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精选11篇)
1.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篇一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佛然( ) 徒跣( ) 休祲( ) 缟素( ) 韩傀( ) 色挠( ) 谕 ( )
2.填空
本文选自《 》,它是
(朝代名)末年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数字)篇。“辱”的意思是: 。本文
主要采用 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 和 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大王加惠( ) (2)请广于君( )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4)休祲降于天( )
(5)秦王色挠( )
(6)长跪而谢之( )
(7)寡人谕矣( )
(8)徒以有先生也( )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小支架】 本文的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秦王不悦(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 轻寡人与( )
与臣而将四矣( )
(2)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以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4)徒 亦免冠徒跣 ( )
徒以有先生也( )
(5)然 秦王沸然怒( )
虽然,受地于先生( )
(6)夫 夫韩、魏灭亡( )
此庸夫之怒也( )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古义: 今义:
(2)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今义:
(3)以头抢地
古义: 今义:
(4)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 今义:
(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5.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分角色朗读文章。
(二)研读赏析
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分析唐雎在这场斗争中说话的技巧。
3.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三)展示交流
揣摩人物心境,分角色朗读。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秦王佛然怒……徒以有先生也”语段,回答问题。
1.相对而言,“休”指的是
三人;而“祲”则指
三人。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3.对秦王在最后一段的行为、语言所表现出的态度应怎样理解?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①求救,合从②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③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④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⑤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⑥。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⑦得处囊中,乃颖⑧脱而出,非特其末见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①平原君:姓赵名胜。是赵国贵族,广有门客。
②从:同“纵”,六国联合以抗秦的策略。③文:非暴力,这里指通过谈判而不施加压力。
④歃(shì)血:古代盟会时,嘴上涂上牲畜的血,以示诚意。
⑤备:齐备。
⑥立见:立刻显现。见,“现”。
⑦蚤:通“早”。
⑧颖:细而尖的东西。
1.翻译下列句子。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夫贤士之处世也,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请从文中找出几个今天常用的成语,并解释成语今天的意思。
成语:
意思:
成语:
意思:
3.文中毛遂的行为给了你什么启示?
4.毛遂此去能否完成使命?请推测一下,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实践运用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讲讲他们的故事。
韩三其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 《秋天》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沁园春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功率复习导学案
★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
★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山中访友 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小学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背影》(第3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篇二
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小说, 而非史实, 是作者运用想像虚构的故事, 塑造了唐雎这一英勇无畏的爱国者的形象, 赞扬了他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
首先, 从背景上看。纵观秦代的历史, 觉得这一内容有失真实性, 唐雎作为外国使臣在秦廷中挺剑而起胁逼秦王嬴政 (即秦始皇) , 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据《史记·刺客列传》:“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非有召, 不得上。”这一事件应在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后,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国, 秦臣尚不可带剑入, 作为敌国使臣的唐雎, 焉能持剑立于朝堂之上?何况, 其时秦国正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 面对来者不善的敌国使臣, 焉能如此麻痹大意?请看仅比这早两年的《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 燕太子丹为了保住燕国, 避免被强秦吞并, 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了刺客荆轲身上, 让他去行刺秦王。为了使行刺成功, 不惜重金寻求锋利的匕首, 还让13岁的勇士秦武阳做还带上了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地图, 把喂过毒的匕首藏在地图里去行刺。荆轲失败被杀后, 他的好友高渐离为了给他报仇, 装着给秦始皇筑乐表演, 一进秦宫就被多疑凶残的秦始皇让人弄瞎了双眼, 后来在秦始皇听击筑着迷时, 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 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三件事仅差几年, 难道秦始皇会对唐雎如此放松警惕, 让他带剑进宫, 还与秦王共坐?即使在荆轲刺杀秦王时, 群臣侍殿上者还是徒手与荆轲相搏。再看比这一事件更早些《完璧归赵》的故事。公元前283年, 赵国的蔺相如为完成使命不被秦昭襄王欺骗, 是在双手紧握和氏璧以脑袋和璧一同撞柱下才不辱使命的。可见唐雎挺剑而起绝不真实, 是经过了艺术加工, 具有小说因素的情节。
其次, 基本情节也不尽合事理。作为一地域仅“五十里”的小国, 当天下动荡之际, 不是成为大国强国的附庸, 就是灭亡, 事实上是很难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时, 小小的安陵国奢望通过外交途径解除亡国危机, 那真是痴人说梦。唐雎之行那是愚昧至极, 没有荆轲那样周密的计划, 仅以能言善辩和“劫秦”手段换取秦王一纸承诺, 在“兵革不修、诈伪并起, 昏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的战国末期, 没有实力保障, 这种承诺有什么价值?《战国策》注者鲍彪认为:“唐雎之使愚矣!虽抗言不屈, 岂终能阻之乎?”
他不像《公输》里的墨子制止楚国攻打宋国, 先用言辞使楚王理屈词穷, 再模拟攻守战和宋国已做好守城准备, 才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再次, 人物形象有欠准确。该文的两个人物唐雎和秦王, 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历史上的唐雎, 是魏国一位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著名策士, 并不是专诸、聂政、要离之类的亡命之徒。他曾劝信陵君忘掉自己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的大德, 不居功自傲地住在赵国。“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恫吓和“挺剑而起”拼命的架势, 非唐雎一类的辩士所能做到的。而作为唐雎对手的秦王嬴政, 绝不是懦弱无能、易于就范的庸主, 那种色厉内荏、前踞后恭的性格, 和叱咤风云、一统天下的嬴政的个性难以吻合。只要再读一读《荆轲刺秦王》就可以知道, 面对荆轲锋利的匕首, 猝然之间,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可见其人身手矫健处变不惊, 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那种“色挠, 长跪而谢之”的形象, 和历史上的秦王嬴政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3.21、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前导学
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1、了解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
4、自学检测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拽出()战栗()悚()然吞噬()告罄()羸弱()bâng()散zhì()息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忧心忡忡()踉踉跄跄
()海市蜃楼()
②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你为什么感动?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用一个词概括读完全文后的感受。()
2、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 →→
三、深入探究
1、分小组分别讨论以下问题:
①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②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③文章所渲染的“悲”,是悲哀还是悲壮?请用悲壮的语气试读这句话。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④斯科特一行体现了哪些伟大精神?
2、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3、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全班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分析本段的含意及作用。
4、全班讨论: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
四、精彩语句品味
请朗读你认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五、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送学生两句话,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六、当堂检测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七、拓展延伸:【同步达标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拽出()充沛()忧心忡忡()
销蚀()吞噬()怏怏不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diān()狂 lãi()弱 坚持不xiâ()
lǐn()冽 步lǚ()海市shân()楼
眼kuàng()鲁mǎng()精疲力jiã()
wú()宁 白雪ái ái()()
毛骨sǒng然()
(3)给下列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删珊栅跚
殃泱秧怏
(4)下列各句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友谊。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③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④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⑤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A.④③②①⑤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⑤
(5)对斯科特一行探险意义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认识自然
B.挑战人类自我C.实现生命的价值
D.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6)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②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③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④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为什么要这么做?)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2、推荐阅读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教学后记参考答案
4.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篇四
21.《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学校:富城初中班级:八(3)班设计:刘复印份数:5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初步感受富春江美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
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逐层解析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课前助学:
1、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
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烟jù___净缥()碧急tuān___甚箭 经lún___世务.
负势竞()上泠泠()作响kuī__ _谷忘fǎn__ _嘤嘤()...
成韵鸢()飞戾()天在zhòu___犹昏互相轩()邈()横kē_ ....
__上bì__ _
学习过程:
一、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奔”二字上。)
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4、解释第一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一段大意。
风烟:俱净:共色:从流飘荡:.......
东西:许:独绝: .....
本段大意:
5、解释第二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二段大意。
缥碧:碍:急湍: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本段大意:
21.《与朱元思书》
二、合作探究
1、第一段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
曲同工之妙?
4、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5、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6、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7、“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三、熟读直至背熟1、2段。
拓展训练
与陈伯之书(节选)
丘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见故国之旗鼓每见壁间题字
B.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摆扑丛树中
C.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人之情也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4、文中的“将军”指代()
A.廉颇B.吴起C.陈伯之D.丘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怀。
3、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山水奇异的景色美。
2、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1、解释第三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三段大意。
竞上:轩邈:不穷:无绝:横柯上蔽:........
戾天:息心:经纶世务: .......
千转不穷:窥谷忘反 ..
本段大意:
2、翻译重点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熟读并速背本段
二:合作探究
1、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写视
觉和听觉的句子,加以品析。
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第三段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
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巩固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①.蝉则千转不穷。()欲穷其林。()..
②.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果如鹤唳云端。()..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6、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特点。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②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原文填空。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1)总领全文的句是:。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风烟俱净()一百许()里猛浪若奔()蝉则千转()....
不穷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篇五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2.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过程: ㈠ 自主学习导学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铁路,任命为总工程师。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然后同筑路员工一起,克服、、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2、为了詹天佑设计出,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和的第一条铁路。
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说的。
4、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终于制出。他还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他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5、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
和。
6、魏源生活在时期,参加过,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他主张设立,制造、,兴办;学习西方,用装备军队。
7、魏源强烈批判科技视为“”的愚昧言论,加以猛烈抨击。他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为此,他编成了
一书,系统介绍了、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8、严复是家。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他以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推行。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书中和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9、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
10、所的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创办表明近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1、洋务派大臣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的科举制度。
12、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3、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等历史剧。
1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是说的。㈡ 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请回答:(1)这是谁的观点?他的第一部译著是什么?(2)他的主张是什么?(3)如何评价此人?
(4)请写出他的思想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㈢ 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
1、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主要成就。
2、列举中国近代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及各自的作品及主张。
3、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及代表作品。
4、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及代表作品。
5、列举在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有哪些?
四.当堂检测选择题
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D.福州船政学堂
3.有始就有终。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A.1000 多年B.800多年C.1300多年D.1800多年4.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
A.聂耳B.鲁迅C.洗星海D.徐悲鸿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是谁说的()A.鲁迅B.冼星海C.郭沫若D.徐悲鸿
6.唐雎不辱使命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故事 公元前251年,秦国的军队包国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要求楚考烈王与赵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同他前往楚国。挑出19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 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请您让我来凑满数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已有三年了。” “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 到谁尖戳破口袋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 话。可见你一无所长,所以你不适合去,还是留下吧:” “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作银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 遂回答说。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 中,逐步发觉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不料,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 19人上台去说服楚王。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 冲地要他下台去。毛遂按着剑走近楚王,大声说道:“大王所以敢当 众叱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如今大王与我处于十步之内,楚 国纵然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吓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明 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没有理由 反对。毛遂的一席话,终于说服了楚王。楚王决定和平原君歃血为盟,联合抗秦。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理直气壮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7.《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
不卑不亢
8.《唐雎不辱使命》.课例 篇八
大河中学 胡芳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气,人物性格。2.体会说话技巧。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品读文中的对话,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品读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细节,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总理与基辛格的对话导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1。《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国别体史书。
2.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赏析精巧构思
(一)、关于选材角度
1.请一位学生复叙述课文故事情节
2.出示背景视频,师补充: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关于“出人意料” 1.学生活动。
〇讨论:找出最能体现唐雎性格的句子。〇品读:第四段体会唐雎的善辩及其说话技巧。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地,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这“出人意料”的结局,巧妙的对话的技巧正是本文的精彩之处。
四、品味生动语言,品析人物性格。
1.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2-4段)看谁读得准确而恰当。2.师生互动:说说你认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秦王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点拨、指导: 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〇品读唐雎的大义凛然,秦王的狂妄、不可一世。
五、分析文章主题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板书:
秦王: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唐雎:不卑不亢
大义凛然 有胆有识 不畏强暴
【精彩部分回放】
关于“出人意料”部分教学实录:
师: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从文中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小组探究,可采用“读、、、、、、”,“我读出了、、、、、、的秦王(唐雎)”的方式来说说。
生1:读文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处,我读出了秦王的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
生2:读“安陵君其许寡人”,没有商量的余地,我读出了秦王的强凌弱、骄横狂暴。
生3:“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害怕了,我读出了他的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师:大家表现很积极,总结得也很不错。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对唐雎的性格特点作以总结。
生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唐雎已识破秦王的伎俩,我读出了他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
生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我读出了他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生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读出了唐雎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师:大家说得好,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屏显):
秦王: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唐雎:不卑不亢
大义凛然 有胆有识 不畏强暴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着重读第三段。谁愿意扮演唐雎?谁愿意扮演秦王?
生7:我来扮演唐雎!生8:我来扮演秦王!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读的怎样?
生9:扮演唐雎的同学读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很到位
师:在这场较量中,唐雎让秦王最终改变了主意,那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0:唐雎出色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既保全了安陵,又使得秦王意识到安陵虽小但不可欺。我觉得在这场交锋中,是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以自身的凛然正气和镇定勇敢、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逼得秦王束手就缚,自取其辱的。师:说得很好,谁还能再说一说?
生11:我觉得唐雎很会说话,有很高的说话艺术,是凭借高超的说话技巧取胜的。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12:比如面对秦王的发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唐雎努力周旋,并未当面揭穿骗局,而是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说话有理有据,既拒绝了秦王,又显得很有礼节。
生13:唐雎的说话技巧“巧”在言辞委婉上。宁“守“不”易“,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的意思,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地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生:还有就是秦王见诈骗不成,便用 “天子之怒”进行威胁。唐雎正气凛然,毫不示弱,以“士之怒”加以反击。
师:说得好。
生14:文中还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三个历史事实,警告秦王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生15:唐雎还逼近一步:“与臣而将四也”,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的。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变成了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机处境。师:的确是这样,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而出色的完成出使使命的。当然,如果唐雎手中没有真理,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那么,说话技巧再高明,充其量也只是诡辩而已。(屏显):道义、威力
师: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唐雎用自己的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战胜秦王,不辱使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用自己高超的说话技巧不辱国格的例子,例如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完之后你感觉周总理说这番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说话有什么艺术?(屏显):
▲西方记者: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周恩来答: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生13:周总理说这话的意思是,人民币是由这些面值的钱组成的,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避免了正面回答对方问题,而又不至于冷场,又回击了对方。
师:这位记者表面上是在问资金的多少,实际上是在讥笑我们新中国的贫穷,周总理的回答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巧妙地回应了对方,又有没有泄露国家机密,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周恩来那敏捷的思维、独具的匠心和出色的口才。在另一次外交事务中,有一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周总理敏捷机智而又不失大国总理风度的做法让人感到敬佩,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屏显):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教后说教】
本课是以记言为主的文言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话。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话。人物对话精彩,人物性格鲜明,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教学时,我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并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等活动,扮演唐雎和秦王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在讲课的最后,为了体现“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这一教学目标,我出示了一个周恩来从容应对外国领导人和记者恶意提问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环节充分调动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学生的眼神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学生思维的跃动。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后点评】
这是一节很成功地课,能让学生学得很精彩。
1.在导入这个环节,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又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这开头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
2.教学中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重视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在分析唐雎与秦王两为个人物的性格时,安排了擅长朗读的同学,同学一个扮演唐雎,一个扮演秦王,朗读了相关的对话,使他们对故事情节有了理解和想象。
3.细节品析到位。引导学生评析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方法,探讨了唐雎的说话技巧。
4.设计问题,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巧妙地i帮助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5.板书设计精炼、直观。
9.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九
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积累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初步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积累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了解《战国策》。
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从时代背景导入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雎(jū) ?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2简介战国策及作者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 国别体史书。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等12国策,共33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齐读
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 有辜负出使之命。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结合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秦王①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②以五百里之地③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④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⑤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 EQ oac(○,6) 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EQ oac(○,7)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EQ oac(○,8) 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EQ oac(○,9) 广于君,而君 EQ oac(○,10) 逆寡人者, EQ oac(○,11)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检查预习
①使:派 ②以:用 ③易:交换
④虽然:即使这样 ⑤使:出使
EQ oac(○,6) 谓:对 EQ oac(○,7) 何也:为什么呢 EQ oac(○,8) 错意:置意
EQ oac(○,9) 广:扩充 EQ oac(○,10) 逆:违背 EQ oac(○,11) 轻:轻视
2、翻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师版) 篇十
3、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的轻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 1
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4、作者写秦王说话时是“怫然怒”,而对唐雎却无任何表情神态描写,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秦王当时已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不得不威
胁和恫吓,说明秦王虽强大,但此时已陷入被动的处境。而唐雎则相反,沉着镇定,气度自如。
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6、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怎样一个结论?这些事例暗示了什么?
三个事例都是“士之怒”,唐雎认为他们的行动都是顺应天意的,暗示自己也将顺应天意,仿效他们,刺杀秦王。
7、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真的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
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
8、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敢于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1.21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篇十一
1.易错字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凛冽(lǐn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遗孀(shuāng) 告罄(qìng) 踉跄(liàngqiàng) 毛骨悚然(sǒng) 忧心忡忡(chō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2.多音字
角
尽
秘
量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闷闷不乐 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侧重指因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有事而不快,“闷闷不乐”;
忧愁而担心,“忧心忡忡”。
忧心忡忡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 指担心而忧愁的样子。
5.词语释义
无垠:没有边际。
癫狂: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凛冽:寒冷刺骨。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告罄:指财物用完。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某人的遗孀。
坚持不懈: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千辛万苦: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奇妙之夜》《情感的迷惘》等,传记作品有《巴尔扎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文题解说】
“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创作背景】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文章写的是20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灭的故事。作者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本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描写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灭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用饱含深情的文学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应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
2.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内容。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列提纲的阅读方法。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1.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学习本文中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点】
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中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难点】
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列提纲的阅读方法。
第课时
1.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4.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重点】
1.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2.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3.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难点】
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列提纲的阅读方法。
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再读梳理细读品评拓展延伸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本文的主题,让学生提前感受主人公的风采,让学生带着一种敬畏走进文本,提高其阅读的能力。21cnjy.com
同学们,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实现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梦想,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等五位失败的英雄在同厄运的搏斗中英勇牺牲,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用饱含情感的文学笔法,记录了这一感人至深的历史事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记节选《伟大的悲剧》,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壮的一幕。
导入二: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用富有情感的话语开头,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对“失败者”的敬畏感走进文本,激发其阅读课文的欲望和兴趣。
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同样可歌可敬!是啊,失败和成功应同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其实并非如此,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接下来,让我们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再次回顾那段光荣的历史吧!【板书课题。】
导入三:视频型
[设计意图] 由学生观看南极视频资料,了解南极的恶劣天气,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让学生对探险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带着敬畏感走进对文本的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学们,你了解南极吗?【播放南极视频短片。】让我们一起跟随画面走进南极。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酷冷、奇寒凛然回绝了人类好奇的拜访。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资料,阿蒙森胜利了,但是作家茨威格没有为这位成功者作传,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课前掌握情况,了解作者和南极的相关知识,为学生顺读课文扫清文字和知识障碍;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预习的情况。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顺读课文,解决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任务二: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任务三: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
(二)预习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课件展示,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凛冽(lǐn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遗孀(shuāng) 告罄(qìng) 踉跄(liàngqiàng) 毛骨悚然(sǒng) 忧心忡忡(chō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课件展示,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坚持不懈: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2)千辛万苦: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3)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4)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5)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6)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3.作者信息。【组内交流,班内展示互补,课件出示。】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奇妙之夜》《情感的迷惘》等,传记作品有《巴尔扎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4.南极知识梳理。【组内交流,班内展示互补,课件出示。】
(1)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原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2)南极的自然环境有如下世界之最:①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最低气温为零下89.2摄氏度。②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③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海拔最高的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④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等。
(3)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约1.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左右。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南开发利用,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读课文获得的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本建立起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的故事”,中间填写一个词语或短句。学生在思考时,务必说出原因。】
示例: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
2.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请同学们认真感悟这些地方,且说说感动你的原因(要鼓励)。】
示例:
①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见证他们完成的业绩,而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生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探险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科学家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三、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的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情节,了解文章的主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概述、梳理、感悟的能力。
1.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
〔明确〕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2.复述课文。【可以单个复述,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明确〕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只好失望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由于遭受到了突然到来的恶劣气候,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最后一个一个悲壮地死去。
【教师补充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了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3.情感把握。【可以按照“文章叙写了……赞扬了……”的格式来回答问题。组内讨论,班内交流展示。】
〔明确〕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四、细读课文,细节品评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对人物细节描写的部分,帮助学生梳理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条件如此恶劣,斯科特一行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念,你从中总结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将具体描写他们的句子勾画出来,用精练的词语概括一下人物的特点。
【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批注,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好之后大家进行交流。】
【学生答案预设。】
1.历尽艰辛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明确〕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明确〕 体现出斯科特一行人具有诚信、高洁的高贵品质。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科考,体现出他们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敢于搏斗的精神。
3.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明确〕 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坚持科考,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4.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遭到了队员的拒绝……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明确〕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奥茨具有顾全大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5.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明确〕 “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是他们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和队友生离死别的痛苦,害怕自己因感情崩溃而会阻止奥茨英勇无畏的选择。大家都清楚奥茨独自走向雪地会遭遇什么,但是奥茨的存在无疑会拖累队伍。这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强烈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奥茨对自己荣誉的珍视。
6.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志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明确〕 在他的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斯科特在临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家人,他在临死之前饱蘸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的深深的爱。
斯科特:坚毅勇敢、顽强不屈、无私爱心。
五、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联系课外所学知识,在这些人物身上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伟大的悲剧”,培养学生联想阅读的能力,增加其知识积累。
1.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示。
示例: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瞬,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明确〕 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我们深受震撼。勇士们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现在起,希望你们树立科学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同大自然进行挑战,请大家一起念他们的名字,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吧!?br>
你有过一些(曾经失败的)探险之类的经历吗?请回忆一下,写成日记或读书笔记,希望回忆能建立在理性的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版权所有:21教育】
第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记叙的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难点】
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前情回顾质疑探究研读品析创读拓展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明确〕 (1)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2)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友都做到了。(4)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 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似乎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在语言刻画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也是茨威格传记文学的显著特点--细腻的刻画。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研读文本,体会他传记文学的这一特点。
二、质疑阅读,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帮助学生梳理出“伟大”和“悲”之处,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培养学生联想阅读和归纳阅读的能力。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课文学习的疑问,然后师生共同解决;指导学生同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点拨。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梳理出本文的主题所在。】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明确〕 指悲壮。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明确〕 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地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1.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4.为什么又称斯科特一行人的壮举为“伟大”的悲剧呢?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明确〕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明确〕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文中的语句,培养学生赏析语句、大胆联想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其语言表述能力。
【先让学生找出自认为受感动的语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受感动。此环节在组内完成,教师予以点拨,然后班内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析一个句子。】
示例: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明确〕 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明确〕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明确〕 探险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明确〕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明确〕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明确〕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似乎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自得。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明确〕 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只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明确〕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9.“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明确〕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四、创新阅读,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阅读文本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1.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成败?【组内讨论,发表见解,班内展示。】
2.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你如何评价失败的斯科特?【组内讨论,发表见解,班内展示。】
〔明确〕 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失败了,但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操,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他的不懈探索精神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斯科特一行人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永远不会停歇的。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积累下列词语和句子,并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含义。
【词汇】
姗姗来迟 怏怏不乐 白雪皑皑 茫茫无际 扬扬得意
闷闷不乐 念念有词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猎猎作响
迷迷糊糊 哆哆嗦嗦 踉踉跄跄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海市蜃楼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羸弱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厄运
【语句】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伟大 的 悲剧
↓ ↓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 失败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 死亡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 世人之悲
链接一:
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段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链接二:
斯科特南极探险失败的原因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斯科特死亡的原因是补给点分布没有规律且太散乱,导致补给点储存的食物、补给物资、燃料都不够;而且他采用的是机动雪橇和矮种马作为动力,矮种马在雪地里根本不能干活,机动雪橇也经常抛锚,远不像阿蒙森采用狗和雪橇作为动力来得迅速,这样他们在南极耽搁得太长也消耗了过多的物资和体力。所以,他们很不幸地倒下了。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马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岖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在他们返回到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链接三: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地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一下简要剖析。
1.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及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营造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2.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2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教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要素,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较长,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地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地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伟大的精神,再次很好地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一、〔参考答案〕 一、“悲”在失败之悲、做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确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二、〔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3.表现了奥茨不畏惧死亡的精神,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也突出了“伟大的悲剧”。
三、〔参考答案〕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où) 寒风凛冽(liè)
D.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4.选词填空。
(1)必需 必须
他们 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 的用品--燃料,他们 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2)储存 贮藏
在他们事先设置的 点,在那里 着他们的食物。……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 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 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3)寂静 寂寞
在阴森森的一片 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 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悲惨 悲壮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 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
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 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5.在修辞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
B.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C.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D.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6.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课内语段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8.文中画线的“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指的是什么?
9.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10.文中加点的“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三、课外类文阅读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漫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2.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13.根据提示,填充空白。
情节:突遇暴雪→① →发现黑点→② →发现村庄
心理:③ →焦急万分→④ →失望至极→放下心来
14.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15.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
16.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17.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答案与解析】
1.C(“怯”读qiè;“露”读lù。)
2.B(萎-畏,仲仲-忡忡。)
3.(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吞食。 极度疲劳。 (3)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4.(1)必须 必需 必须 (2)贮藏 储存 贮藏 储存 (3)寂寞 寂静 (4)悲惨 悲壮
5.D
6.(1)议论 (2)记叙 (3)描写 (4)议论
7.C(文中既有记述,又有细节描写。)
8.第一个到达南极点。
9.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10.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11.这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12.示例:“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3.①雪地迷路 ②看到水井 ③满心恐慌 ④精神一振(意近即可。)
14.示例:(1)“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br>15.略。(抓住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
16.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17.开放题,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即可。
李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外国诗两首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设计
★ 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自传》导学案
★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部编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教案:怎样选材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