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件

2024-10-25

高中必修课件(共8篇)

1.高中必修课件 篇一

蜀道难_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高中必修课件 篇二

按照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构成, 选择理科的学生一般均在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2的学习后, 进入选修模块物理3系列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均在高一下学期期中后不长时间即完成了物理1、2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到对高一学生来说, 物理必修1、2, 与选修3-1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台阶”, 认清“台阶”的成因, 做好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衔接, 帮助学生跨过这一“台阶”, 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必修与选修之间台阶的具体表现

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台阶”的形成, 是由新课程所设置的必修和选修框架决定的。

1.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台阶

必修1、2中, 只讲了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的主干知识, 为了适应必修课时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者, 把动量、机械振动、机械波等内容放到了选修课中, 这样学完必修1、2后, 学生缺少用力的观点和能量观点分析物理问题的历练, 还未形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力学基础知识是单薄的, 而选修3-1的第一章对电场的分析, 正是基于力的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应用, 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生涩!

2. 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台阶

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 物理学家们对物理现象的探索和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的过程, 理论的成熟是先力学、后热学, 再电磁学发展而来的。在必修1、2的学习中, 学生研究的是宏观世界中机械运动现象, 与

筅江苏建湖高级中学

许可

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近, 而在选修3-1第一章电场学习中, 一开始就涉及到导体的微观结构, 正离子热振动、自由电子杂乱无章热运动, 这对学生来说“太突兀”很难想像, 学生极不适应, 究其原因, “分子运动理论”等热学知识被安排在选修3-3中, 学生还未学, 缺少了由实验和分析从宏观世界进入宏观世界这一环节。

3. 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台阶

在必修1、2中, 学生遇到的力只是常见的具体的重力、弹力、摩擦力, 均能用感官直接感受。即使万有引力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对其讨论仅停留在“超距作用”层面, 未深究其本质。而在选修3-1第一章中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讨论进入“近距作用”层面, 场的概念及其特性描述比较抽象, 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 加上电场是分布在空间中的, 所以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

4. 进度和程度之间的台阶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进度, 必修1、2应在高一年级一学年教完, 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只用一学期半就完成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速度与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和人的心智成熟度相关, 对高一学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能力, 决定了对高一必修1、2中物理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赶不上这样的课程进度, 在3-1第一章电场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对电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未认清, 就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的状况, 学生缺少了回味、思考、感悟的时间, 导致力学知识不会用, 力学和电学概念混淆不清的情况。

因此, 在完成必修1、2学习后, 怎样使学生适应选修3-1内容的学习, 是进行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一“台阶”处衔接教学工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选修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应如何搞好衔接工作

1. 耐心算, 展现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正像3-1教材编者所认为的那样, “学生以前学习物理、化学知识时, 已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对原子结构也有了解”。因此教科书直接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阐述物体带电以及物体电中性的本质, 用物质微观结构理论去解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教学现实告诉我们, 尽管这两个演示实验现象很明显, 但学生对这样的解释还是显得很困惑, 有强迫记忆的现象发生, 究其原因, 学生缺少了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体验和探究,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过:“如果在某次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将被毁灭, 只有一句话能够传给下一代人, 那么怎样的说法能够以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那就是原子假说, 即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1]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个个知道, 但这句话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 能理解其内涵, 能用它来理解宏观现象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给学生补上这一课, 要花时间介绍分子和原子大小的测定方法。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怎样得出的?并且让学生耐心地计算, 一立方厘米铁块中有多少个铁原子?估算有多少个自由电子?然后, 让学生猜想演示实验中枕形铜导体中自由电子和铜离子是如何构成一个不带电光滑无缝的铜导体的, 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是怎样形成的?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耐心导, 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2]。选修3-1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 教科书致力于从物质结构出发揭示物体带电的本质和从场的角度研究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人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倒背如流, 但就是答不出什么叫电现象?为什么说电子是带负电的?什么是电场?这些基本问题, 归根结底在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 学生对电现象感到陌生, 为此选修3-1在第一章导语中讲了电现象的研究简史,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这段内容的教学, 耐心引导学生循着人类对电现象研究的历史过程, 了解我国古代和与古希腊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出, 比较零散, 而且在一千多年时间内很少进展;了解吉尔伯特是如何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区别开的;了解在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 许多人出于好奇心购买摩擦起电机作实验来娱乐;了解18世纪杜菲是如何发现电有两种的等, 从而使接下来对电的本质的研究, 建筑在坚实的现象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兴趣。

3. 耐心比, 落实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学生通过必修1、2的学习, 对力的概念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大多学生往往对力的运算比较关注。对力的物质性认识并不深刻。因此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没有强烈的疑问, “超距作用”观点根深蒂固, 这也是电场概念及其特性的描述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原因,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 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 因此教学中要耐心运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库仑定律时, 将它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介绍电场性质时, 可把电场与“风”比, 树头动有风, 电荷受力有电场;介绍电场强度定义时让学生类比求出重力场强度表达式;介绍电势能时与重力势能、引力势能类比;介绍电势概念时把等势面与等高线类比。通过耐心比, 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有利于学生用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使思维水平跃上新台阶。

4. 耐心做, 追求“进度”与“程度”的协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电场这章的演示实验众多, 而且静电实验的效果受环境影响大, 耐心做好多个演示实验, 对学生正确理解基本现象和形成基本电学概念,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状况, 还应补充“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中和”等演示实验;坚决克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在耐心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 还要耐心分析实验现象中蕴涵的物理思想, 如:关于电容器教学, 如果教者只是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样, 直接告诉学生“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就构成了电容器”, 显然不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容纳电荷为何要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呢?如果启发学生分析静电感应演示实验, 启发提问:把不带电的导体B按近带电导体A, 在B两端出现感应电荷±Q, 如将B接地, 会产生什么现象?如果断开B的接地线, 将A接地会产生什么现象?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发现:只要保持A、B不导通, 即绝缘, 无论将谁接地, 其上的电荷均能保持住!可见, 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是能够容纳等量异种电荷的, 所以叫电容器, 此时学生一定会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及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的问题兴趣盎然, 对电容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自如。

参考文献

[1]费曼讲物理 (入门)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篇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4.高中必修课件 篇四

为什么说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能否认识和利用规律?

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为什么说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为什么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规律的含义来说明;

第二、可分别举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说明。

自然规律

引力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引力规律的客观存在:物体总是向地球引力的方向运动;人走路不稳也总摔向地面而决不会飞向空中。这说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规律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条件是什么?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通知过人们的活动实现的。但价值规律仍然是客观地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维规律

播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试一试:结合“自相矛盾”的故事中,谈谈思维规律也是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们思考问题时不遵循思维规律,在表达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思维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结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这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的第一个表现。

(2)规律性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教师提问:你认为规律能被消灭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要有运动着的物质,有规律产生的条件存在,就有规律存在,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当然人们可以必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如引水上山,发射卫星等,使其为人类服务,但决不可能改变规律本身。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提问:为什么说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教师总结:当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没有违背规律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人们一量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因此,规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2、人们能否认识和利用规律?

提示:从规律与人两个方面去说明。

首先,规律总是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其次,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抽象思维,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和认识规律。

提问:认识规律是为了利用规律,但人类利用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活动。

第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们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之后,就可以兴修水利、建造水渠、引水上山,治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谋福利;人类认识了万有引力规律后,根据这一规律,发射卫星、实施各种太空计划,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拓展。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决定我们改造世界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只有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提问: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引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的地位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提问:第一、什么是解放思想?

第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一方面,从实事求是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从解放思想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关系。

总结:一方面,实事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规律是隐藏在复杂现象的背后的东西,事物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不断解放思想,使我们的主观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就是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我们不是从实际出发去解放思想,而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也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综上所述: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利用规律,就必须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本章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与规律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现将本章内容总结如下: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二)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

(三)按客观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四)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5.高中必修课件 篇五

诀别-童安格-真爱是谁(点击听歌)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口白)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当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欲搁笔„„3 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学习探究:大多数革命烈士的遗书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 而此信却显得委婉曲折, 甚至还有些”闲情逸致”, 融儿女私情于浩然正气之中.(既以情动人, 又以理服人)如果你跟林觉民生在同样的时代会怎么抉择?现在又会怎样做?* 作者简介: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广州起义中,加入敢死队领先袭击总督衙门,中弹被捕。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五岁。《与妻书》是他在起义前三天在一块白方巾上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的一封诀别信 竟:完毕是:对第:但瓜:象瓜一样分名作状善:使„独善形作使动①:尊敬形作动;②、③:老人形作名 重要字词句:(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虽不谓吾言为是(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5)汝泣告我(6)瓜分之日可以死(7)卒不忍独善其身(8)汝幸而偶我(9)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为乐形作意动偶:嫁。形作动

6.高中必修课件 篇六

(二)话题二 诗自肺腑

流浪的李白

时间在流淌,一个灵魂却在红尘掩埋的岁月里执着地流浪;一个王朝的背景已经模糊,一位诗人却在亘古的时空中自由地吟唱。

他是李白,那个二十五岁起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诗仙”李白。古往今来,无数王侯将相在繁华落尽的嗟叹里消散于滚滚红尘,而当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李太白却用他的诗篇独步千年沧桑,在每一个了解他的人的心灵深处驻足。于是,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永恒。

那是天赋异禀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唯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天地造化才会滋养出如此旷世绝尘的才俊;那是英气逼人、豪气冲天的李白:“十五好剑术”,自命“游侠”,仗剑行吟,千金散尽,长歌出关,唯有英雄辈出的年代才会造就如此的侠肝义胆;那是超然物外、潜心求道的李白:隐居山林,酣饮纵酒,玩物驯鸟,采药炼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唯有巴蜀的日月灵气才会孕育出如此凌绝红尘的道骨仙风„„

于是,面对“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怀揣报国福民的企望,一个天才的诗人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开启了他一生坎坷与抗争相伴、荣耀与屈辱并存的命运之门。

“醉草吓蛮书”,一纸雄文安天下,我们看到了那个大国重臣、傲视天下、志得意满的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们看到了那个醉眼看花、不愿摧眉折腰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我们也看到了怀才不遇、心灵落寞、报国无门的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更看到了仕途艰难、历尽磨难、心灰意冷的李白„„

终于,一腔愤懑化成一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巍峨的朝堂门外,如血的残阳里,这一声沉闷的呐喊,是无奈,是失望,是觉醒,是灵魂流浪的宣言。

于是,大唐的青山绿水间,酒旗飘扬处,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放浪形骸,沽酒买醉,乘醉行吟,斗酒诗百篇的狂客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流浪的灵魂,一生以酒相伴;酒入愁肠,奔涌而出的,是千古不朽的诗篇。

那年月圆,采石矶上,诗仙酣饮最后一壶浊酒,凝眸脚下江水如镜,那里有月华净土,仙家瑶台,于是飘逸的身影纵身一跳,从此红尘的流浪化作破碎的月影,浩淼的长江,化作 1 流淌千古的诗魂。

盛唐,繁华与落寞依然在同一片雄浑的天空下徜徉。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一年年的寂寞芳草,唯有歌伎的楼船上翻唱着诗仙流浪的心曲;桃花潭水,落红满溪,春去秋来的季节轮回,王朝的繁华在斑驳风雨中褪落着残红,唯有诗仙流浪的背影凋落成红尘里一声长长的叹息。

点评:读罢本文,有两点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恰与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的李白相匹;这同时又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正配天赋异禀的“诗仙”李白。

流浪意识是使李白诗歌呈现出思想感情起伏跌宕、瞬息万变之独特风格的根本原因。它既贯穿于李白一生的深层人生体验之中,同时它又像一根红线,将诗人孤独漂泊的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求仙访道的超脱、思归不得的悲愁连结为一个整体。流浪的李白,流浪的灵魂„„

本文的语言整齐优美,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赋予文章雄浑的气势;旁征博引,赋予文章深厚的文学底蕴。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情的沙鸥——杜甫

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向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然而生活呢?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依靠呢?辗转于战乱之中,携着面色枯黄的妻儿,风 吹着,雨打着,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有可以依靠的朋友吗?还有人爱惜你的才华吗?放下尊严,放下文人特有的高傲,可是结果呢?希望常常存在,失望也时时伴随。自己的茅屋在秋风中被毁,沾湿的长夜你想到的是天下的寒士;自己已经够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不能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自我的艰辛生活你还可以忍受,可是那青海垅头累累的白骨,那边庭流成海水的鲜血呢!百姓生离死别的伤痛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啊!你的心在流血,你要为这非人间的世界流尽自己最后的一滴血!

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唐朝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长江永不停息地涌动的水面上。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枯瘦的身影:破旧的衣衫,憔悴的容颜,忧伤的眼神,旷世的孤独。即使你为这个世界呕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你也不会像屈原那样纵身江中以求得永世的解脱,也不会像庄子一样化成梦中飞舞的蝴蝶翩然而去。你的生命所维系的是你热爱的破碎的山河以及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千古的浪花淘不尽的是定格在历史的船头的永远的圣人——杜甫!

点评:本文采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少年漫游、中年失意、老年颠沛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作者把杜甫少年时的理想和中年后的遭遇、满腹的才气和可怜的命运、崇高的理想与无奈的现实、朝廷的昏庸与百姓的苦难相比较,让我们发现,是苦难成就了杜甫,也是赤诚成就了杜甫。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回归洛阳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点。

看到白居易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时的意气风发?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 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起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朝堂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居易还是没有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暗杀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天牢。白居易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了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许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以《琵琶行》而名闻天下,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他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中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在龙门的18年的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更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2011年5月27日《光明日报》)点评:唐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在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令人读罢文章哀而不伤。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纤纤古道之上的情景,充分想象,生动写来,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深唯有李商隐

佚 名

最初喜欢上李商隐,是因为那一首晦涩难懂的《锦瑟》,那一首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吟诵的《锦瑟》,当时最爱的是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千年前的哀怨透纸而出,究竟有多少感慨才能写出这一首《锦瑟》呢?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那个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寄托对妻子思念的李商隐;那个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高八斗的李商隐;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惆怅失落的李商隐;那个拥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清词丽句的李商隐;那个我们最爱的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小李——李商隐。

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深情二字,是义山诗的特点。刘熙载言义山的诗“深情绵邈”,张采田则云其诗“哀感沉绵”。这其实是因为义山的一生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心,发为诗句。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夹在牛、李两党的争斗中,怀才不遇,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唐代一位诗人在其诗《哭李商隐》中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不禁替这个自小崭露头角的义山可惜,他属于那种大器早成的人,凭他的悟性,从娶了恩人敌党的女儿时,就应该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可是悟到了又如何?他又能如何呢?他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吧!所以只能眼睁睁地卷入两党的争斗中,聪慧的人注定是悲哀的,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中,因为他比别人更清醒地看清了局势,预见了未来。

古语有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是,义山终究是义山,七分深情,三分忧郁,成就了这个我们所爱的李商隐。固执地认为义山的忧郁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所以时常在想,如果他如陶潜般淡定恬静、安贫乐道,或如李白般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他会不会活得开心一些?但是他若真如他们这般,就不是我们所爱的李商隐了。

李商隐年少时的才华为令狐楚所赏识,于是令狐楚提拔了他,他的仕途一度很顺畅。令狐楚死后,他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后来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从此,陷入了牛、李两党的争斗中,他本无意介入,却无奈造化弄人,背上了“忘恩”“背义”的骂名,这对他那样清高 孤傲的人来说,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而妻子的离世则是他心口上一道永远的伤疤。他不像太白般“花间一壶酒”可以邀得“花月徘徊影凌乱”,所以,他的不甘、愤恨、无奈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字字珠玑,行行血泪,伤怀而不泣,欲哭而无泪。

另外,一直很奇怪当时才高八斗的义山被许多人爱慕着,却为何在妻子离世后一直没有再娶。原来深情的人也最为痴情啊!

858年,46岁的李商隐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并怨恨的世界。一直认为像义山那样的人是注定不会长寿的,因为他太深情,太执着,太聪慧,太早洞察世情,所以,他命中注定了会早逝,逃也逃不掉。他那样的人,只适合活在后人仰望的高度中。

浮生若梦,透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那个落寞的李商隐身着一件青衫端坐于窗前,在明月清辉的映射下轻吟:“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都将如镜花水月般,映入历史的回音中。写到这里,我才霎时明白,“一弦一柱思华年”寄托了他多少的辛酸往事,不要责备义山“一生襟抱未曾开”,因为,在那个沉郁的年代,独爱这样的李商隐。

点评:本文是一篇咏赞李商隐的抒情散文,文章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入手,引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和独具魅力的诗歌成就,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李商隐诗歌的赞美和对诗人遭遇的同情。文章围绕“深情”二字,大量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和古今关于李商隐诗歌成就与特点的诗评,使文章典雅中寓灵动,评述中抒真情。有效地避免了史实给人的干瘪瘦硬之感,首尾相扣的结构是文章突出的特点。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案例的评析 篇七

一、必修2案例的分类

1. 几种主要分类述评

依照不同的角度, 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见表1-1) 。

2. 必修2的案例分类

根据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 必修2的案例可分为以下类型 (见表1-2) , 本文是以这一分类进行研究。

二、必修2案例的评析

1. 引述说明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在必修2中这一类案例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 通过案例内容的描述, 以具体事件引述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说明地理原理或规律产生的过程、原因或用以解释说明某些地理概念等。这一类的案例内容有[2]: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说明了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种族聚居区;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两个案例则分别介绍了交通布局的变化引起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和商业中心位置的不同;玛雅文明的消失说明了文明消失的原因;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分别解释了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概念。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类案例的应用, 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提供的实际情境的阅读和思考, 加深对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概念等知识的理解, 以达到课标提出的“举例说明或运用实例分析”等要求。这一类案例相当于例子的性质, 可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替代, 常在教学进程的某一环节中穿插进行。

2. 印证巩固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 但往往在每个案例后面都配有活动, 它与上一类案例的最大区别是增设了活动内容, 案例的容量更大。必修地理2中的大部分案例是属于这一类型。包括[3]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介绍了芬兰历史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南昆铁路等案例分别介绍了影响人口迁移、农业区位选择和变迁、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布局等因素;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介绍了相关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和过程。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 为地理原理和规律提供了例证或验证, 并为进一步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素材, 起到了承转起合的作用, 讲授这类案例旨在调节学生的情绪, 并通过“活动”, 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明确目标指向, 围绕“活动”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这类案例在教材中的编排既有巩固知识又有迁移拓展的作用, 相对于引述说明型案例来看, 这一类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的作用更显著, 更能体现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如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用芬兰历史上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很好印证了上文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紧接案例的活动分析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要求, 了解转变因素有助于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活动中给出一般因素, 案例提供芬兰不同转变阶段的因素, 用个别印证一般。而第一章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在上文给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综合因素后, 提出影响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具体实例, 并为紧接案例的活动提供了素材。这两个案例涉及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因素, 并与上文“我国现代人口迁移”进行结合, 通过时空比较来发现不同时空条件下人口迁移的不同主要原因, 实现了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学会一般原理用于具体实例时的判断推理 (演绎推理) 的方法。

3. 探究拓展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也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进行综合呈现, 但在这一类案例的前面或后面往往安排有另一相类似的内容, 但它们可能不是以案例栏目出现的, 而是被安排在“活动”或正文中, 起到类比的作用。这一类案例的内容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比印证式案例更丰富。必修2地理中的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及第四章的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中的案例均属于这一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说明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形成过程和区位条件。工业地域中的美国硅谷、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三个案例则分别说明了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探索问题, 总结规律、特点, 在工、农业生产地域的形成中主要属于这一类案例。这类案例的安排, 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 对比分析, 理解生产地域的形成原因、条件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等;侧重于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迁移实践的能力, 更充分体现“学会学习”, “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4]的基本理念。如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把季风水田农业安排在正文中, 而商品谷物农业则以案例的栏目出现, 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种植业形成的一般原因和生产特点, 又可通过对比, 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的特殊性。

4. 理论应用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主要有两个: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5], 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来表现。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了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对应关系及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是城市六边形服务网络的嵌套关系理论的运用。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体现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的这一要求, 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 能把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 并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如第二章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案例3:荷兰坪田居民点的设置。

上文给出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的规律, 案例2:选取中国最高级别的城市上海, 具有典型性, 通过城市规模和级别的变化, 以及区位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说明了城市规模、位置与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从区位和交通的侧面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其他侧面 (如经济部门、资源等侧面) 为实现课程标准作了示范。

阅读材料给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规律, 案例3选取比较典型的荷兰坪田居民点分布, 展示三级居民点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部门的关系, 也是从一个侧面为实现课程的要求作了示范。

这两个案例为下文的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 活动是分析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及服务的空间范围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 广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讲解分析法、引导自学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建议教师引述说明型案例, 以引导自学法为主, 可提供类似乡土案例;印证巩固型案例以讲解分析法为主;合作探究法要用在探究拓展型案例中;理论应用型案例应以练习法为主。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为研究对象, 对教材中以案例栏目出现的2—3个教学案例进行分类, 并从内容、表现形式及功能和适用性方面进行评析, 旨在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案例,分类,评析

参考文献

[1][2][3][5]袁书琪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陈澄, 燓杰主编.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凌申主编.走近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8.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篇八

关键词:提问质疑;创设情景;推举代表;登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2-02

这节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1)钠的物理性质——可溶性。(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3)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钠的特性。[来源: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让他们体 验怎样科学、合理地 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他们亲手做漂白实验和阅读《身边的化学》栏目,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的意識。

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经过 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一、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钠能与水反应吗?

美丽的焰火中有谁的贡献?

电影特技中失火的场景可以怎样设计?

工业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剂是 什么?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之一氢氧化钠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 课:“钠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钠和氢氧化物)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指导】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水中,盖上玻璃片。注意观察现象,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钠在水中的哪个部位反应,形态有何变化,如何运动,发出怎样的声音,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尽量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从这些现象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1、钠浮在水面上(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钠的熔点较低,钠与水反应放热。

3、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游、响)──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4、反应后溶液由 无色变为红色(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提 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Flash实验演示】展示钠投入装有水、酚酞试液的U型管的课件,观察到生成的气体点燃时火焰为淡蓝色。

【引导思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有哪些?

【学生回忆】可能是 CO、CH4、H2

【教师引导】我们的反应物是钠和水,不存在碳元素,所以产物应该是氮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Na+2H2O =2NaOH+H2↑[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导】该反应是否是 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设疑】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 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我们不能把钠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它会跟氧气反应,也不能保存在水里,因为钠会与水反应,实验室选择保存钠的试剂应注意两个问题:

1、选用的试剂和钠不反应;

2、试剂的密度比钠小。

所以应选用什么试剂来保存钠呢?

【学生回答】煤油或石蜡油。[来源:学&科&网]

【问题】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学生回答】不能,四氯化碳密度比钠大,钠浮在四氯化碳上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问题】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讨论】不能用水灭火,水和钠可以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H2;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够跟CO2反应生成助燃 性气体氧气。所以应该用沙来扑灭。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三、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上一篇:学生的介绍信模板下一篇:《我的宠物是大象》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