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共13篇)
1.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一
浅谈“3261”教学模式中的导学提纲
河北省临西实验中学王保祥
一、推行导学提纲缘由
为什么要设导学提纲?
1、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导学提纲在编写上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拓展,是一个引导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规范学生学习和思维习惯学生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层次的多样性,导学提纲中的分层要求落实了因材施教,从不同层次规范了学生学习与思维习惯,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3、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帮助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导学提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反馈效果,在设疑与释疑中不断深化,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二、导学案教学预期效果
1、每节课的导学提纲由于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提纲,对照课本,联系生活,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他们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精力集中地去接受和加工信息,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下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下标记,那么,带着问题去听课,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2、导学提纲的设计无论是自学预习,还是课堂的导读导思导学导练,直到反馈训练,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老师提前备课,查阅资料,把握每一章节的重难点,把学生可能不明确或产生疑惑的问题,编成题目,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尝试着解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训练,有序而不僵化,扩展而不失主题。
3、学法指导由于是紧紧联系学案内容,根据学生在学习时有可能出现障碍和不知如何下手时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三、导学提纲编写建议
1、在导学提纲编写中,学法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如导学提纲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务必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2、在编写导学提纲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导学提纲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设疑应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提纲要有适当的梯度。在研究学情和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与层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究,使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任务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又不断出现,从而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探索自学的能力。
四、导学提纲使用建议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或当堂使用。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导学提纲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导学提纲进行学与练。
五、优质导学提纲的导学效果
1、导学提纲教学,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2、实行导学提纲,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
3、实行导学提纲,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
4、导学提纲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
附:3261教学模式
3是指三层次的备课: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人复备。
以个人初备为基础,每位教师都要在备内容(包括课本、教参、教辅)、备教法、被学法、备环节四个方面做足。备课的重点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方向,思考对教材做如何处理才能吸引学生,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和情境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能否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对课标、课程、课本、学情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做足留个环节的设计和设定限时作业,并提出自己的困惑。通过集体研备,找到突破问题的最佳办法,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加血对象的教学方案和导学提纲。让学生能读,能思,能议,能展,尤其要考虑尽可能铺设循序渐进的问题,给各层次的学生以帮助,以引领,以收获,从而达到由问题引领开始到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自主解决问题,能主动寻求帮助,能主动解决问题。
2是指两纲,就是教学设计和导学提纲。
(1)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程序,作业。
(2)导学提纲的要求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尽量不提难点),阅读要求,问题引领,检测内容,必要
时课辅加解读材料,学生可通过导学提纲清楚本节所学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学习思路。
6是指六个环节:导、思、议、展、评、检。
导:即导学和导入,既创设情境引发求知欲,又有问题引领学习目标。思:即按导学提纲的路线图研读课本,勾画圈点,分析归纳。
议:即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讨论题目,个小组起立讨论,以生带生,以问题带思考。
展:即学生代表小组或本人发表对问题的理解,小组间展开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完善。
评: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议和展中的问题进行精讲、点评,规范、梳理、提升,形成网络系统。
检: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的巩固性检测和效果性检查。
1是指一练。课后进行的针对性训练,目的就是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要做到作业习题化,考试化,分数化,实现自习考场化,当天发,当天收,及时批阅,给出分数、评语及改错要求。
2.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二
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前提是编写好导学案。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呢?
一、要研读教材、明确目标,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编写好导学案来自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 而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也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1.明 确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
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编写好导学案的前提。
2.把 握教材 ,理解教材内涵 。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理念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 纵观现在一些效益低下的课堂教学,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没有把握教材内涵。所以研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学情 。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编写好导学案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山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导学案设置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导学案设计效果不怎么理想。可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例如我在设计《丝绸之路》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按照课本内容设计 ,则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设计好这课的导学案,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与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设计。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观摩学习,看了视频后设计相应问题,这些问题以导学案形式呈现,结果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由此可见,认真编写好导学案十分重要。导学案以问题形式呈现能令学生投入,参与问题的思考,这样上课内容丰富,现实。课堂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在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好基础。因此,要做到这两点:(1)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创新;(2)在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教材难易的“度”。
三 、要 引 导 学 生 寻 找 感 兴 趣 、有 价 值 的 问 题 ,激 发 探 究欲望
为什么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部分原因归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应该说没有顾及不出彩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态度。我们一旦擅自提高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要求, 那么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导学案的教学还要注意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集体评价和个别评价,等等),是发展性的,是为了真实地促进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有效的评价不仅强调及时,还强调真实,不能夸大其词,既要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又要有实事求是的负面的否定与批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比较公正地评价他人。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创造性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表示赞赏,并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科学学习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你从中学到哪些,这些对你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多大影响。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是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学案导学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以学生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加快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才能,有效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学案导学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怎么做效果才好呢?首先必须研读教材、明确目标,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其次要正确地理解和实践;再次寻找学生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最后设计有效的评价。这样学案导学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才会比较客观合理。
3.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三
初中数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24-01
所谓“导学互动”,就是“互动探究”和“导学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张学生在教师导学案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在这过程中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设计“自学导纲”,规划学习方向
在设计“自学导纲”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笔者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是简要提示,也就是提示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必须涉及一节课重要的数学运算法则、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第二个方面是认知与探究,包括认知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两部分。在解决认知性问题上,要求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内容,并自主尝试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了解一些数学基本概念、回顾旧知等;在探究性问题上,用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
第三个方面是梳理知识和反馈练习。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反馈,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学到了新方法、新知识,同时找出学习方法上所存在的缺陷并加以改正。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笔者是如此设计“自学导纲”的:
(一)简要提示
教学重点:探索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所构成的全等三角形的图案。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准确寻找全等三角形。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2.认知性问题
观察下面几个图形,你认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对全等三角形组合成的?请你选取一对,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论证。
3.探究性问题
你能否用两对全等三角形变化出新的图形?
(三)总结和归纳
本节课你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二、合作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导学互动”模式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导学”是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这种合作互动,可以是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等几种形式。
具体的步骤就是教师在布置“导学方案”之后,组织小组自主学习并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对导纲的理解和看法,然后组员一起合作解决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工作,并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则做好监督和调控工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通过师生互动,使“导学互动”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在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环节之后,进行教师精讲这一环节。教师在精讲时,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梳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疑惑,再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在向学生列出自学提纲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讨论记录,并且选出代表汇报本组的答案,让其他小组进行讨论评价本组所探究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自主且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在各个环节学习之后,教师应根据导纲中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巩固新知。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对每个小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完成好的进行表扬;对还未完成的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对这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总之,“导学互动”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4.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四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以学案为纽带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化学;学案;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种学生感悟真理的艰难发现过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方法的过程。“学案互动导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案互动导学”这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知识纽带。学案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三、何为学案互动导学
“学案互动导学”是以一体化的教学案为载体,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案互动导学”不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四、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学案内容的组成要素
学案内容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导学思考题、目标检测题、推荐作业等要素组成。学案的编写包含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编写时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此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并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从而大力训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导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学生自学的条件,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以学案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导学中由学会变为会学。(2)指导性原则。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教材的阅读、疑难问题的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完整的体系。(3)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要使学案导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3、学案实施的策略
(1)课前预习。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点难点。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中尚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及时得到解决。(2)课堂学习。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发问、师生交流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的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探索。对于学案中的思考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3)课后反馈。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做到“堂堂清,天天清”,不留知识的盲点。
五、几点体会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互动导学”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2、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案互动导学”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生方法,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以学案为载体,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实现了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
5.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五
目前,各学校充分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学案导学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首先,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象,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能够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中数学中的学案导学模式实施策略
1.学案的准备与课前工作。首先,学案的制定必须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标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定义,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同旁内角,什么是内错角,对这些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了解各个角的特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当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调动课堂气氛,可以采用分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难度不同的学案,下发给学生。教师首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做简要说明,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案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解答,如所有平行线的同旁内角都是互补的,这些基础的判断题,主要是增进学生对定义以及各种角的性质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自学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课堂讨论与解疑。学生对学案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先将相关的答案公布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答对的同学分享一下解题思路,向答错的同学讲解,从中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遇到学生普遍会出错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强调平行线与相交线中各个角的联系与区别,这是该章节的重点,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能够加强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4.课后总结。在对学案进行讨论与解答之后,学生的整体思维还是混乱的,因此,教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学案导学模式则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重难点,并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诸如概念、定义等融入到具体的习题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就掌握大部分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课后总结,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案导学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进行教学,才能保障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学案的制定过程中,突出学习的目标及重难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师生互动。学案导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对学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课本与相关资料进行解决,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其他同学的讲解解决难题,相对复杂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精心讲解,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案时,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数学教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严谨性,甚至会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例题,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课堂形式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六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
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0.59÷0.31=59÷31≈1.9,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
(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
(2)学生计算:25×62 31×50 14×82 28×41
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
25×62=31×5014×82=28×41
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将自主探究作为数学教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凸显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首先简要阐述了导学案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后基于对导学案课前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好导学案课堂实践教学的措施方法,最终希望借助于相关分析探讨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为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16(17).
[2]管德军.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1):72-73.
[3]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1):57-58.
7.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七
【关键词】导学互动 初中数学 实施
1“导学互动”模式的含义
所谓“导学互动”,就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这一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是“自学导纲”,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提前编写好的导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环是“合作互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解决,共性的难题再通过教师精讲来解决。第三环是“导学归纳”,教师先简要的概括,然后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第四环节是“反馈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它包括两个步骤: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
2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自学导纲,自我的提前认知
(1) 新课导入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起始环节——导学互动中的第一步,就是让教师进行新课导入。所谓的新课导入,就是每节数学课的开场白,在新课导入中,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目的要明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一般数学课堂常用的方法有:实际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演示实验导入等。
(2)出示导纲
简洁的新课导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步骤——出示数学导纲。所谓的“导纲”,即导学提纲,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指导学生自学的依据,该环节包括三个方面:
简要提示,包括每节数学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
认知与探究,分为认知性问题及探究性问题两个部分。
反馈与梳理,分为反馈练习和知识梳理两部分。反馈练习是针对每节数学课的基本知识进行训练,方便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知识与方法梳理是学生对自学数学内容的自我梳理,明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困惑。
导纲的出示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大屏幕或小黑板出示,也可以印成活页。多样的出示形式,可以让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适当选择,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具体课型的需求来选择,同时不同的出示形式也给学生以新鲜感,增进学习的兴趣。
(3)学生自学
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逐步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第一环节自学导纲的第三步骤——学生自学。自学是导学的开端,学生要依据导纲进行预习,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完整、宁静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参考数学导学提纲,走在教师授课之前主动地去了解、分析、解剖数学教材,形成自己对数学教材的认识。这样才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听课,才能在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中去领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错误中寻找偏差的原因,在实践中慢慢学会如何自学。
2.2 合作互动,互动中的“四基”、“四能”提升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导学”是课堂的主要线索,“互动” 是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
(1) 小组讨论
第二环节的第一步是小组讨论。在自学过程中,每个小组组员都有事可做:自学导纲后,每位组员都要说出自己对数学导纲的理解掌握情况,接着小组内部能解决的问题,直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要做好记录,并推荐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在班里巡视,在必要时适时介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在监督、调控课堂的同时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也要求分组教学,其优点是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随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 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之后,每组的代表要说出本组在交流中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或者共性问题,这时已解决该问题的小组要主动地给全体学生讲解,当讲解不到位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和点拨。教师适时的引领和点拨,不仅能确保合作互动的方向,又能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朝着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3)教师精讲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此时教师精讲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反馈的情况,迅速的筛选出学生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数学知识点或者全体学生的共同困惑等,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有顿悟之感。
教师的讲解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要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能够学会的、学生不可能学会的”。这样,教学的讲就相当于“补充”,课堂的核心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真正的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
2.3 导学归纳,总结中的浓缩精华
经过上述各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形成了思想脉络,但要将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归纳、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2.4 反馈训练, 实践中的巩固强化
反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分为两个步骤:
(1) 课堂训练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导纲自学情况,选择适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训练题,通过“导纲”、小黑板或大屏幕出示,让学生自己先练习,教师在班里巡回指导。
(2) 反馈指导
全体学生完成数学训练后,学生可以主动地说出或填写出答案,或者教师找学生代表解答。对于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让会做的学生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3结束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促进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极大促进初中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思运.“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论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
8.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八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 教学应用
逻辑性与思维性强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征,且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理论性知识较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效教学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1]。就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多采用直接传授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理、教学内容等方面遵循“启发性”原则,对于优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显著作用。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在新课改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发生了改变,其中添加了大量的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案例、导图等,基于教材内容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同其相适应,这就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并在尊重与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发散性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优化学生数学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则可以完全将相关要求囊括其中,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在“三角形判定”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图形进行鉴定,在有所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上手动绘制图形,并分小组进行结果探讨,教师还可引导并鼓励学生对其所探究结果进行分享与总结,最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师生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是新课改环境下衍生而来的一种新理念,其是实现“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充分改变教学活动中的老旧观念,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提供良好平台,并在尊重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学生敢于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完成导纲学习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思考与理解,对具体知识有一定认知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设问,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强化其思维意识,并能够积极配合并跟随教师的思维习惯,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2]。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教师极为关注和重视的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陌生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提前完成了解,这就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方向感。教师在该过程中要体现引导作用,为学生设计好导纲,并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设计,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并标注课程重难点,此外,在预习导学安排中,教师需从多方面考量、把握教学知识点和进行梯度安排,由浅入深的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导学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心,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间的学习互动,多方位的进行学习,并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完成发展与进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3]。学生间的互动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课外进行深入探讨,并发表自我观点和看法,最后群策群力的探讨出最符合理论化的过程与论证,对于讨论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歧问题可向教师请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合理安排教学实践,依据教学活动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课后,教师可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一定量的题目给学生,让其自行结组进行探究,再由教师再行讲解,该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强化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四)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导学归纳应用主要是教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学内容,不断巩固与强化学生的所学知识。具体引导归纳并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仅仅简单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浏览,教师可通过板书或针对知识点设计试卷内容再来考核,以深化引导。在该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在归纳总结的同时,明确该阶段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在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从多方面奠定与提高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结束语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且其教学中充分体现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有效优化教学效率与学习质量[4]。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师生间的交流效率与频率,更确切的了解学生实际与教学需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需依据学生需求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并适当性的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霞.“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J].新课程(上),2016,07:150.
[2]胡学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天下,2016,16:42.
[3]陈泽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01:9+11.
9.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九
一、灵活多样的导学方式
(1) 激起动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能促使动机的产生。因此, 教师在开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树立对学习的决心和动力。
(2)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感到新鲜, 容易接受老师意见, 有利于塑造的时机,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朗读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预习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要让学生不骄不躁, 循序渐进地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如一地学习英语。
(3) 让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这样的经验来自身边, 使学生信服并努力效仿。
(4) 组建英语兴趣小组、帮教小组开展活动。如会话小组, 旨在训练听说能力。阅读小组, 旨在一方面通过大量、有效地阅读, 扩大学生的词汇, 增强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从各种语言材料中猎取丰富的知识, 开阔眼界, 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兴趣。表演小组, 它的活动不是为唱歌而唱歌, 为演剧而演剧, 毫无疑问, 这项活动的开展, 会大大渲染外语学习的气氛, 通过小组活动, 使学生学有所长, 并避免学生分化现象的发生。
(5) 指导学生建立纠错记录, 并充分发挥作用, 及时让学生真正纠错, 达到强化记忆, 巩固掌握的效果。
二、不拘一格的导学步骤
(1) 引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找出难点、疑点和迷惑点, 提出问题等。然后通过听课、检查预习情况, 进行纠错, 解决疑难点, 这样学生获取了主动权, 听课有的放矢, 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进行重点精讲, 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 抓住教学思路, 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积极思维, 善于动脑, 大胆提问, 不断提高。
(3) 用英语进行语言教学。中学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用英语教英语是实践性的具体表现, 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成效的关键, 用英语教英语, 英语教学方能实现统筹化、现代化。只有用英语教英语, 才能使教师方面的讲直接转化为学生方面的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英语, 可培养学生不以母语为中介, 直接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初步交际能力, 同时可尝试促使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
(4)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听力训练方法主要有听教师用英语授课, 听课文录音及课外材料, 可分为精听、泛听。比如, 在起始阶段, 我是以语音教学为重点, 把交际教学作为目的, 让学生开始学英语就能较好地掌握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的拼读规则, 让学生做到见字母能发音, 听读音能说出字母名称,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做好值日生报告, 课中由学生复述课文, 课外进行英语演讲。
读的训练方法主要有:精读、泛读、默读和跳读。具体做法有: (1) 限时阅读, 以培养限时、快速阅读的能力; (2) 指导读法, 培养学生推测词意和理解句意的能力; (3) 进行补全对话练习, 适当引导培养学生推理判断能力; (4) 多种操练, 培养学生学会抓主线明细节, 理顺文意的能力; (5) 设置画面,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图文结合的能力。
写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1) 书写训练长期严格。从字母教学的第一天直到从学校毕业, 都要贯彻始终。只有坚持书写训练的长期化, 才能保证已形成的正确的书写技能技巧不会退化。 (2) 书写训练以字母为基础, 句子为核心。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或语法例句, 也可以让学生用新词造句或套用新句型, 并把所造的句子按照书面要求写下来。给作业评分时, 兼顾语言和书法。 (3) 写作教学早期开始, 阶梯上升。从学习阅读课文时就学习写作短文, 由形式到内容, 按照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为一系列的阶梯, 逐步进行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法, 精心引导步步提高。
(5) 合理指导记忆。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记忆的次数应先密后疏, 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记忆。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对比记忆、构词记忆、分类记忆、形象记忆、口诀记忆、卡片记忆、联想记忆、抄写记忆等。如学感叹句, 可引导学生巧学妙记:感叹句要记牢, what与how少不了;感叹名词用what, 感叹形、副必有how;名词复数、不可数, 前面不用an与a。这样, 简单明了, 事半功倍。
(6) 复习与考试环节的导学。有效的学习指导, 可帮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形成技巧, 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应有的水平。复习要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复习的方法很多, 如对比、归纳、回忆、再现等。最好先由学生根据平时课堂笔记归纳, 而后加深补充讲解, 并配以定时定量测试。平时训练有素, 考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
(7) 考后巧评析。考后应指导学生建立纠错记录, 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随时总结经验, 也便于教师掌握情况, 使错误复现率大大降低。
三、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1)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班级学生情况, 制订各种详尽计划, 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 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 使之更有利于教学。 (2) 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 分析学生现状, 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 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 (3) 激励成功。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随时发现, 随时表扬, 避免损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 学会学习。注重语言和文化同步, 即本着培养学生准确的交际能力的原则, 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 密切结合语言知识, 同步传授。
俗话说:“施教之功, 贵在引路, 妙在开窍。”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很多, 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适合别人的, 不一定适合自己;今天适合自己的, 明天不一定仍适合自己。因而, 教师一定要有高超的导学艺术, 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阶段、个性特点, 通过思考、对比、调整积极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 去摸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 快乐学习, 快乐成才。
10.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十
关键词: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初中,政治,应用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模式中,往往是老师在上课之前备好教案,上课时进行讲授。而老师在准备教案时都是从自身出发,很少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这就造成了以往的初中课堂教学变成了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使课堂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讲授课程辛苦但学生由于缺乏互动、思维开放程度不高,往往收效甚微。尤其对于初中的政治教学更是如此。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非老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案即老师以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排序制定成学习方案,它有别于现有的教材、教辅,不是按既定教学程序进行的文本,而是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书本知识的再现。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2]。导学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兼顾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1 初中学生学习政治心理
初中时学生从孩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度阶段,也是学生身体和智力成长以及人格建立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渐渐告别孩童时期凡事听从家长和老师安排的依赖心理,自我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拥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和自主权。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也相较于孩童时期有更多的逆反心理。
政治作为一门对理解和记忆要求都较高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准确记忆,相较于其他学科更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初中政治导学案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更多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应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讨论问题,开动思维解决问题的乐趣。
2.2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导学案在初中政治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初中政治中,学生刚接触政治,需要有一个争取的学习目标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让学生自主去学习。
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一直都是学习的重点。导学案要求老师在教授中难点时重视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老师将中难点设置成场景,让学生合作学习来解决中难点。
学习小结:一节课结束后,老师需要对学习内容、学生表现等方面做出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来提高下一次课堂教学。
目标检测:导学案进行一段时间后,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来检测学习结果,为接下来的教学做计划。
3.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优势
改革之前的政治教学方式是教案,改革之后的课堂主要采取的是导学案,传统政治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授学生听课。政治不同于数学等科目,政治的学习需要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一门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科目,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让学生彻底学习好政治,导学案却是更多以学生为主,老师是引导者,不是灌输着,老师教授学生方法,告诉学生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这符合政治这门需要多思索,多交流的科目,能启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想法,初中正是学生在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导学案的授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性,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结束语
11.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 导学互动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76-01
前言
新课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课文的基本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所以,教师有必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趣教学,为学生创设出有趣、积极的学习氛围,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则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并从中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合作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教师教学的总有效率。
1. 设定问题导入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互动模式的关键教学步骤是引导,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定合理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基于学情和教材的考虑,保证问题内容具备一定质量,并以学生兴趣为准,才能让学生保持足够学习动力的条件下,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3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有理数定义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其加减法的法则进行合理推理和运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可以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作为教学实例,如学生A的在商场中心,倘若他往东边走了b米以后,再往东走c米,那求出这位同学一共走了多少米,并用数轴表示,说出其实际意义;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其意义的表示后,教师则再次设问,请学生来回答,如若b和c两个数值分别为负数,或其中一个为负数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结合数学知识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2. 创设互动教学情景,增强学习能力
互动学习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形式,为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总有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可以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将教师的引导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拥有更多思考、互动还有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推理并正确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教师可以将“后羿射日”这一典故作为教学导入内容,并请学生思考太阳与我们距离多远,若光的速度为3×105千米/秒,而太阳光射到地球所需时间为5×102秒,求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接着,教师再列出相关整式的乘法计算,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则根据学生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播,如a指的是a一次方,计算时也要对这一指数实行运算。教师的引导与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给导学模式增添了活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科学评估课堂教学,加深知识掌握
教师完成一个单元或者一个教学任务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学习效果,对这一阶段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回忆和复习过程中能够拥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在教师有序、科学引导下,给学生创造出科学、高效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练习过程中,提升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根据教学反思,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评估,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进行详细说明和解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教学中学生的定理计算能力不强,且不会结合旧知识理解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遇到新题型时难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单元知识梳理时,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并以新旧知识联合讲解的形式进行,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通过合理教学导入的设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则由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估,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
[ 参 考 文 献 ]
[1]马连凯,孙长海.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26):181-182.
[2]胡建海.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8):26.
[3]宋晓奎.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6(21):142-143.
12.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十二
一、依托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学案作为教学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指引线,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结合教学目标自主探究知识. 依托学案, 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发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学案以教学目标的形式进行呈现, 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促使学生将自我原本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的知识相融合,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等等.
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出示学案内容:结合(a + b)(m + n)的解法进行延伸,尝试以其原理求解:(x + 2)(x - 2)、(a + b)(a - b);结合规律推导平方差公式,并尝试自主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运用. 其次,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探究:多项式与多项式是如何相乘的? 根据平方和公式你能推导出平方差公式吗? 在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思维脉络的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
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讨论和交流是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知道,学案导学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然而初中生能力毕竟有限,对于一些问题和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融合其他外界因素来充实自我.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开阔自我的数学思维,最终形成自我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自主合作成组讨论笔者学案中的系列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来解题. 如: 对于102× 104这个题目的解法,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交流,得出多种解法,诸如:102 × 104 = 100 × 10000 = 1000000 = 106、102× 104=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6,等等. 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其自我思维能够得到启发,形成一定的多元化、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对学生创新技能以及思维技能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三、拓宽知识,灵活运用数学
练习巩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案导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它能够针对多元化的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诱导,等等. 这个环节的学案导学实施的作用在于通过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解决,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由未知到已知的过渡, 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强化每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置疑问性的习题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 进而尝试解决系列问题, 对原本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宽式、创造性的运用. 如:在学习同底幂数相乘的教学内容之后,笔者设置这样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即:aman= am+n,根据这个同底幂数相乘的法则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假设am= 2,an= 3,那么am+n等于多少?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的拓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这样一来,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范畴,另一方面也作为一个教学依据,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态,进而更有针对性的设置学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不断的整合教学手段,以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强化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凸显. 学案导学作为新背景下的产物,其本身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合理的运用学案导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朝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题海式”教学仍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自我的发展.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素养,等等.学案导学作为新背景下的产物,能够从根本改变传统教学,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3.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篇十三
【关键词】 导学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将“引导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有效融合,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又能够增强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能够真正地参与进去,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老师、同学间的互动讨论来获取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受益的不仅仅学生,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学生们讲解新知识,只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这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想发挥好引导作用的首要前提是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老师在设置教学导纲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熟练把握的过程。而且“导学互动”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和老师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可以记录这些问题以作为下次授课的重点。这样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老师就能很好地把握住教学的难点,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入教学导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导纲的引入,学生能够预知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思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导纲时,不仅仅要把握住课程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导纲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比如说,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老师可以设计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教学导入:鸡和兔子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子里的兔子和鸡各有几只?通过这一有趣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老师再将整节课程的导纲列出来,比如说要求学生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或者是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教学导纲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增加互动式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互动教学与导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老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先可以画出一个相对复杂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討论,指出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个数,并分析这三者的性质及其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最后,老师参与进来,针对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进一步地启发式讨论,帮助学生解决课程难点。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又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进行导学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导学归纳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构造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每章课程结束之后,老师要对整章教学进行回顾、总结。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升下一次自主学习的效果[2]。比如说,在学习完“三角形”一章后,老师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三角形的边有哪些性质?三角形的角有哪些性质?三角形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这种带着学生一起总结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回顾教学内容,构造出课程内容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复习工作做好准备。
(四)引导反馈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还体现在课后的练习上。老师通过反馈训练,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薄弱点。所以老师在设计反馈训练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反馈训练发挥最大的作用。比如说,在学习“二次根式”时,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二次根式的乘除的掌握存在困难,那在反馈训练时就要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反馈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导学互动”就是以“导”促“学”,以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导纲、增加互动式教学、进行导学归纳和引导反馈训练。通过四阶段的导学互动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从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飞鹏.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22-122.
【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推荐阅读:
2018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之简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07-13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18
浅析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09-09
简述体育教学课堂常规06-25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10-10
导学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10-26
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11-19
鲁迅生平简述07-11
个人事迹简述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