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2024-10-10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精选8篇)

1.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一

答:首先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8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性成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二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次。

(2)在100多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三次历史巨变的第三次飞跃性成果。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求完成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消灭了旧封建制度,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民族民主革命之门,这是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第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完成第二方面的历史任务的新时代,实现了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3)在150多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性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经历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科学、从理论变现实、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的三次飞跃。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中最伟大的成果。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要求人们依据世界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不仅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支柱。

2.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二

邓小平的民主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首先是对“民主”这一概念的发展。“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 即“人民的统治”。马克思认为,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 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列宁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并将其运用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 他指出,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 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 承认大家都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 “工人阶级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进一步完成“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地政治统治”。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为邓小平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再者,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们把“仁政”作为理想政治治理的模范, “为民请命”、“替民声冤”等成为评判清官与否的根本标准。直到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认识到彻底结束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对于建立民主的重要性, 他指出“民主这东西, 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 实际上, 只是一种手段。”在此基础上, 邓小平深刻反思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探索进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 重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问题, 尤其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进一步的探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早在1916年, 列宁就提出, “不实现民主, 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一著名论断。这里是指:“其一, 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 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其二, 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现充分的民主, 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 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邓小平在延续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 将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问题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民民主, 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献计献策, 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总之,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只能实行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所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

2.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鉴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人民的民主意识不强, 这就要求我国的民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邓小平始终认为, “党员在工作中不能脱离群众, 否则会发生错误, 引起群众的反对, 使党和党员失掉对新事物的知觉”, 又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 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 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针对当时的政治局面, 他多次强调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指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并指出我国政治制度运行机制存在诸如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可以说, 这些现象不仅令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3.“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具体来看, 我国实行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邓小平认为历经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也推翻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取得的结果是彻底的、是成功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评估不足, 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没有能够完成。”所以说, 为彻底清除封建残余, 其关键在于, “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归根结底,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中之重就在于一切从大局出发, 统筹兼顾, 将维护我国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落到实处。

三、邓小平民主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民主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确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式民主的发展特色——“渐进式”

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模式是由其基本国情来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发展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既不能超前, 也不能滞后。邓小平认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这样的国情, 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条件不充分, 譬如生产力不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封建意识的残余仍广泛存在等等。鉴于此, 我国的民主建设不能过于注重民主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 而是要坚持中国式的“渐进”发展模式, 要有领有步骤地进行, 要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从一般领域到重点领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2. 我国的民主建设离不开“制度”

随着我国现代化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的民主意识日趋增强,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 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的基础上,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实现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有效统一。

3. 有效借鉴, 秉承“扬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民主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等呈现出多元化的民主。经过长时期的发展, 西方民主政治的典型模式有多党制、两党制、一元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正如邓小平所说, “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势。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 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 可以立即实施。”针对某些提倡“实行多党制”的观点, 邓小平认为中国没有实现多党制的经济、政治基础, 所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都不符合我国国情。总之, 我国的民主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要切实结合当代中国国情, 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这不仅是邓小平民主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 邓小平十分注重民主政治的建设及发挥民主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民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邓小平,民主思想,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列宁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三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意义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营养,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从20世纪80年代末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开始至今,学术界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阐述与概括,可以说,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分析、理论渊源、科学体系与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与突出贡献等方面,对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则涉及很少。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可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

一、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政治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所阐述的“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既包括观念形态的文化,又包括其它意义的文化。在这里,我们把它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来研究,其本质与邓小平讲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中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政治原则。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在谈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时,邓小平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和批判。”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方针。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社会主义价值核心是富邦兴国,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去向。因此,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70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邓小平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更加明确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而坚定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再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这也是坚持邓小平文化思想政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邓小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文化建设方针是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事关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在《祝词》中提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和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明确要求“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文化建设的方针,是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认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就前一句话而言,邓小平要求所有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就后一句话而言,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既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文艺自然应以表现人民为己任。其二,从社会作用方面看,文艺还承担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发人民自觉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作用。其三,就文艺本身的力量源泉而言,邓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者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至于文艺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规定。在现阶段,满腔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通过艰苦创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应成为文艺家乃至所有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邓小平认为,坚持“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从内容上看,他要求从“怎么写”扩大到“写什么”,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的一切进步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总之,只要能够使人们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从形式上看,邓小平指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文藝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二为”“双百”方针原则的论述,对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4.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四

学过毛泽东思想的人都知道,所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这十二字箴言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

大家知道,因为中国过去唯GDP论,GDP曾一度成为考核官员升迁的唯一指标,但因为有些官员在不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背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上报的GDP值被大量注水,“下级骗上级,一直骗到国务院”!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中央得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导致决策失误!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不良后果!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纠正过去不正确的做法,重新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考核官员政绩综合各方面情况,提出了绿色GDP论!这一可喜的变化正是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最直观的表现!

二。独立自主: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本着独立自主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精神,在科技上,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骄人战绩!而观今中国,某些人抛弃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妄想用什么市场换技术,启图通过市场的溢出效应来得到先进的技术,结果呢?我们得到了先进的技术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就拿手机市场和汽车市场来说,我们在失去了市场的基础上,并没有得到先进的技术,市场开放至今仍然是国外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事实说明,我们在抛弃独立自主的思想的同时,也在被世界抛弃!

三、群众路线:

毛泽东主张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回群众中去,正是因为他所直走的这种群众路线,才使得中国革命因为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而取得胜利。但是现在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极差!脱离群众路线直接后果是导致官员缺乏群众监督,而使得贪污腐败盛行!

官员听不到群众的声音而使得制定的政策严重脱离实际!执政党失去了群众的拥护而使得执政之基产生了动摇!

5.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篇五

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孔子及其儒家的交友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交友思想包括交友的目的.、朋友的选择、朋友间的学习方法以及朋友间的相处原则.其中的许多内容极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不无借鉴.

作 者:常国良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分类号:B222关键词:孔子 儒家 交友思想 教育意义

6.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六

中国经济特区的崛起,是同一个伟人紧密相连的。这个伟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不仅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支持者,而且以洞察风云的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推动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历史演进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使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同胡厥文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当然,利用外资一定要考虑偿还能力。”他还在一份香港厂商要求到广州开设工厂的《内部情况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1979年2月,谷牧副总理主持召开特别会议,商议交通部招商局提出的在蛇口地区开设工厂的问题。谷牧说:“小平同志认为不仅宝安、珠海县可以搞,广东、福建的其他县也都可以搞。”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王全国等同志谈话时指出:“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几个特区的决定,要继续实行下去。”1984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分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1月,他在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上批示指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发表《要吸收国际的经验》的谈话,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1990年3月,他指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1年1月至2月,他在视察上海时指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经济特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98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我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1989年,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1992年,他又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告诫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济措施。在政治上,经济特区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存在特有的社会性质。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1985年,邓小平同志说: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1992年,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否成功,“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1992年,他要求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这是他对经济特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和意义。经济特区建设不是收而是放。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985年,他指出:“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1989年,他又说:“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总之,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198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就改变了面貌”。“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连续10多年外贸进出口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与邓小平同志当年的具体指导是分不开的。经济特区有多种形式。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他不仅首倡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综合性经济特区,而且推动建立了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其他形式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发展要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983年,他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992年,他再次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经济特区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共同富裕。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8年,他又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他还反复强调,经济特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1992年,他再次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时代意义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作为邓小平整个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敏锐观察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意义。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具有开拓创新的特点。一是敢于探索的理论勇气。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中有许多新内容,超出了国外搞经济特区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非凡胆略、政治勇气、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二是重视实践的思维方式。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三是注重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胸襟。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先进做法和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等一系列论述中。理论意义。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同志不仅是经济特区的缔造者,首倡建立经济特区,为经济特区建设提出了根本方针和指导思想;而且还结合经济特区实践,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正确利用资本主义等重大理论原则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意义。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邓小平同志不仅倡导建立经济特区,而且一直关注并亲自指导着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和1992年,他两次到经济特区视察,对经济特区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些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就办什么样的经济特区、怎样办经济特区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而且在每个关键时刻都给予经济特区建设以具体指示和有力支持,从而保证了经济特区健康快速发展。正是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一种形式发展为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7.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七

论文题目: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同是家乡人,对于邓小平同志有种无法言诉的亲近,或许是被他深深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恰与今年初瞻仰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对于邓小平同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亦选择此题——邓小平南巡讲话于今日中国之意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当时中国之现状及今后发展的道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作了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经济而言,他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字。提出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充分阐述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胆子要大一点,要敢“闯”、敢“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提出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

在政治上,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着重地提出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把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在思想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注意的精髓,我们必须坚持,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右”的思想,同时也要防止“左”的思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小平同志对“坚持四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论证,连同他对“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关系的论证,透彻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怎样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因关系的准则,纠正了毛泽东同志在哲学理论上因过于重视内因、忽视外因,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能造成的失误,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要防微杜渐,同时要培养人民敢闯敢干的精神。打破旧思想的束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经济。同时,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现今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挑战。特别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应对今后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深思!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信

念。发展,也仅仅只有通过发展,中国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落脚点就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抓好发展,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方向,努力在深化改革推动开放的过程中得到新突破,努力在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取得新成绩,做到心系民情办实事、一心一意谋发展。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要求我们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在改革开放初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先富带后富的路径是正确的选择。现今,中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家有能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工作为重点,努力地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重温小平同志讲话,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小平同志的讲话,不仅科学有理,更具有一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当今的中国,不缺资金、不缺人才,更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切条件具备。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卯足干劲,迎难而上,在工作中不回避难题,在开创工作新局面中狠下功夫。

总的来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8.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篇八

摘要: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并提出科学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突出了人创造环境的主体作用。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环境 群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的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环境决定人的观点必然导致唯心史观,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得出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经典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视人在改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自从古代猿人开始直立行走,将劳动的伟大使命赋予了自己的双手,自从人真正地成为人,与客观环境开始了真正的物质交换时,人类即开始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直至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的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里包含了人为宇宙主体的思想,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确立 了人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近代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进一步阐述了主客观二元论,强调了人的理性的至上地位,主张征服和驾驭自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他将环境狭义地理解为地理环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此外,爱尔维修提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教育所致。”②他们都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重视社会环境特别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人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对环境决定论作了扬弃,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③马克思承认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但反对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归跟到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这个道理必然会陷入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的唯心史观,如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召唤幸福”,⑤他重视法律、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由个别的精英人物 来制定的,他们凌驾于环境之上,人民群众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受少数人的支配。这样,便将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把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寄托在上等人身上,由此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历史……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产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⑥这表明: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每个时代的人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包括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的影响、制约以及启发,因此特定的时代会造就特定的人,即所谓的时世造英雄。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⑦另一方面人创造环境,一切的“生产力、资金、环境”都是由人的活动来创造的,离开人,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思从实践观的理论出发阐明人对环境的创造作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⑧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表明了人和环境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实践在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中所体现的 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与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就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于主观意识的指导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可能性,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的。主观能动性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怎样做,而客观可能性则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人经过一定的价值判断,权衡主体的需要以及客观环境能提供的条件之后,便能够做出相应的做什么的决定,从而指导人们开始真正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体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人在变革的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实现了人的发展。

马克思揭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及其提出的人创造环境的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继承这一思想,重视劳动人民创造环境、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政治地位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认可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地位,就要改正那种夸大少数精英人物社会作用的错误思想。现今社会仍有大量持英雄史观的人认为只有思想家、理论家等精英人物才是改造环境的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多数人民群众则是受环境制约的人,是受少数人支配的人,这样必然将人分成了 两个等级,少数人凌驾于多数人之上。现实生活中一些拥有权力的少数人,忽视下级和广大群众所应享有的权利,独断专行,甚至以权谋私,将权力看作自家的财产,成为特权阶层。虽然精英人物由于所拥有的权力、对社会资源量的占有优势、或者拥有特殊的天赋,与普通群众相比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但精英人物毕竟是少数,而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任何精英人物或者精英阶层都无法比拟的,人民是改造环境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承认了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存在着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阶层之间收入水平不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城乡之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发挥了主体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是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大环境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均耕地的劳动投入量很大,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回报率很低,但国家对于农业的实际补贴明显不足。中国的农村以及城市都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民的就业压力很大。各大城市的大多数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 的工作,收入却得不到保障。再者,在农村农民所交纳的各种费用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国家已制定了免交农业税的政策,但这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应该给予农业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源头上以及动力机制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承认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政治地位的确立和保障。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依靠少数人的能力,而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争取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所应当享有的政治权利,首先就要给予农民以国民的待遇。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事实上把农民划为非国民待遇的二等公民。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劳动群体,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基本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而农民实质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农民实际上的政治地位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和要求明显不相适应,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

此外,还要关注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 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自身的实践、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教育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有能力改造自身、并促进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现实中存在着鄙视人民群众意识能力的现象,如一些官员不认真听取群众提出的意见和监督,搞一人专制,使得民主制度不能够顺利地运行,更有甚者实行愚民政策利用歪理邪说蛊惑、欺骗人民,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我们相信人民群众具有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就要给予每一个人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个人都有完善自身思想、文化水平的空间。对于因贫困未能接受教育机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投入,每个公民都伸出援助之手,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思想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①③⑥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2页、2页

②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467—468页、第4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M].高光、阎树森、马迅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第459页

上一篇: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下一篇:显示屏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