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2024-09-04

新高考背景下政治(精选8篇)

1.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一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孔令周(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 温州 325200)

【摘 要】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教学走向何方”,成为一大重要的命题。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今教学。本文就此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具体对策作了研究并对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关键字】 新高考 化学教学 对策与思考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从2014级高一学生开始,浙江省已经成为新高考方案的试点省份。新高考采取高考与高中学考相结合的办法,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有效分散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坚持科学规范,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在这个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化学学科的变化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对提高化学教学效

率尤显重要。1 变化特点

与此相适应的是,化学学科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1考试的形式。化学学科不再以高考理科综合组成部分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学考选考中“7选3”科目之一,选考的学生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时间在高中学考基础上加长30分钟,为90分钟;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计入个人高考总分。

1.2教材的改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要求上也相应地由过去7个模块减为5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为3个,分别为《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为2个,分别为《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考考查的内容仅限于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与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满分70分,选考学生加试题部分包括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部分与选修模块,并适当考虑其它化学学科类选修课程的内容,满分30分。

1.3学生的选择。根据改革精神,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选择的结果来看,自然划分为学考生(即非选考生)与选考生两类,由于是“7选3”,相信其中学考生会占大多数。这两部分学生在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上必须统筹安排,区别对待。教学对策

在这次力度空前的新课改中,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学校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联系教学实践,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2.1以学习目标为领,安排教学 2.1.1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按照新课改要求,不同类别的学生,其教学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同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分流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被动,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好处。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凭高一学生的年龄与阅历要做出关系人生发展方向的重大选择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引导。在引导时,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①开出学生生涯规划类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选择②利用导师制或通过讲座形式,教师有意识引导、与学生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③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与培训,请家长协助学生等。这些必要的工作之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做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自然分流为学考生与选考生两类。在还没有最后正式选定之前,在一些重大的考试之后,如在高一上学期期中或期末考后,由班主任主导分别对学生选考学科进行多次摸底调查,并对其成绩进行分析,帮助其最终确立学习目标。在这之前,教师的授课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有行政班的学生采取学考要求或选考要求统一安排教学。

2.1.2学考时间安排

不同的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水平与学生实际,由教务处牵头,在学校层面安排好自己不同学科的学考与选考时间。由于每门学科学生的考试都只有2次机会,所以学校在做出统一安排时一定要慎重。如化学学考时间可以定在高二上与高二下,选考时间定在高三上与高三下等。

2.1.3教学时间安排

在学生学习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面为一个重点中学的教学时间安排:

①第一阶段:《化学1》《化学2》全部内容(包括“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题3“基本要求”,到高一下学期5月完成教学内容。

②第二阶段:

学考生:高一下学期6月,高二上学期10月前,针对学考要求(基本要求)内容分专题复习、模拟练习。

选考生:高一下学期6月-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发展要求”部分、《有机化学基础》;高二下学期,《实验化学》(删除专题5),第一轮复习。③第三阶段:高三上学期10月前。专题复习,模拟练习,限时训练。

④第四阶段:高三上学期11月至高三下学期4月前。查漏补缺,专题训练,模拟限时训练。

总之,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结合本校实际,“鞋好鞋坏,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2以指导意见为纲,开展教学 2.2.1关于学习难度与教学进度

新高考方案实施后,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对化学学科教学就是最好的纲领性文件。它就像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帮助航海者不会偏离航线。所以,严格依据指导意见开展教学,注意区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促进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尤显重要。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控制难度,不搞一步到位,真正做到螺旋上升,如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从概念到规律到配平,在不同的章节中予以落实。在教学进度控制方面还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遵循从易到难、从“基本要求”到“发展要求”的原则,如在《化学1》的教学中,可以打破教材的固有结构,把“发展要求”的“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两个单元挪到最后去上。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如《化学2》的专题2部分与《化学反应原理》相关内容适当对接等。

2.2.2关于培优补差 对待智优生: ①适当整合必修课程与限定选修课程,满足智优生的需求,注意不同班型学生的授课要求区别。

②增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进行提优,利用竞赛辅导、培优辅导等多种形式实施。对待化学学困生: 高一齐步走; 高二分步走;高三扶着走。2.2.3教学方式应用

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应对高

一、高二课时紧,起步教学宁慢勿快,宁少勿多,积极落实省教学指导意见。宜浅不宜深,宜细不宜粗,深化概念,规范教学,尽量做到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借助导学案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有效教学。利用教研组与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互相听课、磨课、研课,取长补短,利用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聚焦课堂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3以校本作业为手,巩固教学

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适当的作业、必要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辅导资料鱼龙混杂,没有与时俱进与及时更新,与新高考要求存在严重脱节,教师简单的使用极容易导致作业混乱低效,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事倍而功半,所以迫切需要对课外辅导资料进行整合。校本作业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3.1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校本作业的编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就化学学科而言,就牵涉到5个模块的内容,对于一个一线教师而言,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靠单打独斗,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合作,发挥全组教师的力量,另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统一部署,进行任务的分工。如可以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教师自编校本作业等。

2.3.2要紧扣指导意见

校本作业的编写,不能擅自随意乱编,一定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象,有得放矢,注意优化作业自主分层选择的研究,以《学考标准》、《化学学科指导意见》等为主要依据,从学考、选考两个层次的要求展开编写,难度要与其相适应,要便于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作业更有针对性。

2.3.3要“拿来”也要“创新”

校本作业编写中,在内容的取用方面可以适当履行“拿来主义”,可以在课本例题、教辅资料、网上下载资料等中适当选择,但并不是“全搬全用”,而是一定要注意改编与“创新”,要确保学生“做一题,会一类”,真正提高校本作业的实效性。几点思考

3.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当前的教学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但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与习惯之中,这是很可怕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成为改革的绊脚石,被时代所抛弃。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很好依照省教学指导意见落实目标,而是按照过去的一套,导致课时的不足,从而造成教学的浪费;或者命题的试卷严重超纲,或者没有按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造成误导等等,不一而足。

3.2“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新课改明确提出“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要“有效分散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业减负问题。这批学生从高一一开始,有条件的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开出来了,包括生物、通用技术等学科都历史性地进入了高一,他们的学习负担已是不堪重负,再加上“选考”就是“高考”,相当于年年都是“高三”,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如果还对学生搞“一刀切”,那简直是天理难容,与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了。最后学生在“崩溃”时,只能抛弃你这个学科。所以化学教师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必须要转变服务意识。

3.3从实际出发

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拟定学考与选考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难度的设置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安排,一切都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注意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灵活配置,注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真正落实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 [3]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2.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二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上好“VB”的第一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科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也不能例外。对于“VB”的内容,我们不能因为知识本身的抽象特点,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VB”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很重要。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我没有详细介绍“VB”软件的界面及相关概念,而是以模拟中央台“幸运52——猜物品价格”为主题,准备一个猜物品价格的软件,让学生先玩一下猜价格的游戏。这样,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再引入如何设计制作,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巧用类比,化解“VB”中抽象的概念

“VB”中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而且非常容易混淆,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对象、属性、类、事件、方法和过程等。在介绍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将“变量”比作“储物柜”,不同的变量类型就是储物柜中不同的功能区,用于存放各种类别的物品。将“窗体”比作“舞台”,那么“对象”就是在舞台中表演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一个种族的人为一类,如汉族、回族、苗族等;每个“人物”会有不同的发型、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等,这就是“对象”的属性;“方法”和“过程”就是舞台中人物表演的动作,“事件”就是指什么情况下人物开始表演。通过与实现生活的例子相类比,学生就很容易区分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借用Excel中的“VBA”功能,讲解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是“算法”三种基本结构中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循环结构”,我采用Excel中的“VBA”功能,对Excel工作表中的成绩划分等第,先让学生用VB程序实现第一个人等第的划分,然后向学生提问“如何实现全部人等第的划分”,引出“循环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循环结构”运行过程,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循环结构”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优生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学生水平层次差距问题,是高中阶段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其他教师的做法,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两种:1采用“小助手”。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哪些学生是信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再综合各方面因素,从中挑选几个学生作为教师的“小助手”,让他们去辅导水平较低的同学。2采用“结对帮扶”。对于一部分特别差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个好的学生坐在他旁边,并做好两个人的思想工作,差的学生要主动问,好的学生要耐心教。通过“小助手”和“结对帮扶”的形式,可以达到三方共赢效果:差的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帮助;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能会更进一步;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辅导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存在的整体性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预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设置“悬念”,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VB”的“分支结构”时,我预先用“VBA”制作了一个“自杀式的Excel文件”,这个文件只有在“D盘”才能打开,在其他地方打开,它就会自动删除。将该文件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双击之后,就会觉得很奇怪,文件怎么自动删除了?这个“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再打开文件,分析代码,原来代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一段自我删除的代码,另一个是一段分支语句,判断当前打开的文件是否在“D盘”,如果是则能正常打开,不是则调用自我删除代码。通过这样引入“分支结构”,学生会更有求知欲望。

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任务”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VB”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因是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掌握“VB”知识的进度和深度就不同。设计分层“任务”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既要设计出符合整体学生的“基础”任务,又要设计出符合一部分好学生的“提高”任务。这样可以使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通过“提高”任务,使他们的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VB”内容给学生的感觉是过于严谨、抽象,逻辑性非常强,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很重要。教学情境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融合。创设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VB知识变得色、香、味俱全,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帮助老师给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划分等第;在讲授“枚举算法”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帮小军找回自己加密文件的密码。学生在这些情境背景下学习“VB”知识,能感受到“VB”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帮助,感觉受学习的乐趣。

及时小结,帮助学生厘清知识

在VB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的概念、控件、语法结构,刚接触这些内容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离散的状态,记忆上容易出现混乱。例如,对于不同控件之间属性的差别、“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各种语法表达方式等这些内容,教师要及时小结,帮助学生厘清这些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有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思路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即使有时间思考,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VB这样的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非常高,学生只有做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才能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才能灵活地运用。仅凭课堂上的时间,学习VB是远远不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内容的作业不好布置,因为它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很大,但VB的作业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较小,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不借助计算机完成作业。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也能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3.新高考背景下优化学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三优化策略

6月,08届毕业生离校了,09届学生提前跨入了高三。面对新高考严峻的形势,班上一位学生休学了;一位学生转去了其他班;另一位学生想转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又留下了。班上学生凝重的神情、严肃的态度、周记里流露的或焦躁或亢奋的情绪都在突显: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开始了。

踏上了高三的路程,高考已切切实实地成为现实。为了适应高三的高强度学习,必须优化学习方法及心理素质。

一、加强目标的明确性,避免奋斗的盲目性

学生在进入高三后,都自觉把高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日夜守望着高考,学习、学习、再学习……但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常有学生觉得茫然,因为胜利的曙光在明年的彼岸,隐约而幽微。也有些学生觉得时间还长,还可蓄势等待到下学期再“一飞冲天”。于是,紧迫变成口号,仅挂在嘴上;努力成为想法,只作为提醒;目标贴在墙上,被当成风景。等到时间的沙漏所剩无几,再想振翅高飞,才发觉已无力翱翔。

所以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增强目标的明确性,努力避免奋斗过程中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把高考作为年度目标,这个年度目标应该既符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又适当地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在一年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制定的年度目标清晰直观,学习方法得当,高三一学年学生成绩在班级中提升十几名是不奇怪的。

有了年终目标,还要学会将它分割成阶段目标。如学校每周每月都有阶段测评,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各科学习情况预先设定每次测评要达到的分数指标,然后在一周或一月的时间里,把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有机结合,到测评后再参照预先设定的分数指标来比照,找出问题和老师探讨,并在后一阶段自由学习的时间中合理安排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学习。越是弱势学科越要多安排时间,分值越大的学科越要多安排时间。我相信,一个一心一意朝着自己目标稳步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二、加强学习的时效性,避免复习的无效性

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而经常有学生在回顾前一阶段学习时才发现许多时间被浪费了。所以高三的学生尤其要注意避免无效时间,增强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事实上,进入高三后,有意浪费时间的学生是少而又少。但从实际情况的调查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为的思考上。如课堂上的无目的联想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另外一类无效思考在内向学生身上体现明显。如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就担忧父母的批评、同学的议论、老师的看法等等。越是忧虑,越是情绪低落,便更无心纠正错误,结果考试失误越多,成绩越差。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胡思乱想”而导致成绩一再滑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尽可能围绕阶段目标,实实在在地努力。比如,考试失误后,可以尽快把错题再做一遍,找到失误的原因,从而明确要弥补的不足,并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极配合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补充练习,以克服造成失误的种种因素,不让问题拖到下次测试。

另外要注意,在休息的时间里,特别是假期在家时,作为高三学生,不能完全放松,应该保持适度紧张。如果完全放松,整天耗费在看电视、打游戏、看小说上,会让自己的智力状态和身心状态出现变化,在假期结束后不能马上适应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学习。

如果学生抓住每一天的时间,不要让它在无为有害的神游或担忧中溜走,每个今天就等于两个明天,那么他就能把最多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的学习中,在充实中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三、加强学后反思,避免重复失误

高三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反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复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不断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有效、高效地解决问题。

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每周或每月的测评,就可以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如果达到了,就可以反思成功经验,把它保留下来,以便更好地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就应该认真反省或通过和老师共同讨论反思失误的原因。

反思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找出错误原因,并把错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对错误的原因加以详细分析,在错题旁注明是解题思路的错误还是知识运用错误或是答题失误等等。分析清楚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后,更需要把题目的规范解答附在后面,以便纠正错误,吸取教训,启发自己。错题的归类整理在反思过程中是极为关键,不可或缺,在每周或每月的测评后应该及时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各自归类成册,并且要经常在空闲时间和下次测评前进行回顾复习,从而避免在同样问题上再次失误。这个反思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经常温故知错,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透,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对知识运用更灵活。

四、加强自我认同,避免过度焦虑

在高三特殊的一学年里,从学校到家庭强调的都是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习惯在班上或年级中寻找一个假想敌作为竞争目标,这些目标大多与本人成绩相当,大家在暗地里较劲,留意对方的一举一动。所以只要学习上有一点波动,就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巨大的震荡。有些学生成绩一般或比较差,来自学业的压力让学生感觉和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他们害怕看到失望的眼神,害怕听到恨铁不成钢的责备,虽然放弃午休,挑灯夜战,但依然效率不高。过重的压力使他们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产生了无助感,感觉被动、失控,最后甚至无奈选择放弃。而优秀的学生,因为父母和老师都寄予厚望,同学在暗中和他们较劲,他们在群体中很少得到同伴的支持和理解。沉甸甸的期望,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这些优秀学生成了“独孤不能败”,以至于不愿与人交流,整天处于高度紧张中。

学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于学习有百害而无一益。在高三的学习中,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它本身无好坏之分,但是不正确的对待却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生在碰到压力时,应该正确对待,避免过分的焦虑,变压力为动力。不管压力大小,不管压力是否能消解,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试想人生于世,谁能毫无压力终老一生?只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才能成为获得成功的保障。其次,遇到压力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倾诉甚至哭泣等方式将它释放出来。另外,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减轻压力。

无论自己处于何种情况,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正确积极地评价自己,肯定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写下自己每一次的收获,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能轻易懈气。要学会自我调节,如开始学习时,浮想令自己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几秒钟,并在心中默念几遍:“考试前我一定能复习好。”“我绝对有能力学习好。”然后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这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考试失败了,也不要沉溺于无尽的自责与悔恨中,因为不是所有的努力一定会有显著的结果,农民种庄稼也不是耕种了就会有收获,但若不耕种肯定没有收获,所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没有永远的失败。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勇敢面对挫折的人,才能走到成功的终点。

4.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构建有效性课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简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等措施,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构建有效性课堂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82-02

前言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并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性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等。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以身作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其中包括:

其一,偏向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中学地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化。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不关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心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且灌输式教学使中学地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在沿用“黑板教学”,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枯燥,无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阻碍了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其四,教学理念滞后。尽管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引入了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难以全部摆脱,导致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凭,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其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学地理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导致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针对性进行教案设计实施教学计划

构建有效性教学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为此,首先,中学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避免无效教学现象出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承受力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身地理素养。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注意这是“高中地理”,注意不引入高难度的教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三、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存在基础差、学习反应慢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兼顾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4]。而针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要为其设置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挖掘这类学生的?W习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此机床上还要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二者的基础上能分析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

1.抓住学生注意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报道,将其作为导入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报道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模式,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以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以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从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除此以外,小组与小组的讨论,可以整体提高班级学习效率,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从中感受讨论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条件等对工业分布产生的影响[6]。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探究内容进行组内探究,小组成员将各个因素中影响工业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陈列,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班级交流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讨论角度、讨论方式等的不同,其得到的结论也个不相同,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通过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讨论指出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为了探究我国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当得出:分为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的结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针对每个小组负责探究的原因,还可以提出问题:“针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能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且学生在探究原因时还可以巩固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讨论成果,学习地理知识。

4.联系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课堂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绘制插图,一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7]。例如:在进行“七大洲面积比较”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东叔剪辑插图,并将剪下来的各个部位标出名称,然让学生将剪下来的部分再拼接成原图。这种剪辑的方法,能让学生记住插图中结构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七大洲在地球的位置。另外,中学地理中有部分插图是单角度一维的,缺乏空间感,不易于学生理解插图中的地理位置关系。中雪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将抽象位置具象化。

5.布置任务,学以致用

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针对自己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学习做“天气预报员”,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除此以外,将作业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看清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班级体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5.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五

------中学-----2----年---月---日至----日,----教育集团在---中学组织召开了《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会上----=====分别发言,介绍了---省、本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实践方面的做法。

通过两天学习,对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现专就学涯规划课程建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认识。

一、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团体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社会需要,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计划,这一计划严格意义是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动态的、不断修订的。童年的梦想,长大后我要当***家等是生涯规划的萌芽。随着自我认知的发展、家庭和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规划在渐渐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定环境还可以直接决定职业生涯。

二、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从20种课程搭配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一种并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具体目标,考取最佳的专业及院校,因此严格意义上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是学涯规划、不是生涯规划。

三、学涯规划教育要通过课程建设形式来实施,在课程中完成学习心理学知识、师生互动、搜集考试成绩、查询大学及专业信息、量表测试、生活及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主要是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自我认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潜力学科、优势学科等; 二是对大学、专业的了解;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

(一)班主任任课程教师,学习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选课模式、走班模式、高考模式、招生模式等政策性知识。

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好学校、哪些学校里开设着哪些强势专业、强势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有四点:英语分两次考试,取好的一次成绩;史、地、政、理、化、生的选择由原来的文理分科变成任意三科的组合,即20种组合;选考的三科折合成等级分,把所有参加本科目考试的学生由高到低排名,然后按照百分比转化为分数;有的学校的有的专业对要考核的科目是有要求的,所以学生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教师任课程教师,引领学生加强自我认知。简单说,自我认知是学生及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及对家庭条件的了解程度,它也是决定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优势、劣势等的充分认知,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课的设计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校的生涯规划课和心理课是合在一起的。通常还要借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东西,让学校或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分布。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志向的清晰度。一个孩子的志向和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也许是小时候的一场经历、电影、父母的期望、老师的一次讲课等。

(三)班主任、任课教师任课程教师,对学生各科成绩综合考量。

综合几所学校大联考,把所有学生的成绩统计出来给他们排名并按照等级给他们核算成等级分数,再针对每科的分数给出一个建议,由高到低分别是推荐、建议和不建议。于是每个学生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表格,以这个表格为基础,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各科成绩有个很好的认识。

(四)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尝试生活或职业体验。

1、开设大学研学旅行课程,走进大学、接触大家、体验高端实验室等。

2、开设社区服务课程,走进社区、企业、慈善团体等。

3、开设假期生活体验课程,走进家庭、孝敬父母等。

4、邀请行业的优秀人员来我校讲座,谈创业、讲经验、话人生等。

综上所述,两天的学习、会后的思考,进一步坚定上好学涯规划课程的信心。

6.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六

中考结束了,但挑战没有终止。尤其是2014年这届新高一,将会成为参加2017年新高考的首届新高一。虽然高考新方案尚未最后确定,但新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多准备可以做,该从哪方面着手?初高中衔接,又有哪些点要注意的?

认清改革思路,学会选择

“今年这届新高一,很可能参加高考改革试点。”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毛伟民告诉记者。早在今年年初,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就曾透露:“2014年浙江将推出全面高考招生改革方案。”

新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现在不好说,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是在2017年,而浙江正在争取成为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也就是说,有可能在今年新高一学生中,实施新方案。

面对尚未确定的高考新方案,新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多准备可以做。

比如,要学会选择——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主要思路,是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设置和选择学生的权利。所以,到时会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并实行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

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说:“选择的另一面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别把自己当“种子选手”

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将和初中有很大不同。新校舍需要熟悉,新同学需要结识,新课程需要适应,就连心理压力也是你从未遇到过的。

杭十四中凤起校区高一颜同学讲了一件他在新生军训时遇到的一件事。那天傍晚,同学们站在为数不多的洗浴蓬头前,犹豫着谁先谁后,小颜主动站了出来组织抽签,就这样与大伙儿熟络了起来。“高中的活动比初中更为丰富,积极地参与其中,会让你更好地融入集体。”小颜说。

进入高中前调适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别把自己当“种子选手”。“你需要面对一些事情,比如身边强手如林,你不再是‘种子选手’,不再是老师的宠儿。这时候你会茫然,甚至会感到失落。”高一学生郭新悦来自江南实 验学校,初中成绩不错的他,进入高中发现身边的同学与自己实力相当,甚至更胜一筹。所以即使初中的时候你是“种子选手”,也不算什么了,一切得从头开始。

找到方向:为谁读书

科目数量,恐怕是高中和初中的最大变化。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节奏和方法。

“首先,你要找到目标,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将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更容易克服。比如,我想要成为一名律师。”郭新悦建议学弟学妹们在中考后看一本书《你在为谁读书》。

目标的确立不只是为了克服困难。记者采访时,多位高一学生均表示,初中老师通常会盯梢式地督促自己学习,而高中更多自主性学习。“课前主动预习,课上主动带着问题听课,课后主动复习弱科。”郭新悦告诉记者,她在感到困难时会对自己说:“有目标就不会迷茫,而奇迹就是努力的代名词!”

高中科目多,自主性学习的时间都是要挤出来的,给自己定一张时间表很重要。像小颜,每天会比学校的早读时间提前20分钟到校,开始背诵初中时不太注重的政史地常识。至于课间休息时间,他并不用来做题,而是充分休息,便于更好地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12:30至13:20的午休,小颜将它掰成了两 半,前半段休息,后半段做功课。20:30完成作业后,他会复习薄弱科目,每天两门。

做好规划:竞赛、自主招生、高考,你想准备哪个?

在找到方向的同时,还要做好学习目标的规划。高中毕竟是高考的预备役,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未来,重点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肯定会更加多样化。作为首届参与新高考的高一学生,在学习上做好目标的规划非常重要。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小颜就对自主招生和数学竞赛非常感兴趣:“我认识几个学长都通过自主招生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加分,我的数学是特长,也想参加竞赛试试。”对此,小颜的父亲也表示认同。“如今高考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为了孩子也从初三起就关注了数学竞赛和自主招生,”小颜父亲说。

对此,北京睿达资优教育自主招生教育专家刘老师也表示,近年来,自主招生已经成为著名高校甄选人才的重要途径。新高考的改革大潮下,高中生进入著名高校的途径在不断拓宽,选择也在不断增加。

“做好合理的规划,高一开始准备竞赛,高二开始准备自主招生,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来说,只要认真准备,拿到自主加分的机会是很大的。”刘老师如是说。

这个暑假,锻炼比上辅导班重要

虽然做好高中的学习准备很重要,但是睿达资优教育刘老师想提醒准高一新生和家长,接下来的两个月假期,有比参加初高中衔接班更重要的事。

刘老师给了中考生几个建议:首先,假期里舒展一下自己的身心:“对于处在长身体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没什么比身心舒展更重要的了。爱好一项运动,喜欢一种乐器,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刘老师的这个建议也是他身为父亲的心得体会:“我的孩子中考后,我就让他天天去游泳,一个暑假过去,长高了不少,人也魁梧了。”

第二,中考后别一头扎进网络和电视里,不要变成电脑的附件、电视的随从。

7.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七

高中生命科学的演示实验是一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生命科学实验。它有如下一些特征:科学性,确保准确性,操作步骤合理;直观性,直观呈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时间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考虑缩短实验演示的时间;可视性,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演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规范性,教师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操作规范正确地操作,使整个演示过程真实可信。

由于生命科学演示实验要求真实可信,那么必然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同时减少对生命体本身的伤害?合格考试只要会做部分实验,了解某些实验的大概;等级考试又要求掌握实验的每个细节,甚至于设计一个全新的实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两者兼顾?这些一直是教师们在探索和争论的问题。

一、基于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人性化地选择实施策略

演示实验根据目的不同,基本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指导性的演示实验等。基于演示实验的不同类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

对于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变成学生实验。从实际效果看,这一改变可以提高效率,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为例,本实验是为了检测酵母菌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分别进行呼吸作用后的产物情况。教师如果事先让学生预习、分组,课前补充实验原理、细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从时间上来说,虽然学生做的时间比教师演示要长,但是学生一边做一边将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讨论”题目当做实验报告的一部分来完成,反而节约了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时间。在课结束前,教师只要请学生归纳实验结果,便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部分“选做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为例,本实验为了探究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活性是否一样。本实验难度不大,在学生明白酶高效性的基础上,完成此实验完全没有难度,即准备一组试管,试管中加入淀粉或者清水等不同物质,控制好温度和pH值等变量。问题在于此实验时间过长,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够加入碘液看到结果。因此,教师可以先演示此实验的步骤,然后讲解新课知识点,新课结束的时候,实验结果正好也可以出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新知识的补充。

二、微视频实验是未来演示实验的重要补充

高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客观实际,如课时、人手、实验室条件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多媒体实验”代替学生实验;二是“试题实验”和“讲实验”替代学生实验;三是实验模式程序化,为考试而实验,怎么考就怎么做等。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如何处理?其实,在这些做法的背后是有一些原则和使用方法的,并不能一刀切。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目前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校客观实际条件进行。

我认为,有些演示实验可以用微视频来替代,但要做到适度和恰当。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中完成的实验,才可使用视频替代。例如,有毒的实验,考虑师生的安全,当然视频是首选;所需时间远远超出一节课的实验,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实验的重复步骤,视频也是可选的;对于一些可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无法看清,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再播放视频,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确保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目前,有部分学校在教室中装了摄像系统,那就可以直接将教师的动作投到大屏幕上,这个效果非常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实验的步骤,也是为将来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仅仅为实验而实验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不结合教材乱做实验是对不起学生的现在的。演示实验和视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边观察边记录。

网络上的视频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保证选用的实验视频中操作步骤准确明了、实验现象清晰可见。例如,一些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视频中实验的要求和侧重点与初中都有差异,如果只是简单的“拿来”,就可能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为了提高视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视频处理技术,为学生服务,节约时间,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利用技术将实验视频剪辑为微实验片段,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也容易控制时间。

三、未来演示实验能改良师生的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电子书包等多媒体系统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Pad等工具可以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生物实景,将生命现象和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对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展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进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等。

多媒体手段还可以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例如,脊蛙反射演示实验,在完成教材上合格考试所要求的操作以外,我们可以增加脊髓胸段对脊蛙上肢活动的控制,脊髓腰段对下肢活动的控制的探究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这无疑比单纯的学生实验或者演示实验更加符合未来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可以利用拓展实验课为等级考试作一些实验设计上的准备。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说明上设置二维码,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等识别,然后反复观看实验的某些特定步骤,弥补教师演示实验一遍而过的不足。可以说,这样既能使学生明了实验目的,也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各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学的理论主张、“教学产品”、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是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对于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演示实验,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真刀真枪地干,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演示实验的合理增加能使知识更具可理解性

演示实验的原理是实验的“灵魂”,对实验原理进行探索,是培养学生生命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知道这样做的道理,还要提倡发散思维,让学生想出更好更妙的方法,让学生先期进行演示实验的设计。

8.新高考背景下政治 篇八

1 教学理念的误区:背离素质教育,走向两个极端。

2 目标设定的误区:忽视基础知识过早“抓大放小”、轻视知识底蕴,过于讲究技巧。

3 教学方法误区:缺少精研精练大搞题海战术、教学方式刻板,强调死记硬背、教学行为随意,缺乏整体计划、备课偏重知识,不去关注学生、考试过多过滥,忽视诊断功能、过于强调容量忽视消化吸收。

二、走出高三复习误区的对策

1 研究课标考纲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会对课程教学有正确的定位,按照正确的理念与定位来实施教学,才会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新的课程标准与考纲,是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纲领,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有做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老师的意识。在当前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的下列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人的培养为主旨;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既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品质,又重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的整合。

2 科学设定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必须重视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化学基础知识积累,讲究一个“实”字,不要迷信所谓的捷径和技巧。尤其在实验复习一定不要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多媒体上,各省高考命题组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高考化学命题要力图将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再完整的动画不可能将实验中所有现象展现。

比如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锌片上有气泡,要学生分析不仅是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更是一次很好的进行思维探究进行训练的好素材:提出问题:可能原因有:(1)竞争反应(2)锌片不纯……设置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何必通过动画做成只有铜片上有气泡?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多钻多研,学生精读精练。我个人认为,高三复习中,学生的资料应少而精,教师资料应多而全。教师不仅要钻研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历年高考题,还要钻研各省高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然后将精华部分进行浓缩、整合,自己编出与学案或与教学相应的习题。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教师(尤其是初上高三的教师)可能会很格外辛苦,但是回报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练习的效率和高考成果,更使教师自身基本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辛苦了,如果说在教师成长中有捷径的话,这就是捷径!

(2)方式方法多样,注重能力培养。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采用讲授、谈论、演示、练习、读书指导、课堂讨论、实验、启发、比较、类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将还原剂氧化、本身被还原”这一简单的问题,但是在中下层次学生中很容易说反,有的教师是要学生反复习背熟。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类比就清楚了:“干燥剂具有干燥性、将潮湿物品干燥、本身变得湿一些”。再比如学困生对萃取理解困难,其实在做了原理介绍后,稍加比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群英荟萃”指的是“人才聚集”,“萃”是聚集、富集的意思,如四氯化碳将碳水中碘聚集到四氯化碳里面来了,这就是“聚集提取”,即萃取。本人的实践表明,学生很容易接受且不容易忘记。

(3)计划详实具体,师生心中有数。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三备考计划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做到9个月时间合理安排,比较系统地进行“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围绕“三个到位”: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采取“章节”与“专题”结合的办法,,针对高考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等,搞清课本章与章、节与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突破知识点与考点中理解上的障碍。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知识点、热点、考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牢固,相关的知识类比化,同类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归纳与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轮复习主要是通过套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的同时,查漏补缺、重温教材,强化基础。如果没有计划,前松后紧,必然造成二、三轮复习流于形式或“偷工减料”,使学生本应上一个层次的上不了,形成通常所说的“高原效应”。

(4)注意学情分析复习“对症下药”。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可以在第一堂课进行一次基础性知识的检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还要找学生座谈,就存在的问题是记忆上还是理解障碍进行调查。本人调查的结果是学生对必修教材的遗忘程度和理解程度普遍超过选修教材。所要教师在复习的时间分配上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

在知识点上,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不一定认为简单。比如高三刚开始复习时,对“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

氯化钡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少数学生认为不能进行,但是原因只能背下“复分解反应中一般弱酸不能制强酸”,不能从本质上分析,也不能正确分析产生沉淀的本质。

上一篇:专业的电话销售技巧下一篇:回顾历史 再创辉煌 演讲稿