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国哲学: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4-09-07

现代外国哲学: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2篇)

1.现代外国哲学: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一

江西南昌330031;5.江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院,江西南昌330046)

(1.Nanchang Scientific Equipments Inc.,Nanch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Jiangxi Nanchang 330003;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Nanchang 330047;3.

Sino-German Food Engineering Center,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Nanchang 330047;

4.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College,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Nanchang 330031;5.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ing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Jiangxi Nanchang 330046)

0 引言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物质能源,总储量有限,随着人们不断的开采和使用最终会导致其枯竭。同时,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化石燃料还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和石油经济[1]等。因此,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来替代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将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各种能源中,生物质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质能就是指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体内的能量。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能源”,它是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燃料性、安全性和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是一种可再生的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微藻概述

微藻是指一些微观的单细胞藻类,大多数是浮游藻类,生物量大,分布广。无论是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或是潮湿的土壤、树干等处,微藻几乎在有光和潮湿的任何地方都能生存。微藻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油脂,但是要比油料植物高效得多。微藻的生长速率远远高于陆生作物,一般微藻在24h内就可以使生物量加倍,在指数生长期的生物量的倍增时间一般为3.5h,每英亩每年的产量在2.273×104—9.092×104L,比油料作物中产量最高的作物还要高7—31倍。许多微藻的含油量可达20%—50%[2],部分微藻的含油量可以超过微藻干质量的80%,远超过最好的产油作物。以微藻作为生物柴油的来源具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微藻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含油量较高。微藻能在较短时间、占用较少土地的情况下生产较多的油,且微藻几乎都生长在水中,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很少。

2 微藻生物柴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以高等植物、动物等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上来。1978年,美国能源部立项利用藻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发工作,从海洋和湖泊中分离了3000多种藻类,从中筛选出300多种生长快、含油高的硅藻、绿藻和蓝藻等藻种。经过驯化,其中一些藻类的光合生产率达到50 gm-2·d-1,含油率达到85%[3],小球藻细胞组成中脂类含量可高达86%[4]。

2007年11月,国际能源公司宣布开发以微藻为原料生产可再生柴油和喷气燃料;2007年12月,Shell公司与美国从事生物燃料业务的HR Biopetroleum公司组建Cellena合资公司,投资70亿美元开展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并在夏威夷建立了一家试验工厂,通过利用海洋藻类的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2007年底,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Chevron与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协作开发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用做喷气式发动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油。2008年4月1日,ro Sun公司初期的商业化微藻制生物燃料装置投产,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微藻养殖场的海水槽占地1100英亩,共包含94个5英亩和63个10英亩的海水池塘。

从1990年到2000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曾资助了一项名为“地球研究更新技术计划”的项目。该项目利用微藻来生物固定CO2,并着力开发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技术,通过微藻吸收火力发电厂烟气中的CO2来生产生物质能源。该项计划共有大约20多家私人公司和政府的研究机构参与,10年间共投资约25亿美元,筛选出多株耐受高CO2浓度、生长速度快、能形成高细胞密度的藻种,建立起了光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平台及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技术方案。

我国研究微藻生物柴油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很多研究机构开始加大了对微藻生物柴油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力度,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其中,2010年清华大学微藻生物能源实验室,通过对一种特别藻株特殊品系的筛选和代谢途径的改变,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0710 strain由光合自养转变为化能异养,细胞由绿变黄,生长繁殖更快,油脂含量提高3—4倍,达细胞干重的61%以上。将工业界成熟的发酵技术应用于高油脂异养微藻的生产,进一步提高发酵规模和细胞密度。现细胞发酵密度超过了100g/L,获取了大量异养干藻粉后提取油脂,经转酯化反应生成了高质量的生物柴油[5]。

3 微藻生物柴油的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石油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发展替代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微藻生物柴油是唯一能满足全球需求的可再生的生物柴油,具有诸多优点,完全有可能取代石油液体燃料。但目前生产微藻生物柴油主要存在的成本问题必需大幅改善,才能与石化汽油抗衡。首先是选育快速生长和高脂质含量的微藻,优化培养条件和工艺,在光生物反应器工程中充分利用生物炼油厂的理念和发展,采用大规模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微藻的异养培养技术和高细胞浓度培养技术的研究[6],对制备生物柴油需要高生物量的微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采用生理生化的调控提高产油率的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跨越性进展。

未来,生产低成本的微藻生物柴油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遗传和代谢工程改善藻类生物,大幅提高其生长速度和脂质产量。然而,生物体内脂质积累过程和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导致脂质积累过程中某一关键蛋白的过量表达受到其他关键路径的限制并不能有效提高脂质产量。针对某一特定路径的基因工程改造对脂质积累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通过现代代谢工程技术,完整描述脂肪酸合成和脂质积累,进一步研究脂质代谢各路径的调控机制,进行基于脂质合成和代谢路径与调解机制相结合的基因工程改造,将是今后工程微藻研究的主攻方向,对提高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真正实现替代石化能源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微藻具有含油量高、易于培养、单位面积产量大等优点,被视为新一代的、甚至是唯一能实现完全替代石化柴油的生物柴油原料。本文综述了微藻及国内外生物柴油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藻基因工程改造对微藻生物柴油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藻,生物柴油,研究

参考文献

[1]Rittmann BE.Opportunities for renewable bioenergy using microorganism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8,100(02):203-212.

[2]Spolaore P,Joannis-Cassan C,Duran E,et al.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microalgae[J].J Biosci Bioeng,2006,(101):87-96.

[3]Spolaore P,Joannis-Cassan C,Duran E,Isam-bert[J].J Biosci Bioeng,2006,(101):87-96.

[4]Gilt L,Valivety R,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art1:Occurrence,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s[M].Tibtech,1997.

[5]张虎.微藻异养发酵生产生物柴油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9,16(02):80-80.

2.国内废铜市场现状与展望 篇二

一、再生资源产业充满潜力

1.再生资源产业蓄势待發

再生资源是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赋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再生资源产业则是循环经济模式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循环经济三原则中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两大领域,是静脉经济的最重要支撑。为应对天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發展再生资源产业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發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新兴的“老行业”,再生资源产业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广阔的發展前景。

2.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再生资源产业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中,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负担着将各种有价废弃资源输送回社会生产活动的“静脉输血”职能,其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再生资源总量约4亿吨,年均回收量约8000万吨,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和發展,提高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整体利用效率10%以上,产值年均增长25%,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1.5万亿人民币。废弃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可以显著降低整个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低碳经济的發展原则。

3.再生资源产业各子行业分析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除传统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以外,回收范围和种类逐步向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非金属再生资源方向發展。同时,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来电子产品、汽车和大型机电设备的广泛使用,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船舶和机电设备等,成为再生资源發展的新方向。由于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回收利用各具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子行业,主要包括:钢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车船/机电设备。

再资源产业三要素“政策、技术和渠道”,政策方面,随着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行业的發展具备了理想的外部环境。技术方面,一大批企业已经掌握了环境友好的先进处理技术。资源回收渠道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回收体系建设较为落后,非法小作坊遍地开花,而正规处理企业却难以获得废弃物渠道资源。但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废弃物资源的回收渠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前景光明。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标志着再生资源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發展高峰时期。

目前,物资再生企业共有30000多家,回收网点9000多个,回收加工企业近1200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0%,股份制企业占50%,个体企业占10%。

4.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

废有色金属是另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和钢铁一样其自然损耗率极低,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包括铜、铝、铅、锌等四种金属,其中铜和铝占据绝大部分。与原生矿石相比,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再生产品,可以显著节能减排。我国2008年再生金属生产月530万吨,相当于节约2846万吨标煤、17亿立方米水,减少固废排放9.2亿吨、减少SO2排放45.8万吨。

5.有色金属资源再生行业现状

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行业目前的主要问题仍旧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仅2007年我国就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企业,行业龙头型企业较少、亟待整合。多数企业的设备水平较低、加工技术落后、二次污染控制能力较差。此外,我国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各类有色金属废料约700万吨左右,国内回收约200万吨左右,但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产能明显过剩。虽然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發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有色金属再生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發展。

(1)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处理企业截止2008年,年回收利用5万吨以上再生铜企业达到10余家、再生铝企业4家。(2)大型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园区的建立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台州、宁波、天津、太仓、全通等5个第一批再生金属园区的处理量已达到全国总处理量的40%~50%。海关、商检、金融、担保、物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3)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我国再生有色金属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如江钨集团赣州再生铜项目,引进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联合研發的火法精炼高导电铜(FRHC)技术,大幅提高了我国紫杂铜直接利用生产铜杆的技术水平。河南豫光金铅则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發掌握了底吹熔炼

鼓风炉炼铅工艺处理废杂铅。目前再生金属资源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集中了全国80%的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厂=每年回收利用了全国75%的废杂铜和铝。形成了广东南海、清远,浙江台州、宁波、永康,天津静海等,以进口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加工利用地区,以及山东临沂、湖南汩罗、河南长葛、辽宁大石桥等,以回收国内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集散地。从目前来看,从事或部分从事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的大中型企业有:

格林美国内最大的利用废旧钻镍金属资源再生超细钻镍粉末的上市公司。废旧钻镍资源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超细钻镍粉末产能分别为1500吨和1300吨。此外,公司还从事废铜的回收和利用,可年产电解铜1000吨以上。

齐合天地位于浙江台州的一家从事混合废金属回收、拆解加工处理及资源循环再用的香港上市公司,中

国最大的进口混合废金属再生企业。主要业务为进口各类废旧电机、废电线和电缆等混合金属进行分类、拆解并加工未规格单一、可重复利用的再生金属,如铜杆、铝锭等。同时,公司还从事电机磁力钢片的再制造业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23.4亿港元。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74位。中国最大规模的铜加工产业基地,年再生铜利用量超过40万吨,是中国再生铜利用量最大、利用水平最高的企业,产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二、废铜产业情况

1.废铜的种类和来源

2.我国废铜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冶炼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加工企业不断扩展,导致原料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江铜集团旗下冶炼厂年产阴极铜板100万吨,其中消耗自有矿16万吨,进口矿34万吨,废杂铜50万吨。可见在国内冶炼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矿石原料供应速度却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冶炼厂对于原料的需求将越来越依赖于废杂铜。

从2011年到“十二五”末,国内铜冶炼及深加工将新增产能750万吨,未来中国对铜原料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精炼铜产能将比现在高出19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年废铜进口总量,在这些新增产能中,将有一半以上是以废杂铜为原料。

此外,本已处在行业竞争激烈阶段的铜加工企业的利润被近年来快速上涨的精铜价格进一步侵蚀,不少加工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考虑在自身原料中加入具备相对价格优势的废铜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从上面列表可以算出,铜材加工产能到明年也将扩大200万吨左右,这部分产能将会消费不少高品位铜米、光亮线等废杂铜,高品位废杂铜的竞争比现在也将更激烈。

3.废铜国内贸易特征

由于废铜不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其种类众多,各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不稳定。正是由于废铜的这种特性,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贸易商需确认每一批货物的品质,并就每一批的价格进行谈判,市场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废铜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价格体系比较混乱。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废铜交易市场,废杂铜作价主要依据灵通报价,但也有不少贸易商采用长江现货、上海期货的价格体系作参考。品种繁杂,作价多样是其固有特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废铜进口主要掌握在广大的中小企业手中,大型铜企业直接介入的很小。因此废铜经营方式很灵活,销售渠道多样。像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品质均匀,品位高,可直接用于铜材加工的基本销售给铜材加工企业,由于铜材加工企业将此类废铜当电铜的替代品,因此在价格上有铜冶炼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只要不出现铜价暴涨或长时间持续上涨,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等优良的废杂铜基本用于铜材的生产。而只有铜加工企业无法使用的2#铜、破碎水洗铜、铜砖等才转入冶炼原料。由于没有规模介入,几大冶炼企业在废杂铜上的话语权缺失,也是目前废杂铜供应紧张、波动过大的原因之一。

4.十二五期间国内废料市场产业与税收政策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發展推进计划》强调,到201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产量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再生铜占当年铜产量的比例达到40%。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提高废铜的整体利用率,国内废铜回收行业从2001年起开始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该优惠政策于2009年取消,但相关企业仍享受退税补贴,2009年为70%,2010年为50%。从2011年1月开始取消退税也就意味着国内产业需全额缴纳17%的增值税。受此影响,2010年四季度,废铜采购商纷纷赶在改革政策出台之前补库存。此举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了铜原料市场的供应相对过剩,但增值税退税取消确实提高了再生铜生产商的成本。例如:以废杂铜生产铜锭由于多出一个工序,直接成本就要高出600~800元/吨,在退税政策的逐步退出的影响下导致以废杂铜生产的铜锭快速萎缩(由废杂铜生产成铜锭只是特殊政策时期的产物,不可能持久),市场上高品位铜锭越来越少。

展望未来,增值税退税的取消意味着废铜需求商的成本增加。但是,只要终端需求保持强劲,废铜贴水保持合理水平,国内废铜利用量增长的势头就不会受太大影响。此外,地方政府会在增值税退税取消后对当地企业提供一些帮助。长远看来,这类政策调整将鼓励再生产业整合与升级,与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进口关税方面,废铜与电铜同样享受零关税,符合国家当前鼓励进口的政策意图。

5.我国废铜进口贸易以及未来發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废铜供应仍以进口为主,国内回收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下图是近几年进口与国内回收的比较,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即使对进口废铜以30%的品位保守估计,国内回收的废铜数量也仅是进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强。由于铜工业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在30年左右,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估计,从2014年开始国内的废铜回收才会逐步进入高峰,短期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以进口为主的现状难以改变,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仍将以进口为主。

而进口量主要受比价、海关政策、铜价波动及扣减比例等因素影响,废杂铜供应体现出了紧跟铜价波动的特点。2008年金融危机使2009年废铜进口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进口量比08年相比减少了近50万吨金属量。2010年也只有130万吨金属量,还是没有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进口废铜金属含量在160万吨以上)。2011年前9月与2010年前9月相比,废铜进口量有所回升,同比增长6.69%。

长期以来,我国废铜资源的进口采购以民营的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铜企业直接参与的比例很少。中小企业在废铜采购中有其灵活、专业知识丰富等优点,但其主要利益發生点在于贸易而不是生产,所以在整个供应链中就体现出分散、波动、紊乱及短期行为的特点。综合看来,当比价长期向好、铜价处在上涨通道时废杂铜供应非常充裕,反过来则供应非常紧缺。

2011年再生铜在精炼铜生产中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说将在全球范围内替代约5万吨精炼铜供应。若考虑到直接利用的废铜还可替代精铜需求,精铜的总体可用性将增加9万吨左右。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原因是废铜利用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进口的增加,而一国废铜进口的增长对应的则是其它国家进口的下降。只有废铜利用量的增加来自于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这种影响才能充分显现。

目前中国仍有约三分之二的废铜需求依赖进口。中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内废铜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否会打破铜市的均衡并替代铜精矿和中间产品需求。尽管废铜储量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的废铜利用量累计约为6300万吨,仅低于日本的6600万吨,铜较长的使用周期(平均为30年)意味着中期内中国大部分需求将继续来自于进口,而我们预计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废铜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上一篇:学校、幼儿园与学生家长交通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华师教师教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