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

2024-07-10

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精选9篇)

1.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我办事处于XXX市中心城区,从200X年起,全处工业经济形成了医药包装、石膏建材、油品加工、农业肥料、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我省全面打响“两型社会”建设战役后,城中办事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热情参与,在认真领会“两型社会”相关精神后,办事处对全处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解落实,各顶工作已全面启动。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展开“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

建设“两型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已不管用,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干群中开展解放思想、找准差距、明确方向的“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活动从办事处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到社区、村干部,再到基层群众三个层面开展。通过组织形式报告会,学习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文明户”、“和谐家庭”等活动,着重破除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片面发展的观念,树立改革创新、危机忧患、社会文明、遵纪守法、开放合作、科学发展的意识,达到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目的。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办事处全体干部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务实、高效、节约、服务型机关。

办事处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从制度、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效能建设。一是出台《机关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把高效和节约的着力点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造出高效、节约的机关整体形象。二是开展学习。每周五,办事处机关定期会对干部开展主题教育、集中整训、考核评议等学习活动,为干部思想解放、作风改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打好基础。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处直部门把服务做到点子上,把服务做到对象心坎上,以服务促管理。四是优化服务平台。为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方便基层、方便群众、方便客商,办事处兴建了城中社会事务服务大厅,各社区均有自已的服务中心,形成办事处到社区的整体联动服务格局。服务大厅采用窗口服务的形式,服务内容囊括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城镇低保、社会救助、法律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服务大厅部门集中,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服务大厅已为3371户城市困难户办事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月均代发保障金、救助金50多万元;调解纠纷40多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多件;培训劳动力1690人(次),对外输出劳动力6300人(次)。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办事处按照“区域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规划并重的原则,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纽带。市民营工业园已逐步完善园区内水、电、路、下水道、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工业园现已逐步向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的一流工业园区迈进。园区力争今年引进项目5个,其中过5000万元项目2至3个,力争三年内,园区落户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亿元。

为更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办事处还对恒天公司、鸿祥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实行领导驻点包保、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协调等措施,帮助企业实施扩张战略,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恒天化工是一家改制成长起来的医药用品企业,公司所生产的天然橡胶制品占有国内同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但恒天人不甘心一直只是这样经营下去而毫无发展,但扩能项目所需资金是很大的也是事实,办事处得知企业面临的困境后,与企业一道积极研究国家政策,从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他们提供多方服务,加快恒天公司扩能项目的建设。为了更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办事处积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引导发展有潜力、产品有市场的华兴机床、中利免烧砖、东翔公司等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两型”社会新农村试点工作。

一是建设精细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以光明大市场为龙头,以蔬菜种植科技户为依托,采取“市场+基地+农户”的办法,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基地。目前,全处拥有精细蔬菜基地3500亩,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推行“养殖协会+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不断壮大保丰10万只鸡鸭养殖板块。该养殖板块已销售鸡鸭9万余只,存栏2万余只,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二是以“村镇清洁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范河村投入64万元硬化了3600米的中心公路两旁的下水道,改造了村委会办公楼办公环境,修建了市水泥厂至范河小学全长1.6公里的通组公路。保丰村、范河村通过招商和租赁的形式盘活了村砖瓦厂、包装厂、膏粉厂等8家企业,年增利税150万元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增收的能力。办事处投入35万元对5个村的泵站进行了整治,更新机组2台套,维修机组5台套;与市电力部门合作,安装农业用电磁卡电表30户;组织范河、周陈两村清挖沟渠3000余米,确保近4000亩农田旱涝保收。

二、现阶段,城中“两型社会”建设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上还有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全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付出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们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企业规模、产业结构、服务企业环境还有待加强。

1、从企业结构来看。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的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企业、骨干支柱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依然偏少。

2、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有机械制造、医用包装、石膏建材、农业肥料、油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优势,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相当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3、从服务企业环境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发展软环境依然不优。

2.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一、应城盐化工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 盐化工基本情况

应城物华天宝, 资源富集, 素有“膏都盐海”之称。岩盐储量280亿吨, 品位高, 埋藏浅, 易开采, 是湖北省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目前该市化工产业集群被列为湖北省52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2008年, 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56家, 实现产值76.3亿元, 占全市规模的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3.4%, 上交税金3亿元。盐业化工已基本形成以原盐为依托, 以碱肥为龙头, 以成品盐深加工产品为纽带的纵深发展格局, 形成年产原盐400万吨、纯碱140万吨、复合肥100万吨的产能规模 (其中原盐和纯碱产销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18.2%和5.83%) 。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到有机氟、有机硅、医药中间体、酚醛树脂、电镀中间体等七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产品70%以上出口。其中硅烷偶联剂、点解有机氟、病毒唑医药中间体等高科技技术产品的产销量规模全国第一。

2. 环境基本情况

2.1 水资源环境

境内河港纵横, 西北水库密布, 南部湖泊毗连, 塘堰遍布全市。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 境内长度114.7公里, 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 过境客水量为31.12亿立方米。5公里长以上的港溪14条, 境内长度201公里;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 水面约28.5万亩, 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 面积6.45万亩。建有中型水库2座, 小 (一) 型水库19座, 小 (二) 型水库80座, 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 承雨面积498.76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

2.1 土地资源环境

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其中, 耕地57.81万亩。耕地中水田45.0万亩, 旱地12.81万亩;园地0.23万亩;林地5.8万亩, 城镇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15.58万;交通用地15.9万亩;水域面积54.54万亩, 未利用土地8.94万亩;其它用地19.81万亩。

可以看出应城市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发展, 我们建议当地还是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未来必定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1. 资源利用

应城境内的岩盐分布面积14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国土面积的12.7%, 资源储量280亿吨, 每年开采300万吨, 可开采1000多年, 岩盐资源埋藏较浅, 易于开采, 氯化钠含量为45%—94%, 在国内属品味较高的岩盐矿层。资源优势明显。

1.1 合理开发资源

应城企业有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一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但应城市相关部门并没有过度的开发当地的岩盐资源, 生产产品, 规划每年开采300万吨左右, 既保证了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又保证了其应有的价值。

1.2 整合资源, 实现资源的合理、多级利用

引进四川久大集团整体收购原制盐厂、开元公司及盐矿有限责任公司;新都公司先后收购原联碱厂、磷肥厂及孝感广益华源公司等。通过资源整合将盐化工业集中、整合到几家大企业、大集团旗下, 从而进一步集中利用资源, 使得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化。再就是优化的布局, 盐化工向四里棚、东马坊等东南方向集中, 精细化工产业向长江赛孚工业园集中, 集中了盐化工产业。达到延长产业链, 起到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1.3 发展创新科技, 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

当地还通过引进高新科技技术及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也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各种装备的水平, 完善了资源利用的形式。也实行了一些措施, 比如热电联产发, 蒸汽先发电后制盐, 虽然当时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这些方法, 不过通过询问和他们的介绍也有了初步了解。利用冷凝水, 循环使用。

2. 环境保护方面

2.1 抓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对新建项目通过严格环保准入门槛, 搞好环境评价, 增加环保设施, 提高新办企业的环保水平也要投入重视, 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 应城市的水平, 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指标有了很大的降低, 不仅促进了节能减排, 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2 大力改进净化装置, 提高环保质量

大力引进, 发展各种净化累装置, 不断改善净化效果, 并督促各个企业改进环保装置。应城市大部分企业已基本做到工业用水不外排, 在工厂内部形成闭合水路循环使用系统。

三、应城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 化工产业链较短, 盐资源利用没有最大化

盐化工产业上游企业基本属于资源开采加工型, 产品结构单一, 从工业盐加工以下多延伸的产业链比较少, 盐及盐化工产品技术含量低, 企业经营受市场的波动和行业景气的影响较大。氯碱行业产业链还不完善, 布局分散, 各精细化工产品之间产业链关联度不够大。

2. 环境保护面临压力大, 环境污染不能完全避免

在目前,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已经达2872万吨/年, 工业废气排放量是103亿立方米/年,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36.6万吨/年;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废气排放量排在我省前列。“三废”排放大户为盐化企业, 他们的废水、废气、固废排放分别占了全市的97%、95%、80%。此外, 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36.6万吨, 每年的利用量为29万吨, 其它部分都会被堆存占地, 难免污染到了土壤。

农业污染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此次从当地取回水样, 经过水样分析, 我们发现当地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居高不下, 超标较为严重。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化肥、农药作为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依靠而被大量施用。

3. 对策与建议

3.1优化产业得布局, 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推进自主创新相结合, 开发技术含量较高, 附加值高, 产业链长、市场潜力大, 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3.2采取一定措施, 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引进高学历人才。

3.3全面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许还会继续增加, 环境污染面临加剧和扩大的趋势。只有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才有可能控制住这一趋势。

3.4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遏制污染再度发生。重点放在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 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也要监督其对含有致病菌的危险废水进行处理;查处第三产业烟尘、噪声、油烟污染, 从根本解决扰民环境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活动, 我们对应城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认识到只有将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是当地长远发展的上策。各个盐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改造产品工艺及大力引进节能减排设备等措施来合理利用资源, 改造环境, 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然, 各个盐碱化工企业在发展中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企业发展产生的污染与周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这就要求企业能始终坚守以良心做产业,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创造利益的原则, 要有长足的打算, 立足与当下也要不忘未来。应致力于节能减排技术的改进, 在自身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留下一片优美、和谐的发展环境。

摘要:应城盐矿资源十分丰富, 盐矿资源优势明显, 素有“膏都盐海”之称, 盐化工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 是湖北省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应城市处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内, 其盐化工产业如何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为“两型社会”建设做出了哪些努力?为此, 本文作者对应城盐化工产业和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 并对应城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3.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三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湖南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充分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力争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具有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政策指出要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型”理念注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两型社会”理念引领下,全省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8:46.2:4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机械、有色等1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代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是发展“两型”产业最快捷、最现实的一条路子。株冶集团是一家老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标志性企业。调研时该企业负责人给我讲,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采用全球成熟、先进的湿法炼锌等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铅锌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间,企业在铅锌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分别增长42.8%

和83.4%的情况下,外排废水总量减少90%、外排重金属污染物减少95%,废气二氧化硫减排约60%。在企业我们看到,经处理的废水可以直接放养金鱼。昔日的能耗大户、排污大户正向“绿色企业”迈进。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两型化”发展。

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来,一些市民只知道什么是两型社会,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和贯彻,而另一些湘潭市民则只听说过两型社会。深入了解的市民则表示我们应支持政府和党所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湘潭地区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才能使长株潭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两型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深入了学校,询问了许多的老师和同学(主要为高中生)。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吃赞同的态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她认为建设两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就现在的国内形势而言,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对原料的需求十分的巨大,但是,现如今中国的煤、铁等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现在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譬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位老师也表示,建设两型社会是对社会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提升,但目前来看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是困难曲折的。

4.建设两型社会怎样做 篇四

 我会伤心会难过,但只会是一阵子 你只是个过客03-21 愛你不是說說而已 涐心疼沵的心疼在乎沵的在乎03-20 每天允许自己放纵一次 其余的时间就开开心心地过03-19 拼了命旳想忘 我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03-18 男人就像大姨妈 没有又想有,有了又嫌麻烦03-17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了整个世界03-16 你是我爷们 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03-15 我们的爱情中主角是、沵和他,所以注定悲伤03-14 分手也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 只是我没那个福气03-13 90后的俄们不是叛逆 而是有俄们自己的生活方式03-12 不够聪明不够听话不够懂事 但足够爱你03-11 爱情是一种怪事 开始全身不受控制03-10 男人你给我听着 你是我永远忘不掉的大疯子03-09 人生最遗憾旳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旳 坚持了不该坚持旳03-08 喜欢雨天 那时候的我就算难过也不会有人知道

摘要:在论述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体系,并从筛选绿色技术研发的重点、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技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绿色技术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重大目标的有效技术支持。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推动资源生产率与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运行成本与环境负荷的降低,从而“保增长、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

(一)“两型社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要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方式,加强对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控制,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两型社会”以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两型社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资源依赖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经不可持续,必然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以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积极发展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绿色技术,在全社会推进绿色技术支撑的清洁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消费模式,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

二、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式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末端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绿色设计创新

绿色设计创新主要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做到在资源投入上用材少、可再生性强,在生产流通中能耗低、废弃物少、包装合理,在使用中方便、安全、寿命长、能耗低,在使用后易于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使用和翻新。

2.绿色生产创新

绿色生产创新,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企业应在生产中引入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的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并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功能的延伸和再利用,尽量节省原材料,减少废弃物。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方便,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少或消除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的麻烦和无意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3.绿色营销创新

绿色营销创新要求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商品流通中贯彻环境责任意识和规避环境负面效应。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对有较大负面环境效应的产品,不采购、不销售;营销中选择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场地选择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传授绿色消费知识。

4.绿色消费创新

旅游消费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标志创新

绿色标志亦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

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我国于1993年5月开始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并于2003年11月30日起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制订的《ISO14020系列标准》,以指导公众的绿色消费。

6.绿色认证创新

绿色认证创新是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目前,我国的绿色认证一是有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绿色体系认证(ISO14001),也叫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对企业的软件进行的认证。另外,有绿色产品认证(ISO1402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三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它是只针对于产品,对产品环境行为做出评定的认证。四是绿色选择认证,从国际惯例上讲,绿色选择或消费者选择,属于Ⅱ型环境标志。Ⅰ型环境标志是认证机构对产品给予一种公正的高于产品环境行为的一种评价。Ⅱ型环境标志是对企业自我声明性质的环境行为给予认可的一种评定,其标志是ISO14022。目前,已经有美国等国家宣布今后不再采购未带绿色认证的产品。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我国应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

(一)加强区域与产业统一规划,筛选绿色技术创新重点

我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状况,科学统一规划,引进与转化一批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现代生态经济园区,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别是重视下面几个方面的绿色技术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在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联效应强、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化高新技术企业。

2.要突出传统工业的绿色技术升级创新,用现代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嫁接和应用绿色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化工、能源、冶金、轻工、建材和机械等产业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这些产业的绿色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利于拓展区内外市场和竞争力的绿色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

3.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性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渔业、绿色养殖业等。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集约生产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协调区域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的绿色技术创新,鼓励环保型服务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5.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及其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

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烟气脱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生产设备。加快清洁能源,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设备、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6.强化我国废弃物再循环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以便处理废弃物和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二)加强引导与规范,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发展环境。组织制定《中国绿色科技促进办法》,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加绿色技术的法制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绿色技术成果的保护力度和应用力度。为绿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2.加快实施绿色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政策,努力推进绿色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绿色技术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

3.加快构建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培育专业化的多元风险资本运作主体,引导其投向绿色技术研发领域。积极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与上市,帮助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投资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积极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评估、法律与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4.加快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地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高层次的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事业环境,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人才。

5.加快绿色产业孵化能力的创新建设。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绿色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若干个绿色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期基本形成绿色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绿色产业的科技支撑系统。政府应更多鼓励科技研发向侧重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少和单位能耗的降低上,鼓励开发应用于绿色经济的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加快引进一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绿色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

6.调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绿色技术的创新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的方向和目标,采用绿色技术,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工业示范园区、绿色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社区,建设一批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的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每年选择若干项重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三)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1.将绿色技术创新引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可能采用的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研究“两型社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的创新运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工艺采用率、生态环境修复率、、“三废”处理率、资源消耗减量指标、环境损益减量指标等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2.加快绿色环境标志认证

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加强宣传,使企业主体清醒认识到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就是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绿色生产与营销。

3.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

我国应该设立绿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每年对发展绿色技术做得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绿色技术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绿色技术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绿色技术项目可以优先争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开发研制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关键设备。

4.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文明

5.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 篇五

一、落实国家、省、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综合概述 2019 年,XX 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坚持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委、区政府关亍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关切,以强化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完善平台建设等方面为着力点,大力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着眼 XX 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有效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晰。XX 街道领导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成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明确了有关职责和具体分工。在工作中,层层压实责任,加强监督指导,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正规化和可持续性。

(二)讣真负责,保质保量。XX 街道在处理政务公开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确保上传至政府网站及其它媒体上的信息质量,丌犯原则性错误,同时注意上传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将各项工作、活劢、会议的情况公开在网站上。

(三)创新载体,推进发展。在政务公开工作的载体上,既保证在政府官方网站上的信息发布,同时利用政务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信息,幵利用 LED 屏等载体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政策信息。

(四)健全机制,重视保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上网审查制度,严格规定各类政务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权限和流程,明确负责人,细化职责分工。同时,不各主要工作人员签订信息保密承诺书,将保密责任落实到个人。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2019 年,通过对公开信息进行全面梳理,我街道主劢公开政府信息 862 条。其中,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 575 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公开信息 287 条。全街主劢公开政府信息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

(二)公开形式 1.互联网 “XX 朝阳”门户网站 XX 街道办事处子站政府信息公开与栏下设政府信息目录、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机构职能、机构设置等多个子栏目,市民可通过上述栏目查询主劢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依申请公开”栏目,可以向政府机关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2.公共查阅点 现全街共设立 10 个便民查阅点,为公众提供主劢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2019 年,XX 街道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0 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9 年,未发生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9 年,XX 街道未发生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六、主要成效、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年来,XX 街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区政府关亍政务公开工作的协调部署,工作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信息公开呈现常态化、规范化趋势,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更加信息化、集约化,政务服务日渐标准化、便民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探索创新丌断取得新成果,得到了广泛讣可。

6.“两型”社会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 篇六

一、认知“两型”社会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关系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显现, 更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我国基本国策。化学实验属于自然学科范畴, 其研究的内容都是与自然界相关的, 是对自然界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用途、制备方法等的一个探索, 而这个动态的探索过程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的环境造成影响。加之, 社会的现代化、高科技发展带动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飞跃性、信息化发展。这样一来,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本身就融入社会的大矛盾圈中。即:粗放型的增长、创新,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此外,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创新发展形势, 提升发展质量, 追求综合效益上, 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理科实验教学, 进而也就出现了实验教学不能够完全计较成本, 与能源、资源的节约形成矛盾。鉴于化学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学校应该购买现代化的实验设备, 建设科学化、环保化的实验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采取“绿色化学”为主题的实验活动, 对于化学实验的材料也都选取污染性小、安全系列高的试剂等。

二、强化环保教育,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 节约资源, 节约实验经费

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的出现、地质的变化、河流干枯、沙尘暴、阴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原材料、资源、水、石油、土地等纷纷开始匮乏, 社会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推动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自身用水、用电多, 耗费品多, 实验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也不少, 这些特点使实验经费日益增多, 对环境污染也不小。对此, 笔者认为,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学校要建设“两型”实验室, 教师要改革实验教学, 节约实验经费。如, 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实验试剂, 可以用工业品或者生活用品来代替, 像可以用醋来配制酸溶液、用食盐配制Na Cl溶液、用碱面配制碱液等, 既环保又节约且实用。

总的来说, 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之一, 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其本身消耗的资源、产生的污染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必不可避免的。作为化学教师, 应引导学生清楚认知“两型”社会与化学实验教学之间的渊源, 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化学实验。

摘要:在社会发展历程中, 理科实验对物质文明以及创新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 实验中资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污染的现象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渗透环保教育, 改革实验教学, 节约实验经费。

7.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 篇七

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是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作 者:贾生元 刘文祥 牟全君 作者单位: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15)分类号:X3关键词:

8.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八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哈佛、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清华、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其次,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有能力的建设者,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最丰富的美好品质,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试想一下,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9.某办事处建设两型社会调研报告 篇九

1 “两型企业”是企业的成长总目标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全社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企业组织则是最直接、最广泛地涉及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产品的生产、使用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应等等的基本活动单位(即行动主体)。由此决定了企业组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因此,企业组织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而只有当且仅当企业成为“两型企业”的时候,“两型社会”才能最终实现。这样,“两型企业”就成为企业的成长总目标。

企业成长将“两型企业”作为总目标,意味着企业自觉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社会和谐的相关措施纳入到企业成长的总体战略中,落实在其日常经营活动里。这既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企业成长的“两型企业”总目标是其它成长目标的总体体现,总体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等等。当然它需要一系列的具体目标来实现和保证。如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还有如低碳技术目标、绿色产品目标、清洁生产目标等等。因此,企业成长为“两型企业”也就是一种必然结果。

第一、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还是一种社会组织。

即企业是社会中的一员(即“社会人”),它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着社会为它带来的各种福利,拥有社会赋予它的权利,众多的法律法规在保护着企业的各种权利,政府在努力为企业构建和谐的成长环境。那么企业不仅要努力追求经济利益目标,同时也应该对应的追求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为此企业需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尽快放弃过去简单的经济性(以利润为中心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企业成长和日常经营活动的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相结合的新目标,即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位一体。近几年来我们比较广泛地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很好的明证。只是在新的形势下,或者说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来看,仅仅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远远不够,它应该有着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内容。

第二、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企业对自己的经济行为需要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同时也应该对其社会行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如企业的生产活动除了生产了社会需要的产品外,也产生了社会不需要甚至有害的废物(废水或废渣或废气或噪声等等),企业就有责任减少排放或对已经排放的废物进行处理,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使其不受污染和破坏,并维护基本的生态平衡或与生态要求相协调。作为一种责任目标,这里指的就不仅仅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只是承担了应尽的义务(法律法规规范的),而责任是除了义务之外法律规范不到、或还没有规范、或超过规范(水平不高)的部分[2]。事实上,国家的标准也只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的水平,即使严格、完全达到也并不说明就没有对环境、生态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企业将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确立为一定的成长目标,并不断地实现超越,才有一种自觉性,才能不断实现更高的成长目标。

第三、“两型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

理论上说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但有的企业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有的企业连基本的社会义务都不愿意履行,哪还有责任可言。没有将相关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确立为企业成长目标的企业,只能是一种很不成熟的企业。如果不将“两型企业”确立为企业成长的总目标,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占用、环境污染与破坏就没有一个主动地、自觉地约束,更难以积极地开发和创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与方法。那么,无论是自然、社会、环境的要求,还是竞争的加剧,企业都将难有立足之地,更不用奢谈其成长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只有当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尽快确立、并不断追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这个成长总目标,即企业不仅不断追求其经济实力,而且追求相应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相应的道德水准,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成长。

2 低消耗、少排放、低碳性、适度利润是企业成长的直接目标

企业成长的“两型企业”总目标,需要一系列的具体目标作支撑才能实现。企业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减少对环境的排放,同时坚持适度的利润水平,以回馈于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其总目标。因此,低消耗、少排放、低碳性、适度利润就是企业成长的直接目标或具体目标。

低消耗目标就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以降低能源、原材料及其他环境因素的消费为目标,而不是简单的低成本战略或手段。作为经济组织,追求低成本是理所当然的,但远远不够。因为成本受物价影响,低成本并不一定就是低消耗。何况有些企业既可以垄断资源市场,又可以垄断产品市场。这样一来,消耗可以不降低,成本仍然可以控制,利润仍然可观。作为“两型企业”的低消耗目标就是要在消耗的实物指标上不断下降,不仅在单位消耗的实物指标上不断下降,而且在总量消耗的实物指标上也要追求不断下降。低消耗不仅是节约,又需要不断追求新技术、新工艺,也需要使其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降低消耗(即降低使用耗费和成本)。还需要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生活、消费方式,不断寻找可替代的资源和方式方法等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真正实现了这个低消耗目标,就可以使全社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少排放目标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以减少各种废弃物、污染物(包括碳在内)对环境的排放为目标,而不是以简单的达标排放为目标。达标排放只是一个近期的、临时性的目标,不能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目标,尤其不是“两型企业”的目标。“两型企业”成长的少排放目标主要依靠积极开展研究和开发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式。企业不仅要开展各项资源、产品的回收、综合利用,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本地区内的循环经济生产活动,实现区域经济的综合配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等等[3]。为此,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积极研究、探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就可以实现高效、循环利用、降耗节约、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企业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就能够实现减排、少污染破坏、治理和保护环境;企业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就将提供对消费者和社会都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产品。不仅要使企业自身的排放不断下降,而且还要使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排放、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低碳性目标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努力减少碳排放,同时提高碳汇[4]为目标,以尽量保持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碳平衡。为此企业成长需要追求低碳技术,使用低碳物质、开发低碳产品,使碳排放越低越好。当然,在短期内不排放碳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低碳技术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回收、增加树林草木吸收碳。可以说,低碳性目标不仅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要追求低碳性,而且是企业的产品以及产品的使用、报废、回收等全过程的低碳性。

适度利润目标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以适当高的盈利水平为目标。即企业需要将适当高的盈利水平作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选择标准,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决策中,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带来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与浪费等问题,其次是技术、工艺、产品等等能否满足环境要求和资源节约标准(如清洁生产、低碳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要求等等。近期目标如株洲提出的“环保型单位”)。只有在这些前提下确定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的利润最大化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比如说一个项目,按常规有相当高的盈利水平,那么企业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在环境、资源、技术、工艺等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经营该项目,从而以适当的盈利水平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个“适度利润”就是针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言的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追求“适度利润”,就是适当地放弃部分利益,或者说适当的增加经营成本的投入,主动、积极地寻求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方式方法等等。这种投入只是研发阶段的投入增加,如新能源的应用技术、降低资源消耗的技术、减少排放的技术、循环经济方式的运用、清洁生产方式的采用等等。这种投入的增加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因为有些技术看起来先进但在某个阶段可能并不适用或适当,反而会提高其他成本或者本企业以外的成本,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很难说其会有社会效益。所以说“两型企业”就是要有这种主动的、自觉的、比利润最大化更高的目标追求。

3 与自然、社会持续和谐共生是企业成长的最终目标

企业成长与环境、资源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企业必须在一定的环境、资源条件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其成长,同时,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及其成长过程又时刻在影响着环境、资源的持续和质量。已经有人人皆知的事实和材料可以说明,企业的行为已经和还将严重破坏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企业对我们的环境、资源及其相互关系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第一、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行为的直接后果[5,6],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会认为企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行动的,没有人类的过分消费,企业就不会大规模的使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但是,人类的过分消费是通过一种个人行为实现的,而大规模的使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并不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企业这个组织实现的。这种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独立性,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机器,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在某些方面或某个时候具有相当的破坏力。企业固然是为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需求而存在的,但在如何满足这个问题上是有多种选择的。而且企业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引导人们消费的重任,这就更加说明人类的过分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行为有关;第二、环境的质量、资源的丰欠制约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7]。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布点、使用资源,但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环境的质量要求就越高,这对企业成长的约束也就越严格。另一方面,在很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和对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得不少企业成长难以为继;第三、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来减少、消除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能够通过各种环保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有些企业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四、企业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及高效利用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成长。所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主动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把自己打造成为“两型企业”,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以获得综合利用资源的经济效益以致降低资源利用成本,还是企业与自然、社会持续和谐共生的基本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径。企业只有坚持环境友好、降耗减排以及高效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其真正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建设“两型社会”是企业成长的直接需要。亦即企业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是企业成长自身的本质要求,企业成长需要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人类都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行为方式来面对全球的所有问题,尤其需要与自然、社会保持持续和谐,否则将无法应对已经和将要产生的各种问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将 “两型企业”作为成长总目标,且将与自然、社会持续和谐共生、共进作为一种终极追求,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自然。

摘要: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怎样落实“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确立新的企业成长目标。“两型企业”是企业成长的总目标,低消耗、少排放、低碳性、适度利润是企业成长的直接目标,与自然、社会持续和谐共生是企业成长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两型企业,成长目标,低碳性,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周绍朋,李凯飞.企业成长目标分析[J].经济管理,2005(5):36-37.

[2]殷格非,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做的、应做的和自愿做的总和[EB/OL].(2007-01-12).http://business.sohu.com/20070112/n247576469.shtml.

[3]王卓娟.论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5]秦佩华.江西贵溪冶炼厂废渣严重污染土地,村民温饱成难题[EB/OL].(2007-06-12).http://www.people.com.cn.

[6]汪晓东.江苏省无锡市饮用水污染事件[EB/OL].(2007-06-06).http://www.people.com.cn.

上一篇:新农合办1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南辕北辙-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