的发展历史及现状08-29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11-11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复习题及答案11-13
最美厦门09-25
厦门小吃介绍09-28
厦门文化创意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