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政治月考试题(精选4篇)
1.高二上期政治月考试题 篇一
襄城三高2010高二(下学期)旅游基础课 第一次月考试题
襄城三高201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旅游概论(130分)命题人:王梅
考生注意:1.本次月考分试题卷和答题卡
2.试题卷共4页5大题37小题,答题卡共4页
3.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卡上)
1.下列选项中,属于旅游的主要前提和手段的是()
A.旅行B.游览C.娱乐D.购物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构成国际贸易三大支柱的是()
A.煤炭业B.石油业C.汽车工业D.旅游业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近游观提出者是()
A.老子B.庄子C.孟子D.孔子
4.()开创了旅游的先河。
A、托马斯.库克B、商人C、经商旅行D、享乐旅行
5.古代“游”词中,为修学和学术考察而出游的称()
A.游方B.游宦C.游学D.巡游
6.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是()
A、观光旅游B、度假旅游C、公务旅游D、专项旅游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务旅游的是()
A.商务旅游B.会议旅游C.奖励旅游 D.购物旅游
本试卷共 四页1
8.某旅行社组织“安阳到林州的太行大峡谷一日游”,这属于()
A.地方性旅游B.全国性旅游 C.区域性旅游D.洲际旅游
9.下列不属于观光旅游的具体形式的是()
A.旧地重游B.探亲会友C.宗教旅游D.寻根访祖
10.人类具有自觉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原始社会的末期B、原始社会的初期 C、原始社会的中期 D、二战后 11.旅游的灵魂是()
A、政治B、经济C、宗教D、文化
12.中国是佛教的第()故乡。
A.一B.二C.三D.四
13.来华的海外游客约有()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
A、50%B、60%C、70%D、80%
14.奖励旅游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
A、英国B、美国C、西班牙D、法国
15.下列属于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的是()
A.旅游者B.旅行社C.旅游交通D.旅游饭店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6.修筑道路、改善食宿、民族风情和宗教艺术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17.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18.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民间老百姓。
本试卷共 四页
219.对旅游实践活动来说,人人都是旅游的主体。
20.旅游学是一门全球性和综合性学科。
21.人类在尚不具备“旅行观念”时就已经开始“旅行”的实践了。
22.西方人对旅游的认识和表述倾向于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
23.在旅游就餐中,人们最重视的已不是吃的“形式”,而是吃的“内容”。
24.古道探险、森林旅游等,属于特种型旅游。
25.生态旅游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旅游(“艾斯特”定义)
27.享乐旅行
28.需要
29.旅游的异地性
30.农业旅游
四、简答题(6小题,共45分)
31.简单说明旅游、旅行和游览的联系与区别。(9分)
32.简答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12分)
33.简答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5分)
34.为什么说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6分)
本试卷共 四页
335.简述旅游的消费属性。(8分)
36.简述旅游的本质。为什么说自由感、解放感、满足感反映了旅游的最高价值?(5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37.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旅游的类型。
本试卷共 四页4
2.高二上期政治月考试题 篇二
一、选择题(共60分)
1.下面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3.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需要哲学思维。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联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学习与计划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5.“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主观主义
D.唯心主义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我国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上述观点:
A.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否认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7.下列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错误的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8.李白名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可以被改造的
9.人们在生活巾,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10.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1.《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率不成同。…‘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2.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这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13.“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5.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真理的具体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真理的客观性 16.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普遍存在的、无条件的B.普遍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有条件的、个别的 D.主观的、有条件的
17.正在建设中的某市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带动了该市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建材、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并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这体现了:
A.实事求是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18.恩格斯说“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结构的有机体的一个肢体”。这表明了: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掌握系统优化的观点要求我们:
A.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
B.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状态的简单重复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数量的增减
D.事物位置的变更
21.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22.“天下大事,常发于至微,既终为患。”这句话给人们的警示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要反对唯心主义
C.要注重量的积累
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23.“物极必反”与“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4.美国前总统林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一个不犯错误的人通常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任何矛盾都有主次方面
B.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C.分清主次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D.人生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总和
25.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26.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7.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
28.下列俗语中,与“牵牛要牵牛鼻子”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好钢用在刀刃上”
D.“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29.“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肩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 A.前者承认矛盾,后者回避矛盾
B.前者主张批判创新,后者主张折衷主义
C.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后者是辩证的否定观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摸索阶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2003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稳中求进”成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稳,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之下显得格外珍贵,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35个“稳”字体现的正是中央对于未来经济工作的导向性判断。而作为宏观调控中最灵活的工具之一,货币政策引发各方密切关注。在当前的基调之下,货币政策工具将会开启指向“稳增长”的服务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在面临经济下行风险下的货币政策,“稳”与“健”的火候必然会与今年有所不同。
(1)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对材料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进行分析说明。(10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哲学依据。(4分)
32.《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来。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10分)
33.阅读以下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
交通拥堵问题是人们时下关心的社会热点,2010年12月31日北京治堵新政正式颁布。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单双号限行、三环以内等重点区域提升停车收费标准以及限购等。
对于已出台的政策,北京市民议论纷纷。声音一:这些政策大多数还是短期政策,限行岂能常态化,要真正解决拥堵问题,任重而道远。
声音二:不能停留在“限”上,还应在出行方式优化和扩容上下功夫。比如,继续大力优先发展公交系统,让公交地铁的班次更加密集,乘坐的环境更加舒适,运营时间要延长。
声音三:国家鼓励购买却限制使用,板子主要打在购车或准备购车的普通工薪阶层屁股上,而对庞大的公车拥有群体几乎毫无触动。
(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民对拥堵问题、治堵措施的看法。(12分)
(2)如果你是北京市民,你会如何选择交通方式在市区出行,并用哲学知识说明其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5 CCCAA 6~10 DDCAD 11~15 AACDD 16~20 BCDBB 21~25 CCBBA 26~30 DCCDD
31.(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必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8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2分)
(2)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发挥的意识能动作用。国家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些决策和措施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2分)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国家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2分)32.(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5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5分)33.(1)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如何治理拥堵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4分)。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不能仅停留在“限”上,还应在出行优化和扩容上下工夫(4分)。③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北京市政府的措施中对庞大的公车拥堵群体几乎是掩盖、回避矛盾的表现(4分)。
3.高二上期政治月考试题 篇三
一、选择题。(共25个,50分)
1.2014年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4年10月24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文化系统专题座谈会,进一步学习领会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结合工作实际共议贯彻落实思路和举措。这是基于
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③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当前最流行的成语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最受亲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5.每年的母亲节在5月份,在2014年的母亲节中,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①世界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②世界各民族文化没有差别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8.《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9.近来,一篇名为《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非常红,该文以美国丈夫的经历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的痛苦下场。其中包括“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鸡爪子、猪耳朵等啥都敢吃”。一位中国人写了博文《谁说娶中国老婆很痛苦》对此逐条批驳。他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啥都敢吃意味着会烧菜不挑食。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10.有人说“可以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更有认为“笑得甜的女人,一般运气都不会太坏”,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积极主动的 D.相对稳定的
11.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春晚小品,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4.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期间,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上联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如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则表明 ①要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
③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具有新质的文化
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步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6.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由此可见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③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于同一 ④传统文化主导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作为在中国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这彰显了()A.我国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外来文化 B.我国积极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 C.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18.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 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19.鼓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器,古时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及各类节日庆典,以鼓舞士气、烘托气氛。以鼓作为设计元素,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又给人以参赛运动员勇往直前、武搏盛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之感。从文化创新角度,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中 B.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C.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
D.完全用传统文化指导当前社会发展
20.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传播的时代。这说明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他曾经解剖过几百种动物,从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到毛发、血液、皮肤、筋、肉都进行详尽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错误的。有人批评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可见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推翻前人的观点
C.真理比老师更重要 D.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
22.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下图是吴冠中的作品《家》,岸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用黑色错落地点出,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画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 D.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3.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服务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4.在文化创作上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 B.①-③-④ C.①-④-② D.②-④-③
25.2014年10月18日-20日,2014第四届中国(临沂)茶博会圆满成功。在茶博会上,各大参展商向人们展示了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4道题,共50分)。
26.《宋史•地理志》把浙江人的文化气质概括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这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讲求实效,富于自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的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始终流淌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14分)
27.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12分)
28.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2分)
29.在《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火爆中国之后,韩国综艺节目缘何火爆?中国综艺节目在购买版权的同时,又如何学会“拿来”?成为不少国内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每一个电视节目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走向全球,但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被认可,首先就要学习国外的节目,这样才能“走出去”。但在海外获得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国内并不一定就可以如法炮制,还需要我们充分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盲目的发展。你赞成中国的电视节目引进海外模式吗?请说明理由。(12分)6
高二月考一政治答案2015.9 1.D试题分析: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正确且适合题意;A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B说法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C试题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答案为C 3.C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作用,③观点错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不是文化产业,是经济实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故 7
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C。
点评:本题是四选三的组合选择题,考生可以运用排错法或者排无关选项法作出,本题就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③观点错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工业不是文化产业,难度适中。4.B试题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腐朽落后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A错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自觉接受熏陶的过程,C错误;互联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不是重要途径,D错误;网络语言的文化创新是在网络使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答案为B 5.D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差异性,题干说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说明文化具有共性,但不同国家对母亲节的过节方式又不一样,说明文化有个性,也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故③④观点正确切符合题意,①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没有体现融合,②观点错误,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有差别的,故答案应选D 6.D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的时令点心广受消费者欢迎”,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②项表述不科学且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7.B试题分析: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等突出对文化的感受,应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故本题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D试题分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和B强调了事物本身性质的坚定性,不符合题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了哲学生活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9.C试题分析:中外人士对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外国人认为“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中国人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素养也不同的观点错误;D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A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现象意味着文化于无形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1.C试题分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C正确。
12.C试题分析:《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④正确且适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决定”; 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应是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③说法不准确;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3.A试题分析: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节日,①说
法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14.B试题分析:①学习的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④矛盾说法不对
15.D试题分析: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一成不变”错误;C指的是文化遗产。
16.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等知识。③本身说法错误,④中“主导”的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7.C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表明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中“尊重外来文化”、B项中“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D项中“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表述均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18.C试题分析:“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正确且适合题意;本题说的是古今文化的关系未涉及中外文化的关系,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抛弃,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A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武搏会上人们将传统的用于鼓舞士气、烘托气氛的“鼓”,融入了勇往直前、热闹非凡的现代之意,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而不是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故B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融合,故C不选;D说法明显错误。
20.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体现了大众传媒推动了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之分,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21.A试题分析:B中“推翻”不对,C、D材料没有体现。
22.C试题分析: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C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B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D说法不准确且与题意不适合;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3.D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①④,② ③没有体现。
24.C试题分析: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进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出去,是指要加强文化的交流、推动文化传播。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④―②,该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5.C试题分析: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中心不符。
26.[答案] ①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浙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推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浙商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3分)④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宝贵的浙商品格和浙江精神,是浙江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3分)27.[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3分)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才能存在,乡村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3分)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分)28.[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分)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分)
4.高二政治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篇四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
75分)
泰山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石刻、碑刻如同一部绵延几千年不灭的石书,让现代旅游者在泰山游览中领略到历史和多彩的文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据此回答1-2题。
1.古人寄情于“泰山石刻”是因为()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石刻内容,泰山石是物质载体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泰山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目的是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遗产的意义是()
①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② 有利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③可以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④可以完全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3.“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京东等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企业文化是企业腾飞的翅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这一翅膀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实现企业民主管理
C.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必然推动企业的发展繁荣
5.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
1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C.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革命斗争和社会制度变革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6.“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翅未来。”从文化的角度,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
A.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D.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科学更优秀
8.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就越快越广,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
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10.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D.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11.今秋新学期开学,全国2.2亿中小学生将继续通过收看视频节目的方式,共上《开学第一课》,并以主题班会的辅助形式,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爱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爱国主义()①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②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可以直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2.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古典名著、历史事件、优秀人物的“恶搞”,因迎合了某些人的阴暗心理,一出笼便受到推崇,以至于无处不有,泛滥成灾。面对我国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
①国家要严格限制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②国家应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引导
③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要提高辨别能力④文化经营者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袭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念。这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立的B.搞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
D.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拾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B.超越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15.《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己身,欲先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这表明()
A.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C.只有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才会有所成就
D.只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就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16.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坚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对全体公民加强社会公德教育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7.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定,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18.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9.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由此可见()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②④B.①②C. ②③D.③④
20.有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分别是动物、颜色和
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二是强调“马”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位 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这三点论证是()①唯心主义观点②形而上学的观点③唯物主义观点④辩证的观点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④ 21.“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A.上帝造人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气者,理之依也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22.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性的是()A.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B.形成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完备的知识体系 23.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D.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24.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25.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材料:我拿什么吸引你的目光?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位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邯郸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缺失文化元素,“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发育了,可脑袋还是小孩子的,很不协调。”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10分)
27.苹果公司成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美国第六家达到5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2011年8月初,苹果公司市值约337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大IT公司。苹果公司不仅是卖产品,而且也是卖文化,卖生活方式。乔布斯专门创意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一方面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就专注于顾客的想法和需求,乔布斯一贯强调,苹果应该开发出酷毙了、顾客看一眼就会喜欢上的产品。
【高二上期政治月考试题】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上期期末考试07-18
高二数学上期教学计划10-03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17
高二中考试政治试题09-04
高二理科政治试题07-06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07-30
高二政治11月月考试题08-03
高二数学月考试题答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