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2024-11-06

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共7篇)

1.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篇一

关于居民“低碳意识” 关于居民“低碳意识”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让一个人立即完善低碳意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通过企业大 力生产、倡导,让更多的人消费低碳产品则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让居民在低碳消费的过 程中更多地了解低碳,从而让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使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小点 做起,真正走向低碳生活,建设生态家园。【关键词】 低碳意识 倡导 消费

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 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 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 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低碳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生活逐渐被人们认同,但是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就是说,人们都有了低碳生活的意识,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内蒙古乌海市部分市民进行了随机的观察与访谈。2.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内容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否节约用电以及无禁止的使 用塑料袋,和马路上来往的汽车排放的尾气,餐饮方面的油烟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也占 有较大比例。二是近距离访谈调查法。通过和来往吃饭的客人进行谈话以及在逛商场时和人 们随机的聊天。通过以上两种方法了解到人们低碳生活意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去节 约能源的原因和心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 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 碳排量增加了 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 3%。3.居民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 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 1% 4.随着节能建筑的流行,居民均住的能源消费趋于下降,住房碳排量下降 2%。5.以玩为目的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改变,人们私家车的增加,增加了活动半径,所以玩的 碳排量上升 1.5%。综合上述,居民家庭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 6%。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低 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调查结论

有人说:低碳就是要节约,不能开空调,不能开汽车,不能

乘电梯,这不是叫人们返祖,像猴子一样生活吗?难道低碳就要降低生活质量?这是人们对低碳生活存在的误解。我们提 倡“低碳生活”,在保证较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很多发达国 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选择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意识,也是一种态度,任何节能、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

四、对策与建议 1.改变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的习惯,改用手洗衣服,既节约又环保。倡导每周用手洗 衣服一次。2.尽量拒绝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纸杯,因为这些制造离不开树木,破坏 森林资源。建议改用手帕、竹筷子和玻璃杯,既保护森林,又少消耗能源。3.买菜尽量骑自行车到郊区买菜,减少蔬菜用汽车运输,从而减少碳排量 4.没有用节能灯泡的家庭,建议尽量把家里的灯泡都换成了节能灯,以节约能源。5.去超市或菜市场,尽量自己带现成的或自制的购物袋。6.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或不开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7.写过字的纸也要利用,把背面用做算草,减少笔记本和纸张的使用,以保护森林。8.尽量喝白开水,不喝饮料和瓶装水,以减少制造和运输这些产品所耗费的能源。9.垃圾分类,循环回收。10.选择那些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像无磷洗衣粉、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 食品,以扶植绿色市场,支持发展绿色技术;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馨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 人共有的心愿和应尽的义务。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绝的状况,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每 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消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 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永远的红树林——中国生态前沿报告》南方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第一版。[2]勾红洋。《低碳阴谋》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0 年 5 月 1 日 [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5 月


2.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篇二

关键词:低碳消费,温州地区,低碳商品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由人类活动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气候问题进一步恶化, 各国均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 都在寻找国内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平衡点。温州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依靠民营化和市场化的体制先发优势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温州模式”, 成功地推动了温州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 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区域。然而, 在新一轮的发展环境中,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国家已经明确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预示将由“节能减排”转变为“节能减碳”。在这一大背景下, 对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 温州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的大关, 开始步入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而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加快转变高度依赖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低碳城市研究报告中指出城市本身不是能源的生产、供给场所, 不论是一次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 在城市中几乎不可能生产与供应, 所以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消费型的。从这一角度看, 发展低碳城市应该从能源消费侧着手, 城市的低碳减排主要聚焦于交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居民消费行为节能。

二、温州居民低碳消费现状

1、温州居民出行碳消费现状。

在城市能源消耗中, 很多国家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约占全部终端能源消费的1/4~1/3, 约占全部石油制品消耗量的90%。2008年, 英国35.7%的能源消耗来自交通运输部门, 其中的71.7%来自道路及公路运输, 也就是机动车的能源消耗, 且机动车消耗的能源中98%为石油制品。中国汽车市场今年发展迅猛, 温州今年每年的家用汽车购买速度越来越快, 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20辆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41.89辆, 增长速度也是一年比一年快。温州城市单路建设跟不上机动车数量的要求, 近年温州市的交通拥堵现象明显增加, 也增加了交通碳排放。

针对温州道路交通资源整体上已出现供小于需求的局面, 居民出行过分依赖小汽车等个体交通方式, 导致路面交通运行状况不断恶化。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客运交通行之有效的运输方式, 它安全、舒适、快速、准点、低碳、环保, 是促进低碳经济、缓解资源压力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温州已启动市域轨道S1交通线一期项目建设, 将启动S2线建设, 未来还将规划建设3条BRT线路。温州未来一段时间家用汽车拥有量还将持续增加, 要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推动节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进一步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

2、温州建筑节能减排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指出:节能减排最显著的领域是工业锅炉改造, 其次为建筑节能, 如提高建筑绝热效果、减少能源消耗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 今年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城市人口数量、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提高, 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呈增长趋势, 建筑能耗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随着居民生活收入的不断增加, 温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从原来的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 对居住环境和居住面积要求逐渐提高。温州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5年的31.30平方米稳步增加到2011年的32.34平方米。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势必会增加建筑能源消耗。

3、温州低碳行为调查分析。

为对温州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掌握一手资料, 课题组开展了调查, 调查时间是2013年7月, 由笔者及其他四名成员在温州市的一些公园、广场等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 回收问卷112份, 其中有效问卷数105份。其中被调查者男性48人, 女性57人。年龄在18~40岁的有32人, 40~60岁的有51人, 60岁以上的有22人。年龄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对低碳商品的认知选择了完全不了解的有9人, 而18~4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没有, 40~6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中也仅有2人选择了完全不了解, 而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一般了解, 选择非常了解的只有12.5%。说明年龄大的居民对低碳商品认知度低, 绝大部分的家居民对低碳商品的认知还不是很了解。

为进一步掌握温州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 设计了13个问卷调查项目, 每个题目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制, 设有“非常同意”、“比较同意”、“没感觉”、“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5个选项, 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最后统计各题的选择结果所对应分值的算术平均值。平均值越接近1, 表明受访者对该题目的认同程度越高, 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买时会倾向于购买低碳节能产品, 但同时也显示出目前居民的生活习惯中仍存在很多不低碳现象。具体从“低碳产品的购买行为”看, 家电购买时会选择技能指标高的、装修时会选择环保节能材料的及家中照明设备使用节能的等三项得分均值不超过1.3, 说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在购买家电、照明设备和装修材料时会选择节能低碳的。但另一调查项目“购买同类产品时, 倾向于包装简单的” (1.7分) 得分明显高于这三项, 说明包装仍然是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简单包装不会吸引部分被调查者。从“高碳消费的低碳化”维度看, 被调查者中有很多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低碳化。如电脑暂时不用会选择待机 (2.3) , 垃圾总是分类处理 (2.2) , 电器使用完毕后会断电 (2.2) , 夏天会整日开着空调 (2.1) , 上班或上学时会选择公共交通或自行车 (2.3) 等分值比较高。

三、促进居民低碳消费的对策分析

(1) 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被调查者中一些认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自己对社会的共享, 而不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每个人的生存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责任。

(2) 政府要做好产品的低碳标签, 针对被调查中有很大比例的群体对低碳商品的认知度比较低, 政府应做好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 在此基础上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对高碳消费进行征税, 从生产侧驱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对低碳产品消费进行奖励, 从消费侧拉动低碳产品的需求。

(3) 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形成适度消费的观念, 普及低碳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费, 极力追求物质生活, 陷入对物质生活的盲目崇拜中并不能带来人们幸福感的增加。要更加注意生活质量, 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注重健康、舒适、便利、安全、享受自然和愉悦。个人要有控制物质需求的能力, 明确知道自己真正的物质需求, 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才可以真正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红鹏, 庄贵阳, 张楚编著, 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2]杨波, 郑州市居民对低碳商品的认知状况和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 2012 (1) .

[3]刘宁宁, 安徽省低碳消费研究[J], 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3 (1) .

[4]诸大建等.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R].统计大学.2012.

[5]孟艾红.低碳消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杭州市居民的消费为例[D].浙江, 2012, P34.

3.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篇三

【关键词】“两型”社会;城镇居民;节能意识与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在五个规模、建设年代、经济收入等不同的五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3.8%,并与20名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填问卷者均要求在16周岁以上,调查时间在2011年7、8月和2012年1月。

此次调查有效样本结构为:男性占52.5%,女性占47.5%;16~20岁的占21.8%,21~40岁的占30.2%,41~60岁的占27.6%,60岁以上的占20.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35.6%,高中(含中专)的40.3%,大专及以上的占24.1%;月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5.6%,1000~3000的占35.5%,3001~5000的占32.5%,5000元以上的占26.4%。

二、调查结果

1.绝大部分居民具有节能意识

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行为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武汉在建设两型社会中采取的措施,如实施节能减排法,推广节能产品,倡导居民节能环保,大部分居民已具有节能意识。调查显示,91%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节能意识。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在生活中有必要注重节能环保吗”时,419份问卷中,有381份回答“有必要”,占总问卷数的91%,占了绝大多数,29份回答“无所谓”,占总问卷数的6.9%,9份回答“没必要”,占总问卷数的2.1%;当被问及“在购买家电时,是否有考虑节能因素”时,有350份问卷回答“有”,50份回答“偶尔有”,19份回答“没有”,分别占总数的83.5%,12%,4.5%,大部分人在购买家电时都有考虑到节能因素,这说明绝大部分人都有节能意识,极少数人不具有节能意识。

2.节能已成为居民在购买家电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近年来,“两型”社会建设宣传不断加大,引导武汉城市圈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调查问卷显示,在购买家电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有310份选择“节约能源”占总问卷数的74%,51份选择“性能优越”,39份选择“物美价廉”,19份选择“服务优良”,分别占总问卷数的12.2%,9.3%,4.5%。

3.大多数居民已拥有节能环保产品

武汉市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的应用,特别是节能照明产品的推广,武汉市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武汉市2009年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实施方案》,部署落实推广工作。调查显示,有83.6%的居民拥有节能用品。其中,79%的居民拥有节能灯具,40%的居民拥有节能冰箱,34%的居民拥有节能空调,28%的居民拥有节能电视,没有节能产品的居民只占16.4%,武汉市实施的节能灯推广活动效果显著。

4.居民的出行方式已呈现低碳化、环保化趋势

在建设两型社会中,武汉市全面倡导两型生产生活理念。目前,武汉市基本建成了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武汉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成为国内电动汽车运营规模最大、里程最长、载客量最多的城市。调查问卷显示,在日常主要出行方式中,54%的人选择“公交车”,20%的人选择自行车,16%的人选择“私家车”,10%的人选择“其它”,大部分居民出行选择公交车,自行车,出行方式更加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5.节能环保习惯正不断深入居民家庭

勤俭节约应从点滴做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7.6%的居民在生活中进行过一水多用,57.3%的居民会在长期不看电视时关掉电源,不使电源处于长期待机状态,45.4%居民会在购物时自带环保袋,有75.8%的居民减少了开灯时间和数量,有54%的居民尽量减少打开冰箱门的次数,只有1%的居民没有采取任何节能措施,大部份居民都有节能环保习惯。

三、变量分析

1.年龄较大的居民在生活中更倾向于节能

通常年龄越大的居民,越懂得珍惜,越倾向于节约。调查发现,在具有节能意识的居民中(在“你认为生活中应该注重节能环保吗”中回答“应该”的居民),占20岁及以下的56.3%,占21~40岁的67.4%,占41~60岁的76.2%,占60岁以上的90.3%;在有一水多用习惯居民中,占了20岁及以下的占45.2%,占了21~40岁的57.8%,占了41~60岁的76.7%,60岁以上的占了85.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年龄越大的居民节能行为较好。

2.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节能行为较好

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越高,对节能环保应更了解,则更会节能。可是调查发现,文化水平较低的,节能行为反而越好。在购物时自带环保袋的居民中,占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被访居民的80.2%,占高中(含中专)被访居民75.8%,占大专及以上被访居民73.9%;在会随手关灯的居民中,占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的95.6%,占高中(含中专)的85.3%,大专及其以上的占了83.4%。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居民节能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节能行为较好。

3.经济收入低的居民節能行为较好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中,中低收入居民更倾向于节能,在有长期不看电视关掉电源,不使电源处于长期待机状态习惯居民中,占家庭月可支配收入1000元以下被访者的93.6%,占1000~3000元被访者的85.6%,占3001~5000元被访者的81.4%,占5000元以上被访者的75.6%;在尽量少开空调或把空调调到适中温度的居民中,占家庭月可支配收入1000元以下的81.2%,占1000~3000元被访者的71.3%,占3001~5000元被访者的62.5%,占5000元以上被访者的43.7%,由此观之,受经济条件影响,经济收入低的居民更倾向于节能。

四、居民在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推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武汉城镇居民节能意识比较高,但是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居民的节能行为仍存在许多问题。

1.居民节能知识大都来自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武汉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不断加大宣传,如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等,可是居民只知道一般的生活节能知识,当被问到“你了解减少电冰箱开关(门)次数,能够降低能耗损失吗”有18.5%的被访者回答“很清楚”,25.3%回答“基本了解”;56.2%的被访者回答“不了解”;当被问到“洗衣粉是越多越好吗”有58.9%的人回答“是”,20.9%的人回答“不确定”,只有20.2%人回答“不是”,即只有少部分人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

2.公众的节能观念注重家庭利益,忽视公共利益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數居民在家庭中知道节能,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时,节能行为往往不够好,节能偏好相对功利化,认为公共利益与自己无关,公众在节约理念的认同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倾向。如当被问到“你在公共场合如办公室会随手关灯吗?”46.2%的人回答“不会”,32.6%的人回答“偶尔会”,21.2%的人回答“会”,只有少部分人在公共场合也注重节能。当被问到“为了促进节约用水,你赞同提高水价吗”,只有29.4%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公众大都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

3.公众节能行为的结构不协调

在节能意识方面,公民在节能节水方面行为好于节材的行为。如在调查中, 82.3%的居民有随手关灯的习惯,87.6%的居民在生活中进行过一水多用,而在购物时会自带环保袋的居民只有45.4%,在生活中经常没有使用过一次性筷子的居民只有20.4%,公民在生活中节能行为不平衡,造成了“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公众节能意识反映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方面面,各个部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五、对策与建议

节约资源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节约能源已经迫在眉睫。通过调查显示,武汉市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区,其城镇居民大部分具有节能意识,但居民节能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从政府,社区,居民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①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针对居民对节能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多,政府应该以传统媒体为基础,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全方位的宣传节能知识。特别是大力普及生活节能专业常识,宣传节能经验,节能政策,让广大居民了解专业节能知识,政府的相关节能鼓励政策;并且要引导居民的节能价值观念,不但要注重家庭节能,也要注重公共节能;还要向大家宣传节材的重要性,调动大家节能积极性,特别是向青少年的普及。节约能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也要从娃娃抓起,让广大社会群众参与进来,让大家明白节能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进一步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②加大政策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型产品。武汉市通过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灯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调查显示,武汉市城镇居民大部分人拥有节能产品,其中大部分人拥有的是节能灯具,节能品种较单一,其他节能产品拥有的比例较少,居民家庭在节能方面仍有很大潜力。为此,应积极普及节气、节水用具太阳能等产品的使用。政府应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机制,提高居民使用节能产品的积极性。

2.社区方面

①倡导家庭生活消费新模式。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器具,使用节能电器,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拒绝过度包装,注意一水多用”等“家庭节能六件事”,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在践行节能环保消费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②搭建节能减排社区平台。社区应该结合自身社区条件,利用社区各类宣传载体,张贴节能减排标语、口号、招贴画、条幅,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科普读物,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提高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的自觉意识。在社区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居民志愿活动,建立家庭节约资源光荣榜,及时总结交流家庭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结合实际在社区做好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积极发挥居民的监督作用,把家庭和社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3.个人方面

①关注节能信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关注各种节能信息,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节能激励政策,如购买节能电器补贴等,做到更好的节能,节能不仅能使家庭生活成本降低,更能为社会节约资源。

②提高节能素养,树立全局观念。调查发现,许多居民在家里能做到很好的节能,但到了公共场合,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便不能做到很好的节能。低碳节能,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居民应提高自己的节能素养,树立全局观念,社会是一个整体,不管何时何地,都应该践行低碳节能原则,使能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低碳节能是一种智慧,也是对子孙负责的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4.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篇四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07-12-15 23:02: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产权房,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家庭装修已成新产业,三成多的家庭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12.9%家庭今年打算购房。以上数据表明购房已成家庭最大消费。

55.7%家庭已经购房,户均2.6万元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加大,我国城镇居民已形成掏钱买房住的观念,超过半数居民已购买了住房。

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1.5倍。其中购房改房的家庭占86.9%,户均购房金额1.9万元;

购商品房的家庭占9.7%,户均购房金额7.9万元;购买其它住房的家庭占3.3%,户均购房金额3.4万元。户均购房金额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31.1%,户均购房金额1至3万元的家庭占46.5%。

购买住房的家庭中,1990年以前购房的家庭只占4.2%,1991-1994年购房的家庭占%,1995-1996年购房的家庭占%,1997-1999年购房的家庭占44.3%。可见随着房改力度的增加,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

65.8%家庭住房产权归己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已初步构建起了住房新体制基本框架。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住房产权形式,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个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改力度,公有住房比例下降,私有住房比例上升,其中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的为%;拥有房改私房的为%;拥有商品房的为5.4%。近1/3的居民家庭实现了拥有一套产权归自己的住房梦

想。传统租赁公房的家庭由1993年的7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28.6%。

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实际使用面积来看,户均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户均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1%;户均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4.5%。

从不同的行政区域看,使用面积最大的为海南和福建省,户均为76和74平方米,使用面积最小的为上海、北京和天津,户均分别为30、38、38平方米,高、低相差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户均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中,仍然存在着15.2%的三人以上家庭的安居问题。其中,大多是离退休、下岗待业及家庭负担重、就业人口少的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住房成套率达到72.7%

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分为7种,58.7%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结构为二居室或三居室,其中二居室达到.0%;三居室达到%;一居室和四居室比例较低,分别为%和2.6%;普通楼房和平房居住率达%和17.2%。

绝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较好,拥有比较齐备的生活设施。其中拥有暖气设备的家庭占%;拥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拥有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家庭占%。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设备不配套,81%的家庭没有单独属于自家的卫生间;%的家庭无暖气设备;17.7%的家庭使用煤炭燃料。

32.3%的家庭户均装修1.4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居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1/3的家庭进行了住房装修。户均装修支出万元,其中房改房户均装修支出万元,商品房户均装修支出2.4万元。装修家庭中,户均装修支出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58.3%,装修支出1-3万元的家庭占33.7%,3万元以上的家庭占8%。

12.9%的家庭打算购房

有12.9%的家庭打算在2000年购房,其中6.8%的家庭打算购买现住房,3.2%的家庭打算购买商品房。

不同收入家庭购房意向差异较大。在2000年打算买房的家庭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为%;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为%;年收入在7-10万元的家庭为%。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受收入的限制难以立即转化为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准备买房的大多数属于中、高收入家庭,他们有较强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愿望及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有比较优惠的鼓励购房的政策,这部分人将成为今后实现住房消费的主体。[1] 在百度搜索: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通过对南宁市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方式和走访等方式了解南宁市居民参保情况,本文将着重分析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内涵及现状

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02年开始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此,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建立这项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然而,通过本次的调查,我们发现城镇居民保险制度在实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参保程度。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的居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比例为7.7%,初中学历比例为20.5%,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为27.6%,本科学历比例为38%,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为6.2%。数据表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参保程度,低学历的居民参保程度较低,高学历的居民参保程度较高。

问题二:部分城镇居民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了解程度不够。

调查中居民对医保比较了解的比例为59%,听过一点的比例为35%,其他的为6%.说明部分居民对医保制度了解依然不够,这就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参保程度,这也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大。

问题三:城镇居民对现今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不高。

本次调查中,居民对现在的医疗保障制度满意的比例为14.2%,一般的比例为57.5%,不满意的比例为28.3%。居民们表示,现今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缴费与报销比例不合理、异地报销困难等问题。这正说明现今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问题四:现今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依然不高。

本次调查中,居民参加医保后觉得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比例为12.7%,提高不明显的比例为49.1%其他的比例为38.2%。这说明医疗保险制度仍未真正惠及百姓,现今成效不够明显。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些措施

1、加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需要加大力度,如前所述,政策实施以来,仍有较多居民因不了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而未参保。除此之外,宣传也要有广度和深度,既要阐明政策优势、特点和适合人群,又要宣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好处和参保、缴费、报销的程序,也要宣传如何看病如何选择医院等跟参保人能享受医保待遇相关的所有信息,使居民能全面透彻的了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尤其是在能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可以减轻个人负担,能让参保人确实感受到实惠,有良好的政策预期。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医保的缴费制度和报销制度

依照我国国情,制定全国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建立各级政府之间的科学分工机制,确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明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制度,坚持“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能力与医疗待遇之间寻找平衡点,让更多的居民参得起保,并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降低医疗保险报销底线,加大跨级治疗报销额度,规范小病药费收取程序。

3、要坚持城乡统筹思路

面对全国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分割的 “两张皮”现状,建立城市非职工居民医保和农民医保制度,必须坚持城乡居民医保“一个平台,统筹城乡,相同标准,均衡服务”的工作思路,形成城乡居民医保一套班子运作,一个网络运转,一个政策导向,一套机构服务的工作格局。城市居民医保不应该自成体系,更不适宜

套用城市职工医保模式和政策。

4、提高并优化政府补助标准

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中,政府财政补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提高参保率可以通过降低参保人的缴费标准,尤其是成年人,这就需要提高政府财政补助标准,同时提高医保待遇如增加门诊报销额度、提高报销上限额度等。在非从业居民中实际上大多数是收入较低者,通过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对其进行经济刺激无疑可以提高参保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政府财政补助标准,可根据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划分等级标准,使中央财政有差别的划拨补助款,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与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结合起来。

5、建立健全三项医保制度的衔接与整合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疗保险制度缺乏有效的衔接,且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保、卫生、民政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制度,使其适应城镇居民工作岗位、身份变动频繁的特点。应建立起跨区域可以转账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参保人身份、工作地点发生变化,账户可以迁转,各地衔接,一旦缴费就随人流动、终身拥有,而且能一卡通用。

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其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各国的关注。英国、东欧实行了国家保障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免费型医疗保险服务。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效率性差,医疗费用增长快,政府负担重,医疗资源浪费,这种模式是不适应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实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采用多渠道筹资经费、国家强制实施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全民覆盖,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也是不适合的。美国实行了商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即通过市场筹集费用和提供服务,政府很少干预。这种模式因其高缴费和营利的目的使其缺乏社会公平性,因而也是不适合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实行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但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效率,忽视公平,因此也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考虑这几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我国实行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城镇居

民医疗保险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医改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更直接关系到十二五规划能否成功完成。

无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较多问题,社会保障存在等级特权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居民的生活质量确实得到了提高。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相信,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居民参保的热情度将会不断提升,医患纠纷将会得到更好地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病不起”等现象将会逐渐消失,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亚东:《对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科学之友》,2012.02.2.曹佩琪、谷晨:《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

6.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篇六

NO:_______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参加本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分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结果仅供个人调研使用。请根据您本人的真实意愿,在您认为最合适的的选项中划。耽误您的宝贵时间,非常、感谢您的协助!

一、关于您的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年龄:25岁以下26~40岁41~60岁61岁以上

3.您的家目前的经济状况,您认为您家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很宽裕比较宽裕 钱基本够用 钱不太够用 经济上非常紧张

4.您家的家庭人口共()人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状

1.您家是否有人已参加保险:是否

2.在医疗保险报销后,过去一年您家在看病上的花销大约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2000C、2000—5000元D、5000元以上

3.您对于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了解多少?

A、很了解B、比较了解C、基本不了解D、完全不了解

4.您对于现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吗?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5.您觉得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可多选)

A、交钱太多,.报销比例过低B、报销手续繁琐

C、涵盖的保障范围不够D、住院医疗起付标准太高

E、其他

6.请问您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可多选)

A、参保登记缴费方面B、就医管理服务方面

C、费用报销手续方面D、其他方面

7.您认为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问题的途径是:(可多选)

7.城镇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篇七

关键词:法治,法律素养,城镇居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但法治社会的实现并不是国家简单的制定几部法律、政府下发几份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公民法律素养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普遍提高,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法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实现法治社会的关键是全体公民积极投身法治社会的建设实践中,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本课题即从调研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现状入手,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

法律素养,总的来说,是对公民内在对法律现象的态度和外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的总称,既包括公民对法律本身或法律行为产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评价,也包括随之产生的处理法律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对法律后果的期望。

由此可见,评价法律素养的高低必须考虑四方面因素:第一,法律知识,即公民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相关知识或常识,如《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的运行、赋予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等规定。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公民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前提条件。第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公民对法律、法规应用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增强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学法、积极守法、合理用法、主动护法的内在动力。第三,法律能力,即公民拥有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并将其外化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当公民在个人和国家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时,运用娴熟的法律能力有利于规避法律风险,保障个人和国家的权益,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也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现实目的。第四,法律信仰,即公民内心对法律的肯定程度和认同程度[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讲到:“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内心里”。[3]树立全民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高期望和追求理念。

(二)法律素养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层面上说,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首先,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才能促进立法工作顺利开展。立法质量是法律体系的生命线,而立法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立法者的个人素养,尤其是法律素养,及其对该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的高质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只有广大公民主动参与,在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证“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则是人民群众关心立法、参与立法的前提。其次,只有提高公民法律素养,才能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司法、执法活动是带有专职性和有序性的,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强烈的法律意识、较高的法律应用能力,否则难以正确而忠实地履行好神圣的职责。但是,司法、执法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在法律规定和客观实际之间,实际上是由司法、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来起决定因素的。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没有法律规定时,法律素质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这就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在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理解法律的适用,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

从个人层面上说,提升公民法律素养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首先,在现代法治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法律。如果公民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既可以用法律武器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会随意的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其次,公民只有认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地守法,拥护法律的权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让法律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人人学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法律氛围。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落实。

二、重庆市万州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

本次实证调研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的主要对象是重庆市万州区范围内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以及退休人员4类人群。问卷内容以当前万州区城镇居民法律素养为主线,具体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和法律信仰4个方面共编制出20道问卷题目。

通过半个月的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回收率达95%。从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当前万州区城镇居民的法律素养总体水平趋好,但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一)城镇居民大多有储备法律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良好意愿

从城镇居民对“当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时,你是否会去主动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有38.68%和32.11%的城镇居民分别选择了“仔细研究”或“主动了解”新的法律法规,仅有8.42%的城镇居民选择了“完全不会关心”。从“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是否能够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的回答情况看,超过60%的被访者认为已经“足够应对”和“基本能够应对”,认为“不能应对”的人有20.53%,认为“远远不够”的人仅占11.84%。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万州区大部分城镇居民对学习法律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经意识到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生活、工作都有较大益处。这既为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法理条件,也是当前公民自觉提升法律素养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积极信号。

(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总体较强,但当面对个人利益的得失时略显局限性

在调研“当你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时,有73.68%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20.79%选择“私下解决”,仅有5.53%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解决”。这一数据反映了万州区城镇居民的整体法律意识较强。但在被问及“在可能损失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是否依然能够自觉依法行为?”时,则仅有23%的人选择“坚持依法行为”,44.47%的人选择“需要权衡利益再决定”,32.11%的人选择了“不愿依法行为”。从这一调研数据可见,当依法行为可能使个人利益受到消极影响时,公民则可能显现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局限性,即选择规避法律法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否保护公民的自身权益是公民选择法律途径与否的重要权衡标准,这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在工作中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三)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增强,城镇居民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回答“遇到麻烦时,是否清楚地知道走法律途径的处理程序?”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清楚知道”、“大概了解”、“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的被调查者达到了90%以上,“完全不知道”的只有6.85%。虽然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大多会向专门的法律人士进行咨询或者直接交由律师出面解决,但是不断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也是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个人素养。

(四)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逐渐加强,但要让法治上升到全民信仰的高度仍需时日

当被调查者被问及“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时,只有4.9%的人肯定的回答“能”,23.8%和59.9%的人分别选择“基本能”和“偶尔能”,11.4%的人则选择了“不能”。由此可见,目前在大部分公民心中法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的,但还没有达到让全民信服的程度,即我国的立法、司法、执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完善和落实。

三、城镇居民法律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资料文献分析,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提升城镇居民法律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找准提升法律素养的着力点———建立点面结合的普法长效机制

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出台到今年“七五”普法活动的有序展开,我国在法律、纪律规范和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对公民整体法律素养的促进作用,还必须整合资源,着力于建立点面结合的普法长效机制。

1. 学校、社会方面应从面上加大普法力度,健全普法长效机制

学校、社会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抓的是"关键多数",其普法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学校在传授青少年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为他们明天走入社会做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因此,学校必须把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引入课堂教学当中,纳入到常规教育工作中去,并同其他课程一起进行定期考核;针对学生年龄结构、生源背景、社会环境等特点,学校要定期邀请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律工作者进校宣讲,举行主体鲜明的普法教育活动;要将普法教育工作写入学校工作制度中,建立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小组长,对领导成员的职责做明确分工,保障普法教育工作不间断;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使普法教育工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挂钩,提高教师对普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学校相比,社会是由年龄结构、成长背景、社会身份等各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社会普法教育的人群更广、普法需求更加多元化,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镇乡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应首当其冲地承担起社会普法教育工作的重心。建立和完善普法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机制,根据国家当前的普法规划把普法工作细化分配,纳入到具体部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行程当中,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不同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基层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建立和完善普法宣传队伍,对专兼职普法宣传员进行定期集中培训和考核,欢迎和吸纳优秀的社会法律工作者加入宣讲队伍;建立和完善普法教育经费专项专用制度,禁止随意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以人大为主体的考核评估机制,增大普法工作在年终工作考核的比重,加大普法重视程度。

2.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组织等应从点上建立专业法务的培养机制

社会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百姓,普法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为主,其法制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组织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的需要,建立专业法务的培养机制。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虑人员情况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等,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这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3. 调整普法教育工作,丰富普法实践内容,创新普法教育形式

首先,转变普法教育工作的重心,从过去注重禁止性、义务性法律规范的宣讲转变为对权利性法律规范的宣传,从过去对法律条文的面上解读转变为对公民法律思维、法律适用能力的培养,从过去对公民的懂法守法教育转变为用法敬法教育,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让法律真正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间。其次,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除了利用电视、广播、办板报等传统宣传模式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门的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剖析、纠纷咨询解答、法律知识竞赛等法制栏目,增强宣传互动力度,实现普法成效。

(二)抓住提升法律素养的支撑点———加快立法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立法质量

一是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公众广泛参与,反映民众真实诉求,避免法律法规的制定出现错位。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制度和立项论证制度,充分考虑立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因素,做到慎用立法资源。二是人大在立法工作中应处理好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关系,既要减少政府对立法的行政干预,又要加强与政府的统筹协调,明晰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界限,强化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能转变,既要考虑到执法部门应有的权限和利益,更要考虑到涉及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三是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体现立法的严肃性。在立法的立项、论证、调研、起草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和专家学者的参谋智囊作用,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明确提升法律素养的切入点———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是建立健全司法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既要从思想上抓好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司法人员一身正气的公众形象,又要从专业上抓好司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司法工作的专业水平。二是坚持司法公正原则,坚持严格依法办案,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和案后监督制度,健全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的反馈机制,加强案件质量监督,体现个案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三是全面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零容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肃清司法环境。四是建立和健全民众监督制度机制、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做到阳光司法、有访必复、有问必答,增强群众司法信任感。

(四)把握提升法律素养的覆盖点———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首先,端正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执法人员应当时时牢记执法过程中的罚款处罚等只是警示和教育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能颠倒本末、以权为大、以罚代管。其次,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业务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制订执法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做好经费预算;培训内容以界定行政执法范围、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提升行政执法技能为主,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采取典型案件讲评、专家专题讲座、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性培训;对培训实效进行量化考核,定期监督检查。再次,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制度,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对执法工作的程序、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进行。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旺洪.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6,(1):227.

上一篇: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下一篇:项目部工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