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2024-11-13

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共12篇)

1.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一

一、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简单化、通俗化, 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

物理化学是借助于物理学原理, 以数学作为工具, 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练习入手, 解决化学问题。物理化学的任务是把化学领域中各种现象联系起来, 对其中的一般规律予以更深刻、更本质的探讨, 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 推导过程复杂, 学生难于理解, 从而产生畏惧情绪, 缺乏学习兴趣。将抽象概念和理论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相联系, 使之简单化, 通俗化, 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 化学势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章节都会应用到, 但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这个概念时, 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学生定会回答因为高处的水势能高, 这时抓住时机引入化学势的概念, 强调化学物理学中的势能相似, 势能越高的物体越不稳定, 化学势越高的相和物质也越不稳定, 因此物质和化学反应会从化学势高的相自发向化学势低的相转移即得到化学势判据:∑v BμB<0, 让学生对化学势有个初步了解。这时可以继续设问“常温常压下的水和水蒸气, 哪一个化学势更高?如果是100℃, 常压下呢?为什么?”“密闭的钟罩内有A、B两杯液体, A杯内是纯水, B杯内是蔗糖水, 那么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两杯液面有什么变化”,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者, 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时, 提到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机器。而与开尔文说法相违背 (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对于这个概念学生感到抽象, 难以理解, 我问可以这样给学生解释:假如人类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 轮船就可以从海洋这个单一热源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热量推动轮船前进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而不用携带大量的燃料。但实际上正常热机必须工作于高、低温两个热源之间, 无法找到与海洋这个高温热源相匹配的低温热源是这种机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二、将物理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相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的将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业生产实例联系起来, 让学生干就到学有所用, 活学活用, 不但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讲到溶液的依数性时, 我们就可以与农业相联系, 提出为什么将化肥洒在职务叶子上会将植物“烧”死?然后提出原因是由于植物叶子脱水导致的, 再解释水的渗透方向 (从稀溶液到浓溶液或从纯溶剂到溶液) ,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烧死的原因是由于叶子里的水分渗透到外面来了, 所以出现烧死现象。紧接着继续提问, 如果用尿素和用碳酸氢铵是否出现相同现象?学生必然回答会, 随即说明与物质本性无关, 而只与单位体积内微粒数目有关的性质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依数性包括: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蒸汽压下降和渗透压等。在讲述双克方程时可以引用“为什么在高山上做饭有时做不熟, 而用高压锅很快可做熟?”实例说明, 压力越大, 沸点越高。在讲述动力学章节中一级反应时可从药物的保质期谈起, 进而提出“为什么不同药品的贮存期不同?”如何确定?怎样延长药品有效期等等?在讲表面现象章节中接触角时推出“眼药水疗效取决于什么?引出与药物吸收量有关, 而吸收量与接触面有关, 接触面与接触角有关, 从而引出接触角的概念, 并从接触角概念出发说明其在药物制剂及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雨衣的材质, 注射器, 眼药水基质的改变等) 。通过开尔文公式说明人工降雨的原理。通过瑞利光散射公式说明最重要的交通信号为何设置为红色?通过铺展与润湿来说明农药中为何要加润湿剂等等,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日常生活实例, 调动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掘科学前沿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兴趣

我们的教育对象年轻, 精力旺盛, 好奇心强, 易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 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其对物理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中, 我们讲述熵的意义时, 可以引用1854年H.F.Helmholtz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意味着整个宇宙将处于温度均匀的状态, “自此以后, 宇宙将陷入永恒的静止状态”, 由此而生了‘热死论’。通过这样一个理论, 结合熵原理, 按照这样的理论说法, 人类终将会在一个没有温度差, 没有风没有雨没有自然现象发生的世界里死去, 无疑, 该大家带来了不小的震惊, 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然后通过现代物理学理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引力体系, 这种体系的物质具有负热容, 热平衡状态的微小波动产生的微小的温度差, 将引起高温物质放热而具有更高的温度, 低温物质因吸热而具有更低的温度, 这种变化方向正好与熵增原理指出的方向相反, 说明宇宙不会静止, 也不会产生热死论。再如, 储氢材料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 研究发现, 活性炭对氢有吸附作用, 可以作为储氢材料, 其原料成本低, 但其储氢容量有限, 与活性炭相比, 纳米碳管量大原料成本大, 这些都是制约氢经济发展的因素, 这些内容可在固-液界面吸附的时候予以说明。在表面现象章节中可以提及, 界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主要框架之一, 界面与化学反应、催化作用等密切关联, 是基础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并能促进其发展的典型领域。研究界面结构, 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剂等都是物理化学目前研究的热点。这些前沿知识的挖掘, 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总之, 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采用各种有效途径方法, 消除学生的对该课程的畏惧情绪,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日常生活实例相联系, 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不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是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又称之为理论化学, 其特点是理论抽象, 难于理解, 学生此课程没有兴趣, 这也是目前影响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兴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做了简单的探讨。

2.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二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本人身处教育一线, 每天直接与高中老师、学生、家长接触, 使我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高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责任感,不仅对他人、对集体毫无责任感, 就是对他们自己也没有丝毫的责任感。他们学习漫不经心, 行事草率, 生活懒散、任性, 甚至违纪犯规, 厌学逃学。这些现象的产生, 虽然也有其他方面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但绝对与缺乏社会责任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继续忽略现在高中学生非常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现实, 漠视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如何增强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 挖掘高中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

2 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要心思细腻,注意观察,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例如我在讲解单词或句型时就会筛选一些含有积极向上含义的句子来要求学生翻译,并通过这些例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即兴的德育教育。我还经常在学生做英语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只要阅读到有正面教育价值的文章,我就会抓住教育机会,跟学生展开适当的讨论,这样不但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可以达到知识迁移,解题变得容易,而且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3结合课外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还应该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英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且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而且视听效果比较好的英文电影,歌曲或视频供学生观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三

浅谈中等卫生学校教学中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现从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情况入手浅析他们化学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提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作 者:瞿川岚  作者单位:宜宾卫生学校,四川,宜宾,644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12) 分类号:G422 关键词:卫生学校   化学   学习兴趣  

4.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篇四

熊发福 指导教师:王绍云

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本科2006级

[摘 要]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entire middle school stage-rization the discipline elementary education, how ability improve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ving been discussed from 5 aspec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Keyword]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Teaching method;Quality of teaching

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步入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往往对实验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确定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脱离了教学内容的课堂,又何谈提高教学质量呢?其实教学内容对教师本身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的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最重要就是备学生。只有备好了课,才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教法运用自如,应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2教学方法设计

2.1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2.2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有好的教法,教学细节处理不当,肯定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

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另外老师讲课一定要条理清晰,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怎么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所以备课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2.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通过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常规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大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对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提出两条基本要求:(1)善于激发学习兴趣。(2)能初步阐明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这种办法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自觉的在课前认真预习、阅读教材,甚至有些学生还进行了模拟实验,以争取在课堂上能亲手为同学们演示实验。

2.4出题学习法是复习课的有效方法

出题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编写化学试卷来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转换了学生的角度,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

3.1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实验这一环节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每次学生实验课前,先带着学习较好、实验技能强的一部分学生先做一次,目的是:(1)验证一下实验的准备情况。(2)从这些学生做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3)让他们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做“小先生”。这一部分学生实验通过了,再组织其他学生练习。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真理、净化情境的过程中去。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提出疑问:

(1)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兴趣,然后测定其反应前后的质量,以作对比,得出相等的结论,再设疑探究原因。

(2)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用原子、分子论解释,同时展示上述变化本质的多媒体图片,学生观看后回答出其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学生回答后启发诱导再设疑。

(3)如果某物质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那么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什么元

素?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设疑。

(4)某化学反应为4X+5Y2==2A,A的化学式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设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富有递进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性的教学氛围中,从设疑到探索,再到问题的解决,在教师的精心策动之下,教学逐步进入高潮。在这种教学高潮中,学生时而疑惑不解,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为问题的解决而兴奋,学生呈现出情绪轻松、思维紧张的最佳学习状态,建立兴趣小组,然后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或看实验录像或观察实验,或进行专题讲座,或参观调查或出《化学兴趣小报》,撰写小论文,搞些化学晚会等。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4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学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1)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听课。

(2)听课方法指导。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3)复习方法指导。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5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应回避,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差生转变,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

总之,从初中化学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

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陈大伟.校本研究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

[3] 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五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力,即“四会”.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澄清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其次要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最后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认真体会,积极思考和亲自体验,培养一定的语感,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我国多为大班授课模式,又因授课时量所局限,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虽然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挺高,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千旬子的结构分析,所以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各种方法。课堂上如果一味地采用自上而下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使学习中遇到圃难,也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每一单元的课文导入,想方设法的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尝试过讲故事,看图片,听歌,谈论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等导入万式,效果都很好。当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了,这时安排学生进行“速读”,第一轮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直接可以在课文里找到,学生答对了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会有信心进行下一轮的“精读”这一次老师要设计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划分课文结构,谈主题思想,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定要让学生复述课文;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搜索记忆信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既增强了信心也帮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只重视课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阅读能力还应该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但是初中学生的课业是较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寒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课余的阅读活动,开始阶段,选材难度忌高,内容方面可让学生从兴趣爱好着手,注意从贴近生活的学校生活,体育运动、旅游指南,天气预报等等题材开始,逐渐向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普等发展:体裁方面,可遵循从记叙文到应用文,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顺序。总之,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要尽可能做到面广、实用,力求体现时代感,现实性和生活化,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好采用限时阅读。如果对学生做题的时间不加限制的话,就只能加重他们优柔寡断,思维大慢,而不能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同时长时间的做同一类型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举行班内的小型竞赛,对成绩较好和进步较快的同学及时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部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训练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6.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篇六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不仅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好基础, 也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做好铺垫。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必须从初中抓起,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 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所有科学教学的生命力, 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 繁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 就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书智者问必工, 艺痴者技必良也"。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 观察力敏锐, 记忆力增强, 想象力丰富, 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及化学本身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以激励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 就是配合教材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 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 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使用最多的是演示实验。化学实验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它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能够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 帮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过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教师应充分认识演示实验具有的特殊魅力, 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教师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 否则, 易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危险。其次, 教师在做实验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讲清楚原因, 学生很难记住其内容, 也不能熟练地应用到化学实验中。第三, 要引导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化学实验中观察的基本内容, 如试剂表现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操作中包括仪器的装配程序、操作步骤、实验条件控制和注意事项。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有目的地选择重点观察内容的基本技能。

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 我对白磷的燃烧实验进行改进, 让学生操作这个实验, 用针筒向烧杯的热水中慢慢通入氧气, 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 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 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精选练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练习也应该把握一个适度和创新的原则, 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 要讲练结合, 要练得精练得透, 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课外练习题则应形式多样, 应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要过多, 适可而止。提到练习, 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大量的习题、模拟试题, 甚至是抄一些公式、概念、元素等。这样的练习虽然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 但形式太呆板、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化学课的作业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具有实际性、开放性等等, 于是我巧用心思, 使学习生动有趣起来。如果学生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 学生哪有时间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有时间去放放心情,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学习上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篇七

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并选择时机设置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 让学生不自觉中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坚定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当然仅靠一节绪言课是不够的,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然容易半途而废。所以课本中出现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完成。这不仅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情景,诱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 特别是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问题自主探究,在讨论中总结出规律或结论,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去掌握消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问答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再如在《金刚石、石墨、C60》这一课题中,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相关内容,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出金刚石和石墨的一种性质,另一名同学则回答出与其性质对应的一种用途,同时明确要求:不管哪个同学提出问题,都要自己制定出答案,这样,学生学习时自然会很专心,都希望自己的问题能难倒对方而又不被对方的题目难倒,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运用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手段,展示学习情景,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单一固定的模式易使人生厌,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变换花样,迎合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适时的运用一些卡片、图片、模型、教具和电化手段可以给学习添加一些调味剂。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8.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八

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孔晓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要求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对于高中化学来说,高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做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应对高考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学习工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所要教给学生的远比这多,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每个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

关键词:化学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21世纪世界各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呢?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见表1。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它们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化学知识为导向,注重化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化学核心素养强调不足,使知识本位强于能力本位。同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中,缺乏对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课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维度,但却几乎没有相应的评价方式。

突出特点是,重化学理论,轻化学实践探究;重化学知识的纵向拓展,轻化学知识跨学科的横向综合。因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化学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造成化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教学内容陷入理论的情境中,常常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经常无法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如日用沐浴露中的主要成分高达20多种,为什么会这么多?作用是什么?我们可以合成吗?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始终缺乏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原创能力等的培养。

2、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培养不足,缺乏“动态”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并不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在书本与大脑之间的碰撞、对话与交流中完成的,是“静态”的、“二维” 空间的思维训练与培养。

我们知道,在动手的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中,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要查找文献,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研究药品的用量,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突发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通过探索,总结规律;实验中的实物、现象对感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高中化学,缺乏学生在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的动脑过程,缺乏在“动态”的、“三维”的实战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削弱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学科素养的策略

1、关注核心知识,感受“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

以化学核心概念统领化学教学,可以帮助师生从纷杂的现象、概念、规律、原理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进行,进行中心应该从讲解现象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宏观转移到微观本质,学习重心也应该从记忆转移到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及应用。

案例1:《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中,从“工业炼铁的高炉尾气之谜”引入,用FeCl3和KI反应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围绕化学反应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展开层层分析。然后,在通过SO2与18O标记的氧气反应,追踪18O的去处,及反应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揭示可逆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的特征。这一课中,对于教学目标“掌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等概念术语”的落实,不再是对概念咬文嚼字的理解,而是通过对特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来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理论。并且,学生学完这一课后还能用这些规律或理论去理解、解释其他现象或事实。

案例2:甲烷与氯气(1:4)充分光照反应后,产物混合气体依然呈现浅黄绿色。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构建。在教学中,也可依据实验现象、物质的结构特征等证据理解知识,尝试运用模型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知识。

案例3:《化学平衡的移动》一课在讲解时,可以构建如下模型:

案例4:《硫及其化合物》一课在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如下模型:

2、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习的价值,体会“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应的基础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技领域的新成就、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等相关内容,体现育人价值导向;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等相关的内容,体现应用价值导向,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案例1: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一课中,用视频展示液氯运输车侧翻的情景,并创设如下为题:①为何发生氯气泄漏时,人应该往高处逃生?②为什么可以用钢瓶来储运液氯?③氯气泄漏后,有什么办法来处理?④为什么喷洒碱液可以吸收氯气? 生活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用手机随时记录素材。案例2:酒的广告中,经常会出现“陈年酱香”之类的广告,将这画面定格下来,即可作为《酯 油脂》一课的引子,引导学生思考酒的酿造为何要密封?为何酒越陈越香?这样,在引发学生兴趣,基于化学思维素养、解决问题能力素养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落实了化学的结构性知识。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与化学知识的简单应用,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将其结合起来。

案例3:利用水果可以制作简易的原电池,如将两片铜片插入一个成熟的番茄中,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水果电池,在讲解《原电池》一课时,可将该简易电池与音乐贺卡相连,当音乐声响起时,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改变学生能力结构。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高考中对于探究内容的考查,有针对化学实验的,也有不涉及化学实验的。实验广泛涉及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实验原理、仪器的连接、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等方面,非实验内容大多是给出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从试题的选材看,多为教材实验的组合与改进、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与工业流程背景问题的整合。其综合程度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目前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是高度一致的。

案例1: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图1所示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所给出的相关实验事实、所测定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准确得出有机物的结构。

从图1看到,这节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较好地融入了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的培养。通过所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反应事实和实验数据,层层进行分析探究。从探究元素组成到探究分子式,再到探究有机物的结构,既突出了化学知识,又突出了学科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及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特别是探究实验。以教材中的实验和探究内容为载体,梳理实验原理、操作、现象及结论,教给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实验的改进、异常现象的分析、原理的拓展挖掘等。尽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训练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9.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九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 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能心悟其情, 并能以声传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 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 语言应当是本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 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 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 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首在“实”

朗读的首要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共性要求。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正确朗读课文的要求:

(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首先,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状况,大城市的小学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 1

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有部分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口腔,更容易纠正他的发音;最后,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不要急,一个一个字地读好,要吐字清楚,不能含在喉咙。

(二)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

正音的问题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在朗读时, 如果语音不规范、不纯正, 口齿不清楚, 不利索,往往会发生音变, 或者变成另外的词,或者变成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词,若是要读“南瓜”,但是学生n、l不分,就会读成“lán guā”,那么听众就会产生异议, 将词语理解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1、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和普通话会有相似之处,有些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属于基本音一样,但语调不同,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适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2、轻声。在朗读教学时要经常加以辨析和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如小学阶段会出现的“衣服”、“玻璃”、“玫瑰”等这些轻声词语就要要求学生读准。

3、儿化音。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关键的一步,儿化音的读法就需要教师时时训练,让学生知道儿化音读音的规律,小学阶段常出现的就有“哪儿nǎr”“大伙儿dàhuǒr”“泪珠儿lèizhūr”等,把儿化音读准会让朗读更好听。

4、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就要求学生要看词语的组合,来辨别它的正确读音,这方面教师可在课文讲解中加强,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不同组词下的不同读音。

(三)语句完整,句读清楚

语句完整就要求不读破句,不丢字、不倒字、不添字。这个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聆听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旦发现学生有丢字、倒字、添字的想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朗读时保证文章语句完整的习惯。

另一方面,字音正确、句读清楚是再现作品的基础。句读表达不清楚, 朗读也就很难正确再现作品内容,甚至还会颠倒原来作品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朗读前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在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却停。

朗读的“实”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时时训练,日积月累,让学生的朗读达到“实”的要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朗读次在“畅 ”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的时候,第二梯度的要求也就是流畅地朗读课文。

(一)避免几个朗读误区

1、有口无心地读

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不切合实际。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任务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会有效果。

2、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地读

这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在跟学生说清楚,是又流利又准确地朗读,不是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这是学生朗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地读

这是部分老师没有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造成的,课堂上盲目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都一一顾及, 却不管是否有这个必要,朗读的形式设计一定要因课文不同而设计。

(二)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兴趣

1、集体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虽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读。可全班分为几个大组,进行分组接读。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竞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竞赛,而且很有好胜的心理,利用竞赛式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可以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个人同个人之间比赛。

5、表演式朗读。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如《狼和小羊》这类有鲜明人物性格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动作式表演朗读,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类动作型描写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

6、配乐朗读。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情感情。像《桂林水平》这类写景的优美文章就适合配乐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投入到当中。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用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贵在“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 以美读通情, 以美读传情, 以美读激情,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 与作者感情共鸣, 心灵相通,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之所以会那么美就是因为文字的组合发音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感知语言,教师多引导学生,文章中哪些地方该停顿(/)、升调(↑)、降调(↓)、快速(→)、慢速(„)、重音(▲)、轻音(△)等。

(二)理解文章、把握基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三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基调来进行朗读。

1、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

这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是什么感情,作者想要传达的又是什么感情。如:《一只贝》蕴含的就是作者对这只可怜又可敬的贝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自己把自己融入其中,敬佩这只贝,才会用声音传达出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想象

学生对于有些感情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体会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夜晚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他在想什么呢?把自己融入其中,面对同样宁静的江面。静静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像、体会,只有学生体会了,学生才会读出感情,读出作者当时的惆怅。

(三)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10.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十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提高记忆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化合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我通过多年教学,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 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开始就做演示实验,把一根火星木条伸入到事先收集的氧气瓶中,火星木条复燃了,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气体?该气体有些什么性质?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当然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 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投影图片录像多媒体动画使微观构成形象化抽象问题生动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印想深刻。

3. 化学用语歌曲化、韵语化。如化合价可以编成“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铜一二铁二三,原子团也要记清,氢氧负一氨正一,所有酸根皆负,一硝二硫碳三磷”。这样一首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4.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5. 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跟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说明了CO和CO2在构成上,虽然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其化学性质全然不同,简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心理学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 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 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11.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十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 是学生开始创新的基础。然而教师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抹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进而使学生愿意学习化学,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 在学习《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时, 由于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 在授课时, 我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 首先,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生锈的图片, 让学生在物体在生锈前后对比中观看。“大家在生活中应见过一些钢铁的锈蚀, 请大家讨论猜想一下造成金属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进行思考, 并找一些实例论证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在潮湿的环境下经常会出现锈蚀”;有学生说:“有水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锈蚀”;还有学生说:“没洗干净的铁锅容易生锈”……之后, 我用多媒体演示验证了影响金属锈蚀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探究能力, 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借助化学实验, 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纵观化学史上, 哪些化学理论、现象的产生不是化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加以验证得出来的。而且,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然而, 一些学校以实验器材不具备而没有开展过实验教学, 一些教师以太浪费时间, 有时间还不如多讲解一些试题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由同样拒绝将实验课引入课堂。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让学生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

例如, 在学习《大自然的二氧化碳》时, 我就采用了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及化学现象。所以, 我课下准备了实验仪器:小烧杯、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吹管、饮料瓶、细口瓶、镊子、试管架、喷壶。药品:二氧化碳气体、水、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火柴、紫色石蕊试纸。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提出问题, 教师辅助学生验证结论, 这样可以在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 使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倡导多角度思考问题, 为探究性活动打基础

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 若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 不突破思维, 打破传统是很难有发展的前途的。所以,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倡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积极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埋下了伏笔, 只有学生有探究的思想才会有探究行为。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的思维不至于束缚在固定的模式当中。如, 茶叶、肉松、膨化食品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 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 抽出包装袋内空气, 再充入防止食品变质的气体, 然后封口。真空充气包装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 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猜想与验证】可能是N2。实验初步验证的方法及现象:_____。充入的气体还可能是: (1) _____; (2) _____ (并简单说明理由) 。该题就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所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探究能力。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红玲.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 2012 (05) .

12.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论文 篇十二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所使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51420.htm

关键字:高中物理;抽象思维

提升物理学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要加强物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透彻理解抽象逻

辑思维及其重要性,以及学校、教师如何运用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对抽象思维能力的理解

抽象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抽象思维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通过对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的认识获得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以前那种“学习一次,终身放电”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在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学生面临的是类似于物理学这种严密性、对抽象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锻炼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面临的普遍难题。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环境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古代的“孟母三迁”中就能明白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更是这样,一个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身边相处的人都是同学或者老师,建立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变的尤为重要,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老师可以调控自如,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轻松,学生的思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变的异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加以人为引导,这行无意识的活跃思想就能转变成比较稳定的意志,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这种稳定的意志力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突发情况,形成一个人的具体品质或者能力,概括为理性、实质的东西,一种质的升华。

(二)通过CAI范例演示,授以抽象思维的方法。物理学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中各部分的特点,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演示功能,化抽象为形象,教给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例如解释振荡电流时,可以通过电压表的指针在不停地偏转说明电容器上的电量在不停地变化,而且偏转方向不同,表明两极板上所带的电性在不停地改变。同样,电流表的指针在不停的偏转说明电流的大小在不停地变化,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表明电流的方向也在不停地变化。像这种LC电路中所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种电流叫做振荡电流,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AI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功能、直观动态的表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进而培养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得到培养。

(三)注重概念形成。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概念形成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其思维形式和过程又比较复杂,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确不是件易事。许多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实质,消除思维障碍。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

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影响。近现代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发现的,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方式,或许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事业具有一定启示。而在实验教学模式中,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理性的,不能有半点轻视。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充分的观察,具体包括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要透彻认识实验的基本原理,才能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上手操作是关键一步,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要做到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前熟悉实验步骤,实验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认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传统物理教学将实验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生只能在纸张中得出实验结论,这不能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必须将物理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提高高中生在物理学中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扩展和培养学生的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外实验活动,可以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受教室或实验室空间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外实验可以不完全受课程和教材的限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先进的科学信息。课外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早地为社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要有机的整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S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思维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从而最有

上一篇: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论文下一篇:年“七五”普法工作自查报告,七五普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