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共7篇)
1.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 篇一
九期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9)
(李宝民,男,1985年生人,苏州大学医学部硕士) 第一次课,老师开门见山,发了讲义,然后直奔针灸室演示腹针。 老师为一位女患者针刺治疗,也是同时给我们做示教。75mm的刚针完全进入腹部,确实让我惊讶,但患者只说发胀,针感传至腰部,腰部胀痛疼。老师解释这是得气了,疗效会好。 然后,老师第一个为我行针,第一针中脘,进针很快,只感觉以针为中心一团东西扩散开来,堵在胃部,涨得不行,针完盲俞穴,中脘的针感就很快消失了。针盲俞,天枢,气海之时,有一阵痛,突破后就消失了。留针一段时间,我左下腹处有一段大概3-4cm长的疼痛区,正在体会,师兄刷刷几下给我起针了。 我是第一个自己扎自己的,针中脘很顺利,稍有点胀,没老师的.气场强。针两侧盲俞稍有疼痛后也突破到底了。两侧天枢及气海,针入皮下后,阻力大增,伴有刺痛,咬牙过了这一层,刺痛消失。 总结:针法有待加强,进针果断一点,痛苦会少一点。 针一位师姐的一侧天枢,怎么也进不去,感到针下有一层坚硬的阻碍,跟我扎草纸一样,进到一定深度,毫厘难行。 第一服汤药喝下,顿感一股药力直通头部,麻麻的,有点晕,很快消失。汤药味道不错,没有特别注意体会。喝完第五服药休息后,自行针了中脘,双侧盲俞,气海,估摸着定的位,但气感强烈,每个穴位都有不同。进针都有疼痛,突入后好转。捻转后都有疼痛感,左侧盲俞尤其厉害,可向左下腹,脐下传导,以致向后腰传导。留针,左肩甲下跳了一下,然后一股气从肚脐冲向右下腹部消失。整个下腹都有胀痛,并向深部传导,左下腹部尤甚。起针后,放了几个屁,然后排了个便。然后直奔正安跟诊。小腹里面正邪相争了一下午,股股热流传向足外侧。
★ 中医针灸住院病历范文
★ 中医针灸推拿减肥方法的应用
★ 针灸康复科规章制度
★ 托班幼儿教育心得精选
★ 针灸医生个人年度总结
★ 针灸的针灸推拿作文
★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
★ 托班保育员工作心得
★ 幼儿园托班育儿心得
★ 中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2.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 篇二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所在学院在中医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规律,设立“名老中医传承班”,构建“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 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多样化创新中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1.1 以“全国名老中医师承”为基石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能力,该院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医学科教师和团队开展以继承中医学术思想、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与诊疗水平的科研工作。组织举办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制订各类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与中药相结合,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开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该院有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2名(陈宝田,臧堃堂),有3名教师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研究导师的学术思想,并以讲座的形式在全院推广。该院教师主持的“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广东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等”具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夯实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也丰富了中医学专业的内涵,使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为“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
“名老中医传承班”是以“教师中医师承教育”为蓝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构建的“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素质、重传承、重经典、重实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精英化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传承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从第3学年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与导师签订带教协议,在中医门诊随师临诊,导师全面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和临床实践,以尽早培养学生的中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满足一般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热爱中医,具有扎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掌握指导教师指定的中医经典,领悟古籍精华,完成610篇读书笔记。跟师学习,学习期间必须撰写70个班次的跟师临床记录及跟师临证笔记,每周至少有一次跟师门诊或病房查房工作,每次随诊或学习需有跟师笔记、查房记录和学习记录。传承创新,按照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教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学习期间完成1篇总结指导教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或中医药研究的论文。
1.3 改革课程培养体系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分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中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改革方面, 以中医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为主体,实施以基础课程、基础实验课程、临床课程整合课程,并编写配套教学大纲、教材,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中医经典、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注重中医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化训练学生中医临证能力、提高临床实际经验。同时开设系列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系列讲座,从全国聘请中医药知名专家授课。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至少完成6-10篇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1.4 突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着重突出临床能力的培养。改革现行临床实践教学机制,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学生入校起就让学生接触临床,实施暑假小学期制度、让学生每年暑假进行临床实践,减少理论课程教学学时、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时间,探索建立临床实践贯穿五年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遴选一批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医德高尚,担任硕、博士生导师工作的老中医专家作为名老中医传承班的本科生指导教师。 全程指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临床知识培养。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70个班次的跟师临证笔记。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创新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创新的手段。该院在进行“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的规律。教育教学实施方面要在中医学传统院校教育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名老中医专家的导师制教育。在中医学专业高年级(三年级以上)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较丰富的中医学教学和临床经验的 教师为本科生导师。每名导师所指导的本科生总数为3-6人。每学期导师至少与学生见面8次,每两周不少于1次临床随诊。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南方医科大学本科生接受导师指导情况记录本》,真实记录每次受导师指导的情况,每学年参加对导师的年度考核活动。 每学年开展导师工作考核时,将受指导情况记录本交所在学院,作为学生考核和导师考核的依据。学院对导师的工作量给予认定和一定经济补助。在师承教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名师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继承导师的经验和专长,了解导师的思维方式、 治病用药方法,增强其从医信念[3],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
2.2 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
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传承班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教学中注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 拓展学生中医思维空间,在保持中医特色框架内,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4]。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在经典学习中悟出新意,从而促使中医学不断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
2.3 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来自医疗实践,指导医疗实践,并在医疗实践中接受检验、 获得发展[4]。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要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依托“名老中医传承班” 的独特优势,坚持基础理论与侍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注重辨证论治,不过细分科,奠定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诊疗实践活动。
3 结语
在中医学专业新的教育形势下,“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师带徒”以新的内涵。“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与现行中医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相结合,二者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吸收古代师承传授的精华,建立现代继承教育的教学规范,给传统中医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是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大突破,可不断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医办学综合效益,维持中医强大的生命力,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摘要: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中医人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中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水平中医学人才。
3.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篇三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传习录》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说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达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阳明用大米举例,要想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过程都是“惟精”,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结果是“惟一”。从《大学》的角度来讲,“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从修身的角度来讲,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惟精”。后边提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做到“惟一”。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坚定地奉行,这些都是方法论。这五点都做到了,才有可能达到“惟一”。
从我自己来讲就没做到。以前觉得自己博学还可以,这几天看师父每天发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处,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审问”就是要问自己是什么?还要问自己为什么?明确这个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坚定的去执行。
4.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篇四
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5.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 篇五
学堂五期付xx第一堂课体验心得(付xx,1974年生人,工程师,某国际集团经理人。)
在期待中开始明空中医学堂第一堂课程,听到老师选取学生的方法,一是熟悉每位同学的名字,感到师生之谊因缘而起,绝非偶然。等待同学陆续来齐,老师开始为每位同学脉诊、腹诊,讲解中医继承和传递强调口传心授。为我腹诊时,胃脘部的痞结阻滞中宫,敏感的同学能体会到其间丝丝凉意,明白自身症结所在,我触动颇大。老师说“你们能来学习就是中医学习的基础”,传道授业解惑,大道至。
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马天阳天星十二穴
通过老师对天星十二穴的讲解,结合自己过去对于二十八星宿以及三垣的学习,似乎明白古人的用心良苦。北斗传真机,三百六十穴通过十二穴,辩证统一必然有真机。老师传授针法,当毫针刺入我的足三里,感到紧张,但却感受到气在身体里面的传递,以为是筋骨疼痛的.传递。静坐时,老师用针在头部百会穴轻刺一针,很快进入到放松和安静的状态,过去尝试无数次的静坐,但这次入静更快,感觉更好!慢慢睁开眼的瞬间,《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的偈语浮现脑海,信心倍增。果断跟随老师针刺自己的曲池、合谷、列缺穴位。老师给确定位置,自己下针也果断,但还是感觉念力不够,手劲不足。回家每晚练习针刺足三里、合谷、曲池、太冲、太溪、昆仑等穴,还是存在相同问题,还望在第二次授课得到老师帮助。
二、腹诊以及腹针
感触较深的是腹诊,过去也曾看过中医,把脉与舌诊已经成为定式。但腹诊能快速、明确找到症结,“有诸内必形之于外”,进行阴阳辩证,找到病灶的根本,有了深入的理解。中医也会头痛医头,先辩阴阳表里,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指导同学为我腹针,再次被震撼。同学李炜悟性好,阳气盛,手起针落刺入老师指点的腹部穴位,针感很强,很快感受到痛和胀。留针的五十分钟内,感到先是腹部胀痛,平躺后10分钟左右,胃脘部如四个火球旋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20分钟左右从腰部开始发热,一直到腹部到胃部,气机发动感受明显。回家后由于有艾灸的习惯,自己针刺足三里20分钟后开始艾灸,同时突发奇想艾灸下午腹针的穴位,开始是腹部针刺部位有流水的声音,然后针刺穴位部分感受的针孔强烈的吸收艾灸热量,足三里也是,真是奇怪哉!平时的艾灸只是热,如今却有强烈的热量流入感。艾灸20分钟后,腹针穴位四周发红胀痛,而且一周时间,腹部都是涨涨的,小腹有偶尔刺痛和坠落感。
三、用药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老师开出不同药方服药。第二日晚上开始服用,同时艾灸足三里、腹针部位,流水声音加大,有疲劳感觉。第三日早晨异常发生,突然便急且恶臭,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接下来几天的用药每天都有一次是黑色稀便,猜测是阴寒邪气从胃肠排出。然后出差高原地带,腹部一直涨涨的,我想这是老师说的“发面馒头”的感受吧。
小小感悟:古云“内病七情六欲,外病风寒”,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宇宙万物运行止于此。为人要脱离执迷,身在当下,明辨阴阳,深入学习本身就是觉悟的传递,就是生命修复的开始,内心感激之情,不可言表。
身体变化异常部分:右耳鸣6个月,这周自高原开始,耳鸣症状加重,并伴有风声,眼部以上部分好像总是蒙蒙的感觉,但愿很快好起来。
学生xx汇报
6.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 篇六
2003年, 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纷纷批示“昆剧在文学、戏剧、艺术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应该采取抢救、保护和扶植措施, 而且要尽快落实。”昆曲界推出了共同奉行的八字方针“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其中“抢救、继承”是手段, “改革、发展”是目的。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苏州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生存危机, 近年来, 苏州市的文化职能部门积极地贯彻八字方针,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救和保护昆曲文化遗产, 并寻求这一古老剧种革新与发展的新契机。本文以苏州本土昆曲剧团——兰芽剧团为例, 实地调研, 深入探讨, 着力思考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在现实条件下走出困境、重获辉煌的新思路。
一、兰芽剧团的缘起
2002年9月, 苏州市政府及苏州昆剧传习所为了更好地传承昆曲遗产, 培养昆曲事业的接班人, 经过昆剧专家提议, 苏州职业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了一个昆曲专业班, 录取34名初中毕业生, 实际报到33人。它是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职业大学联合举办的五年制大专班。当时昆剧专家顾笃璜先生任艺术指导, 苏州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冷桂军任班主任。
2003年本着开班之初的“以戏带功、以专业带文化、以团建班”的原则, 根据演出实践的需要, 成立了“兰芽昆曲艺术实验剧团”, 确立了“传播、弘扬昆曲文化”的宗旨。并开始了昆曲的演出实践生涯。
2007年是昆曲班学生毕业的一年。面对昆曲发展的不景气状况, 昆曲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不乐观, 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决定正式成立一个专业民办昆剧团, 用实际行动来挽救昆曲、保护昆曲、继承和发展昆曲, 让昆曲文化遗产这块中国戏剧史上的瑰宝重现光芒。故于本年6月, 在苏州市政府、文广局、职业大学以及昆剧传习所的支持下, 以昆曲班学生为主体, 在兰芽昆曲艺术实验剧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民办公助的昆剧团——苏州昆剧传习所兰芽剧团。
二、兰芽剧团的发展现状
(一) 兰芽剧团管理体制
2009年1月20, 笔者对就兰芽剧团人员结构的苏州昆剧传习所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了解, 兰芽剧团设置了完备齐全的部门组织, 并针对各方面的管理, 对其成员进了合理细致的分工, 如团长冷桂军, 负责团的总体规划、行政副团长张海良, 管理团内一切大小事物、业务副团长朱力明, 负责剧目的生产与排练、人事部部长姜华, 管理剧团人员变动调整、舞台总监顾静, 负责演出的一切纪律调度、服装管理员王建, 负责演出服装的分发与收集等等。如今兰芽剧团的人员从开始的20余人增长到了40人左右, 他们各尽其力、团结一致, 共同组建了一个幸福和谐的“昆曲大家庭”。几年来, 他们支撑着剧团, 为昆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兰芽剧团严谨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剧团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也是剧团保护和发展昆曲的重要保障。
为了培养优秀的昆曲事业继承人, 把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兰芽剧团对其演员制定了规范严格的培训制度。
首先它注重对演员基本功的培训。通过压腿、踢腿等练习保持和提高演员的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通过身段、台步、候场等练习来提高演员的表演技能和演出的基本素质。其次剧团对演员进行每天的排戏训练, 分组来给予细致地教学与指导, 为保证每一折戏的演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剧团还设置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文化知识科目, 开设了其相关课程。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等课程来提高演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开设艺术概论、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来提高演员的音乐素质;开设昆笛、昆曲欣赏来丰富演员的专业知识等等。
兰芽剧团不仅注重对演员表演技能的培训, 同时也重视对演员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培养模式顺应了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 使剧团演员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高素质昆曲事业的接班人, 为昆曲事业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兰芽剧团的表演方式
兰芽剧团的演出包括商业演出和公益演出两种性质。
商业演出是兰芽剧团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剧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兰芽剧团的商业演出地点大多在江苏一带, 如苏州、镇江、南京、上海、杭州等等。演出场所主要在一些大酒店、园林, 或在外场举办的大型综合演出。
兰芽剧团除了商业演出外积极地重视参加大量的公益演出。它是宣传和弘扬昆曲艺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兰芽剧团公益演出的地点范围较商业演出广的多, 除了江苏省, 它还在浙江、广东、江西、北京、重庆等各省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公益巡演。演出场所主要在一些社区, 学校, 广场等。
为了提高观众对昆曲的兴趣, 使观众真正了解昆曲, 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 兰芽剧团先后推出了“博物馆昆剧”“氍毹昆剧”“校园昆剧”“园林昆剧”等演出形式。
所谓的“博物馆昆剧”并不是指单纯地在博物馆演出。当然, 博物馆是“博物馆昆剧”的最佳演出场所, 因为博物馆, 特别是戏曲博物馆, 能够为昆剧的舞台艺术提供一种气氛、一种形象化的注解, 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昆剧, 欣赏昆剧。
所谓“氍毹昆剧”就是不设舞台, 在厅堂红地毯上演出, 设有体验式互动环节, 力求体现昆剧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曲高和寡的贵族性。因为昆剧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贵族的红氍毹上成长起来的, 它的这种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樽前月下的“贵族性”自始至终没有因曾家弦户颂而改变。
“校园昆剧”也称“课本昆剧”, 是针对校园的特殊环境, 在校园内演出师生接触过的文学剧本的昆剧, 配合以知识讲座。
“园林昆剧”是根据游览观光游客的游玩心理针对不同的旅游场所选择不同的剧目。让普通的游客喜欢看、看得懂昆剧。
兰芽剧团通过商业演出获得经济效益, 通过公益演出获得社会效益, 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无论是商业演出或是公益演出, 一方面传播和弘扬了昆曲艺术;一方面也带给剧团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拓展空间。剧团不同形式的昆剧表演能够适应相应观众群体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 使得昆曲更容易贴近观众, 从而拉近昆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 兰芽剧团的社会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昆曲、喜爱昆曲, 兰芽剧团还针对不同的群体特点, 通过培训、讲座、选修课等不同的活动形式积极主动地培养昆剧观众, 实现对昆曲文化的传播。如举办昆曲知识培训班, 包括导游昆曲知识培训班、中小学教师昆曲知识培训班以及老年昆曲知识培养班等来传授丰富的昆曲知识;在大学开设昆曲文化选修课、在中小学举办昆曲文化兴趣班、举办校园昆剧社、组织校园课本昆剧演出等来培养大量的学生观众。其中, 兰芽剧团在苏州大学, 苏州职业大学开设昆曲选修课, 在吴中旅游职业中学、苏高中等学校开设课本昆剧演出和讲座,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这些活动形式适应了各观众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特征, 使其能够快速融入活动之中接受昆曲文化, 因此, 它们是除昆剧演出之外传播弘扬昆曲文化的重要补充手段。
三、对兰芽剧团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 兰芽剧团在保护、继承与传播昆曲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 不难看出兰芽剧团作为一个专业的昆曲表演团体在昆曲的保护、继承、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为了使宝贵的昆曲遗产世代相传, 永远处于不灭之地, 兰芽剧团积极地培养昆曲遗产的继承人, 全面地教授昆曲专业知识与表演技能, 并组织“继”“承”字老一辈的艺术家把他们的传统折子戏剧目传授给剧团青年一代的演员们, 为昆曲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支优秀队伍。同时, 作为“振”字辈兰芽剧团的昆曲事业传承者刻苦专研、不断进取, 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从事昆曲传承的伟大事业。兰芽剧团自建立以来, 就确立以传播、弘扬昆曲文化为宗旨。它把经过严格排练的精彩昆剧表演带给了苏州、昆山、上海、杭州、常熟等各地区, 使这些地区的人们通过欣赏来认识昆曲, 了解昆曲、从而喜爱昆曲。事实证明, 他们的演出已经引起了百姓观众的兴趣, 并得到了国内外各地观众的一致称赞。同时, 在不同场所不同形式的表演使昆曲适应了各阶层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 贴近其观众的生活, 拉近了观众与昆曲艺术之间的距离,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二) 对兰芽剧团未来发展的思考
笔者在肯定兰芽剧团对昆曲文化遗产做出种种贡献的同时也发现了剧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笔者针对这些不足对兰芽剧团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和设想:
1. 剧团注重表演实践较多, 理论建设方面较弱。
因此剧团应建立昆曲学术科研基地, 为昆曲学者、专家对昆曲进行专门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同时培养出更多学者型的昆曲表演人才。
2. 剧团的演出地点存在严重的区域局限性, 大多在苏州一带, 尤其聚集在昆山。
剧团可以通过公益演出的方式增加演出数目、扩大演出范围, 使昆曲走出苏州, 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扩大昆曲的影响力, 推动昆曲艺术的流行。
3.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缺少一定的创新。
造成昆曲与现代青年人之间的距离乃是思想意识与时代背景的差异, 故为了使昆曲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剧团应在保持昆曲传统特色不变的基础上对传统剧目进行适当的创新, 加入某些新时代的新元素, 从而赢得现代广大青年观众对昆曲的支持与喜爱。
4. 剧团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缺少对观众的吸引力。
昆曲史上的家班奠定了昆曲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度, 即戏班不分主角、配角, 所有演员一视同仁, 不管名气有多大, 都不能凌驾于剧本之上。兰芽剧团继承了这一传统体制。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中, 剧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采取以“角”为中心的明星制, 使其顺应当今社会的追星新潮, 吸引更多的昆曲观众。
5. 剧团对于培养昆曲事业的继承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昆曲事业包含昆曲表演、昆曲创作、昆曲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 剧团仅把团内的演员作为昆曲事业的继承人进行培养是不全面的。因此剧团还应设置昆曲教育的专门机构, 培养昆曲教育的专门人才, 为昆曲事业的传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剧团若能针对这些不足点加以调整与改进, 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昆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兵.将文博.《昆曲六百年》.2009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2]周秦.高福民.《中国昆曲论坛》.2003年10月.苏州大学出版社.
[3]张海良.《关于兰芽剧团历史发展的整理资料》.2008年6月.
[4]冷桂军.《关于兰芽剧团演出盛况的整理资料》.2007年12月.
[5]解玉峰.“也谈中国昆曲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戏剧艺术》.2005年第1期.
7.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 篇七
自从工作以来,少有了好好读书的情怀。偶有空闲又被手机快餐文化、电视文化所羁,忽然就没有了静静读书的那种习惯与心态。公司开展“道德讲堂”暨“读书活动”,于是,我在想,读个啥书呢,武侠、玄幻、盗墓?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时尚文学“鲜肉鲜草”气息太浓,古典诗词又太凝重太泛情了,想来想去还是找了本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来读。阳明先生的书我很早就想阅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当然,以我的这点微末水平想解读圣人学说实在太难,现就读书的一点所得分享给大家,以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家来说应该说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早年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并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世人成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其在立言、立德、立功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成就,被尊为我国古代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为曾国藩)之一。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三部分,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阳明先生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的论学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和基本主张,体现了先生修心、修身、仁爱、至诚的修养处世的人生智慧。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止至善”与“致良知”修养论等。
1《传习录》上卷
在《传习录》上卷,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徐爱的对话领略“心即是理”的思想:如“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是指“心”主观意识形态代表一切,主宰一切,“心外无物”,是指澄明纯净之心可以感知、认识一切事物,可以产生真善美、仁德孝。先生之思维意境可谓超凡入圣。我对“心即是理”的肤浅理解是心即是本心、本初、初心、本源的意思,心即是理就是要遵从本心、保持本心、坚持本心。人之初,心本善,说明人的本性、本心是忠、孝、仁、信,心即是理就是要坚持本心,坚持忠、孝、仁、信的本性,坚持本心并不是说鼓励男人要率性而为,女人要任性而为,而是要求人的立身行事要坚持本来的真善美、仁德孝。心即是理要求个人要做好不忘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心想事成;而企业也要不忘发展、变革、壮大的初心,共产党人不要忘记勇于担当、开拓奋进、服务人民、使党、社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使国家与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初心;心即是理也要求我们公路人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建良心工程、建品质工程、建绿色工程。
在上篇与徐爱问对中,先生还讲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之心之本体,知识‘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即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我对于“止至善”的理解是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极必反,月圆则缺,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就会成谬误。我们的高速路只有不断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打造品质工程、匠心工程,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做完美工程;我们企业也是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找准方向和思路,脚踏实地去追求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成长、壮大之路,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去“做大做强”.阳明思想
2《传习录》中卷
在《传习录》中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陆澄、顾东桥的对话领略“知行合一”思想:如“职责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谈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共产党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伟大构想,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不断走向富强、民主、和平、繁荣昌盛的新胜利。同样地,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时时刻刻秉承和践行 “知行合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探索创新,为建设好、营运好高速公路、为开发公司的不断发展而努力工作。
知行合一
3《传习录》下卷
在《传习录》下卷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钱德洪的对话领略“致良知”思想:如“‘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知”;如“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在我的理解,致良知不单纯是狭义上的道德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讲道德情操,而是指“心”的宇宙观、认识论,通过不断观察、探索、分析、思考,对任何事明察秋毫,抽丝剥茧,分清表里、分清主次、分清优劣,达到完全的认知。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改造和创造事物。飞船能够在太空翱翔,卫星能围绕地球周期运行,高铁和高速能又快又好地建成并安全快速运送乘客和货物,这都是我们对自然世界客观规律进行“致良知”的结果。
匆匆阅读,感觉不甚了了,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可能熟读千遍,方有所获。但仍以此书与大家共勉: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
【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汉阴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管理制度09-02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2013年第四季度病案质量管理分析报告07-07
学中医心得10-25
中医养生体会08-08
中医实习的心得体会10-28
针灸穴位总结11-05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08-13
针灸推拿学题库07-09
针灸推拿科简介07-18
针灸学感想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