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歇后语

2024-10-27

儿童的歇后语(共9篇)

1.儿童的歇后语 篇一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一样事,百样做。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2.儿童的歇后语 篇二

书箱的主人原来是个文学爱好者。写了满满一箱的文稿却仍是一贫如洗。一气之下便下了海, 将这满满一箱的文稿遗弃。一只老鼠正好掉了进去, 牙齿有些发痒, 就啃起文稿来。这一咬一嚼, 就品出些味道来, 懂得些世态炎凉、人情世故, 成了高智商老鼠。比如它从咬文嚼字中得知:贪官露面, 人人喊打。从此, 它要过街之时, 就尾随贪官之后, 让贪官当挡箭牌, 自己则溜之大吉。

老鼠爬秤钩——自称自

这只老鼠在一个贪官家里不仅养得肥肥的, 而且沾上了贪官的贪婪和野心。居然想创造一项最肥大老鼠的世界纪录, 它每天拼命地吃着贪官享用不完的香肠。每隔几天, 就要爬到贪官家里用来称金子的秤上称一称重量, 看看又长了多少斤。就在这只老鼠已经增长到3斤8两时, 却不料贪官倒了台, 老鼠没有了香肠吃, 又瘦了下来。于是, 它又钻到了另一个贪官家里, 不仅又寻找到了香肠, 而且又找到了一杆能称金子和自己的秤。它天天爬到秤钩上, 自己称自己。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篇三

北京地区流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我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说。幼年时,北京街道的胡同里,摆小摊的随处可见。小摊经营的对象就是小孩儿,小孩爱吃的糖、豆、大酸枣、小玩意儿等应有尽有。多数小摊还卖洋画,一大张硬纸上,分出一张张画面,画与画之间有一条韭菜叶大小的空间。孩子们用剪刀在空间处剪开,分出一张张小画片。当年不少小画片的内容就是歇后语。我每逢买到一大张这种画片就欣喜若狂,忙用剪刀剪开,一张张读。很多名著没读过,可是有关他们的俏皮话却先领教了。从这些歇后语中,也初步了解了一些事物。

今余年过古稀,忽心血来潮,欲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收集起来,—一道来,亦颇多佳趣。先从《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说起。

有关刘备的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兄弟——红黑都对”,“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刘备卖草鞋——有货”,“刘备招亲——弄假成真”,“刘备的耳朵——扇风”(注:《三国演义》中形容刘备双耳垂肩,故有此语)。

下面是有关关羽的歇后语:

“关公进宫——单刀直入”,“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因关公面如重枣,故此),“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关云长走麦城——吃亏就在大意”,“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关公斩蔡阳——没跑”,“关云长卖马——周仓不肯画押”。

下面为有关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张飞吃豆芽——小菜”,“张飞的胡子——满脸”,“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张飞拿鸽子——一个不个”,“张飞睡觉——不闭眼”,“张飞讨债——声势大”,“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坐轿——人员不对”,“张飞坐天下——只顾眼前”,“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其他有关《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孔明哭周瑜——假慈悲”,“孔明弹琴还仲达——好沉着”,“孔明吊孝——假慈悲”,“黄忠叫阵——不服老”,“属黄忠的——不服老”,“黄忠交女友——人老心不老”,“庞统坐知县——大材小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东吴杀人——移祸于曹”,“东吴大将——甘宁(干拧)”,“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周仓摆手——老爷不在家”,“孔明张嘴——计上心来”,“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周瑜进当铺——穷都督(嘟嘟)”(周瑜为东吴水军都督之职。此处用谐音),“吕布戏貂蝉——上了别人的当”,“属吕布的——有勇无谋”,“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借东风杀曹操——间接杀人”,“属司马懿的——疑心太大”,“司马懿父子行军——有的要退,有的要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以上是流传在北京等地的有关“三国”的歇后语。一部有影响的名著,它会深远地影响人民的生活……

4.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 篇四

长期以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词汇教学中的俗语教学的重要性, 使得词汇研究和教学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当前, 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大量语用失误现象, 说明了我们汉语课堂中语用教学的不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 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

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对汉语中的俗语感到尤为吃力。因为俗语不仅仅是在表现字面上的意思, 它更是建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的语言升华。它与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这片沃土才孕育出了如此宏大的语言宝藏。要想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汉语, 对俗语的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歇后语概述

歇后语与俗语、格言、谚语、俚语一样, 都属于汉语俗语的范畴, 它富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为形象的比喻, 称为喻体;后一个部分是对前面的比喻作出解释或说明, 揭示前一部分的实质意义, 叫做喻义。通常将前部分称为比喻部分, 后部分称为说明部分, 这两部分一般由破折号连接。前后部分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后边所做的说明与解释同前边的比喻是完全一致的。 (1)

它是一种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极浓的语言用法, 其特点是幽默诙谐, 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且富有人民性, 是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 从眼前熟悉的事物中配搭出一些传神的词句, 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 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 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一种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 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歇后语的具体措施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个特色, 透过歇后语就能折射出许多有关汉民族的文化常识,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对歇后语及其类似俗语的学习也会相应提高, 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

1. 进行“汉语国俗语词典”的编纂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 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工作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体现汉语词汇特有文化价值的“汉语国俗词语词典”还没有完成, 产生这样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们对外国学习者汉语学习词典的真正需求尚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而在宏观上缺乏系统的考虑, 微观上我们对这类学习词典的注释方法、编排体例乃至检索方式等都缺乏研究。 (2)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 体现在词汇层面就是国俗语中。所谓国俗语因素, 就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而在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 也就是说, 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现行HSK词汇等级大纲的编制以词的使用频度为原则, 用使用频度来衡量词语的常用程度, 以进行词筛选和确定的等级, 加以语用标准、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的结合。” (3) 另外, 揭示歇后语多用比喻辞格的方式, 为这样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这些也是在词典编纂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如能有这么一部综合的国俗语词典的话, 将会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俗语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很多困难。故进行这方面的词典编纂是相当必要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了。

2. 从文化角度导入

一定意义上说, 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 上下五千年, 纵横古今, 源远流长。可以说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的喜爱, 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我们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至少可分为三类:语俗文化, 语感文化, 语境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化知识, 如中国特有的称呼、姓氏、亲属之间的称谓等, 即是这里所说的语俗文化。” (4) 当然歇后语是属于语俗文化中的,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块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一般是以下几个环节:课堂语言输入, 语言表达操练, 语言规则吸收内化, 语言技能, 社会自然语言接触, 语言交际能力。” (5) 在“课堂语言输入”这个环节, 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后语的认识, 进而在语言表达操练中使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想象进行掌握。歇后语主要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方法构成, 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挑战性的。故对歇后语的学习, 不应该放在汉语学习的前阶段, 而应该是中后期。

近几年来,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在教学特别是中高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逐渐有了共识。“所谓文化导入, 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相关的教材, 大家都认识到, 没有提供足够文化因素信息的教材, 讲文化导入教学仍然是十分困难的;第二层意思是将有关的文化因素直接引入以语言技能运用为核心的语言训练体系。” (6)

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循环深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语言运用得体性的必由之路。

3. 在交际中学以致用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活动既包括语言交际活动, 也包括非语言交际活动, 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使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 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7) 针对具体怎样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 赵金铭前辈提出的六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们具体是:

1、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 也就是要训练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2、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 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读的基础上, 建立正确的语感并形成语言得体表达的能力;

3、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 也就是要以语篇为教学和操练的组织单位, 训练学生自上而下地整体理解和表达意思;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 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4、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 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5、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 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即训练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6、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专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际。

以上六个原则是针对于课堂上学习的, 除此之外, 第二语言学习者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围群众所使用的语言, 利用起周围的语言资源来。因为歇后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口语中, 口语是学习习语的一个大宝库。言为心声,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这一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语言相关的心理、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所以, 只有在交际中加强对歇后语的不断运用, 才能使学习者对汉语这一语言习惯好好地掌握。

4.对比性学习

相对的来说, 对比性学习就不怎么适合于全部的歇后语教学。毕竟英、汉语 (这里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 分属不同的语言, 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对应部分, 比如用英语中的谚语或者意思恰到好处的习惯短语来理解汉语中意义与其相对的歇后语。这部分虽说较少, 但还是存在的。比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ringing one’s own bell;猫哭耗子———假慈悲, to shed crocodile tears;鲁班门前耍大斧———不知高低, to teach one’s grandpa suck eggs;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on pins and needle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mind your own business;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keep silent as before

故在这几条教学措施中, 对比性学习是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的, 但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 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因此, 如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际中不能很好地传达, 就容易产生理解空白。学习一种语言中的特色, 那么就需要掌握一些词汇, 在交际中实现学以致用。总之, 从歇后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 异彩纷呈的歇后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汉民族文化世界。文中对歇后语的探讨, 只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的一个小方面, 如果所有的小方面都不断得到完善的话, 那么这个学科将会茁壮成长, 最终参天耸立!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 歇后语作为俗语中的一部分, 在基本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歇后语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它来源于民间, 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具有较浓的口语特色。歇后语在俗语中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了其语言特点之后,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掌握好这方面的重要词汇, 再加以对比性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实现学以致用, 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歇后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蒋磊.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67-69.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P389.

[3]马清华.唯频率标准的不自足性---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大纲设计标准《世界汉语教学》2008 (2) .

[4]刘英林《“汉语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研究四题》.见刘英林主编的《汉语水平考试研究》P81-82.

[5]周健.论突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交际能力训练[J].《世界汉语教学》2001 (3) .

[6]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6, P106.

5.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篇五

关键词: 歇后语 汉语熟语 翻译方法

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幽默语言种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语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随处可见。汉语歇后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对于这种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歇后语的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双方面,这无疑是歇后语翻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1.歇后语的内涵

《辞海》对歇后语作了如下定义: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该定义指出了歇后语的性质和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分支中,歇后语属于国俗语义的内容,由前文和后文两部分组成,前文往往解释和描写的是一种生活现象,后文往往对这一种现象作出评论和分析。

2.汉语歇后语翻译的意义

歇后语属于汉语中的熟语部分,这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和交际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历 史、哲学、心理、社会的动因,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历时作用的结果。

从语言的谱系联系上来说,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意合型的语言,语篇的语句分布多为流水句,英语属于形合型的语言,语句多为叠床架屋式的语句,逻辑特征严谨。因此,翻译过程中语际之间发生了转换。当两种语码发生转换时,汉语中的歇后语如何成功地译为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从理论上说,就有其价值和创新之处;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它对翻译有着积极的补充作用。

在汉语的歇后语转换成英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语言、认知、文化、交际等各种因素忠实地再现源语表达式的意义。

汉语熟语表达的形和意并不完全重合或一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特征,在歇后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外国友人来说,熟悉和了解歇后语可以加强对汉语的掌握,加深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了解。

3. 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汉语歇后语的英译既应注意形近,又应注重神似,使其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准确、明晰和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应灵活采用直泽、解释(意译、注解)的方法,真正表现出汉语歇后语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点。

(1)直译法: 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例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

竹篮打水——一场空。Like ladling water with a wicker basket—all is empty (nothing).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瞧扁了。If you peer at a person through a crack,he looks flat.

兔子尾巴长不了。The tail of a rabbit—cannot be long; wont last long.

(2)解释法:对于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来说,解释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

①利用汉语的谐音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李双双见到丈夫——有喜旺(希望)

Li Shuangshuang sees her husband—she has Xiwang now; like Li Shuangshuang meeting her husband Xiwang, a homophone for the Chinese word xiwang meaning hope, there is hope now.

②利用双关语义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A rolling pin used as a bellows —no good at all.

王小二过年——年不如一年

Wang Xiaoer spending the New Year—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 like Wang Xiaoers life, 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

飞机上跳伞——一落千丈

Bale out from a flying plane—drop down a thousand zhang or suffer a drastic decline; like jumping from a flying plane, they decline drastically.

③利用典故

有关典故的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在翻译利用典故的歇后语时,如果仅仅使用解释性增补方法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对译文加以注释,从而从文化上和历史上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歇后语所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王羲之写字——横竖都好

A character out of Wang Xizhis hand—vertical strokes are as good as horizontal ones; lik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t is good in every way.

Note:Wang Xizhi was a famous Chinese calligrapher and a Chinese character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trokes, of whic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Hengshu here has two interpretations: (1)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okes; (2)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that is, in any way.

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the last resort to overcome his difficulty; like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 they are driven into a dead end.

Note:Qin Qiong, styled Shubao, was a famous general in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becoming a general, he was once penniless and had no way out but to sell his own horse.

由此可见,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必须兼顾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鲜明的民族文化背景,尽量准确贴切地翻译出歇后语的喻义,这才是翻译好歇后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儿童的歇后语 篇六

一、解放前至今有关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1.傅振伦在《歌谣周刊》第68号(1924年11月16日出版)上发表的《谜语歇后语研究之一斑》一文中认为歇后语包含“句首”和“句尾”两部分。这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篇把歇后语与“句的概念”联系到一起的论文。

2.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提出“新兴的歇后语”,认为“这种歇后语是用来歇后的成语,原来是两截的,歇却一截,形式上也还可以成句”。陈氏也是把歇后语与句子形式联系了起来。

3.温锡田在发表于《国语周刊》第91期(北平《世界日报》1933年6月24日)的《论“俏皮话”》和第92期(北平《世界日报》1933年7月1日)的《再论“俏皮话”》中,关于俏皮话的形式,其归纳为:(1)“全形”是两句,上句是“前提”,下句是“断语”;(2)“前提”的构成,从语法上看,有三个形式。温氏是第一位从语法形式的角度分析歇后语句法结构的学者,他暗示了歇后语是由两个分句组合而成的复句的观点。

4.黄华节在《太白》半月刊2卷6期上的《歇后语》一文中,认为从“造句法”上看,歇后语一律是由两个“子句”构成。黄氏第一次从造句法角度正式引入了“子句”的概念,表达了“歇后语都是复句”的观点。

总之,这一时期关于歇后语的句法结构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的。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张瑰一在《修辞概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11月第1版)里认为,“一般的歇后语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半是一个比方,后半是这个比方的解释。”张氏认为歇后语后一部分可省略,这就暗含了前半部分是可以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歇后语研究从结构形式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很少。

(三)新时期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1.马国凡、高歌东在合著的《歇后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一书中指出,分析歇后语的语法结构要着眼于说明部分。关于歇后语的语法作用,从词汇角度上看,歇后语的前后部分是“同义”成分;从语法角度上看,歇后语的前部分与后部分是同位语,在句子中充当同一成分。马氏等充分认识到了歇后语具有充当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但完全忽略了歇后语也可以独立成句的功用。

2.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一书中曾指出,歇后语的“比喻部分”运用了多种“语言结构方式”[1],可以是词也可是词组和句子。而歇后语的“解释部分”的结构有用词充当的,有用词组充当的,也有用句子充当的。王氏第一次较为明晰地分析了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方式,其观点为以后的歇后语句法结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温瑞政在《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出版)一书中,指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最简单的“引”和“注”由一个词构成,多数是由词和词组成的“结构”。温氏还指出,“引”和“注”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但温氏的看法有偏颇之处,“引”和“注”有时也会是由句子构成的,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语法上的表现过于绝对,但温氏从整体上是把歇后语当成单句来看待的。

4.谭永详在《歇后语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中认为:“歇后语是成句的,而且都是单句。不管它的形式复杂与否,都可以切分为前后两部分。”谭氏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歇后语绝对都是单句的观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开拓作用。

5.唐启运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一书里,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可构成单句,也可构成复句。唐氏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歇后语既有单句形式也有复句形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6.孙维张在《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中,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结构段之间,不具有语法上的衔接关系”。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是“主语——谓语”关系固然值得商榷,但孙氏的全盘否定,使其研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这一时期加强了对歇后语结构的语法研究,但有待进行新的探索。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有两大主张:一种是传统的看法,认为歇后语成句后都是单句;另一种则继承了开放的观点,认为歇后语中既有单句也有复句。

1.传统观点 认为歇后语都是单句,如王勤在《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中就总结到“歇后语的表层的结构形式是简单句”。

2.开放观点认为歇后语成句后既有单句也有复句,比如范晓就提出像歇后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这样的句子不仅是复句而且是主谓式的复句,[2]并提出了“主谓复句”这个新概念。

但也有学者对范晓的“主谓复句”提出质疑,如肖伟良在《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一文中,认为范晓所举的6个歇后语句子并不能简单地都归纳为“主谓式复句”,而应分属不同的类型。那么,究竟什么是句子?什么是单句?什么是复句?它们的成立和区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在歇后语句型结构的研究中出现单复句定位分歧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细化研究——“双主谓结构单句”和“双主谓结构复句”

肖伟良在《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提出“双主谓结构单句这一类型的句子,都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前一个主谓结构充当主语,后一个主谓结构充当谓语。”[3]他把范晓先生的六个例子:

(1)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石头上碰钉子——硬碰硬。

(4)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

(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6)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倒不出。

上例中的(3)(5)划分为双主谓结构单句,把(1)(2)(4)(6)划分为双主谓结构复句。肖先生主要是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个方面来阐释他们的区别:

第一,从语法意义上看,单句就是“能够简单地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的句子,所以像(3)(5)这一类句子都是单句。而且他也认为在(3)(5)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意义上缺乏自足性,像“硬碰硬”“礼轻情义重”等作为句子都不能成立,所以,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不能单独成句。

第二,从语法形式上看,肖先生认为“单句是有一套结构中心的,……结构中心的多少是区分单句和复句的重要语法标志:有一套结构中心的是单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结构中心的是复句。”[4]他认为像(3)(5)这一类句子,作解语的主谓结构只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而不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所以,这类句子只有一套语义中心,是双主谓结构单句。

综上所述,我们赞同歇后语成句后句型结构有单也有复的开放观点,但肖先生的细化研究也有让人不信服的地方。比如,他认为歇后语成句后都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若按他的单句成立标准来判定,那歇后语不就都是单句了吗?还有,他认为(3)(5)句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意义上缺乏自足性,那(1)(2)(4)(6)句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结构和意义上就不缺乏自足性吗?所以,单复句的划分标准究竟如何科学地确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一点思考

1.为什么会在歇后语句型结构研究中出现单复句的分歧现象呢?

单复句的区别很鲜明,尤其是在结构形式上,单句结构就是“主语+谓语”,而复句结构就是“(主语+谓语)+(主语+谓语)”。综上所述,在歇后语句型结构中出现单复句分歧现象的原因是:

从语气方面,有些学者认为歇后语前部分是话题,即主语部分,后部分是说明话题的,即谓语部分。他们认为前后部分都是由各种结构来充当的,并不把前后都看成是有语气、语调的句子。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前半句有主语(外甥),有谓语(打灯笼),后半句也有省略主语(外甥),也有谓语(照舅),所以前后两部分可以被看作是两个分句。既然是句子,就必定有语气,前一个分句是陈述语气,而后一个分句则是感叹语气。前后语气的差异是判断句子是否是复句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语法意义方面,有些学者看到了“语义指向”的问题,注重了句子中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肖伟良曾提出“双主谓结构单句作解语的主谓结构只能陈述整个譬语,而不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的主语。”如:(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就不能被说成“千里送鹅毛——千里礼轻情义重。”“千里”的语义是不指向“礼轻情义重”的。所以这类句子只有一套结构中心,是双主谓结构单句。而像“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可以被说成是“老鼠进风箱——老鼠两头受气”。“老鼠”的语义也指向后面整个解语。有的学者只考虑了结构形式上的问题,而忽略了语义指向问题。

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方面,其实无论单句还是复句都是从语法形式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句法结构,而歇后语却恰恰是无论句子结构形式的单复却都表达了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句子。没有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也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例如,范晓在《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中就提到“歇后语复句如果在两直接成分之间加上‘是’‘真是’或‘叫做’之类,还可以转化成主谓单句。”[5]王勤在《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一文中说到“歇后语的前后部分可以互相转换表达,构成语法上的判断句,修辞上的隐喻。”[6]歇后语成句后的语法形式有单复两种,但它们却可通过转化的形式被揭示出相同的语法意义。有些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区分单复句的标准有哪些?本文认为区分单复句的标准应有三点:

(1)语气上的差异:一个单句只有一种语气,但复句不一定只有一种语气。

(2)语法形式上的差异:

1)单句结构是“主语+谓语”,而复句结构是“(主语+谓语)+(主语+谓语)”。

2)单句的是由句子成分直接组成,而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分句。

(3)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1)单句的语义指向明确,只有一套语义中心,只表达简单的一层意思;而复句的语义指向复杂,不只一套语义中心,表达的意思也不止一层。

2)当单复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似时,可以通过插入“是”“真是”或“叫做”等判断词来检验该句是否可以转化成明显的单句,如果可以转化,就可以判定该句为复句。

注释:

[1]王 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3).

[2]范 晓.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J].汉语学习,1984,(1).

[3]肖伟良.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J].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4).

[4]肖伟良.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J].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4).

[5]范晓.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J].汉语学习,1984,(1).

[6]王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3).

参考文献:

[1]温端政 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

[2]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邢福义 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儿童的歇后语 篇七

关键词:简洁明快,婉转含蓄,音韵和谐,生动形象,俏皮幽默,产生影响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引子”作用, 像谜语, 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 像谜底, 其简洁明快, 婉转含蓄, 音韵和谐, 生动形象, 俏皮幽默的特点深受中学生喜爱, 因此歇后语的积累与运用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的研一学生, 我将歇后语的语言特色纳入探究对象, 来自我对母语的由衷热爱, 对歇后语的浓厚兴趣。热爱与兴趣为我开启了走进歇后语的大门, 进而来研究歇后语的语言特色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首先, 就结构而言, 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用字极少, 可谓简洁明快。如“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棒槌吹火——一窍不通、水仙不开花——装蒜”等等, 无需再举了, 不是说“浓缩的都是精品”吗?歇后语便是, 短小而精悍。这样一来, 出现在文章里的, 或是直接挂在嘴上的, 就显得更加短小精炼了。

其次, 就语义而言, 歇后语含而不露, 可谓婉转含蓄。因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子”的作用, 前面我刚刚提到, 而这与诗歌中“兴”的作用近乎一致, 比如吟咏“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意在交代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 即“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因此说首二句, 文已尽, 意在外, 含而不露;说“九曲桥上散步”, 何意蕴含其中?想一想, 就三个字“走弯路”, 同样是文已尽, 含而不露。诗也好, 歇后语也好, 达到这样的表意效果都可谓婉转含蓄, 这是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崇尚的美, 含蓄美。这种美魅力何在?耐看, 耐思量。尤其是歇后语, 随便一句, 不管是看到的, 还是听到的, 瞬间就能激发你的思维, 吸引你的眼球, 让你有那种猜谜语或是脑筋急转弯的感觉, 而带上这样的感觉, 你会兴致勃勃地沿着“此”, 去寻找“彼”。有种若明若暗, 若隐若现, 水中观月, 雾里看花的朦胧含蓄美感。比如, “哑巴吃黄连”, 顺着常理, 脑筋一转弯, 言外之意就有了——“有苦难说”, 可见, 歇后语既言尽意有余, 又言尽意无穷, 实在耐人寻味。

第三, 就语音而言, 歇后语节奏鲜明, 可谓音韵和谐。没有华丽外衣的歇后语, 看上去似乎无节奏感, 无韵律美, 但读起来感觉就不同了。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读起来就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节奏感油然而生, 赏析其音韵, 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只要按照节拍, 按照韵律去读, 一定会时而停顿, 时而拖音, 时而抑, 时而扬, 你就能享受到歇后语的音乐美。

第四, 就表达技巧而言, 歇后语善用修辞, 可谓生动形象。歇后语通常使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用典等, 无论哪种都增添了歇后语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五, 就语言风格而言, 很多歇后语可谓俏皮幽默。歇后语突出的特点是言简易明, 浅显易懂, 只用寥寥数字, 就说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它还有个独特之点是形象生动, 含意深刻, 幽默风趣, 概括性强, 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方面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首先, 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通俗。比喻可以让无形之理变得可以触摸, 可以感知。如用“挖井碰上自流泉”比喻“正合心意”;用“孔夫子搬家”比喻“藏书多, 爱读书”, 类似这样的歇后语不胜枚举, 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歇后语生动形象, 无论应用于话题作文中还是命题作文中都会增添作文的文采, 使文章增添亮色。

其次,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把人当物, 让语言生动活泼起来。很多歇后语前一部分将人以外的其它事物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情感, 使语言更生动, 更活泼, 更有趣味, 而那些人格化的事物也定格于人的某种形象了, 或丑陋, 或美好。如“蜡烛的脾气——不点不亮”。把物赋予人的性格特征, 栩栩如生, 这就是拟人这种修辞方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中学生通过对这类歇后语的积累与应用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三, 利用同音词谐音, 一语双关, 同样有趣。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等。”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而且能加深语意, 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认真积累并广泛应用到写作中去, 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第四, 运用易于理解的夸张式歇后语 (蛋壳垫桌脚——支撑不住、) 和用典式歇后语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 都在表达技巧上使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 便于记忆, 便于理解。中学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 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 引起读者的联想。

最后, 就语言风格而言, 很多歇后语可谓俏皮幽默。这种特色, 不用更多地去说理, 只要一条一条的歇后语就能让你噗哧而笑, 还能让你在笑过之后去深思, 你就可以为其贴上“语言幽默”的标签了。中学生的作文语言一般都比较平实、单纯, 即便有一些生动词句穿插其间, 却很少见到幽默。其实, 适当使用幽默, 不仅可以增加文采, 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 还可以反映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提高作文的质量。

结语

简洁明快的歇后语, 婉转含蓄的歇后语、音韵和谐的歇后语、生动形象的歇后语、俏皮幽默的歇后语, 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中, 其独有的特色将使其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力, 对中学生提高表达技巧和写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儿童的歇后语 篇八

关键词:歇后语,认知语言学,隐喻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它给语言学界带来的新的视角和观念给了语言学者新的研究空间, 并且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更是得到了重视, 它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歇后语是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 语言诙谐幽默、口口相传且富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思想内涵就主要靠隐喻和转喻来体现。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观察, 同时关联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理论, 对歇后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体会歇后语的内涵和意蕴。

歇后语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而认知方法也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 所以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歇后语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 “存在着共同的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研究歇后语提供了可能性”[1]。

1、从歇后语的类别的实例中观察其中的隐喻现象

1.1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毫无关系, 需要用语音的象似性 (也就是修辞学中所讲的谐音) 来构建语音隐喻。 比如“和尚打伞——无法 (发) 无天”是利用“发”和“法” 谐音来达到语音隐喻的;“外甥打灯笼——照旧 (舅) ”, 就是利用“旧”和“舅”的谐音;“孔夫子搬家——尽是输 (书) ” 是利用“输”与“书”的谐音来达到语音隐喻的效果的;“灯盏无油——太费心 (芯) ”是通过“芯”与“心”的谐音来达成效果的, 类似的歇后语还有很多。

歇后语的语音隐喻是由Ivan fonagy (1999) 提出的, 主要是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的相关性这一角度进行论述, 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提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 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或所表达的意义之间象似性的问题。[2]

1.2喻意歇后语

喻意类的歇后语更接近歇后语的定义:“谜底—谜面” 或者说“引子—注释”这一结构概念。这类歇后语大多都是利用隐喻的方式构建而成的。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前面的引子部分说骑着驴看唱本, 古人也有骑驴当马, 把驴当做代步工具的情况, 那么驴在走, 骑在驴上看唱本是什么样呢?后面的注释给出了答案——走着瞧。表达出看事物发展结果究竟怎样的意味, 有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

这类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的引子实际上是想要表达后一部分注释的另外一层含义, 这种方法就是隐喻。

2、从隐喻的类别中找到歇后语中的实例

2.1结构隐喻

结构性隐喻, 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 但他们的结构保持不变, 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3]歇后语中运用结构隐喻的实例有很多: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猫的天性是抓老鼠, 前面的引子出来时会有困惑之感, 而后面的注释“多管闲事”一出就确定了狗不该拿耗子这一经验认定。这个歇后语是指管了不该管的事, 常有责骂之意。这样前后两部分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结构隐喻。诸如此类的歇后语还有很多:“高粱秆子当柱子——撑不起”, “芝麻开花——节节高”, “空心萝卜——中看不中用”等等。

结构隐喻是把一些结构映射到另一些结构上, 所有的隐喻都是有结构性的, 结构性是隐喻的总体特征。

2.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意象图示是人么在长期的时间认识中形成的, 是人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意象图示是方位隐喻的主要方式。

“上—下”、“里—外”、“左—右”、“高—低”……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并且常用的方位词,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彼此之间是一对反义词, 它们本身也就是为了划分空间而存在的。这些方位词在表达上也都有着固定的情感倾向:“上层—下层”、“左迁—右升”、“高等—低等”、 “前进—后退”。

人类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由空间而来, 因此每个方位隐喻的内部要素之间都有联系。“高”和“上”的空间方位基本一致, 在文化观念中有“好”的意味, 即“高兴、有能力、 有品德、有地位”等等。而“低”和“下”的空间方位基本一致, 在文化观念中有“不好”的意味, 相对应为“难过、 道德败坏、地位低下”。“东”、“西”这样的方位词也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由于太阳东升西落, “东”往往包含着有希望新生的意思, 如紫气东来、东山再起等等。而“西”是太阳没落之处, 有着风烛残年之感, 与此相对应的词语就成了驾鹤西去、日薄西山等等。[4]这些方位词对应的情感倾向的词语非常多, 在歇后语中它们的情绪状态同样非常清晰, 如 “下眼皮肿——只往上头看”说的就是傲慢无礼, 不拿正眼看人。认知者由“下眼皮”和“肿”这两个信息, 整合得出不能向下看的事件框架;既然不能往下看, 也就是能往上看。 翻眼皮这一动作表现了目中无人的态度。还有一部分运用方位隐喻的歇后语其中没有明确的“上”和“下”这样的方位词, 但其表意明确, 有着明显的高低好坏之分:“打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皮球上戳一刀——泄了气”等。

据上述可见, 方位词可以在歇后语表示情感倾向、道德品质、实力地位等, 而方位隐喻是通过方位词以及和方位词相关的动词达成的, 因此这种类型的歇后语主要是通过方位隐喻来达成其意蕴。

2.3实体隐喻

所谓实体隐喻是指把经验视作实体或物质, 用后者来理解前者, 就可对经验作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 主要就是指实体和物质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 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5]许多歇后语都是用实体隐喻表达情绪、性格等抽象的概念如:“不通气的烟袋——死心眼儿”, 烟袋是过去的老百姓常见的生活用品, 有个装烟丝的小袋挂在烟杆上, 使用时要把烟丝放在烟斗里, 点着后, 在烟嘴那一吸就抽到烟了。当烟杆被堵时, 自然就吸不了烟不通气了。 用不通气的烟杆来形容一个人的固执。

我们的认知来自于个体的感官。所以我们以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实体去隐喻那些抽象的, 本身不存在的概念, 也就产生了本体隐喻。由于本体隐喻是我们理解外物时的必要过程, 故所有一切的时间、行为、概念、状态、情感、境遇等等, 无不打上本体隐喻的烙印。所有的隐喻都需要先创造目标域的实体。可以说, 本体隐喻, 不是隐喻的一种类型, 而是隐喻的一种共性。 [1]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传统语言学中, 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歇后语中的隐喻并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 而是作为认知手段存在的。这一点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紧密切合。从歇后语不同类型发现了各自所用的隐喻手段, 同时也从隐喻的不同类型举出了歇后语的实例, 可以观察出隐喻确实存在于歇后语之中, 用认知隐喻的方法解读歇后语更有理据性, 更有意蕴。

参考文献

[1]夏芸飞.认知理论下的歇后语理论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雅琴.语音隐喻角度的汉语歇后语探究[J].内江科技, 2007 (12) .25.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9.趣谈“歇后语” 篇九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欢一场。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们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还是不少的。如钱大昕的《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为了便于查阅,人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表达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杆——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很快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解。

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显得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例如:一位老师到一个陌生班级去上课,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提起我们学校的老师啊,那真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说起我们同学呀,那就叫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Ⅱ向当当。今天很高兴给大家上课,大家喜欢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无疑这是老师恰当使用歇后语的功劳。

又如:王彤辉同学在他的习作《刘老师的“宝葫芦”》的开头写道:刘老师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可多啦!这不,今天下午一上课,刘老师便神秘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他慢慢将纸展开,原来是一张“日历”。一时间,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位小作者巧妙地使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歇后语,就把当时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神秘举动琢磨不透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怎么能不使人印象深刻呢?

上一篇:我们家的小画家800字中学作文下一篇:开放英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