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2024-08-30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共7篇)

1.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一

国发〔2016〕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9月5日

附:

★ 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书

★ 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总结

★ 资源共享随心所欲 用组策略管理网络共享网络服务器

★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

★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调查分析以及发展规划论文

★ 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论文

★ 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论文

2.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二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在电子政务环境下, 电子政务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施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对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 如何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电子政务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政府机构, 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 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创建一个虚拟的政府办公环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涉及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等多方面在内的政府信息化体系, 其中信息资源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核心。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多样性。由于政府公务部门的性质,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能够辅助好政府决策, 宣传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并实现其相应的目的。二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有完全的通用性, 不同时期、部门要注意档案管理的需求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三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手段的多元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一直是记录管理的主要手段, 如政务档案信息密级越高, 越能发挥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技术手段对于档案信息管理显得愈发的重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 也有利于提升政务档案信息的安全系数。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于记录管理,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电子政务成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动向。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形成、审核到发布各项环节都有了新的突破, 建立了新的流程制度。同时, 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也促使最初的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专业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目前, 多数政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档案中心, 档案门户网站的建设也日趋完善, 并建立了一系列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与标准。同时,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注意, 从内涵、特点到管理策略、发展方向都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性意见。但是,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不全, 政务档案信息没有做好科学管理;二是有用信息没能得到利用, 缺乏相应的档案信息库;三是档案信息质量差, 不利于政务决策;四是档案信息封闭造成政务信息交流受阻, 信息共享程度低。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网络建设为基础, 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如何保证政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也是电子政务环境下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所在。

1. 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源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前提是健全档案信息, 保证档案数据的全面、真实、完整, 然后才能设计出符合政务需求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不仅便于组织和查询, 还可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撑。

2. 开展政务档案公开信息服务。

政务公开就是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政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必要推行公开信息服务。政务机关要结合自身特点, 对关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公开、公示, 以更好地改善政务档案信息质量。

3. 建立面向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通道。

档案工作不仅要满足公务机构或组织的需求, 还要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最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微博、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都可以作为档案信息服务媒介, 建立起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通道, 这种人性化、便民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水平。

4. 建立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用档案管理模式。

信用档案是记录、反映和证明某对象信用状况的载体。近年来, 信用档案工作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用档案建设服务于政府部门联合监管, 无论是进行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开展政务档案信息公开, 还是扩展档案信息的社会服务能力, 都需要建立在信用档案基础上, 信用档案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表现。因此,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 要建立面向政府和公众的信用档案应用体系, 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的一个方向。因此, 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策略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不懈努力,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会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恩梅.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 2010.3

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三

关键词: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网站集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ite Cluster Management Ideas of Linyi City Land Resourc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

Jiang Li

(Linyi City Land Resources Bureau Information Center,Linyi276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land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do the work of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nline,earnestly implement the"PRC Regulations on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to ensure the portal into a channel open government land and resources,onlin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services bridge the public and promote Linyi open sharing of information on land resources,land resources,improve the Linyi City government overall level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especially land and resource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luster management portal.

Keywords:Land resourc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Site cluster technology

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网站集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网站集群需要管理机制统一的部门。鉴于系统升级更新维护成本之高,并且在部门之间管理机制不统一的影响下,导致建设部门开发应用系统的实力大大削弱,因此,网站集群建设管理机制统一的部门势在必行。(二)网站集群需要统一接口和标准。由于部门采用不一致的软件系统,处理数据的标准亦不统一,导致部门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营,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出现资源浪费严重,网站信息维护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站集群建设统一接口和标准也不是“明天的问题”了。(三)网站集群需要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如果没有统一的部门系统规划,部门各自为战,之间难以交换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形成孤立无援的信息孤岛,那末,实现譬如信息挖掘等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也是空话一句,严重会影响网络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建设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已成燃眉问题。(四)网站集群需要系统的有效集成。随着网站应用次数和资源的增多,缺乏有效统一的组织与管理的问题日见突出,譬如数据交换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各应用系统之间亦无法直接访问,此弊端皆由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引起,因此,迫切要求网站集成建设的系统有效集成。

二、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设计思路

(一)将要建成的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主要包括:1个市局信息公开门户网站、5个分局子网站、9个县局子网站和58个国土所信息公开子网站。所有子网站可作为主网站的一个子栏目,这些网站均由临沂市国土局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共平台统一建设,拥有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二)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临沂市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集中应用,统一管理,整合数据库资源,避免造成存储空间和数据空间浪费,加快政务信息公开效率,提升网站服务水平,解决各县区局网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硬件跟不上要求,资金困难等问题。(三)系统功能设计。(1)自助建站功能。通过后台自助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划分、不同的部门(科室)划分,通过权限的分配,实现各县区用户可自助建立本县区的网站、设置相应的栏目,根据本局的特点修改不同的风格,体现当地的风格特色的网站。网站页面的自动生成,信息栏目、功能模块的自由拖拉,实现网站页面所见即所得的自由设计及部署。(2)统一权限管理。本系统可以统一实现多级别权限、用户、角色管理。可对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审核人员、信息发布人员、信息录入人员、信息查询人员4种角色进行授权,不同角色可对不同的网站。不同的信息栏目进行不同权限的管理、维护,管理权限分配到信息栏目,角色可以交叉、包容。(3)统一的内容管理平台(后台管理系统)。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在统一的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相关栏目的维护,维护包括信息的采集、编辑、一键发布,并实现信息关联,可存储信息变更日志。(4)集中式网站群导航管理。以列表形式将所有子网站体现到主网站中,按照區域划分,可用地图形式实现,也可用树状形式体现,使用户能非常方便浏览任意区域的子网站。根据行政区域结构,提供从省多级列表导航,在用户详细知道目标网址归属地的情况下或随意浏览的场景下使用,列表导航设计中,按照区域归属,逐级细化的方式展示。(5)信息共享。建设本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需要设置网站集群的信息流向及信息共享规则,实现网站集群的信息共享。不需要信息发布人员重复在子网站和主网站发布信息,提高信息共享度,节省时间,方便信息查询。(6)督查考核机制。在网站集群系统中加入督查和考核模块,从上到下引入管理部门、督查部门的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领导和督查部门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各个信息公开责任部门公开信息的情况,并能够根据相关文件实行层层督查层层考核,从而提高了信息公开责任部门的积极性和紧迫感,确保了公开信息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三、网站集群技术实现

(一).NET技术框架。.NET的核心是.NET Framework,它由公共语言运行库和类库组成。这两个组件为构建.NET应用程序提供了执行引擎和编程API。信息公开是采用.NET技术框架,支持多站点,多用户同时操作;支持各级网站自助建站,信息分级检索功能;支持不同结构、不同风格的模板功能;支持各级网站信息发布考核评估功能。(二)sql server2005。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5通过在可伸缩性、数据集成、开发工具和强大的分析等方面的革新更好的确立了微软在BI领域的领导地位。信息公开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支持,真正实现了网站集中部署、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便于信息检索、挖掘和管理,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降低信息的冗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S].2007,4:5

[2]董西尚.网站集群建设的必要性和功能展望.2009,8:25

[3]邓雪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系统设计与实现.2011,5:20

[4]陈刚.长沙地区国土资源信息公开网站集群设想.2011,6:27

4.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四

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基础设施,分别是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成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目录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阶段。为实现广东省委《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建设“数字广东”的意见》(粤办发〔2008〕21号)要求,到2012年实现80%以上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目标,我市必须加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有关工作安排,我市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通过对市直部门政务信息的全面梳理,编制《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目录管理服务,建立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运行管理机制。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建立以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为特征的、可供政府和社会快速定位和检索的信息库,全面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认真负责,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配合,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数据完整,将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采集、加工、使用、处理的政务信息资源准确的登记到系统中;三是坚持技术运用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工作。

(三)总体目标。一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按照统一的规范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分类、描述、编目、展现、应用和管理,建设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为各部门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询、导航和定位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利用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二是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运行管理规范。制定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规范、配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应用长效机制。三是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用示范。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逐步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建设。

二、调查范围

结合我市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在市内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本次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工作,信息资源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局、市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法制局、市档案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外事局(侨务局、港澳事务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旅游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直工委、市政法委、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莞海关。

三、工作任务

(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和《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梳理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分类体系、元数据体系、信息资源目录等内容,汇编成《东莞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纸质及电子)文档,供全市各单位使用。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建设。建设开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门户、资源注册管理、资源发布管理、资源订阅管理、资源需求管理、资源审核管理等全功能子系统,形成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并进行平台的部署、调试上线、培训等。

(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并提供相应的接口服务。

(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根据梳理好的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按步骤、按部门逐一在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中进行注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管理。

(五)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示范建设。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

(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建立保障系统运行的相关运营制度和规范,包括代码集规范、元数据规范、信息资源编目规范、运行管理制度。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依照省的目录初步编制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组织培训工作。

(二)信息资源目录梳理阶段(2011年1月底前)。2011年1月中旬前,各部门按要求完成本单位信息资源的梳理,填报调查表并汇总;1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会审,提出会审意见,反馈各单位并完成修正工作。

(三)系统建设阶段:(2011年4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建设“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开发测试。

(四)系统上线和《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出版阶段(2011年4月底)。“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完成对各部门的应用培训,同时出版纸质和电子版《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供各部门使用。

(五)运行管理制度及目录系统应用示范建设阶段(2011年5月底前)。

(六)总结分析阶段,2011年6月底前。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组织,明确职责。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是一项全市工作,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系统建设、运维管理,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相关工作,各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清理、调查、登记以及信息资源目录的更新维护。

(二)充分重视,加强协作。在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部门间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指派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5.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亟待整治 篇五

近几年,肇庆市的信息化工作和政府管理数字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相对来说,地处“珠江三角洲”、近邻广州的肇庆市,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其它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如何尽快建设一个与国际接轨、在省内甚至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络服务平台,是改善和优化肇庆政府形象、提升肇庆整体竞争力的当务之急,也是肇庆市政府所考虑的头等大事。

在肇庆市政府考虑建设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之前,在肇庆市现有23个市局中,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有关人员介绍,拥有自己内部系统的部门不超过5个,其中系统应用最好的是肇庆市规划局,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流程,但这也只是1个内部网络,根本无法与外部互联互通。

初,为改善政府形象,保证政府政务流畅,肇庆市政府在发展大厦的5楼建了一个“一楼式”政府服务中心。这种超市式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都是主要许可部门在“中心”设窗口来向企业和市民提供“一楼式”服务,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各许可窗口业务量不均衡造成忙闲不均、众多许可部门入住中心使其建设成本较高、许可事项(量)少的职能部门不入驻中心又不能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人员被部门和中心交叉管理、窗口授权不充分或许可职能部门和中心同时受理许可事项,互不沟通。企业需要一个个审批部门去盖章,对企业很不方便,直接导致企业办理营业执照耗时长、手续复杂、效率低。

后来肇庆市政府找到中山大学和金山公司,三方一拍即合,经过一系列论证,推出了一站式网上行政服务中心系统。肇庆市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与政务内网相联,通过该门户网站可以进入肇庆市电子政务的各个子系统,将各个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专项系统紧密整合在网站上,两个门户共享数据中心中的公共数据库资源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肇庆市各职能单位在各个不同的计算机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并配置数据库系统对行政服务业务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起以信息交换为中心的集中式实时管理

和分布式非实时管理相结合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肇庆市政府把“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定为:通过规划和建设网上行政许可服务系统,全面引入国际通行、国内领先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打造出肇庆独特的服务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民本行政的优秀品牌,从而形成高附加值政府资本和政府品位,为肇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6.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六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 第 2 部分:

户籍人口信息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Data sets—Population —Part 2:

Registered population information

(报批稿)

2020-XX-XX 发布 2020-XX-XX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XXXXX—2020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2 6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5 7 户籍迁出信息数据集................................................................8

DB37/T XXXXX—2020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大数据局,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省政法委,山东省大数据中心,济宁市大数据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伟,刘建涛,张东,王雅坤,林林,刘彭彭,厉文,张淼,赵春霖,张媛,史丛丛,王溪,李杨,逄锦山。

DB37/T XXXXX—2020

III 引

言 DB37/T XXXX《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旨在规范政务信息资源人口数据集相关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

——第1部分:出生登记信息。

——第2部分:户籍人口信息。

——第3部分:流动人口信息。

——第4部分:婚姻登记信息。

——第5部分:养老保险信息。

——第6部分:医疗保险信息。

——第7部分:失业保险信息。

——第8部分:工伤保险信息。

——第9部分:生育保险信息。

——第10部分:死亡信息。

——第11部分:……

DB37/T XXXXX—2020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集 人口 第 2 部分:户籍人口信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的数据项名称、数据项定义、数据类型及格式、数据元标识符、值域代码标识符、数据来源及备注等。

本文件适用于户籍人口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及交换共享。

注:本文件规定的户籍人口信息主要依据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准迁证、迁移证等信息。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261.1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个人性别代码 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 3304

中国各民族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T 4658

学历代码 GB/T 4761

家庭关系代码 GB/T 6565

职业分类与代码 GB/T 19488.1

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GB/T 19488.2

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目录 GA 214.12

常住人口管理信息规范 第12部分:宗教信仰代码 GA/T 543.1

公安数据元(1)GA/T 543.6

公安数据元(6)GA/T 1221

户籍管理信息数据项 GA/T 2000.22

公安信息代码 第22部分:人口迁移(流动)原因代码 GA/T 2000.36

公安信息代码 第36部分:兵役状况代码 GA/T 2000.37

公安信息代码 第37部分:血型代码 DB37/T 3448.3

政务服务平台 第3部分:基础代码集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 第1部分:人口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 第2部分:法人单位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1部分:人口 DB37/T XXXXX—2020

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488.1和DB37/T XXXXX—2020(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37/T XXXXX—20204 总则 数据集属性符合DB37/T XXXXX—2020(政务信息资源 数据标准 基本要求)第7章要求。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 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见表1。

表1 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姓名 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由特定机构颁发的可以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类型的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身份证件上记载的、可唯一标识个人身份的号码。

an..18 DE00101004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身 份 证 件 号码” 4 曾用名 曾经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5 性别代码 人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1.1 中“性别代码” 6 民族代码 个人所属的,经国家认可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族名称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公安部门等

GB/T 3304 中“民族数字代码” 7 出生日期 出生证签署的,并在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出生日期” 8 照片 身份证件上的照片。照片的大小、格式等应根据具体应用来确定,建议照片的数据格式为JPG。

二进制 DE0010102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照片” 9 户号 户的管理编号,长度不满 9 位的应前置补“0”。

n9 DE00103001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户号”

DB37/T XXXXX—2020表1 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0 与户主关系代码 户成员与户主的关系代码。

n..2 DE00103003 CS00103001 公安部门等

GB/T 4761 中“家庭关系代码”文化程度代码 个人在教育机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并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代码。

n2 DE00101012 CS00101005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学历名称代码” 12 兵役状况代码 个人服兵役情况的代码。

n1 DE00101020 CS00101009 公安部门等

GA/T 2000.36中“兵役状况代码” 13 宗教信仰代码 个人宗教信仰的代码。

n2 DE00101022 CS00101010 公安部门等

GA 214.12 中“宗教信仰代码” 14 身高 个人的身高。

n..3 DE00101025

公安部门等

GA/T 543.1 中“身高”,计量单位为厘米 15 血型代码 个人的血型代码。

n1 DE00101018 CS00101008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血型代码” 16 职业代码 个人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的类别代码。

n5 DE00101014 CS0010100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职业代码” 17 服务处所 个人服务的场所、单位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机构名称” 18 出生地国家和地区代码 个人出生地国家和地区代码。

n3 DE00101030 CS00101011 公安部门等

GB/T 2659 中“国家和地区代码” 19 出生地省市县(区)代码 个人出生地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20 出生地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的出生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21 籍贯国家和地区代码 个人祖居地或原籍地国家或地区代码。

n3 DE00101030 CS00101011 公安部门等

GB/T 2659 中“国家和地区代码”

DB37/T XXXXX—2020表2 户籍人口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22 籍贯省市县(区)代码 个人祖居地或原籍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23 籍贯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的祖居地或原籍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24 户籍地址编码 用于唯一标识户籍地址元素的字符串。符合 GUID(全球统一标识符)规则,由数字(0-9)、大写字母(A-F)和连接符(-)组成的具有唯一性的字符串。

an36 DE00103004

公安部门等

GA/T 1221 中“户籍地址编码” 25 住址 个人的居住地点或机构所在地的名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26 签发机关 身份证件、凭证签发机关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机构名称” 27 签发机关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签发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公安部门等

应满足 GB 32100中的编码要求 28 户籍登记日期 户籍登记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29 有效期起始日期 身份证件、凭证有效期的起始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有效期截止日期 身份证件、凭证有效期的截止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日期”

DB37/T XXXXX—20206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见表2。

表2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姓名 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由特定机构颁发的,可以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类型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身份证件上记载的、可唯一标识个人身份的号码。

an..18 DE00101004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身 份 证 件 号码” 4 曾用名 曾经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姓名” 5 性别代码 人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性别代码” 6 民族代码 个人所属的,经国家认可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族的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 民 族 数 字 代码” 7 出生日期 出生证签署的,并在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出生日期” 8 出生地国家和地区代码 个人出生地国家和地区代码。

n3 DE00101030 CS00101011 公安部门等

GB/T 2659 中“国家和地区代码” 9 出生地省市县(区)代码 个人出生地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省市县代码” 10 出生地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的出生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 中“详细地址” 11 户号 户的管理编号,长度不满 9位的应前置补“0”。

n9 DE00103001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户号” 12 与户主关系代码 户成员与户主的关系代码。

n..2 DE00103003 CS00103001 公安部门等

GB/T 4761 中“家庭关系代码”

DB37/T XXXXX—2020表2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3 文化程度代码 个人在教育机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并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证书的代码。

n2 DE00101012 CS00101005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学历名称代码” 14 兵役状况代码 个人服兵役情况的代码。

n1 DE00101020 CS00101009 公安部门等

GA/T 2000.36中“兵役状况代码” 15 宗教信仰代码 个人宗教信仰的代码。

n2 DE00101022 CS00101010 公安部门等

GA 214.12 中“宗教信仰代码” 16 身高 个人的身高。

n..3 DE00101025

公安部门等

GA/T 543.1 中“身高”,计量单位为厘米 17 血型代码 人的血型代码。

n1 DE00101018 CS00101008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血型代码” 18 工作单位名称 个人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机构名称” 19 工作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工作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公安部门等

应 满 足 GB 32100 中的编码要求 20 职业代码 个人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的类别代码。

n5 DE00101014 CS0010100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 “ 职 业 代码”。籍贯国家和地区代码 个人祖居地或原籍地国家或地区代码。

n3 DE00101030 CS00101011 公安部门等

GB/T 2659 中“国家和地区代码” 22 籍贯省市县(区)代码 个人祖居地或原籍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23 籍贯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的祖居地或原籍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24 户籍地址编码 用于唯一标识户籍地址元素的字符串。符合 GUID(全球统一标识符)规则,由数字(0-9)、大写字母(A-F)和连接符(-)组成的具有唯一性的字符串。

an36 DE00103004

公安部门等

GA/T 1221 中“户籍地址编码”

DB37/T XXXXX—2020表2 户籍迁入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25 户籍地址省市县(区)代码 户籍地址县级及县级以上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26 户籍地址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户籍地址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27 迁出地省市县(区)代码 迁出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28 迁出地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迁出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29 迁移(流动)原因代码 个人迁移流动的原因代码。

an3 DE00103006 CS00103002 公安部门等

GA/T 2000.22中“人口迁移(流动)原因代码” 30 准迁证编号 准迁证的编号,1-2 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通用简称,第 3-10 位为 8 位阿拉伯数码组成。

an10 DE00103007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 准 迁 证 编号” 31 迁移证编号 迁移证的编号,1-2 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通用简称,第 3-10 位为阿拉伯数字组成。

an10 DE00103008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 迁 移 证 编号” 32 迁入日期 户籍迁入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日期” 33 办理单位名称 户籍迁入办理单位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机构名称” 34 办理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办理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公安部门等

应 满 足 GB 32100 中的编码要求

DB37/T XXXXX—20207 户籍迁出信息数据集 户籍迁出信息数据集见表3。

表3 户籍迁出信息数据集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 姓名 在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姓氏名称。

a..50 DE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姓名” 2 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由特定机构颁发的,可以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类型代码。

n2 DE00101003 CS00101001 公安部门等

DB37/T 3448.3中“身份证件类型代码” 3 身份证件号码 身份证件上记载的、可唯一标识个人身份的号码。

an..18 DE00101004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身份证件号码” 4 性别代码 人的性别代码。

n1 DE00101006 CS001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性别代码” 5 民族代码 个人所属的,经国家认可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族的代码。

n2 DE00101008 CS00101003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民族数字代码” 6 出生日期 出生证签署的,并在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23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出生日期” 7 迁入地省市县(区)代码 迁入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代码。

n6 DE00101032 CS00101012 公安部门等

GB/T 2260 中“ 省 市 县 代码” 8 迁入地区划内详细地址 个人在区、县级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内迁入地的完整描述。

an..100 DE00101036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详细地址” 9 迁移(流动)原因代码 个人迁移流动的原因代码。

an3 DE00103006 CS00103002 公安部门等

GA/T 2000.22中“人口迁移(流动)原因代码” 10 准迁证编号 准迁证的编号,1-2 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通用简称,第 3-10 位为 8 位阿拉伯数码组成。

an10 DE00103007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 准 迁 证 编号” 11 迁移证编号 迁移证的编号,1-2 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通用简称,第 3-10 位为阿拉伯数字组成。

an10 DE00103008

公安部门等

GA/T 543.6 中“ 迁 移 证 编号”

DB37/T XXXXX—2020表3 户籍迁出信息数据集(续)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项定义 数据类型及格式 数据元标识符 值域代码标识符 数据来源 备注 12 迁出日期 户籍迁出的日期。

YYYYMMDD或YYYY-MM-DD DE00101037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日期” 13 办理单位名称 户籍迁出办理单位的名称。

an..100 DE00201002

公安部门等

GB/T 19488.2中“机构名称” 14 办理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办理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an18 DE00201001

公安部门等

应 满 足 GB 32100 中的编码要求

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管理 篇七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国信办函〔2007〕22号”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并对杭州开展此项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杭州市接到试点任务后,从领导机构、组织体系、协调机制到标准规范、制度规定,从主体工程、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到两个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近2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工信部、原国信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市信息办的组织推进下,通过市级各共建部门和下城、萧山两区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协同服务、节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科学规划,规范运作,以公共服务需求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以电子政务典型应用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市公安局、房管局、建委、规划局、国税局、工商局、统计局等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以业务流为主线,有效整合部门内部的业务和数据,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一批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并在全国推广。同时,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数字城管、96345统一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方面的应用需急剧增加,传统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建设模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另外,传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式也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为突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建设和应用瓶颈,为此,2007年2月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上报《关于将杭州市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请示》(杭政函〔2007〕33号),2月14日,原国信办即做出《关于同意杭州市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的函》(国信办综函〔2007〕22号)。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二、创新目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信息办作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指导协调全市的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负责起草政务信息共享的规划、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并根据信息共享若干意见的规定,制定相关配套细则;统筹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草并向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受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申请;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审查;组织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实施工作;分解落实相关工作,提出考核要求,会同市考评办调整相关考评目标;向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政务信息共享工作总结和有关情况。由市信息办、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组成共享信息审核机关,对全市统一提出或各机关分别提出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查,对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查。

为规范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经深入调研,反复征求各部门和区县(市)意见,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08〕195号),明确了政务信息共享的范围和重点、目标和任务、职责分工和审核发布制度。并将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工作目标考核、行政问责等方面的协同,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并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切实有效、持续稳步地推进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技术管理要求(草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施细则(草案)》。

(二)以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为核心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完成了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各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实现多形态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支持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交换要求。目前,已有28个单位(部门)按照标准接入目录与交换体系,形成共享数据资源目录233条,计906项数据指标,约1亿条数据记录,平均每天交换数据流量约100万条。

依照国家标准,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重点组织各部门需求迫切、共享要求高的格式化的数据,构建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通过对各部门前置服务器数据资源的编目,形成了基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以格式化数据为主的共享信息目录;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形成了文件、影像等以非格式化数据为主的信息公开目录;上城区通过一站式审批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沉淀和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建立了上城区政务信息目录;萧山区则通过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建设并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相结合建立了萧山区政务信息目录。通过杭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市、区(上城区、萧山区)互访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同时,还开展了服务资源编目尝试,通过服务资源调用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实施非格式化资源组织。目前,市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中心”作为一个服务资源已整体编目上线运行。市工商局的“个体工商户”信息查询服务,作为一个请求响应式服务内容,可以为多个部门同时服务。

(三)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参照、设计、整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项目主体工程的过程中,拟订了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编制指南(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试行)》等。

(四)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成效显著

依托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已经实现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7项业务协同应用,正在实施流动人口数据库系统、96345语音服务数据库系统、市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低保户认定应用系统、联合征信系统、“行政联合审批”系统、“金宏工程”数据库系统等8项业务协同应用;“权力阳光运行”电子监察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系统等2项协同应用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一期重点选择推进了三项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政、工商、民政、地税、残联等11个单位(部门)共建的“杭州市就业再就业信息协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全市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之上的多部门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及业务协同,简化了失业人员的申报手续,减少了业务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的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再就业管理,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就业援助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了就业援助政策被多次和多重享受的情况,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防止国家税收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自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系统实施以来,平均每月保险金比对人次11000人次,自2008年3月以来至11月为止比中574人,确认比中的人为289人,即通过协查比对而停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估计289人,累计防止失业保险基金流失250多万余元。

房地产综合治税项目依托全市统一的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实现了市建委、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工商局和地税局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数据源头着手,提取对房地产企业税收宏观预测和具体分析有重要意义的土地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通过“房地产税源监控”软件的开发,建立起了杭州市房地产行业税源专项分析、预测的税源管理新机制。还基于目录交换体系,加强了与工商部门房地产企业股权变动信息交换,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监控,与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租房信息数据交换,实现对个人房屋出租的源头管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为地税部门征收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提供信息。由于采集了第一手准确第三方基础数据,使税源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和计算,大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水平。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系统运行以来,对企业监控准确度达到90%以上,提高10%左右,监控准确度、及时性有效提高,使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增加,前三个月通过系统提示,每月催缴税款超1亿。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利用杭州市政务信息目录与交换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域,实现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食药局、卫生局、农业局、公安局、粮食局、贸易局、环保局和食品工业协会等单位(部门)的数据实时交换,通过系统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已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试点企业产生经营档案采集系统、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评估系统、建立了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完成299家食品企业、52家保健食品企业和10家化妆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的建设,对479家试点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其中,共采集到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档案信息24700多条,监管信息1800多条,共交换企业信息147500条、其中食品企业信息24845条,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合计发布8500多份稿件,网站访问人次突破了346万人次。杭州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网上互动交流,增强了企业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以四大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组织有序推进

按照“统一建模、分步建库,应用积累、滚动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加快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互联、就业再就业等项目为基础,已初步建成杭州市人口和法人单位数据库, 其中,法人库涉及单位7个,在库基本指标项10个,扩展指标项175个,在库记录条数1700万条;人口库涉及单位9个,在库基本指标项6个,扩展指标项223个,在库记录条数7700万条。市规划局、国安局、民政局牵头建设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覆盖杭州市六城区范围700多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地形数据、1245平方公里的1:5000基础地形数据、1100平方公里的1:5000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覆盖杭州市八城区范围3300平方公里的1:2000基础地形数据,3300平方公里的1:2000航空影像数据,八城区及五县市16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基础框架数据;覆盖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含滨江区、下沙)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成区范围的地名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驻地,道路、街、巷名称及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建筑物及企事业单位名称,小区名称及楼栋号等各种富有地名含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实现了37个部门的共享(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市统计局牵头建设的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经济部分、就业生活、城市建设三大类,十五小类,1287项指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能够将全市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等信息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还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应用。

(六)区县工作富有特色

1、上城区试点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上城区政府门户网站群上线运行,基本建成了城区综合数据库,公众参与网上信访有序运行。在线互动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审批事项逐月增加。纳入“一站式”平台的81个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中,51项为全程网上流转(其中,29项已实现互联网上预受理),29项实现受理、办结两头管理。经3个月试运行,网上办件数量逐月上升,到9月底累计办件4400多件,网上审批项目实现办结平均时间已由6月份的1.4天缩短为0.9天。同时,可实时查询网上办理情况。

2、萧山区试点

主要是建立“二库三应用”:两个库为萧山区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三个应用为居民基本保障协同系统、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基层信息化系统。以相对集中的库与分布式管理的应用业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萧山区政府行政和服务的双重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公安户籍数据和统计部门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结合劳动、民政、公积金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能基本满足与人口相关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共涉及44类、348项数据指标。以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立了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为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产业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共涉及46类、267项数据指标。三项应用系统均已上线运行。

三、目标创新程度和主要难度

(一)主要创新点

1、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是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申请,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的国家级、第一个试点项目;

2、探索和实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

3、建立多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体系,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

4、实现横向部门间的按需信息交换,体现“跨部门、松耦合、开放式”的应用要求;

5、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共享数据信息的增值、增效;

6、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二)主要困难

1、管理层面。政策环境尚不健全,标准规范相对滞后;部门管理相对独立和利益关切点不同使共建共享内生动力不足,敏感性集权、迟钝性散权现象难以杜绝。

2、应用层面。软硬件设施不平衡,系统体系架构不尽合理,扩充(扩展)不便;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撑不尽协调,业务流程有待优(简)化整合;系统运行环境异构,互联互通困难。

3、数据层面。数据量大面广,增长速度快,格式、类型多样化,采集缺乏标准,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命名、含义、分类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

试点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商,规划引导、资金保障,制度规范、标准约束,利用前置服务器、共享信息库这样的技术架构,突破了一些瓶颈,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从推广角度来看,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杭州市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与推进跨部门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建设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紧密结合百姓民生、社会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推进了多项协同应用;结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梳理了相应的应用领域及有关的数据指标,设计了详细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对照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有关标准和工作指南,在积极探索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效益

1、试点项目转变了原先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经初步测算,节约前置交换节点建设23个,交换中心建设3个,大约节约建设资金700万元。

2、通过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与协查系统的成功实施,2008年3至11月,累计防止失业保险资金流失250多万元;

3、通过房地产综合治水项目的实施,每月催交税款达1个亿以上;

(二)主要社会(综合)效益

1、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基础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目录与交换体系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一方面,改变了以往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了部门间信息交换 “一点接入、普遍联通”和“一套设施、普遍适用”的互联互通模式,有效避免了数据交换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了部门端业务系统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归集、管理和发布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了“发现、定位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根本性问题,为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和使用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源使用价值创造了支撑条件。

2、规范了共享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共享和使用程序,提高了数据质量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制订,以及对指标体系的梳理,规范了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使用程序,为解决共享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定义、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解决“资源组织,安全使用,有效使用”等问题,加强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协同应用的不断扩大,共享数据在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被审核、被比对的几率,提高了共享数据的准确性。

3、开创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通过试点,为推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由分散、独立建设向联合共建、整合利用转变;为信息系统运行由垂直、孤立运行向横向联动、互联互通转变;为信息资源利用由偏向自我服务、独占使用向注重网上互动、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立了示范,为最终构建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杭州市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4、支撑了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监管水平的提高

通过人口和法人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把政府各部门为经济社会活动两大主体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然人和法人生命周期内接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活动信息,初步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政府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信息保证。通过拓展信息共享及交换渠道和应用模式,为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协同创造了条件。通过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的推进,优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办事程序,加强了部门间的业务督查,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利用业务协同的信息流转,方便了行政对象,改善了公共服务。

5、培养了一支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强的队伍

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项目涉及众多业务部门、人员,协调和配套的难度相当高,对数据的边界界定、流程的规范在细节方面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会导致工程停止不前,或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支撑业务优化的目的。难能可贵的是,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完善提高的过程中,这个项目的各部门参与人员,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全局意识,善于从系统着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善于协商,尊重规则,主动开放,利益共享;解决问题时,善于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整合资源、减少内耗;平时的工作中,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夯实基础、务求实效;面对成绩时,不争功、不邀宠,不排斥他人、不搞行业壁垒,更不做贪人之功之事。我们认为,一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工程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的培养,以及部门间协商联盟体制的形成是这次试点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

五、几点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信办批复一下达,时任杭州市市长孙忠焕即于2月17日专门批示,指出要按照国信办试点城市的要求做好实施方案,以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时任常务副市长孙景淼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杭州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信息办关于制定《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方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蔡奇市长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会议原则通过《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市信息办根据会议要求加以修改完善。明确由常务副市长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要求抓好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工作,必要时可以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集中配置与管理,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政务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积极建设政府第二空间,方便办事,提高效率。

分管信息化的前后两任常务副市长对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都十分重视,批示对前期工作进行肯定,赞同后期工作设想,并指示“望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在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上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领导,是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市政府分管秘书长更是亲力亲为,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市信息办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推进试点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协商、统一认识

为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了有33个部门和两个试点区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联席会,研究协商试点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市信息办、市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等部门组成的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负责对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结合试点推进,及时召开有共建部门、两个试点区、开发商参加的协商会,分析问题,协商技术实现方案,沟通业务流程;组织到业务协同试点部门、上城区、萧山区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多次组织研讨会,从基础网络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到用户服务层,对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实现进行探讨。通过业务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组织外出考察、应用研讨、试点工作方案讨论、共享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形成市级各部门以及区县政府的一致共识。部门和区县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首批试点项目的成效也很明显。

(三)注重标准,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在试点工作中,十分注重对国家标准的消化吸收,专门邀请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马殿富教授来杭开展专题培训,将两个国标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接口规范完整、透彻地体现在杭州市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按照两个国标的技术管理要求来规划、定义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实现四级目录资源的互联互访。

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在基础环境方面,租赁电信级标准机房,保障基础环境安全,由市委市政府信息处理中心负责网络平台安全;从管理制度上规范运维管理,规范资源组织、提供和使用分级权限管理;从技术手段上,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测评、集中容灾备份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采取访问管理、日志记录、安全审计和边界防护、入侵监测、病毒防范等特别安全措施,构筑了全方位的安全防线。

(四)系统设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试点工作任务包括标准规范、目录体系、交换体系、数据库、协同应用、管理制度建设等6大部分,是国家两个体系标准在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及业务协同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为处理好技术与管理、利用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在项目总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应用接入的“跨平台、开放式、松耦合”要求,从网络、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保证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兼容性、扩展性和安全性;为保护和利用已有投资,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应用系统的衔接;坚持技术方案与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同步研究制订,努力做到技术、管理及标准规范的三者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格式化数据和非格式化数据的分级、分层、分对象服务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同时,强化共享信息库、基础数据库、专题应用库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整体设计。

上一篇:工程预算送审需提供材料下一篇:《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第三章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