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

2024-07-27

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8篇)

1.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一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13081204 王博一 星期四第三节课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尤其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体育必不可少。

体育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育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我们设立了体育课,即为了贯彻“体育”两个字的意义,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而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逐渐运用开来。

如今,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发展,因此,体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劳逸结合,有益于身体健康。并且,体育的作用不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培养提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体育运动还能改善情绪,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团队意识的加强起促进作用。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能培养人的意志,有益于创造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大学生要坚持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祖国人才。

2.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二

1 法律意识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1.1 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 (特别是现行法) 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 是人们理解法律的精神动力, 是当代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

1.2 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给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个别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 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利诱,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例时有发生,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能使其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就成为了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尽管象这样的大学生是极少数, 但仍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有助于大学生知法、守法、爱法、护法, 有助于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1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2.1.1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我国高校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但法律知识内容不多, 课时有限, 对法律知识系统难以展开, 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有时又受专业的局限, 对法律知识的教育把握往往不到位, 因此,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一些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形式单调, 内容僵化, 针对性不强, 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1.2 大学生法律意识明显缺乏

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应意识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 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 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认为, 只要不违法就无需学法, 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 只注重眼前利益, 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缺乏法律知识, 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势在必行。

2.2 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因素

2.2.1 自身因素

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 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社会性和独立性;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理想与现实脱节;在理想追求方面, 有的理想设定得太高远, 使得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缺乏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不能实现。有的大学生比较自卑, 过低要求自己, 理想层次不高。不清楚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调控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道德的支持, 法律便会陷于瘫痪;没有法律的支持, 道德也会苍白无力。如今部分大学生感情用事, 缺乏理智思维, 往往用道德代替法律。使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2.2.2 外界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们采取“严管”教育, 或者是过分溺爱, 都不可能教育好子女。另外, 有的家庭破裂会给子女的心理造成伤害, 还有的家长缺乏跟子女沟通与交流, 形成了思想隔阂。

学校因素。一个学校的校风校纪好与坏与学校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有些高校的管理人员对法律重视的程度不够, 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甚至自身还存在着违法行为, 如学校乱收费等问题;有的高校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 处理违纪学生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的高校的教师对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社会因素。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底蕴, 带来了地区间思想和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对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这就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3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与设想

3.1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3.1.1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高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法、诉讼法基本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法的行为作斗争的法律意识。

3.1.2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法律实践活动,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并结合自己及身边很多的法律实事进行思考, 形成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 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 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重要渠道,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的关注, 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1.3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法制教育的自觉性

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的约束, 加强自身的自律性。因此,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自觉性的重要保证。在教育中, 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自觉地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 形成知法、学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识。

3.2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设想

结合以上内容, 作者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一些设想, 望对大学生增加法律知识, 学法、用法提供帮助。

3.2.1 学校设置专门法律基础课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知识内容太少, 且过于抽象, 我的想法是各高校专门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 在此门课中应有具体的法律案例, 这些法律案例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就业有一定联系。能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学生到高校来学习的目的, 如何在高校学习, 毕业后做什么?并且在这些环节中需要有哪些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且此课至少应开设一年, 将法律课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学校要配有专门的法律教师来完成此重任,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及就业的重要保障。

3.2.2 学校设置专门普法教育的法制校长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工作, 应设置专门的法制校长, 在全校统一协调普法教育工作, 普法教育是高校重要任务之一, 与高校其他工作协同并进, 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及全体员工也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在工作中依法办事, 给大学生作榜样。高校全面重视法制教育, 高校就有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2.3 学校应每年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全员普法活动

普法工作, 法律的适用, 除了正常运行之外, 高校应每年至少两次进行全员的普法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 工作总结, 国内外高校法律事件反醒, 法律知识讲座, 法官、律师到学校普法等。

摘要:针对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低的问题, 本文围绕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进行浅析。望为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所帮助。

3.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 儒家文化;心理卫生;保健;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完善人、实现人:在群体生活中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有利于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提升每个人的品格。可见,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健康心理的维护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好的保健和调适作用,研究儒家文化之精华,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修身养性”——塑造积极入世的人格

当今的大学生,可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是党和人民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有着崇高的品德,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激烈竞争,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就业、分配等制度的改革,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见利忘义、利欲诱惑、思想动摇、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重塑大学生健康的心灵。

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上),这表达了利必须合乎义的道德观。义所指的是“合理”或“应当”的意思,这要求大学生要合理追求利润,增加财富,要“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但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二、“学而知之”——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只有通过后天的学和问获取,所以志道必须志学。孔子一生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晚年曾概括自己的生平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一代儒学宗师。

大学时期,是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良好时机,大学生也理应是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然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放松学业,出现喘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良、学习效果欠佳的现象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奔涌的时代,运用儒家思想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业方面的困境,培养他们好学的精神和苦读的意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乐群贵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是群体的一份子,具有维护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具有道德理性,因而倡导“群居合一”。“乐群”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合群,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心态,它反对自我封闭,主张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贵和”就是主张“和为贵”,以“和”为准则,做到“和乐如一”,和谐相处。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并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来自于人际交往,主要表现为不会交往,不善交往,不知道该如何化解人际矛盾,不知道如何保持人际距离,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孤独症、社交恐怖症等。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生活中,上下和谐,人际协调,这种思想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止于至善”——追求最高人生境界

儒家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止于至善,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儒家看来,这既是“仁道”,又是“圣德”。对个人而言,这既是崇高的个人目标,又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而每个人都向往着一种更高的生活目的的实现,都极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中國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状况,要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至善至美的境地。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里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我们要辩证的去分析它并且去运用它,弘扬传统精华,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使我们的天之骄子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尽早成长为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社会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轻松、充实、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袁玲红.论中国儒道佛性心性修养说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碰撞与交融[D].江西师范大学,2004

[4]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4

[5]黄朴民等.白话四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篇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新奶奶对大学生的成长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其人生的发展中,直接地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目标和结果。如何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意识,是一种超越现实,对美好未来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憧憬,是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对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每天早上唤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不是每个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有了理想信念也就看到了未来,就会相信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梦,始终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字眼。它是大海里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学生在朦胧的雾中前行;它是一阵劲风,扬起大学生前行之船的帆布;它是大学生未来的蓝图,也是大学生精神的主要支柱。简单来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如行尸走肉,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从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子就很难到达理想中的幸福彼岸。生活没有了动力,对人生的认同感就会降低,这样子大学生就很容易有轻生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社会大学生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地人来说,大学生涯中虽然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可那些大学生其实只在寻找一个休息的理由,工作累了当然要休息,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然而,当那些理想坚定的大学生一旦把目标定下来,就会制定各种的计划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有了信念,生活就有了方向,平时踏实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理想而走的。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前进,是因为有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信念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荆棘。有了信念,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不会忽略了一路上陪伴我们的漫山野花。遇到困难即使想哭也不是因为荆棘,而是因为一路上克服困难险阻的感动。理想,作为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遭遇危难、祖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多少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英勇奋战,勇往直前,最终中国得到了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被评为“双百”党员的王尽喜不停的艰苦工作,最终患上肺结核,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终生,他过世的时候尽27岁。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呢?是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用这个理想信念指导着我们前进。树立这一理想是与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的世界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素养就是关键。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思考问题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考虑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基础。

5.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五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

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心愿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学前面、用前面

社会和经济建设真正起

示范和推动作用 联系实际真正贯彻学习、生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责任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历史使命成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才硬道理

活跃因素

必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发展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有优越环境和良好学习条件刻苦学习各种知

本、人全面发展目标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掌握和发展第生产力实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专门人才做科学发展观坚定践行者

三、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内容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价值观念、知识结

价值观念方面

当代国

包含科学发展观内社会构和能力系统三方面内容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主要、崇高价值观追求文化代表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值得

知识能力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生观我们应该树立人生观结构方面要坚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坚持专业知识和般知识结合系统方面包括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要素主要培养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好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若干关系

实际行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集体、社会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

主突当代大学生方面要断扩大自我生活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人

人民、国家利益重动融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另

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

实现

方面要社会允许条件下充分发挥性人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关系思想政治素质人灵魂决定人发展大方向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基础

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大学生掌握科学技术、钻研业务、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积极性弥补智力方面、文化业务基础方面足良好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能使大学生科学态度按照科学方法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佳效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今天大学生尤其要求进步同学要断增强对党信念认同感、与人民亲切感和对社会责任感努力成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先进文化弘扬者、广大人民利益维护者

——知识与能力、素质

关系

当代大学生要自觉热爱科学、热爱学习培养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精神养成认真严谨学习习惯用人类优秀文化成充实自己打下广博、深厚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真理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掌握探索、发现思维品质增强理论联系

及自

能力特别要培养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学能力、协作交往能力等通过学习把知识转化自身素质、能力进而转化改造世界力量

——生理与心理关系身体生活、事业本钱健康身体会使人精神饱满生活轻松愉快大学生应当珍惜自己生命和健康尽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现代心理否健康已成衡量健康

标准大学生要有健康心理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心理品质大学生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

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心灵

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八精神、98抗洪精神等丰富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具有地域特色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创业文化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和和谐文明校园创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认同感、与人民亲切感和对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热爱科学培养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精神养成认真严谨作风用人类优秀文明成充实自己形成完备知识结构大学生要积极心态和科学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陶冶

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觉培养实事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知难而进、往无前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引用)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很多优势,比如,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开阔,观念更开放,接触和掌握新的信息更快捷,等等。但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方面。扬其所长、补其不足,才能更好地成长进步。谈到不足,我觉得最突出的一点,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缺乏了解,对国情民情缺少认知,缺少社会经验,因此最需要补的是实践这一课。从大处讲,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是因为对实践了解不够;从切身利益看,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输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上。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作为了解国情民意的平台,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主题,是当前最大的实践。我认为广大青年学生应该踊跃投身这一伟大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文化的广阔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自觉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要从身边做起,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自觉维护校园稳定,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更好地成长进步。第五、科学发展观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纲领。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维度上的应有状态。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对我们从衣食住行、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到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独立人格的呵护,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珍惜机遇,不负众望,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健康成长。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还应自觉尊重他人的权利,谋求社会的和谐进步。2.“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在时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亟需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这是我们参与社会建设施展个人抱负的大好时机。但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普及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面对机遇与挑战,唯有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形势,但我们可以提升自我。珍惜时间,利用好学校资源,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既要学识渊博,又要学有专长。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用实力说话,用本领扣门。“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自觉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做好人生定位,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3.“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即要求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和兼顾各方。我们要学会学习,立足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好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具有正直的人格魅力;学会选择,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活,具有旺盛的实践能力。我们大学生还要具有开放的胸襟,要对社会发展具有敏锐的反应力,要平等理解其他国家的文明与制度,要借鉴其中先进和有益的成分为本国的发展服务。我们还需要养成纵向思维习惯,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我们更需要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偏见和狭隘观念,从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具体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健康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6.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0 篇六

作者 我是海元

52****** 单位:通信工程学院 自动化*班

联系方式:151****** 邮箱:1062352132@qq.com 摘要:现代国防教育转向既为正义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服务,又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本文论述了高校国防教育对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意义

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其他教育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大学生却对这门课程不太重视,有人甚至想方设法逃避这门课程。针对这种反常的现象,我就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谈谈我的见解。

一 改善知识结构

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天文到地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学习、掌握和运用国防知识,国防科技,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我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反过来军事斗争又大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开展这一教育,对学生的智育,特别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其独到的作用。通过军事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国防教育对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军事思想、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而队列、等军事训练科目又非常突出其实际操作能力。其中许多课程本身又完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学习军事地形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识图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用图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国防教育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的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智力素质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并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大学生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大学生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防教育对增加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很有益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军训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训练中的要求又是非常严格的,包括严格的纪律约束,严格的动作标准,严格的操作规程,严格的生活管理等,这些都无疑会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感受,获得在其它任何生活实践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做生活的强者,站直了别趴下,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军训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与部队教官的朝夕相处中,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同学们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军人,从来都是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一往直前,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得失。这样对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脆弱、增强自信心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普遍爱学习,积极上进,自主意识强烈,但也有一些突出的弱点,那就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高校国防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实施教育的环境条件还是方法措施,如平时艰苦的野外训练、严格的集体生活、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经常性的评比竞赛等,都将对大学生树立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示范、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和光辉的战斗历程的学习中,使大学生懂得解放军是一个高度团结的战斗集体,任何战斗行动都是集体行为,个人只有服从集体或在集体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大家互相协作,不怕牺牲,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将招致失败。在军训中,大学生通过队列、正步、军体拳等项目训练,特别是在训练中连与连之间的拉歌比赛,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三 增强国防观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任何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变革,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都需要把人们振奋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的奋斗目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形成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等,就是我们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我们民族的优势,就是中华民族国防意识的精华。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很多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爱国主义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动力和源泉,是倡导社会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充满着对国家对民族强烈而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传统。当今世界,国际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有许多大学生走进部队走进国防建设的行列。大学生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防建设肩负着历史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构建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高校只有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以国家安全与发展为中心的理性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战争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唤起学生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使学生自觉的履行国防义务,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1】苏印荣《浅谈普通高校的国防》河北科技大学武装部 【2】李彦 《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意义》〔2006年11月〕

【3】《浅谈高校国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008年09月〕

7.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教育意义

2013年距离雷锋同志逝世已过去了51周年, 同时也是毛主席亲笔题词, 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50周年纪念日, 因此在积淀了50个“雷锋日”之后, 学习雷锋精神便显得更加重要, 特别是新时期下, 雷锋精神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除了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外, 周总理也曾将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是雷锋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生动实践的结晶,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雷锋精神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期, 雷锋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扶贫济困、热爱公益、善待他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奉献精神;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立足自己本职, 做到尽职尽责, 学习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 让自己锻炼成工作内行的“钉子精神”;从点滴做起, 甘于平凡, 谦虚待人, 服从上级命令和组织安排, 立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把自己的看做是党和人民事业整体之中的螺丝钉的“螺丝钉精神”;朴素生活、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如今, 虽然现当代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从整体上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注意到, 当代大学生是在丰富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部分大学生甚至还有着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坐享其成不愿奋斗等不良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现如今社会上总是出现不断挑战公共道德底线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展中的危险性影响因素不断加大, 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关于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让大学生做到始终高举雷锋精神的火炬, 与雷锋精神同行。

二、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胡锦涛同志曾说过:“雷锋, 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 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直到今天仍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在新的历史时期, 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文化方面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容易受到不良之风的影响, 出现了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乏、榜样丧失以及价值观迷茫的现象, 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同学进行精神思想的学习和改造。雷锋精神经历了实践和时代的考验, 用雷锋精神中的政治坚定、理想崇高的爱国主义为指导,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让大学生通过对雷锋精神的认真学习, 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共产主义事业结合起来, 热爱祖国, 艰苦奋斗, 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政治素养有着重大的教育和实践意义。

(二)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提升道德水平, 使得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雷锋同志曾在日记中写到:“一滴水, 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新时期的大学生多属于“90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有着“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个人主义”以及“贪图享乐”等多个历史时代的标签。因此, 用雷锋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热爱公益、见义勇为的奉献精神和从点滴做起, 把自己看做是党和人民事业整体之中的螺丝钉的“螺丝钉精神”去改造他们, 这对于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强调并号召全体党员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 这对于全体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资源浪费和贪图享乐的现象, 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有必要让大学生们学习雷锋精神中的朴素生活、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 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培养同学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具有重大的教育和现实意义。

(四) 学习雷锋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激励大学生顽强拼搏, 不断的开拓创新

现阶段在大学校园这个神圣的象牙塔中, 一些同学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已经完成学习任务, 再加上大学里没有中学阶段老师全方位的监督学习的压力, 导致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挂科严重。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雷锋精神中的“钉子”精神的学习, 来培养同学们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激励同学们顽强拼搏, 开拓创新, 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欣竾:《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若干思考》, 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4期

[2]李诗夏, 李祖超:《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年第14期

8.法律对大学生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宋词 爱情 情趣美 大学生 教育意义

情趣美是由人对生命本来状态的重新发现而引起的新鲜感受和相应的情感所形成的美感,比在功利现实中获得的生命感受更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对自由的渴求。

宋代词人既有对政治功名的追求,接受生命现实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未忽视理想无功利的一面,追求精神与自由本性的满足。他们渴望摆脱现实负累,获得身心自由,感受生命情趣美。宋词因此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情趣美,包括自然情趣美、爱情情趣美、宴饮情趣美、日常情趣美等。笔者将阐述宋词中的爱情情趣美。

一、宋词爱情情趣美的表现

宋词表现了男女爱情的各个方面,从相会的甜蜜到离别的痛苦,表现出爱情的美好。不仅如此,宋词里的爱情往往不是单纯的异性相吸或简单的生理需要,而是充满真挚动人的情感和志趣相投的意味,甚至伴随着对生命自由本质的发现和体验,展示生命带给词人的新鲜感受,表现了爱情所特有的情趣美。宋词的爱情情趣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欣赏所爱之人表现出的情趣美

宋代词人具有极高的审美水平,不仅善于发现自然与艺术的美,也善于发现女性的美。词人经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所爱的女子,以真挚动人的语言描写她们的美,传达出词人的新鲜感受,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

宋词爱情之作常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所爱女子的美貌,表现出情趣美。比如“玉肌琼艳新妆饰”(柳永《惜春郎》“玉肌琼艳新妆饰”),词人仿佛从未见过如此美丽动人的肌肤,像玉一样柔滑洁白,衣着打扮也新颖别致,让词人赞赏不已。词人沉浸在对女子美貌的欣赏中,流露出深深的爱慕之情,也传达出发现美好事物的新鲜感受和惊喜之情,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再比如“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女子淡妆素雅,仿佛春意中开放的一朵小花,给人清新淡雅之美,腰身如细柳一样柔婉曼妙,美不胜收。词人以多情之心欣赏她与众不同的美貌,以优美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带给自己的审美享受,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

宋词爱情之作还经常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所爱女子的动人情态和美好品性,也呈现出情趣美。比如“小颦微笑尽妖娆”(晏几道《玉楼春》“琼酥酒面风吹醒”),女子微微一笑,尽显女性的娇媚,美不胜收。词人陶醉于她动人的情态中,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也呈现出爱情的情趣美。再比如“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少女扬起彩袖遮挡晨风,发出银铃般的笑语,表现出天真烂漫的情态。词人被她美妙的情态所吸引,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读者也通过优美传神的语言感受到少女的情态美,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感受到爱情中的情趣美。再比如“雅淡容仪,温柔情性。偏伊赋得多风韵”(卢炳《踏莎行》“雅淡容仪”),女子妆容清淡雅致,性情温柔,尤其所写诗词真挚动人,富于韵味,让词人尤为欣赏。读者也感受到她的美好性情、出众才华,和词人深深的爱慕之情,表现出动人的情趣美。

(二)表达相思之情呈现出的情趣美

与中国大多数传统文人一样,宋代文人多执着追求功名,为求学求官被迫离开家乡辗转于各地。词人一次次与所爱之人离别,从而写下大量相思之作。这些词作也多呈现出爱情情趣美。

宋词相思之作之所以呈现出爱情情趣美,与其借景抒情的手法密不可分。词人善于发现自然景物的独特之处,将其与相思情感的特点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然景物特征的描写抒发情感。这种手法不仅充分表达出爱情的真挚动人,而且呈现出自然事物独特的美,带给读者新鲜有趣的感受,情景结合,赋予爱情以新鲜的特质,从而呈现出情趣美。比如“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张先《系裙腰》“惜霜蟾照夜云天”),女主人公不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而把目光投向刚刚长出荷叶的荷花,感慨荷叶还这么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荷花,长莲藕。这里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不知何时才能和他长相厮守。词人突出了荷花先长荷叶再长荷花和莲藕的特征,呈现其自然生长过程,揭示了荷花独特的美与生机,带给读者新鲜之感。尤其又将荷花这种特征与真挚动人的相思之情融合,使得荷花本身和所抒发的情感都具有了新鲜感,呈现出情趣美。再比如“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词人被相思之愁搅扰,目光投向色泽滋润含苞待放的红梅。红梅还未开放,花苞包裹花蕊,是梅花的自然属性。词人借此表达自己就如这花苞,内心充满对丈夫的思念。词人赋予梅花花苞新奇内涵,不仅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情厚意,而且使梅花本身和所抒发的情感都具有了新鲜感,呈现出情趣美。

宋词相思之作的爱情情趣美,也来源于以优美的语言对自然环境所作的描绘。其中的大量自然景物描写并非都具有明显的借景抒情意味,有时只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背景而存在,未笼罩上浓重的愁怨情调。这些自然景物多生机勃勃,优美动人,揭示了生命的美好本质,与真挚美好的相思之情融合,呈现出情趣美。比如“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女主人公思念所爱之人,独上高楼望尽黄昏景色,听尽了窗外雨打梧桐的声音。词人将真挚的相思之情与优美的黄昏景色相连,与雨打梧桐的声响相连,呈现出自然景物的优美状态与独特的生机,与真挚动人的情感相融合,使描绘的场景充满情趣美,并未完全被哀愁的情调所笼罩。再比如“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女主人公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暖风轻拂,绿树成荫,燕子新巢已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青青的荷叶,石榴花开正艳,加之窗外的几竿修竹,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处处呈现出自然生命独特的美和勃勃生机。虽然女主人公因为被相思所搅扰无心欣赏美景,但并不妨碍读者感受自然生命独特的美和勃勃生机,加之弥漫的真挚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情趣美。

(三)描绘相聚场景表现出的情趣美

宋词中的爱情之作多表现相思离别的愁苦,但也有一些表现了男女相聚的场景,充溢着幸福甜蜜的情调。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也表现了大量男女相聚的场面。相爱男女多用直接的语言和行动表达真挚的情意,比如互诉衷肠、亲密的拥抱等,有些还通过强调生理需要的满足来表明亲密的关系。这些相聚场面只充斥着情感的直接宣泄,甚至是直接的生理需要,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样的相聚场面虽然也表现出情感的真挚热烈,但并未融入超越爱情的生命内涵,比如对生命本质的发现与体悟、对生命美好情态的发现,从而缺乏情趣美。宋词这一类词作往往表现出真挚动人的情趣美。

宋词表现相聚场景时,很少以拥抱亲吻或倾诉衷肠之类直接的语言行动表达真挚的情意,而是常常表现两人游玩散步、赏月观花、吟诗作赋的场景,不仅表现出真挚的情意,而且体现出两人的情趣相投,传达出对生命情趣和美好生活的共同体验,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比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男女主人公在一起时并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和亲密的动作。二人手拉手在幽深的小路上赏花,在曲折的长廊里等待月亮东升。可见二人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追求高雅情致。这些优美的场景和二人深挚的情意相融合,令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爱情的美好,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再比如“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作者回忆和所爱之人在一起的场景。二人喜欢在幽雅的园林中饮酒,在东城悠然散步,共同体会生活的闲逸和生命的美好。尤其二人都喜好吟诗作赋,追求高雅的情致。他至今还记得所爱女子写出的佳句。虽然没有直接的倾诉和亲密的动作,但仍能感受到二人真挚的情意。他们有共同的情趣追求,一起享受生命的美好,令读者也感受到爱情的情趣美。

宋词有些表现相聚场景的作品并未涉及男女主人公的志趣相投,而是重在表现两人在一起时的柔情蜜意。和当代影视剧作品不同,宋词中的柔情蜜意往往不通过直接的倾诉和亲密动作来表现,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和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传达,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比如“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女主人公用纤纤玉手剥开橙子和男主人公一起享用。女子坐在男子对面调弄乐器,准备弹奏一曲。房内的烟香袅袅和逐渐变热的温度,进一步渲染了二人的柔情蜜意。虽然没有直接的倾诉和亲密动作,但也生动表达出真挚的感情。充满情意的动作、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氛围与真挚的情感相融合,表现出动人的爱情情趣美。再比如“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写夫妻间充满情趣美的日常生活场景。装扮美丽的妻子对镜仔细端详,笑着撒娇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是否合时。她依偎在丈夫身上,试着描画刺绣花样,笑着问应该怎样写鸳鸯两个字。这里也未过多涉及直接的倾诉和亲密的动作,只呈现妻子对丈夫撒娇的动人情态和充满情趣的语言,不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情意,也令读者感受到爱情的情趣美。

二、宋词爱情情趣美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宋词中的爱情之作无论描写所爱女子的美,还是表现相思相聚,都多具动人的情趣美,使读者感受到除了生理需要、语言倾诉、亲密动作之外的爱情审美内涵,丰富了对爱情和生命的认识。宋词的爱情情趣美对当代人尤其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宋词爱情情趣美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重情轻利的爱情观。爱情纯洁无暇,不应被功利思想污染而失去美好的本质。爱情只有纯洁无瑕才能带给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部分大学生受封建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了错误的爱情观念。由于受“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影响,有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时不以感情因素为标准,而是把双方是否家世相当、两人经济收入如何作为首要考量标准。由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考虑是否有感情,只看对方的经济基础,认为只要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幸福。甚至有些大学生为满足生理需要谈恋爱,更是把感情抛到脑后。这些错误的爱情观念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影响一生的幸福。

宋词爱情词作呈现出动人的情趣美,展示了爱情的美好,尤其揭示了感情的重要。宋词中的爱情以情投意合为基础,不受功利思想污染,所以才真挚动人,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其中的爱情情趣美更是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无论欣赏对方的才貌、性情,还是彼此志趣相投,都融入了双方真挚的感情,充满爱意。如果只是单纯欣赏、志趣相投,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无法形成情趣美。通过感受宋词爱情情趣美,能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感情是爱情的基础,若要爱情充满情趣,更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以此为基础,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水平,重视感情在爱情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功利思想的影响,使他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宋词爱情情趣美还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爱情充满情趣美,婚姻也应该有情趣美,富于生机,成为美好生命的一部分。部分当代人认为婚姻和爱情不一样,本质就是平淡与无味,夫妻不需要在婚姻中营造情趣,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他们只关注彼此的物质和生理需求,极少顾及精神需要,使得婚姻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情趣,也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本质。另外,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追逐无尽的欲望,当代人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忽视了婚姻的经营。很多夫妻极少与配偶进行情感交流,也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令婚姻毫无情趣可言,感受不到婚姻应有的美好。长此以往,夫妻间必定产生隔膜,甚至走到离婚的地步。

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建立家庭。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受到以上错误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无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部分大学生也认为婚姻只与物质有关,枯燥平淡,意识不到情趣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宋词的爱情之作呈现出动人的情趣。这些情趣不仅存在于恋爱时期,也存在于婚姻之中。这些词作里,夫妻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吟诗作赋、赏花观月、品茶玩石等。他们一起发现婚姻的情趣,交流情感,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增进感情,提高婚姻质量。宋词里的婚姻情趣不仅来自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来自夫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自觉发现与感受。这些情趣美避免了婚姻的平淡与无味,也能消解工作与物质欲望对婚姻的侵蚀,提高婚姻质量,并使婚姻成为人们获得生命美好感受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感受宋词的爱情情趣美,能使当代大学生全面认识婚姻的本质,意识到情趣对婚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为以后婚姻幸福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回归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宋词鉴赏研究”,项目编号:[2014C125Y]。)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彭富春.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邱佳佳.对当代美育关键词之一“情趣”的考察——以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情趣”为核心[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上一篇:典雅普通话培训班学习见证下一篇:公司办公室环境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