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2024-08-23

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共9篇)

1.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一

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2016年末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达42.66万人,占常住人口263万人的16.22%,老龄化程度高于福建13.73%,接近全国16.7%的平均水平,按照国际惯例,我市已进入老年社会。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全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142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110个,光荣院7个,实际共有床位15644张。拥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135个,2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1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在建设,全市建制村建有100平方米以上农村幸福院358个。

二、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机构养老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1.居家养老不完善。一是形式单一,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等基础层面上,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呵护、精神慰藉以及社会参与支持等方面的项目十分欠缺。二是协调难,养老服务的不同项目资源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使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难。

2.机构养老层次低。一方面,机构养老服务床位等设施不足,大部分条件简陋,维持简单的运作。另一方面,大部分养老机构只有聘请一到二个退休医生为老人服务,没有与相关的医院建立定点服务关系。市福利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建立了定点服务关系,第一院定时派医生到中心为老人服务,但市福利中心附近没有医院,只能解决一些常规的问题,稍微大一点的问题还是要送到医院解决。全市只有少数几家的养老机构开通了医保卡使用,大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老年人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3.服务人员跟不上。目前,我市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大都是不具备护理知识的下岗工人、农村妇女或外来务工人员。由于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缺失,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内容和项目设置也是形同虚设,实际上真正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往往比较单一。

4.资金投入缺口大。据了解,目前公益彩票募集的资金仍是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募集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养老机构市场化经营所产生的利润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运作,更无法加大投入提高发展水平,导致整体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三、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强化商品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并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强化保障措施。一是资金保障。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以奖代补建设经费的补助比例,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助标准,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运营的经济奖励办法,努力改善养老服务环境。二是用地保障。按照到201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5%以上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三是用房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农村社区要积极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办公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养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要做到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鼓励相应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就业,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纳入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落实培训机构和培训经费,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与人力社保部门或相关专业院校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经培训鉴定合格后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加强养老志愿者队伍建设,重视发展壮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重视志愿者队伍素质,组织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志愿队伍,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4.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活动,健全养老监管体系。一是把好准入关,重点做好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评审工作。二是把好运作关,对养老机构的运作条件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对其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督促整改。三要完善退出机制,对一些整改无法到位的养老服务机构要依法给予关、停,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5.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建立定点挂钩制度,建议卫计委和民政局协调公立医院与百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建立定点挂钩关系。二是整合医疗资源,建立类似“110”、“119”等网络服务系统,让养老服务变得更加方便、及时。三是开通医保卡报销。第一批先开通百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的医保卡使用,待取得经验后再分批开通,方便老人就医报销。

2.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二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法律法规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脱节问题

就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说,还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条例操作性不强,与社会实际存在脱节问题。很多相关的法律中,都是针对行为进行处罚,而不是针对结果。但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很多乡镇、私营个体食品药品机构,对于现行的法律处罚标准,根本很难承担,执法人员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继而出现执法腐败问题,损害人民利益,也给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二)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共治合力不足

食品药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提升,各级政府也在积极的探索社会共治问题,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实际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效果差强人意。

一方面,很多食品药品企业采用虚假广告进行宣传,但对虚假广告的查处属于工商部门的工作范畴。一些消费者根据虚假广告购买了产品,由于和广告不符,向监管部门举报,但是监管部门到达现场后发现这些产品都是合格产品,经销商也都具有合法的手续等。对于虚假广告监管部门无权对其进行处罚,这必定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给监管部门扣上“不作为”的帽子。

另一方面,社会中出现食品或药品安全事件,媒体都会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监管部门,忽视了对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方面,这些社会舆论、谴责等给监管部门造成极大的压力,给实现社会共治合力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食品药品技术监督水平落后问题

食品药品技术监督是监管部门行政执法中的基础,如果食品药品技术监督水平落后,在实际的监督执法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会影响行政监督部门的职能。现阶段,我国食品药品技术监督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技术设备较差,特别是一些基层的监管部门,相关设备陈旧,加上经费紧张,不能引入现代化的监督设备,不能满足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需求;第二,监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目前,我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中,很多执法人员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对监管设备不能掌握,在安全检测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给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系统内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足问题

如果权利失去了监督,必定会发生腐败现象。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行政执法权利缺少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手段落后,滋生出一定的行政执法腐败问题,给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设造成恶劣的影响。

另外,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监管人员和系统内部监督人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导致两方接触较多,很可能出现手心监督手背的问题,给监督工作不利,影响执法监督的公平公正性。

二、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保证食品药品监管法律的完善性

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执法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必须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周密的部署。这就需要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设过程中,以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能够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一线执法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来说,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执法过程中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和修缮食品药品相关法律过程中,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避免法律条文和社会脱节问题。

(二)端正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的态度,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文明、及时、规范的理念,不断的提升办案质量。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行政执法部门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政府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中,工作人员作为执法者,不仅需要重视法律效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法,同时还应该顾全大局,提升自我的社会服务意识,保证执法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人员的培训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办案质量和效果的前提。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作为执法人员必须不断的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更新自我执法理念,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等,这对于提升整体的执法水平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情况不断发生,给食品药品监管人员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大人员素质培训工作,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各项监管工作的质量。

(四)建立公众参与的食品药品社会监督机制

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人民法制观念不断提升,自我权益保护能力更加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药品安全更加关注,对其安全监督要求更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群众维权意识增强的大环境下,应该积极的联合公众,让群众积极参与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建立举报邮箱、举报网站等,通过新闻媒体对违法的食品药品问题进行曝光,提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威信,保证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秩序,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能够顺利执行。

三、总结

在党的十八大中,十三五期间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食品药品安全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寄予了厚望。新时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更为严峻的工作形势,必须加强部门改革与职能整合,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素质培训,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据此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经过了几次改革,对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重新整合,有效的提升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但是在实际的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给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部门

参考文献

[1]刘成春,董立武.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的思考[J].齐鲁药事,2010,25(8):155-156.

[2]姚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4,32(6):66-68.

[3]蒋秋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协管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4,10(2):99-100.

3.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思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五大原则、主要任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从法治角度来看,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需要。“法治政府”是近两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行政法治理念和目标。简单的说,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素。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关键在于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法律实施主体。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整体水平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各级行政机关代表党和政府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不仅关系到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而且关系到党委和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和维护。因此,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首先,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树立政府权威。政府具有权威,是一个社会政令贯彻顺当通畅、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其次,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落实政府责任。一方面,便于落实相关的职责担当与任务分配;另一方面,在出现滥用职权或者怠惰行为时便于分清具体责任人,有利于政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第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各政府官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运作协调配合、顺畅高效,将减少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第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改善政府形象。更好地规范行政权、限制行政权、保障公民权。

依法行政下的法治政府是公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民主政府。第一,服务政府。伴随着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政府必须减少管理层面,强化服务功能。一方面要健全政府职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观念。第二,有限政府。一是政府权力有限。二是政府职能有限。三是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第三,诚信政府。诚信原则是政府行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所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具有指导性,而且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领域,同样具有适用性和拘束力。要做到诚实守信,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具有真实性、善良性、稳定性、透明性。第四,责任政府。权力与责任是相联系和相统一的,有权必有责,行使多少权力必须承担多少责任。政府职权本身即是一种权力,又是一种义务,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失职,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关键在于实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这个中心展开。

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二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必须严格依照行政法律法规办事,给自己手中的权力戴上“紧箍咒”,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谨记公权行使的一个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依法行政要接受法律监督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如果缺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的约束,就会助长其行政活动的随意性,公民的权利就会被这种随意性的行政活动践踏和侵害。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习总书记要求,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4.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四

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中共***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城乡等值化发展、绿化攻坚、新农居改造、农业标准化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使我市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发展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快速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正是应时之举。

一、建设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需要破解的难题

随着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化肥、农药等超量施入农田,虽然提高了产量和效益,但也造成了有毒物质的长期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畜禽体内,最终损害的是人体健康。当前,一些集中建设的畜牧小区粪便的污染环境比比皆是,超量施入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不仅浪费严重,而且随着水土流失造成负氧化和氮超标,工业废弃物造成土壤的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着粮菜瓜果品质,并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多数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效益低、污染率高,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在:

(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人均土地1845平方米,人均耕地79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人均少5462平方米、206.7平方米和740平方米、140平方米,人地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逆转。

(二)水资源短缺。据最近完成的农业资源更新调查表明,***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33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市平均水年缺水约4.49亿立方米,偏枯水年缺水7.67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不足,致使浅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面积达481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和严重超采区域面积达2497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严重已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亮起了红灯。

(三)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仍有严重隐患。干旱、风灾、冰雹、霜冻等,是对我市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年受灾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每年仍有大约3亿立方米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26万多吨工业固体肥料不治而弃。全市每年施用1万多吨农药、38万吨化肥和6000吨农膜,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了水域环境。大型畜禽养殖场周围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附近不少农村居民靠购买纯净水度日。乐亭县是我市果菜生产大县,也是农药、化肥施用大县,该县农村居民诊断不清病因和病种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质量制约着“健康***、幸福人民”行动。

(四)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且浪费惊人。在资源紧缺的同

时,由于观念、设施、技术方法而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却非常惊人,全市施入农田中的化肥利用率不足30%,城镇自来水管网漏失率大于15%,农用土地资源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投资回报率低。

(五)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16.04亿元,比2008年增加2.23亿元。我国《农业法》规定,当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比例要高于当年一般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但从实际情况看,***市从2005年到2008年间的财政收入年递增率为21.5%,而支农资金的年增长速度却只为16%左右,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严重不足。以上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我市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地貌类型多样,资源禀赋优越。***市地质古老,地貌复杂且类型多样,为经济、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北部低山丘陵,山场广阔,林果、矿产、建材资源十分丰富,以板栗、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具有独特品质的燕山板栗享誉中外,已成为支撑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我市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位于海路运输相衔接的环渤海西岸,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和走廊。铁路有京山、京秦、大秦三条干线横贯全境,并有滦港、唐遵、迁曹等多条铁路支线,是全国铁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正在建设的京秦客运专线和规划建设的京唐城际铁路、蒙冀铁路,将使***未来的物流和出行更加便捷。

(三)经济基础优越,扶持实力雄厚。***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反哺农业的实力雄厚。全市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和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十大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规划,整体推进。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计划之中。要本着适宜我市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和产权优势等,本着整体、协调、生态、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原则尽快制定全市生态农业产业化规划。谋划***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一定要遵循下列原则: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强市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协调统一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效益原则;遵循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保护并重原则和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佳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当前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特别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居改造紧密结合。

(二)依靠科技,模式引导。通过科技创新,生态典型培育,打造一批生态建设模式,尽快筛选一批适宜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模式,根据各县(市)区的区位资源分别推广特色经济产业化模式,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产业生态工程模式;种--养--沼--加的生态村产业发展模式;

种--养--加绿色食品规模化加工模式;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度假生态产业模式;园林养殖立体农业模式;庭院经济模式等等。可以采用开发上述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服务产业,并以此转移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种植养殖业、农业观光旅游和三产的服务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要充分挖掘沿海资源、美景田园资源、农村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

(三)落实政策,实惠于农。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通过宏观财政手段制定有关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筹措机制。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活动,对采取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保育农田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民搜集、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实现循环农业。要实施设施农业扩展工程,全面扩大设施果菜、花卉、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地、节农药和生物防治的节约性农业生产。实施农业生产改善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项目,实施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的复垦工程;实施龙企提升和食品加工壮大工程、农业品牌创造工程、土地流转加速工程、农民专业合作规范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从全方位着手,加速我市生态农业产业化。

(四)资金扶持,强力推进。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本级财政要把其列入预算,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正

5.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五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我市城乡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一个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先导,带动城镇建设,以工业经济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区域情况: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及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16个建制镇、59个乡,10个办事处,共有2989个村民委员会,56个社区居委会(不含油田)共计222个乡镇。2008年,全市人口363.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56万人,占总人口的17.76%,农业人口298.79万人,占总人口的82.24%,全市常住人口349.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19万人,乡村人口231.68万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1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65元。全市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64.3%,人均1.36亩。

2、城镇化现状:根据调研情况看,现已形成综合性城镇、油田工矿型城镇和农产品加工型城镇三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城镇:市区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主要由中原大化、中原乙烯、三强电力、龙丰纸业等重点工业企业,也是全市的流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濮阳、南乐、清丰、范县、台前五县城已成为各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二是油田矿区型城镇:这类城镇是以中原油田矿区所在地为区域,主要有文留镇、柳屯镇、濮城镇、马庄桥镇和瓦屋头镇等。矿区建设带动了一批化工产业、玻璃电光源、机械加工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已经成为濮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城镇。三是农产品加工型城镇:这些城镇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产业类型不突出,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小,主要以当地农产品深加为主,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沿106国道沿线分布着市区、南乐、清丰、濮阳老城等主要城镇,濮范高速沿线分布着市区、范县、台前县等主要城镇,形成了“十”字型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濮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发挥职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

1、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底,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3.8%,初步形成市区---范县---台前县由西向东的城镇发展带及濮阳县---市区---清丰---南乐由南向北沿106国道的经济发展带,“十”字型城镇结构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我市辖区各产业集聚区的大规模建设,城镇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以农业型为主要职能的城镇体系逐渐转变为农业型和工业型并重的城镇职能体系。目前,已经形成濮城、柳屯、文留、马庄桥等几个油田矿区城镇。现濮城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6%,远远高于县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扩大了城乡的有效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围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部分支柱产业引领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3、城镇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市紧紧抓住“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城市和城镇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解决了一些城镇普遍存在的供水、交通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

5、“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2006年至今年6月底,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93.14亿元。相继建成了中原大化50万吨/年甲醇、龙丰纸业10.5万吨/年杨木化机浆、25万吨/年轻量涂布纸、国电2×200MW发电机组、龙宇化工20万吨/年甲醇、武汉力诺40万台/年太阳能热水器、林氏化工5万吨/年聚异戊二烯乳液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业项目在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建制镇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油区内的乡镇立足濮阳石油、天然气、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紧紧抓住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新设计规划的8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省级审批。截止目前,入园企业的数量达160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51个,在建项目38个,新开工项目71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6.5亿元。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强力推进,已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偏低。我市经济是典型的以能源开发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工业投资布局相对高度集中,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城乡经济结构“一头轻、一头重”,发展严重失衡。2008年底,濮阳市城镇化水平为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1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近2.2个百分点(36%)。城镇建设规模偏小,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农产品加工型城镇则发展水平比较低,工产经济基础薄弱,城镇面貌仍保持在农村形态。另外,滩区面积大,人口众多,有37.5万群众,约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二)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发展和创新意识。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方面不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源、劳动力优势方面不如西部地区;随着中原油田原油和天然气资源萎缩,开采量逐年递减,接替产业跟进较慢;在招商引资方面,受环保容量的制约,在项目审批、企业经营、业主待遇等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出台具有濮阳特色的突破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影响了大项目在濮阳落户;在与央企或其它大型知名企业实施战略联合重组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成果。

(三)发展方式粗放,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在我市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存能力和成长性不高的问题。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种玻璃和电光源产业中,有60%的企业产品只做到拉管,有30%的灯饰企业也只做到半成品,仅有10%的企业将产品链条拉长到产成品,如太阳能热水器、汽车灯、摩托车灯等;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生产面粉企业居多,生产挂面、面点等精细终端产品的企业就很少。另外较为典型的我市4家食用油脂加工企业,无一不为山东“鲁花”、“金龙鱼”提供大量的散装油脂。以上足以说明,我市工业仍处于低层次阶段,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造成工业企业承接国家优惠政策能力低,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少。

(四)大型工业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大型项目少,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奖惩机制,近年来,全市工业新项目建设总量一直处于徘徊回落状态。每年新上重点工业项目从2006年的148个,下降到2009年的84个。其中,项目投资超亿元的17个,超5亿元的仅2个,明显缺少大个头工业项目;二是企业规模扩张慢,成长艰难乏力。全市地方工业中,除濮耐公司、宏业化工、恒润化工、蔚林化工、颖泰化工、鹏程化工等少数企业发展较快外,不少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或长期投入不足,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全市工业经济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五)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濮阳市的工业结构多以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林纸林板、冶金建材等为主,目前我市八大产业集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次形成的八大主产业仍存在着融资难、发展难、提升难,化解风险的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对城镇化建设支撑力度还不够强劲。尤其是石油化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等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工业,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八公桥、徐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虽有几家粮油加工企业,但企业数目少,规模不大,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产业优势、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承诺的优惠政策兑现不到位,甚至有意设卡;二是环境容量不足,从长远看土地储备不足;三是服务意识不强,办事程序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四是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当先。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发展上的合力;五是“四乱”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甚至想另谋出路。

(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各县区财力对小城镇投入极其有限,小城镇建设基本走的是自主发展的路子。城镇规模小,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功能脆弱,承载力、吸引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商业、金融业等形不成规模,难以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引向城镇集中,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不能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农业镇,道路狭窄,路况差,缺乏排水、通信、绿化等市政设施。造成乡镇级教育、居住、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

三、我市城镇化进程制约因素

(一)思想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和部门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没有正确把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新意识欠缺,发展紧迫感不强,有的乡镇在经营城镇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农民进城镇创业的方法、措施不多,力度不大。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用钱靠财政、建设靠政府的思想意识。

(二)政策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城镇建设缺乏空间,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常常被搁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

(三)机制制约。在全国1887个重点镇中,濮阳市有6个,在全省的重点镇中,濮阳市有10个,但扶持发展重点镇、示范镇的政策倾斜没有到位,没有形成对重点镇、示范镇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形成。

(四)产业制约。近几年来,依托中原油田矿区型城镇建设的八大产业集聚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但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如玻璃及电光源产业是高耗能、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大都也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土经济贡献不大。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企业数目偏少,创名优产品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

(五)规划制约。由于历史遗留因素,规划滞后,无法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在16个建制镇中,除几个油田矿区型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一些,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了区域规划外,其他城镇现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无序进行,大多城镇扩张无序,镇区功能繁杂,个别城镇的部分街道还没有配套相应的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突出特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有序地向产业集聚转移,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城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如濮阳县、清丰县和南乐县的部分城镇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支柱”,形成覆盖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形成沿濮清南分布的涉农产业带;范县、台前要依据现有的玻璃制造、石油化工、羽绒加工产业,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濮台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煤化工、食品工业、玻璃电光源、林纸林板等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二)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推进城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吸引和推动能源化工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集群发展,并通过周边城镇的相关服务职能,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镇的同步发展。对于市区周边城镇而言,应当把加快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公用事业,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学习李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带动濮阳市新农村建设,以126个市级小康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新型农村;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办好高中,抓好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用工业理念、市场观念发展农业,大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四是在沿黄地区实行移民建镇政策。在沿黄三县堤外分别设置重点镇,使黄河滩区35.8万人有序向城镇转移,实现移民建镇目标。

(四)推进一批示范新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把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制订灵活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城镇项目开发房地产。通过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品位和规模扩容,带动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重解决村居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村居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挖掘村居建设特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达到“一村一品”的格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以较低的居住成本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为让农民尽可能分享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建议在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建设若干舒适、廉价的大型居住区,完善生活、教育、文化、休闲等设施,要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让普通农民能买得起房,安得起家,尽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住下来,城镇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工业发展。

要全面推进城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石油化工、煤化工业、林纸林板、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城镇就业渠道。

6.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六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具体措施有以下6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7.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权力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各类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学界把“法治”概括为八个字:约束公权,保护私权。从这一本质出发,依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于法有据,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现实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就无所谓了”的观念是经不住法律考验的。依法办事是政府行政的一个基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好事办好。

(三)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当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不作为、不尽职以及失职、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法律受到轻视,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滞步不前。在随后的“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惨遭践踏和抛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推进的,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强调的是政府要依法办事;第二个阶段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约束权力;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已逐渐搭建起来,广大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维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回望历史,纵观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轨迹,从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标,至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大任务,步履始终清晰、紧迫而坚定。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自始至终需要有法律依据,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可否认,现在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再难也要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还迷信于行政强制,习惯于通过强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将工作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顾实际,不注重程序,那样,只会引起民怨,而且违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会是政府。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行政机关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权力清单,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失职、渎职行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权力清单,关键是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指出,以大幅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止到2014年底,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708项。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国务院也是“蛮拼的”。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央推进审改的决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也陆续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此政府的决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决定,而是人员专家化、程序法定化、责任终身化、结果合法化的一项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决策终身追责,必将“倒逼”广大领导干部谨慎决策,谨慎用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敬畏民意用好决策权,既注重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问题就是,“有好处就抢着干,有责任就踢皮球”——权责交叉、界限不清、多头执法,执法“缺位”、“越位”、“错位”,对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就是改革的重点。《决定》针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具体措施。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养鱼执法等问题。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执法行为。衡量和判断执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会效果。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执法程序。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复杂案件的处置,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8.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八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3、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

5、依法治国

6、党

7、宪法法律、党内法规

8、人民代表大会 简答题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不一视同仁、分高低贵贱、官高于法

2、、公权力、执法不严

3、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立法、立法质量

7、宪法

8、依宪治国、依宪行政 简答题

《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个全面”凸显了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揭示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作业三

一、填空题 1、12月4日、宪法宣誓

2、人大及其常委会

3、党中央

4、公众

5、人大、下级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

6、立法协商、立法

7、公开征求意见、公众意见采纳情况

8、单独表决 简答题

《决定》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并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加强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立法步伐,推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尽快完善起来。要健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要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健全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要加强社会管理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机会、规则、财产权

2、法治

3、文化创造活力、文化法律

4、生态文明、生产者环境保护、违法成本

5、法定职责、法无授权

6、中央和地方政府

7、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

8、法治机构人员、专家和律师 简答题

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需求。第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第三、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作业五

一、填空题

1、减少层次、提高效率

2、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3、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收费

4、政府内部

5、审计全覆盖

6、公开、不公开

7、权力清单

8、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

二、简答题

第一,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 第二,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 第三、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 第四、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作业六

一、填空题

1、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力、司法活动

2、依法独立公正

3、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4、审判权、执行权

5、巡回法庭

6、审判

7、人民群众

8、罪行法庭、非法证据排除

二、简答题

第一,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责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体制机制。第二,推动实现审判权和执行权相互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第三,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第四,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作业七

一、填空题

1、全民普法和守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约精神

3、社会治理法制化

4、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5、依法维权、化解纠纷

6、法制化轨道

7、思想政治建设

8、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

二、简答题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业八

一、填空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决策部署

3、党内法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党规党纪

5、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6、法治建设成效

7、基层、基层

8、法律手段

二、简答题

1、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

2、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党保证执法。

3、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支持司法。

4、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带头守法。

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主要精神学习辅导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政府

2、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执法体制、政务公开 3、15722、10%、3.5%

4、创新驱动、改善民生 5、4.46、86.88 6、28.3、17.6、23.3、387

7、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 8、54580、79.9%

9、交通、生态环保、产业、1493.36 10、2780、2000、150

二、简答题

要把中央的部署和天津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面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美丽天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首先要体现在法治上,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把法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领域。我们要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核心是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城市治理现代化、良好发展环境、社会公平正义

2、法律规范、法治监督、党内法规

3、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2020、法治天津

6、党的领导、法治建设

7、法制化、法治

8、法制领域改革、群众期待、社会关注、依法治市

二、简答题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方式,推动立法更加尊法守法,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美丽天津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和良好法治环境。重要原则: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业三

一、填空题

1、宪法宣传教育、宪法

2、立法质量、立法废释

3、地方立法、改革决策、法治框架

4、市委

5、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6、基层立法联系点、区县和乡镇人大

7、区域协同立法

8、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

二、简答题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审议机制,发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规案职能,重要地方性法规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完善法规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单独表决。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开展立法协商。完善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健全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推进立法精细化,增强立法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执行职责

2、必须为、不可为、懒政、渎职

3、行政决策、民意调查

4、减少层次、提高效率、执法重心下移

5、行政执法监督

6、一套体系管权力、制度加科技

7、分事行权、分级授权

8、行政职权、实施主体、管理流程

二、简答题

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力配置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高执法效能和水平。深化推进综合执法,减少区县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完善市和区县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行政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作业五

一、填空题

1、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

2、法院案件、立法登记制

3、错案评价标准、终身负责制

4、司法调解、涉诉信访

5、疑罪无从、证据裁判

6、诉访分离

7、人民监督员

8、沟通的平台 简答题

健全保障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工作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健全优化选任、退出机制,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取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深化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明理,建立健全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作业六

一、填空题

1、全民普法和守法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维护公共利益、帮教特殊人群

4、公共法律服务

5、理性表达诉求

6、预警、救济救助、利益协调、权益保障

7、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调解组织

8、社会治安综合

二、简答题

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加强法律服务中心和工作站点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将法律服务向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领域延伸。适时调整法律援助标准,逐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落实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标准,丰富救助方式,保证人民群众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帮助。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提高律师事务所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公证等法律服务,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深化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司法鉴定监督管理。作业七

一、填空题

1、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

2、政治标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3、律师、法学专家、政法专业

4、思想政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党组织、党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简答题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能力的立法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的行政执法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的司法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弘扬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精于法律事务、热心服务群众的社会法律服务者队伍。作业八

一、填空题

1、统一领导、齐抓共管

2、把握政治方向、统筹政法工作、督促依法履职

3、评估机制、问责机制

4、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5、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者

6、基层、打基础

7、基层法治建设

8、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服务群众联系社区

二、简答题

9.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我信深入**镇**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交谈、了解村干部等方式,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目前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该村与所在乡镇其它村相比,民主法治建设成就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初步实现了民主选举。该村在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实行村党支部成员候选人首先由该村全体党员酝酿协商,报乡镇党委批准后在党内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众无异议后正式进行投票选举。该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则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村民反映,近年来在选举过程中的拉票及暗箱操作等现象比以前已大大减少。

(二)村民的法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解该村村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我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村民回答得最多的三项法律依次为婚姻法、宪法、刑法。其它提到的还有合同法、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这些法律,一是大多数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联系较紧,二是这些涉及农村政策的法律宣传较多,所以在村民心目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然而,像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诉讼法(民事、刑事、行政)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和较为重要的地方法规,能够说得上的人相对较少。但总的来说,该村村民对法律的掌握达到了一定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该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意识较差。一是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低,民主作风和法治观念不强,因而时常发生村干部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村工作的开展;二是某些村干部还有官僚主义作风与滥用职权的举动,破坏了村支部和村委会形象。

(二)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了村民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正当利益受到别人的侵犯,你会怎么办?”大多数村民的回答是“直接找他讨回公道”或者“用针锋相对的手段赢回自己的东西”,只有极少数的群众考虑用法律方式解决。这充分反映,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三)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该村村民的法制观念不强,村干部不能很好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该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宣传不到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虽然进行过一些普及法律知识、送法下乡活动,但由于没有深入实际,大多流于形式,加之经费有限,制约了该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村民大多只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条文,而能熟悉法律、系统地掌握法律的微乎其微。

三、对策思考

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关键是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制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明白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使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要善于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民主的堡垒”、“法治的堡垒”、“战斗的堡垒”,以此带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实施。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在农业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某些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还要注意结合国情和农村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着手清理一些早已过时的、不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另外,还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农民群众能为自己立法,使各种涉农法律能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积极依法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同时,通过这种宣传,使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能尽快传达到农民群众之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必要举措。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每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实行定村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农村法律咨询和服务系统,使各项法律走进农村,走进农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

上一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小学音乐培训课程研修感言下一篇:国企人事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