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张萍

2024-09-13

《朝花夕拾读后感》张萍(精选10篇)

1.《朝花夕拾读后感》张萍 篇一

生命中的暖阳

——读张萍《与你同行》有感

李永红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文粹读书》公众号中浏览文章,不经意间一篇文章进入了我的视野。(张萍:我的文学情缘)读着读着,被作者那朴实自然的文字,真挚动人的感情,以及作者胸怀梦想、执着奋进的精神,坦诚、谦逊的品格所感动。我如获至宝,一口气将这篇文章读完,感觉如沫春风,热血沸腾。想象着一个弱女子,能在艰苦的打工岁月,仍然保持写作的热情,并有作品发表,这种坚强的意志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她做到了,作者的名字叫张萍。

通过公众号我加她为好友。后来,她竟然同意,在简单的交流中,我表露了一点想法:“你的文章打动了我的心,见文如见人呀!我想再读你的文章,在哪儿能看到?”“改天寄书给你吧”一句爽快的回答,我的心里掠过一丝惊喜和期待。

一天中午,天气晴朗,久违的艳阳暖烘烘的,驱走了数日的春寒和郁闷。我下楼准备晒太阳,突然接到快递员送来一本书,书名叫《与你同行》。打开扉页,一行行遒劲、潇洒、极具阳刚之气的字迹和冒着热气的话语扑面而来,欣赏着签名和留言,我在想,就凭这字,就知道她不是一般的女子!

接下来我阅读了郑能新先生写的《序》和伊汉波先生写的《跋》,对这位清奇脱俗的女子和全书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我激动、兴奋地阅读了许多篇什。作者那率真的性格,朴实自然的行文,诙谐的言语,不落窠臼的写法,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闲余时间,阅读这本书成了我的精神享受,几乎每篇文章都激起了我心灵的涟漪,带给我不小的感动。我从心底惊呼:《与你同行》,我生命中的暖阳!

感动那份浓浓的乡情与亲情。“我把我的小镇放在心底,在记忆中反刍,故乡的底色仍在。站在午夜的风中,那些梦会一遍遍重来……”这是《我的小镇》中的文字,文章以朴实略带惆怅的情调回忆了故乡的变迁和在故乡学习生活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还有一篇文章《女儿的故乡情结》,描写她那涉世未深的女儿对故乡也一往情深:“如果有一天你和爸爸都老死了,我是要回福建的!我的老家在福建……”此文以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展现了人世间最美最温馨的亲情世界。《父亲的西服》一文缅怀了与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下班后翘起二郎腿和父亲一起看书、看电视的快乐时光,令人羡慕;与父亲为抢遥控器而发生争执的有趣画卷,令人捧腹;老人家离世前梦到他微笑走来,后来她在同事面前哭得死去活来,清明节在父亲碑石前数度哽咽,令人痛彻心扉。《为母亲当理发师》中写到:为母亲当五年的理发师,一日三餐亲送,帮母亲洗头、洗澡、洗衣,并给她精神上的安慰,她说:“要像父亲生前一样,多依着她,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愿母亲天天快乐,健康长寿!”读到这里,一个孝顺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楚楚的心意》《公婆家的年夜饭》《公婆的氛围》让我看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和气,感动灯光下的温情!家乡、亲人永远是我们生命的“根”。在当今社会,呵护这个“根”,弘扬这个“根”,显得更为重要。她的作品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爱家乡、爱亲人的感人画卷!

感动缱绻的爱情。“父亲一辈子依顺着她,从来没让她受过委屈”“母亲有一个嗜好,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而吃快饭的父亲是喜欢陪她的,陪她慢慢地吃,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他是老师,有着耐心依着母亲不肯吃药的任性,总是买回上好的大枣和桂圆,在阳光下晒好,自己栽种薄荷叶,然后配入一些上好的党参,用土罐给母亲煲汤喝。”(《为母亲当理发师》)读到这里,我为令尊生前真爱、忍让、相濡以沫的感人画面而动容!《家有暖男》中描写了这样的生活细节:“深夜十点,他从外面应酬回来,喊醒了已睡熟的我。‘快起来,打包带回了你爱吃的油焖虾!快起来趁热吃!’我一听有虾,睡意全无。立即翻身,两眼放光直奔客厅。这时候,他也坐过来了,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我的吃相。”夫妻恩爱,情深意浓,多像一幅美丽绝伦的画,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婚姻是人生的必修课,在这门功课的考试中,有许多人的成绩堪忧,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她的作品给读者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感动于纯真的友情。作品用了较多的篇幅,()真实地记录了朋友间的互帮互助、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温暖的文字,怎能不热泪盈眶?感动东北大哥姜世武组织文友的捐款,感动作者不辞千里来广州看望77岁的卓鹿阿姨,感动伊汉波、裴高才先生对作者的鼓励和提携,感动杨桃花、“小范”“老范”的赤子之心,感动樱花缘中的笔墨情,感动鲁云大哥真心帮助作者的感人话语。特别在《为了那份念想》一文中,写到陈道瑞和家人视这个外来的伊汉波为亲兄弟,并真诚关照他,几十年后,伊汉波先生没有忘记这份情,决心要找到这一家人。短短的四天,有无数的朋友在为寻找陈道瑞而努力!这种人间温情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做人讲良心,处事重情义”“人这一生活着就是为了一个‘情’”,伊汉波先生的金句直抵人心。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孔方兄的引领下,以利相交、薄情寡义、自私冷漠已经成为一些人的通病。她的作品描绘的那份纯真的友情,如冬日的暖阳,温暖了瑟瑟发抖的人们的内心。

感动采访人物身上的正能量。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传递着感人的正能量。有痴情文学、艰辛跋涉、成就斐然的作家,有情系家乡、敢为人先、造福桑梓的企业家,有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大爱无私的人民教师,有吃困耐劳、忘我工作、敬业奉献的养路工人,有心灵手巧、才华横溢、吟唱大海的剪纸大师,有善良淳朴、谦逊坚毅、多才多艺的丹青妙手,有记忆过人、才情洋溢、勤奋进取的古稀老人……这些人物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先锋,道德的高标。她的作品给读者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她的作品价值不仅体现在别具一格的写作艺术上,更体现在涤荡心灵、带来“勇气”和“力量”上!

读着张萍的作品,总感觉字里行间皆是“情”,一种正能量在徐徐升腾。

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去方显诚。“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与你同行》,我生命中的暖阳!祝福青年作家张萍!

2.《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本主要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本书。朝花——早上的花;夕拾——傍晚时分时捡起;这么一来就变成了在自己暮年的时候回忆童年时代的事情。

朝花夕拾,像是真正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像长妈妈,私塾书屋、小院儿、藤野先生等等,无一不勾勒出了一个大时代中小人儿顽皮地度过童年的背景。读完第一编,说是纯粹的回忆录也不对,倒也是带了一点儿抨击的意味。我看着看着也不禁想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当时的处境真的是不一般的糟啊。被长妈妈限制着做这做那的礼节,倒也不见抱怨,我们现在却是摆脱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何必唠唠叨叨着自己的苦难呢?曾经的管束倒是比现在严,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却嚷嚷着不自在呢?鲁迅先生小时候,从百草园被拉到私塾,比我们要苦得多,大家又何必埋怨呢?但是好在他都能接受。

如此一想,倒也像鲁迅先生在埋怨自己童年的太多不幸和管教了——抨击自己当时的处境。他或许认为人们是要有自由的,不能行动被拘束,更不能思想被拘束。一切能在《藤野先生》中证明。这么一想,当自己也受到拘束设身处地地想,仿佛也能理解为何鲁迅在平实的语调中也能写出不满的情绪了。像是窗外下着大雪,兴冲冲地跑出去却被家长拦住时的样子。此时,我们也能为鲁迅感叹一下幼小时的拘束,同样为当时那个比幼小时还要小心翼翼无法舒展的时代。

尽管是苦,但童年永远是最烂漫的时代,其中描绘的斑斓也让我神往。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也不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从现在起,不如抓住时间,同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和自由。

3.《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三

在这个暑假,我读完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指所纪大的时候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在任何一本词典里可以翻阅到的——朝花夕拾的定义。这解释之中便颇有意味了,老了过后来回想小时候的事,鲁迅先生便也实是在这么做。回想小时候的事,因为“事”我们想起了“人”因为有了“人”才构成了“事”又因为构顾了“事”所以“事”也就有了值得铭记的地方,它或是体现了一种思想,也许传承了一种时世,但鲁迅本人专承了时世给后人,而鲁迅的文章便又记录了一时盛行的腐败思想,因为鲁迅写了这些事,我们也随之而然的记住了他,因为他是令人钦佩敬仰的。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4.《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四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朝花夕拾范爱农》十分耐人寻味,鲁迅先生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同时也我也为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细读《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从百花园的无忧无虑,到三味书屋的乏味无趣。表达了鲁迅先生希望儿童得到快乐的合理要求。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读后感

李姿璇

初一二级八班

烟台二中东校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一书是高尔基所著。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此书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多姿多彩的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5.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五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对封建社会的辛辣讽刺,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朝花夕拾》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鲁迅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可以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使人物个性鲜明,且蕴含深意

朝花夕拾每篇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如《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阿长与<山海经>》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者对古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充满了指责,认为这种孝道是不合伦理的,并给予相当大的抨击;《父亲的病》揭示了当时的医生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等等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向往美好的心灵,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足见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向往。但鲁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读书。百草园就反衬了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封建书塾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也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我们今天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想作者当时那样偷偷的去寻找乐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种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6.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六

有人说,这本书是文学巨匠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回忆文集;还有人评价作者说:“他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不错,这本书名叫《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正是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共收录了十篇散文。分别记叙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而我最欣赏的是鲁迅所写的儿童时期的散文。作者用最童真,最质朴的语言。记叙了那些令他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动画面。

而在这十篇散文中,令我最难忘的却是《琐记》。文章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形象。而更为主要的是回忆了作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绍兴前往南京求学的种种经历。文章描写作者曾经在此求学过的两个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作者强烈批判了这两个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并记叙了作者求知的艰难,描绘出了作者急于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曾记得幼年时还满是稚气。阅读这篇文章时还不知所以然,现在的我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章,才明白作品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更歌颂了在当时的社会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满社会现状,那内心充满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

7.《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七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本文主要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读着这篇文章时,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儿时是快乐无忧的,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我儿时住在乡下,每到春季或秋季,我常喜欢在小路上奔跑,在家门口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这种看似无聊的游戏。可是我们很快乐,因为曾经的我们感觉只要有朋友的陪伴就是快乐,就会感到幸福。

但是从我离开故乡上小学后,这样的日子就彻底结束了。我进了小学之后,周末就很少和朋友们一起玩了。一是因为离得远,二是因为没时间。其实一二年级的作业也不算多,只是那时的我不想写罢了。每到周末我先看电视,然后吃吃东西,玩玩手机,直到第二天才开始写作业。现在回想起来和鲁迅先生对比一下,也真是惭愧极了。我决心学习鲁迅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鲁迅先生的儿时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寻求真理,我要向先辈学习。

8.《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八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我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的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是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也是讲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幽默的散文中不是题目吸引我,也不是资料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厌恶。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了作者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完美的回忆。

9.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九

都知道鲁迅是一代大文豪,而《朝花夕拾》中全是鲁迅对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感触。在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各篇文章鲁迅对于当时社会感触的区别。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先分析一下《五猖会》。记得五猖会中有一段文字写得是我由“笑着跳着”开心的等待着去看迎神赛会,“‘去拿你的书来’”,父亲慢慢地说,而我此时的心情,也由开始的兴高采烈,变得“忐忑着”,“担心着”,当父亲说出“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而我“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心情则是由高空跌至半空,并且从中看出了“我”当时心情的失落与不解,失落在“我”背不熟书,父亲就不许“我”去看五猖会,不解在父亲为何要在临出发前不久叫“我”去背书,奇怪父亲为何毫不顾及孩子心理,心里甚是厌烦与无奈。所以在五猖会中,表达了我对于当时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的痛苦与不满。

然后说一说《无常》。在无常中,记得有一段话批判的非常好:“他们――敝同乡下‘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从这段话看出了“我”对社会的不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积久的经验,知道阴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说明了乡下人对鬼神信赖的原因且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下等人”的不公平,只可以靠对鬼神的信仰为生,并且是只靠着对自己死后公平的渴望!真可悲。又从下一句“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阴间!”由“不假思索”更可体现出“下等人”对于鬼神是多么地深之入骨的依赖。从中可体现出,鲁迅对于当时封建社会所谓“正人君子”压迫老百姓的不满与反对。

下面说一说《二十四孝图》。文章中主要讲得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就说郭巨埋儿吧,表达了我对郭巨儿子的同情――“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看出“我”深入故事其中。从“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看出“我”儿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我对于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批判。

最后再说一说《父亲的病》。文中主要写了我与陈莲和河水打交道的过程,蕴含了有力的讽刺,在文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病人的不同态度。前面讲了一个中医医治病人的故事,一位有名的医生出诊费原为一元四角,一个城外人家有人生病,花一百元才请来,看病时还只是草草一看,第二天复诊时脉搏冰冷,没有脉搏,还说明白得的是什么病,从容走到桌前,开出药方之后离开。可看出这类医生的不负责,对于病人的命不当命。而文中后面作者也分析了中西医思想的不同,中医是就算无药可救也希望家人多喘几天,即使半天也行;而西医则是,“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可以看出所谓医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

10.《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十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下一篇:做一名智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